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的制作方法

2021-01-19 16:01:25|226|起点商标网
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推开车辆的燃料加注口盖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0-6114号公报中记载的车辆的燃料供给部结构具有能够打开和关闭车体的加油开口的燃料加注口盖和从加油开口连接到燃料供给口的燃料适配器(盖箱)。在盖箱中,分别安装有将燃料加注口盖上锁的锁定机构和通过推动操作推开燃料加注口盖的敲击凸轮(knockcam)式的推动升降器。

另一方面,在日本特开2015-209689号公报中记载的盖装置构成为,利用敲击凸轮式的推动升降器所具有的推杆进行燃料加注口盖的上锁及解锁。在该盖装置中,利用与推动升降器一起固定在开口部外壳(盖箱)上的电动锁定机构来锁定推杆。该推杆在推开燃料加注口盖时一边从沉入位置向突出位置位移一边绕轴线正向旋转90°。由此,解除设置在推杆的前端部的卡止片(头锤(headhammer))与燃料加注口盖之间的卡合,从而将燃料加注口盖解锁。另外,推杆在燃料加注口盖关闭时一边从突出位置向沉入位置位移一边绕轴线反向旋转90°。由此,上述的头锤将燃料加注口盖上锁。并且,在该状态下,电动锁定机构锁定推杆,从而推杆保持为上锁状态。

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0/0045049号说明书中记载的盖开闭装置(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中,与日本特开2015-209689号公报中记载的盖装置同样地,利用推动升降器的推杆进行燃料加注口盖的上锁及解锁,并利用与推动升降器一体化的电动锁定机构来锁定推杆。在该盖开闭装置中,推动升降器形成为心形凸轮(heartcam)式。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中,如上述专利文献1至3中记载的现有技术那样,存在如下类型,即,通过推动操作打开燃料加注口盖的类型以及通过设置在车室内的开关或检测燃料加注口盖的推动操作的开关的操作来使马达等驱动源动作来打开燃料加注口盖的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由于构造上有很大不同,因而存在不能将向盖箱的安装构造标准化(通用化),设计变得复杂等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在能够通过驱动源的动作打开燃料加注口盖的结构中,容易转用于通过推动操作打开燃料加注口盖的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第一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具有:壳体,安装在盖箱上,该盖箱将燃料加注口盖枢轴支撑为能够开闭;升降器,能够进退地支撑于所述壳体,并且从关闭状态的所述燃料加注口盖的背面侧与关闭状态的所述燃料加注口盖接触;推动升降器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每当所述升降器经由所述燃料加注口盖被按压操作时,使所述升降器交替地反复前进和后退,并且通过所述升降器的前进来推开所述燃料加注口盖;以及锁定机构,具有止动件以及驱动源,所述止动件以能够在限制所述推动升降器机构的动作的锁定位置与解除所述限制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撑于所述壳体,所述驱动源能够使所述止动件从所述锁定位置向所述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所述止动件在向所述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时,与所述推动升降器机构卡合来使所述推动升降器机构动作,使所述升降器前进。

在第一方式中,壳体安装在将燃料加注口盖枢轴支撑位能够开闭的盖箱上,能够进退地支撑于该壳体的升降器从关闭状态的燃料加注口盖的背面侧与关闭状态的燃料加注口盖接触。另外,设置在上述壳体内的推动升降器机构每当升降器经由燃料加注口盖被按压操作时,就使升降器交替地反复前进和后退,并且通过升降器的前进来推开燃料加注口盖。进而,锁定机构具有止动件以及驱动源,该止动件以能够在限制推动升降器机构的动作的锁定位置与解除该限制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撑于上述壳体,该驱动源能够使该止动件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止动件在通过驱动源的动作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时,与推动升降器机构卡合而使推动升降器机构动作。由此,升降器前进,燃料加注口盖被推开。这样,该方式为能够通过驱动源的动作来打开燃料加注口盖的结构(以下,有时称为“自动打开式”)。

而且,在该方式中,由于具有上述推动升降器机构,因而容易转用到通过推动操作打开燃料加注口盖的结构(以下,有时称为“手动打开式”)。即,通过仅变更止动件的形状等使得在驱动源动作时止动件不与推动升降器机构卡合,就能够变更为手动打开式,因此容易从自动打开式转用到手动打开式。

第二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在第一方式中,所述锁定机构具有施力构件,所述施力构件使移动到所述锁定解除位置的所述止动件返回所述锁定位置,所述推动升降器机构构成为,在所述止动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的状态下,允许所述燃料加注口盖被关闭时的所述升降器的后退。

根据第二方式,如上所述,通过锁定机构的驱动源动作,锁定机构的止动件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由此,推动升降器机构的动作限制被解除,燃料加注口盖被升降器推开。如上所述,移动至锁定解除位置的止动件利用锁定机构的施力构件而返回锁定位置。这样,即使在止动件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推动升降器机构也允许燃料加注口盖被关闭时的升降器的后退,因此用户能够关闭燃料加注口盖。并且,若燃料加注口盖被关闭,则利用止动件位于锁定位置的锁定机构使燃料加注口盖变为锁定状态。因此,不需要用于使燃料加注口盖成为锁定状态的特别的操作。

第三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所述升降器具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与在所述燃料加注口盖的背面设置的被卡合部卡合而将所述燃料加注口盖限制为所述关闭状态,并且通过推开所述燃料加注口盖时的所述升降器的前进,解除所述卡合。

根据第三方式,升降器具有卡合部,该卡合部与在燃料加注口盖的背面设置的被卡合部卡合而将燃料加注口盖限制为关闭状态。由此,能够防止关闭状态的燃料加注口盖被意外地打开。另外,通过推开燃料加注口盖时的升降器的前进来解除上述卡合。因此,不需要用于解除上述限制的特别操作。

第四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在第一至第三方式的任一形态中,所述升降器具有转动部,所述转动部通过所述升降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进退而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所述推动升降器机构为心形凸轮机构,具有:凸轮槽,从沿着所述转动部的转动轴线的方向观察,呈心形形状,第一连杆,安装于所述转动部,以及第二连杆,能够旋转地与所述第一连杆连结,并且具有插入所述凸轮槽的被引导部。

根据第四方式,通过升降器相对于壳体的进退使升降器的转动部进行转动。在该转动部上安装有心形凸轮机构的第一连杆。该心形凸轮机构具有能够旋转地与第一连杆连结的第二连杆以及供该第二连杆所具有的被引导部插入的凸轮槽。若上述第一连杆与转动部一起转动,则与该第一连杆连结的第二连杆进行转动,该第二连杆的被引导部在凸轮槽内位移。该凸轮槽从沿着上述转动部的转动轴线的方向观察呈心形形状,因此能够在沿着上述转动轴线的方向上使心形凸轮机构(推动升降器机构)薄型化。其结果,能够使内部设置有心形凸轮机构的壳体在沿着上述转动轴线的方向上薄型化,容易确保壳体的布设空间。

第五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在第四方式中,所述止动件具有:止动部,在所述止动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的状态下进入所述凸轮槽内,以及机构动作部,在所述止动件向所述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时,与所述被引导部卡合而使所述心形凸轮机构动作。

根据第五方式,在止动件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该止动件所具有的止动部进入心形凸轮机构的凸轮槽内。由此,限制第二连杆的被引导部在凸轮槽内的位移,并限制心形凸轮机构的动作。另外,在通过驱动源的动作而使止动件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时,该止动件所具有的机构动作部与上述被引导部卡合,使心形凸轮机构动作。由于以这种方式构成,因此在从自动打开式变更为手动打开式时,只要从上述止动件省略上述机构动作部即可。

第六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在第四或第五方式中,所述推动升降器机构具有与所述升降器的所述转动部的转动轴线同轴配置且向前进方向对所述升降器施力的扭力弹簧、涡卷弹簧或盘簧。

根据第六方式,心形凸轮机构所具有的扭力弹簧、涡卷弹簧或盘簧向前进方向对升降器施力,借助该弹簧的作用力推开燃料加注口盖。上述扭力弹簧、涡卷弹簧或盘簧与升降器所具有的转动部的转动轴线同轴配置(布设),因此与利用其他种类的弹簧(例如螺旋弹簧)来对转动部施力的结构相比,容易确保弹簧的布设空间。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在能够通过驱动源的动作打开燃料加注口盖的结构中,容易转用于通过推动操作打开燃料加注口盖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包括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的燃料加注口盖总成的主视图,并且是示出燃料加注口盖的打开状态的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燃料加注口盖总成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关闭状态的燃料加注口盖和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的立体图。

图4是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从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的壳体拆下盖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从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的壳体拆下盖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的升降器与燃料加注口盖的卡合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与图8不同的角度观察图8所示的结构时的立体图。

图10a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关闭状态的燃料加注口盖和从壳体拆下盖部的状态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时的侧视图。

图10b是放大地示出图10a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1a是与图10a对应的侧视图,其示出了在打开燃料加注口盖时燃料加注口盖被按压操作的状态。

图11b是放大地示出图11a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2a是与图10a对应的侧视图,其示出了利用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的升降器来推开燃料加注口盖的状态。

图12b是放大地示出图12a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3a是与图10a对应的侧视图,其示出了在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关闭时燃料加注口盖被按压操作的状态。

图13b是放大地示出图13a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安装有比较例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的车辆的燃料加注口盖周边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5是与图11a的一部分相对应的侧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的变形例。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7是从与图16不同的角度观察图16所示的结构时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的一侧视图。

图19是示出从图18所示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的壳体拆下盖部的状态的另一个侧视图,并且是示出升降器位于前进位置且止动件位于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20是与图19对应的侧视图,其示出了升降器位于后退位置的状态。

图21是与图20对应的侧视图,其示出了止动件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的按压部及被卡合部的立体图。

图23a是示出在燃料加注口盖关闭时按压部与升降器抵接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3b是示出与图23a所示的状态对应的心形凸轮机构及锁定机构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4a是示出燃料加注口盖向比关闭位置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被推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4b是示出与图24a所示的状态对应的心形凸轮机构及锁定机构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5a是示出燃料加注口盖返回关闭位置并被锁定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5b是示出与图25a所示的状态对应的心形凸轮机构及锁定机构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6a是示出燃料加注口盖被按压操作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6b是示出与图26a所示的状态对应的心形凸轮机构及锁定机构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7a是示出在升降器位于后退位置的状态下关闭燃料加注口盖由此被卡合部的引导面与升降器的销部抵接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7b是示出与图27a所示的状态对应的心形凸轮机构及锁定机构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8a是示出升降器的销部由被卡合部的引导面按压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位移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8b是示出与图28a所示的状态对应的心形凸轮机构及锁定机构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9是示出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的壳体拆下盖部的状态的侧视图,并且是示出升降器位于前进位置且止动件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30是示出升降器位于后退位置的状态的与图29对应的侧视图。

图31是与图30对应的侧视图,其示出了止动件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止动件的机构动作部与心形凸轮机构的第二连杆销(被引导部)抵接的状态。

图32a是示出在燃料加注口盖关闭时按压部与升降器抵接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2b是示出与图32a所示的状态对应的心形凸轮机构及锁定机构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3a是示出燃料加注口盖向比关闭位置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被推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3b是示出与图33a所示的状态对应的心形凸轮机构及锁定机构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4a是示出燃料加注口盖返回关闭位置并被锁定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4b是示出与图34a所示的状态对应的心形凸轮机构及锁定机构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5a是示出在升降器位于后退位置的状态下关闭燃料加注口盖由此被卡合部的引导面与升降器的销部抵接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5b是示出与图35a所示的状态对应的心形凸轮机构及锁定机构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6a是示出升降器的销部由被卡合部的引导面按压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位移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6b是示出与图36a所示的状态对应的心形凸轮机构及锁定机构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7是示出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的壳体拆下盖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8是放大地示出图37所示的结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9是示出第二连杆销及其周边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0是放大地示出图37所示的结构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并且是用于说明开启微动开关时的第二连杆销的行程的图。

图41是放大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并且是示出板簧类型的图。

图42是示出止动件及板簧的立体图。

图43是放大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并且是示出两级齿轮小齿轮类型的图。

图44是示出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的壳体拆下盖部的状态的侧视图,并且是示出两级齿轮蜗杆类型的图。

图45a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中升降器位于前进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5b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中升降器向比后退位置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被推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5c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中升降器位于后退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13b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此外,该第一实施方式相当于上述的“手动打开式”的实施方式,是参考例。关于上述的“自动打开式”,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图1~图3、图8~图13b中适当记载的箭头fr、up、lh分别表示设置有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的车辆的前方、上方、左方(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以下,在仅使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除非另有说明,否则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的左右、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另外,在各图中,为了容易看到附图之间关系,有时省略一部分的附图标记。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是燃料加注口盖总成12的构成元件。该燃料加注口盖总成12安装在汽车等车辆的左侧部(例如后侧板),构成燃料供给部的一部分,具有盖箱14、被盖箱14枢轴支撑为能够打开和关闭的燃料加注口盖16以及安装在盖箱14上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此外,在燃料加注口盖总成12安装在车辆的右侧部的情况下,成为与本实施方式左右对称的结构。

盖箱14由例如金属板形成为长条的箱状,并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进行配置。该盖箱14形成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在此为车辆左侧)开口的箱状,具有侧壁14a和底壁14b。侧壁14a由上壁14a1、下壁14a2、后壁14a3及未图示的前壁构成。在下壁14a2上形成有燃料供给口15。在该燃料供给口15上连接有未图示的燃料供给管。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是汽油车或柴油车,但在该车辆是燃料电池车的情况下,在盖箱14上连接有氢填充口,在该车辆是电动车的情况下,在盖箱14上连接有充电端口。

燃料加注口盖16例如由金属板形成为圆板状。铰链部18从燃料加注口盖16的外周的一部分延伸。该铰链部18经由以车辆上下方向为轴线方向的未图示的铰链轴枢轴支撑在盖箱1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前端部)。该燃料加注口盖16能够在打开盖箱14的开口部17的打开位置(图1及图2所示的位置)与封闭盖箱14的开口部17的关闭位置(图3所示的位置)之间相对于盖箱14旋转。此外,在图3中,省略了盖箱14的图示。在该燃料加注口盖16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关闭状态)下,上述的铰链部18配置在燃料加注口盖16的前端部。

另外,在燃料加注口盖16与盖箱14之间,例如布设有未图示的拨动弹簧(togglespring)。在燃料加注口盖16位于比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的中央位置靠关闭位置侧的状态下,该拨动弹簧向关闭位置对燃料加注口盖16施力,在燃料加注口盖16位于比上述中央位置靠打开位置侧的状态下,该拨动弹簧向打开位置对燃料加注口盖16施力。此外,在驱动源动作而使燃料加注口盖16打开的结构的情况下,也有仅向打开方向对燃料加注口盖16施力的情况。

在燃料加注口盖16的与铰链部18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即在关闭状态的燃料加注口盖16的后端部,设置有按压部20和被卡合部22。按压部20例如由金属板形成为长方体状,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在燃料加注口盖16的背面16a。该按压部20从燃料加注口盖16的背面16a沿着燃料加注口盖16的板厚方向突出。被卡合部22例如由金属板形成为l字形的长条的板状,长度方向一端部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在燃料加注口盖16的背面16a。该被卡合部22从燃料加注口盖16的背面16a沿着燃料加注口盖16的板厚方向突出,前端部成为向下方侧弯曲的钩部22a。这些按压部20及被卡合部22与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对应。

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由壳体30、盖部38、升降器40、推动升降器机构即心形凸轮机构50以及锁定机构80构成。壳体30例如由树脂形成,形成为大致矩形的箱状。该壳体30通过螺丝固定等方法固定在盖箱14的侧壁14a的外周面(在此为后壁14a3的后表面)。该壳体30向车辆后方侧开口。该壳体30的开口部由盖部38封闭。该盖部38例如由树脂形成为板状,通过爪嵌合等方法安装在壳体30上。

壳体30的底壁30a与盖箱14的后壁14a3的后表面重叠,在该后壁14a3上,在与底壁30a重叠的位置形成有矩形的贯通孔19(参照图1)。在该贯通孔19的边缘部与底壁30a之间,夹有例如由橡胶形成为矩形框状的密封构件32。另外,在底壁30a中,在与上述贯通孔19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呈圆筒状的轴承部34。该轴承部34以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为轴线方向而配置,在燃料加注口盖16的关闭状态下,轴承部34的轴线ax沿着燃料加注口盖16的板面方向而构成。此外,燃料加注口盖16的板面方向是沿着燃料加注口盖16的板面的方向。该轴承部34的内侧形成为贯通底壁30a的轴承孔(省略附图标记)。该轴承部34与升降器40对应。

如图3~图9所示,升降器4例如由树脂形成,具有呈圆柱状的轴部42以及从轴部42的轴线方向一端部向轴部42的半径方向延伸的臂部46。在轴部42的轴线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有直径比轴部42的轴线方向的一端侧小的小径部42a,在轴部42的轴线方向中央部附近,形成有阶梯部42b。小径部42a从与盖部38相反的一侧(车辆前方侧)插入到壳体30的轴承部34的内侧,以与轴承部34同轴且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撑于轴承部34。由此,升降器40能够绕轴承部34的轴线ax旋转地支撑于壳体30。另外,轴部42的阶梯部42b从车辆前方侧与壳体30的底壁30a抵接,限制了升降器40相对于壳体30向车辆后方侧的位移。在轴部42的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部,形成有从沿着轴部42的轴线ax的方向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状的连杆安装部42c。在该连杆安装部42c的左右两侧面,形成有向左右两侧突出的一对卡止爪44。另外,在连杆安装部42c的后表面,形成有向车辆后方侧开口的圆形的孔43。形成在盖部38上的圆柱状的突起39能够相对旋转地嵌合到该孔43中。由此,升降器40的轴部42也被盖部38支撑。

臂部46在盖箱14内向升降器40的转动半径方向(在此为车辆上方侧)延伸,并且被配置成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与关闭状态的燃料加注口盖16的背面16a相向。当升降器40向围绕轴线ax的一个方向(图5的箭头a方向)转动时,该臂部46的前端部(上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位移(后退),当升降器40向围绕轴线ax的另一方向(图5的箭头b方向)转动时,该臂部46的前端部(上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位移(前进)。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升降器40围绕上述轴线ax转动,使升降器40的臂部46相对于壳体3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移(进退)。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臂部46相对于壳体30的进退使升降器40整体进行转动,从而整个升降器40作为“转动部”。

在升降器40的臂部46的前端部,设置有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在此为车辆左侧)突出的被按压部46a(参照图8及图9)。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该被按压部46a的前端面(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形成为弯曲为圆弧状的圆弧面。另外,在该被按压部46a的后表面,突出地形成有圆柱状的卡合部46b(参照图8及图9)。该卡合部46b以沿着升降器40的转动轴线ax的方向为轴线方向配置,从被按压部46a(臂部46的前端部)向沿着上述轴线ax的方向的一侧(在此为车辆后方侧)突出。该卡合部46b和被按压部46a在沿着轴线ax的方向上排列配置。上述结构的升降器40与设置在壳体30内的心形凸轮机构50对应。

如图5~图7所示,心形凸轮机构50由第一连杆52、第二连杆54、第一连杆销56、第二连杆销58、施力构件即扭力弹簧60以及形成在壳体30的底壁30a上的凸轮槽62构成。第一连杆52是例如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的,构成为剖面弯曲为大致曲柄状的板状。在该第一连杆52的一端侧,形成有矩形的贯通孔64。在该贯通孔64中,嵌合有升降器40的连杆安装部42c,一对卡止爪44钩在贯通孔64的边缘部。由此,第一连杆52安装在升降器40上,由第一连杆52限制升降器40相对于壳体30向车辆前方侧的位移。

在第一连杆52与壳体30之间,架设有扭力弹簧60。该扭力弹簧60安装在轴承部34的外周外侧,与升降器40的转动轴线ax同轴配置。该扭力弹簧60向围绕轴线ax的另一方向(图5的箭头b方向;前进方向)对升降器40施力。此外,也可以应用涡卷弹簧或盘簧来代替扭力弹簧60。

第二连杆54例如由金属板形成为长条状。该第二连杆54的一端部与第一连杆52的另一端部重叠。在第一连杆52的另一端部及第二连杆54的一端部,分别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66、68。在这些贯通孔66、68中插入有第一连杆销56。第一连杆销56是例如由金属制成的铆接销,以与升降器40的转动轴线ax平行的方向为轴线方向配置。利用该第一连杆销56将第一连杆52和第二连杆54连结为能够相对旋转。

在第二连杆54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70。该贯通孔70与作为被引导部的第二连杆销58对应。第二连杆销58由金属形成为附有阶梯的圆柱状。该第二连杆销58的小径部插入到上述贯通孔70中,前端部被铆接。由此,第二连杆销58被固定在第二连杆54的另一端部。该第二连杆销58以与升降器40的转动轴线ax平行的方向为轴线方向配置,与形成在壳体30的底壁30a上的凸轮槽62对应。

从沿着升降器40的转动轴线ax的方向观察时,凸轮槽62呈心形形状(在此为倒心形形状),并朝向车辆后方侧开口。该凸轮槽62具有:第一槽部62a,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二槽部62b,从第一槽部62a的上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后向车辆下方侧延伸。在第一槽部62a与第二槽部62b之间,形成有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岛部72。在该岛部72的下表面,形成有向车辆上方侧凹陷的凹部74(参照图11a~图13b)。另外,上述凸轮槽62具有:第三槽部62c,从第二槽部62b的下端部向凹部74延伸;以及第四槽部62d,从凹部74向第一槽部62a的下端部延伸。在该凸轮槽62内插入有上述第二连杆销58。该第二连杆销58的前端部例如借助第二连杆54的弹性被压抵于凸轮槽62的底面。在该凸轮槽62中,在第一槽部62a的底面形成有倾斜面,并且在第一槽部62a的底面与第二槽部62b的底面之间,在第二槽部62b的底面与第三槽部62c的底面之间,以及在第三槽部62c的底面与第四槽部62d的底面之间,分别形成有阶梯。由此,沿着凸轮槽62的第二连杆销58的位移被限制为第一槽部62a→第二槽部62b→第三槽部62c→第四槽部62d的方向。在该凸轮槽62的下方侧配置有锁定机构80。

锁定机构80具有:止动件82,配置在第一凸轮槽62的下方;以及作为驱动源的马达84,相对于止动件82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马达84嵌合在形成于壳体30的下部的马达收纳部31内,并被壳体30支撑。在该马达84的输出轴上安装有小齿轮86。

止动件82例如由树脂形成为长条状,被壳体30支撑位能够上下移动。在该止动件82的后表面,上下排列地形成有齿条齿82a。上述小齿轮86与该齿条齿82a啮合。通过马达84正转,该止动件82从图10a所示的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到图6所示的锁定位置。另外,通过马达84反转,该止动件82从上述锁定位置移动到上述锁定解除位置。该马达84构成为,通过例如设置在车辆的驾驶席周边的集中门锁按钮(省略图示)的操作来进行正转和反转。

另外,在止动件82的上端部形成有向上方侧突出的止动件部82b。在止动件82位于上述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下,该止动件部82b配置在第一槽部62a的下方,在止动件82位于上述锁定位置的状态下,该止动件部82b插入到第一槽部62a的下端部内(凸轮槽62内;详细地,第一槽部62a与第四槽部62d的连接部内)。

每当升降器40的臂部46经由燃料加注口盖16被向围绕轴线ax的一个方向(图5的箭头a方向)按压操作时,上述结构的心形凸轮机构(推动升降器机构)50就对于升降器40交替地反复向围绕轴线的一个方向及另一方向转动(臂部46的前进及后退),并且通过升降器40向上述另一方向的转动(臂部46的前进)来推开燃料加注口盖16。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3、图8~图10b所示,在燃料加注口盖16的关闭状态(以下,有时简单地称为“关闭状态”)下,升降器40由心形凸轮机构50保持在后退位置,升降器40的臂部46的前端部从背面16a侧与燃料加注口盖16卡合。具体地,在关闭状态下,设置在燃料加注口盖16的背面16a的按压部20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升降器40的被按压部46a接触,并且设置在燃料加注口盖16的背面16a的被卡合部22的钩部22a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钩挂于升降器40的卡合部46b。由此,燃料加注口盖16被限制(保持)在关闭位置。另外,在关闭状态下,如图10a及图10b所示,心形凸轮机构50的第二连杆销58钩挂(嵌入)于在凸轮槽62的中央部设置的岛部72的凹部74。

如图11a及图11b所示,当燃料加注口盖16被打开时,燃料加注口盖16的后端部(与铰链部18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被从车辆外侧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推动。此时,升降器40的被按压部46a被燃料加注口盖16的按压部20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按压,由此升降器40向围绕轴线ax的一个方向(图5的箭头a方向)转动。由此,第一连杆52及第二连杆54与升降器40一起向围绕轴线ax的一个方向转动,第二连杆销58通过第四槽部62d而向第一槽部62a的下端部位移。

如图12a及图12b所示,当在该状态下解除上述的推动(按压操作)时,借助作用在升降器40上的扭力弹簧60的作用力,升降器40、第一连杆52及第二连杆54向围绕轴线ax的另一方向转动,第二连杆销58向第一槽部62a的上端部位移。在该第二连杆销58位移到第一槽部62a的上端部的状态下,升降器40被配置在前进位置(参照图12a)。然后,如上所述,当升降器40向围绕轴线ax的另一方向转动时(臂部46前进时),燃料加注口盖16的被按压部46a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被升降器40的按压部20按压。由此,燃料加注口盖16被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推开,燃料加注口盖16半开。另外,此时,升降器40的卡合部46b相对于燃料加注口盖16的被卡合部22的钩挂状态被解除。然后,将手指等挂在半开的燃料加注口盖16与盖箱14之间的间隙处,燃料加注口盖16被完全打开。

另一方面,如图13a及图13b所示,当燃料加注口盖16关闭时,燃料加注口盖16被向比关闭位置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推动。此时,升降器40的被按压部46a被燃料加注口盖16的按压部20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按压,从而升降器40向围绕轴线ax的一个方向(图5的箭头a方向)转动。由此,第一连杆52及第二连杆54与升降器40一起向围绕轴线ax的一个方向转动,第二连杆销58通过第二槽部62b而向第二槽部62b的下端部位移。

当在该状态下解除上述的推动(按压操作)时,借助作用于升降器40的扭力弹簧60的作用力,升降器40、第一连杆52及第二连杆54向围绕轴线ax的另一方向转动,第二连杆销58向第三槽部62c的上端部位移。由此,第二连杆销58再次钩挂于岛部72的凹部74,变为图10a及图10b所示的关闭状态。

在上述关闭状态下,当通过未图示的集中门锁按钮的操作来使马达84正转时,止动件82从锁定解除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止动件部82b进入第一槽部62a的下端部内(参照图6)。由此,燃料加注口盖16变为锁定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使止动件部82b与第二连杆销58卡合,来限制第二连杆54、第一连杆52及升降器40的转动,并限制心形凸轮机构50的动作。由此,维持升降器40的卡合部46b与燃料加注口盖16的被卡合部22的卡合状态,燃料加注口盖16被限制为关闭状态。另外,当通过未图示的集中门锁按钮的操作来使马达84反转时,止动件82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并且止动件部82b向第一槽部62a的下方位移。由此,解除上述的转动限制。

此外,即使当在燃料加注口盖16打开的状态(参照图12a及图12b)下止动件82向锁定位置移动时,在燃料加注口盖16关闭时,第二连杆销58也通过第二槽部62b及第三槽部62c而向凹部74移动,因此第二连杆销58的移动不会被止动件82妨碍。因此,即使在如上所述的情况下,也能够正常关闭燃料加注口盖16,并且能够将关闭的燃料加注口盖16限制为关闭状态。

(作用及效果)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

在上述结构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中,在将燃料加注口盖16枢轴支撑位能够打开和关闭的盖箱14的后壁14a3的后表面、即盖箱14的外侧安装有壳体30。在该壳体30上支撑有升降器40。升降器40能够围绕沿着关闭状态的燃料加注口盖16的板面方向的轴线ax转动,并具有在盖箱14内沿转动半径方向延伸的臂部46。该臂部46的前端部从背面16a侧与关闭状态的燃料加注口盖16卡合。另外,在壳体30内,设置有心形凸轮机构50。每当升降器40的臂部46经由燃料加注口盖16向围绕轴线ax的一个方向被按压操作时,心形凸轮机构50就使升降器40交替地反复向围绕轴线ax的一个方向及另一方向转动,并且通过升降器40(臂部46)向该另一方向的转动来推开燃料加注口盖16。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壳体30安装在盖箱14的外侧,能够转动地支撑于该壳体30的升降器40的臂部46在盖箱14内沿升降器40的转动半径方向延伸,并且在该壳体30内设置有心形凸轮机构50。也就是说,在盖箱14内主要布设有升降器40的臂部46,壳体30和心形凸轮机构50布设在盖箱14的外侧。由此,即使不使盖箱14大型化,也容易确保盖箱14内的空间。

使用图14所示的比较例100对上述效果进行补充说明。此外,在图14中,对于与本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赋予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在该比较例100中,与在背景技术部分说明的专利文献2、3所记载的现有技术同样地,利用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2的推杆104进行燃料加注口盖16的上锁及解锁,并且利用与推动升降器一体化的电动锁定机构(省略图示)来锁定推杆104。在该比较例100中,在盖箱14内,需要在与关闭状态的燃料加注口盖16垂直相向的位置布设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2。因此,盖箱14内的空间会变窄,或想要确保盖箱14内的空间的宽度而使盖箱14大型化。其结果,在车辆的后部有时难以确保盖箱14的布设空间,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避免这个问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心形凸轮机构50(推动升降器机构)所具有的扭力弹簧60向围绕轴线向另一方向对升降器40施力,借助该扭力弹簧60的作用力推开燃料加注口盖16。该扭力弹簧60与升降器40的转动轴线ax同轴配置(布设),因此,与利用其他种类的弹簧(例如螺旋弹簧)对升降器40施力的结构相比,容易确保弹簧的布设空间。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心形凸轮机构50为推动升降器机构,该心形凸轮机构50具有从沿着升降器40的转动轴线ax的方向观察时呈心形形状的凸轮槽62。由此,能够将沿着升降器40的转动轴线ax的方向、即沿着关闭状态的燃料加注口盖16的背面16a的方向上的心形凸轮机构50(推动升降器机构)的布设空间设定得小。其结果,能够使内部设置有心形凸轮机构50的壳体30在上述轴线ax方向上薄型化,容易确保壳体30的布设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升降器40的臂部46的前端部设置有卡合部46b,该卡合部46b与在燃料加注口盖16的背面16a设置的被卡合部22卡合而将燃料加注口盖16限制为关闭状态。由此,能够防止关闭状态的燃料加注口盖16被意外打开。另外,通过心形凸轮机构50利用升降器40推开燃料加注口盖16时的升降器40的转动、即伴随着燃料加注口盖16的按压操作的升降器40的转动来解除上述的卡合。因此,不需要用于解除上述的限制的特别操作。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升降器40的臂部46的前端部设置的卡合部46b与在燃料加注口盖16的背面16a设置的被卡合部22卡合的状态、即燃料加注口盖16被限制为关闭状态的状态下,能够利用锁定机构80限制升降器40的转动。由此,能够根据期望来维持上述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升降器40的臂部46的前端部且与在燃料加注口盖16的背面16a设置的被卡合部22卡合的卡合部46b从升降器40的臂部46的前端部向沿着升降器40的转动轴线ax的方向的一侧(车辆后方侧)突出。由于以这种方式设置有卡合部46b,因此能够将上述被卡合部22形成为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简单的形状(l字形)。其结果,能够通过金属板的冲压成型来制造被卡合部22,包括被卡合部22的燃料加注口盖16的制造变得容易。

此外,在图14所示的比较例100中,需要在燃料加注口盖16的背面16a侧设置供推杆104的头锤104a进入且内部形成有空间的被卡合部106。该被卡合部106的形状复杂,所以由树脂来制造。因此,在燃料加注口盖16由金属制成的情况下,将由树脂制成的被卡合部106(独立部件)安装到燃料加注口盖16上,但是由于不能通过焊接来进行安装,因而燃料加注口盖16的设计的自由度变低。在这一点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由金属板形成为简单的形状的被卡合部22通过焊接来安装到金属板制成的燃料加注口盖16上,因此提高了燃料加注口盖16的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升降器40的臂部46的前端部,被燃料加注口盖16的按压部20按压的被按压部46a以及与燃料加注口盖16的被卡合部22卡合的卡合部46b在沿着升降器40的转动轴线ax的方向、即关闭状态的燃料加注口盖16的板面方向上排列配置。由此,容易使被按压部46a及卡合部46b与燃料加注口盖16卡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燃料加注口盖16的打开状态下,以使升降器40的臂部46不从盖箱14的开口部17向车辆外侧突出的方式布设升降器40(使升降器40向底壁30a侧退避来布设)。由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加油作业人员无意地将衣服等钩挂在升降器40的臂部46上而引起的升降器40的破損,并且能够防止或抑制加油作业人员误推动升降器40的臂部46。

也就是说,在图14所示的比较例100中,在燃料加注口盖16打开时,推杆104向车辆外侧突出。因此,通过加油作业人员无意地将衣服等钩挂在推杆104上,有可能使推杆104破损或误推动推杆104,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避免这个问题。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加油时误推动了升降器40的臂部46的情况下,在燃料加注口盖16被打开的状态下,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变为图10a及图10b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当燃料加注口盖16关闭时,升降器40的臂部46由被卡合部22的钩部22a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大幅按压。在该情况下,通过第二连杆销58与第一槽部62a的下表面卡合,来限制升降器40的转动,使燃料加注口盖16不能完全关闭。为了防止该情况,如图15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只要将第一槽部62a向下方侧延长即可。由此,能够避免上述的转动限制,升降器40的臂部46能够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大幅转动(参照图15)。然后,当解除了燃料加注口盖16的推动时,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变为图12a及图12b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再次关闭燃料加注口盖16,从而经由图13a及图13b所示的状态而使燃料加注口盖16变为正常关闭状态(图10a及图10b所示的状态)。此外,在图15中,省略了止动件82、马达84及小齿轮86的图示。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独立部件的按压部20与被卡合部22设置在燃料加注口盖16的背面16a,但是不限于此。即,如图16及图17所示的变形例那样,也可以将作为由按压部20和被卡合部22一体化而成的一个部件的升降器卡合部21设置在燃料加注口盖16的背面16a。该升降器卡合部21例如是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的,并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在燃料加注口盖16的背面16a。该升降器卡合部21一体地具有按压部20和被卡合部22,该按压部20从燃料加注口盖16的板面方向观察时剖面呈大致u字状,该被卡合部22从按压部20的一端部以l字状延伸。这样,通过将按压部20与被卡合部22一体化,能够进一步简化燃料加注口盖16的结构。此外,在图16及图17所示的变形例中,在按压操作燃料加注口盖16时,升降器40的卡合部46b被按压部20按压,该卡合部46b兼用作被按压部。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已说明的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及作用,赋予与已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8~图28b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200。该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相当于上述的“手动打开式”的实施方式,为参考例。此外,在图20及图21中,省略了马达84的图示。

如图18~图21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200中,壳体30及止动件82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30及止动件82的形状略有不同。另外,在该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200中,升降器4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器40的结构不同。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包括上述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200的燃料加注口盖总成12(在图18~图28b中省略了盖箱14及燃料加注口盖16的图示)安装在汽车等车辆的右侧部,与第一实施方式左右对称地构成。并且,在燃料加注口盖16的背面16a,与上述升降器40对应地,设置有按压部20和被卡合部22一体化而构成的升降器卡合部202(参照图22及图23a)。

该升降器卡合部202例如由树脂形成,通过螺丝固定等方法固定在燃料加注口盖16的背面16a。该升降器卡合部202具有:按压部20,形成为长方体状,从燃料加注口盖16的背面16a沿着燃料加注口盖16的板厚方向突出;以及被卡合部22,从按压部20的前端部的下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被卡合部22由板状的纵壁部204、下壁部206、208以及钩部210构成,该板状的纵壁部204与按压部20的后表面(在燃料加注口盖16的关闭状态下朝向车辆后方的面)形成为同一面,该下壁部206、208从纵壁部204的下端部向燃料加注口盖16的铰链部18侧延伸,该钩部210从纵壁部204的前端部的上端部向燃料加注口盖16的铰链部18侧延伸。在下壁部206、208之间以及下壁部206、208与钩部210之间,分别形成有狭缝状的开口部212、214。另外,在从纵壁部204的板厚方向(燃料加注口盖16的关闭状态下的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钩部210呈大致三角形状,并且在燃料加注口盖16的关闭状态下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形成为引导面(倾斜面)216,该引导面(倾斜面)216以越朝向下方侧越朝向按压部20侧的方式倾斜。

与上述升降器卡合部202对应的升降器4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器40同样地具有轴部42及臂部46,但是在臂部46的前端部以能够位移的方式设置有作为卡合部的连杆臂220。该连杆臂220例如由树脂形成为长条状。连杆臂220的一端部220a以能够围绕与轴线ax(在图18~图21中省略图示)平行地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方式与臂部46的前端部连结。

在连杆臂220的另一端部220b,形成有向与壳体30相反的一侧(在此为车辆前方侧)突出的销部222。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该销部222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另外,在连杆臂220的另一端部220b,形成有向壳体30侧突出的未图示的圆柱状的凸部。该凸部插入于形成在壳体30的底壁30a上的引导槽224内。由此,连杆臂220的另一端部220b被壳体30支撑为能够沿着引导槽224位移。上述引导槽224由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延部(正交部)224a以及从纵延部224a的上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横延部224b构成,经由在盖箱14的后壁14a3上形成的贯通孔19(参照图1)而向盖箱14内露出。引导槽224的纵延部224a沿与燃料加注口盖16开闭时的被卡合部22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如图23a~图26b所示,上述结构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200在打开和关闭燃料加注口盖16时,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基本相同的动作。具体地,在燃料加注口盖16打开的状态下,升降器40被配置在图23a所示的前进位置。在该状态下,如图23a所示,连杆臂220的另一端部220b被配置在引导槽224的横延部224b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在此为车辆右侧的端部)。另外,在该状态下,如图23b所示,第二连杆销58配置在第一槽部62a的上端部。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杆销58以能够在其自身的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于第二连杆54,第二连杆销58的前端部借助设置在第二连杆销58和第二连杆54之间的弹簧(作为一个示例,参照图39所示的压缩螺旋弹簧59)的作用力而被压抵在凸轮槽62的底面上。

当燃料加注口盖16关闭时,燃料加注口盖16被向比关闭位置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推动。此时,如图24a所示,升降器40的臂部46的前端部被升降器卡合部202的按压部20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按压,从而升降器40向围绕轴线ax的一个方向转动。由此,如图24b所示,第一连杆52及第二连杆54与升降器40一起向围绕轴线ax的一个方向转动,第二连杆销58通过第二槽部62b而向第二槽部62b的下端部位移。在该状态下,如图24a所示,连杆臂220的另一端部220b配置在引导槽224的纵延部224a中的下部侧。

当在该状态下解除上述的推动(按压操作)时,借助作用于升降器40的扭力弹簧60的作用力,使升降器40、第一连杆52及第二连杆54向围绕轴线ax的另一方向转动,第二连杆销58向第三槽部62c的上端部位移。由此,第二连杆销58钩挂在岛部72的凹部74上,变为图25a及图25b所示的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形成在连杆臂220的另一端部220b上的销部222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升降器卡合部202的钩部210相向(卡合)。由此,燃料加注口盖16被限制(保持)在关闭位置。在该状态下,当通过未图示的集中门锁按钮的操作使马达84正转时,止动件82从锁定解除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止动件部82b进入第一槽部62a的下端部内(参照图21)。由此,燃料加注口盖16变为锁定状态。

当燃料加注口盖16打开时,燃料加注口盖16的后端部(与铰链部18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被从车辆外侧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推动,从而如图26a所示,升降器40的臂部46的前端部被升降器卡合部202的按压部20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按压。由此,如图26b所示,升降器40、第一连杆52及第二连杆54向围绕轴线ax的一个方向转动,第二连杆销58通过第四槽部62d而向第一槽部62a的下端部位移。

当在该状态下解除上述的推动(按压操作)时,借助作用于升降器40的扭力弹簧60的作用力,使升降器40、第一连杆52及第二连杆54向围绕轴线ax的另一方向转动,第二连杆销58向第一槽部62a的上端部位移(返回图23a及图23b所示的状态)。此时,升降器卡合部202的按压部20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被升降器40的臂部46的前端部按压。由此,燃料加注口盖16被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推开,燃料加注口盖16变为半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200中,即使在燃料加注口盖16打开的状态下,例如用户误向后退位置推动升降器40,从而升降器40被心形凸轮机构50保持在后退位置的情况下,用户也能够正常地关闭燃料加注口盖16。以下,使用图27a~图28b说明该结构。

如图27a及图27b所示,当在升降器40被心形凸轮机构50保持在后退位置的状态下关闭燃料加注口盖16时,升降器卡合部202的钩部210的引导面216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形成在连杆臂220的另一端部220b的销部222抵接。如果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向关闭方向按压燃料加注口盖16,则如图28a所示,销部222与引导面216滑动接触,从而连杆臂220的另一端部220b沿着纵延部224a向下方侧位移。此时,通过使在臂部46连结着连杆臂220的一端部220a的升降器40转动,如图28b所示,在心形凸轮机构50的第二连杆54设置的第二连杆销58(被引导部)试图从形成于凸轮槽62的凹部74向下侧脱离,但该凸轮槽62形成为允许第二连杆销58暂时从凹部74脱离。也就是说,该凸轮槽62形成为使从凹部74脱离的第二连杆销58再次嵌合于凹部74。

并且,当销部222通过升降器卡合部202的开口部214而向钩部21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脱离时,借助作用于升降器40的扭力弹簧60的作用力,使升降器40向后退位置转动,连杆臂220返回到上述位移前的位置。由此,变为图25a及图25b所示的状态,即燃料加注口盖16的正常的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销部222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钩部210相向(卡合)而将燃料加注口盖16限制在关闭位置。由于以这种方式构成,因此即使在出现上述那样的误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不进行特别的操作而返回到通常的状态。

在该实施方式中,除上述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使不使盖箱14大型化也容易确保盖箱14内的空间)。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与升降器卡合部202的钩部210卡合的连杆臂220的一端部220a能够旋转地与升降器40的臂部46的前端部连结,另一端部220b被壳体30支撑为能够沿着形成于壳体30的引导槽224位移。由此,连杆臂220被升降器40的臂部46及壳体30两者支撑,因此,容易防止当从燃料加注口盖16向连杆臂220施加负荷时的连杆臂220的破损。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凸轮槽62形成为,当通过销部222与引导面216的滑动接触,连杆臂220的另一端部220b沿着纵延部224a向下方侧位移时,允许第二连杆销58暂时脱离凹部74。由此,能够确保采用心形凸轮机构50而产生的效果(能够使壳体30在轴线ax方向上薄型化),并实现采用了连杆臂220的上述结构。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槽224的纵延部224a(正交部)在与燃料加注口盖16开闭时的被卡合部22(钩部210)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在从燃料加注口盖16经由被卡合部22及销部222向连杆臂220的另一端部220b施加负荷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连杆臂220的另一端部220b沿着纵延部224a(即引导槽224)意外地位移。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29~图36b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300。该第三实施方式相当于上述的“自动打开式”。此外,在图29~图31中,省略了马达84的图示。

该实施方式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是止动件82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该实施方式的止动件82具有比止动件部82b更向上方侧突出的机构动作部82c。在该机构动作部82c的上部与壳体30的上端部之间,架设有作为施力构件的拉伸螺旋弹簧302。该拉伸螺旋弹簧302向锁定位置对止动件82施力,在马达84的非动作状态下,止动件82被保持在锁定位置。此外,施力构件也可以是除拉伸螺旋弹簧302以外的种类的弹簧。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不采用如所述各实施方式那样通过集中门锁开关的操作使马达84正转和反转的结构,而是通过设置在车辆的驾驶席周边的车室内开关的操作使马达84仅正转规定时间。当马达84仅正转规定时间时,止动件82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然后,当马达84的动作停止时,利用拉伸螺旋弹簧302使移动至锁定解除位置的止动件82返回锁定位置。

另外,在机构动作部82c的上部形成有以越朝下方侧越朝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在此为车辆右侧)的方式倾斜的卡合面83。在止动件82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参照图29及图30)下,该卡合面83配置在凸轮槽62的上方,在止动件82位于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参照图31)下,该卡合面83配置在凸轮槽62的凹部74附近。

设置有上述机构动作部82c的止动件82通常由拉伸螺旋弹簧302保持在锁定位置。心形凸轮机构50构成为,即使在该状态下,也允许在燃料加注口盖16关闭时的升降器40围绕轴线ax向一个方向的转动。也就是说,即使在止动件82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第二连杆销58也能够从第一槽部62a的上端部通过第二槽部62b及第三槽部62c而向凹部74位移,因而允许升降器40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的转动、即升降器40的后退(参照图29及图30)。

在升降器40位于后退位置的状态、即第二连杆销58钩挂(嵌合)于凹部74的状态下,如图30所示,止动件82的机构动作部82c的卡合面83配置在第二连杆销58的上方。另外,在该止动件82通过马达84的动作(即车室内开关的操作)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时,机构动作部82c的卡合面83与第二连杆销58滑动接触,从而第二连杆销58从凹部74脱离而向第一槽部62a的下端部位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84的动作期间,如图31所示,凸轮槽62的第二槽部62b的上端部被止动件82的机构动作部82c的上端部堵住。由此,在马达84动作期间,能够防止用户误按压燃料加注口盖16而使升降器40转动。

如上所述,当第二连杆销58向第一槽部62a的下端部位移时,借助作用于升降器40的扭力弹簧60的作用力,使升降器40、第一连杆52及第二连杆54向围绕轴线ax的另一方向转动,第二连杆销58向第一槽部62a的上端部位移(变为图29所示的状态)。此时,升降器卡合部202的按压部20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被升降器40的臂部46的前端部按压。由此,燃料加注口盖16被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推开,燃料加注口盖16变为半开或全开。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止动件82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时,通过与心形凸轮机构50(推动升降器机构)卡合而使心形凸轮机构50动作,从而升降器40向围绕轴线ax的另一方向转动,并且能够通过车室内开关的操作打开燃料加注口盖16。

上述结构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300的除上述以外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200相同,如图32a~图34b所示,在燃料加注口盖16关闭时,进行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200相同的动作。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燃料加注口盖16打开的状态下,升降器40误保持在后退位置时,能够正常地关闭燃料加注口盖16(参照图35a~图36b)。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当通过车室内开关的操作使锁定机构80的马达84动作时,锁定机构80的止动件82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心形凸轮机构50的动作限制被解除。另外,如上所述,当止动件82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时,设置于止动件82的机构动作部82c与心形凸轮机构50卡合。由此,心形凸轮机构50动作而使升降器40向围绕轴线ax的另一方向转动,燃料加注口盖16被升降器40推开。然后,当马达84的动作停止时,利用拉伸螺旋弹簧302将移动至锁定解除位置的止动件82返回锁定位置。

如上所述,即使在止动件82返回锁定位置的状态下,心形凸轮机构50也允许在燃料加注口盖16关闭时的升降器40围绕轴线ax向一个方向的转动,因此,用户能够关闭燃料加注口盖16。并且,当燃料加注口盖16关闭时,利用止动件82位于锁定位置的锁定机构80,使燃料加注口盖16变为锁定状态。因此,不需要用于将燃料加注口盖16形成为锁定状态的特别的操作。

由于该实施方式为在不操作车室内开关的情况下不能打开燃料加注口盖16的类型(自动打开式),所以能够消除如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200那样,与集中门锁联动来任意地打开燃料加注口盖16的类型(手动解除式)的问题。即,汽油的加油频率高的汽车很难将气化的汽油积聚在燃料箱内,但是在像混合动力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那样加油频率低的汽车中,气化的汽油大量积聚在油箱内,存在在加油时蒸发气体被释放到大气中(手动解除式)的问题。因此,例如在美国,实施了《蒸发气体排出限制法》,采取了对燃料箱内进行减压后打开加油口的方法。在这一点上,与集中门锁联动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200不适合上述方法,因为该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200能够打开燃料加注口盖16而与燃料箱内的减压无关。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300中,由于能够构成为与车室内开关的操作联动地使燃料箱内减压,因此能够适用上述方法。

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300形成为能够通过驱动源即马达84的动作来打开燃料加注口盖16的自动打开式(电动打开式),但是具有作为推动升降器机构的心形凸轮机构50。因此,容易转用为通过推动操作打开燃料加注口盖16的手动打开式(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200)。即,通过仅变更止动件82的形状等(通过仅省略止动件82的机构动作部82c及拉伸螺旋弹簧302)使得止动件82在马达84动作时不与心形凸轮机构50的第二连杆销54卡合,就能够变更为手动打开式,因此容易从自动打开式转用到手动打开式。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300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200中,仅在止动件82中是否存在机构动作部82c以及是否设置了拉伸螺旋弹簧302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在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200和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300中,能够共用多个部件,并且能使向盖箱14上的安装构造通用化,因此在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以及汽油车中,能够将上述安装构造的设计标准化,能够减少浪费。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37~图40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400。该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400具有如下结构,即,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300中,在止动件82的止动件部82b上形成有阶梯部402,且在盖部38的背面形成有引导突起406。另外,相对于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300,在该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400中,追加了微动开关408。

止动件82的止动件部82b由于形成有上述阶梯部402,因而其前端侧变薄。在该止动件部82b的前端侧,形成有销滑动面404。该销滑动面404在止动件82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图38及图40的图示状态)下,配置在与第三槽部62c的底面相同的面上。另外,盖部38的引导突起406形成在与凸轮槽62相向的位置,在沿着第四槽部62d的方向上延伸。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燃料加注口盖16配置在关闭位置从而第二连杆销58钩挂于凹部74并且止动件82配置在锁定位置的状态下,上述引导突起406从车辆上方侧与第二连杆销58的基端部58b接触(参照图38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二连杆销58)。此外,在图38中,省略了第二连杆54等的图示。

另外,在上述状态下,止动件部82b的销滑动面404被配置在与第三槽部62c的底面相同的面上。在该状态下,当燃料加注口盖16被向比关闭位置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推动时,第二连杆销58维持基端部58b相对于引导突起406的接触,并向第四槽部62d侧位移。此时,第二连杆销58的基端部58b在引导突起406上滑动,并且第二连杆销58的前端部58a在第三槽部62c的底面及止动件部82b的销滑动面404上滑动。由此,第二连杆销58向第一槽部62a侧的位移即心形凸轮机构50的动作被限制。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由锁定机构80限制心形凸轮机构50的动作的状态(止动件82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也能够将燃料加注口盖16向比关闭位置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推动。另外,在进行该推动时,由于防止了第二连杆销58在径向上压抵于止动件部82b,因此能够防止第二连杆销58和止动件82的破损。

另外,当解除了上述推动时,第二连杆销58维持基端部58b相对于引导突起406的接触,且向凹部74侧位移,并再次钩挂于凹部74。由此,燃料加注口盖16被再次配置在关闭位置。在该位移时,第二连杆销58的基端部58b也在引导突起406上滑动,并且第二连杆销58的前端部58a在第三槽部62c的底面及销滑动面404上滑动。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燃料加注口盖16被向比关闭位置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推动的状态下,当马达84反转而使止动件82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时,止动件部82b向凸轮槽62的下方位移,第二连杆销58借助压缩螺旋弹簧59(参照图39)的作用力而向第四槽部62d的底面侧位移。其结果,解除了第二连杆销58的基端部58b与引导突起406的卡合,允许第二连杆销58从第四槽部62d侧向第一槽部62a侧位移。由此,心形凸轮机构50进行动作。也就是说,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止动件82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的状态下,也允许心形凸轮机构50动作。

另外,该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400具有作为安装在壳体30上的开关的微动开关408。该微动开关408与第一连杆52的一端侧相向配置。在第一连杆52的一端侧形成有凸部410,该凸部410朝向升降器40的轴部42的径向外侧突出。该凸部410形成为,例如通过向比关闭位置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推动燃料加注口盖16时的升降器40的转动,该凸部410按压于微动开关408的致动器部408a。然后,通过该卡合,微动开关408成为接通状态。此外,在图40中,实线及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二连杆销58示出了用于按压微动开关408的致动器部408a的第二连杆销58的移动行程。

上述微动开关408例如与搭载在车辆上的ecu(electroniccontrolunit:电子控制单元)电连接,锁定机构80的马达84与该ecu电连接。关于该ecu,例如若通过持有电子钥匙(所谓的智能钥匙)的用户将位于关闭位置的燃料加注口盖16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推动,来使微动开关408变为接通状态,则使马达84仅正转规定时间。由此,止动件82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心形凸轮机构50进行动作。其结果,升降器40向前进位置转动从而将燃料加注口盖16推开。也就是说,该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400能够适用为通过检测持有智能钥匙的用户对燃料加注口盖16的推动操作来解锁燃料加注口盖16的类型(推动检测式)。

而且,该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400(推动检测式)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300(自动打开式),仅在是否存在微动开关408等方面存在少许差异。另外,在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300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200(手动打开式)中,如上所述,仅在止动件82中是否存在机构动作部82c以及是否存在拉伸螺旋弹簧302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在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200、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300以及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400中,能够共用多个部件,使向盖箱14上的安装构造通用化。

此外,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以在位于关闭位置的燃料加注口盖16被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推动时微动开关408变为接通状态的方式,在第一连杆52上形成凸部410,但是不限于此,能够适当地变更凸部410的位置。例如,如果以在升降器40位于前进位置的状态(参照图29)下微动开关408变为接通状态的方式,在第一连杆52上形成凸部410,则能够检测燃料加注口盖16的打开状态。或者,例如,如果以在升降器40位于后退位置的状态(参照图30)下微动开关408变为接通状态的方式,在第一连杆52上形成凸部410,则能够检测燃料加注口盖16的关闭状态(盖关闭位置检测)。在该盖关闭位置检测中,能够防止即使燃料加注口盖16打开也检测为燃料加注口盖16关闭的故障。该盖关闭位置检测例如适合于对燃料箱内减压后打开出加油口的类型的车辆。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41以及图42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500。相对于所述各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该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500追加了限制或抑制止动件82意外地从锁定位置位移的止动件保持部502。该止动件保持部502通过马达84的正转来解除上述的保持。作为具有该止动件保持部502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500,可列举出图41及图42所示的板簧类型500a、图43所示的两级齿轮小齿轮类型500b以及图44所示的两级齿轮蜗杆类型500c。此外,作为图41~图43所示的止动件82的一个示例,可以为不具有机构动作部82c的类型,作为图44所示的止动件82的一个示例,可以为具有机构动作部82c的类型。

在图41及图42所示的板簧类型中,在止动件82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安装于壳体30的板簧504钩挂于止动件82,止动件82被保持在锁定位置。利用该板簧504,能够防止止动件82借助外力而从锁定位置意外地移动。可以通过马达84的正转来强制地解除上述保持(上述钩挂),该马达84的正转用于使止动件82向锁定解除位置位移。

在图43所示的两级齿轮小齿轮类型中,在安装于马达84的输出轴的小齿轮86与止动件82的齿条齿82a之间,设置有两级齿轮506。该两级齿轮506形成为作为与小齿轮86啮合的正齿轮的大径齿轮部508和作为与齿条齿82a啮合的正齿轮的小径齿轮部510同轴且一体地结合的结构。由此,由于包括上述两级齿轮506的齿轮机构的减速比变高,所以能够利用该高减速比抑制止动件82借助外力而意外地位移。另外,能够利用小型的马达84,使止动件82良好位移。此外,优选该两级齿轮小齿轮类型与上述的板簧类型并用。

在图44所示的两级齿轮蜗杆类型中,在安装于马达84的输出轴的蜗轮512与止动件82的齿条齿82a之间,设置有两级齿轮514。该两级齿轮514形成为作为与蜗轮512啮合的斜齿轮的大径齿轮部516和作为与齿条齿82a啮合的正齿轮的小径齿轮部(省略图示)同轴且一体地结合的结构。由此,由于包括上述两级齿轮514的齿轮机构的减速比变高,所以能够利用所谓的自锁来限制止动件82意外地位移。另外,能够利用小型的马达84使止动件82良好位移。

在该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或抑制止动件82因车辆行驶时的振动等而意外地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位移的情况。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45a~图45c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600。该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600形成为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是该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600的壳体30具有侧面盖部30b,该侧面盖部30b用于防止升降器40的臂部46在加油时被误推动。在此,该侧面盖部30b与壳体30的底壁30a一体地形成,形成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放的箱状。升降器40的臂部46被该侧面盖部30b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覆盖。

在该侧面盖部30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壁部,形成有以车辆上下方向(壳体30的长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矩形的贯通孔602。该贯通孔602形成为使用户的手指等不能插入的程度的宽度。当燃料加注口盖16关闭时,设置于燃料加注口盖16的背面16a的升降器卡合部21插入该贯通孔602中。该升降器卡合部21与图16及图17所示的升降器卡合部21基本相同,但在此为由金属板等形成为平板状。此外,侧面盖部30b和贯通孔602的形状不限于图45a~图45c所示的形状,可以进行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使侧面盖部30b的与壳体30的侧壁30a相反的一侧开放。另外,也可以使侧面盖部30b与壳体30分体地形成,并安装到壳体30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利用上述侧面盖部30b防止在加油时加油枪或用户的手臂等无意地撞到升降器40的臂部46,所以能够防止升降器40的臂部46误被推动到后退位置。由此,不需要花费工夫来将误推动到后退位置的升降器40返回前进位置。也就是说,上述花费的工夫例如在上述的手动打开式及推动检测式的情况下,是将升降器40的臂部46向比后退位置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推动的工夫,在为上述的自动打开式的情况下,是再次按下车室内开关的工夫,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花费这些工夫。

<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此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将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200变更为自动打开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变更为自动打开式。在该情况下,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中,只要在止动件82上追加机构动作部,并且追加拉伸螺旋弹簧302等施力构件即可。

另外,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300构成为具有作为施力构件的拉伸螺旋弹簧302,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马达84正转,止动件82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之后,马达84反转,止动件82返回锁定位置。在该情况下,例如,需要在壳体30等上设置将止动件82保持在锁定位置并且在马达84正转时能够解除上述保持的保持部(例如用摩擦力保持止动件82的保持部)。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升降器40整体形成为“转动部”,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能够转动地支撑于壳体30的小齿轮以及与该小齿轮啮合的齿条来构成升降器。在该情况下,升降器40的一部分即上述小齿轮形成为“转动部”,上述齿条以能够相对于壳体30前进的方式支撑于壳体30。在该情况下,上述齿条构成为从背面16a侧与关闭状态的燃料加注口盖16接触。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形成为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200、300、400、500、600的壳体30安装在盖箱14的后壁14a3的后表面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为在盖箱14的上壁14a1的上表面安装壳体30的结构,也可以为在盖箱14的下壁14a2的下表面安装壳体30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200、300、400、500、600具有锁定机构8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省略锁定机构80。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推动升降器机构为心形凸轮机构50,但是不限于此,推动升降器机构也可以为敲击凸轮机构。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80的驱动源为马达84,但是不限于此。锁定机构80的驱动源可以是例如螺线管(电磁阀)。另外,作为锁定机构80的驱动源的马达包括伺服马达。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200、300、400、500、600为燃料加注口盖总成12的构成元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本实施方式的燃料加注口盖开启器10也可以适用为例如电气化产品等中设置的盖(盖体)的开启器。

此外,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另外,当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

此外,2018年5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103773号的公开内容整体以参照的形式并入本说明书中。对于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所有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与具体且分别地记载了将各个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以参照的形式并入的情况同程度地,以参照的形式并入本说明书中。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凸轮连杆机构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