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出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1-17 15:01:41|270|起点商标网
一种出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出水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经存在通过涡流腔产生旋涡水流,并通过气水混合腔对涡流腔流出的旋涡水流注入气泡的技术,该技术通过涡流腔底部的小孔出水产生压力下降,形成负压区从而吸气产生气液混合的气泡水。然而,这样所产生的气泡旋涡水流稳定性差,出水易絮乱,发生跳动,无法输出稳定的气泡水。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出水装置,其使得经涡流腔输出的旋涡水能够稳定地吸气,不易絮乱和跳动,从而输出稳定的气泡水。

为达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出水装置,其设有出水流道,所述出水流道沿出水方向设有涡流腔和气水混合腔;所述气水混合腔通过旁路气道连通大气;所述涡流腔通过中心孔和围绕所述中心孔沿圆周方向均布的至少两个第一孔连通所述气水混合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孔的数量为偶数个。

进一步地,旁路气道数量与所述第一孔数量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地连通至所述第一孔。

进一步地,所述旁路气道沿径向连通至对应的所述第一孔。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孔和第一孔的长径比不小于1.8:1。

进一步地,所述涡流腔呈碗状,所述中心孔和各所述第一孔位于所述涡流腔的碗底。

进一步地,至少部分水流注入所述涡流腔的方向具有切向分量。

进一步地,具有切向分量的水流注入所述涡流腔的方向垂直于所述出水方向。

进一步地,至少部分水流以出水方向并正对所述中心孔地注入所述涡流腔。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流道还设有位于所述气水混合腔下游的出水腔;所述出水腔内沿所述出水方向布设有第一网状结构和第二网状结构;所述第一网状结构的网孔大于所述第二网状结构的网孔;所述第一网状结构与所述第二网状结构之间设有第一间隔。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腔内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二网状结构的第三网状结构;所述第二网状结构和所述第三网状结构之间设有第二间隔。

相对于现有技术,上述方案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现有技术中,涡流腔通过腔底的沿出水方向设置的单个直径较大的中心孔输出旋涡水,由于必须保证流量,因此该中心孔直径较大,此时,由于涡流和涡流的影响,出水会絮乱,无法达到较佳的吸气效果,且出水跳动,无法输出稳定的气泡水。本申请中,在中心孔周围均布第一孔,从而使涡流和涡流受到约束,又能保证一定的出水面积和出水流量。更重要的是,中心孔与第一孔输出的受到约束的旋涡水相互影响,使输出的水流的吸气效果显著提高,并且水流不再发生跳动,能够稳定地获得轴向气泡水。

第一孔的数量为偶数个,则在径向上中心孔两边均存在对应的第一孔,此时出水水流最为稳定,在径向上中心孔输出的水流与两个第一孔输出的水流共同影响,并形成稳定的负压区,使吸气效果更好,轴向气泡水更稳定。

旁路气道与第一孔对应,使得第一孔输出的水流受中心孔水流与旁路气道进气双重影响,得以稳定输出气泡水。

旁路气道沿径向连通第一孔,使得第一孔受到的中心孔水流的影响和旁路气道进气的影响均约束到径向上,使气泡水输出更稳定。

中心孔和第一孔的长径比不小于1.8:1,则旋涡水的旋涡效果得以被约束,轴向输出效果更好,对中心孔与第一孔的相互影响更有利,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吸气效果。

注入涡流腔的水流存在垂直于出水方向的切向水流,这就导致注入时该水流必然地被阻挡碰撞,压力下降促使流速不稳定,产生液体湍流,在高速射流的湍流下发生第一次剪切破摔形成大量微气泡。

以轴向注入涡流腔的一部分水流由于通孔相对口径小,流速增加,产生的压力差形成许多小的湍流,从而产生更多的微气泡。

碗形涡流腔内,水流相互碰撞、切割,从而对产生的微气泡进行粉碎,得到更多微气泡。

现有技术中,在出水腔中的滤网(例如起泡器出水口的滤网)主要对出水起到整流作用,也具有一定剪切破摔效果。但是,申请人发现,为了获得更为细微的出水水珠,单纯增加滤网的目数,却会使得其整流效果极剧下降,水流变得不稳定,产生抖动,出水方向摇摆,无法形成稳定的轴向水流。针对这个问题,申请人创造性地设置了两层网状结构,即第一网状结构和第二网状结构,并且设置第一网状结构网孔大于第二网状结构的网孔,这样,出水水流经过两次剪切破摔得到细微的出水水珠,并且,由于每一次剪切破摔都没有一次到位式地破摔剧烈,因此兼具了整流效果,使得水流在轴向上变得稳定,不抖动。

第三网状结构主要起到整流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简要介绍所需要使用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中出水装置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中出水装置解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中出水装置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中旋流件立体图;

图5为实施例中吸气件立体图;

图6为实施例中第一间隔件、第二间隔件和第三间隔件立体图;

图7为实施例中水流方向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出水装置100;进水接头11、安装盖12、旋流件13、吸气件14、出水件15;第一间隔件16、第二间隔件17、第三间隔件18、端盖19;

第一网状结构21,第一滤网211;第二网状结构22,第二滤网221;第三网状结构23,第三滤网231;

进水道31,过水道32,旋转流道33,轴向流道34,涡流腔35,中心孔36,第一孔37,气水混合腔38,出水腔39;

旁路气道41,第一段411,第二段412,第三段413。

具体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而不是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为“包含但不限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见图1至图3,图1至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出水装置100。如图所示,出水装置100包括彼此固接的进水接头11、安装盖12、旋流件13、吸气件14、出水件15、第一间隔件16、第二间隔件17、第三间隔件18、第一网状结构21、第二网状结构22和第三网状结构23。

其中,进水接头11呈管状,其外壁设有第一凸缘,在第一凸缘上下均设有外螺纹。进水接头11沿轴向设有通孔,形成进水道31。

安装盖12呈环形,其设有向下的环形凸起,安装盖沿轴向设有通孔,形成过水道32,过水道32的直径小于进水道31的直径。

旋流件13如图4所示,具有一呈圆片状的本体,本体的中心设有通孔,通孔形成轴向流道34。在本体上设有四个旋壁,每个旋壁均是从靠近轴线的内端沿螺旋线展开至位于圆周的外端。各旋壁的内端形成一圆柱形的空间,以供安装盖12的环形凸起伸入。相邻的旋壁间形成旋转流道33,旋转流道33开口于圆周。旋流件13固接于安装盖12的下端。

吸气件14如图3和图5所示,其大致呈一开口向上的筒体,筒体的筒腔的上部分设有与进水接头11第一凸缘下的外螺纹螺接的内螺纹,筒体的筒腔的下部分呈碗状,碗壁围合而成涡流腔35,在碗状的碗底开设有中心孔36,围绕中心孔36设有四个第一孔37,第一孔37沿圆周方向均布。吸气件14外壁还设有向下的台阶面。吸气件14的下端面设有容纳中心孔36和四个第一孔37的凹槽,吸气件14的下端面、台阶面下的侧壁和台阶面上开设有四个槽道,每个槽道形成旁路气道41,旁路气道41位于下端面的一段为第一端411,位于台阶面下的侧壁的一段为第二段412,位于台阶面上的一段为第三段413。其中,旁路气道41的第一段411均沿径向延伸地与凹槽连通,并指向对应的第一孔37。旁路气道41的第二段412和第三段413也均位于第一段411所在的垂直面上。吸气件14开口向上地与进水接头11螺接,并将安装盖12固定地夹设于其间。

出水件15其由管状的本体和位于管腔中的隔壁构成,管状的本体的上端抵靠吸气件14的台阶面,隔壁的上端抵靠吸气件14的下表面,管状的本体位于隔壁上方的管内壁抵靠吸气件14的台阶面下的侧壁,从而使出水件15与吸气件14固接后,旁路气道41得以通过第三段413的外端导通至出水装置100外。隔壁沿轴向设有一通孔,该通孔形成气水混合腔38。隔壁下方的管腔形成出水腔39,其上部分呈形成下大上小的锥台状,其下部分内螺纹,上下两部分之间形成有台阶面。

第一间隔件16、第二间隔件17和第三间隔件18形状相同,均如图6所示,具有一环形的本体和四个从环形的本体的内壁径向延伸的加强筋,以提供支撑。第一间隔件16、第二间隔件17和第三间隔件18的厚度均在1-3mm之间,本实施例中采用2mm。第一间隔件16和第二间隔件17之间夹设有第一网状结构21,第二间隔件17和第三间隔件18之间夹设有第二网状结构22。由此,第二间隔件17的厚度形成了第一网状结构21与第二网状结构22之间的第一间隔的长度。

端盖19具有管状的本体,其下端外壁具有第二凸缘。管状的本体的外壁设有与出水件15的隔壁下方的内螺纹螺纹配合的外螺纹。管状的本体内壁设有向上的台阶面,该台阶面与第三间隔件18之间夹设有第三网状结构23,由此第三间隔件18的厚度形成了第二网状结构22与第三网状结构23之间的第二间隔的长度。端盖19与出水件15螺接后,其第二凸缘的上表面顶抵出水件15的下表面,并将第一间隔件16、第一网状结构21、第二间隔件17、第二网状结构22、第三间隔件18和第三网状结构23夹紧于出水件15的向下的台阶面与端盖19的向上的台阶面之间。

第一网状结构21包括一层或两层第一滤网211,本实施例中为两层且彼此贴靠。第一滤网211的目数不低于60目,本实施例中采用100目。

第二网状结构22包括一层或两层第二滤网221,本实施例中为两层且彼此贴靠。第二滤网221的目数应大于第一滤网211的目数,且不低于100目,本实施例中采用200目。由于第二滤网221的目数大于第一滤网211的目数,因此第一网状结构21的网孔大于第二网状结构22的网孔。

第三网状结构23至少包括一层第三滤网231。第三滤网231的目数小于第一滤网211的目数,本实施例中采用60目。第三网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一层第一滤网211和一层第二滤网221,第一滤网211位于第二滤网221下游并位于第三滤网231上游;且第一滤网211分别贴靠第二滤网221和第三滤网231。

参见图7,连接完成后,本实施例中的出水装置100沿水流方向形成有进水道31、过水道32,进入旋流件后,分别从四个旋转流道33和轴向流道34进入涡流腔35,再通过中心孔36和四个第一孔37进入气水混合腔38,其间,通过四个旁路气道41吸气。进入气水混合腔38后,再进入出水腔39,并顺序通过第一网状结构21、第二网状结构22和第三网状结构23后出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旋转流道33垂直于出水方向向涡流腔35注入切向水流,导致注入时该水流必然地被阻挡碰撞,压力下降促使流速不稳定,产生液体湍流,在高速射流的湍流下发生第一次剪切破摔形成大量微气泡。而通过轴向流道34注入涡流腔35的水流由于轴向流道34口径小,流速增加,产生的压力差形成许多小的湍流,从而产生更多的微气泡。在涡流腔35中,水流相互碰撞、切割,从而对产生的微气泡进行粉碎,得到更多微气泡。

在碗形的涡流腔35内,水流相互碰撞、切割,从而对产生的微气泡进行粉碎,得到更多微气泡。

本实施例采用中心孔36和围绕中心孔36均布的四个第一孔37将水流从涡流腔35引入至气水混合腔38,同时旁路气道41沿径向连通对应的第一孔37,此时在径向上,中心孔36的水流与第一孔37的水流和气流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稳定的负压区,吸气效果显著,水流不会跳动,轴向气泡水更稳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奇数个第一孔37也是能够取得水流不跳动的效果的,但稳定性不如偶数个第一孔37时好。另外,由于将中心孔36和第一孔37的长径比设置为不小于1.8:1,则旋涡水的旋涡效果得以被约束,轴向输出效果更好,对中心孔36与第一孔37的相互影响更有利,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吸气效果。

为了获得比现有技术更为细微的水珠,本实施例在出水腔39内设置了第一网状结构21和第二网状结构22。并且设置第一网状结构21的网孔大于第二网状结构22的网孔,这样,出水水流经过两次剪切破摔得到细微的出水水珠,并且,由于每一次剪切破摔都没有一次到位式地破摔剧烈,因此兼具了整流效果,使得水流在轴向上变得稳定,不抖动。

为了使水流能够在破摔后稳定地形成轴向水流,本实施例设置了第三网状结构23,第三网状结构23主要起到整流效果,因此,最后一层第三滤网231必须比第一滤网211的目数还要小,这样能够增强整流效果,使输出的水流沿轴向稳定不抖动。而在第三网状结构23中同时设置第二滤网221和第一滤网211,并且目数逐渐减少,可以在整流的同时进一步固定前两级网状结构的破摔效果,提高细微水珠的比例。

本实施例依靠第二间隔件17和第三间隔件18使第一网状结构21与第二网状结构22之间形成第一间隔,使第二网状结构22和第三网状结构之间形成第二间隔。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的距离对于气泡水中气泡形态具有较大影响,距离过低,隔层内的水汽无法充分混合,气泡水气泡不均匀,距离过大,小气泡容易组合成大气泡,降低破摔效果。因此,申请人在发现上述规律后,经过实验,将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设置为不小于1mm且不大于3mm。

本实施例的出水装置100设定第一滤网211的目数为100目;所述第二滤网221的目数为200目;所述第三滤网231的目数为60目,能够得到水珠粒径小于80微米的超微气泡水,此时,出水呈乳白色,持续时间可达到至少60秒,且轴向稳定性好,气泡丰富,利于人体吸收和保湿,能够起到深度清洁效果。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混合结构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