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新型摩托车锁的制作方法

2021-01-19 18:01:07|281|起点商标网
一种新型摩托车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既可以采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智能开锁、也可以用机械锁芯开锁的摩托车锁。



背景技术:

目前,越来越多的摩托车、电动单车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为了防止摩托车室外停放时被盗,一般会在轮胎上加上一把锁具,即摩托车锁,其包括u型锁杆和锁体部分,常见的摩托车锁采用机械锁芯,上锁后采用钥匙开锁,因摩托车锁锁于轮胎上,位置较低,开锁时需要蹲在地上将钥匙插进锁孔开锁,遇见恶劣天气,难以进行开锁操作,因此,采用机械开锁的摩托车锁在使用上存在不便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可以采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智能开锁、也可以用机械锁芯开锁的摩托车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摩托车锁,包括设于外壳内的壳体,一端与外壳转动连接的u型锁杆,设于壳体一端部内的锁舌及与锁舌转动连接的锁舌转轴;还包括:

两根沿壳体长度方向横向设置且与壳体上的铰接部铰接的拨杆;

设于壳体一端内的马达,与马达输出轴相连接的拨动轮,所述拨动轮位于两根拨杆的后端部之间;

设于壳体内的锁芯,设于锁芯内端的拨片,所述拨片位于两根拨杆之间且拨片与拨动轮分设于铰接部的两侧;

两根纵向并列设置且与拨杆垂直的夹持杆,所述两根夹持杆之间具有间隙且二者位于壳体的两侧内壁之间;两根拨杆的前端分别与两根夹持杆相连接,两根拨杆前端部之间的间距增大时,两根夹持杆之间间距增大;

套设于锁舌转轴上的扭簧,扭簧的一爪部自由端与锁舌前端相连接;

设于锁舌后端的台阶部;设于每根夹持杆下段内侧面上的凸出片;

至少两根弹簧,两根夹持杆外侧面与对应的壳体侧内壁之间各设有一根弹簧,且所述弹簧两端分别与夹持杆外侧面及壳体侧内壁相接触,所述两根弹簧用于推动两根夹持杆之间间距缩小;

夹持杆、锁舌与锁芯位于铰接部的同侧;锁舌后端位于两根夹持杆之间;

上锁状态,所述台阶部的平面与两根夹持杆上的凸出片的上表面相接触,且两块凸出片之间的间距等于台阶部厚度,扭簧的爪部处于变形状态,两根夹持杆之间间距最小;在该状态旋转锁芯带动拨片或启动马达带动拨动轮旋转,可使两根拨杆前端部之间的间距以及两根夹持杆之间间距增大。

两根与铰接部铰接的拨杆形成类似于剪刀的结构,在两根拨杆的后端部之间设置与马达输出轴相连接的拨动轮,锁芯内端的拨片位于两根拨杆之间且拨片与拨动轮分设于铰接部的两侧,以上锁状态为初始状态,此时,所述台阶部的平面与两根夹持杆上的凸出片的上表面相接触,且两块凸出片之间的间距等于台阶部厚度,扭簧的爪部处于变形状态,两根夹持杆之间间距最小,u型锁杆的自由端与锁舌前端相连接,在该状态,台阶部的平面得到凸出片的上表面的支撑,用于抵消扭簧的爪部变形所产生的力,即扭簧产生的驱使锁舌相对锁舌转轴旋转的力与凸出片的上表面对台阶部的平面的支撑力平衡;需要开锁时,可采用移动终端上的app控制马达启动,即通过目前常用的通过移动终端上的app控制技术实现马达的控制,马达启动后,拨动轮旋转,拨动轮驱使两根拨杆的后端张开,从而使两根拨杆的前端张开,两根拨杆前端推动两根夹持杆向壳体的两侧内壁移动,即两根夹持杆之间间距逐渐增大,同时,两根夹持杆外侧的弹簧被压缩,两个凸出片之间的间距同步增大,直至台阶部的平面与两块凸出片的上表面完全脱离,台阶部失去支撑,即锁舌的后端失去支撑,在扭簧的爪部复位力的作用下,带动锁舌相对锁舌转轴旋转,锁舌的后端部位于两块凸出片的立面之间,u型锁杆的自由端与锁舌前端脱离,实现开锁。除此之外,如果不方便通过app控制马达方式进行开锁,也可采用钥匙旋转锁芯,锁芯内端的拨片转动时可直接使两根拨杆的前端张开,同样可达到通过马达开锁的效果。

开锁状态,锁舌后端的台阶部的平面与两个凸出片的上表面脱离,锁舌后端位于两个凸出片的立面之间,两根夹持杆之间的间距增大,扭簧与锁舌相连接的爪部恢复原状,且两根夹持杆外侧的弹簧被压缩。

进一步,所述壳体内设有横向安装板,铰接部为垂直设于安装板上的一根转轴,设于两根拨杆上的圈体套设于铰接部上;铰接部上套设有一根轴套,所述轴套的下端面与位于上方的拨杆上的圈体相接触。

优选地,所述拨动轮呈s型,在其内设有两个可分别容纳两根拨杆后端部的弧形容纳部,所述弧形容纳部设有开口。在上锁状态,两根拨杆后端部分别位于两个弧形容纳部内,当采用马达驱动开锁时,马达带动拨动轮旋转,拨杆后端部分别从两个弧形容纳部中移出,并过渡至拨动轮的外壁,因拨动轮上分别位于两个弧形容纳部内的任意两个对称点之间间距小于外壁上任意两个对称点之间间距,因此拨动轮转动时,会使两根拨杆后端部逐步张开。

优选地,两根夹持杆并列设置,位于两根夹持杆内侧面上的两块凸出片的上表面平齐,所述凸出片与夹持杆一体成型。

为了与两根拨杆的前端连接,所述两根夹持杆内各设有一个穿孔,穿孔的轴线与壳体长度方向一致;所述两根拨杆的前端分别插设于两个穿孔内。

为了将两根夹持杆连接在一起,还包括至少一根横向垂直穿过两根夹持杆且两端分别与壳体两侧内壁垂直的金属杆,所述两根弹簧套设于金属杆上。

同样为了固定弹簧的一端部,所述两根夹持杆的外侧面上各至少设有一个位于同一高度的凸柱,所述弹簧与夹持杆外侧面相接触的一端套设于凸柱上。

为了使夹持杆外侧受到的弹簧复位压力更加均匀,所述弹簧为四根,两根夹持杆外侧面与对应的壳体侧内壁之间各设有两根弹簧,且所述弹簧两端分别与夹持杆外侧面及壳体侧内壁相接触;位于同一根夹持杆外侧的两根弹簧上下设置且二者相互平行。

为了将两根夹持杆更加稳定的连接在一起,金属杆为两根且二者相互平行,二者分别横向垂直穿过两根夹持杆的上段及下段。

同样为了与弹簧的数量相适应,设于每根夹持杆外侧面上的凸柱为两个,位于同一根夹持杆外侧的两根弹簧与夹持杆相接触的一端分别套设于两个凸柱上;穿过两根夹持杆上段的金属杆两端分别穿过位于两根夹持杆外侧面上位于上方的凸柱。

锁舌后端上位于两根夹持杆之间的结构位于两根金属杆之间。

为了监控拨动轮的转动情况,还包括套设于马达输出轴上的磁感应夹片,所述磁感应夹片位于拨动轮与马达端面之间。

在壳体内底部设有一根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两根夹持杆的下端面相接触。当壳体受力时,支撑柱对两根夹持杆其支撑作用,使整个壳体结构更加稳定。

有益技术效果:设置类似于剪刀结构的两根拨杆,且在两根拨杆的铰接部的两侧分别设置与马达输出轴相连接的拨动轮已经与锁芯相连接的拨片,在上锁状态,无论是通过现有技术中的app控制马达启动,进而带动拨动轮旋转,使两根拨杆前端的间距增大,从而使两根夹持杆之间间距增大,即可实现开锁;还是通过钥匙转动锁芯,带动拨片转动,使两根拨杆前端的间距增大,也可实现开锁;同现有的同类锁具相比,本实用新型可采用两种方式开锁,尤其是可使用智能控制方式开锁,使用及其方便,且便于缩短开锁时间;当智能方式开锁不便使用时,也可采用钥匙开锁,从而消除锁具不能打开的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锁状态第一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锁状态第二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锁状态第三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锁状态第一局部结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锁状态第二局部结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锁状态第三局部结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开锁状态第一爆炸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开锁状态第二爆炸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开锁状态第三爆炸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锁状态第一局部结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锁状态第二局部结构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锁状态第三局部结构立体图;

图13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13所示,本实施例的摩托车锁包括设于外壳1内的壳体2,一端与外壳转动连接的u型锁杆3,设于壳体一端部内的锁舌4及与锁舌转动连接的锁舌转轴5;还包括:

两根沿壳体2长度方向横向设置且与壳体上的铰接部6铰接的拨杆7;为了便于装配及加工,一般,两根拨杆7形状完全相同;设于壳体2一端内的马达8,与马达输出轴相连接的拨动轮9,所述拨动轮位于两根拨杆7的后端部之间;设于壳体2内的锁芯10,设于锁芯内端的拨片11,所述拨片位于两根拨杆7之间且拨片11与拨动轮9分设于铰接部6的两侧;两根纵向并列设置且与拨杆7垂直的夹持杆12,所述两根夹持杆12之间具有间隙且二者位于壳体的两侧内壁201之间;两根拨杆7的前端分别与两根夹持杆12相连接,两根拨杆7前端部之间的间距增大时,两根夹持杆12之间间距增大;套设于锁舌转轴5上的扭簧13,扭簧的一爪部1301自由端与锁舌4前端相连接;锁舌的前端设有连接孔,所述爪部1301的自由端插设于该连接孔内;设于锁舌4后端的台阶部401;设于每根夹持杆12下段内侧面上的凸出片1201;两根夹持杆12并列放置,则二者并列放置后二者上相邻的两个侧面定义为内侧面,凸出片1201通过夹持杆12内侧面在同一平面内向另一夹持杆方向延伸而得到。

至少需要设置两根弹簧16,两根夹持杆12外侧面与对应的壳体侧内壁之间各设有一根弹簧16,即,如果将两根夹持杆12左右排列,则位于左侧的夹持杆与壳体左侧内壁之间至少设有一根弹簧,位于右侧的夹持杆与壳体右侧内壁之间也至少设有一根弹簧;且所述弹簧16两端分别与夹持杆12外侧面及壳体2侧内壁相接触,所述两根弹簧16用于推动两根夹持杆12之间间距缩小。

夹持杆12、锁舌4与锁芯10位于铰接部的同侧;锁舌4后端位于两根夹持杆12之间。

在上锁状态,所述台阶部401的平面401a与两根夹持杆12上的凸出片1201的上表面1201a相接触,且两块凸出片1201之间的间距小于台阶部401厚度,确保上表面1201a与平面401a不会分离,扭簧的爪部1301处于变形状态,两根夹持杆12之间间距最小;在该状态旋转锁芯10带动拨片11或启动马达8带动拨动轮9旋转,可使两根拨杆7前端部之间的间距以及两根夹持杆12之间间距增大。

在开锁状态,锁舌4后端的台阶部的平面401a与两个凸出片的上表面1201a脱离,锁舌后端位于两个凸出片1201的立面之间,两根夹持杆12之间的间距增大,扭簧13与锁舌相连接的爪部1301恢复原状,且两根夹持杆外侧的弹簧16被压缩。

为了安装各零件,所述壳体2内设有横向安装板,铰接部6为垂直设于安装板上的一根转轴,设于两根拨杆7上的圈体701套设于铰接部上,圈体701与拨杆一体成型;铰接部6上套设有一根轴套15,所述轴套15的下端面与位于上方的拨杆上的圈体701相接触,用于固定拨杆7,防止拨杆在铰接部上沿轴向移动。

此处,所述拨动轮9呈s型,在其内设有两个可分别容纳两根拨杆后端部的弧形容纳部901,所述弧形容纳部设有开口。在上锁状态,两根拨杆7后端部分别位于两个弧形容纳部内,当采用马达驱动开锁时,马达带动拨动轮9旋转,拨杆后端部分别从两个弧形容纳部901中移出,并过渡至拨动轮的外壁,因拨动轮9上分别位于两个弧形容纳部内的任意两个对称点之间间距小于外壁上任意两个对称点之间间距,因此拨动轮9转动时,会使两根拨杆后端部逐步张开,两根拨杆7的前端也随之张开。

两根夹持杆12并列设置,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也可节约安装空间;位于两根夹持杆内侧面上的两块凸出片1201的上表面平齐,所述凸出片与夹持杆12一体成型。

为了与两根拨杆7的前端连接,所述两根夹持杆12内各设有一个穿孔1202,穿孔的轴线与壳体2长度方向一致;所述两根拨杆7的前端分别插设于两个穿孔1202内。

为了将两根夹持杆12连接在一起,还包括至少一根横向垂直穿过两根夹持杆12且两端分别与壳体2两侧内壁垂直的金属杆17,所述两根弹簧16套设于金属杆17上。

而为了固定弹簧16的一端部,所述两根夹持杆12的外侧面上各至少设有一个位于同一高度的凸柱(未图示),所述弹簧16与夹持杆12外侧面相接触的一端套设于凸柱上。

为了使夹持杆12外侧受到的弹簧复位压力更加均匀,在本实施例,采用四根弹簧16,两根夹持杆12外侧面与对应的壳体2侧内壁之间各设有两根弹簧16,且所述弹簧16两端分别与夹持杆12外侧面及壳体2侧内壁相接触;位于同一根夹持杆12外侧的两根弹簧16上下设置且二者相互平行。

为了将两根夹持杆12更加稳定的连接在一起,金属杆17也为两根且二者相互平行,二者,即两根金属杆17分别横向垂直穿过两根夹持杆12的上段及下段。

而为了与弹簧16的数量相适应,设于每根夹持杆12外侧面上的凸柱为两个,位于同一根夹持杆外侧的两根弹簧16与夹持杆相接触的一端分别套设于两个凸柱上;穿过两根夹持杆12上段的金属杆17两端分别穿过位于两根夹持杆外侧面上位于上方的凸柱。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设置四根弹簧16,即两根夹持杆外侧各设置两根弹簧16的基础上,很容易想到两根夹持杆外侧各设置一根弹簧16的情况,为了使两根夹持杆12均匀受力,通常考虑将弹簧16设置在夹持杆中部的位置,即弹簧16与夹持杆中部外壁相接触,与弹簧的数量相对应,只设置一根金属杆17,以及夹持杆12仅设置一个凸柱,因此,两根夹持杆外侧各设置一根弹簧16的情况,此处不再详细描述。

此处,为了监控拨动轮9的转动情况,还包括套设于马达输出轴上的磁感应夹片18,所述磁感应夹片18位于拨动轮9与马达8端面之间。

在壳体2内底部设有一根支撑柱19,所述支撑柱与两根夹持杆12的下端面相接触。当壳体2受力时,支撑柱19对两根夹持杆其支撑作用,使整个壳体结构更加稳定。

锁舌4后端上位于两根夹持杆12之间的结构位于两根金属杆17之间。

两根与铰接部6铰接的拨杆7形成类似于剪刀的结构,在两根拨杆7的后端部之间设置与马达输出轴相连接的拨动轮9,锁芯内端的拨片11位于两根拨杆7之间且拨片11与拨动轮9分设于铰接部6的两侧,以上锁状态为初始状态,此时,所述台阶部401的平面401a与两根夹持杆上的凸出片1201的上表面1201a相接触,且两块凸出片1201之间的间距小于台阶部401厚度,扭簧的爪部1301处于变形状态,两根夹持杆12之间间距最小,u型锁杆3的自由端与锁舌4前端相连接,在该状态,台阶部401的平面得到凸出片1201的上表面1201a的支撑,用于抵消扭簧的爪部1301变形所产生的力,即扭簧产生的驱使锁舌4相对锁舌转轴5旋转的力与凸出片1201的上表面对台阶部401的平面的支撑力平衡;需要开锁时,可采用移动终端上的app控制马达8启动,即通过目前常用的通过移动终端上的app控制技术实现马达8的控制,马达启动后,拨动轮9旋转,拨动轮驱使两根拨杆7的后端张开,从而使两根拨杆7的前端张开,两根拨杆前端推动两根夹持杆12向壳体2的两侧内壁移动,即两根夹持杆12之间间距逐渐增大,同时,两根夹持杆外侧的弹簧16被压缩,两个凸出片1201之间的间距同步增大,直至台阶部的平面401a与两块凸出片1201的上表面完全脱离,台阶部401失去支撑,即锁舌4的后端失去支撑,在扭簧的爪部1301复位力的作用下,带动锁舌4相对锁舌转轴5旋转,锁舌4的后端部位于两块凸出片1201的立面之间,u型锁杆3的自由端与锁舌4前端脱离,实现开锁。除此之外,如果不方便通过app控制马达8方式进行开锁,也可采用钥匙旋转锁芯10,锁芯内端的拨片11转动时可直接使两根拨杆7的前端张开,同样可达到通过马达开锁的效果。

需要上锁时,u型锁杆3的自由端伸入锁孔内与锁舌4结合,此时锁舌未到锁止位,用力推动u型锁杆的自由端使锁舌4顺时针旋转,如图7-9所示,直至锁舌的后端部从两块凸出片1201的立面之间脱出,台阶部的平面401a与两块凸出片1201的上表面相接触,则锁舌旋转到锁止位,完成上锁;因本实施例以锁舌顺时针方向为上锁方向,则锁舌4逆时针旋转为开锁方向。

设置类似于剪刀结构的两根拨杆7,且在两根拨杆7的铰接部6的两侧分别设置与马达输出轴相连接的拨动轮9已经与锁芯10相连接的拨片11,在上锁状态,无论是通过现有技术中的app控制马达8启动,进而带动拨动轮旋转,使两根拨杆7前端的间距增大,从而使两根夹持杆12之间间距增大,即可实现开锁;还是通过钥匙转动锁芯10,带动拨片11转动,使两根拨杆7前端的间距增大,也可实现开锁;同现有的同类锁具相比,本实用新型可采用两种方式开锁,尤其是可使用智能控制方式开锁,使用及其方便,且便于缩短开锁时间;当智能方式开锁不便使用时,也可采用钥匙开锁,从而消除锁具不能打开的隐患。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实用新型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