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节水便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器,即坐便器、蹲便器及小便器,尤其涉及一种高效节水便器。
背景技术:
便器内一般都集成有冲水部件,排便结束后,冲水部件将其内存储的水快速冲入至便池内,以实现对便池的冲洗。
传统的便器存在冲水水速慢、冲洗效果差、耗水量大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节水便器,其内集成的冲水部件能够显著提升冲水水流、保证冲洗效果,并减少了耗水量。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效节水便器,其包括:
座体;
设置于所述座体上的便池,所述便池内设置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与外部的排污管道连通;
冲水导槽,所述冲水导槽设置在所述座体内,所述冲水导槽的底部设置有冲水口,所述冲水口与所述排污口连通;
翻转储水容器,所述翻转储水容器悬置于所述冲水导槽内,所述翻转储水容器上端敞开,所述翻转储水容器的上端开口的其中一个侧边为过水边;和
安装在所述座体上的翻转驱动机构,所述翻转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与所述翻转储水容器连接,所述翻转驱动机构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翻转储水容器翻转;
在所述翻转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翻转储水容器向下翻转时,所述翻转储水容器的所述过水边向下倾斜,所述翻转储水容器内的水经所述过水边落入至所述冲水导槽内并经所述冲水口冲入至所述便池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翻转驱动机构包括:
转轴,所述转轴设置在所述座体内贯穿所述冲水导槽,所述转轴的两端转动装配于所述座体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所述转轴的一端向外延伸出所述座体;和
手柄,所述手柄设置于所述座体的外侧,所述手柄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转轴的延伸出所述座体的所述一端上,所述手柄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所述翻转储水容器固定在所述转轴上,所述手柄经所述转轴驱动所述翻转储水容器翻转,在所述手柄向上转动时,所述翻转储水容器向下翻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翻转储水容器的底部的中部区域向内凹陷形成有一与所述转轴相匹配的卡槽,所述翻转储水容器经所述卡槽卡装在所述转轴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翻转驱动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座体的外壁上的至少一个用于固定所述手柄的手柄固定块,在所述手柄向上转动至所述手柄固定块所在位置时,所述手柄能够支撑至所述手柄固定块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还包括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第一端被配置为与外部的供水管道连接,所述进水管的第二端向下延伸至所述翻转储水容器内,所述供水管道内的水经所述进水管进入至所述翻转储水容器内以实现供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还包括止水机构,在所述翻转储水容器内的水位达到预定高度时,所述止水机构被配置为关闭所述进水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止水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进水管上的电控阀;设置在所述翻转储水容器的内壁上的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预定高度处;在所述翻转储水容器内的水位达到所述预定高度时,所述液位传感器生成感应信号并将所述感应信号发送至所述电控阀的控制系统,所述电控阀的控制系统控制所述电控阀关闭以实现对所述进水管的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的第二端位于所述预定高度处,所述止水机构包括:滑动连接杆,所述滑动连接杆的上端滑动连接在进水管上,所述滑动连接杆的下端向下伸入至所述翻转储水容器内;浮塞,所述浮塞连接在所述滑动连接杆的下端,所述浮塞的外径与所述进水管的第二端的内径相匹配;在所述翻转储水容器内的水位达到所述预定高度时,所述浮塞封堵于所述进水管的第二端以实现对所述进水管的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的内壁上设置有竖直的导槽,所述导槽内滑动装配有滑动块,所述滑动连接杆的上端经所述滑动块滑动连接在所述进水管的内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冲水导槽为歪漏斗状结构,所述冲水导槽的内腔自上而下逐渐收缩并朝向一侧弯曲以形成所述冲水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高效节水便器,其内设置的冲水部件的储水容器与冲水口之前存在较大的落差,且储水容器被设置为翻转结构。储存于储水容器内的水能够随着储水容器的翻转瞬间落下,并最终经冲水口高速冲入至便池内。本实用新型能够显著提升冲水水流、保证冲洗效果,并减少了耗水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冲水装置在第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冲水装置在第二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冲水装置在第三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冲水装置在第四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冲水装置中的翻转储水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冲水装置在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冲水装置在另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冲水装置中的翻转储水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高效节水便器在第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高效节水便器在第二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高效节水便器在第三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具备防臭效果的高效节水便器在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具备防臭效果的高效节水便器在另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具备防臭效果的高效节水便器在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具备防臭效果的高效节水便器在另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冲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冲水装置,该冲水装置能够将预定体量的水瞬间、快速地冲入至待冲洗目标物所在的位置,从而显著地提升对目标物的冲洗效果,减少用水量。
该冲水装置尤其适合于作为节水便器的冲水部件,当然其也能作为其他种类的冲洗、冲淋设备的冲水部件。下文中将通过两个实施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水装置进行示例描述。
图1至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冲水装置10在四个工作状态下结构示意图及其中的翻转储水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
图1为第一实施例的冲水装置在第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的冲水装置在第二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实施例的冲水装置在第三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实施例的冲水装置在第四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实施例的冲水装置中的翻转储水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5所示的,所述冲水装置10包括冲水导槽11、翻转储水容器12及翻转驱动机构17。其中:
冲水导槽11的底部形成有冲水口111。该冲水口111即为冲水装置10的出口端。
翻转储水容器12悬置在冲水导槽11内,优选的,翻转储水容器12靠近冲水导槽11的上端开口处,从而使得翻转储水容器12与冲水口111之间落差最大。翻转储水容器12内形成有用于存水的存水内腔,翻转储水容器12的上端敞开形成上端开口,该上端开口的一个侧边为过水边(图1中的虚线框所示的侧边)。
翻转驱动机构17安装在冲水导槽11上,翻转驱动机构17的驱动端与翻转储水容器12连接,翻转驱动机构17被配置为驱动翻转储水容器12翻转。
当翻转驱动机构17驱动翻转储水容器12向下翻转时,翻转储水容器12的过水边向下倾斜,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瞬间经过水边落入至冲水导槽11内并经冲水口111快速冲出。
冲水完成后,翻转驱动机构17驱动翻转储水容器12向上翻转复位,此时,翻转储水容器12的过水边从向下倾斜状态恢复至水平状态,翻转储水容器12能够再次被装满水(存水),以备下次冲水。
翻转储水容器12一般被设置为上宽下窄的斗状结构,斗状结构的翻转储水容器12在装满水后更容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翻转,从而降低了翻转驱动机构的实现难度。本实施例中的翻转驱动机构17包括转轴171和手柄172。其中:
转轴171设置在冲水导槽11内,转轴171的两端通过轴承转动装配于冲水导槽1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转轴171的其中一端向外延伸出冲水导槽11。
手柄172设置在冲水导槽11的外侧,手柄17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在转轴171的延伸出冲水导槽11的一端上,手柄172的另一端为自由端,该自由端即为手柄172的握持端。
翻转储水容器12固定连接在转轴171上,即:翻转储水容器12经贯穿冲水导槽11的转轴171悬置在冲水导槽11内。该转轴171即为翻转驱动机构17的驱动端。为了方便翻转储水容器12与转轴171的固定连接,优选的,如图5所示,翻转储水容器12的底部的中部区域向内凹陷形成有一个与转轴171的外径相匹配的卡槽121,翻转储水容器12经该卡槽121卡装在转轴171上。
通过向下按压或向上拉动手柄172的握持端使得手柄172向下或向上转动,从而带动转轴171同步转动,最终驱动翻转储水容器12翻转。具体的,如图2至图4所示,当上拉动压手柄173的握持端使得手柄172向上转动时,翻转储水容器12在转轴171的带动下向下翻转至倾斜状态,存储在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经过水边瞬间落入至冲水导槽11内并最终经冲水口111快速冲出。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翻转驱动机构17还包括设置在冲水导槽11的外壁上的至少一个用于固定手柄1的手柄固定块,当手柄172向上转动至手柄固定块所在位置时,手柄172能够支撑至在手柄固定块上,从而使得翻转储水容器12保持在对应的倾斜状态,保证对应水量的水能够落入至冲水导槽11。
易于想到的,待冲洗目标物每次所需要的冲水量并非完全相同,如便器,当便器内的污物较多时,需要的水量较大,当便器内的污物较少时,则需要的水量较少。因此,为了节约用水,可选的,冲水导槽11的外壁上设置有两个手柄固定块,分别为第一手柄固定块173和第二手柄固定块174,其中:第一手柄固定块173位于第二手柄固定块174的下方。
如图3所示,当待冲洗目标物所需要的冲水量较少时,将手柄172向上转动至第一手柄固定块173处并支撑于第一手柄固定块173上,此时翻转储水容器12的倾斜程度较小,自翻转储水容器12内落下的水量相应较少。而如图4所示,当待冲洗目标物所需要的冲水量较大时,将手柄172向上转动至第二手柄固定块174处并支撑于第二手柄固定块174上,此时翻转储水容器12的倾斜程度较大,自翻转储水容器12内落下的水量相应较大。当然,也可以设置更多数量的手柄固定块,以实现冲水量的更多选择。
完成冲水后,将手柄173自手柄固定块移出并向下转动手柄173,翻转储水容器12翻转复位。复位后,翻转储水容器12可以重新开始存水。
为了使得翻转储水容器12更轻松地复位,并使得翻转储水容器12在复位状态下更加稳定,优选的,可以在翻转储水容器12的底部装配配重块。
本实施例中,冲水导槽11的内腔自上而下逐渐收缩并朝向一侧弯曲以形成冲水口111。即:冲水导槽11整体上呈歪漏斗状结构,如此设置,一方面能够减少水在冲水导槽11内受到的阻力,进一步提升了经冲水口111冲出的水的流速,另一方面方便了冲水口111与待冲洗目标物的连接。
请继续参考图1至图4,为了实现对翻转储水容器12的供水,可选的,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进水管13,进水管13的第一端被配置为与外部的供水管道连接,进水管13的第二端向下延伸至翻转储水容器12内。外部的供水管道内的水经进水管13流入至翻转储水容器12内以实现对翻转储水容器12的供水。
容易想到的是,存水过程中,当翻转储水容器12里存满水后,如果进水管13继续对翻转储水容器12供水,水会从翻转储水容器12溢出,白白浪费掉。鉴于此,优选的,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止水机构,该止水机构被配置为在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位达到预定高度时,即能自动关闭进水管13,从而防止水溢出。一般来说,该预定高度被设置为:当翻转储水容器12处于复位状态时,翻转储水容器12的上端开口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即:当翻转储水容器12内存满水后,进水管13被关闭。
止水机构的实现方式有多种,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可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已知的各种类型止水机构。如,止水机构可以由电控阀和液位传感器构成,其中:电控阀设置在进水管13上,液位传感器则设置在翻转储水容器12的内壁上,如靠近翻转储水容器12的上端开口位置处。当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位达到液位传感器所在的预定高度时,液位传感器生成感应信号并将感应信号发送至电控阀的控制系统,电控阀的控制系统控制电控阀关闭从而实现对进水管13的关闭。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现方式,本实施例中的止水机构采用纯机械结构,其不包含任何用电部件。为了实现该止水机构,本实施例中,特别的,进水管13的第二端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被设置在预定高度处,即止水位置处。止水机构包括滑动连接杆16及浮塞14,其中:
滑动连接杆16的上端伸入至进水管13内并滑动连接在进水管13的内壁上,滑动连接杆16的下端向下伸入至翻转储水容器12内。可选的,进水管13的内壁上设置有竖直的导槽,导槽内滑动装配有滑动块15,滑动连接杆16的上端与滑动块15连接从而实现与进水管13的内壁的滑动连接。当然,滑动连接杆的上端也可以滑动连接在供水管16的外壁上,对应的,导槽及滑动块均被设置在供水管16的的外壁上。
浮塞14则连接在所述滑动连接杆16的下端,浮塞14的外径与进水管13的第二端的内径相匹配。该浮塞14由密度低于水的轻质材料制成,其能浮于水面上,浮塞14一般被制备成圆球状。优选的,滑动连接杆16也采用由轻质材料制成细杆,如塑料杆等。
存水过程中,浮塞14附在水面上并随着水位上浮,当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位达到预定高度(即进水管13的第二端所在的止水位置处)时,浮塞14顶入至进水管13的第二端内从而封堵住进水管13的第二端,进水管13被关闭,进水管13内的水无法继续流入至翻转储水容器12。当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位下降至低于预定高度时,浮塞14随水位下浮并脱离进水管13的第二端,进水管13被打开,水流入至翻转储水容器12。
当然,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包括浮塞的纯机械形式的止水机构。如,止水结构包括浮塞限位罩和浮塞,其中:浮塞限位罩的上端与进水管13的第二端对接,浮塞限位罩的侧壁上沿轴向设置有过水孔。过水孔可以是沿轴向贯穿浮塞限位罩的侧壁的条形孔,也可以是若干沿轴向密布在浮塞限位罩的侧壁上的小孔,当然也可以直接将浮塞限位罩设置为镂空结构。
浮塞容置于浮塞限位罩内并能够在浮塞限位罩内随水位上下浮动,浮塞的外径略大于供水管的第二端的内径。当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位达到预定高度时,浮塞上浮并封堵于进水管13的第二端以实现对进水管13的关闭。当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位下降至低于预定高度时,浮塞随水位下浮并脱离进水管13的第二端,进水管13被打开。
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实施例中的冲水装置10的存水、冲水的全过程,下文将继续参照图1至图4,对本实施例中的冲水装置10的工作过程进行示例性描述。
如图1所示,翻转储水容器12处于复位状态(非倾斜),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位低于预定高度(即进水管13的第二端所在的位置),浮塞14远离进水管13。进水管13内的水流入至翻转储水容器12内,翻转储水容器12存水。
如图2所示,当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位到达预定高度时,浮塞14顶入至进水管13的第二端内从而实现了对进水管13的关闭,存水过程结束。
如图3所示,当需要对待冲洗目标物进行冲洗时,且所需的冲水量较少时,将手柄172向上转动至第一手柄固定块173处并支撑于第一手柄固定块173上,翻转储水容器12实现对应的较小程度的倾斜,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较少量的水经过水边落入至冲水导槽11内并最终经冲水口111冲向待冲洗目标物。而当待冲洗目标物所需的冲水量较大时,如图4所示,则将手柄172向上转动至第二手柄固定块174处并支撑于第二手柄固定块174上,翻转储水容器12实现对应的较大程度的倾斜,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较大量的水经过水边落入至冲水导槽11内并最终经冲水口111冲向待冲洗目标物。
冲水结束后,将手柄172自手柄固定块释放并向下转动手柄172,翻转储水容器12翻转复位至图1所示的状态。翻转储水容器12重新开始存水。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冲水装置10中的翻转驱动机构17,手柄172通过转轴171直接驱动翻转储水容器12翻转,驱动过程中需要施加至手柄172的力较大,增加了操作者的操作难度。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结构的冲水装置,该冲水装置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冲水装置10的结构基本一致,其存在的主要区别在于翻转驱动机构的实现方式。为了描述简洁,本说明书在对第二实施例中的冲水装置进行描述时,对于相同或相似结构的构件,直接沿用上文中第一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及附图标记。
图6至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冲水装置10在两个工作状态下结构示意图及其中的翻转储水容器1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
图6为第二实施例的冲水装置在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二实施例的冲水装置在另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二实施例的冲水装置中的翻转储水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冲水装置10包括冲水导槽11、翻转储水容器12及翻转驱动机构18。其中的冲水导槽11、翻转储水容器12及翻转驱动机构18所要实现的功能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冲水导槽11为漏斗式结构,冲水导槽11的底部连通有一向外倾斜的弯管,该弯管的端部出口即为冲水导槽11的冲水口111。当然,本实施也可以采用第一实施例中的歪漏斗结构的冲水导槽11。本实施例中,翻转储水容器12为斗状结构,其底部可以不设置卡槽。
继续参考图6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翻转驱动机构18包括成对设置的连接转轴181、驱动转轴182、手柄183及驱动杆184。其中:
翻转储水容器12的两个相对的侧壁分别经一个连接转轴181转动连接在冲水导槽1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优选的,冲水导槽1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预装有与连接转轴181配套的转动轴承。即:本实施例中,翻转储水容器12经两个连接转轴181悬置于冲水导槽11内。
驱动转轴182设置在冲水导槽11内,驱动转轴182的两端分别经转动轴承转动装配于冲水导槽1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驱动转轴182的一端向外延伸冲水导槽11。
手柄183设置于冲水导槽11的外侧,手柄183的第一端固定在驱动转轴182的延伸出冲水导槽11的一端上,手柄183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驱动杆184设置在冲水导槽11内,驱动杆184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在驱动转轴182上,驱动杆184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翻转储水容器12上。即:本实施例中,驱动杆184的另一端为翻转驱动机构18的驱动端。
可选的,翻转储水容器12上设置有与驱动杆184转动连接的连接转轴185。
手柄183经转轴182带动驱动杆184转动以驱动翻转储水容器12翻转,手柄172向下转动时,翻转储水容器12向下翻转。
通过向下按压或向上拉动手柄183的握持端使得手柄183向下或向上转动,能够经驱动转轴182带动驱动杆184反向转动,最终驱动翻转储水容器12翻转。
具体的,如图6和图7所示。当向下按压手柄183的握持端使得手柄183向下转动时,驱动杆184向上反向转动,从而驱动储水容器12向下翻转至图7所示的倾斜状态。存储在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经水边瞬间落入至冲水导槽11内并最终经冲水口111快速冲出。
由于驱动杆184与翻转储水容器12为转动连接,因此,当翻转储水容器12在翻转驱动机构18的驱动下向下翻转至一定的角度后,由于翻转储水容器12的重心向上偏移,翻转储水容器12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自行继续向下翻转,从而将其内的水倒尽。
完成冲水后,向上拉动手柄183的握持端使得手柄183向上转动,驱动杆184反向转动,从而驱动储水容器12向上翻转至图6所示的复位位置。
当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中,冲水导槽11的外壁上也可以设置用于固定手柄183的手柄固定块,当手柄183向下转动至手柄固定块所在位置时,手柄183能够限位至在手柄固定块上,从而使得翻转储水容器12保持在对应的倾斜状态。同样的,为了满足不同的冲水量需求,以节约用水,冲水导槽11的外壁上自上而下可以设置两个或多个手柄固定块。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为了实现对翻转储水容器12的供水,并防止水溢出,本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有进水管13、止水机构等部件。由于上文中已经对这些部件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过详细描述,因此此处也不再赘述。
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实施例中的冲水装置10的存水、冲水的全过程,下文将继续参照图6至图7,对本实施例中的冲水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示例性描述。
如图6所示,翻转储水容器12处于复位状态(非倾斜),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位低于预定高度(即进水管13的第二端所在的位置),浮塞14远离进水管13。进水管13内的水流入至翻转储水容器12内。当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位到达预定高度时,浮塞14顶入至进水管13的第二端内从而实现了对进水管13的关闭,存水过程结束。
如图7所述,当需要对待冲洗目标物进行冲洗时,将手柄183向下转动至预定位置处,同步的,驱动杆184向上反向转动从而驱动储水容器12向下翻转,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经过水边瞬间落入至冲水导槽内并最终经冲水口11快速冲向待冲洗目标物。
冲水结束后,将手柄172向上转动,翻转储水容器12向上翻转复位至图6所示的复位状态。翻转储水容器12可以重新开始存水。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为了描述简单,本实施例只对冲水装置10的两个工作状态进行了描述。实际上,本实施例中的冲水装置10也可能在冲水导槽11的外壁上设置至少两个以上的手柄固定块。即,与第一实施例相似,本实施例中的翻转储水容器12的倾斜状态也可以进行选择、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两个实施例中,在不矛盾的前提下,一个实施例中关于一个部件的详细描述也可以被用于理解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同一部件。在不矛盾的前提下,一个实施例中的各部件的可选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也同样适用于另一个实施例的相应的部件。
与现有技术中的冲水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水装置10,其储水容器与冲水口之前存在较大的落差,且储水容器被设置为翻转结构,如此,储存于储水容器内的水能够随着储水容器的翻转瞬间落下,并最终经冲水口快速冲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冲水装置10显著提升了冲水水速,减少了用水量。
高效节水便器
如前文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提供的冲水装置10特别适合于作为节水便器的冲水部件。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即提供一种高效节水便器,其中集成了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提供的冲水装置10。
由于集成有冲水装置10,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高效节水便器能够在保证对便池的冲洗效果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少用水量,实现便器的高效节水。
下文将通过一个具体实施例来描述该高效节水便器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图9至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高效节水便器在三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
图9为第三实施例的高效节水便器在第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三实施例的高效节水便器在第二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第三实施例的高效节水便器在第三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9至图1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高效节水便器20包括座体21、便池22、冲水导槽11、翻转储水容器12、翻转驱动机构17等部件。其中:
座体21为中空结构,便池22设置在座体21上,便池22内设置有排污口,排污口与外部的排污管道连通。
冲水槽道11设置在座体21内,其底部设置有冲水口111,冲水口111与便池22连通。可选的,便池22的上端边缘设有便池水圈23,便池水圈23内形成有水腔,便池水圈23上沿周向均布有布水孔,冲水口111与便池水圈23连通。自冲水口111冲入至便池水圈23内的水经布水孔均匀流入至便池22内,以实现对便池22的全面冲洗。
翻转储水容器12悬置在冲水导槽11内,优选的,翻转储水容器12靠近冲水导槽11的上端开口处,即翻转储水容器12与冲水口之间落差最大。翻转储水容器12内形成有用于存水的存水内腔,翻转储水容器12的上端敞开形成上端开口,该上端开口的一个侧边为过水边。
翻转驱动机构17安装在冲水导槽11上,翻转驱动机构17的驱动端与翻转储水容器12连接,翻转驱动机构17被配置为驱动翻转储水容器12翻转。
当翻转驱动机构17驱动翻转储水容器12向下翻转时,翻转储水容器12的过水边向下倾斜,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经过水边瞬间落入至冲水导槽11内并经冲水口111快速冲入至便池22内,从而将便池内的污物冲洗干净。
当翻转驱动机构17驱动翻转储水容器12向上翻转时,翻转储水容器12回到复位位置,此时,翻转储水容器12的过水边从向下倾斜状态恢复至水平状态。翻转储水容器12能够被存满水,以备下次冲洗。
本实施例中的翻转驱动机构17包括转轴171和手柄172,其中:
转轴171设置在座体21内贯穿冲水导槽11,所述转轴171的两端经转动轴承转动装配于座体2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转轴171的一端向外延伸出座体21。翻转储水容器12固定连接在转轴171上,即:翻转储水容器12经贯穿冲水导槽11的转轴171悬置在冲水导槽11内。
手柄172设置于座体21的外侧,手柄172的第一端固定在转轴171的延伸出座体21的一端上,手柄172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可见,本实施例中的翻转驱动机构17的结构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翻转驱动机构17的结构基本相同。当然,在将第一实施例中的翻转驱动机构17引入至本实施例中时,需要对其安装方式进行适应性调整,如,在本实施例中,转轴171连接在座体21上,而非连接在冲水导槽11上,如此方能保证手柄172位于在座体21外侧。
当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节水便器20也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翻转驱动机构18作为翻转驱动机构。同样的,该翻转驱动机构18在本实施例中的安装方式也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以保证手柄183位于座体21外侧,此处不再赘述。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翻转驱动机构17对翻转储水容器12的驱动过程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完全相同,因此此处不再赘述,请参考上文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应内容。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中的翻转驱动机构17也可以包括用于固定手柄1的手柄固定块。由于手柄172设置在座体21外侧,对应的,本实施例中的手柄固定块被设置在座体21的外壁上。在手柄172向上转动至手柄固定块所在位置时,手柄172能够支撑至所述手柄固定块上。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可选的,座体21的外壁上设置有两个手柄固定块,分别为第一手柄固定块173和第二手柄固定块174,其中:第一手柄固定块173位于第二手柄固定块174的下方。如图10所示,当便池22内的污物较少时,将手柄172向上转动至第一手柄固定块173处并支撑于第一手柄固定块173上,此时翻转储水容器12的倾斜程度较小,自翻转储水容器12内落下的水量相应较少。如图11所示,当便池22内的污物较多时,将手柄172向上转动至第二手柄固定块174处并支撑于第二手柄固定块174上,此时翻转储水容器12的倾斜程度较大,自翻转储水容器12内落下的水量相应较大。当然,也可以设置更多数量的手柄固定块,以实现冲水量的更多选择。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为了实现对翻转储水容器12的供水,并防止水溢出,本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进水管13、止水机构等部件。由于上文中已经对这些部件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过详细描述,因此此处也不再赘述。
需要进行说明是,在不矛盾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的关于冲水装置10中的各个部件的详细描述也可以被用于理解本实施例中的高效节水便器相对应的部件。在不矛盾的前提下,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的冲水装置10的各部件的各种可选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也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的高效节水便器,便池22的排污口始终与外部的排污管道保持连通。这样的连接方式导致:当便池22内没有存水封的情况下,排污管道内的臭气及菌虫容易经排污口进入至便池22内。
鉴于此,有必要对本实施例中的高效节水便器进行进一步改进,在保证高效节水的同时实现防臭、防菌效果。
具备防臭效果的高效节水便器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具备防臭效果的高效节水便器,与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高效节水便器相比,该具备防臭效果的高效节水便器在保证高效节水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防臭效果。
下文中将通过两个实施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备防臭效果的高效节水便器进行示例描述。
图12至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具备防臭效果的高效节水便器在两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
图12为第四实施例的具备防臭效果的高效节水便器在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具备防臭效果的高效节水便器在另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2至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具备防臭效果的高效节水便器30(以下简称为高效节水便器30)包括座体31、便池32、外套管34、排污内软管35、冲水导槽11、翻转储水容器12、翻转驱动机构17及外套管拉升机构等部件。其中:
座体31为中空机构。
便池32设置在座体31上,便池32内设置有排污口321。
外套管34为易于弯曲的管道,外套管34设置于座体31内,外套管34的一端与排污口21连接,外套管34的另一端与外部的排污管道100的进水端连接。特别的,排污口321的被设置为高于排污管道100的进水端的高度。
由于外套管34可以自由弯曲,因此外套管34能够方便地与预先安装好的各种结构的地排式、墙排式排污管道100连接。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污管道100为预置于地下的地排式排污管道,即排污管道100填埋于地下,排污管道100的进水端向上伸出地面后与外套管34连接。又如,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排污管道100为预置于墙体内的墙排式排污管道,即排污管道100设置于墙体内,排污管道100的进水端向外延伸出墙体后与外套管34连接。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外套管34的另一端经一锥形圈撑开后插接于排污管道100的进水端处,从而保证了外套管34与排污管道100的连接强度。优选的,锥形圈的大小头上上设置有豁口,即大小头为具有一定弹性的非闭合结构,从而使得外套管34能够与不同管径的排污管道100连接。
外套管34可以采用薄壁金属管、塑料管、橡胶管等已知的各种类型的能够在外力压迫下自由弯曲的管道。为了适应湿冷环境,延长外套管34的使用寿命,优选的,外套管34采用耐腐蚀、抗拉伸、耐低温材料。
排污内软管35设置于所述外套管34内,排污内软管35的一端与排污口321连接,排污内软管35的另一端为自由端,该自由端即为排污内软管35的出水端。排污内软管35质地柔软,本实用新型将排污内软管35设置于外套管34内,从而实现了对排污内软管35的支撑并保证了排污内软管35的走向。常态下,排污内软管35处于自然闭合状态,而当有流体流入至排污内软管35内时,排污内软管35被流体撑开,从而使得流体能够顺利流过排污内软管35。
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污内软管35的一端经一固定卡环(未图示)固定连接在排污口321上,从而保证了排污内软管35与排污口321的连接强度及连接密封性。可选的,先将排污内软管35的端部撑开后套在排污口321上,然后将固定卡环卡扣在排污内软管35的该端部的外侧,从而实现排污内软管35与排污口321的固定连接。也可以先将固定卡环预装至排污内软管35的端部以撑开该端部,然后将固定卡环卡扣至排污口321上,从而实现排污内软管35与排污口321的固定连接。当然,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由于排污内软管35本身有一定的弹性,因此也可以不使用固定卡环,直接将排污内软管35的端部撑开后套在排污口321。
排污内软管35可以采用各种类型的纤维材料软管、复合材料软管、纺织材料软管、橡胶软管及扁软管等。为了适应湿冷环境,排污内软管35的使用寿命,优选的,排污内软管35采用耐腐蚀、抗拉伸、耐低温材料。
冲水导槽11设置在座体31内,其底部设置有冲水口111,冲水口111与便池32连通。可选的,便池32的上端边缘设有便池水圈33,便池水圈33内形成有水腔,便池水圈33上沿周向均布有布水孔,冲水口111与便池水圈33连通。自冲水口111冲入至便池水圈33内的水经布水孔均匀流入至便池32内,以实现对便池32的全面冲洗。
翻转储水容器12悬置在冲水导槽11内,优选的,翻转储水容器12靠近冲水导槽11的上端开口处,即翻转储水容器12与冲水口111之间存的落差最大。翻转储水容器12内形成有用于存水的存水内腔,翻转储水容器12的上端敞开形成上端开口,该上端开口的一个侧边为过水边。
翻转驱动机构17安装在所述座体31上,翻转驱动机构17的驱动端与翻转储水容器12连接,翻转驱动机构17被配置为驱动翻转储水容器12上下翻转,在翻转驱动机构17驱动翻转储水容器12向下翻转时,翻转储水容器12的过水边向下倾斜,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经过水边瞬间落入至冲水导槽11内并经冲水口111快速冲入至便池32内。
外套管拉升机构被配置为与翻转驱动机构17联动,外套管拉升机构的驱动端与外套管34连接,外套管拉升机构用于向上拉伸外套管34以驱动外套管34向上弯曲从而使得外套管的顶部的高度高于排污口的高度。
本实施例中,翻转驱动机构17的结构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翻转驱动机构17的结构基本相同。如图12至图13,该翻转驱动机构17包括转轴171和手柄172。其中:转轴171设置在座体31内并贯穿冲水导槽11,转轴171的两端转动装配于座体3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转轴171的一端向外延伸出座体21。翻转储水容器12固定于转轴171上,可选的,如图5所示,翻转储水容器12的底部设置有卡槽121,翻转储水容器12经卡槽121卡接与转轴171上。
手柄172设置于座体31的外侧,手柄172的第一端固定在转轴171的延伸出座体31的一端上,手柄172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手柄172经转轴171驱动翻转储水容器12上下翻转。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翻转驱动机构17对翻转储水容器12的驱动过程与第一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中的完全相同,因此此处不再赘述,请参考上文第一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中的相应内容。
为了实现外套管拉升机构与翻转驱动机构17的联动以实现:在翻转驱动机构17驱动翻转储水容器12向下翻转使得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冲入至便池22内时,外套管拉升机构能够释放外套管34(以使得便池内的污物能够随着水经排污口321、内套管35流入至排污管道100内)。
本实施例中,外套管拉升机构包括拉绳36,拉绳36的第一端连接在翻转储水容器12的过水边上,拉绳36的另一端连接在外套管34上。优选的,为了方便拉绳36与外套管34的连接,外套管拉升机构还包括套设在外套管34上的固定环(未图示),拉绳36的第二端连接在固定环上。
与第一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相同,为了实现对翻转储水容器12的供水,并防止水溢出,本实施例中也设置有进水管13、止水机构等部件。由于上文中已经对这些部件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过详细描述,因此此处也不再赘述。
请继续参考图12至图13,本实施例中的高效节水便器30的工作过程如下:
如图12所示,常态下,翻转储水容器12处于复位状态,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位低于预定高度(即进水管13的第二端所在的位置),浮塞14远离进水管13。进水管13内的水流入至翻转储水容器12内,翻转储水容器12存水。当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位到达预定高度时,浮塞14顶入至进水管13的第二端内从而实现了对进水管13的关闭,存水过程结束。
图12所示状态下,连接拉绳36的第一端的翻转储水容器12的过水边处于高位,连接拉绳36紧绷,外套管34在拉绳36的拉升下向上弯曲,从而使得外套管34的顶部(图中虚线框部分)高于排污口321。即:常态(翻转储水容器12存水状态)下,便池32与排污管道100被隔断。该状态下,排污内软管35处于自然闭合状态,因此即使便池内没有存水封,排污管道100内的臭气、菌虫也会被封闭在外套管34与排污内软管35之间的防臭空间内,而不会经排污内软管35进入至便池32内,从而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便器在常态下不需要存水封也能实现良好的防臭、防菌虫效果。本实施例中的高效节水便器30尤其适合用于低温环境下,其能解决存水封防臭容易造成便池上冻的技术问题。
此外,由于外套管34的顶部高于排污口321,因此,排便前,只需要导入极少量的水至便池32内即能形成水封。
排便结束后,如图13所示,将手柄172向上转动至预定位置,使得翻转储水容器12向下翻转,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瞬间落入至冲水导槽11并经冲水口111冲入至便池32内从而实现对便池32的污物的冲洗。图13所示状态下,连接拉绳36的第一端的翻转储水容器12的过水边向下倾斜并到达低位,拉绳36松弛,外套管34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收缩复位,污内软管35平躺在外套管34内,便池32内的水携带污物进入至排污内软管35内,排污内软管35被撑开,水携带污物最终经排污内软管35的自由端流入至排污管道100内,由排污管道100输送至化粪池等污水处理空间内。即:翻转储水容器12倾斜冲水过程中,便池32内的水及污物能够被顺利地冲入至排污管道100内。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为了描述简单,本实施例只对高效节水便器30的两个工作状态进行了描述。实际上,本实施例中的高效节水便器30也可能在座体31的外壁上设置至少两个手柄固定块。即,与第三实施例相似,本实施例中的翻转储水容器12的倾斜状态也可以进行选择、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结构的具备防臭效果的高效节水便器30,该高效节水便器30与第四实施例中的高效节水便器30的结构基本一致,其存在的主要区别在于翻转驱动机构、外套管拉升机构的实现方式。
为了描述简洁,本说明书在对第五实施例中的高效节水便器30进行描述时,对于相同或相似结构的构件,直接沿用上文中第四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及附图标记。
图14至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具备防臭效果的高效节水便器30在两个工作状态下结构示意图。其中:
图14为第五实施例的具备防臭效果的高效节水便器30在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第五实施例的具备防臭效果的高效节水便器30在另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4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具备防臭效果的高效节水便器30(以下简称为高效节水便器30)包括座体31、便池32、外套管34、排污内软管35、冲水导槽11、翻转储水容器12、翻转驱动机构18及外套管拉升机构等部件,各部件与所要实现的功能与第四实施例中的相同,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冲水导槽11为漏斗式结构,冲水导槽11的底部连通有一向外倾斜的弯管,该弯管的端部出口即为冲水导槽11的冲水口111。当然,本实施也可以采用第四实施例中的歪漏斗结构的冲水导槽11。本实施例中,翻转储水容器12为斗状结构,其底部可以不设置卡槽。
继续参考图14至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翻转驱动机构18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翻转结构18的机构相似,具体的,该翻转驱动机构18包括成对设置的连接转轴181、驱动转轴182、手柄183及驱动杆184。其中:
翻转储水容器12的两个相对的侧壁分别经一个连接转轴181转动连接在冲水导槽1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优选的,冲水导槽1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预装有与连接转轴181配套的转动轴承。
驱动转轴182设置在座体31内,驱动转轴182的两端分别经转动轴承转动装配于座体3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驱动转轴182的一端向外延伸出座体31。
手柄183设置于座体31的外侧,手柄183的第一端固定在驱动转轴182的延伸出座体31的一端上,手柄183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驱动杆184设置在座体31内,驱动杆184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在驱动转轴182上,驱动杆184的另一端穿入至冲水导槽11内并转动连接在翻转储水容器12上。可选的,翻转储水容器12上设置有与驱动杆184转动连接的连接转轴。
手柄183经转轴182带动驱动杆184转动以驱动翻转储水容器12翻转,手柄183向下转动时,翻转储水容器12向下翻转。
继续参考图14至图15所示,外套管拉升机构包括拉绳36和拉杆37,其中:拉杆37设置在座体31内,拉杆37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在转轴182上,拉杆37的第二端为自由端;拉绳36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拉杆37的自由端上,拉绳3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外套管34上。可选的,拉杆37与手柄183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小于90°。
本实施例中,外套管拉升机构与翻转驱动机构18的联动过程如下:
手柄183向下转动时,驱动杆184向上转动从而驱动翻转储水容器12向下翻转,同步的,拉杆37向下转动,拉绳36松弛从而实现对外套管34的释放。
手柄183向上转动时,驱动杆184向下转动从而驱动所述翻转储水容器12向上翻转复位,同步的,拉杆37向上转动,拉绳36紧绷从而向上拉伸外套管34。
为了实现对翻转储水容器12的供水,并防止水溢出,本实施例中也设置有进水管13、止水机构等部件。由于上文中已经对这些部件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过详细描述,因此此处也不再赘述。
请继续参考图14和图15,本实施例中的高效节水便器30的工作过程如下:
如图14所示,常态下,翻转储水容器12处于复位状态,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位低于预定高度,即进水管13的第二端所在的位置,浮塞14远离进水管13。进水管13内的水流入至翻转储水容器12内,翻转储水容器12存水。当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位到达预定高度时,浮塞14顶入至进水管13的第二端内从而实现了对进水管13的关闭,存水过程结束。图14所示状态下,连接拉绳36的第一端的拉杆37的端部处于高位,拉绳36紧绷,外套管34在拉绳36的拉升下向上弯曲,从而使得外套管34的顶部(图中虚线框部分)高于排污口321。即:常态(翻转储水容器12存水状态)下,便池32与排污管道100被隔断。
该状态下,排污内软管35处于自然闭合状态,因此即使便池内没有存水封,排污管道100内的臭气、菌虫也会被封闭在外套管34与排污内软管35之间的防臭空间内,而不会经排污内软管35进入至便池32内,从而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便器在常态下不需要存水封也能实现良好的防臭、防菌虫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高效节水便器30尤其适合用于低温环境下,其能解决存水封防臭容易造成便池上冻的技术问题。
排便结束后,如图15所示,将手柄183向下转动至预定位置,使得翻转储水容器12向下翻转,翻转储水容器12内的水瞬间落入至冲水导槽11并经冲水口冲入至便池32内从而实现对便池32的污物的冲洗。图15所示状态下,连接拉绳36的第一端的拉杆37的端部到达低位,拉绳36松弛,外套管34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收缩复位,便池32内的水携带污物进入至排污内软管35内,排污内软管35被撑开,水携带污物最终经排污内软管35的自由端流入至排污管道100内,由排污管道100输送至化粪池等污水处理空间内。即:翻转储水容器12倾斜冲水过程中,便池32内的水及污物能够被顺利地冲入至排污管道100内。
上文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足够详细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描述。所属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实施例中的描述仅仅是示例性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真实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做出所有改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是由所述的权利要求书进行限定的,而不是由实施例中的上述描述来限定的。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