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青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沥青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沥青道路具有施工快、易养护、行车舒适等优点,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泛采用的高级道路。但是沥青道路也具有显著的缺点,例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极强,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很高。同时,由于道路的热导率很低,道路吸收的太阳辐射热很容易积聚在道路内部,难以释放到路表及上方空气中。在夏季,南方部分城市道路、钢桥面的沥青道路温度甚至高达60~70°c,道路高温可迅速改变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加剧车辙等病害的产生,显著缩短沥青道路的服务寿命,进而威胁道路交通安全。此外,道路高温还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城镇居民生活的舒适性。
传统对沥青道路的降温方式采用洒水车洒水降温,比较消耗人力物力,不环保。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更节能环保,本申请提供一种沥青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沥青道路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沥青道路结构,包括基层和面层,所述面层上表面的高度由中间向两侧逐渐降低,所述面层沿着长度方向分隔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的面层上表面中间位置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出水槽,出水槽的两端封闭,每个单元的面层两侧设有路缘结构,所述路缘结构包括高度位置位于面层最高点以上的第一水槽和高度位置位于面层上表面边缘位置以下的第二水槽,所述第二水槽靠近面层上表面边缘的位置设有进水口;第一水槽和第二水槽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封闭;所述第一水槽底部设有埋设于面层内且与出水槽连通的出水管,出水管上连接有第一阀门;
所述第二水槽与第一水槽之间设有送水结构,所述送水结构包括设置于面层的减速装置,所述减速装置包括埋设于面层内的安装框、上下滑动安装于安装框上的碾压板,碾压板无车辆碾压状态下高出面层上表面,所述碾压板与安装框之间设有驱使碾压板复位的复位件;
所述送水结构还包括安装于碾压板上伴随碾压板上下运动的活塞、以及安装于安装框上供活塞滑动的活塞筒,送水结构还包括与活塞筒连通的中转筒、连接中转筒与第二水槽底部的第一送水管、连接中转筒与第一水槽的第二送水管,所述第一送水管上连接有供第二水槽向中转筒单向流通的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送水管上连接有供中转筒向第一水槽流通的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水槽顶部设有第一溢流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下雨的时候,由于面层上表面的高度由中间向两侧逐渐降低,且第二水槽位于面层上表面边缘以下,通过进水口使得第二水槽可以对雨水进行收集。送水结构可以将第二水槽的水输送至第一水槽,由于第一水槽的高度位置位于面层最高点以上,且第一水槽通过出水管与出水槽连接,因此当打开第一阀门时,第一水槽内的水可以在自重作用下流动至出水槽中,由于出水槽的位置位于面层中间,为最高位,因此当出水槽水满时,水会向两侧流动,从而流动至面层上,通过水分的蒸发实现对路面降温,多余的水再次流动至第二水槽中进行收集。
送水结构在车辆碾压碾压板时,带动活塞向下运动,将中转筒内的水通过第二送水管压入第一水槽中,车辆离开碾压板后,碾压板在复位件的作用下复位,第二水槽内的水流动进入中转筒,等待下一次的输送。采用上述结构在无需对路面进行降温时,可通过车辆的行驶将第二水槽内的水输送至第一水槽中以备需要对路面进行降温时使用。当第一水槽内的水充满后多余的水可以通过第一溢流孔排放。采用本申请的结构可以对雨水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并用于对路面进行降温,节能环保。
优选的,所述安装框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套,所述碾压板下方固定连接有滑动柱,滑动柱的下端设有限位凸沿,所述限位凸沿滑动于滑套内,所述滑套上端开设有供滑动柱滑动的通口,所述复位件为套设于滑动柱的弹簧,弹簧的上端抵接于碾压板,弹簧的下端抵接于滑套的上端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碾压板受到碾压时,弹簧被压缩,碾压板带动滑动柱向下滑动,当碾压板未受到碾压时,弹簧将碾压板向上撑起,限位凸沿抵接于滑套的上端内壁对碾压板的初始高度进行限定。
优选的,所述滑套、滑动柱、弹簧沿碾压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碾压板实现上下滑动更加地稳定。
优选的,所述第二排水槽侧壁上部开设有第二溢流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水槽内水满时,可以通过第二溢流孔进行排放,从而使得第二水槽可以作为路面排水设施。
优选的,所述第一水槽设有外接进水管,所述外接进水管上设有第二阀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路面进行降温,但第一水槽内水量不足时,可以打开第二阀门,通过外接进水管对第一水槽进行注水,以满足日常对路面降温的需要。
优选的,所述进水口处设有过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可以过滤雨水中的杂质,使得第二水池内的水保持较为清洁的状态。
优选的,所述出水槽上覆盖有保护盖,保护盖延伸至出水槽的两侧,保护盖与面层上表面间形成出水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护盖可以遮蔽出水槽的上侧,但不影响出水槽水满时向两侧溢水,从而避免出水槽中落入杂物或者被破坏。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沥青道路结构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沥青道路结构的施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1、基层施工;
s2、路缘结构施工,通过混凝土浇筑或采用预制构件拼接的方式对基层两侧的路缘结构进行施工;
s3、将第一送水管、第二送水管的一端与路缘结构连接,第一送水管、第二送水管另一端延伸至基层上方;
s4、对第一送水管、第二送水管所在位置的面层进行施工,两侧支设模板,并于中部逐层摊铺,摊铺时通过模板阻隔预留减速装置的安装空间,待该处面层施工完成后,拆除模板,将减速装置安装至预留的安装空间中,并将第一送水管和第二送水管延伸至基层上方的一端与减速装置上的中转筒连接;
s5、在出水管的预埋位置通过模板阻隔预留空间,并完成其余面层施工;
s6、在面层中间位置沿长度方向通过开槽机开凿出水槽;
s7、在出水管预埋位置固定出水管,并将出水管的一端与路缘结构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出水槽高度位置固定;
s9、在出水管固定位置人工进行面层摊铺,使得该处面层施工完成后,该处出水槽与前后出水槽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较为方便地对上述的沥青道路结构进行施工,并达到既定的施工质量。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可以用于路面排水;
2.实现对雨水的回收利用;
3.方便对路面进行降温,节省人力物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凸显路缘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a1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面层;2、出水槽;3、路缘结构;4、出水管;5、减速装置;6、基层;7、第一水槽;8、第二水槽;9、进水口;10、过滤网;11、第一阀门;12、外接进水管;13、第二阀门;14、第一溢流孔;15、第二溢流孔;16、第一送水管;17、第二送水管;18、第一单向阀;19、第二单向阀;20、安装框;21、滑套;22、滑动柱;23、限位凸沿;24、碾压板;25、弹簧;26、活塞;27、活塞筒;28、中转筒;29、保护盖;30、出水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沥青道路结构。
实施例:如图1所示,包括面层1,面层1采用沥青混凝土结构,面层1沿长度方向分隔为若干单元,图1中以两个单元为例。每个单元的长度可以根据道路的实际需要设置。面层1上表面的高度由中间向两侧逐渐降低,每个单元的面层1上表面中间位置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出水槽2,出水槽2的两端采用混凝土封闭,使得出水槽2可以蓄水。当出水槽2水满时,溢出的水将从两侧流出。
如图1所示,每个单元的面层1两侧设有路缘结构3,该路缘结构3优选采用混凝土预制构件拼接构成,接缝处采用混凝土或密封胶密封,当然该路缘结构3也可以采用混凝土现浇的方式制作。该路缘结构3内部设置有蓄排水结构,在下文会作介绍。图1中可见路缘结构3与出水槽2之间连接有出水管4,出水管4埋设于面层1以下,用作虚线表示。在下雨时,路面的水向两侧流动可排放至路缘结构3内蓄存,在需要对路面进行降温时。可将路缘结构3内的水放出通过出水管4引流至出水槽2,通过出水槽2将水引流至路面上对路面进行降温。另外参照图1可见,每个单元的面层1上均设置有减速装置5。减速装置5和出水管4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有多组。
如图2所示,面层1下方为水泥拌和碎石结构的基层6,路缘结构3包括高度位置位于面层1最高点以上的第一水槽7和高度位置位于面层1上表面边缘位置以下的第二水槽8。每个单元的路缘结构3的第一水槽7和第二水槽8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封闭,从而形成可蓄水的结构。第一水槽7的高度始终高于出水槽2的高度。
如图3、4所示,第二水槽8靠近面层1上表面边缘的位置设有进水口9,进水口9处胶接固定有过滤网10。
如图3、4所示,出水管4埋设于面层1内且出水管4一端连接至第一水槽7的底部,出水管4的另一端连接至出水槽2中。出水管4上设置有第一阀门11,第一阀门11可以采用电控阀门或者手控阀门,采用电控阀门时,可以将控制开关设置于路缘结构3外部,方便操作。采用手控阀门时,可以在面层1上预留安装槽,让出水管4经过安装槽并将手控阀门安装于安装槽中,从而于安装槽内对手控阀门进行操作。第一阀门11开启时,由于第一水槽7的高度高于出水槽2的高度,第一水槽7内的水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自流至出水槽2中。
如图3、4所示,第一水槽7设有外接进水管12,外接进水管12上设有第二阀门13。外接进水管12用于和外部供水系统连接,在第一水槽7内水量不足但需要对路面进行降温时,可以打开第二阀门13,通过外接进水管12对第一水槽7进行注水。第一水槽7靠近顶部的位置设有第一溢流孔14。第二水槽8靠近顶部的位置设有第二溢流孔15。
如图3、4所示,第二水槽8与第一水槽7之间设有送水结构,用于将第二水槽8内收集的雨水输送至第一水槽7中。送水结构除了包括设置于面层1的减速装置5,还包括第一送水管16、第二送水管17。减速装置5包括埋设于面层1内的安装框20,安装框20为长条状结构,安装框20底部沿着长度方向均匀设有若干个滑套21,本示例中为两个。滑套21底部通过螺栓固定于安装框20的底部,滑套21上端设有内径小于滑套21内径的通口,通口滑动连接有滑动柱22,滑动柱22的下端设有滑动连接于滑套21内的限位凸沿23,两个滑动柱22的上端共同连接于一个碾压板24。滑动柱22上套设有弹簧25,弹簧25的上端抵接于碾压板24,弹簧25的下端抵接于滑套21的上端面。碾压板24在未受到车辆碾压时,在弹簧25的作用下凸出面层1一定高度,此时限位凸沿23与滑套21的上端内壁抵贴。碾压板24的上表面为弧形过度面。在碾压板24受到车辆碾压时,碾压板24克服弹簧25的支撑力向下运动,使得滑动柱22向下滑动,失去车辆碾压后,碾压板24在弹簧25作用下复位。碾压板24的中部下侧固定连接有活塞26,安装框20对应活塞26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活塞筒27,活塞筒27的下方固定连接有中转筒28。活塞26滑动连接于活塞筒27。在碾压板24处于未受到车辆碾压状态时,活塞26的下端面高度低于第二水槽8的底面。第一送水管16用于连接第二水槽8的底部和中转筒28,第二送水管17用于连接第一水槽7和中转筒28。第一送水管16上连接有供第二水槽8向中转筒28单向流通的第一单向阀18,第二送水管17上连接有供中转筒28向第一水槽7流通的第二单向阀19,第一单向阀18和第二单向阀19均为已知构件,可以根据工程需要进行选型。第一送水管16和第二送水管17的一部分均埋设于面层1内,优选采用金属管。第二送水管17位于第一水槽7内的出口高度高于第一溢流孔14。
如图5所示,出水槽2上覆盖有金属材质的保护盖29,保护盖29延伸至出水槽2的两侧,保护盖29与面层1上表面间形成出水间隙30。保护盖29通过膨胀螺栓固定于面层1上。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下雨时,第二水槽8可以收集雨水,在无需对路面进行降温时,通过车辆碾压碾压板24,带动活塞26向下运动将中转筒28内的水通过第二送水管17压入第一水槽7中,车辆离开碾压板24后,碾压板24在弹簧25的作用下复位,第二水槽8内的水流动进入中转筒28,等待下一次的输送。采用上述结构在无需对路面进行降温时,可通过车辆的行驶将第二水槽8内的水输送至第一水槽7中以备需要对路面进行降温时使用。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沥青道路结构的施工方法,用于对上述的沥青道路结构进行施工,包含以下步骤:
s1、基层6施工;
s2、路缘结构3施工,通过混凝土浇筑或采用预制构件拼接的方式对基层6两侧的路缘结构3进行施工;
s3、将第一送水管16、第二送水管17的一端与路缘结构3连接,第一送水管16、第二送水管17另一端延伸至基层6上方;第一单向阀18预装于第一送水管16上,第二单向阀19预装于第二送水管17上;
s4、对第一送水管16、第二送水管17所在位置的面层1进行施工,在第一送水管16、第二送水管17所在位置两侧支设模板,并于中部逐层摊铺,摊铺时通过模板阻隔预留减速装置5的安装空间,待该处面层1施工完成后,拆除模板,将减速装置5安装至预留的安装空间中,并将第一送水管16和第二送水管17延伸至基层6上方的一端与减速装置5上的中转筒28连接;
s5、在出水管4的预埋位置通过模板阻隔预留空间,并完成其余面层1施工;
s6、在面层1中间位置沿长度方向通过开槽机开凿出水槽2;
s7、在出水管4预埋位置固定出水管4,并将出水管4的一端与路缘结构3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出水槽2高度位置固定;
s9、在出水管4固定位置人工进行面层1摊铺,使得该处面层1施工完成后,该处出水槽2与前后出水槽2相连通,通过上述方法完成结构施工。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