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枕捣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铁路养护机械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双枕捣固装置。
背景技术:
捣固作业是有砟铁路道床养护的主要工作之一,通过捣固能够有效地提高铁路道床的稳定性,保证列车行驶的安全性。为了提高捣固作业效率,同时保证捣固装置能够适应不同枕距的铁路道床,目前在正线捣固作业时,广泛采用双枕捣固作业或三枕捣固作业。与单枕捣固装置相比,双枕捣固装置或三枕捣固装置提高了捣固作业效率,同时相比于多枕捣固装置能有效适应不同轨枕间距。目前广泛运用的双枕、三枕捣固装置采用偏心轴连杆摇摆式振动原理,其中每个捣固臂均连接到偏心轴,将偏心轴产生的激振传递到捣镐。
但是,在现有的双枕捣固装置或三枕捣固装置中,所有夹持油缸均直接与偏心轴连接,受空间布局影响和外镐臂夹持角度变化影响,外侧镐臂夹持时使得内侧夹持油缸受到扭矩,从而影响内侧夹持油缸的使用寿命甚至导致漏油。因此有必要研制一种捣固装置结构,使得夹持油缸均受沿缸杆的力,不受扭矩,从而提高夹持油缸寿命,降低捣固装置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双枕捣固装置,该双枕捣固装置的夹持油缸只受沿缸杆的力且不受扭矩,能够提高夹持油缸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维护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枕捣固装置,该双枕捣固装置包括机架、激振单元、振动传递机构、至少四个捣固臂以及与所述捣固臂一一对应的张合驱动机构;所述激振单元、所述振动传递机构、所述张合驱动机构以及所述捣固臂依次连接,并在所述激振单元与每个所述捣固臂之间形成一个传动路径;
所述激振单元固定安装于所述机架,并且输出端与所述振动传递机构铰接;
所述振动传递机构铰接于所述机架,所述振动传递机构能够绕与所述机架的铰接点转动;
所述张合驱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振动传递机构铰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捣固臂铰接;
所述捣固臂的底端固定或可拆卸地安装有捣镐,所述捣固臂铰接于所述机架,所述捣固臂能够绕与所述机架的铰接点转动。
优选地,所述振动传递机构通过固定铰接点铰接于所述机架,通过活动铰接点与所述激振单元和所述张合驱动机构之间铰接。
优选地,所述激振单元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优选对称设置;
所述振动传递机构包括第一振动传递机构和第二振动传递机构,第一振动传递机构和第二振动传递机构优选对称设置;
所述张合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以及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
所述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优选对称设置,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优选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振动传递机构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一固定铰接点铰接于所述机架,与所述第一输出端之间通过第一活动铰接点铰接,与所述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之间通过第二活动铰接点铰接,与所述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之间通过第三活动铰接点铰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铰接点和所述第三活动铰接点均位于所述第一活动铰接点和所述第二活动铰接点之间,并且所述第三活动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铰接点和所述第一活动铰接点之间;
所述第二振动传递机构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二固定铰接点铰接于所述机架,与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通过第四活动铰接点铰接,与所述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之间通过第五活动铰接点铰接,与所述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之间通过第六活动铰接点铰接;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铰接点和所述第六活动铰接点均位于所述第四活动铰接点和所述第五活动铰接点之间,并且所述第六活动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铰接点和所述第四活动铰接点之间;
在所述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第一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所述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第一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所述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第二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第二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均铰接有一个所述捣固臂。
优选地,所述激振单元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优选对称设置。
所述振动传递机构包括第一振动传递机构和第二振动传递机构;第一振动传递机构和第二振动传递机构优选对称设置。
所述张合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以及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优选地,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对称设置,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振动传递机构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一固定铰接点铰接于所述机架,与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之间均通过第一活动铰接点铰接,与所述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之间通过第二活动铰接点铰接;所述第一固定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一活动铰接点和所述第二活动铰接点之间;
所述第二振动传递机构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二固定铰接点铰接于所述机架,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之间均通过第三活动铰接点铰接,与所述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之间通过第四活动铰接点铰接;所述第二固定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三活动铰接点和所述第四活动铰接点之间;
在所述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第一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所述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第一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所述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第二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第二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均铰接有一个所述捣固臂。
优选地,所述激振单元包括第一激振单元和第二激振单元;
所述振动传递机构包括第一振动传递机构和第二振动传递机构;第一振动传递机构和第二振动传递机构优选对称设置。
所述张合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以及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优选地,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对称设置,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振动传递机构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一固定铰接点铰接于所述机架,与所述第一激振单元的输出端之间通过第一活动铰接点铰接,与所述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之间通过第二活动铰接点铰接,与所述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之间通过第三活动铰接点铰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铰接点和所述第二活动铰接点均位于所述第一活动铰接点和所述第三活动铰接点之间,并且所述第二活动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铰接点和所述第三活动铰接点之间;
所述第二振动传递机构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二固定铰接点铰接于所述机架,与所述第二激振单元的输出端之间通过第四活动铰接点铰接,与所述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之间通过第五活动铰接点铰接,与所述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之间通过第六活动铰接点铰接;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铰接点和所述第五活动铰接点均位于所述第四活动铰接点和所述第六活动铰接点之间,并且所述第五活动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铰接点和所述第六活动铰接点之间;
在所述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第一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所述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第一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所述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第二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第二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均铰接有一个所述捣固臂。
优选地,所述激振单元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优选对称设置。
所述振动传递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振动传递机构和第二振动传递机构;
所述张合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以及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优选地,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对称设置,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振动传递机构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一固定铰接点铰接于所述机架,与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之间均通过第一活动铰接点铰接,与所述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之间通过第二活动铰接点铰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铰接点和位于所述第一活动铰接点和所述第二活动铰接点之间;
所述第二振动传递机构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二固定铰接点铰接于所述机架,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之间均通过第三活动铰接点铰接,与所述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之间通过第四活动铰接点铰接;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三活动铰接点和所述第四活动铰接点之间;
在所述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第一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所述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第一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所述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第二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第二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均铰接有一个所述捣固臂。
优选地,所述激振单元包括第一激振单元和第二激振单元;
所述振动传递机构包括第一振动传递机构和第二振动传递机构;
所述张合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以及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优选地,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对称设置,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振动传递机构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一固定铰接点铰接于所述机架,与所述第一激振单元的输出端之间通过第一活动铰接点铰接,与所述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之间均通过第二活动铰接点铰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一活动铰接点和所述第二活动铰接点之间;
所述第二振动传递机构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二固定铰接点铰接于所述机架,与所述第二激振单元的输出端之间通过第三活动铰接点铰接,与所述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之间均通过第四活动铰接点铰接;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三活动铰接点和所述第四活动铰接点之间;
在所述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第一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所述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第一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所述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第二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第二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均铰接有一个所述捣固臂。
优选地,所述张合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以及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优选对称设置,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优选对称设置。
所述振动传递机构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活动铰接点和第二活动铰接点、以及第三活动铰接点和第四活动铰接点;
所述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活动铰接点,所述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活动铰接点;
所述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三活动铰接点,所述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四活动铰接点;
在所述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所述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所述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背离所述振动传递机构的一端均铰接有一个所述捣固臂。
优选地,所述第一振动传递机构和所述第二振动传递机构为传动连杆。
优选地,所述激振单元为机械式激振器、液压式激振器、电磁式激振器或电液式激振器;
当所述激振单元为所述机械式激振单元时,所述激振单元采用偏心激振方式,并且偏心旋转方向采用水平布置方式或竖直布置方式。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机架进行提升和下插的提升下插机构;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双枕捣固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双枕捣固装置的工作原理为:激振单元产生振动,振动通过振动传递机构和张合驱动机构传递到捣固臂,使得安装于捣固臂的捣镐振动;振动传递机构通过铰接的形式与激振单元的输出端和多个捣固臂传动连接,使得振动可以传递到多个捣固臂,从而使得捣镐均获得振动,有利于捣固时捣镐的下插;同时,张合驱动机构铰接于振动传递机构和捣固臂之间,用于推动捣固臂绕与机架的铰接点进行转动,使得安装于捣固臂的捣镐产生夹持动作,各个捣镐相互配合动作实现捣固作业。由于上述双枕捣固装置在作业过程中,夹持油缸只受沿缸杆的力,防止夹持油缸在扭矩作用下漏油进而损坏,因此,能够提高夹持油缸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双枕捣固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双枕捣固装置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双枕捣固装置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双枕捣固装置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双枕捣固装置的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双枕捣固装置的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机架;2-激振单元;3-振动传递机构;4-第一捣固臂;5-第二捣固臂;6-第三捣固臂;7-第四捣固臂;8-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10-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2-固定铰接点;13-第一固定铰接点;14-第二固定铰接点;21-第一输出端;22-第二输出端;23-第一激振单元;24-第二激振单元;31-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2-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3-第一活动铰接点;34-第二活动铰接点;35-第三活动铰接点;36-第四活动铰接点;37-第五活动铰接点;38-第六活动铰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枕捣固装置,如图1-图6结构所示,该双枕捣固装置包括机架1、激振单元2、振动传递机构3、四个捣固臂以及与捣固臂一一对应的张合驱动机构;激振单元2、振动传递机构3、张合驱动机构以及捣固臂依次传动连接,并在激振单元2与每个捣固臂之间形成一个传动路径,即,在同一个激振单元2的作用下,通过振动传递机构3和张合驱动机构将激振单元2产生的激振传递到每一个捣固臂,进而通过捣固臂传递到安装于每个捣固臂底端的捣镐,通过捣镐的振动实现捣固;在振动传递机构3与每个捣固臂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张合驱动机构,通过张合驱动机构控制成对配置的捣固臂的张合控制,能够实现成对配置的捣固臂的夹持功能;如图1结构所示,第一捣固臂4和第二捣固臂5之间成对设置,当第一捣固臂4的底端在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的作用下朝向第二捣固臂5进行靠近、且第二捣固臂5在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的作用下朝向第一捣固臂4进行靠近时,第一捣固臂4和第二捣固臂5之间形成夹持动作,第三捣固臂6和第四捣固臂7同理。
激振单元2固定安装于机架1,并且输出端与振动传递机构3的一端部铰接;如图1、图2、图4和图6均设置有一个激振单元2,在图1、图2和图4中的激振单元2均设置有对称的两个输出端,在图6中的激振单元2仅设置有一个输出端;而图3和图5均设置有两个激振单元2;在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说明,当激振单元2设置有两个输出端时,将两个输出端分别定为第一输出端21和第二输出端22,将两个激振单元2分别定义为第一激振单元23和第二激振单元24,第一激振单元23和第二激振单元24均设置有一个输出端;激振单元2可以为机械式激振器、液压式激振器、电磁式激振器或电液式激振器;当激振单元2为机械式激振单元2时,激振单元2采用偏心激振方式,并且偏心旋转方向采用水平布置方式或竖直布置方式;
振动传递机构3的中间部分铰接于机架1,振动传递机构3能够绕与机架1的铰接点转动;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中的双枕捣固装置均设置有两个振动传递机构3,而图6中的双枕捣固装置仅设置有一个振动传递机构3;为了方便说明,两个振动传递机构3分别定为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和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并且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和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均可以为传动连杆;如图1结构所示,振动传递机构3通过固定铰接点12铰接于机架1,通过活动铰接点与激振单元2和张合驱动机构之间铰接,由于振动传递机构3的中间部分通过固定铰接点12进行铰接,使得振动传递机构3的两端部能够绕固定铰接点12转动,实现两端部朝向相反方向运动;
张合驱动机构的一端部与振动传递机构3铰接、且另一端部与捣固臂的顶端铰接;张合驱动机构传动连接于振动传递机构3和捣固臂之间,不仅用来传递激振单元2产生的激振,还具有控制捣固臂张合控制的功能;张合驱动机构的张合控制可以采用油缸作为动力源;如图1-图6结构所示,张合驱动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以及对称设置的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以及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分别铰接有一个捣固臂,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与第一捣固臂4铰接连接,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与第二捣固臂5铰接连接,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与第三捣固臂6铰接连接,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与第四捣固臂7铰接连接;第一捣固臂4与第二捣固臂5之间成对配置,通过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和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的控制能够实现第一捣固臂4与第二捣固臂5的夹持动作;第三捣固臂6与第四捣固臂7之间成对配置,通过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的控制能够实现第三捣固臂6与第四捣固臂7的夹持动作;
捣固臂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捣镐(图中未示出),捣固臂的中间部分铰接于机架1,捣固臂能够绕与机架1的铰接点转动,由于捣固臂能够绕铰接点转动,因此,能够实现捣固臂之间的夹持动作。
上述双枕捣固装置的工作原理为:激振单元2产生振动,振动通过振动传递机构3和张合驱动机构传递到捣固臂,使得安装于捣固臂的捣镐振动;振动传递机构3通过铰接的形式与激振单元2的输出端和多个捣固臂传动连接,使得振动可以传递到多个捣固臂,从而使得捣镐均获得振动,有利于捣固时捣镐的下插;同时,张合驱动机构铰接于振动传递机构3和捣固臂之间,用于推动捣固臂绕与机架1的铰接点进行转动,使得安装于捣固臂的捣镐产生夹持动作,各个捣镐相互配合动作实现捣固作业。由于上述双枕捣固装置在作业过程中,夹持油缸只受沿缸杆的力,防止夹持油缸在扭矩作用下漏油进而损坏,因此,能够提高夹持油缸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维护成本。
上述双枕捣固装置可以采用不同的具体结构,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结构所示,激振单元2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输出端21和第二输出端22;振动传递机构3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和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张合驱动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以及对称设置的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一固定铰接点13铰接于机架1,与第一输出端21之间通过第一活动铰接点33铰接,与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之间通过第二活动铰接点34铰接,与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之间通过第三活动铰接点35铰接;第一固定铰接点13和第三活动铰接点35均位于第一活动铰接点33和第二活动铰接点34之间,并且第三活动铰接点35位于第一固定铰接点13和第一活动铰接点33之间;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二固定铰接点14铰接于机架1,与第二输出端22之间通过第四活动铰接点36铰接,与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之间通过第五活动铰接点37铰接,与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之间通过第六活动铰接点38铰接;第二固定铰接点14和第六活动铰接点38均位于第四活动铰接点36和第五活动铰接点37之间,并且第六活动铰接点38位于第二固定铰接点14和第四活动铰接点36之间;在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背离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的一端、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背离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的一端、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背离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的一端、以及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背离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的一端均铰接有一个捣固臂,如图1结构所示,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与第一捣固臂4铰接连接,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与第二捣固臂5铰接连接,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与第三捣固臂6铰接连接,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与第四捣固臂7铰接连接,并在第一捣固臂4、第二捣固臂5、第三捣固臂6和第四捣固臂7的底端分别安装有一个捣镐,通过捣镐的相互配合动作完成捣固作业。
实施例二
如图2结构所示,激振单元2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输出端21和第二输出端22;振动传递机构3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和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张合驱动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以及对称设置的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一固定铰接点13铰接于机架1,与第一输出端21和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之间均通过第一活动铰接点33铰接,与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之间通过第二活动铰接点34铰接;第一固定铰接点13和位于第一活动铰接点33和第二活动铰接点34之间;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二固定铰接点14铰接于机架1,与第二输出端22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之间均通过第三活动铰接点35铰接,与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之间通过第四活动铰接点36铰接;第二固定铰接点14位于第三活动铰接点35和第四活动铰接点36之间;在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背离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的一端、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背离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的一端、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背离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的一端、以及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背离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的一端均铰接有一个捣固臂,如图2结构所示,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与第一捣固臂4铰接连接,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与第二捣固臂5铰接连接,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与第三捣固臂6铰接连接,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与第四捣固臂7铰接连接,并在第一捣固臂4、第二捣固臂5、第三捣固臂6和第四捣固臂7的底端分别安装有一个捣镐,通过捣镐的相互配合动作完成捣固作业。
实施例三
如图3结构所示,激振单元2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激振单元23和第二激振单元24;振动传递机构3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和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张合驱动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以及对称设置的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一固定铰接点13铰接于机架1,与第一激振单元23的输出端之间通过第一活动铰接点33铰接,与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之间通过第二活动铰接点34铰接,与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之间通过第三活动铰接点35铰接;第一固定铰接点13和第二活动铰接点34均位于第一活动铰接点33和第三活动铰接点35之间,并且第二活动铰接点34位于第一固定铰接点13和第三活动铰接点35之间;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二固定铰接点14铰接于机架1,与第二激振单元24的输出端之间通过第四活动铰接点36铰接,与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之间通过第五活动铰接点37铰接,与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之间通过第六活动铰接点38铰接;第二固定铰接点14和第五活动铰接点37均位于第四活动铰接点36和第六活动铰接点38之间,并且第五活动铰接点37位于第二固定铰接点14和第六活动铰接点38之间;在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背离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的一端、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背离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的一端、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背离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的一端、以及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背离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的一端均铰接有一个捣固臂,如图3结构所示,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与第一捣固臂4铰接连接,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与第二捣固臂5铰接连接,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与第三捣固臂6铰接连接,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与第四捣固臂7铰接连接,并在第一捣固臂4、第二捣固臂5、第三捣固臂6和第四捣固臂7的底端分别安装有一个捣镐,通过捣镐的相互配合动作完成捣固作业。
在本实施例中,激振单元2采用液压激振形式,采用激振液压缸对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和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产生激振。该液压激振缸仅提供激振动作,不进行夹持,使得该激振缸行程小,空间需求小,且控制简单。
实施例四
如图4结构所示,激振单元2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输出端21和第二输出端22;振动传递机构3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和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张合驱动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以及对称设置的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一固定铰接点13铰接于机架1,与第一输出端21和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之间均通过第一活动铰接点33铰接,与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之间通过第二活动铰接点34铰接;第一固定铰接点13位于第一活动铰接点33和第二活动铰接点34之间;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二固定铰接点14铰接于机架1,与第二输出端22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之间均通过第三活动铰接点35铰接,与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之间通过第四活动铰接点36铰接;第二固定铰接点14位于第三活动铰接点35和第四活动铰接点36之间;在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背离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的一端、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背离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的一端、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背离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的一端、以及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背离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的一端均铰接有一个捣固臂,如图4结构所示,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与第一捣固臂4铰接连接,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与第二捣固臂5铰接连接,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与第三捣固臂6铰接连接,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与第四捣固臂7铰接连接,并在第一捣固臂4、第二捣固臂5、第三捣固臂6和第四捣固臂7的底端分别安装有一个捣镐,通过捣镐的相互配合动作完成捣固作业。
在本实施例中,激振单元2采用液压激振形式,采用激振液压缸对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和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产生激振。该液压激振缸仅提供激振动作,不进行夹持,使得该激振缸行程小,空间需求小,且控制简单。
实施例五
如图5结构所示,激振单元2包括第一激振单元23和第二激振单元24;振动传递机构3包括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和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张合驱动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以及对称设置的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一固定铰接点13铰接于机架1,与第一激振单元23的输出端之间通过第一活动铰接点33铰接,与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之间均通过第二活动铰接点34铰接;第一固定铰接点13和位于第一活动铰接点33和第二活动铰接点34之间;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二固定铰接点14铰接于机架1,与第二激振单元24的输出端之间通过第三活动铰接点35铰接,与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之间均通过第四活动铰接点36铰接;第二固定铰接点14位于第三活动铰接点35和第四活动铰接点36之间;在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背离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的一端、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背离第一振动传递机构31的一端、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背离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的一端、以及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背离第二振动传递机构32的一端均铰接有一个捣固臂,如图5结构所示,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与第一捣固臂4铰接连接,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与第二捣固臂5铰接连接,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与第三捣固臂6铰接连接,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与第四捣固臂7铰接连接,并在第一捣固臂4、第二捣固臂5、第三捣固臂6和第四捣固臂7的底端分别安装有一个捣镐,通过捣镐的相互配合动作完成捣固作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激振单元23同时带动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第二激振单元24同时带动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采用此种结构,在工作过程中可以使得第一捣固臂4和第四捣固臂7之间的夹持力相互抵消,第二捣固臂5和第三捣固臂6之间的夹持力相互抵消,从而能够降低激振单元2的受力,使得激振单元2受力较小。
实施例六
如图6结构所示,张合驱动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和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以及对称设置的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和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振动传递机构3的另一端设置有对称的第一活动铰接点33和第二活动铰接点34、以及对称的第三活动铰接点35和第四活动铰接点36;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的一端铰接于第一活动铰接点33,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的一端铰接于第二活动铰接点34;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的一端铰接于第三活动铰接点35,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的一端铰接于第四活动铰接点36;振动传递机构3与激振单元2铰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五活动铰接点37,并通过第五活动铰接点37与激振单元2的输出端铰接;在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背离振动传递机构3的一端、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背离振动传递机构3的一端、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背离振动传递机构3的一端、以及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背离振动传递机构3的一端均铰接有一个捣固臂,如图6结构所示,第一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0与第一捣固臂4铰接连接,第一内侧张合驱动机构8与第二捣固臂5铰接连接,第二内侧张合驱动机构9与第三捣固臂6铰接连接,第二外侧张合驱动机构11与第四捣固臂7铰接连接,并在第一捣固臂4、第二捣固臂5、第三捣固臂6和第四捣固臂7的底端分别安装有一个捣镐,通过捣镐的相互配合动作完成捣固作业。
在本实施例中,双枕捣固装置只需要一个激振单元2和一个振动传递机构3,将两个外侧张合驱动机构和两个内侧张合驱动机构均连接到同一个振动传递机构3上,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双枕捣固装置具有结构更简单、更加节省空间和降低制造成本的优点。
在上述各种实施例的双枕捣固装置中,上述双枕捣固装置还包括有用于控制机架1进行提升和下插的提升下插机构,通过提升下插机构用于实现双枕捣固装置的提升和下插动作。
当将上述双枕捣固装置应用于液压激振捣固装置时,使得液压激振缸与夹持油缸分离,降低液压激振缸的控制难度和制造难度,并且激振缸和夹持油缸可独立维护、降低维护成本。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