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及夹持引导件压入方法与流程

2021-01-19 17:01:45|262|起点商标网
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及夹持引导件压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在向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导轨安装夹持引导件时使用的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此外,本发明涉及在向扶手导轨安装夹持引导件时使用的夹持引导件压入方法。



背景技术:

自动扶梯具有与呈阶梯状移动的梯级同步地在其两侧的栏杆部上移动的移动扶手。移动扶手在下行自动扶梯中在下层的乘降口处、在上行自动扶梯中在上层的乘降口处以u形转弯的方式使移动方向反转后进入桁架的扶手入口内。而且,如日本特开2011-116518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在最近的自动扶梯中,在扶手入口设置有作为安全装置的护手开关(hgs)。

护手开关装置防止幼儿等的手因移动扶手的移动而被拉入桁架的扶手入口与移动扶手之间的间隙。详细而言,护手开关装置具备橡胶制罩、施力部件及检测开关。橡胶制罩在扶手入口处隔开少许间隙地覆盖移动扶手,并且从桁架端面向外侧突出例如几厘米左右。此外,施力部件从桁架内侧对罩施力而将其保持于规定位置,检测开关检测位于乘降口附近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的手与罩端面触碰而使得罩向桁架内侧移动的情况。护手开关装置当通过检测开关检测出罩移动了时,通过使自动扶梯的运转紧急停止来防止乘客的手被拉入扶手入口。

此外,形成环状的移动扶手一边被由金属板形成的扶手导轨引导一边在自动扶梯的上层楼层和下层楼层之间环绕移动,移动扶手具有例如聚氨酯橡胶制的移动扶手内表面。因此,为了不使移动扶手的内表面与扶手导轨的缘部滑动接触而磨损或损伤,有时用具有大致u字状的截面形状的树脂制的夹持引导件覆盖扶手导轨的缘部,使得移动扶手的内表面与扶手导轨的缘部不接触。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移动扶手相对于夹持引导件的外表面的滑动接触,夹持引导件逐渐磨损,因此,夹持引导件作为消耗品需要在规定的时机更换为新品。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扶手导轨在梯级的两侧从下层楼层延伸到上层楼层,在上下层楼层的各乘降口处从扶手进入部进入到桁架内的规定位置。在新设置自动扶梯时,在将护手开关装置安装于扶手入口之前,夹持引导件能够容易地从侧方嵌入露出的扶手导轨的缘部。

但是,在原有的自动扶梯中更换夹持引导件时,对于位于自动扶梯的桁架外的扶手导轨部分,通过拆卸移动扶手,能够使扶手导轨露出而容易地更换夹持引导件,与此相对,对于从扶手入口向桁架内延伸的扶手导轨部分,由于存在覆盖该部分的移动扶手和以进一步覆盖其外侧的方式设置的护手开关装置的罩,因此无法在不分解桁架的一部分和护手开关装置的情况下使扶手导轨露出,在通过它们的分解而安装夹持引导件的情况下,需要与分解作业相当的工作量与时间。

因此,通常,安装于进入桁架内的扶手导轨部分的夹持引导件的更换是如下进行的:在将移动扶手中位于桁架外的部分从扶手导轨拆卸的状态下,更详而言,在将移动扶手从扶手导轨拆卸到扶手入口的位置的状态下,在乘降口处将旧的夹持引导件拔出后,在将新的夹持引导件的端部嵌入到扶手导轨的缘部的状态下,将夹持引导件压入扶手导轨与移动扶手之间的间隙。

然而,在该方法中,由于在夹持引导件中的扶手导轨嵌合部与扶手导轨之间存在摩擦阻力,因此需要较强的力来使嵌合部滑动。此外,由于夹持引导件细而难以抓住,而且由柔软的材料形成,因此难以向夹持引导件高效地传递力,难以用手送入夹持引导件。此外,由于夹持引导件的嵌合部的交叉,还存在压入极其困难的情况。

而且,一处扶手入口中的一根夹持引导件的压入就需要相当多的时间和劳力,而扶手导轨在左右两侧具有2个导轨部,除此之外,扶手入口在上下楼层的各乘降口的两侧存在4处。因此,必须对一台自动扶梯共计进行8次夹持引导件的压入作业,更换夹持引导件需要非常多的时间和劳力。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更换夹持引导件的劳力的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及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在向乘客输送机的扶手导轨安装夹持引导件时被使用,所述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具备:主体,其具有夹持引导件收容槽,所述夹持引导件的一部分收容于该夹持引导件收容槽的至少一部分;把手,其连接于所述主体中与所述夹持引导件收容槽的形成侧相反的一侧的背侧外表面部,并包括能够用手握持的把持部;以及弹性部,其固定于所述夹持引导件收容槽的内表面,并且包括沿所述夹持引导件收容槽的宽度方向夹持所述夹持引导件的一部分的夹持部,所述弹性部具有弹性。

使用本发明的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的夹持引导件的更换例如如下进行。详细而言,首先,在将移动扶手中位于桁架外的部分从扶手导轨拆卸的状态下,更详细而言,在将移动扶手从扶手导轨拆卸到扶手入口的位置的状态下,在乘降口处拔出旧的夹持引导件。

接着,用手或现有的专用工具将新的夹持引导件的前端部嵌入到罩的端面周边的手能到达的扶手导轨的一部分。该嵌入例如被执行到距离罩5~15cm的部位。之后,将移动扶手中从扶手导轨脱离的部分的前端侧的一部分以覆盖夹持引导件中与扶手导轨嵌合的嵌合部的前端侧的方式嵌入扶手导轨。

接着,利用本发明的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以下简称为辅具)的夹持部夹持夹持引导件中的至少包括嵌合部的一部分在内的部分。另外,在进行该夹持时,若利用辅具的夹持部夹持夹持引导件的嵌合部的与前端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并且使得不利用夹持部的延伸方向的全部部分夹持嵌合部,则能够使以下说明的夹持引导件的一次压入量(行程)变长,并且也能够减小使辅具移动时产生的夹持引导件与扶手导轨的摩擦力,从而容易使辅具移动,因而为优选。

接着,人把持着辅具的把手,将辅具向夹持引导件的存在嵌合部的一侧的前端侧推出,从而将夹持引导件的嵌合部的前端侧向桁架的内侧方向压入。当辅具移动到移动扶手中与扶手导轨嵌合的部位的周边而使得辅具难以移动时,将辅具暂时从夹持引导件拆卸。

之后,利用手或原有辅具将夹持引导件的未与扶手导轨嵌合的部位的罩的端面的周边部分嵌入到扶手导轨的一部分。该嵌入例如被执行到距离罩5~15cm的部位。接着,利用辅具的夹持部夹持夹持引导件中新嵌入的嵌合部的与前端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将辅具向夹持引导件中的存在嵌合部的一侧的前端侧推出,从而将夹持引导件的嵌合部的前端侧向桁架的内侧方向压入。反复多次进行由该辅具的安装、辅具的推出、利用手或原有辅具将夹持引导件的一部分向扶手导轨的嵌入、以及辅具的再次安装所构成的一系列动作。若夹持引导件的前端与止动件接触,则结束夹持引导件压入作业。

根据本发明的辅具,由于包括具有弹性且沿夹持引导件收容槽的宽度方向夹持夹持引导件的一部分的夹持部,因此能够增大辅具与夹持引导件的静摩擦力,能够将夹持引导件牢固地暂时固定于辅具。此外,由于辅具具有包括把持部的把手,因此能够使用把手高效地对辅具施加力,能够容易地使辅具向期望的方向移动。因此,在使夹持引导件的一部分夹持于辅具的夹持部后,仅通过人使用把手使夹持引导件向压入侧移动,就能够容易地执行夹持引导件的压入。因此,能够高效且容易地执行夹持引导件向罩的里侧的压入动作,能够减少更换夹持引导件的劳力。而且,如果使用本发明的辅具,则即使在由于夹持引导件的嵌合部的交叉而使得徒手极其难以使夹持引导件的嵌合部压入罩里侧的情况下,也能够执行夹持引导件的压入。其结果是,由于不需要进行以往在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分解作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显著地减少夹持引导件的更换作业的劳力。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夹持部包括内表面部,在该内表面部,存在于该夹持部之间的间隙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随着朝向所述夹持引导件收容槽的深度方向的底侧而逐渐变小。

根据上述结构,仅通过将长条状的夹持引导件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压入上述内表面部的深度方向的底侧,就能够容易且牢固地使夹持引导件的延伸方向的一部分夹持于夹持部。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主体和所述把手由金属形成,所述主体与直线大致平行地延伸,所述把持部与所述主体大致平行地延伸。

在辅具的主体及把持部以大致平行的状态呈直线状地延伸的情况下,容易将力高效地向主体的延伸方向传递,并且,主体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及重量,由此容易高效地对夹持引导件施加较大的力。

根据上述结构,主体及把手由金属形成,主体及把持部呈直线状且大致平行地延伸,因此能够容易地对夹持引导件施加较大的推出力,能够容易地将夹持引导件的嵌合部向扶手导轨的止动件侧压入。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夹持引导件收容槽从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所述夹持部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夹持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开口。

根据上述结构,夹持引导件收容槽从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容易形成辅具。此外,夹持引导件收容槽从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而且夹持部沿长度方向延伸,夹持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在长度方向上开口,因此能够增大使夹持引导件夹持于夹持部时可能的夹持引导件的姿态的自由度。由此,易于使夹持引导件容易且顺畅地夹持于夹持部。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主体和所述把手由金属形成,而所述弹性部由橡胶形成,所述主体具有底板部,该底板部划定所述夹持引导件收容槽的深度方向的底面,所述把手具有:第一连接部,其连接所述把持部的延伸方向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底板部的所述夹持引导件收容槽侧的相反侧的背面的第一部位;以及第二连接部,其连接所述把持部的所述延伸方向的第二端部与所述背面的第二部位。

根据上述结构,在把持部的两侧具有将把持部的端部与主体连接的连接部,能够将这两个连接部用作防滑件。因此,人能够牢固地握住把手,能够稳定地对把手施加较大的力。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夹持部的至少一方包括在所述深度方向上弯曲且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凹面。

根据上述结构,容易利用夹持部顺畅且可靠地夹持存在于夹持引导件的开口侧的相反侧的弯曲部。

此外,本发明的夹持引导件压入方法包括:嵌合步骤,使乘客输送机的夹持引导件的延伸方向的一部分凹部与扶手导轨的缘部嵌合;夹持步骤,使所述夹持引导件中至少包括与所述缘部嵌合的嵌合部的一部分在内的部分,在使其凹部的开口侧朝向第一至第四发明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的所述夹持引导件收容槽的开口侧的状态下,夹持于所述夹持部;以及嵌合部压入步骤,在所述嵌合步骤及所述夹持步骤之后,通过对所述把手施加力,将所述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向所述夹持引导件的所述嵌合部侧的前端侧推出,从而将所述嵌合部向推出方向压入。

根据本发明,能够高效且容易地执行夹持引导件的压入动作,能够减少更换夹持引导件的劳力。此外,特别是在因夹持引导件的嵌合部的交叉而使得徒手压入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能够执行夹持引导件的压入。因此,由于不需要进行以往在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分解作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显著地减少夹持引导件的更换作业的劳力。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夹持步骤中,使所述夹持引导件的一部分仅夹持于所述夹持部的延伸方向的一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减少使辅具移动时产生的夹持引导件与扶手导轨的摩擦力,容易使辅具移动。因此,能够顺利地执行夹持引导件的压入动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及方法,能够减少更换夹持引导件的劳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使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的自动扶梯的乘降口的图。

图2是上述自动扶梯的乘降口的侧视图。

图3是图1的b-b线放大剖视图。

图4是夹持引导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时的俯视图。

图6是从图5中箭头c所示的后侧观察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时的后视图。

图7是从图5中箭头d所示的后侧观察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时的侧视图。

图8是夹着夹持引导件的状态下的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的与图7对应的侧视图,是包括用截面仅示出夹持引导件的局部截面的侧视图。

图9是说明使用了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的夹持引导件的更换方法的图。

图10是说明使用了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的夹持引导件的更换方法的图。

图11是说明使用了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的夹持引导件的更换方法的图。

图12是说明使用了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的夹持引导件的更换方法的图。

图13是变形例的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的与图7对应的侧视图。

图14是其他变形例的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的与图7对应的侧视图。

图15是另一变形例的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的与图7对应的侧视图。

图16是再一变形例的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的与图7对应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自动扶梯;18:移动扶手;30:扶手导轨;40、42:导轨部;44:夹持引导件;45:u字状部分;48:凹部;50、150、250、350、450:辅具;51、351、451:主体;52:把手;53: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5、355、455:弹性部;55a、55b、155a、155b、255a、255b:夹持部;57:背侧外表面部;58:把持部;58a:第一端部;58b:第二端部;60:底板部;63:背面;65:第一连接部;67:第二连接部;70:内表面部;71:凹面;78:嵌合部;359、459:内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以下包括多个实施方式或变形例等的情况下,从最初就设想使这些特征部分适当组合来构筑新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在附图中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在多个附图中包含示意图,在不同的图之间,各部件的纵、横、高度等尺寸比未必一致。此外,在以下说明的构成要素中,对于未记载于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的构成要素,是任意的构成要素,并非必需的构成要素。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使用“大致”这样的语句的情况下,是以与“粗略地说”这样的语句相同的含义来使用的,“大致”的要件只要人们大致看上去是那样的就能够满足。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乘客输送机是自动扶梯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乘客输送机也可以是移动的人行道(移动人行道),本发明的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及方法也可以适用于移动的人行道。

图1是表示使用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的自动扶梯1的乘降口12的图,图2是图1的自动扶梯1的乘降口12的侧视图。

自动扶梯1是在上层楼层与下层楼层之间输送或移动乘客的公知结构,其具备:多个梯级14,其呈阶梯状相连地移动;栏杆部16,其在梯级14的两侧沿梯级移动方向延伸并竖立设置;以及环状的移动扶手18,其被固定在栏杆部16上的扶手导轨30(参照图3)引导,并且与梯级14的移动同步地移动。移动扶手18例如由聚氨酯橡胶形成。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自动扶梯1作为梯级14及移动扶手18向箭头a方向移动的下行自动扶梯运转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自动扶梯1也可以作为梯级14及移动扶手18向与箭头a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上行自动扶梯运转。

如图2所示,在自动扶梯1的下层楼层侧的乘降口12中,移动扶手18具有u形转弯区域18a,移动扶手18在该u形转弯区域18a中使移动方向反转,从形成于桁架20的扶手入口21进入桁架20内。然后,环状的移动扶手18在桁架20内向上层楼层侧移动,在上层楼层侧的乘降口处从桁架20出来后,与上述同样地经由u形转弯区域使移动方向反转,再次向箭头a方向移动。这样,移动扶手18在下层楼层与上层楼层之间环绕移动。

如图2所示,在移动扶手18进入桁架20内的扶手入口21处设置有护手开关装置的罩22。罩22与具有大致c字状横截面的移动扶手18同样地具有大致c字状的横截面。罩22隔开少许间隙(例如1~2mm左右)地覆盖移动扶手18的外侧,并且配置成从桁架20的端面向外侧突出例如几厘米左右。若通过微动开关等检测到儿童(特别是幼儿)的手等碰到该罩22的外侧端面从而罩22向桁架20的内侧移动,则进行使自动扶梯1的运转紧急停止的控制。

如图1及图2所示,在自动扶梯1的乘降口12的地板部15设置有例如由长方形状的平板构成的地板32,该平板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地板32具有与两侧的移动扶手18的间隔大致相等的宽度,载置或固定设置在设于桁架20的支承部件(未图示)上。如图1所示,在地板32的梯级14侧的缘部连接设置有梳齿板34。在梳齿板34固定有梳齿36,该梳齿36与形成于梯级14的踏板上的防滑条以隔开少许间隙的状态啮合。

图3是图1的b-b线放大剖视图。如图3所示,扶手导轨30能够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具有:中央部38,其具有u字状的截面;导轨部40,其从中央部38的一端部向外侧伸出;以及导轨部42,其从中央部38的另一端部向外侧伸出。在各导轨部40、42的缘部嵌入有夹持引导件44。

夹持引导件44具有截面为u字状的u字状部分45。该u字状部分45构成弯曲部。u字状部分45嵌入导轨部40、42的缘部,并覆盖该缘部。更详细而言,夹持引导件44是将例如通过对塑料进行挤出成型而形成为细长连续的部件的物体切断成适当的长度而形成的。此外,如图4所示,夹持引导件44具有第一片部46和第二片部47,第一片部46与第二片部47通过u字状部分45连结,其结果是在第一片部46与第二片部47之间形成有凹部48。通过将该凹部48从其前端侧嵌入导轨部40、42,夹持引导件44被安装于导轨部40、42。导轨部40、42的前端部构成扶手导轨30的缘部。

如图3所示,在扶手导轨30的外侧配置有具有大致c字状截面的移动扶手18。当移动扶手18沿着扶手导轨30移动时,移动扶手18的内表面在夹持引导件44的外表面上滑动接触。此外,在移动扶手18的更外侧,形成大致c字状的端面形状的罩22设置成在与移动扶手18之间隔开少许间隙,并能够沿进深方向移动。

第二片部47配置在导轨部40、42的与中央部38侧相反的一侧,包括覆盖导轨部40、42的外表面的外侧覆盖部47a和从外侧覆盖部47a沿着u字状的中央部38的内表面延伸的导轨卡定部47b。u字状部分45嵌入导轨部40、42的缘部,导轨卡定部47b卡定于中央部38的内表面,由此,夹持引导件44定位于扶手导轨30,不能从扶手导轨30脱离。

接着,参照图5~8,对本实施方式的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以下,简称为辅具)50进行说明。图5是从上方观察辅具50时的俯视图,图6是从图5中箭头c所示的后侧观察辅具50时的后视图。此外,图7是从图5中箭头d所示的后侧观察夹持引导件压入辅具时的侧视图,图8是夹着夹持引导件44的状态下的辅具50的与图7对应的侧视图,是包括用截面仅示出夹持引导件44的局部截面的侧视图。

如图5所示,辅具50具有主体51和把手52,主体51具有沿与直线平行的一个方向延伸的大致长形。此外,如图7所示,主体51具有从其长度方向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此外,如图6所示,把手52连接于主体51的宽度方向的与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的形成侧相反的一侧的背侧外表面部57,并具有与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把持部58。主体51和把手52由金属形成。把手52可以与主体51一体地形成,也可以通过焊接等与主体51的背侧外表面部57接合。

如图7所示,主体51具有底板部60,该底板部60划定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的深度方向的底面。此外,如图5所示,把手52具有:第一连接部65,其连接把持部58的延伸方向的第一端部58a与底板部60的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侧的相反侧的背面63的第一部位63a;以及第二连接部67,其连接把持部58的延伸方向的第二端部58b与背面63的第二部位63b。

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主体51除了底板部60之外,还具备第一侧板部68和第二侧板部69。第一侧板部68与第二侧板部69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并在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此外,底板部60与第一侧板部68大致正交,连结第一侧板部68的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的深度方向的底侧端部与第二侧板部69的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的深度方向的底侧端部。如图6所示,把手52连接于底板部60的与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侧相反的一侧的背面。

如图7所示,辅具50还具备具有弹性的弹性部55。弹性部55例如由橡胶形成,固定在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的内表面,沿与图7的纸面垂直的主体51的长度方向延伸。如图8所示,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在至少一部分收容夹持引导件44的延伸方向的一部分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弹性部55包括沿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的宽度方向夹持夹持引导件44的夹持部55a、55b。

夹持部55a、55b可以存在于从辅具50的延伸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的区域,也可以在主体51的延伸方向上仅存在于辅具50的一部分并沿辅具50的延伸方向延伸。夹持部55a、55b具有其间隙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随着朝向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的深度方向的底侧而逐渐变小的内表面部70。由此,能够将夹持引导件44从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的开口侧顺畅地插入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能够利用夹持部55a、55b牢固地夹持。

而且,夹持部55的一方55b包括在深度方向上弯曲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凹面71,夹持引导件44通过u字状部分45的外表面的一部分与凹面71接触而利用摩擦力卡定于凹面71。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将夹持引导件44从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的开口侧更顺畅地插入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此外,容易使夹持引导件44更顺畅地卡定于弹性部55,且也容易顺利地执行从弹性部55的脱离。另外,对夹持部55的一方55b包括在深度方向上弯曲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凹面7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是这两个夹持部都包括在深度方向上弯曲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凹面,还可以是这两个夹持部都不具有这样的凹面。

如本实施例那样,在凹面71的曲率比夹持引导件44的u字状部分45的外表面的曲率小的状态下,若u字状部分45克服弹性部55的弹性力而被压入到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的深度侧,则能够在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的延伸方向即滑动方向上产生较强的摩擦力。因此,夹持引导件44不会相对于辅具50产生滑动,能够利用辅具50将夹持引导件44强力地向前侧推出。

另外,图7中箭头e所示的由夹持部55a、55b的内表面划定的夹持引导件夹持槽74的开口的宽度也可以与未受到外力的状态下的夹持引导件44的最大厚度大致相等。此外,在箭头f所示的距离夹持引导件夹持槽74的开口5mm深度的地点的夹持引导件夹持槽74的宽度也可以比未受到外力的状态下的夹持引导件44的最大厚度小0.5mm以上且1.5mm以下,例如,也可以比夹持引导件44的最大厚度小1.0mm。如果夹持引导件44的最大厚度满足这些尺寸要件,则容易使夹持引导件44顺利地夹持于夹持引导件夹持槽74,并且也能够顺利地执行夹持引导件44从夹持引导件夹持槽74的脱离,因而为优选。

接着,使用图9至图12,对使用辅具50的夹持引导件44的更换方法进行说明。辅具50能够用于在更换夹持引导件44时,在位于自动扶梯1的乘降口的扶手入口21处将覆盖扶手导轨30的缘部的夹持引导件44压入扶手导轨30与移动扶手18之间的间隙中。更详细而言,首先,进行夹持引导件44的更换的作业者使用适当或专用工具将移动扶手18(参照图1)从扶手导轨30拆卸至护手开关装置的罩22的端面附近位置后,在乘降口处拔出旧的夹持引导件,将其拉离扶手导轨30。

接着,如图9所示,利用手或现有的专用工具将新的夹持引导件44的前端部嵌入到罩的端面周边的手能够达到的扶手导轨30的一部分。该嵌入例如被执行到距离罩5~15cm的部位。此外,之后,如图10所示,将移动扶手18中从扶手导轨脱离的部分18a的前端侧的一部分以覆盖夹持引导件44中与扶手导轨30(参照图9)嵌合的嵌合部78的前端侧的方式嵌入扶手导轨30。通过用移动扶手18覆盖夹持引导件44的嵌合部78的前端侧,能够将夹持引导件44压入移动扶手18与扶手导轨30之间。

接着,如图11所示,利用辅具50的夹持部55a、55b(参照图7)夹持夹持引导件44中的至少包含嵌合部78的一部分在内的部分。另外,在进行该夹持时,若利用辅具50的夹持部55a、55b夹持夹持引导件44的嵌合部78的与前端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并且使得不利用夹持部55a、55b的延伸方向的全部部分夹持嵌合部78,则能够使以下说明的夹持引导件的一次压入量(行程)变长,并且也能够减小使辅具50移动时产生的夹持引导件44与扶手导轨30的摩擦力,从而容易使辅具50移动,因而为优选。

接着,人把持辅具50的把手52而将辅具50向夹持引导件44的存在嵌合部78的一侧的前端侧推出,从而将夹持引导件44的嵌合部78的前端侧向桁架的内侧方向压入。当辅具50移动到移动扶手18中与扶手导轨30(参照图9)嵌合的部位的周边而使得辅具50难以移动时,将辅具50暂时从夹持引导件44拆卸。

之后,利用手或原有辅具将夹持引导件44的未与扶手导轨30嵌合的部位的罩的端面的周边部分嵌入到扶手导轨30的一部分。该嵌入例如被执行到距离罩5~15cm的部位。接着,利用辅具50的夹持部55a、55b夹持夹持引导件44中新嵌入的嵌合部的与前端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将辅具50向夹持引导件44中的存在嵌合部的一侧的前端侧推出,从而将夹持引导件44的嵌合部的前端侧向桁架的内侧方向压入。

反复多次进行由该辅具50的安装、辅具50的推出、利用手或原有辅具将夹持引导件44的一部分向扶手导轨30的嵌入、以及辅具50的再次安装所构成的一系列动作,直到夹持引导件44的嵌合部78到达存在于扶手导轨30的前端部的止动件(未图示)。这样,完成夹持引导件44对从扶手入口21向桁架内延伸的扶手导轨部分的压入作业。如图12、即从上方观察辅具50的安装动作完成的瞬间时的示意俯视图所示,对相同的扶手导轨30的另一个导轨部42也执行该压入作业,同样地,对一台自动扶梯1在8处同样地执行该压入作业。另外,从图12所示的状态开始,辅具50被向箭头g所示的方向推出,但在使夹持引导件44的嵌合部78的一部分夹持于夹持部55a、55b(参照图7)的延伸方向的仅一部分而非全部的状态下,如图12所示,辅具5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扶手导轨30的延伸方向倾斜。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能够减小使辅具50移动时产生的夹持引导件44与扶手导轨30的摩擦力,容易使辅具50移动。另外,与图12所示的夹持状态不同,也可以在使夹持引导件44的嵌合部78的一部分夹持于夹持部55a、55b(参照图7)的延伸方向的全部的状态下,将辅具50向箭头g所示的方向推出。之后,在将移动扶手18的位于桁架外的部分拆下的状态下,用手或专用工具将夹持引导件44嵌入安装于自动扶梯1的位于桁架外的扶手导轨部分,由此完成夹持引导件44相对于扶手导轨30的安装。

以上,本发明的辅具50在将夹持引导件44向自动扶梯1的扶手导轨30安装时被使用。此外,辅具50具备:主体51,其具有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夹持引导件44的一部分收容于该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把手52,其连接于主体51中与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的形成侧相反的一侧的背侧外表面部57,且包括能够用手握持的把持部58。此外,辅具50具备具有弹性的弹性部55,弹性部55固定于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的内表面,并且包括沿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的宽度方向夹持夹持引导件44的一部分的夹持部55a、55b。

因此,由于包括具有弹性且沿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的宽度方向夹持夹持引导件44的一部分的夹持部55a、55b,因此能够增大辅具50与夹持引导件44的静摩擦力,能够将夹持引导件44牢固地暂时固定于辅具50。此外,由于辅具50具有包括把持部58的把手52,因此能够使用把手52高效地对辅具50施加力,能够容易地使辅具50向期望的方向移动。因此,在使夹持引导件44的一部分夹持于辅具50的夹持部55a、55b后,仅通过人使用把手52使夹持引导件44向压入侧移动,就能够容易地使夹持引导件44的前端侧的嵌合部78向罩22的里侧移动。因此,能够高效且容易地执行夹持引导件44向罩的里侧的压入动作,能够减少更换夹持引导件的劳力。而且,如果使用本发明的辅具50,则即使在由于夹持引导件44的嵌合部的交叉而使得徒手极其难以使嵌合部78压入罩里侧的情况下,也能够执行夹持引导件44的压入。其结果是,由于不需要进行以往在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分解作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显著地减少夹持引导件44的更换作业的劳力。

此外,夹持部55a、55b也可以包括内表面部70,在该内表面部70,存在于该夹持部55a、55b之间的间隙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随着朝向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的深度方向的底侧而逐渐变小。

根据本结构,仅通过将长条状的夹持引导件44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压入内表面部70的深度方向的底侧,就能够容易且牢固地使夹持引导件44的延伸方向的一部分夹持于夹持部55a、55b。

此外,也可以是主体51和把手52由金属形成,主体51与直线大致平行地延伸,把持部58与主体51大致平行地延伸。

在辅具50的主体51及把持部58以大致平行的状态呈直线状地延伸的情况下,容易将力高效地向主体51的延伸方向传递,并且,主体51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及重量,由此容易高效地对夹持引导件44施加较大的力。

根据上述结构,主体51及把手52由金属形成,主体51及把持部58呈直线且大致平行地延伸,因此能够容易地对夹持引导件44施加较大的推出力,能够容易地将夹持引导件44的嵌合部78向扶手导轨30的止动件侧压入。

另外,在本发明的辅具中,主体不必一定呈直线状延伸,把持部也不必与主体大致平行地延伸。

此外,如图7所示,也可以是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从主体5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夹持部55a、55b沿该长度方向延伸,夹持部55a、55b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在长度方向上开口。

根据上述结构,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从主体5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容易形成辅具50。此外,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从主体5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而且夹持部55a、55b沿长度方向延伸,夹持部55a、55b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在长度方向上开口,因此能够增大使夹持引导件44夹持于夹持部55a、55b时可能的夹持引导件44的姿态的自由度。由此,易于使夹持引导件44容易且顺畅地夹持于夹持部55a、55b。

另外,在本发明的辅具中,夹持引导件收容槽不需要从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例如,在本发明的辅具中,可以在夹持引导件收容槽的一端或两端设置用于防止夹持引导件收容槽向其延伸方向的外部开口的封闭部,夹持引导件收容槽可以不从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此外,夹持部也可以是在其长度方向上延伸,而夹持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不在长度方向上开口。

此外,也可以是主体51及把手52由金属形成,另一方面,弹性部55由橡胶形成,主体51也可以具有底板部60,该底板部60划定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的深度方向的底面。此外,也可以是把手52具有:第一连接部65,其连接把持部58的延伸方向的第一端部58a与底板部60的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侧的相反侧的背面63的第一部位63a;以及第二连接部67,其连接把持部58的延伸方向的第二端部58b与背面63的第二部位63b。

根据本结构,在把持部58的两侧具有将其端部58a、58b与主体51连接的连接部65、67,能够将这两个连接部65、67用作防滑件。因此,人能够牢固地握住把手52,能够稳定地对把手52施加较大的力。

此外,夹持部55a、55b的至少一方也可以包括在深度方向上弯曲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凹面71。

根据本结构,容易利用夹持部55a、55b顺畅且可靠地夹持存在于夹持引导件44的开口侧的相反侧的u字状部分45。

此外,本发明的夹持引导件压入方法包括使自动扶梯1的夹持引导件44的延伸方向的一部分凹部与扶手导轨30的缘部嵌合的嵌合步骤。此外,本发明的夹持引导件压入方法包括如下的夹持步骤:使夹持引导件44中至少包括与上述缘部嵌合的嵌合部78的一部分在内的部分,在使其凹部的开口侧朝向辅具50的夹持引导件收容槽53的开口侧的状态下,夹持于夹持部55a、55b。此外,本发明的夹持引导件压入方法包括如下的嵌合部压入步骤:在嵌合步骤和夹持步骤之后,通过对把手52施加力,将辅具50向夹持引导件44的嵌合部78侧的前端侧推出,从而沿推出方向压入嵌合部78。另外,嵌合步骤和夹持步骤可以先执行任一个,也可以包含同时执行的期间。

根据本发明,能够高效且容易地执行夹持引导件44的压入动作,能够减少更换夹持引导件44的劳力。此外,特别是在因夹持引导件44的嵌合部78的交叉而使得徒手压入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能够执行夹持引导件44的压入。因此,由于不需要进行以往在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分解作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显著地减少夹持引导件的更换作业的劳力。

此外,在夹持步骤中,也可以使夹持引导件44的一部分仅夹持于夹持部55a、55b的延伸方向的一部分。

根据本结构,能够减少使辅具50移动时产生的夹持引导件44与扶手导轨30的摩擦力,容易使辅具50移动。因此,能够顺利地执行夹持引导件44的压入动作。

另外,本发明的辅具不限于上述形态,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或改良。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主体51及把手52由金属形成而弹性部55由橡胶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主体及把手也可以由在常温(20℃±15℃(5~35℃)下比橡胶硬的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构成。此外,弹性部也可以由橡胶以外的材料,例如具有弹性的环氧树脂或具有弹性的硅树脂等构成。

此外,如图7所示,对夹持部55a、55b的宽度方向的尺寸随着朝向夹持引导件夹持槽74的深度方向的底侧而逐渐变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此外,对夹持部55a、55b的内表面具有在深度方向上弯曲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凹面7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但是,如图13、即变形例的辅具150的与图7对应的侧视图所示,夹持部155a、155b的内表面也可以不具有弯曲面。此外,箭头h所示的夹持部155a、155b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也可以随着朝向夹持引导件夹持槽174的深度方向的底侧而逐渐变小。

或者,如图14、即其他变形例的辅具250的与图7对应的侧视图所示,箭头i所示的夹持部255a、255b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可以在夹持引导件夹持槽274的深度方向上不变化而恒定,也可以比夹持引导件44的最大厚度小。并且,也可以将夹持引导件44压入夹持引导件夹持槽274,以扩大夹持部255a、255b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由此利用静摩擦力将夹持引导件44(在图14中未图示)卡定于夹持部255a、255b。

此外,说明了以下的情况:主体51具备底板部60、第一侧板部68以及第二侧板部69,第一侧板部68和第二侧板部69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底板部60对第一侧板部68与第二侧板部69的一侧端部彼此进行连结,且与第一侧板部68正交。

但是,如图15、即另一变形例的辅具350的与图7对应的侧视图所示,主体351也可以具有截面大致u字形状,也可以将弹性部355固定于主体351的内表面,以使在截面中内表面359成为v字形状。

或者,如图16、即再一变形例的辅具450的与图7对应的侧视图所示,主体451也可以具有截面大致u字形状,也可以将截面u字状的弹性部455沿着主体451的内表面固定,以使在截面中内表面459成为u字形状。

总之,本发明的辅具只要包括:主体,其具有夹持引导件收容槽,夹持引导件的一部分收容于夹持引导件收容槽的至少一部分;把手,其连接于主体中与夹持引导件收容槽的形成侧相反的一侧的背侧外表面部,并包括能够用手握持的把持部;以及具有弹性的弹性部,其固定于夹持引导件收容槽的内表面,并包括沿夹持引导件收容槽的宽度方向夹持夹持引导件的一部分的夹持部,则辅具可以具有任何结构。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导轨桁架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