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具体涉及稻田缨小蜂批量人工饲养和释放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害虫天敌人工饲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稻飞虱在20世纪50年代后成为我国主要害虫之一,稻飞虱若虫和成虫以刺吸式口器吸取稻株汁液的同时,还传播各类病毒进一步危害稻株。稻飞虱具有迁飞性,迁入地稻区如不及时发现并采取防治措施,稻飞虱可快速爆发成灾。
稻飞虱雌性成虫完成交配后通过其产卵器将卵产于水稻叶鞘内部,雌虫通过其产卵器在叶鞘表皮划出一条裂缝后将卵逐个产于裂缝内,卵数粒至十数粒,形成卵条。卵需在水稻叶鞘内发育7-10天方能孵化。稻田缨小蜂(anagrusspp.),常见的包括稻虱缨小蜂anagrusnilaparvatae、长管稻虱缨小蜂a.longitubulosas和拟稻虱缨小蜂a.paranilaparvatae三种。在稻飞虱产卵后,上述三种雌性缨小蜂成虫可定位到这些卵,并通过自身细长的产卵器将缨小蜂卵产入飞虱卵内。缨小蜂卵在飞虱卵内孵化并通过取食飞虱卵发育至成虫钻出,导致飞虱卵被破坏而无法孵出飞虱若虫,起到了杀死飞虱的作用,可对稻飞虱起到很好防治效果。由于缨小蜂个体微小,成虫体长在0.2-0.4mm,饲养难度较大。目前尚无稳定的规模化人工饲养方法,使得缨小蜂的应用受到限制。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状况,本发明申请人做了大量反复而有益的探索,最终产品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并且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无法提供大批量缨小蜂种群和人工释放方法而限制利用缨小蜂防治稻田飞虱的防治技术发展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包括育苗接虫装置和释放装置,所述释放装置内部设有用于容纳育苗接虫装置的腔体,所述育苗接虫装置包括育苗皿和网罩,所述网罩可盖合在所述育苗皿上,所述释放装置包括可拆卸式固定连接的罩体和底座,所述罩体设置有阻挡孔。
进一步地,所述育苗接虫装置设置于底座上方,并且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网罩均匀设有数个直径为2-3mm,间距为0.5-1mm的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释放装置呈桶状,所述阻挡孔设置在所述罩体的顶面,所述阻挡孔呈网格状布置,所述阻挡孔的直径为1cm,所述网格的直径为0.5mm。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底面设有数个出水孔,所述出水孔的直径为0.1-0.3mm。
进一步地,所述罩体为黑色不透光食品级塑料,内径10cm,高20cm;所述底座为黑色不透光食品级塑料,内径10cm,高1.5cm。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上述的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黑色不透光的育苗皿内铺满麦饭石,将泡水后露白的水稻种子均匀撒于麦饭石上,然后用一黑色不透光的网罩盖上,水稻苗株穿过网罩的通孔长出,培育至水稻苗株的高度超过10cm,即为培育有水稻苗株的育苗接虫装置;
步骤s2、将培育有水稻苗株的育苗接虫装置置于一网笼内,往网笼内放入足够数量的羽化3-5天的褐飞虱雌雄成虫,褐飞虱雌性成虫交配后在水稻苗株上产卵,48小时后清除网笼内所有褐飞虱成虫,然后将足够数量的初羽化缨小蜂雌雄配对成虫放入网笼内,缨小蜂雌性成虫交配后利用其产卵器在水稻苗株内的褐飞虱卵内产卵,即完成接虫;
步骤s3、将接完虫的育苗接虫装置固定在底座上方,然后将底座与罩体固定连接,即为缨小蜂释放装置;
步骤s4、将缨小蜂释放装置放置于稻田,待缨小蜂释放装置内的缨小蜂羽化后,在白天有光情况下缨小蜂成虫由于具有趋光性,会往阻挡孔处移动并钻出释放装置,飞往稻田寻找飞虱卵继续寄生,即完成释放。
进一步地,所述网笼是孔径为100-120目的尼龙网。
进一步地,所述麦饭石的直径为4-6mm。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装置通过轻简化设计,配套优化的饲养和释放方法,能够实现缨小蜂的批量人工饲养和释放,以充分发挥缨小蜂对稻田飞虱的控制作用,达到对稻田飞虱生物防治的目的。
2、本发明利用缨小蜂是飞虱卵期主要的寄生性天敌来大批量饲养缨小蜂,在光线的作用下,羽化后的缨小蜂从装置内钻出,飞往稻田寻找飞虱卵继续寄生,达到防治稻田飞虱的目的,而装置内未被寄生的褐飞虱如孵化出若虫,因个体大无法通过阻挡孔而逃出释放装置,进而不会对稻田水稻产生危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育苗过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接褐飞虱虫卵和缨小蜂虫卵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缨小蜂释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通孔,2-网罩,3-麦饭石,4-育苗皿,5-水稻种子,6-水稻苗株,7-水稻苗根,8-羽化3-5天的褐飞虱雌雄成虫,9-初羽化缨小蜂雌雄配对成虫,10-网笼,11-阻挡孔,12-罩体,13-底座,14-出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包括育苗接虫装置和释放装置,释放装置内部设有用于容纳育苗接虫装置的腔体,育苗接虫装置包括育苗皿4和网罩2,网罩2可盖合在育苗皿4上,释放装置包括可拆卸式固定连接的罩体12和底座13,罩体12设置有阻挡孔11。具体设置如下:
育苗接虫装置用于育苗,以及接褐飞虱虫卵和缨小蜂虫卵,使得缨小蜂虫卵寄生在位于水稻苗株内部的褐飞虱虫卵内。育苗接虫装置设置于底座13上方,并且与底座13可拆卸式固定连接,用于在室外使用时保证育苗接虫装置的稳定性。该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结、螺接,举例说明,底座13的上表面设有数个限位凸块,育苗皿4的下表面设有与上述数个限位凸块一一匹配的卡槽。
网罩2均匀设有数个直径为2-3mm,间距为0.5-1mm的通孔1。
释放装置呈桶状,阻挡孔11设置在罩体12的顶面,阻挡孔11的尺寸保证羽化后的缨小蜂能顺利钻出,而褐飞虱若虫不能逃出,从而实现缨小蜂对稻田飞虱的生物防治作用,并且能避免褐飞虱若虫对水稻的危害。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阻挡孔11呈网格状布置,阻挡孔的直径为1cm,网格的直径为0.5mm。
底座13设有数个出水孔14,出水孔的直径为0.1-0.3mm,用于保证在露天被雨水淋后,能够及时排出装置内多余水分。
罩体12为黑色不透光食品级塑料,内径10cm,高20cm;底座13为黑色不透光食品级塑料,内径10cm,高1.5cm。
罩体12和底座13采取可拆卸式固定连接,该连接方式同样包括但不限于卡结、螺接,举例说明,底座13的上部内侧壁设有内螺纹,罩体12的外沿周向设有与上述内螺纹相互配套的外螺纹。
如图2-4所示,一种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的使用方法,用于缨小蜂的批量饲养和人工释放,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黑色不透光的塑料育苗皿4内铺满麦饭石3,麦饭石用于固定水稻苗根系,麦饭石3的直径4-6mm,将泡水后露白的水稻种子5均匀撒于麦饭石3上,然后用一黑色不透光的塑料网罩2盖上,塑料网罩2均匀密布数个直径为2-3mm,间距为0.5-1mm的通孔1,塑料网罩能够防止麦饭石掉出来,同时不影响水稻苗的培育,水稻苗株6穿过通孔1长出,约7-10天后水稻苗株6高度超过10cm,即为培育有水稻苗株的育苗接虫装置;
步骤s2、将多个培育有水稻苗株的育苗接虫装置集中放置于一网笼10内,网笼10是孔径为100-120目的尼龙网,网笼用于防止飞虱和缨小蜂逃走,往网笼10内放入足够数量的羽化3-5天的褐飞虱雌雄配对成虫8,褐飞虱雌性成虫交配后在水稻苗株6内产卵,48小时后清除网笼10内所有褐飞虱成虫,然后将足够数量的初羽化缨小蜂雌雄配对成虫9放入网笼10内,缨小蜂雌性成虫交配后利用其产卵器在水稻苗株6内的褐飞虱卵内产卵,即完成接虫;
步骤s3、将接完虫的育苗接虫装置固定在底座13上,底座13的底面设有数个直径为0.1-0.3mm的出水孔14,保证在露天被雨水淋后,装置内多余水分及时排出,将底座13与黑色不透光桶状罩体12固定连接,黑色不透光桶状罩体12顶面设有数个呈网格状布置的阻挡孔11,每个阻挡孔的直径为1cm,网格的直径为0.5mm,即为缨小蜂释放装置;
步骤s4、在野外稻田飞虱较多时,将缨小蜂释放装置放置于稻田,由于缨小蜂具有趋光性,缨小蜂释放装置内的缨小蜂羽化后,在白天有光情况下会往阻挡孔11处移动并钻出释放装置,飞往稻田寻找稻田飞虱卵继续寄生,此即完成释放,释放装置内未被寄生的褐飞虱如孵化出若虫,因其个体大于阻挡孔11的网格直径,且无翅不能飞,无法通过阻挡孔11逃出释放装置危害稻田水稻,因此无需担心释放装置内的飞虱会给稻田带来虫害。
根据上述操作,每株水稻苗可产飞虱卵50-200粒,缨小蜂在飞虱卵上的寄生率达90%,保守估计每个缨小蜂释放装置可以释放缨小蜂2000头以上。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