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轨道交通减振支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振支座,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轨道交通减振支座。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对城市公共交通、大宗货物运输等带来很多便利,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轨道交通负面作用是运行中产生轮轨冲击,使振动应力传递到地基内,对周边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带来不利影响;已知的轨道减振技术有浮置板减振、弹性轨枕减振、扣件减振等结构形式,特别是浮置板减振,其隔振器减振效率可达30db以上,是目前为止减振效果最好的隔振器;浮置板隔振器的种类较多,主要技术类别有弹簧隔振器、橡胶弹簧复合隔振器、阻尼材料复合弹簧隔振器。其共同特点是隔振器高度较高,使用数量也较多,造价也较高。
隔振器利用了缓冲阻尼原理使振动应力快速消减,其特征是轨道结构在冲击应力作用下发生整体沉降,道床质量越大,阻尼效果越好。其负面作用是连接两块轨道板之间的剪力键容易断裂,钢轨与车辆出现咬合面滑移,使钢轨表面出现摩擦痕迹,加速钢轨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轨道交通减振支座,能解决连接两块轨道板之间的剪力键容易断裂,钢轨与车辆出现咬合面滑移,使钢轨表面出现摩擦痕迹,加速钢轨磨损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轨道交通减振支座,包括下底板、上顶板与地基,所述上顶板位于下底板顶端,所述下底板位于地基顶端,所述下底板顶端设有上顶板橡胶板,所述下底板底端设有下底板橡胶板,所述下底板顶端固定连接有矩形框,所述矩形框内上下对称设置有上弹簧钢板与下弹簧钢板,所述上弹簧钢板位于下弹簧钢板顶端,所述上弹簧钢板通过上沉头螺栓与上顶板固定连接,所述下弹簧钢板通过下沉头螺栓与下底板固定连接,所述上顶板底端与矩形框之间设有橡胶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顶板橡胶板大小与上顶板顶端表面大小一致,所述上顶板通过上顶板定位螺栓与上顶板橡胶板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底板橡胶板大小与下底板底端表面大小一致,所述下底板橡胶板通过下底板定位螺栓与下底板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橡胶圈为矩形,其尺寸大小与矩形框尺寸大小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弹簧钢板与下弹簧钢板规格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弹簧钢板宽度与下弹簧钢板宽度与矩形框内壁宽度一致,所述上弹簧钢板长度与下弹簧钢板长度小于矩形框内壁长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地基顶端开设有向下的减振坑,所述减振坑宽度与矩形框内壁宽度相同,所述减振坑长度大于矩形框内壁长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底板四角均穿设有下底板定位螺栓,所述地基内预埋有相应的螺母,所述下底板定位螺栓通过螺纹与螺母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减振支座具有安装调整方便,结构高度低,横向偏移限制,纵向有限滑移,减振综合性能大于40db的优点,适用于轨道交通板式结构道床或梁式结构道床的支座,避免钢轨与车辆出现咬合面滑移,减缓钢轨磨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减振支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下底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橡胶圈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减振支座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下底板;2、上顶板;3、上弹簧钢板;4、下弹簧钢板;5、橡胶圈;6、上沉头螺栓;7、下沉头螺栓;8、上顶板橡胶板;9、下底板橡胶板;10、上顶板定位螺栓;11、下底板定位螺栓;12、减振坑;13、地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轨道交通减振支座,包括下底板1、上顶板2与地基13,上顶板2位于下底板1顶端,下底板1位于地基13顶端,下底板1顶端设有上顶板橡胶板8,下底板1底端设有下底板橡胶板9,下底板1顶端固定连接有矩形框,矩形框内上下对称设置有上弹簧钢板3与下弹簧钢板4,其中下底板1和上顶板2用铸铁浇筑而成,对其表面进行加工,使之达到使用精度要求;上弹簧钢板3与下弹簧钢板4可采用弹簧钢弯制而成,中部钻孔,开丝扣,上弹簧钢板3位于下弹簧钢板4顶端。
请参照图1与图3所示,上顶板橡胶板8大小与上顶板2顶端表面大小一致,上顶板2通过上顶板定位螺栓10与上顶板橡胶板8固定连接,下底板橡胶板9大小与下底板1底端表面大小一致,下底板橡胶板9通过下底板定位螺栓11与下底板1固定连接,其中橡胶圈5用模注加工而成,其刚度应达到设计要求;上顶板橡胶板8与下底板橡胶板9为天然橡胶材料,根据上顶板2和下底板1尺寸加工与钻孔。
请参照图1所示,橡胶圈5为矩形,其尺寸大小与矩形框尺寸大小一致,上弹簧钢板3与下弹簧钢板4规格一致,方便对二者进行加工以及维护。
请参照图1所示,部件加工完成后进行组装,上弹簧钢板3和上顶板2通过上沉头螺栓6进行连接,下弹簧钢板4和下底板1通过下沉头螺栓7进行连接,橡胶圈5放置在下底板1矩形框上。
请参照图4所示,上弹簧钢板3宽度与下弹簧钢板4宽度均与矩形框内壁宽度一致,上弹簧钢板3长度与下弹簧钢板4长度均小于矩形框内壁长度,方便对上弹簧钢板3长度与下弹簧钢板4进行约束。
如图4所示,地基13顶端开设有向下的减振坑12,减振坑12宽度与矩形框内壁宽度相同,减振坑12长度大于矩形框内壁长度,减振支座上顶板2与上顶板橡胶板8通过上顶板定位螺栓10连接,下底板1通过下底板定位螺栓11同地基预埋螺母连接,安装前先在地基13预先施工减振坑12。
使用时,减振支座受到上部荷载时,上弹簧钢板3与下弹簧钢板4首先产生形变,之后,橡胶圈5受力,协同上弹簧钢板3与下弹簧钢板4缓冲上部荷载产生的冲击应力,为达到最佳效果,地基13设置一个减振坑12,使首次冲击时减震支座传递给地基13的振动应力的方向发生改变,达到消减振动应力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