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diode)显示领域的显示装置主要通过背光模组提供显示画面所需的光线。根据光源和导光板的位置关系,背光模组主要分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和侧光式背光模组。在直下式背光模组中,一般是将多个点光源设于导光板下方,利用导光板和扩散膜的作用使光线由出光面均匀射出,此种背光模组中可采用区域调光的方式,利用控制系统对单个光源的发光条件进行控制,而实现对显示画面各个分区亮度特性的动态控制,使显示装置显示出的画面具有较高的对比度,提高显示效果,然而,对于直下式背光模组来讲,光源与导光板的距离较大,一般在25mm以上,不能做超薄型显示装置,与现阶段显示装置薄型化的趋势相违背。
在侧光式背光模组中,一般是将由多个点光源组成的线光源设于导光板的一侧,利用导光板和扩散膜的作用使光线由出光面均匀射出,此种背光模组由于光源不占用显示装置的高度,使得显示装置可以做到很薄,但侧光式背光模组中光源的位置不佳,仅仅通过导光板很难实现对不同区域亮度特性的动态控制而难以做到区域调光,并且功耗高。因此,有必要提供改进的技术方案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可以解决现有侧光式背光模组中光源的位置不佳,仅仅通过单层导光板很难实现对不同区域亮度特性的动态控制而难以做到区域调光并且功耗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以及从所述底板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
盖板,所述盖板包括顶板以及从所述顶板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
发光结构,所述发光结构夹设于所述背板与所述盖板之间,所述发光结构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反射片、第二光源、第二导光板、第一光源、第一导光板、膜片;
所述第二光源与所述第二导光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第一导光板处于同一平面;
所述第一导光板包括网孔区及非网孔区,在所述第一导光板的网孔区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导光网孔,所述第一导光网孔的直径相同;
所述第二导光板包括网孔区及非网孔区,在所述第二导光板的网孔区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二导光网孔、若干第三导光网孔、若干第四导光网孔、若干所述第二导光网孔、若干所述第三导光网孔、若干所述第四导光网孔的直径不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光源具体设置于从所述底板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第二入光侧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膜片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第二棱镜片、第二扩散片、第一棱镜片、第一扩散片。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光源为发光二极管灯条;所述第一光源为发光二极管灯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光网孔的直径范围为30μm~50μm;
所述第二导光网孔的直径范围为10μm~20μm;
所述第三导光网孔的直径范围为20μm~30μm;
所述第四导光网孔的直径范围为30μm~50μ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光板侧面的非入光侧涂覆有反射涂层;所述第二导光板侧面的非入光侧涂覆有反射涂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光板与所述第二导光板分别采用不同折射率的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光板与所述第二导光板均为长方体且厚度相等。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顶板仅压合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区;以及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以及从所述底板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盖板,所述盖板包括顶板以及从所述顶板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发光结构,所述发光结构夹设于所述背板与所述盖板之间,所述发光结构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反射片、第二光源、第二导光板、第一光源、第一导光板、膜片;所述发光结构还包括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具体设置于从所述底板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第二入光侧之间,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源具体设置于从所述底板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第一入光侧之间。解决了目前侧光式背光模组中光源的位置不佳,仅仅通过单层导光板很难实现对不同区域亮度特性的动态控制而难以做到区域调光的问题,同时通过采用双导光板设计达到低功耗的目的。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截面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中发光结构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中发光结构的光源及网孔工作原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中第一导光板网孔结构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中第二导光板网孔结构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
本实用新型可以各种形式呈现,以下将描述其中一些示例。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背光模组的截面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中发光结构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中发光结构的光源及网孔工作原理图,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中第一导光板网孔结构图,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中第二导光板网孔结构图,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如图1~6所示,一种背光模组10,背光模组10包括:背板300,背板300包括底板301以及从底板301向垂直方向延伸的侧板302;盖板200,盖板200包括顶板201以及从顶板201向垂直方向延伸的侧板202;发光结构100,发光结构100夹设于背板300与盖板200之间,发光结构100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反射片104、第二光源106、第二导光板103、第一光源105、第一导光板102、膜片101;膜片101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第二棱镜片1014、第二扩散片1013、第一棱镜片1012、第一扩散片1011。第二光源106与第二导光板103处于同一平面,第一光源105与第一导光板102处于同一平面,第二光源106具体设置于从底板301向垂直方向延伸的侧板302与所述第二导光板103的第二入光侧1061之间,第一光源105具体设置于从所述底板301向垂直方向延伸的侧板302与所述第一导光板102的第一入光侧1051之间,第一光源105和第二光源106为发光二极管(led)条,灯条上的每个发光二极管(led)可单独控制,led灯条位置可位于导光板长边或短边同侧,亦可两led灯条分置于导光板长边与短边,从而实现控制电流大小调节第二光源106和第一光源105的亮度。第一导光板102与第二导光板103分别采用不同折射率的材料制成,均为长方体且厚度相等,以实现更好的光线反射。第一导光板102包括网孔区及非网孔区,网孔区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导光网孔1021,第一导光网孔1021的直径相同,第一导光网孔1021的直径范围为30μm~50μm,第一导光板102侧面的非入光侧涂覆有反射涂层;第二导光板103包括网孔区及非网孔区,网孔区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二导光网孔1031、若干第三导光网孔1032、若干第四导光网孔1033,若干第二导光网孔1031直径范围为10μm~20μm、若干第三导光网孔1032直径范围为20μm~30μm、若干所述第四导光网孔1033直径范围为30μm~50μm,第二导光板103侧面的非入光侧涂覆有反射涂层。因为导光网孔半径不同,使用时需要实现画质增强时,可调节第一光源105中各发光二极管(led)灯条电流及第二光源106中各发光二极管(led)灯条电流结合网点设计来实现横向与纵向的调节,保证光线107很好穿透导光板和膜层,实现更好光源显示。
一种显示装置20,包括显示面板400,显示面板400包括显示区401和非显示区402,显示面板400置于膜片101与顶板201之间,顶板201仅压合显示面板400的显示区401;以及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10。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背板包括底板以及从所述底板向垂直方向延伸的侧板;盖板,盖板包括顶板以及从所述顶板向垂直方向延伸的侧板;发光结构,发光结构夹设于背板与盖板之间,发光结构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反射片、第二光源、第二导光板、第一光源、第一导光板、膜片,第一导光板包括网孔区及非网孔区,在第一导光板的网孔区间隔设置有若干导光网孔直径相同;所述第二导光板包括网孔区及非网孔区,在所述第二导光板的网孔区间设置有若干导光网孔直径不相同。解决了目前侧光式背光模组中光源的位置不佳,仅仅通过单层导光板很难实现对不同区域亮度特性的动态控制而难以做到区域调光的问题,同时通过采用双导光板设计达到低功耗的目的。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上文所述,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实用新型以及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