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扫把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电动扫把。
背景技术:
电动扫把主要包括清洁头、滚刷、电机、电池、尘盒和操作杆。其中,滚刷可转动地安装到清洁头上;电机和电池固定地安装到清洁头上,电机与滚刷驱动连接,电池与电机电连接,以便电池能够给电机提供电能,使电机驱动滚刷转动。尘盒安装到清洁头上,并且能够接收滚刷聚拢到的垃圾。操作杆与清洁头相连接,供用户握持,以便用户通过操作杆来控制清洁头的工作位置。
为了方便用户倾倒垃圾,现有的电动扫把中,尘盒往往是可拆卸地安装到清洁头上。当用户需要倾倒垃圾时,只需将尘盒取下来即可。避免了尘盒与清洁头固定连接到一起倾倒垃圾时,需要用户将整个电动扫把拿起的情形。但是,在电动扫把长期使用的过程中,清洁头和尘盒的表面往往会粘附一些灰尘,导致用户每次拆卸、安装尘盒之后都需要洗手。并且,在用户倾倒垃圾时,尘盒内的灰尘往往会被扬起,粘附在用户的身上和手上,用户使用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电动扫把的尘盒在倾倒垃圾时,扬起的灰尘会粘附到用户身上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动扫把,包括:
清洁头组件,其包括壳体、与前述壳体可转动连接到一起的滚刷和用于驱动前述滚刷的电机;
尘盒组件,其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到前述清洁头组件上;
操作杆,其与前述尘盒组件连接,以使前述操作杆和前述尘盒组件能够作为独立单元被从前述清洁头组件上拆卸下来。
可选地,前述壳体上设置有尘盒安装腔,前述尘盒安装腔的顶部具有开口,以使得前述尘盒组件能够从上至下地安装到前述壳体上,并使得尘盒组件的顶部表面能够构成前述壳体顶部表面的一部分。
可选地,前述壳体的前部设置有用于安装前述滚刷的滚刷安装腔,前述壳体的后部设置有用于安装前述电机的电机安装腔,前述壳体的中部设置有前述尘盒安装腔;前述清洁头组件还包括传动带,前述传动带位于前述尘盒安装腔的侧壁的外侧,并且前述传动带分别与前述电机和前述滚刷传动连接。
可选地,前述清洁头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前述壳体后部的电池,前述电池与前述电机电连接。
可选地,前述壳体的后部设置有用于安装前述电池的电池安装腔,前述壳体的后部还设置有将前述电池安装腔和前述电机安装腔分隔开的凹槽。
可选地,前述尘盒组件包括盒体和下盖,前述盒体面向前述滚刷的一侧形成有进口,前述盒体的底部形成有出口,前述下盖与前述盒体枢转连接并且能够封闭前述出口;前述操作杆上设置有操作键,前述操作键用于使封闭前述出口的前述下盖打开。
可选地,前述盒体上设置有卡合结构,前述下盖的自由端上设置有卡合配合结构,前述卡合结构能够与前述卡合配合结构卡合到一起,并因此使前述下盖封闭前述出口;前述操作键设置成能够使卡合到一起的前述卡合结构和前述卡合配合结构彼此分离。
可选地,前述操作杆上设置有与前述操作键驱动连接的顶杆,前述操作键通过前述顶杆驱使前述卡合结构和前述卡合配合结构彼此分离。
可选地,前述操作杆设置在前述尘盒组件的后部,并且前述操作杆与前述尘盒组件以枢转的方式固定连接到一起。
可选地,前述电动扫把还包括设置在前述壳体后部的支撑轮。
基于前文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公开前述的技术方案中,通过使操作杆与尘盒组件固定连接,使得操作杆和尘盒组件能够作为独立单元被从清洁头组件上拆卸下来,进而使得用户在倾倒垃圾的时候,只需握住操作杆即可,不用再握持尘盒组件。从而避免了倾倒垃圾过程中被扬起的灰尘粘附到人的身上和手上。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理解的是,为了防止被扬起的灰尘粘附到人的身上和手上,可以适当地增加操作杆的长度,从而使用户远离尘盒组件。
进一步,本公开还通过挡板来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盒体上的进口。具体地,关闭状态下的挡板的底部位于盒体的外侧并且与盒体的外表面抵接,以便封闭该进口,防止盒体内的灰尘从进口逸出;打开状态下的挡板的底部位于盒体的外侧并且与盒体的外表面相分离,使得盒体可以通过进口来接收电动扫把上滚刷聚拢到的垃圾。
再进一步,关闭状态下的挡板的底部与盒体之间形成有缝隙,该缝隙能够允许目标对象插入,进而顶开挡板。在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中,该目标对象是设置在电动扫把的清洁头上的结构,以便挡板在尘盒组件被安装到清洁头上时能够自动开启。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优选实施例中电动拖把的轴测视图;
图2是本公开优选实施例中清洁头组件的第一轴测视图;
图3是本公开优选实施例中清洁头组件的第二轴测视图;
图4是本公开优选实施例中清洁头组件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本公开优选实施例中尘盒组件的第一轴测视图;
图7是本公开优选实施例中尘盒组件的第二轴测视图;
图8是本公开优选实施例中尘盒组件的第三轴测视图;
图9是本公开优选实施例中清洁头组件和尘盒组件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中剖视图的轴测视图;
图11是本公开优选实施例中脚踏板控制卡钩运动的原理图(锁定状态);
图12是本公开优选实施例中脚踏板控制卡钩运动的原理图(解锁状态);
图13是本公开优选实施例中操作杆控制尘盒下盖的原理图(锁定状态);
图14是本公开优选实施例中操作杆控制尘盒下盖的原理图(解锁状态)。
附图标记列表:
1、清洁头组件;11、壳体;111、滚刷安装腔;112、尘盒安装腔;113、卡钩;114、凹槽;115、楔形结构;116、坡面;12、滚刷;13、支撑轮;14、脚踏板;
2、尘盒组件;21、盒体;211、卡合结构;212、前侧板;23、下盖;24、上盖板;241、透明构件;25、挡板;26、卡槽;27、滑杆;
3、操作杆;31、杆体;311、第一区段;312、第二区段;32、操作键;33、顶杆;331、第一顶杆;332、第二顶杆;34、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下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并不表示本公开仅能通过该优选实施例实现,该优选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解释本公开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基于本公开提供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其它所有实施例,仍应落入到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顶部”“底部”、“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在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中,电动扫把包括清洁头组件1、尘盒组件2和操作杆3。其中,尘盒组件2可拆卸地安装到清洁头组件1上,操作杆3与尘盒组件2连接到一起并且位于操作组件2的后部,以便用户可以握持操作杆3来转移尘盒组件2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操作杆3(具体可以是操作杆3的下端)与尘盒组件2既可以以可相对转动的方式固定连接,也可以以用户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操作杆3可以为用户可拆或不可拆装的杆。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公开将电动扫把划分为清洁头组件1、尘盒组件2和操作杆3三部分,仅仅是为了方便描述。这并不代表清洁头组件1、尘盒组件2和操作杆3就必须是各自独立的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例如为了方便交流、描述),对清洁头组件1、尘盒组件2和操作杆3三者之间的所属关系进行调整,例如使尘盒组件2包括操作杆3,即,操作杆3隶属于尘盒组件2,是尘盒组件2的一部分。
如图2至图5所示,清洁头组件1包括壳体11、滚刷12、支撑轮13、脚踏板14、电机(图中未示出)、电池(图中未示出)和传动带(图中未示出)。其中,滚刷12可转动地安装到壳体11的前部,并且与电机之间通过传动带连接到一起,电池与电机驱动连接,以便电池能够给电机提供电能,使电机能够驱动滚刷12转动。电池和电机固定地安装到壳体11的后部。支撑轮13可转动地安装到壳体11上,用于支撑清洁头组件1行走。脚踏板14固定地安装到壳体11的后侧,用于将锁定到壳体11上的尘盒组件2解锁下来。
继续参阅图2至图5,壳体11的前部设置有用于安装滚刷12的滚刷安装腔111,壳体11的中部设置有用于安装尘盒组件2的尘盒安装腔112,壳体11的后部设置有用于安装电机的电机安装腔(图中未示出)和用于安装电池的电池安装腔(图中未示出)。传动带位于尘盒安装腔112的侧壁的外侧(即,传动带被壳体11隐藏在内部),并且传动带分别与电机和滚刷12传动连接。由于通过传动带将电机和滚刷12驱动连接到一起的技术手段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所以此处不再做过多说明。
继续参阅图2至图5,尘盒安装腔112的侧壁上设置有作为卡扣结构的卡钩113,壳体11通过该卡钩113将尘盒组件2锁定到尘盒安装腔112内。壳体11的后部还形成有用于将电机安装腔和用于安装电池的电池安装腔分割开的凹槽114,该凹槽114能够容纳操作杆3的至少一部分。换句话说,操作杆3能够安装到凹槽114中。
进一步,如图2和图5所示地,滚刷安装腔111与尘盒安装腔112彼此连通。壳体11上还设置有作为目标对象的楔形结构115,该楔形结构115位于滚刷安装腔111与尘盒安装腔112之间。并且,在图4中的上下方向上,楔形结构115分布有两个,该两个楔形结构115分别位于滚刷安装腔111的上下两端。
进一步,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地,滚刷安装腔111与尘盒安装腔112之间还形成有坡面116,该坡面116与滚刷12相匹配。在滚刷12转动的过程中,滚刷12能够将地面上的垃圾转移到坡面116上,然后在坡面116的作用下,再将垃圾转移到尘盒安装腔112中的尘盒组件2中。
如图6至图8所示,尘盒组件2包括盒体21、下盖23、上盖板24、挡板25和卡槽26。其中,盒体21的前侧板212上形成有进口(图中未标记),盒体21的底部形成有出口(图中未标记)。下盖23的一端与盒体21的底部枢转连接,下盖23的另一端(自由端)能够通过设置在盒体21上的卡合结构和设置在下盖23上卡合配合结构卡接到一起,从而封闭该出口。
继续参阅图6至图8,上盖板24位于盒体21的顶部,并且上盖板24的一部分向进口(挡板25)的一侧延伸并悬空。从图6至图8中不难看出,上盖板24的该一部分为半圆形结构,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该一部分设置为弧形结构。
如图6和图7所示地,上盖板24上设置有两个透明构件241(例如玻璃或透明塑料),两个透明构件241沿着盒体21的长度方向分布,两个透明构件241用于使用户观察盒体21的内部情况,以便用户可以在盒体21内的垃圾较多时,及时倾倒。
如图6和图8所示,挡板25与盒体21枢转连接并且能够封闭前侧板212上的进口。具体地,挡板25能够转动到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关闭状态下的挡板25的底部位于盒体21的外侧并且与盒体21的外表面抵接;打开状态下的挡板25的底部位于盒体21的外侧并且与盒体21的外表面相分离。
虽然图中并未示出,但是在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中,关闭状态下的挡板25的底部与盒体21之间形成有缝隙,该缝隙允许清洁头组件1上的楔形结构115插入,并因此使挡板25从关闭状态转动到打开状态。
优选地,前侧板212在进口的下侧设置有条形凸起(图中未示出),并且该条形凸起在盒体21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挡板25的长度,以使关闭状态下的挡板25的底部与条形凸起抵接并且与盒体21之间形成有前述的缝隙。
进一步,虽然图中并未示出,但是尘盒组件2还包括扭簧,该扭簧设置在挡板25与盒体21之间,该扭簧用于使挡板25从打开状态自动转动到关闭状态,并保持在关闭状态,封闭进口,以便防止盒体21内的垃圾从前侧板212上的进口处逸出。
下面参照图9和图10,对挡板25的自动打开过程进行简单说明。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尘盒组件2安装到尘盒安装腔112内的过程中,壳体11上的楔形结构115会插入到挡板25与盒体21之间的缝隙中。然后,在尘盒组件2继续安装的过程中,楔形结构115会逐渐深入到该缝隙中,并因此克服扭簧的弹力,使挡板25转动到打开状态。
如图9和图10所示地,在尘盒组件2安装到尘盒安装腔112内的状态下,前侧板212上进口的最低边缘低于坡面116的顶端,以便转动的滚刷12能够通过坡面116将垃圾转运到盒体21内。为了避免垃圾中的灰尘掉落到前侧板212与尘盒安装腔112的侧壁之间,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使坡面116的顶端穿过前侧板212上的进口延伸到盒体21内。
继续参阅图9和图10,在尘盒组件2安装到尘盒安装腔112内的状态下,尘盒组件2的顶部表面(即,上盖板24的顶面)能够构成壳体11顶部表面的一部分。具体原因是,尘盒安装腔112的开口在其顶部,尘盒组件2从上至下地安装到壳体11上的尘盒安装腔112中。
返回去继续参阅图8,盒体21上设置有与壳体11上的卡钩113相匹配的卡槽26。在尘盒组件2安装到尘盒安装腔112内的状态下,卡钩113嵌入到卡槽26中(如图11所示),将尘盒组件2锁定到清洁头组件1上。
下面参照图11和图12,来对脚踏板14解锁尘盒组件2的过程进行举例说明。
其中,图11示出的是,卡钩113和脚踏板14在锁定状态下的位置示意图;图12示出的是,卡钩113和脚踏板14在解锁状态下的位置示意图。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地,脚踏板14和两个卡钩113分别与壳体11枢转连接,两个卡钩113通过绕过壳体11上滑轮(图中未标记)的线束(图中未标示)分别与脚踏板14驱动连接到一起。优选地,清洁头组件1上设置有用于使两个卡钩113从图12所示的位置转动到并保持在图11所示的位置的复位弹簧。由于设置实现该功能的弹簧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所以此处不再做过多说明。
继续参阅图11和图12,当需要将尘盒组件2从清洁头组件1上拆卸下来时,用户踩踏脚踏板14,使脚踏板14逆时针转动。在此过程中,脚踏板14会通过线束拉动左侧的卡钩113逆时针转动,拉动右侧的卡钩113顺时针转动,直至两个卡钩113从盒体21上的卡槽26内脱出。此时,用户可以把尘盒组件2从清洁头组件1上取下。
如图13和图14所示,操作杆3包括杆体31、操作键32、顶杆33和弹簧34。其中,操作键32与顶杆33驱动连接,操作键32被操作时,能够驱动顶杆33将尘盒组件2的下盖23打开,从而使盒体21内的垃圾能够从盒体21底部的出口倾倒出。
继续参阅图13和图14,杆体31包括与盒体21相连接的第一区段311和设置有操作键32的第二区段312。其中,第一区段311的一端与盒体21枢转连接并能够绕第一轴线转动(图13中水平的点划线)。第一区段311的另一端与第二区段312枢转连接并能够绕第二轴线(图13中倾斜的点划线)转动。从图13和图14中不难看出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之间具有夹角。
进一步,第一区段311靠近第二区段312的一端形成第一端斜面(如图13中虚线所示),第二区段312靠近第一区段311的一端形成第二端斜面(如图13中虚线所示)。第一端斜面与第二端斜面抵接,以使第一区段311与第二区段312能够相对转动到彼此同轴(如图13中所示的状态)或具有夹角的状态。
进一步,虽然图中并未示出,但是,第一区段311上设置有限位槽,尘盒组件2上设置有限位凸起,第一区段311和第二区段312能够绕图13中水平的点划线转动到使限位凸起嵌入到限位槽中的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该限位槽也可以被设置在第二区段312上。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前述限位槽设置在尘盒组件2上,将与该限位槽相匹配的限位凸起设置在第一区段311和/或第二区段312上。
继续参阅图13和图14,顶杆33包括第一顶杆331和第二顶杆332,第一顶杆331和第二顶杆332呈l形分布。第一顶杆331的一端形成有第一斜面(图中未标记),第二顶杆332的一端与操作键32固定连接,第二顶杆332的另一端与该第一斜面滑动接触。第二顶杆332能够通过第一斜面驱动第一顶杆331远离杆体31并因此迫使关闭的下盖23打开。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位于图13和图14中第一顶杆331左端的第一斜面是锥形面,即,图13和图14中第一顶杆331的左端为圆锥面,以便使得第二顶杆332随着操作杆31转动到任意角度位置时,都可以与该第一斜面(锥形面)相抵,从而能够驱动第一顶杆331滑动。
从图13和图14中不难看出,第一顶杆331设置在第一区段311内,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一区段311伸缩。弹簧34设置在第一顶杆331与第一区段311之间,用于提供给第一顶杆331缩回第一区段311的力。第二顶杆332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区段311内,第二顶杆332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二区段312内。
如图13和图14所示,尘盒组件2还包括与盒体21滑动连接的滑杆27,盒体21上设置有用于锁定下盖23的卡合结构211,下盖23的自由端设置有卡合配合结构(图中未标记),该卡合结构211能够与该卡合配合结构卡合到一起,并因此使下盖23封闭盒体21底部的出口。滑杆27的一端(图13中滑杆27的下端)形成有第二斜面(图中未标记),滑杆27通过第二斜面与第一顶杆331的另一端(图11中第一顶杆331的右端)滑动接触。第一顶杆331能够通过第二斜面驱动滑杆27与盒体21上的卡合结构211相抵,并因此使卡合结构211和下盖23上的卡合配合结构相分离。
如图13所示,在常态下,下盖23上的卡合配合结构与盒体21上的卡合结构211卡合到一起,下盖23将盒体21底部的出口封闭。
当尘盒组件2需要倾倒垃圾时,用户沿图13中所示的方向,从上至下推动操作键32,并因此使第二顶杆332从图13中所示的位置向下滑动到图14中所示的位置,进而使得第二顶杆332驱动第一顶杆331从图13中所示的位置向右滑动到图14中所示的位置,进而使得第一顶杆331驱动滑杆27从图13中所示的位置向上滑动到图14中所示的位置,进而使得滑杆27驱动卡合结构211从图13中所示的位置顺时针转动到图14中所示的位置,从而使得下盖23上的卡合配合结构与卡合结构211脱离,进而使得下盖23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打开。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图13和图14中所示下盖23上的卡合配合结构和盒体21上的卡合结构211可以是任意可行的结构,例如两者中的一个为卡钩,另一个为卡槽,或者两者均为卡钩。
基于前文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中,通过使操作杆3与尘盒组件2固定连接到一起,使得操作杆3和尘盒组件2能够作为一个独立单元,被从清洁头组件1上拆卸下来,无需用户弯腰。进一步,通过在清洁头组件2上设置脚踏板14,使得用户通过踩踏脚踏板14就可以将尘盒组件2和操作杆3从清洁头上拆卸下来,操作更加方便。进一步,通过在操作杆3上设置能够打开尘盒组件2下盖23的操作键32,使得用户在拆卸尘盒组件2和倾倒垃圾的过程中均不用接触尘盒组件2,避免了扬尘飘逸到用户的身上。进一步,通过在清洁头组件1上设置能够打开尘盒组件2上挡板25的楔形结构115,使得尘盒组件2在被安装到清洁头组件1上的过程中,能够自动开启挡板25,全程均无需用户接触,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至此,已经结合前文的多个实施例描述了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这些具体实施例。在不偏离本公开技术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拆分和组合,也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凡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和/或技术原理之内所做的任何更改、等同替换、改进等都将落入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