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减振研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
背景技术:
目前,有些工程的建筑物所处的地下水位较浅、或箱基筏基埋置深度较深的地区,建筑基础的底面往往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并且由于建筑结构层数不高导致单位面积结构自重较小,需要考虑抗浮设计。常用的抗浮设计为抗拔桩,抗拔桩的竖向设置势必会使原属二维的平面箱基筏基底面向三维方向扩展,从而使目标建筑悬置困难,另外对于桩基础地区,对基础进行减振处理也面临相似的问题。
针对这两类问题,可行的办法是采用活塞式抗拔桩创新体系,以克服采用抗浮桩后目标建筑较难悬置的技术难题,但这种体系是否能够按照设计方案达到预期效果,最有效的办法是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或原位模型试验,因此亟需设计一种试验可行、且能代表体系核心思想的试验模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该试验模型包括第一基础底板和与第一基础底板间隔设置的第二基础底板,通过在第一基础底板的底部设置支撑腔,并将活动连接件的一端悬置于支撑腔内,另一端与第二基础底板连接,又通过在支撑腔内以及支撑结构与第二基础底板之间设置减振垫层,活动连接件能够在支撑腔内做有限位移的升降运动,同时能够调节第一基础底板与第二基础底板之间的间距,以实现减振垫层在不同的夹紧度下得到不同的名义压应力,以模拟实际配重下的实际压应力,进而可模拟测试减振垫层在不同压应力下的减振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包括:建筑模型,包括建筑基础,所述建筑基础包括第一基础底板和设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间隔设置的第二基础底板;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之间限定有支撑腔;活动连接件,包括防脱部和连接部,所以防脱部悬置于所述支撑腔内,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防脱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基础底板相连;减振垫层,所述减振垫层设于所述支撑腔内,且设于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二基础底板之间;其中,所述活动连接件适于相对所述支撑腔升降运动并调整所述第一基础底板与所述第二基础底板之间的间距,以模拟所述减振垫层在不同压力作用下的减振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包括:建筑模型、支撑结构、活动连接件和减振垫层。其中,建筑模型包括建筑基底,建筑基底包括第一基础底板和设于第一基础底板下方的第二基础底板,且第二基础底板与第一基础底板间隔设置,用于设置减振垫层。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一基础底板的下方,并与第一基础底板之间限定有支撑腔,通过将活动连接件的防脱部设置在支撑腔内,另一端与第二基础底板相连,起到抗拔作用,防止活动连接件及第二基础底板脱离第一基础底板,将减振垫层设置在支撑腔内以及支撑结构与第二基础底板之间,通过控制活动连接件相对支撑腔做有限位移的升降运动,便能够调整第一基础底板与第二基础底板之间的间距大小,从而可调节减振垫层的夹紧度,进而可通过不同的夹紧度换算成减振垫层的名义压应力,以模拟实际配重下的减振垫层的实际压应力。该试验模型不仅结构简单,且可有效减少系统配重,降低实验系统负载,便于对减振垫层在不同压力作用下的减振效率的分析研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底板、围设在所述底板的周侧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其中,所述支撑底板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的底部相连,以限定出所述支撑腔。
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底板以及围设在底板的周侧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且第一侧板至第四侧板均与第一基础底板的底部连接,从而限定出支撑腔,支撑腔内填充有减振垫层,且活动连接件的一端设于支撑腔内,防止减振垫层或活动连接件脱离支撑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设于支撑腔内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围设在所述支撑底板上并依次连接,以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之间限定出安装腔,所述活动连接件的防脱部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支撑腔内设有围设在支撑底板上并依次相连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且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与第一基础底板之间限定有安装腔,通过将活动连接件的防脱部悬置于安装腔内,并在安装腔内填充隔振材料,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活动连接件安装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支撑底板可拆卸连接。
通过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中的至少一者与支撑底板可拆卸连接,则通过将至少一个支撑板与支撑底板拆卸分离,在活动连接件的一端设于支撑腔内后,再将该支撑板与支撑底板相连接,以便于活动连接件的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底板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中的至少一者的厚度相适配,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中的至少一者适于与所述限位槽紧配合连接。
通过在支撑底板上设置限位槽,且限位槽与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中的至少一者的厚度相适配,第一支撑板至第四支撑板中的至少一者与限位槽紧配合连接,有助于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且便于安装和拆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底板设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防脱部适于通过所述开口部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
支撑底板上设有开口部,开口部与能够与限位槽紧配合连接的支撑板对应设置,则安装活动连接件时,先拆卸与开口部对应设置的支撑板,再将活动连接件的防脱部通过开口部设置于安装腔内后,最后将支撑板再与限位槽紧配合连接,即可完成活动连接件的安装,提高了活动连接件的安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脱部包括防脱帽,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柱,其中,防脱部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连接柱的外径与所述开口部的尺寸相适配,所述防脱部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接柱的外径,所述连接柱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基础底板设有内螺纹,所述连接柱与所述第二基础底板螺纹连接。
防脱部包括防脱帽(如螺栓帽或凸出于连接部的外径的凸缘),连接部包括连接柱,连接柱的外径与开口部的尺寸相适配(即开口部能够让连接柱穿过得以安装即可),通过将防脱帽的外径设置成大于连接柱的外径,因此将防脱帽设于安装腔内时,防脱帽起到止挡作用,有效防止活动连接件从开口部脱离支撑腔。再通过将连接柱与第二基础底板螺纹连接,则连接柱通过沿着螺纹方向正转或反转变可调整第二基础底板与第一基础底板之间的间距大小,从而实现模拟调节设于第一基础底板与第二基础底板之间的减振垫层的压应力大小,进而便于对减振垫层的减振效率进行研究分析。
具体而言,通过连接柱正转或反转调整第二基础底板和第一基础底板之间的间距大小变化d(弹性垫层和第二基础底板及第一基础底板刚接触时,第一基础底板与第二基础底板之间的间距为d1,与经过连接柱螺纹调整后的第二基础底板及第一基础底板后的间距为d2,间距变化为d=d1d2),可以通过游标卡尺获取。并利用已知的第二基础底板和第一基础底板之间弹性垫层的弹性模量e,通过胡克定律获取弹性垫层的压应力大小。则压应力计算公式如下:
σ=e×(d/d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安装腔分两组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基础底板的下方;所述活动连接件的数量与所述安装腔的数量相对应,多个所述活动连接件的防脱部分别对应设置在多个所述安装腔内。
安装腔的数量为多个,通过将多个安装腔分两组对称设置在第一基础底板的下方,并将多个活动连接件的防脱部对应设置在多个安装腔内,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活动连接件连接的可靠性,有效提高活动连接件调节第一基础底板与第二基础底板之间的间距时的调节效率,且可大大提高第一基础底板与第二基础底板之间的夹紧度,进而可提高减振垫层所承受压应力的范围值,便于进一步对减振垫层的减振效率进行分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基础底板和所述第二基础底板沿水平方向的截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所述第一基础底板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基础底板的长度,所述第一基础底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基础底板的宽度;所述第一基础底板的周侧围设有第一侧支撑、第二侧支撑、第三侧支撑和第四侧支撑,所述第一侧支撑、所述第二侧支撑、所述第三侧支撑和所述第四侧支撑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相连,另一侧沿高度方向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基础底板的周侧围设有第五侧支撑、第六侧支撑、第七侧支撑和第八侧支撑,所述第五侧支撑、所述第六侧支撑、所述第七侧支撑和所述第八侧支撑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基础底板相连,另一侧沿高度方向向上延伸。
第一基础底板和第二基础底板沿水平方向的截面呈为正方形或长方形,且第一基础底板的长和宽均小于第二基础底板,通过在第一基础底板的周侧设置第一侧支撑、第二侧支撑、第三侧支撑和第四侧支撑,在第二基础底板的周侧设置第五侧支撑、第六侧支撑、第七侧支撑和第八侧支撑,这样,除了在第一基础底板与第二基础底板之间设置弹性垫层外,还可在第一基础底板的周侧设置侧壁侧墙垫层,以模拟有地下室箱型基础和侧限的影响;然后放入塑料饱水土箱中,以模拟土水的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建筑模型还包括:建筑体,包括多层建筑楼板和建筑立柱,多层所述建筑楼板间隔设置,所述建筑立柱设于相连的两个所述建筑楼板之间,并沿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其中,所述建筑基础设于所述建筑体的底部,所述建筑立柱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螺栓连接。
建筑模型还包括设于建筑基础上方的建筑体,建筑体包括多层间隔设置的建筑楼板和设置在相邻的建筑楼板之间并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建筑立柱,起到支撑固定作用,建筑立柱的底端与第一基础底板螺栓连接,有助于提高第一基础底板连接的可靠性,且便于安装和拆卸,有助于提高试验模型的安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通过在第一基础底板的底部设置支撑腔,并将活动连接件的防脱部悬置于支撑腔内,另一端与第二基础底板连接,又通过在支撑腔内以及支撑结构与第二基础底板之间设置减振垫层,活动连接件能够相对支撑腔做有限位移的升降运动,又能够防止脱离支撑腔,同时能够调节第一基础底板与第二基础底板之间的间距,以实现减振垫层在不同的夹紧度下得到不同的名义压应力,以模拟实际配重下的实际压应力,进而可模拟测试减振垫层在不同压应力下的减振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的局部示意性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的局部示意性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的局部示意性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的局部示意性结构图。
附图标号说明:
1、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10、建筑基础;101、第一基础底板;1011、第一侧支撑;1012、第二侧支撑;102、第二基础底板;1021、第五侧支撑;1022、第六侧支撑;103、第一支撑板;104、第二支撑板;105、第三支撑板;106、第四支撑板;107、安装腔;108、开口部;109、限位槽;20、建筑体;201、建筑楼板;202、建筑立柱;30、活动连接件;301、防脱部;302、连接柱;40、支撑底板;401、第一侧板;402、第二侧板;50、支撑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1,包括:建筑模型,包括建筑基础10,建筑基础10包括第一基础底板101和设于第一基础底板101的下方并与第一基础底板101间隔设置的第二基础底板102;支撑结构,支撑结构设于第一基础底板的下方,并与第一基础底板101之间限定有支撑腔50;活动连接件30,包括防脱部301和连接部,防脱部301悬置于支撑腔50内,连接部的一端与防脱部301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基础底板相连;减振垫层,减振垫层设于支撑腔50内,且设于支撑结构与第二基础底板102之间;其中,活动连接件30适于相对支撑腔50升降运动并调整第一基础底板101与第二基础底板102之间的间距,以模拟减振垫层在不同压力作用下的减振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1,包括:建筑模型、支撑结构、活动连接件30和减振垫层。其中,建筑模型包括建筑基底,建筑基底包括第一基础底板101和设于第一基础底板101下方的第二基础底板102,且第二基础底板102与第一基础底板101间隔设置,用于设置减振垫层。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一基础底板101的下方,并与第一基础底板101之间限定有支撑腔50,通过将活动连接件30的防脱部301设置在支撑腔50内,另一端与第二基础底板102相连,起到抗拔作用,防止活动连接件30及与之相连的第二基础底板102脱离第一基础底板101,将减振垫层设置在支撑腔50内以及支撑结构与第二基础底板102之间,通过控制活动连接件30相对支撑腔50做有限位移的升降运动,便能够调整第一基础底板101与第二基础底板102之间的间距大小,从而可调节减振垫层的夹紧度,进而可通过不同的夹紧度换算成减振垫层的名义压应力,以模拟实际配重下的减振垫层的实际压应力。该试验模型不仅结构简单,且可有效减少系统配重,降低实验系统负载,便于对减振垫层在不同压力作用下的减振效率的分析研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底板40、围设在底板的周侧的第一侧板401、第二侧板402、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其中,支撑底板40与第一基础底板101之间设有间隙,第一侧板401、第二侧板402、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分别与第一基础底板101的底部相连,以限定出支撑腔50,如图2所示。
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底板40以及围设在底板的周侧的第一侧板401、第二侧板402、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且第一侧板401至第四侧板均与第一基础底板101的底部连接,从而限定出支撑腔50,支撑腔50内填充有减振垫层,且活动连接件30的一端设于支撑腔50内,防止减振垫层或活动连接件30脱离支撑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撑结构还包括设于支撑腔50内的第一支撑板103、第二支撑板104、第三支撑板105和第四支撑板106,第一支撑板103、第二支撑板104、第三支撑板105和第四支撑板106围设在支撑底板40上并依次连接,以与第一基础底板101之间限定出安装腔107,活动连接件30的防脱部301设于安装腔107内,如图4和图5所示。
支撑腔50内设有围设在支撑底板40上并依次相连的第一支撑板103、第二支撑板104、第三支撑板105和第四支撑板106,且第一支撑板103、第二支撑板104、第三支撑板105和第四支撑板106与第一基础底板101之间限定有安装腔107,通过将活动连接件30的防脱部301悬置于安装腔107内,并在安装腔107内填充隔振材料,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活动连接件30安装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支撑板103、第二支撑板104、第三支撑板105和第四支撑板106中的至少一者与支撑底板40可拆卸连接,如图4所示。
通过使第一支撑板103、第二支撑板104、第三支撑板105和第四支撑板106中的至少一者与支撑底板40可拆卸连接,则通过将至少一个支撑板与支撑底板40拆卸分离,在活动连接件30的一端设于支撑腔50内后,再将该支撑板与支撑底板40相连接,以便于活动连接件30的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撑底板40设有限位槽109,限位槽109与第一支撑板103、第二支撑板104、第三支撑板105和第四支撑板106中的至少一者的厚度相适配,使得第一支撑板103、第二支撑板104、第三支撑板105和第四支撑板106中的至少一者适于与限位槽109紧配合连接。
通过在支撑底板40上设置限位槽109,且限位槽109与第一支撑板103、第二支撑板104、第三支撑板105和第四支撑板106中的至少一者的厚度相适配,第一支撑板103至第四支撑板106中的至少一者与限位槽109紧配合连接,有助于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且便于安装和拆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撑底板40设有开口部108,开口部108至少部分位于安装腔107内,防脱部301适于通过开口部108设置于安装腔107内,如图4和图5所示。
支撑底板40上设有开口部108,开口部108与能够与限位槽109紧配合连接的支撑板对应设置,则安装活动连接件30时,先拆卸与开口部108对应设置的支撑板,再将活动连接件30的防脱部301通过开口部108设置于安装腔107内后,最后将支撑板再与限位槽109紧配合连接,即可完成活动连接件30的安装,提高了活动连接件30的安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脱部301包括防脱帽,连接部包括连接柱,其中,防脱部301设于安装腔107内,连接柱的外径与开口部的尺寸相适配,防脱部301的外径大于连接柱302的外径,连接柱302设有外螺纹,第二基础底板102设有内螺纹,连接柱302与第二基础底板102螺纹连接,如图4所示。
防脱部301包括防脱帽(如螺栓帽或凸出于连接部的外径的凸缘),连接部包括连接柱302,连接柱302的外径与开口部的尺寸相适配(即开口部108能够让连接柱302穿过得以安装即可),通过将防脱帽的外径设置成大于连接柱302的外径,因此将防脱帽设于安装腔107内时,防脱帽起到止挡作用,有效防止活动连接件30从开口部108脱离支撑腔50。通过将连接柱302与第二基础底板102螺纹连接,则连接柱302通过沿着螺纹方向正转或反转变可调整第二基础底板102与第一基础底板101之间的间距大小,从而实现模拟调节设于第一基础底板101与第二基础底板102之间的减振垫层的压应力大小,进而便于对减振垫层的减振效率进行研究分析。
具体而言,通过连接柱正转或反转调整第二基础底板和第一基础底板之间的间距大小变化d(弹性垫层和第二基础底板及第一基础底板刚接触时,第一基础底板与第二基础底板之间的间距为d1,与经过连接柱螺纹调整后的第二基础底板及第一基础底板后的间距为d2,间距变化为d=d1d2),可以通过游标卡尺获取。并利用已知的第二基础底板和第一基础底板之间弹性垫层的弹性模量e,通过胡克定律获取弹性垫层的压应力大小。则压应力计算公式如下:
σ=e×(d/d1)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腔107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安装腔107分两组对称设置在第一基础底板101的下方;活动连接件30的数量与安装腔107的数量相对应,多个活动连接件30的防脱部301分别对应设置在多个安装腔107内,如图1所示。
安装腔107的数量为多个,通过将多个安装腔107分两组对称设置在第一基础底板101的下方,并将多个活动连接件30的防脱部301对应设置在多个安装腔107内,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活动连接件30连接的可靠性,有效提高活动连接件30调节第一基础底板101与第二基础底板102之间的间距时的调节效率,且可大大提高第一基础底板101与第二基础底板102之间的夹紧度,进而可提高减振垫层所承受压应力的范围值,便于进一步对减振垫层的减振效率进行分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第一基础底板101和第二基础底板102沿水平方向的截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第一基础底板101的长度小于第二基础底板102的长度,第一基础底板101的宽度小于第二基础底板102的宽度;第一基础底板101的周侧围设有第一侧支撑1011、第二侧支撑1012、第三侧支撑和第四侧支撑,第一侧支撑1011、第二侧支撑1012、第三侧支撑和第四侧支撑的一侧与第一基础底板101相连,另一侧沿高度方向向上延伸;第二基础底板102的周侧围设有第五侧支撑1021、第六侧支撑1022、第七侧支撑和第八侧支撑,第五侧支撑1021、第六侧支撑1022、第七侧支撑和第八侧支撑的一侧与第二基础底板102相连,另一侧沿高度方向向上延伸,如图3所示。
第一基础底板101和第二基础底板102沿水平方向的截面呈为正方形或长方形,且第一基础底板101的长和宽均小于第二基础底板102,通过在第一基础底板101的周侧设置第一侧支撑1011、第二侧支撑1012、第三侧支撑和第四侧支撑,在第二基础底板102的周侧设置第五侧支撑1021、第六侧支撑1022、第七侧支撑和第八侧支撑,这样,除了在第一基础底板101与第二基础底板102之间设置弹性垫层外,还可在第一基础底板101的周侧设置侧壁侧墙垫层,以模拟有地下室箱型基础和侧限的影响;然后放入塑料饱水土箱中,以模拟土水的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建筑模型还包括:建筑体20,包括多层建筑楼板201和建筑立柱202,多层建筑楼板201间隔设置,建筑立柱202设于相连的两个建筑楼板201之间,并沿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其中,建筑基础10设于建筑体20的底部,建筑立柱202与第一基础底板101螺栓连接。
建筑模型还包括设于建筑基础10上方的建筑体20,建筑体20包括多层间隔设置的建筑楼板201和设置在相邻的建筑楼板201之间并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建筑立柱202,起到支撑固定作用,建筑立柱202的底端与第一基础底板101螺栓连接,有助于提高第一基础底板101连接的可靠性,且便于安装和拆卸,有助于提高试验模型的安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通过在第一基础底板的底部设置支撑腔,并将活动连接件的一端悬置于支撑腔内,另一端与第二基础底板连接,又通过在支撑腔内以及支撑结构与第二基础底板之间设置减振垫层,活动连接件能够在支撑腔内做有限位移的升降运动,同时能够调节第一基础底板与第二基础底板之间的间距,以实现减振垫层在不同的夹紧度下得到不同的名义压应力,以模拟实际配重下的实际压应力,进而可模拟测试减振垫层在不同压应力下的减振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