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建筑垃圾和淤泥的生态防渗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渗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建筑垃圾和淤泥的生态防渗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对建筑垃圾的处理也提高了要求。目前建筑垃圾主要采用填埋的处理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危害环境,同时降低了建筑垃圾的利用价值。
近年来我国淤泥产量持续增长,对淤泥的处理处置迫在眉睫。河道机械清淤这种方式,一方面,由于河道淤泥中含有大量的养分,直接流走,会造成资源浪费;其次,土壤直接流失,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淤泥含有中含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现有的土地防渗结构和施工方法较为单一。单一结构的纯混凝土防渗地坪要求结构具有一定的厚度并且采用防水性能级别较高的水泥。单一土工膜布设难,其强度难以满足施工机械在上方施工,容易损坏,发生渗漏。单一钢板布设的防渗结构,由于钢板间有缝隙,其防渗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建筑垃圾和淤泥的生态防渗结构,在防渗的基础上解决建筑垃圾、淤泥过量的问题,实现秸秆有效利用。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基础层、防渗层、垫层和陶粒层,所述的垫层和陶粒层之间铺设有土工布,所述的基础层、防渗层、垫层和土工布位于地面线下,所述的陶粒层位于地面线上;所述的垫层上喷洒有植物脲酶加固液;所述的陶粒层上喷洒混有植物种子的植物脲酶加固液。
所述的基础层由建筑垃圾碎石块、泥浆和河道淤泥搅拌混合铺设而成。
所述基础层的厚度为10-15cm。
所述的防渗层由膨润土防水毯构成,并在搭接处用建筑垃圾砂浆涂抹。
所述的垫层由秸秆和淤泥交替铺设成淤泥-秸秆-淤泥的结构,位于最顶层的淤泥上喷洒植物脲酶加固液。
所述垫层的厚度为12-15cm。
所述陶粒层中的陶粒由建筑垃圾、粘土、淤泥烧制而成,并用淤泥将其包裹,在包裹用的淤泥上喷洒混有植物种子的植物脲酶加固液。
所述的植物脲酶加固液由豆粉、尿素、钙盐和水混合配制而成。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防渗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充分利用了建筑垃圾、淤泥和秸秆的同时,减少了大量传统建材的使用,降低了工程成本;
(2)植物脲酶加固液的使用,增加了防渗结构的抗冲刷性、抗压性,同时尿素水解脲酶生成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从而包裹淤泥中的重金属,使之沉淀下来,从而达到去除泥中重金属的效果,实现了淤泥的无害化;
(3)植物种子与固化淤泥的结合,在实现防渗的同时完成植物的生长,具有植生性,产生了一定的环保效应,满足生态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基础层1、防渗层2、垫层3和陶粒层4,垫层3和陶粒层4之间铺设有一层营养土工布5。其中,基础层1、防渗层2、垫层3和土工布5位于地面线6下,陶粒层4位于地面线6上。基础层1由建筑垃圾碎石块、泥浆和河道淤泥搅拌混合铺设而成,厚度为10-15cm。防渗层2由膨润土防水毯构成,其搭接处用建筑垃圾砂浆涂抹。垫层3由秸秆和淤泥交替铺设而成,形成一种淤泥-秸秆-淤泥的结构,其厚度为12-15cm,位于最顶部的淤泥上喷洒植物脲酶加固液。陶粒层4中的陶粒由建筑垃圾、粘土、淤泥烧制而成,并由淤泥将其包裹,在包裹用的淤泥上喷洒混有植物种子的植物脲酶加固液,植物种子与固化淤泥的结合,在实现防渗的同时完成植物的生长,具有植生性,产生了一定的环保效应。
本实用新型所用到的植物脲酶加固液由豆粉、尿素、钙盐和水混合配制而成。植物脲酶加固液的使用,增加了防渗结构的抗冲刷性、抗压性,同时尿素水解脲酶生成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从而包裹淤泥中的重金属,使之沉淀下来,从而达到去除泥中重金属的效果,实现了淤泥的无害化。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1)平整场地:将需要铺设防渗措施的地面,通过人工或机械挖填平整、夯实后成为基本平整的平面;
(2)基础层铺设:将建筑垃圾碎石块、泥浆和河道淤泥搅拌混合均匀铺设在平整过的平面上,铺设厚度为10-15cm;
(3)防水毯铺设:将膨润土防水毯铺设在基础层上,搭接处用建筑垃圾砂浆涂抹;
(4)垫层铺设:在防水毯上均匀涂抹一层厚度为3-5cm的淤泥,紧接着铺设一层秸秆,最后再涂抹一层厚度为3-5cm的淤泥,并用植物脲酶加固液均匀喷洒最上层的淤泥,呈现一种淤泥-秸秆-淤泥的结构,垫层厚度为12-15cm;
(5)营养土工布铺设:垫层铺设完毕后,铺设一层营养土工布;
(6)陶粒层铺设:用含有植物种子的植物脲酶加固液喷洒淤泥,并用其包裹由建筑垃圾、粘土、淤泥烧制而成的陶粒,将包裹而成的陶粒铺设在营养土工布上。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