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控制环保门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门窗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自动控制环保门窗。
背景技术:
窗户,是指墙或屋顶上建造的洞口,用以使光线或空气进入室内。窗一般由窗框和透明部分组成,窗框负责支撑窗体的主结构,可以是木材、金属、陶瓷或塑料材料,透明部分依附在窗框上,可以是纸、布、丝绸或玻璃材料。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智能控制的门窗,通过多种传感器实时检测室外的天气状况以及室内的空气状况,然后根据传感器检测的数据来控制门窗的开启或关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但是现有的自动控制门窗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只设置有一个门窗,室外处于刮风下雨状态时,门窗关闭,而若是室内空气不好,甚至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时,门窗无法开启,则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危害,而门窗若是开启时,风雨会通过窗口进入室内。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全自动控制环保门窗,通过设置有移动门窗、窗帘布、第一收卷轴、第二收卷轴和旋转电机,室外刮风下雨时,移动门窗关闭,若门窗关闭期间,室内空气质量不好时,门窗控制器打开移动门窗,并通过旋转电机带动第二收卷轴旋转,使得第二收卷轴将第一收卷轴上的窗帘布拉出,遮挡在门窗框架处,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能够保证室内空气的良好,还能避免刮风下雨时,雨水进入室内,方便人们的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自动控制环保门窗,包括门窗框架和移动门窗,所述移动门窗通过门窗转轴与门窗框架铰接,所述移动门窗与门窗转轴固定连接,所述门窗转轴的底端固定连接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所述门窗框架靠近门窗转轴的一侧内部设置有第一收卷轴,所述第一收卷轴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上缠绕设置有张力弹簧,所述张力弹簧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收卷轴上,另一端固定设置在门窗框架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收卷轴上缠绕设置有窗帘布,所述窗帘布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绳索,所述绳索的一端穿过门窗框架的侧壁,并固定连接在门窗框架另一侧内部的第二收卷轴上,所述第二收卷轴的底端固定连接旋转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第二收卷轴的上端固定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上端转动设置在门窗框架的内侧壁上,所述门窗框架的外端嵌入安装有雨滴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所述门窗框架的内侧嵌入安装有空气质量传感器和门窗控制器。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门窗框架上的窗帘布设置于移动门窗的内侧,所述门窗框架的内侧壁设置有供窗帘布穿过的通孔。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门窗框架的内侧壁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凹槽,所述绳索设置于凹槽中,所述凹槽的侧壁上均匀的设置有多个限位卡扣。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窗帘布由多个不同材料的布料拼接而成,所述窗帘布包括防风窗帘布和防雨窗帘布。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绳索为钢丝绳,所述绳索靠近第二收卷轴的一侧设置有空白区。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雨滴传感器的型号为stsm-002,所述风速传感器的型号为zh7897,所述空气质量传感器的型号为qs-01。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门窗控制器通过a/d转换器与雨滴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和空气质量传感器均电性连接,所述门窗控制器通过d/a转换器与驱动电机和旋转电机电性连接。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门窗框架和移动门窗采用碳纤维制作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移动门窗、窗帘布、第一收卷轴、第二收卷轴和旋转电机,室外刮风下雨时,移动门窗关闭,若门窗关闭期间,室内空气质量不好时,门窗控制器打开移动门窗,并通过旋转电机带动第二收卷轴旋转,使得第二收卷轴将第一收卷轴上的窗帘布拉出,遮挡在门窗框架处,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能够保证室内空气的良好,还能避免刮风下雨时,雨水进入室内,方便人们的使用;
2、本实用新型窗帘布由防风窗帘布和防雨窗帘布拼接而成,能够根据室外的风力大小和下雨量大小针对性的使用窗帘布,使得窗帘布的使用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移动门窗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收卷轴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收卷轴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门窗框架的下端侧壁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门窗框架、2移动门窗、3门窗转轴、4第一收卷轴、5张力弹簧、6窗帘布、601防风窗帘布、602防雨窗帘布、7绳索、8第二收卷轴、9旋转轴、10旋转电机、11连接轴、12雨滴传感器、13风速传感器、14空气质量传感器、15门窗控制器、16凹槽、17限位卡扣、18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图1-6所示的一种全自动控制环保门窗,包括门窗框架1和移动门窗2,所述移动门窗2通过门窗转轴3与门窗框架1铰接,所述移动门窗2与门窗转轴3固定连接,所述门窗转轴3的底端固定连接驱动电机18的输出轴,所述门窗框架1靠近门窗转轴3的一侧内部设置有第一收卷轴4,所述第一收卷轴4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设置有旋转轴9,所述旋转轴9上缠绕设置有张力弹簧5,所述张力弹簧5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收卷轴4上,另一端固定设置在门窗框架1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收卷轴4上缠绕设置有窗帘布6,所述窗帘布6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绳索7,所述绳索7的一端穿过门窗框架1的侧壁,并固定连接在门窗框架1另一侧内部的第二收卷轴8上,所述第二收卷轴8的底端固定连接旋转电机10的输出轴,所述第二收卷轴8的上端固定设置有连接轴11,所述连接轴11的上端转动设置在门窗框架1的内侧壁上,所述门窗框架1的外端嵌入安装有雨滴传感器12和风速传感器13,所述门窗框架1的内侧嵌入安装有空气质量传感器14和门窗控制器15。
进一步的,所述门窗框架1上的窗帘布6设置于移动门窗2的内侧,所述门窗框架1的内侧壁设置有供窗帘布穿过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门窗框架1的内侧壁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凹槽16,所述绳索7设置于凹槽16中,所述凹槽16的侧壁上均匀的设置有多个限位卡扣17。
进一步的,所述绳索7为钢丝绳,所述绳索7靠近第二收卷轴8的一侧设置有空白区。
进一步的,所述雨滴传感器12的型号为stsm-002,所述风速传感器13的型号为zh7897,所述空气质量传感器14的型号为qs-01。
进一步的,所述门窗控制器15通过a/d转换器与雨滴传感器12、风速传感器13和空气质量传感器14均电性连接,所述门窗控制器15通过d/a转换器与驱动电机18和旋转电机10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门窗框架1和移动门窗2采用碳纤维制作而成。
实施方式具体为:使用时,通过雨滴传感器12、风速传感器13和空气质量传感器14实时检测室外和室内的状态,若雨滴传感器12和风速传感器13检测到室外天气不好时,雨滴传感器12和风速传感器13将信息传递给门窗控制器15,门窗控制器15控制驱动电机18打开,驱动电机18带动门窗转轴3转动,使得移动门窗2关闭,避免雨水进入室内;若空气质量传感器14检测到室内空气不好时,驱动电机18带动移动门窗2开启,使得室内通风,此时窗帘布6收缩在第一收卷轴4上,绳索7位于门窗框架1上的凹槽16中;若是雨滴传感器12和风速传感器13检测到室外天气不好,而空气质量传感器14也检测到室内空气不好时,此时打开移动门窗2,并打开旋转电机10,旋转电机10带动第二收卷轴8转动,第二收卷轴8转动时能够利用绳索7拉动窗帘布6移动,使得第一收卷轴4转动,第一收卷轴4转动时,张力弹簧5产生一定的作用下,窗帘布6从第一收卷轴4上展开,并位于门窗框架1处,能够防止雨水进入室内,而且又能够使室内空气流通,本实施例具体解决了门窗不能同时满足通风和防雨的问题。
根据图4所示的一种全自动控制环保门窗,所述窗帘布6由多个不同材料的布料拼接而成,所述窗帘布6包括防风窗帘布601和防雨窗帘布602。
实施方式具体为:在旋转电机10转动拉动窗帘布6时,能够根据雨滴传感器12和风速传感器13的具体检测数据,门窗控制器15控制旋转电机10的旋转角度,使得绳索7拉动窗帘布6上的不同位置位于门窗框架1处,例如风速较大时,旋转电机10旋转角度较小,防风窗帘布601位于门窗框架1处,雨量较大时,旋转电机10旋转角度较大,防雨窗帘布602位于门窗框架1处,能够具有针对性的使用窗帘布6。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使用时,根据雨滴传感器12、风速传感器13和空气质量传感器14的检测数据决定移动门窗2和窗帘布6的开启或关闭,当窗帘布6不使用时,反向转动旋转电机10,第一收卷轴4在张力弹簧5的作用下转动,能够将窗帘布6再次收卷到第一收卷轴4上。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