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小型炒茶机的制作方法

2021-01-07 10:01:34|354|起点商标网
一种小型炒茶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炒茶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小型炒茶机。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茶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茶的加工过程中,一般需要对其进行翻炒,传统的炒茶工艺是人工翻炒,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械自动化炒茶机也逐步应用到茶叶加工行业中。现有的机械自动化炒茶机,大多是大型炒茶机,茶叶未经过称重便集中翻炒,在后续定量压饼、定量包装等工序中又要重新进行称重,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后续加工生产。因此,亟需研发设计一种小型炒茶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小型炒茶机,能够在翻炒的过程中同时定量称重,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小型炒茶机,包括机架,所述的机架顶部设有用于输送茶叶的进料机构,所述的进料机构下方设有用于称量茶叶的称重机构,所述的称重机构下方设有用于翻炒茶叶的炒茶机构,所述的炒茶机构上方设有用于添加茶油的茶油机构,所述的称重机构、炒茶机构、茶油机构均与机架连接。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进料机构包括料斗、输送带和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的料斗固定在机架顶部,所述的输送带通过传动辊与料斗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传动辊连接;所述的输送带上方还设有搅拌栅,所述的搅拌栅与料斗通过轴承连接,且所述的搅拌栅一端通过皮带传动机构与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称重机构包括称重槽板、称重板和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的称重槽板转动安装在进料机构的出料口正下方的机架上,且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承重槽板连接,所述的称重板通过伸缩杆活动安装在称重槽板的底部,且所述的称重板与称重槽板之间设有称重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的炒茶机构包括炒锅、翻板、压板、旋转轴和第三驱动电机,所述的炒锅固定在机架上,所述的旋转轴两端通过轴承与炒锅连接,且所述的旋转轴一端通过链传动机构与第三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的翻板、压板均通过支撑杆与旋转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翻板为平面板,所述的压板为弧形板,所述翻板、压板与炒锅的内壁均为间隙配合,且所述翻板与炒锅之间的间隙小于压板与炒锅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杆包括支撑柱和连接柱,所述的连接柱上开设有长腰形孔,所述的连接柱活动插接在支撑柱内,且它们之间通过锁紧螺栓穿过长腰形孔与螺母锁紧连接,所述的翻板、压板均与连接柱固定连接,所述的支撑柱与旋转轴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炒锅一侧还通过合页安装有出料板,所述的出料板与炒锅侧面之间通过插销锁紧连接,所述的出料板上还设有拉环。

进一步地,所述的炒锅底部还内嵌设有电热管。

进一步地,所述的炒锅上方还设有毛刷,所述的毛刷通过安装板与机架连接,且所述的毛刷与压板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的茶油机构包括油管和第四驱动电机,所述的油管转动安装在机架上,且所述的油管一端与第四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的油管上设有多个油孔。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小型炒茶机,通过在进料机构与炒锅之间设置承重机构,从进料机构中排出的茶叶落入到承重机构中,实现对茶叶的称重,称重后的茶叶再倒入炒锅中进行翻炒,能够在翻炒的过程中同时定量称重,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后续茶叶加工,使用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炒茶机构的侧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称重机构的侧视结构放大示意图。

其中:1-机架、2-称重机构、3-茶油机构、4-料斗、5-输送带、6-第一驱动电机、7-传动辊、8-搅拌栅、9-皮带传动机构、10-炒锅、11-翻板、12-压板、13-旋转轴、14-第三驱动电机、15-链传动机构、16-支撑柱、17-连接柱、18-长腰形孔、19-锁紧螺栓、20-出料板、21-插销、22-拉环、23-电热管、24-毛刷、25-安装板、2a-称重槽板、2b-称重板、2c-第二驱动电机、2d-伸缩杆、2e-称重传感器、3a-油管、3b-第四驱动电机、3c-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小型炒茶机,包括机架1,机架1为框架式结构,在机架1顶部设有用于输送茶叶的进料机构,可将茶叶搅拌并拨落,在进料机构下方设有用于称量茶叶的称重机构2,实现定量翻炒,在称重机构2下方设有用于翻炒茶叶的炒茶机构,在炒茶机构上方设有用于添加茶油的茶油机构3,其中,称重机构2、炒茶机构、茶油机构3均与机架1连接。

具体的,进料机构包括料斗4、输送带5和第一驱动电机6,其中,料斗4固定在机架1顶部,料斗4底部设置有出料口,出料口与称重机构2位置相对应,输送带5通过传动辊7与料斗4连接,第一驱动电机6的输出轴与传动辊7连接,第一驱动电机6带动传动辊7旋转,传动辊7再带动输送带5转动,从而将茶叶输送至料斗4底部的出料口,实现自动下料;在输送带5上方还设有搅拌栅8,该搅拌栅8与料斗4通过轴承连接,且搅拌栅8的底部与输送带5底面相贴近,搅拌栅8一端通过皮带传动机构9与第一驱动电机6的输出轴连接,第一驱动电机6通过皮带传动机构9带动搅拌栅8转动,对茶叶进行搅拌、翻抛落下,增加茶叶的蓬松性,以便于翻炒。

具体的,称重机构2包括称重槽板2a、称重板2b和第二驱动电机2c,其中,称重槽板2a转动安装在进料机构的出料口正下方的机架1上,且第二驱动电机2c的输出轴与承重槽板2a连接,称重板2b通过伸缩杆2d活动安装在称重槽板2a的底部,提高称重板2b的稳定性,且称重板2b与称重槽板2a之间设有称重传感器2e,称重传感器2e将称重板2b与称重槽板2a底部连接,茶叶落入到称重槽板2a上并达到一定量后,第二驱动电机2c带动称重槽板2a旋转180°,从而将茶叶倒出。

具体的,炒茶机构包括炒锅10、翻板11、压板12、旋转轴13和第三驱动电机14,其中,炒锅10固定在机架1上,炒锅10底部为弧形结构,旋转轴13两端通过轴承与炒锅10连接,且旋转轴13一端通过链传动机构15与第三驱动电机14的输出轴连接,翻板11、压板12均通过支撑杆与旋转轴13连接,第三驱动电机14带动旋转轴13旋转,从而带动翻板11、压板12转动,实现对炒锅10内茶叶的翻炒。

优选的,翻板11为平面板,压板12为弧形板,翻板11、压板12与炒锅10的内壁均为间隙配合,防止翻板11、压板12与炒锅10干涉,且翻板11与炒锅10之间的间隙小于压板12与炒锅10之间的间隙,使得压板12在炒锅内挤压茶叶,加快茶叶热干,同时还起到对茶叶的揉捻作用,而翻板11则起到将将茶叶翻起,避免茶叶一直触碰于锅底,防止茶叶糊掉的作用,使茶叶受热更加均匀。

优选的,支撑杆包括支撑柱16和连接柱17,其中,连接柱17上开设有长腰形孔18,连接柱17活动插接在支撑柱16内,且它们之间通过锁紧螺栓19穿过长腰形孔18与螺母锁紧连接,翻板11、压板12均与连接柱17固定连接,支撑柱16与旋转轴13固定连接,通过活动连接的支撑柱16和连接柱17,方便调节翻板11、压板12的距离,适用于不同重量的茶叶翻炒,使用更加方便,同时也便于拆装维护。

优选的,在炒锅10一侧还通过合页安装有出料板20,该出料板20与炒锅10侧面之间通过插销21锁紧连接,在炒茶时,插销21穿过炒锅10两端的法兰安装在出料板20的背面,从而将出料板20定位,防止出料板20打开,将炒锅10的出料口封堵,即可进行炒茶,在炒茶完成后,拔出插销21,即可打开出料板20,将茶叶取出,在出料板20上还设有拉环22,便于打开出料板20。

优选的,在炒锅10底部还内嵌设有电热管23,加快茶叶热干。

优选的,在炒锅10上方还设有毛刷24,该毛刷24通过安装板25与机架1连接,且毛刷24与压板12相接触,压板12在转动的过程中,与毛刷24接触,从而将翻板11、压板12上的茶叶及时清除,防止茶叶被炒焦的问题。

优选的,茶油机构3包括油管3a和第四驱动电机3b,其中,油管3a转动安装在机架1上,用于储存茶油,且油管3a一端与第四驱动电机3b的输出轴连接,油管3a上设有多个油孔3c,第四驱动电机3b带动油管3a转动,使得油孔3c朝下,即可向炒锅10内倒入茶油,方便炒茶。

本实用新型的小型炒茶机,在使用时,茶叶经过进料机构的输送带5和搅拌栅8搅拌翻抛落入称重机构的称重槽板2a内,实现对茶叶的称重;称重完成后,称重机构的第二驱动电机2c带动称重槽板2a转动,将茶叶再倒入炒锅10中;接着,第四驱动电机3b带动油管3a转动,将茶油倒入炒锅10内;最后第三驱动电机14带动旋转轴13转动,从而带动翻板11、压板12转动,实现对茶叶的翻炒。小型炒茶机,通过在进料机构与炒锅之间设置承重机构,从进料机构中排出的茶叶落入到承重机构中,实现对茶叶的称重,称重后的茶叶再倒入炒锅中进行翻炒,能够在翻炒的过程中同时定量称重,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后续茶叶加工,使用十分方便。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压板输送带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