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体野餐桌的制作方法

2021-01-15 19:01:08|224|起点商标网
一体野餐桌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野外用餐桌结构,具体指一种带有野餐凳且能折叠的一体野餐桌。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户外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在野外生活、休闲、娱乐,需要安全方便的野外设备,野餐桌即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野外产品。

通常野餐桌包括中心桌子部分以及位于两边的长凳。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1230716y的中国专利《野餐桌》(申请号:cn200820049424.7)披露了一种结构,其包括桌面板;位于桌面板两边设置的多个座椅板;固定在桌面板、座椅板上的多对桌、凳一体支撑腿;每对桌、凳一体支撑腿之间设置有固定横梁,固定横梁上卡扣有保持横梁与桌面位置的卡钩结构板,该卡钩结构板一端固定在桌面板底部,另一端开设朝向桌面板方向的钩槽,可在朝桌面板方向上卡钩住横梁,卡钩结构板延伸至地面,形成对桌面的支撑点。

上述野餐桌具有可稳定支撑的座椅板,但其无法实现与桌面板的快速拆装,使用不便。申请号为cn201610736670.9的中国专利申请《支腿可折叠的野餐桌》包括一桌板和两个支腿,支腿的上端与所述的桌板的底面的两端铰接,支腿可折叠的野餐桌还包括两个连接杆组件、两个导轨和两个滑块;支腿的中部包括一横杆,连接杆组件包括两个相互平行布置的连接杆、一连接套筒和一连接柱,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连接套筒及连接柱相互垂直连接,连接杆、连接套筒及所述的连接柱组成“ⅱ”形结构,连接套筒套接在横杆上并与横杆转动连接。上述结构虽然便于将支腿进行折叠,但在折叠后,支腿裸露于桌板背部,导致野餐桌在折叠后厚度也较大,不便于包装运输;同时,该结构也无法实现与野餐凳的共同折叠,对于桌凳一体的野餐桌来说,在使用状态下保持凳与桌之间存在供腿放置的缝隙、而在折叠后使凳与桌相贴近以减小整体占用空间尤为重要,而目前未见有这样的结构。

因此,对于目前桌凳一体的野餐桌结构,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便于折叠且折叠后体积小、便于包装运输的一体野餐桌。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一体野餐桌,包括桌面板、座椅板及用于将二者支撑在地面上支撑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包括

第一支撑杆,该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桌面板的背面;

第一横杆,横向布置在所述桌面板下方且与上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二端相连接;

第二支撑杆,为能沿长度方向伸缩的伸缩杆且第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座椅板的背面;以及

第二横杆,横向布置在所述座椅板的下方且与上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横杆内部中空形成能套置在第一横杆外端并能相对于第一横杆长度方向往复移动的导向孔。

优选地,所述桌面板的背面自靠近边缘处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容置腔,所述座椅板的背面自靠近边缘处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容置腔,折叠状态下,所述支撑腿隐藏在第一容置腔与第二容置腔中。在折叠状态下,支撑腿隐藏在第一容置腔与第二容置腔中,可最大限度的减薄野餐桌的厚度,便于安装、运输及收纳。

在本发明中,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横杆延伸至座椅板背部、所述第二横杆延伸至桌面板背部,所述桌面板与座椅板相互对接处的背部棱边上开设有供相互套接的第一横杆、第二横杆卡置其中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一横杆、第二横杆上分别对应开设有供桌面板与座椅板相互对接处的背部棱边卡置其中的第二缺口。采用这样的结构,使折叠之后的野餐桌厚度极薄,仅为桌面板本身的厚度,即支撑腿的下侧边缘与桌面板的下缘齐平,不仅美观、体积小,且桌面板的底部棱边还会对支撑腿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其在非人力作用下发生翻转。

优选地,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壁局部凹陷形成有供第一支撑杆及第一横杆的至少局部卡置其中的第一让位槽,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底部局部凹陷形成有供第二支撑杆及第二横杆的至少局部卡置其中的第二让位槽。该结构有利于配合上述第一缺口、第二缺口结构最大限度的减薄折叠后野餐桌的厚度,便于包装。

优选地,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加强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在第一加强杆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在第二加强杆的内侧壁上。在桌面板、座椅板上开设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之后,桌面板、座椅板的实际厚度变薄,桌面板、座椅板底部边缘的侧棱边较为脆弱,设置上述第一加强杆、第二加强杆,可提高整体强度,且便于对连接轴进行安装。

优选地,一组所述支撑腿中包括有两根间隔且平行布置的第一支撑杆,所述桌面板的背面与两第一支撑杆之间连接有能在使用状态下对第一支撑杆的位置进行支撑限位的支撑组件。为了充分利用野餐桌,本发明的野餐桌一般会在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一座椅板,采用上述结构,有利于提高对桌面板的支撑稳定性,便于设置对称的座椅板。

优选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主支撑杆、第一辅助支撑杆及第二辅助支撑杆,所述主支撑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桌面板的背部,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杆的第一端与主支撑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第二端与一个第一支撑杆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辅助支撑杆的第一端与主支撑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第二端与另一个第一支撑杆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主支撑杆与第一辅助支撑杆、第二辅助支撑杆在使用状态下组合成y形结构,所述主支撑杆与第一辅助支撑杆、第二辅助支撑杆的连接处套置有能防止其相对转动的限位套。该支撑组件起到提高桌面板稳定性的作用,防止支撑腿在使用状态下位置变动而影响使用。

进一步优选,所述桌面板的背面局部凹陷形成有能在折叠状态下供支撑组件的至少局部卡置其中的第三让位槽。该结构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减薄折叠后野餐桌的厚度,便于包装。

在上述各方案中,所述第二支撑杆包括内杆及外套,所述内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座椅板的背部、第二端向第二横杆方向延伸,所述外套的第一端套置在内杆外、第二端与第二横杆相连接,所述内杆与外套上分别对应设置有能在二者伸缩完毕后对二者的位置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件。该结构便于实现第二支撑杆的伸缩,在折叠状态下,使第二支撑杆伸展至与第一支撑杆同长,便于折叠包装;在使用状态下,使第二支撑杆收缩至高度低于第一支撑杆长度,将座椅板调节至适宜坐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上分别对应设置有能在二者伸缩完毕后对二者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件。该结构有利于防止二者在非人力作用下伸缩而影响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板通过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之间的连接结构组合为一体,不使用时,拉伸第二支撑杆使其与第一支撑杆同长即桌面板与座椅板同高,然后使第二横杆向第一横杆方向回缩至桌面板与座椅板边缘贴近,将支撑腿向桌面板、座椅板背面翻折收纳即可,折叠后野餐桌的桌面板与座椅板之间紧密相靠且不会松开,大大减小了野餐桌的体积,便于包装及运输,且折叠过程方便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使用状态);

图2为图1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折叠状态);

图5为图4的部分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一体野餐桌包括桌面板1、座椅板2及用于将二者支撑在地面上支撑腿3,本实施例中的座椅板2为两组并分别对称布置在桌面板1的两侧,支撑腿3为两组并分别对应支撑在桌面板1及座椅板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腿3包括第一支撑杆31、第一横杆32、第二支撑杆33及第二横杆34,第一支撑杆31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桌面板1的背面,第一横杆32横向布置在桌面板1下方且与上述第一支撑杆31的第二端相连接,第二支撑杆33为能沿长度方向伸缩的伸缩杆且第一端转动连接在座椅板2的背面,第二横杆34横向布置在座椅板2的下方且与上述第二支撑杆33的第二端相连接,如图3所示,第二横杆34内部中空形成能套置在第一横杆32外端并能相对于第一横杆32长度方向往复移动的导向孔340。

对于本实施例的野餐桌来说,一组支撑腿3中保护有两根第一支撑杆31、一根第一横杆32、两根第二支撑杆33及两根第二横杆34,两根第二横杆34分别能伸缩的设置在第一横杆32的两端,每根第二横杆34在靠近外端处连接一根第二支撑杆33,以适应本实施例中座椅板2与桌面板1之间的折叠连接结构。

如图2所示,上述桌面板1的背面自靠近边缘处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容置腔10,座椅板2的背面自靠近边缘处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容置腔20,折叠状态下,支撑腿3隐藏在第一容置腔10与第二容置腔20中。在折叠状态下,支撑腿3隐藏在第一容置腔10与第二容置腔20中,可最大限度的减薄野餐桌的厚度,便于安装、运输及收纳。

具体的,折叠状态下,第一横杆32延伸至座椅板2背部、第二横杆33延伸至桌面板1背部,桌面板1与座椅板2相互对接处的背部棱边100、200上开设有供相互套接的第一横杆32、第二横杆34卡置其中的第一缺口101、201,第一横杆32、第二横杆34上分别对应开设有供桌面板1与座椅板2相互对接处的背部棱边100、200卡置其中的第二缺口321、341。采用这样的结构,使折叠之后的野餐桌厚度极薄,仅为桌面板1本身的厚度,即支撑腿3的下侧边缘与桌面板1的下缘齐平,不仅美观、体积小,且桌面板1的底部棱边100还会对支撑腿3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其在非人力作用下发生翻转。

上述第一容置腔10的底壁局部凹陷形成有供第一支撑杆31及第一横杆32的局部卡置其中的第一让位槽102,第二容置腔20的底部局部凹陷形成有供第二支撑杆33及第二横杆34的局部卡置其中的第二让位槽202。该结构有利于配合上述第一缺口321、第二缺口341结构最大限度的减薄折叠后野餐桌的厚度,便于包装。

本实施例第一容置腔1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加强杆4,第一支撑杆31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转轴311转动连接在第一加强杆4的内侧壁上;第二容置腔2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二加强杆5,第二支撑杆33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转轴331转动连接在第二加强杆5的内侧壁上。在桌面板1、座椅板2上开设第一容置腔10、第二容置腔20之后,桌面板1、座椅板2的实际厚度变薄,桌面板1、座椅板2底部边缘的侧棱边较为脆弱,设置上述第一加强杆4、第二加强杆5,可提高整体强度,且便于对连接轴进行安装。

一组支撑腿3中的两根第一支撑杆31间隔且平行布置,桌面板1的背面与两第一支撑杆31之间连接有能在使用状态下对第一支撑杆31的位置进行支撑限位的支撑组件6,以提高桌面板的支撑稳定性。支撑组件6包括主支撑杆61、第一辅助支撑杆62及第二辅助支撑杆63,主支撑杆61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桌面板1的背部,第一辅助支撑杆62的第一端与主支撑杆61的第二端转动连接、第二端与一个第一支撑杆31的侧壁转动连接,第二辅助支撑杆63的第一端与主支撑杆61的第二端转动连接、第二端与另一个第一支撑杆31的侧壁转动连接,主支撑杆61与第一辅助支撑杆62、第二辅助支撑杆63在使用状态下组合成y形结构,主支撑杆61与第一辅助支撑杆62、第二辅助支撑杆63的连接处套置有能防止其相对转动的限位套64。该支撑组件6起到提高桌面板稳定性的作用,防止支撑腿3在使用状态下位置变动而影响使用。

本实施例桌面板1的背面局部凹陷形成有能在折叠状态下供支撑组件6的局部卡置其中的第三让位槽103。该结构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减薄折叠后野餐桌的厚度,便于包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支撑杆33包括内杆332及外套333,内杆332的第一端与第二转轴331连接、第二端向第二横杆34方向延伸,外套333的第一端套置在内杆332外、第二端与第二横杆34相连接,内杆332与外套333上分别对应设置有能在二者伸缩完毕后对二者的位置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件。该第一限位件包括能伸缩的设于内杆332中的弹性柱334,该弹性柱334始终保持向外弹出的趋势,内杆332的侧壁上分别在靠近上下端处设置有第一限位孔,弹性柱334约束在第一限位孔中,对应的,外套333的侧壁上分别在靠近两端处开设有能在伸展后与第一限位孔对齐的第二限位孔335、在回缩后与第一限位孔对齐的第三限位孔336,从而供弹性柱334卡置其中从而对内杆332与外套333的位置进行限位。

同样,第一横杆32与第二横杆34上分别对应设置有能在二者伸缩完毕后对二者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件337。该第二限位件337与上述第一限位件结构相同。

为了提高使用状态及折叠状态下野餐桌的稳固性,还可以通过螺钉7对第一横杆32与第二横杆34之间进行锁紧定位。

本实施例的野餐桌不使用时,拉伸第二支撑杆33使其与第一支撑杆31同长即桌面板1与座椅板2同高,然后使第二横杆34向第一横杆32方向回缩至桌面板1与座椅板2边缘贴近,将支撑腿3向桌面板1、座椅板2背面翻折收纳在第一容置腔10、第一容置腔20中即可,折叠后野餐桌的桌面板1与座椅板2之间紧密相靠而不存在间隙,大大减小了野餐桌的体积,便于包装及运输;需要使用时,将支撑腿3自第一容置腔10、第一容置腔20中翻出,然后推一下限位套64对支撑腿3进行限位,防止其转动,将第二横杆34相对于第一横杆32向外拉使座椅板2远离桌面板1后,再使第二支撑杆33回缩降低座椅板2的高度即可使用。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支撑杆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