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式救援缓降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防应急救援装备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救生缓降器。
背景技术:
救生缓降器作为消防应急救援装备中的主要组成。常见的缓降器由挂钩(或吊环)、吊带、绳索及速度控制等组成,是一种可使人沿(随)绳(带)缓慢下降的安全营救装置。常见的缓降器可用专用安装器具安装在建筑物窗口、阳台或楼房平顶等处,也可安装在举高消防车上,营救处于高层建筑物火场上的受难人员。
而现有的救援缓降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操作不便的问题,需要使用者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缓降器的使用技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即使熟练的使用者也很难轻松完成悬停、下降、刹车等操作。
由此可见,提供一种整体结构可靠,操作便捷的救援缓降器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目前现有缓降器存在的操作不便捷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性高且实际操作便捷的集成式救援缓降器,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成式救援缓降器,主要包括:把手组件,控制盘,集成壳体以及卡盘组件,所述卡盘组件可转动的设置在集成壳体内,并与集成壳体形成可容救援绳穿过且可调的卡绳机构;所述把手组件与控制盘依次安置集成壳体上,所述控制盘驱动连接集成壳体内的卡盘组件,可带动卡盘组件转动以调节卡绳机构;所述把手组件驱动连接控制盘,可带动控制盘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组件主要包括把手和把手扭簧,所述把手可转动的设置在集成壳体上,并可带动控制盘转动;所述把手扭簧设置在把手与集成壳体之间,可对把手形成恢复弹力。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组件中还包括摩擦盘,所述摩擦盘设置在把手与控制盘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盘与把手组件之间通过相应的限位组件连接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集成壳体由集成底壳和集成顶壳连接配合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集成底壳上设置有卡绳柱和导绳支座,所述卡绳柱和导绳支座与卡盘组件配合形成卡绳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卡绳柱上设置若干的增加摩擦力的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集成顶壳上设置有用于增大绳索阻尼的阻尼块。
进一步地,所述集成顶壳上设置有阻尼限位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卡盘组件包括卡盘、卡盘弹簧以及卡盘限位组件,所述卡盘通过卡盘弹簧可转动的安置在集成壳体中,其上设置有驱动柱,该驱动柱穿过集成壳体与安置在集成壳体上的控制盘连接配合;所述卡盘限位组件设置在集成壳体上,并与卡盘连接配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成式救援缓降器,整体结构紧凑,减少了复杂结构的设计,降低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成式救援缓降器进一步通过在把手和控制盘之间设置摩擦盘、控制盘和卡盘之间设置限位块,使得把手具有手动刹车结构、能够防止使用者的恐慌,提高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成式救援缓降器,功能完善,使用时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例中集成式救援缓降器的爆炸式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把手10、把手端盖11、把手扭簧12、摩擦盘20、限位扭簧30、控制盘40、集成底壳50、第一主轴51、把手扭簧固定轴52、导绳支座53、卡绳柱54、卡盘60、卡盘限位块61、卡盘扭簧62、卡盘端盖63、驱动柱64、集成顶壳70、阻尼块71、阻尼限位机构72、锁扣限位块73、锁扣悬挂孔74、弹簧8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本实例提供的集成式救援缓降器,其通过集成式底壳与集成式顶壳配合构成具内部集成多组相互配合的限位结构和卡绳柱的缓降器壳体,同时在缓降器壳体内设置有相应的卡盘组件,通过卡盘组件与缓降器壳体内卡绳柱配合形成可容救援绳穿过且可调的卡绳机构;在此基础上,在缓降器壳体外配合设置便于操作的把手组件,以对卡盘组件的状态进行调节,实现调整卡盘卡角与卡绳柱之间绳索的夹紧程度,使用者可以便捷且可靠的完成悬停、下降、刹车等操作进行救援。
参见图1,其所示为本实例中给出的集成式救援缓降器的爆炸式结构示意图。
由图可知,本集成式救援缓降器主要由把手10、摩擦盘20、限位扭簧30、控制盘40、集成底壳50、卡盘60以及集成顶壳70相互配合构成。
具体的,本实例中的把手10通过把手端盖11、把手扭簧12与摩擦盘20,限位扭簧30,以及控制盘40配合形成相应的把手组件,以安置在集成底壳50,实现对卡盘60的驱动,以及把手10的自动复位。
本实例中缓降器的把手10包括一把手和一把手连接部,其中把手连接部设置有相应的安置槽,以用于安置连接控制盘40。
其中,把手连接部设置为带安置槽和限位组件的盖子结构,该盖子结构的底部开设有圆孔,用于安装把手端盖11;盖子的底部还设置有安置槽,限位槽,用于安置把手扭簧12、摩擦盘20、控制盘40等部件。
本把手10与控制盘40依次安置在集成底壳50的第一主轴51上,同时再通过把手端盖11与集成底壳50的第一主轴51配合,实现把手10,控制盘40固定设置在集成底壳50上,同时把手10通过连接部内的限位组件与控制盘40配合,可实现带动控制盘40绕集成底壳50的第一主轴51转动。
这里对于把手10连接部与控制盘40之间具体的连接配合结构不加以限定,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在此基础上,本实例在把手10和控制盘40之间设置有摩擦盘20,把手10进一步通过摩擦盘20与控制盘40配合,由此来进一步提高把手10驱动控制盘40转动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本实例还在把手10和集成底壳50之间设置有把手扭簧12,通过该把手扭簧12给把手10提供相应的自动恢复力。
该把手扭簧12优选安置在把手10连接部的安置槽内,把手扭簧12的一端引脚安置在把手10连接部的限位槽内,同时另一端固定与集成底壳50的把手扭簧固定轴52上。
这里的,控制盘40与把手10配合,同时与卡盘60上的驱动柱64配合连接,这样控制盘40在被把手10驱动绕集成底壳50上的第一主轴51转动时,将带动驱动柱64,继而同步驱动卡盘60相对于集成底壳50转动。
本实例中的集成底壳50主要用于与卡盘60配合,形成相应的卡绳机构。由图可知,本集成底壳50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主轴51和把手扭簧固定轴52,其中第一主轴51以用于连接控制盘40和把手10,把手扭簧固定轴52则用于连接把手扭簧12的一端引脚。
进一步地,本集成底壳50内侧面上设置用于第二主轴(图中未显示),用于安置卡盘60,使得卡盘60可相对于集成底壳50进行转动。同时在本集成底壳50内侧面上还设置有相应的卡绳柱54,其用于与卡盘60配合,以实现对位于两者之间的救援绳形成卡紧。
再者,本集成底壳50上对应于卡盘60上的驱动柱64位置开设有相应的限位孔(图中未示出),该限位孔分布与卡盘60在把手的驱动下的有效旋转行程对应,由此对卡盘60的旋转方向和行程范围形成有效限位。
在具体实现时,集成底壳50上的卡绳柱54优选为圆柱型的滚筒。为了保证与卡盘60配合时,对救援绳形成稳定的卡紧效果,本实例在卡绳柱54上设置若干的凸起,以增加卡绳柱54与救援绳之间摩擦力。
进一步地,该凸起整体沿卡绳柱54的轴向分布在卡绳柱54的表面,并在周向上匀距分布。每个凸起优选中间凸起的弧形,以进一步提高摩擦效果。
最后,本实例还在卡绳柱54的表面上涂覆有一层加强摩擦涂层,这样既能够提高与救援绳配合的摩擦力,又能够提高卡绳柱54表面强度,保证使用的可靠性。
在此基础上,本实例还在集成底壳50内侧面上相对于卡盘60设置有导绳支座53,由此与卡盘60以及卡绳柱54配合相应的卡绳机构。这里的导绳支座53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此处不加以限定。
再者,本实例还在集成底壳50上还设置有卡盘限位块安装轴,该卡盘限位块安装轴用于安置相应的卡盘限位块61,用于对卡盘60起到限位作用,从而对卡盘60的旋转起到限位。
进一步地,本实例还在集成底壳50上设置有相应的限位扭簧安置孔(图中未示出),该限位扭簧安置孔用于安置限位扭簧30,使得该限位扭簧30与卡盘限位块61配合,用于防止卡盘60突然回旋引起的绳索松开,从而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本实例中的卡盘60可转动的安置在集成底壳50上的第二主轴上,并通过卡盘端盖63实现固定。该卡盘60上的驱动柱64穿过集成底壳50与控制盘40配合连接;同时该卡盘60的周边设置有相应的绳槽,以与导绳支座53配合,便于救援绳的穿设,使得救援绳环绕卡盘60外侧壁,从导绳支座53一端出来后固定在高处,用于使用时防止固定端绳索摆动。作为举例,这里的导绳支座53优选设置成带通道的弧形的支座,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同时该卡盘60上相对于卡绳柱54的部位设置有卡角,且卡盘60在绕第二主轴转动时,可调整其上卡角与卡绳柱54之间距离,继而实现对位于两者之间的救援绳形成卡紧或者松开的作用。
进一步地,本实例在卡盘60和集成底壳50之间设置相应的卡盘扭簧62,通过该卡盘扭簧62为卡盘60的转动提供恢复力,使得卡盘60在旋转后可以自动回程。对于该卡盘扭簧62的具体设置方案,此处不加以限定,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再者,设置在集成底壳50上的卡盘60还与设置在集成底壳50上的卡盘限位块61配合,形成保险结构,保证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另外,本实例对卡盘60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作为优选的,可将卡盘60上绳索穿梭路径上的两个相邻的角为圆弧形设置,方便绳索在其中穿行。
在上方案的基础上,本实例中的集成顶壳70的一端通过相应的螺钉与螺帽集成底壳50连接,以对集成底壳50上的部件以及安置在集成底壳50上的卡盘60等部件形成保护。
具体的,该集成顶壳70上对应集成底壳50上卡绳柱54的位置设置有相应的卡绳柱安装孔,由此可使得卡绳柱54稳定可靠性的安置在两者之间,并提高卡绳柱54与卡盘60之间配合结构。
进一步地,本实例在集成顶壳70上设置有阻尼块71,在使用时,绳索从卡绳柱54一端出来后,通过阻尼块71,用于增大绳索阻尼。
这里对阻尼块71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优选设置为可以包裹绳索的凹槽型。
进一步地,本实例在集成顶壳70上设置有阻尼限位机构72,当集成底壳50转到最低处时,阻尼限位机构72可与集成底壳50接触从而固定集成顶壳70的位置,同时防止集成顶壳70受到绳索拉力发生变形。
这里对阻尼限位机构72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优选设置为方形。
进一步地,本实例在集成顶壳70上对应于集成底壳50上设置有锁扣悬挂孔74,用于悬挂锁扣。
这里对锁扣悬挂孔74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优选设置为钩型。
进一步地,本实例在集成顶壳70上,相对于锁扣悬挂孔还设置有锁扣限位块73,用于与锁扣悬挂孔74配合,实现对锁扣的限位,提高安全性。
在此基础上,本实例还在集成顶壳70上设置有相应的弹簧限位槽(图中未示出),以用于安置相应的弹簧80,以对锁扣限位块73形成弹力,使得锁扣限位块73能够保持与锁扣悬挂孔74弹性配合。
如此结构的设置,在具体应用时,通过旋转把手10可以带动带动控制盘40转动,控制盘40转动带动卡盘60转动。不进行任何操作时,使用者可以静止悬浮在空中,转动把手10使卡盘卡角与卡绳柱54之间绳索松开,使用者开始下降,继续转动把手10,卡盘卡角和卡绳柱54又会卡紧绳索,使用者会迅速静止。通过调整卡盘卡角与卡绳柱54之间绳索的夹紧程度,使用者可以完成悬停、下降、刹车等操作进行救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成式救援缓降器,通过在把手和控制盘之间设置摩擦盘、控制盘和卡盘之间设置限位块,使得把手具有手动刹车结构、能够防止使用者的恐慌,提高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成式救援缓降器,整体结构紧凑,减少了复杂结构的设计,降低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成式救援缓降器,功能完善,使用时操作简单方便。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