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绝缘承力救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救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绝缘承力救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供电可靠性已成为当前电力部门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开展带电作业检修和维护工作,以提高供电可靠性。因此带电作业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开展多元化的带电作业,超前的安全理念和先进绝缘工器具等来保证带电作业人员和设备安全。应急救援措施必不可少,在作业前布置防范作业过程中的突发情况的措施,这种措施可能多少次作业都可能没有用,但如果有一次危险存在,就能化解危险或者顺利的解救伤员,为抢救伤员争取一定的时间,那么抢救伤员需要布置合理的应急救援措施,如措施布置的不完善,可能发生对伤员以外的身体伤害。由于配电设备布置密集,相间、相对距离小,上下传递工器具及材料等容易碰触到不同电位设备,发生危险,绝缘承力救援装置可以有效对触电伤员解救过程中减少其他装置的伤害;同时,在作业过程中,可以作为固定架来上下传递工器具及材料等,绝缘承力装置在10千伏带电作业过程中可以起到主绝缘的作用,为带电作业人员又增添了一份保障,确保了带电作业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
为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提高供电可靠性,提升优质服务质量已经是电力企业的常态化工作,带电作业目前正在逐步取消停电作业,因为带电作业就是重要手段之一,大面积开展带电作业,对带电作业的安全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也是电力企业追求目标。为了降低风险,就要有超前的安全理念和先进的绝缘工器具等措施来保证人身安全。超前的安全理念要结合到实际工作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作业过程中发生人员高空、半空触电,解救触电人员和解救效率十分重要。以往的传统救援方法是用绝缘绳固定在电杆上部的合适位置,绝缘绳一端绑扎触电人员,另一端由地面人员控制,缓慢的将作业人员放置地面,但在下降过程中,由于电杆基本都是拔稍型,也就是电杆直径从顶部往下逐渐变大,伤员在下降过程中势必会与电杆或者电杆上的设备发生碰撞,造成对伤员的二次伤害。
综上所述,现有的救援装置在使用时,伤员在下降过程中势必会与电杆或者电杆上的设备发生碰撞,造成对伤员的二次伤害,安全性较低,并且现有的救援装置绝缘能力较低,无法适用于10千伏带电作业要求,通用性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的救援装置在使用时,伤员在下降过程中势必会与电杆或者电杆上的设备发生碰撞,造成对伤员的二次伤害,安全性较低,并且现有的救援装置绝缘能力较低,无法适用于10千伏带电作业要求,通用性较低的问题,而提出一种绝缘承力救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绝缘承力救援装置,其组成包括吊点固定单元、绝缘杆和固定横担单元;绝缘杆的一端与吊点固定单元连接,绝缘杆的另一端与固定横担单元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固定横担单元包括连接管、u型挡板和螺栓;连接管的底端与u型挡板的上表面中心处固定连接,u型挡板的下底面中心处设有螺纹孔,且螺纹孔内设有螺栓;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管的轴线与u型挡板的轴线成50°的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的u型挡板长66mm×高80mm×深60mm;
进一步的,所述的吊点固定单元包括套管和圆环;套管的外表面中部设有圆环,套管的长度为70mm,圆环的直径为50mm;
进一步的,所述的套管套在绝缘杆的一端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绝缘杆的内部设有空腔,且内径为32mm,空腔的两端填充有尼龙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的绝缘杆的长度为410mm;
进一步的,用于应急救援过程中,救援用吊点固定单元与电杆形成有效距离,避免作业人员救援过程中与电杆接触遭受到二次伤害;用于实际带电作业过程中,绝缘杆有效长度大于400mm,可以作为主绝缘应用,避免了上下传递工器具、材料等与接地体等不同电位设备安全距离不足的危险;由于绝缘承力救援装置安装合适位置后,吊点固定单元高于作业人员位置,在作业人员上下传递工器具及材料时,便于作业;固定横担单元用于与电力金具间的固定装置,与绝缘管部分可靠连接,旋转加力螺栓时螺杆随之转动,螺栓通过固定横担单元中间穿透式螺口与横担夹紧可靠固定。通过固定横担单元的操作适当改变装置的位置,使装置处于合理作业位置,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保证了带电作业人员的安全,为企业挽回停电损失和节省了供电企业的投资成本和维护成本,同时提高了优质服务质量。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点,采用绝缘杆的一端与吊点固定单元连接,绝缘杆的另一端与固定横担单元固定连接,救援用吊点固定单元与电杆形成有效距离,避免作业人员救援过程中与电杆接触遭受到二次伤害,提高安全性。
二、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点,采用绝缘杆的内部设有空腔,且空腔的两端填充有尼龙材料,适用于10千伏带电作业要求,提高通用性。
三、本实用新型安装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绝缘承力救援装置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绝缘承力救援装置中固定横担单元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绝缘承力救援装置包括吊点固定单元1、绝缘杆2和固定横担单元3;绝缘杆2的一端与吊点固定单元1连接,绝缘杆2的另一端与固定横担单元3固定连接;
本具体实施方式,用于应急救援过程中,救援用吊点固定单元1与电杆形成有效距离,避免作业人员救援过程中与电杆接触遭受到二次伤害;用于实际带电作业过程中,绝缘杆2有效长度大于400mm,可以作为主绝缘应用,避免了上下传递工器具、材料等与接地体等不同电位设备安全距离不足的危险;由于绝缘承力救援装置安装合适位置后,吊点固定单元1高于作业人员位置,在作业人员上下传递工器具及材料时,便于作业;固定横担单元3用于与电力金具间的固定装置,与绝缘管部分可靠连接,旋转加力螺栓时螺杆随之转动,螺栓通过固定横担单元3中间穿透式螺口与横担夹紧可靠固定。通过固定横担单元3的操作适当改变装置的位置,使装置处于合理作业位置,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保证了带电作业人员的安全,为企业挽回停电损失和节省了供电企业的投资成本和维护成本,同时提高了优质服务质量。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救援装置的进一步的限定,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绝缘承力救援装置,所述的固定横担单元3包括连接管3-1、u型挡板3-2和螺栓3-3;连接管3-1的底端与u型挡板3-2的上表面中心处固定连接,u型挡板3-2的下底面中心处设有螺纹孔,且螺纹孔内设有螺栓3-3;
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此种方式,固定横担单元3用于与电力金具间的固定装置,与绝缘管部分可靠连接,旋转加力螺栓时螺杆随之转动,螺栓通过固定横担单元3中间穿透式螺口与横担夹紧可靠固定。通过固定横担单元3的操作适当改变装置的位置,使装置处于合理作业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二所述的救援装置的进一步的限定,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绝缘承力救援装置,所述的连接管3-1的轴线与u型挡板3-2的轴线成50°的夹角;
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连接管3-1的轴线与u型挡板3-2的轴线成50°的夹角,保证吊点与电杆保持400mm的有效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三所述的救援装置的进一步的限定,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绝缘承力救援装置,所述的u型挡板3-2长66mm×高80mm×深60mm。
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救援装置的进一步的限定,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绝缘承力救援装置,所述的吊点固定单元1包括套管和圆环;套管的外表面中部设有圆环,套管的长度为70mm,圆环的直径为50mm;
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固定单元1包括套管和圆环;套管的外表面中部设有圆环,套管的长度为70mm,圆环的直径为50mm,由于用于带电作业,作业空间应减少金属部分,吊点固定装置部分小于带电作业对金属部分长度的要求,且机械强度满足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五所述的救援装置的进一步的限定,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绝缘承力救援装置,所述的套管套在绝缘杆2的一端上。
具体实施方式七: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救援装置的进一步的限定,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绝缘承力救援装置,所述的绝缘杆2的内部设有空腔,且内径为32mm,空腔的两端填充有尼龙材料;
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绝缘杆2的内部设有空腔,且内径为32mm,空腔的两端填充有尼龙材料,适用于10千伏带电作业要求,提高通用性。
具体实施方式八: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七所述的救援装置的进一步的限定,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绝缘承力救援装置,所述的绝缘杆2的长度为410mm。
工作原理
用于应急救援过程中,救援用吊点固定单元1与电杆形成有效距离,避免作业人员救援过程中与电杆接触遭受到二次伤害;用于实际带电作业过程中,绝缘杆2有效长度大于400mm,可以作为主绝缘应用,避免了上下传递工器具、材料等与接地体等不同电位设备安全距离不足的危险;由于绝缘承力救援装置安装合适位置后,吊点固定单元1高于作业人员位置,在作业人员上下传递工器具及材料时,便于作业;固定横担单元3用于与电力金具间的固定装置,与绝缘管部分可靠连接,旋转加力螺栓时螺杆随之转动,螺栓通过固定横担单元3中间穿透式螺口与横担夹紧可靠固定。通过固定横担单元3的操作适当改变装置的位置,使装置处于合理作业位置,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保证了带电作业人员的安全,为企业挽回停电损失和节省了供电企业的投资成本和维护成本,同时提高了优质服务质量。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