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粘滞性耗能减震桥梁支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支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粘滞性耗能减震桥梁支座。
背景技术:
现有的粘滞性阻尼材料应用于桥梁减震技术方面的主要方式是普通的桥梁支座额外附带上粘滞性阻尼器。这种设计方式造成该类型桥梁支座一般体积比较庞大,成本巨大,装配工艺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制造成本较高,装配工艺较复杂的现状,提供了一种体积小、成本低、装配工艺简单的粘滞性耗能减震桥梁支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粘滞性耗能减震桥梁支座,包括上支座板、球面衬板、中支座板、下支座板,上支座板与球面衬板之间有平面摩擦副,球面衬板与中支座板之间有转动摩擦副,平面滑移副和转动摩擦副实现支座的位移滑动和转动功能,中支座板在下支座板的鞍座内,中支座板有圆柱状活塞内腔,内腔内有与其相匹配的活塞,活塞两边充满高粘滞性阻尼材料,活塞上有使高粘滞性阻尼材料流通的孔道,活塞的活塞杆穿过内腔的密封盖伸入下支座板的内侧壁的凹槽内,活塞杆与下支座板为固定连接。
上述的一种粘滞性耗能减震桥梁支座,中支座板的下表面铣矩形平面凹槽,凹槽内镶嵌高摩擦系数的滑板,下支座板上平面焊接非镜面不锈钢,与中支座板镶嵌的高摩擦系数滑板形成高磨耗的滑动摩擦副,实现辅助摩擦耗能的作用。
上述的一种粘滞性耗能减震桥梁支座,下支座板两端的内侧壁上的凹槽为u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利用粘滞性阻尼材料的粘度,通过活塞的孔道时产生的粘滞阻力来消耗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水平位移;正常情况下,上支座板与球面衬板之间的平面摩擦副和球面衬板与中支座板之间有转动摩擦副实现支座的承载、滑移、转动基本功能,当发生地震时,粘滞性阻尼材料和高磨耗滑移副开始投入工作,起到阻尼耗能减震的作用,具有体积小,制造成本低,装配工艺简单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型桥梁支座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单向型桥梁支座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向型桥梁支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结构中包括上支座板1、球面衬板2、中支座板3、下支座板7,上支座板1与球面衬板2之间有平面摩擦副,球面衬板2与中支座板3之间有转动摩擦副,平面滑移副和转动摩擦副实现固定型支座的转动功能。活塞14穿入中支座板3的圆柱形内腔,活塞杆6两端分别伸入中支座板两侧的u形凹槽,并且伸出长度相同;然后从活塞杆两端分别拧入密封端盖5;活塞杆的两端分别用螺栓10和压板8紧固,而且压板侧面抵住中支座板端面,同时起到限位的作用;通过设置在中支座板内腔侧面的注射嘴13,将粘滞性阻尼材料4注入,并保证充满内腔;利用粘滞性阻尼材料的粘度,通过活塞的孔道8时产生的粘滞阻力来消耗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水平位移;中支座板下表面铣有矩形平面凹槽,将高摩擦系数滑板11镶嵌入凹槽内;下支座板上平面焊接非镜面不锈钢12,与高摩擦系数滑板组成高磨耗摩擦副。
参照图2,结构中包括上支座板21、球面衬板22、中支座板23、下支座板27,上支座板21与球面衬板22之间有平面摩擦副,球面衬板22与中支座板23之间有转动摩擦副,平面滑移副和转动摩擦副实现支座的位移滑动和转动功能;活塞214穿入中支座板23的圆柱形内腔,活塞杆26两端分别伸入中支座板两侧的u形凹槽,并且伸出长度相同;然后从活塞杆两端分别拧入中支座板圆柱形内腔的密封端盖25;活塞杆的两端分别落入下支座板的u形凹槽内,并用螺栓29紧固;通过设置在中支座板内腔侧面的注射嘴213,将粘滞性阻尼材料注入,并保证充满内腔。利用粘滞性阻尼材料24的粘度,通过活塞的孔道28时产生的粘滞阻力来消耗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水平位移;中支座板下表面铣有矩形平面凹槽,将高摩擦系数滑板211镶嵌入凹槽内,下支座板上平面焊接非镜面不锈钢212,与高摩擦系数滑板组成高磨耗摩擦副。
参照图3,结构中包括上支座板31、球面衬板32、中支座板33、下支座板37,上支座板31与球面衬板32之间有平面摩擦副,球面衬板与中支座板之间有转动摩擦副,平面滑移副和转动摩擦副实现支座的位移滑动和转动功能,上支座板限位侧板正常不参与作用,当支座滑移超出设计位移极限,限位侧板介入;活塞314穿入中支座板的圆柱形内腔,活塞杆36两端分别留在中支座板两侧,并且伸出长度相同;然后从活塞杆两端分别拧入中支座板圆柱形内腔的密封端盖35;活塞杆的两端分别落入下支座板的u形凹槽内,并用螺栓39紧固;通过设置在中支座板内腔侧面的注射嘴313,将粘滞性阻尼材料注入,并保证充满内腔;利用粘滞性阻尼材料34的粘度,通过活塞的孔道38时产生的粘滞阻力来消耗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水平位移;中支座板下表面铣有矩形平面凹槽,将高摩擦系数滑板311镶嵌入凹槽内,下支座板上平面焊接非镜面不锈钢312,与高摩擦系数滑板组成高磨耗摩擦副。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