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折叠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1-25 16:01:39|230|起点商标网
折叠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折叠显示装置相较传统显示装置,其具有可对折且更加轻薄的优点,成为显示装置的发展趋势。折叠显示装置通常具有正对折状态、反对折状态、以及展开状态,折叠显示装置通常包括柔性显示屏和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的支撑件,通过支撑件的形位变化来实现折叠显示装置在正对折状态、反对折状态、以及展开状态之间切换。

其中,折叠显示装置处于正对折状态时,支撑件位于对折后的柔性显示屏两侧,折叠显示装置处于反对折状态时,支撑件位于对折后的柔性显示屏之间。当折叠显示装置处于正对折状态时,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分易受到支撑件的挤压,会造成柔性显示屏受到损伤,无法正常显示。

因此,弯折前后的支撑件表面与柔性显示屏尺寸不匹配是折叠显示装置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折叠显示装置处于正对折状态时,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分易受到支撑件的挤压,造成柔性显示屏受到损伤,进而影响显示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包括柔性显示屏、中间壳体、两支撑壳体、以及转动组件;所述中间壳体设置于背离所述柔性显示屏的显示面的一侧;两所述支撑壳体分别设置于所述中间壳体两相对侧,每一所述支撑壳体与所述中间壳体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组件设置于每一所述支撑壳体与所述中间壳体之间,且所述转动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壳体转动连接,其相对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并延伸至所述中间壳体内,所述支撑壳体和所述转动组件共同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其中,两所述支撑壳体相对于所述中间壳体转动,所述转动组件相对于其对应的所述支撑壳体以及中间壳体转动;且所述折叠显示装置在折叠过程中,所述转动组件的所述自由端沿靠近所述中间壳体的内壁的方向转动,两组所述转动组件转动形成避让空间以容纳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弯折端。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组件容纳于与其对应的所述支撑壳体与所述中间壳体内。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组件包括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一端与其对应的所述支撑壳体转动连接,其相对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中间壳体内。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折叠显示装置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所述弯折区包括一内折区和分别位于所述内折区两侧的两外折区,所述柔性显示屏的位于所述内折区的部分向其显示面方向弯折,所述柔性显示屏的位于所述外折区的部分背离其显示面方向弯折。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显示屏的背离其显示面的一侧设置有硬质层,所述硬质层包括位于所述非弯折区的第一硬质层、位于所述内折区的第二硬质层、以及位于所述外折区的第三硬质层,所述第一硬质层整面设置,所述第二硬质层具有通孔,所述第三硬质层具有盲孔。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非弯折区包括第一非弯折区和第二非弯折区,所述内折区的一端与其同侧的外折区通过所述第一非弯折区连接,所述第一硬质层位于所述第二非弯折区的部分与所述支撑壳体的顶面之间贴附有第一胶材,所述第一硬质层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的部分与所述支撑板之间贴附有第二胶材。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胶材的靠近所述外折区的端部与其邻近的所述第三硬质层的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3~3毫米,所述第二胶材靠近所述外折区的端部与其邻近的所述第三硬质层的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3~3毫米,所述第二胶材靠近所述内折区的端部与其邻近的所述第二硬质层的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5~3毫米。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壳体内设置有圆弧形滑槽,所述支撑板包括与所述圆弧形滑槽相适配的圆弧形端部,所述圆弧形端部在所述圆弧形滑槽内滑动,所述支撑板的旋转中心为所述圆弧形滑槽的圆心。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与所述支撑板滑动连接的转动板,所述转动板的一端与所述中间壳体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相对所述转动板沿直线滑动。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支撑壳体与所述中间壳体轴连接,所述转动板与所述中间壳体轴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在折叠显示装置进行正对折时,支撑板相对于其对应的支撑壳体转动,使得中间壳体两侧的两支撑板倾斜呈楔形以形成避让空间,以容纳柔性显示屏弯折后的弯折端,进而减少对柔性显示屏造成的挤压损伤;且折叠显示装置呈正对折状态时,支撑板的一部分可与柔性显示屏保持平直贴合以起到支撑作用,折叠显示装置呈展开状态时,展平后的支撑板能对弯折区的柔性显示屏提供整面支撑;另外,柔性显示屏的背面设有硬质层,并对位于内折区的硬质层进行挖通孔设计,对位于外折区的硬质层进行厚度减薄处理或挖盲孔图案设计,以使得位于内折区和外折区的硬质层满足不同方向的弯折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的弯折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的弯折状态的另一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硬质层与胶材贴附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5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a~图8d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硬质层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硬质层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硬质层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显示装置100,所述折叠显示装置100包括柔性显示屏10、设置于背离所述柔性显示屏的显示面的一侧的中间壳体20、两个支撑壳体30、以及转动组件40。

其中,两个所述支撑壳体30分别设置于所述中间壳体20的两相对侧,每一所述支撑壳体30与所述中间壳体20转动连接,两所述支撑壳体30可相对于所述中间壳体20转动。

所述转动组件40设置于每一所述支撑壳体30与所述中间壳体20之间,所述转动组件40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壳体30转动连接,其相对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并延伸至所述中间壳体20内,所述转动组件40可相对于其对应的所述支撑壳体30以及所述中间壳体20转动。

两所述支撑壳体30和两组所述转动组件40共同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10,所述折叠显示装置100在折叠过程中,所述转动组件40的所述自由端沿靠近所述中间壳体20的内壁21的方向转动,两组所述转动组件40转动形成避让空间以容纳所述柔性显示屏10的弯折端11。

所述转动组件40容纳于与其对应的所述支撑壳体30与所述中间壳体20内。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壳体30为半封闭式腔体(即所述支撑壳体30上方的部分区域具有未封闭的开口),所述中间壳体20为开放式腔体。所述支撑壳体30具有一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10的顶面31,该顶面31与所述柔性显示屏的非弯折部分对应。

请参阅图2,当所述折叠显示装置10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中间壳体的顶面31与两所述转动组件40的顶面平齐,以提供一个平坦表面,用以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10。

请参阅图3和图4,当所述折叠显示装置100进行折叠时,两所述支撑壳体30相对所述中间壳体20向上转动,带动所述转动组件40相对于其对应的支撑壳体30以及所述中间壳体20转动,两组所述转动组件40转动形成避让空间以容纳所述柔性显示屏10的弯折端11。

一种实施例中,两所述支撑壳体30的转动角度范围为0~90度,所述折叠显示装置100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动时,两所述支撑壳体30相对于所述中间壳体20相向转动,所述折叠显示装置100从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动时,两所述支撑壳体30相对于所述中间壳体20相背离转动。

一种实施例中,两所述支撑壳体30分别与所述中间壳体20的两相对端轴连接,每一所述支撑壳体30绕其旋转中心301转动。具体地,所述支撑壳体30可与所述中间壳体20铰接,还可为其他的轴连接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柔性显示屏10为内折屏,两所述支撑壳体30可相对于所述中间壳体20呈对称转动,即两相对侧的所述支撑壳体30之间可具有联动关系,其中一所述支撑壳体30进行转动时,带动另一所述支撑壳体30进行角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转动,从而使得所述折叠显示装置100在整个弯折过程中保持对称状态,减少其他组件对柔性显示屏10的损伤。

具体地,左侧的所述支撑壳体30顺时针绕其旋转中心301向上转动,左侧的所述转动组件40绕其旋转中心顺时针向下转动,左侧的所述转动组件40的自由端沿靠近所述中间壳体20的内壁21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得转动后的所述转动组件40相对于所述支撑壳体30倾斜,所述转动组件40的转动角度α为锐角。右侧的所述支撑壳体30与其对应的转动组件40与左侧的部件呈对称的转动关系,从而为柔性显示屏的弯折端11提供避让空间。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所述转动组件40包括支撑板41,所述支撑板41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10。所述支撑板41的一端与其对应的所述支撑壳体30转动连接,其相对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中间壳体20内,所述支撑板41位于所述中间壳体20内的端部向下(沿远离所述柔性显示屏10的方向)转动。

具体地,所述支撑板41延伸至所述中间壳体20的端部为自由端,所述折叠显示装置100在折叠过程中,所述自由端沿靠近所述中间壳体20的内壁21的方向转动。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41可与所述支撑壳体30铰接,且所述支撑板41与所述支撑壳体30之间具有联动关系,所述支撑壳体30在向上转动的同时,带动所述支撑板41向下转动,从而为所述柔性显示屏10提供避让空间。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壳体30内设置有圆弧形滑槽32,所述支撑板41包括圆弧形端部411,所述圆弧形端部411与所述圆弧形滑槽32相适配,所述圆弧形端部411在所述圆弧形滑槽32内滑动。所述支撑板41的旋转中心为所述圆弧形滑槽32的圆心。

在所述支撑壳体30向上转动时,其圆弧形滑槽32的位置发生变化,带动所述圆弧形端部411向靠近所述圆弧形滑槽32的方向滑动,从而带动所述支撑板41的自由端向下转动。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圆弧形滑槽32可与所述顶面31固定连接,还可与所述支撑壳体30的侧壁连接,这里不做限制。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还包括与所述圆弧形端部411连接的水平端部,该水平端部靠近所述顶面31,进一步为所述柔性显示屏提供更大的支撑表面。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组件40还包括转动板42,所述转动板42的一端与所述中间壳体20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板42绕其旋转中心421转动。

所述转动板42可与所述中间壳体20轴连连接,具体可为铰接方式,还可为其他的轴连接方式。

所述转动板42还与所述支撑板41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板41相对于所述转动板42沿直线滑动,因此所述转动板42和所述支撑板41的转动角度相同,且转动方向相反。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板42与所述支撑板41可通过滑槽43连接,也可为其他的滑动连接方式。具体地,所述滑槽43可为直线型滑槽。

在所述折叠显示装置100进行弯折时,两所述支撑壳体30分别绕其各自的旋转中心301相对所述中间壳体20转动,所述转动板42围绕其旋转中心421相对所述中间壳体20转动,同时所述支撑板41绕其旋转中心相对其对应的支撑壳体30同步转动。

由于所述支撑板41与所述转动板42滑动连接,因此所述支撑板41与所述支撑壳体30之间的夹角始终与所述转动板42与所述支撑壳体30之间的夹角相等。

由于所述转动板42相对于其对应的所述支撑壳体30和所述中间壳体20的旋转中心位置不一致,导致所述转动板42与所述支撑壳体30之间的转动角度与所述支撑壳体30与所述中间壳体20之间的转动角度不同,导致所述支撑板41相对机壳会倾斜一定角度,倾斜的角度由所述转动板42相对所述中间壳体20的旋转中心421的位置、所述支撑壳体30相对所述中间壳体20的旋转中心301的位置、以及所述支撑板41相对支撑壳体30的旋转中心的位置共同决定。因此两所述支撑壳体30相对所述中间壳体20进行转动时,所述支撑板41会向下倾斜,为所述柔性显示屏10让出空间,在所述折叠显示装置100完全弯折后,两所述支撑板41张开呈楔形,使得弯折区的所述柔性显示屏10呈水滴形状。

所述折叠显示装置100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所述弯折区包括一个内折区101和分别位于所述内折区101两侧的两个外折区103,所述柔性显示屏屏10的位于所述内折区101的部分向其显示面方向弯折,所述柔性显示屏的位于所述外折区103的部分向背离其显示面方向弯折。

所述非弯折区包括第一非弯折区102和第二非弯折区104,所述内折区101的一端与其同侧的外折区103通过所述第一非弯折区102连接,所述第一非弯折区102与所述第二非弯折区104通过所述外折区103连接。

所述柔性显示屏10与所述支撑壳体30的顶面31之间、以及所述柔性显示屏10与所述支撑板41之间贴附有胶材50,且所述胶材50贴附于非弯折区内。

由于所述支撑板41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支撑壳体30的旋转中心不一致,因此所述折叠显示装置在弯折时,所述支撑板41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壳体30的交界处会形成一定夹角,且所述支撑板41的另一端会脱离所述柔性显示屏10,所述柔性显示屏10会在这两处弯折,与所述支撑板41脱离,因此所述支撑板41的支撑面的两端不需设置胶材,但所述支撑板41与所述柔性显示屏10接触的其他区域可设置胶材50,在弯折时所述支撑板41与所述柔性显示屏10的贴合部位可保持平直贴合,从而改善柔性显示屏10在弯折过程或展平后相对支撑板浮起的问题。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胶材50的长度可限制在3毫米至15毫米内。

请参阅图5~图7,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显示屏10的背离其显示面的一侧设置有硬质层60,以提高柔性显示屏10的平整性和易于组装性。

具体地,所述硬质层60包括位于所述非弯折区的第一硬质层61、位于所述内折区101内的第二硬质层62、以及位于所述外折区103的第三硬质层63。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硬质层60可为金属材质,也可为其他具有支撑作用的材质。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胶材50包括第一胶材51和第二胶材52,所述第一胶材51贴附于所述第一硬质层61位于所述第二非弯折区104的部分与所述支撑壳体30的顶面31之间,所述第二胶材52贴附于所述第一硬质层61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102的部分与所述支撑板41之间。

不同弯折区内的胶材端部与其对应的硬质层端部可具有一定的距离,在该距离内,即可保证贴合的效果,又能降低对贴合精确度的要求。

具体地,请参阅图6,所述第一胶材51的靠近所述外折区103的端部与其邻近的所述第三硬质层63的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l1为-3~3毫米,所述第二胶材52靠近所述外折区103的端部与其邻近的所述第三硬质层63的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l2为-3~3毫米。

请参阅图7,所述第二胶材52靠近所述内折区101的端部与其邻近的所述第二硬质层62的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l3为-5~3毫米。

上述l1、l2、l3为正值时,代表各自对应的胶材端部长出于硬质层端部,上述l1、l2、l3为零时,代表各自对应的胶材端部平齐于硬质层端部,上述l1、l2、l3为负值时,代表各自对应的硬质层端部长出于胶材端部。

由于位于所述非弯折区的所述第一硬质层61不需要弯折,因此所述第一硬质层61可整面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一硬质层61可为对应非弯折区整面沉积的金属层。

位于所述内折区101内的所述第二硬质层62需要随着所述柔性显示屏10进行内折,因此为了提升所述第二硬质层62的弯折性能,防止在反复弯折过程中所述第二硬质层62出现断裂,因此所述第二硬质层62可做图案化处理,减少对位于所述内折区101的所述柔性显示屏10产生的应力。

具体地,请参阅图8a~图8d,在所述第二硬质层62上开设通孔621,以形成网格状图案。所述通孔形状可为圆形、菱形、方形、以及其他多边形状。

一种实施例中,如图8a所示,所述第二硬质层62可为条形金属网格状。

一种实施例中,如图8b所示,所述第二硬质层62可为圆形金属网格状。

一种实施例中,如图8c所示,所述第二硬质层62可为菱形金属网格状。

一种实施例中,如图8d所示,所述第二硬质层62还可为六边形金属网格状。

由于位于所述外折区103内的所述第三硬质层63需要提升其外折性能的同时,还需兼顾自身挺性,所述第三硬质层63的挺性越好,在弯折过程中造成柔性显示屏10内部膜层分离的风险越小,因此所述第三硬质层63可采取局部减薄设计,减薄区域6301的厚度不大于0.1毫米。由于所述外折区103的中心区域弯折角度最大,因此减薄区域可设置于所述第三硬质层63的中部,请参阅图9。其中,所述减薄区域6301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硬质层61的厚度。

在其他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可对所述第三硬质层63背离所述柔性显示屏10的一侧进行挖盲孔设计,即所述第三硬质层63具有盲孔631。所述盲孔631对应处的所述第三硬质层63的厚度不小于0.01毫米。

所述第三硬质层63的挖孔率不大于70%,所述挖孔率指的是所述第三硬质层63的一个循环图案单元内,挖盲孔的面积与整个循环图案单元的面积比值。

在折叠显示装置100进行正对折时,支撑板41相对于其对应的支撑壳体30转动,使得中间壳体20两侧的两支撑板41倾斜呈楔形以形成避让空间,以容纳柔性显示屏弯折后的弯折端11,进而减少对柔性显示屏10造成的挤压损伤;且折叠显示装置100呈正对折状态时,支撑板41的一部分可与柔性显示屏10保持平直贴合以起到支撑作用,折叠显示装置100呈展开状态时,展平后的支撑板41能对弯折区的柔性显示屏10提供整面支撑;另外,柔性显示屏10的背面设有硬质层60,并对位于内折区101的硬质层60进行挖通孔设计,对位于外折区103的硬质层60进行厚度减薄处理或挖盲孔图案设计,以使得位于内折区101和外折区103的硬质层满足不同方向的弯折需求。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折叠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