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罩闩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罩(发动机盖)用闩锁装置,特别涉及实现了强度提高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那样,以往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具备安装于发动机罩的撞针、以及安装于车身且与撞针啮合的闩锁单元。在闩锁单元的底板上,轴固定有与撞针卡合的闩锁以及与闩锁卡合而保持闩锁与撞针的卡合的棘轮。在底板上设置有撞针进入通路。撞针进入通路呈上部开放型的有底u状。
在关闭发动机罩时,撞针向下方移动而进入撞针进入通路,与闩锁的撞针卡合槽抵接。通过该抵接,闩锁克服闩锁弹簧的弹力从解锁位置超过闩锁位置而过度旋转。如果闩锁过度旋转,则撞针抵碰到撞针进入通路的底壁而停止,之后,闩锁通过闩锁弹簧的弹力返回到闩锁位置,棘轮与返回的闩锁卡合,完成发动机罩的关闭。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100267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360416号
在以往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中,由于利用底板的撞针进入通路的底部承受撞针的关闭移动力(关闭能量)的大部分,所以在底部集中过大的负荷,底板容易翘曲、变形,因此,闩锁与棘轮的相对位置偏移,有时导致发动机罩的关闭不良、打开不良。
在专利文献1中,在撞针进入通路的底部附设有另外的加强部件,但是在使用大型且重的发动机罩的车辆(特别是suv型车辆)中,由于撞针的关闭移动力飞跃性地增大,所以难以防止底板的翘曲、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具备:撞针,安装于发动机罩;底板,固定于车身,在中央上部设置有供所述撞针进入的纵向的撞针进入通路;闩锁,通过闩锁轴而轴固定于所述底板,通过与所述撞针的卡合而从解锁位置超过闩锁位置旋转至过度旋转位置;闩锁弹簧,对所述闩锁向解锁方向施力;以及棘轮,通过棘轮轴而轴固定于所述底板,与从所述过度旋转位置通过所述闩锁弹簧的弹力而返回到所述闩锁位置的所述闩锁卡合,保持所述闩锁与所述撞针的卡合,在所述闩锁设置有棘轮抵接臂,当所述闩锁到达所述过度旋转位置时,所述棘轮抵接臂与所述棘轮的基部抵接。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罩闩锁装置,具备安装于发动机罩的撞针、以及与安装于车身的所述撞针卡合的闩锁单元,所述闩锁单元具备:底板,在中央上部设置有供所述撞针进入的纵向的撞针进入通路;闩锁,通过闩锁轴而轴固定于所述底板,通过与所述撞针的卡合而从解锁位置超过闩锁位置旋转至过度旋转位置;闩锁弹簧,对所述闩锁向解锁方向施力;以及棘轮,通过棘轮轴而轴固定于所述底板,与从所述过度旋转位置通过所述闩锁弹簧的弹力而返回到所述闩锁位置的所述闩锁卡合,保持所述闩锁与所述撞针的卡合,在所述闩锁单元设置有多个承接部件,当所述闩锁到达所述过度旋转位置时,所述多个承接部件与所述闩锁抵接,所述多个承接部件构成为,在由通过所述闩锁轴的旋转中心的所述纵向的垂直线以及与垂直线正交的水平线划分的4个象限中的2个象限以上与所述闩锁抵接。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中,闩锁在到达过度旋转位置时与棘轮的基部抵接,因此,能够通过棘轮轴承接作用于闩锁的过度旋转力。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中,不使棘轮旋转,能够通过棘轮轴良好地承接作用于闩锁的过度旋转力。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发明中,能够通过隔着撞针进入通路而与闩锁轴相反的一侧的棘轮承接作用于闩锁的过度旋转力,因此向底板施加的关闭时的负载也被分散。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发明中,能够使作用于闩锁的过度旋转力通过闩锁的一侧的棘轮抵接臂和另一侧的板抵接面分散而向基部和底板分散,也能够良好地保持闩锁的旋转重心平衡。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发明中,能够通过台阶板承接板抵接面,因此是合理的。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发明中,能够使基部位于比紧固线靠上部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期待针对闩锁的过度旋转力的高的承接效果。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8所涉及的发明中,能够以紧固线为边界而在上部侧和下部侧承接闩锁,因此能够期待针对闩锁的过度旋转力的高的分散承接效果。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所涉及的发明中,能够通过多个承接部件分散承接作用于闩锁的过度旋转力,并且将承接部件在由相对于闩锁轴的垂直线和水平线划分的4个象限中的2个象限以上分散配置,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承接。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所涉及的发明中,能够通过多个承接部件分散承接作用于闩锁的过度旋转力,并且将承接部件在由相对于闩锁轴的垂直线和水平线划分的4个象限中的3个象限以上分散配置,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承接。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所涉及的发明中,作为多个承接部件,设为棘轮的基部、棘轮的过度旋转限制钩、底板的台阶板、底板的过度旋转限制凸部中的两个以上,因此能够进行合理而容易的设计。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2所涉及的发明中,能够将撞针进入通路的底壁兼用作承接部件,因此能够进行合理而容易的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基于本发明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的打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2是省略了正面侧的部件的闩锁单元的后视图。
图3是底板的立体图。
图4是闩锁位置的闩锁和棘轮的主视图。
图5是过度旋转位置的闩锁和棘轮的主视图。
图6是闩锁的主视图。
图7是棘轮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连接左右的固定件的紧固线a、通过闩锁轴的旋转中心的垂直线b和水平线c的闩锁单元的主视图。
图9是附设补片部件的底板的主视图。
图10是补片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防噪声杆的主视图。
图12是在图4中加入防噪声杆和防噪声弹簧的主视图。
图13是通过闩锁的保持壁面和防噪声杆的按压壁面夹持撞针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在打开状态下,因恶作剧而不正常地使闩锁位移到闩锁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发明的发动机罩(enginehood)用的发动机罩闩锁装置10的正面。在大多数车辆中,发动机室配置在车辆的前侧,覆盖发动机室的典型的发动机罩(省略图示)的端部(基端部)通过铰链等轴固定于车身。发动机罩闩锁装置10具备固定于车身的前端的闩锁单元11、以及固定于发动机罩的前端部(转动端部)的撞针12。
闩锁单元11具备金属制的底板13。底板13为冲压成型品,如图1~图3所示,具备中央板13a以及左右的固定板13b。在中央板13a的上部中央形成有撞针进入通路14。撞针进入通路14呈纵向的u状,上部为开口14a,在下部设置底壁14b。固定板13b在与车身(未图示)接触后,通过插入到安装孔13c中的螺栓等的固定件15固定于车身。当关闭发动机罩时,撞针12进入撞针进入通路14。
中央板13a通过底板13的台阶板13d而相对于固定板13b分离,在两者间设置规定的台阶差,但中央板13a与固定板13b大致平行,借助规定的台阶差,撞针12能够不与车身干涉地进入撞针进入通路14。
在中央板13a的左方通过闩锁轴16轴固定有闩锁17,在中央板13a的右方通过棘轮轴18轴固定有棘轮19。闩锁轴16和棘轮轴18的轴心相互平行,此外,隔着撞针进入通路14而配置在两侧。
闩锁17通过闩锁弹簧20的弹力向逆时针旋转方向(解锁方向、打开方向)施力。棘轮19通过棘轮弹簧21的弹力向闩锁卡合方向(顺时针旋转方向)施力。
如图2所示,钩杆22通过轴23轴固定于底板13的背面侧。钩杆22被钩弹簧24向图2中的顺时针旋转方向(图1中的逆时针旋转方向)施力。在向钩杆22的上方延伸的钩臂25的前端形成有堵塞撞针进入通路14的上方的发动机罩钩26,在发动机罩钩26的上表面形成有倾斜抵接面27。
图1表示发动机罩闩锁装置10的打开状态(解锁状态),当关闭发动机罩时,撞针12向下方移动,与钩杆22的倾斜抵接面27抵接,使钩杆22克服钩弹簧24的弹力而顺时针旋转,进入撞针进入通路14内。
在闩锁17形成有与进入撞针进入通路14内的撞针12卡合的撞针卡合槽17a。撞针卡合槽17a呈在闩锁轴16的放射方向上延伸的u状。撞针卡合槽17a的下侧成为供向关闭方向移动的撞针12抵接的抵接壁面17b,上侧成为将撞针12保持在关闭位置的保持壁面17c。撞针卡合槽17a的开口部呈喇叭状扩展。
闩锁17和棘轮19配置在同一旋转面上。在闩锁17形成有爪卡合面17d,在棘轮19形成有能够与爪卡合面17d卡合的爪19a。在实施例中,爪卡合面17d设置于抵接壁面17b的延长部。
通过撞针12与撞针卡合槽17a的抵接,闩锁17从图1的解锁位置(打开位置)克服闩锁弹簧20的弹力向关闭方向旋转。闩锁17超过闩锁位置(关闭位置)而过度旋转。过度旋转后的闩锁17通过闩锁弹簧20的弹力向解锁方向返回,如图4所示,通过棘轮19的爪19a与闩锁17的爪卡合面17d卡合,闩锁17被保持在闩锁位置,发动机罩维持关闭状态。在关闭状态下,作用于撞针12(发动机罩)的打开力由撞针卡合槽17a的保持壁面17c承接。
在本发明中,当闩锁17旋转至图5所示的规定的过度旋转位置时,闩锁17与多个承接部件同时抵接,作用于闩锁17的过度旋转力(撞针12的关闭移动力)通过与多个承接部件的抵接而被分散承接。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第一承接部件是棘轮19的基部19b。在闩锁17形成有能够与基部19b抵接的棘轮抵接臂17e。棘轮抵接臂17e所抵接的基部19b的外表面部分形成于以棘轮轴18为中心的圆弧面。当闩锁17到达规定的过度旋转位置时,棘轮抵接臂17e与基部19b抵接,闩锁17的过度旋转力(的一部分)经由基部19b传递到棘轮轴18,由棘轮轴18承接。
由于基部19b是以棘轮轴18为中心的圆弧面,所以从棘轮抵接臂17e向基部19b传递的力不论棘轮抵接臂17e的抵接角度如何都不会使棘轮19旋转,而传递到棘轮轴18。因此,能够通过棘轮轴18有效地承接闩锁17的过度旋转力。棘轮抵接臂17e形成于保持壁面17c的延长部。由此,能够在闩锁17的外周部合理容易地形成棘轮抵接臂17e。
第二承接部件是底板13的台阶板13d。在闩锁17形成有能够与台阶板13d抵接的板抵接面17f。当闩锁17到达规定的过度旋转位置时,板抵接面17f与台阶板13d抵接。由此,闩锁17的过度旋转力(的一部分)传递到台阶板13d,由底板13承接。
作为第二承接部件的台阶板13d是已有的板,因此成为合理的设计。
第三承接部件是形成于棘轮19的过度旋转限制钩19c。过度旋转限制钩19c设置于棘轮19的前端。在闩锁17形成有能够与过度旋转限制钩19c抵接的棘轮抵接面17g。棘轮抵接面17g通过设为朝向爪卡合面17d相反侧的面,当闩锁17到达规定的过度旋转位置时,能够与棘轮19的过度旋转限制钩19c抵接。通过该抵接,闩锁17的过度旋转力(的一部分)传递到过度旋转限制钩19c,由棘轮19承接。
棘轮抵接面17g和过度旋转限制钩19c具有能够容易地形成于已有的闩锁17和棘轮19的优点。此外,从闩锁17向棘轮19传递的过度旋转力由棘轮轴18承接,但经由过度旋转限制钩19c向棘轮轴18施加的矢量方向与经由棘轮抵接臂17e向棘轮轴18施加的矢量方向相差90度左右,因此不会对棘轮轴18施加过度的负担。
第四承接部件是形成于中央板13a的过度旋转限制凸部13e。在闩锁17形成有与过度旋转限制凸部13e抵接的凸部抵接面17h。在闩锁17到达规定的过度旋转位置时,凸部抵接面17h与过度旋转限制凸部13e抵接,使闩锁17的过度旋转力(的一部分)向过度旋转限制凸部13e传递,由过度旋转限制凸部13e承接。
过度旋转限制凸部13e能够通过冲压形成而设置于中央板13a。此外,如图9所示,也可以在中央板13a附设补片部件28(图10),并在补片部件28形成过度旋转限制凸部13e。补片部件28当以与撞针进入通路14的下部延长线重叠的方式形成为横向较长的形状时,能够大幅加强中央板13a的下部。
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当闩锁17旋转至规定的过度旋转位置时,闩锁17与多个承接部件(棘轮19的基部19b、台阶板13d、棘轮19的过度旋转限制钩19c以及中央板13a的过度旋转限制凸部13e)同时抵接,由此,闩锁17的过度旋转力(撞针12的关闭移动力)被分散承接,能够抑制各部件的变形、破损。
以当闩锁17旋转至规定的过度旋转位置时,撞针12不与撞针进入通路14的底壁14b抵接为前提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将通过与多个承接部件的抵接使作用于闩锁17的过度旋转力分散承接作为发明的思想。按照该思想,当闩锁17旋转至规定的过度旋转位置时,通过与撞针12直接抵接来分散吸收对闩锁17带来的过度旋转力的撞针12的关闭移动力这一情况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思想中。
因而,在本发明中,当闩锁17旋转至规定的过度旋转位置时,也能够使撞针12与撞针进入通路14的底壁14b抵接。在该情况下,底壁14b实际上作为第五承接部件发挥功能。
以上,说明了当闩锁17旋转至规定的过度旋转位置时,闩锁17(以及撞针12)与各承接部件“同时”抵接,但“同时”具有闩锁17(以及撞针12)以不同的顺序与各承接部件抵接的时间长度。
底板13通过左右的固定件15、15紧固于车身。如图8所示,底板13(闩锁单元11)以连结左右的固定件15、15的紧固线a为基准上下划分。紧固线a是与撞针进入通路14(撞针12的移动方向)正交的线。当将承接部件在比紧固线a靠上方(形成撞针进入通路14的开口14a的一侧)和下方分开配置时,能够期待针对过度旋转力(关闭移动力)的高的分散承接效果。
以往,位于比紧固线a靠上方的承接部件尚未开发,因此,位于比紧固线a靠上方的基部19b成为重要的承接部件,通过将位于比紧固线a靠下方的过度旋转限制钩19c、过度旋转限制凸部13e与基部19b组合,能够期待有效的过度旋转力(关闭移动力)的分散承接。
追加说明各承接部件的配置。如图8所示,优选各承接部件分散配置在由通过闩锁轴16的旋转中心的垂直线b(与撞针12的移动方向平行的线)和水平线c划分的4个象限。在将棘轮轴18所处的象限设为第一象限的情况下,棘轮抵接臂17e与棘轮19的基部19b在第一象限抵接。按照几何学,从第一象限起向逆时针旋转方向依次设定第二象限至第四象限。
闩锁17的板抵接面17f在第三象限与底板13的台阶板13d抵接。因此,板抵接面17f能够配置在隔着闩锁轴16而与棘轮抵接臂17e相反的一侧,能够抑制闩锁17的旋转重心的偏差。
过度旋转限制钩19c、过度旋转限制凸部13e以及底壁14b配置在第四象限。
在实施例中,示出了通过5个部位的承接部件(基部19b、台阶板13d、过度旋转限制钩19c、过度旋转限制凸部13e和底壁14b)承接闩锁17(以及撞针12)的过度旋转力(关闭移动力)的结构,但承接部件通过任意1个部位(特别是基部19b)、优选2个部位以上的组合,能够有效地承接过度旋转力(关闭移动力)。
闩锁17的撞针卡合槽17a形成为宽度比撞针12的直径宽0.5mm~1mm左右,当关闭发动机罩时,撞针12能够与撞针卡合槽17a顺畅地卡合。
如图4所示,在锁止状态下,闩锁17通过与棘轮19的卡合而保持在闩锁位置,撞针12由撞针卡合槽17a的保持壁面17c保持在关闭状态。但是,在关闭状态下,在撞针12与撞针卡合槽17a之间存在少许的间隙,因此,当因车身的行驶振动等而对发动机罩作用上下的振幅运动力时,撞针12也与撞针卡合槽17a的抵接壁面17b抵接而产生噪声。该噪声被称为咔哒声。
在本发明中,将用于抑制咔哒声的防噪声杆29轴固定于闩锁轴16(参照图11、图12)。优选在底板13与防噪声杆29之间配置闩锁17。
在闩锁17形成凸状或者凹状的卡合部17k,在防噪声杆29形成有凹状或者凸状的卡合部29a。卡合部17k与卡合部29a在闩锁轴16的旋转方向上具有少许的游隙地卡合,闩锁17与防噪声杆29以经由规定的游隙联动旋转的方式连结。
防噪声杆29被防噪声弹簧30向打开方向施力。防噪声弹簧30优选为具备线圈部30a、第一脚部30b和第二脚部30c的扭力螺旋弹簧。线圈部30a配置在闩锁轴16的外周,第一脚部30b的前端侧与底板13的台阶板13d抵接,第二脚部30c的前端卡止在防噪声杆29的卡止孔29b中。
在使用防噪声杆29的情况下,闩锁弹簧20的一端不与闩锁17连结,而与防噪声杆29连结。由此,闩锁17经由防噪声杆29被闩锁弹簧20和防噪声弹簧30这两个弹力向打开方向强力地施力。
在防噪声杆29形成有与撞针12卡合的防噪声槽29c。防噪声槽29c为与闩锁17的撞针卡合槽17a类似的形状。通过发动机罩的关闭而向下方移动的撞针12与撞针卡合槽17a和防噪声槽29c卡合,使闩锁17和防噪声杆29克服闩锁弹簧20和防噪声弹簧30的弹力进行关闭旋转。
闩锁17配置在与棘轮19相同的平面上,但是防噪声杆29配置在与棘轮19不同的旋转平面上,不与棘轮19卡合。
如图12所示,在棘轮19的爪19a卡合于闩锁17的爪卡合面17d的闩锁状态下,撞针12的打开方向的移动(朝上方的移动)由撞针卡合槽17a的保持壁面17c限制。
防噪声杆29在与闩锁17之间在旋转方向上设置有游隙,因此,通过闩锁弹簧20和防噪声弹簧30的弹力向解锁方向(逆时针旋转方向)相对于闩锁17单独地旋转。因此,如图12、图13所示,防噪声杆29的防噪声槽29c的下侧的按压壁面29d通过闩锁弹簧20和防噪声弹簧30的强力的弹力与撞针12的下表面压力接触,由此,能够强力地抑制撞针12的振动,从而抑制咔哒声的产生。
在防噪声杆29形成有棘轮抑制部29e。在关闭状态下,棘轮抑制部29e与棘轮19的前端侧在棘轮轴18的轴心方向上重叠,在打开状态下,棘轮抑制部29e与棘轮19的基部侧重叠。
如果在发动机罩、底板13产生变形等,则有时会对棘轮19作用沿着棘轮轴18的轴心方向的外力。该外力作为使棘轮19的爪19a从闩锁17的爪卡合面17d脱离的外力起作用,但是能够通过棘轮抑制部29e抑制棘轮19向棘轮轴18的轴心方向的移动(变形)。
在关闭状态下,如果撞针12被向打开方向极其强力地拉起,则闩锁17的保持壁面17c有时会变形破损。此处,在本实施例中,在防噪声杆29的防噪声槽29c的上侧设置加强壁面29f,通过加强壁面29f加强闩锁17的保持壁面17c。在保持壁面17c因来自撞针12的压力而变形的情况下,加强壁面29f与撞针12抵接,由此抑制撞针12的脱离。
另外,防噪声杆29为与闩锁17类似的形状,配置成与闩锁17重叠,因此也抑制闩锁17的闩锁轴16的轴心方向的变形。
在闩锁17设置有预备壁面17m,当闩锁17位于闩锁位置时,该预备壁面17m与撞针进入通路14的开口14a对置(参照图6、图14)。预备壁面17m具备沿着闩锁轴16的放射方向的面。在打开发动机罩进行发动机等的检查过程中,当因恶作剧而使闩锁17不正常地移动到闩锁位置时,如果未注意到这一点而关闭发动机罩,则撞针12会直接撞击到已经位于闩锁位置的闩锁17。此时,如果在闩锁17预先设置预备壁面17m,则撞针12与预备壁面17m抵接,闩锁17位移到过度旋转位置,但闩锁17的旋转力被多个承接部件分散承接,因此能够避免闩锁单元11的意外损伤。
附图标记说明:
10:发动机罩闩锁装置;11:闩锁单元;12:撞针;13:底板;13a:中央板;13b:固定板;13c:安装孔;13d:台阶板;13e:过度旋转限制凸部;14:撞针进入通路;14a:开口;14b:底壁;15:固定件;16:闩锁轴;17:闩锁;17a:撞针卡合槽;17b:抵接壁面;17c:保持壁面;17d:爪卡合面;17e:棘轮抵接臂;17f:板抵接面;17g:棘轮抵接面;17h:凸部抵接面;17k:卡合部;17m:预备壁面;18:棘轮轴;19:棘轮;19a:爪;19b:基部;19c:过度旋转限制钩;20:闩锁弹簧;21:棘轮弹簧;22:钩杆;23:轴;24:钩弹簧;25:钩臂;26:发动机罩钩;27:倾斜抵接面;28:补片部件;29:防噪声杆;29a:卡合部;29b:卡止孔;29c:防噪声槽;29d:按压壁面;29e:棘轮抑制部;29f:加强壁面;30:防噪声弹簧;30a:线圈部;30b:第一脚部;30c:第二脚部;a:紧固线;b:垂直线;c:水平线。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