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装配式承重墙体及墙体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01-14 15:01:46|457|起点商标网
一种装配式承重墙体及墙体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墙体结构,具体是涉及一种装配式承重墙体及其墙体系统。



背景技术:

墙体是建筑的竖向联系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围护分隔和结构承重。按墙体受力情况,分为承重墙及非承重墙,其中,承重墙为承受上部结构(梁、板、屋架等)传来的荷载的墙。非承重墙为不承受上部荷载的墙,包括自承重墙和框架墙。自承重墙是仅承受自身质量的墙,如隔墙、填充墙和幕墙等。

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体、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动下,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急需寻找一种具有隔音、保温且具备承重能力的墙体。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装配式承重墙体及墙体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装配式承重墙体。

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其包括框架,铺设于所述框架所包围的内侧空间的保温棉,设置于所述框架一侧的外墙水泥纤维板,以及设置于所述框架另一相对侧的内墙石膏板;所述框架与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所述内墙石膏板的邻接处形成粘胶槽,通过粘胶槽内粘合剂将所述框架分别与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所述内墙石膏板相固定;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还包括覆盖于所述框架用于使所述框架所包围的内侧空间与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相阻隔的防水透气膜。

可选地,所述框架总体呈矩形,其包括相对的顶横梁部和底横梁部,以及相对的左侧垂直立柱部和右侧垂直立柱部;所述框架内侧设置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包括至少一个两端分别与顶横梁部、底横梁部相接的垂直加强部,以及至少一个两端分别与左侧垂直立柱部、右侧垂直立柱部相接的水平加强部。

可选地,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还通过一端贯穿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并与所述框架连接的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框架一侧;所述内墙石膏板还通过一端贯穿所述内墙石膏板并与所述框架连接的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框架另一相对侧。

可选地,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的中部与所述内墙石膏板中部通过依次贯穿两者的连接杆固定相连。

可选地,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的其一边缘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凸起,相对的另一边缘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凹陷;所述内墙石膏板的其一边缘处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凸起,相对的另一边缘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凹陷;两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相互拼接时,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的凸起嵌入另一外墙水泥纤维板的凹陷内,所述内墙石膏板的凸起嵌入另一内墙石膏板的凹陷内。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墙体系统。

所述墙体系统,包括两个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装配式承重墙体,以及用于将两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固定连接的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主体,所述连接主体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以及连接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连接部;

所述第一固定部横截面总体呈“凵”形,嵌入其一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的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和所述内墙石膏板之间,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两者远离连接部的边缘的第一加强壁;所述第一侧壁与其相邻的外墙水泥纤维板通过连接件固定,并且所述第一侧壁中靠近相邻的外墙水泥纤维板与另一外墙水泥纤维板的接缝处的部分内凹形成注胶槽;所述第二侧壁与其相邻的内墙石膏板通过连接件固定,并且所述第二侧壁中靠近相邻的内墙石膏板与另一外内墙石膏板的接缝处的部分内凹形成注胶槽;

所述第二固定部横截面总体呈“凵”形,嵌入另一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的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和所述内墙石膏板之间,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三侧壁、第四侧壁,以及连接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两者远离连接部的边缘的第二加强壁;所述第三侧壁与其相邻的外墙水泥纤维板通过连接件固定,并且所述第三侧壁中靠近相邻的外墙水泥纤维板与另一外墙水泥纤维板的接缝处的部分内凹形成注胶槽;所述第四侧壁与其相邻的内墙石膏板通过连接件固定,并且所述第四侧壁中靠近相邻的内墙石膏板与另一外内墙石膏板的接缝处的部分内凹形成注胶槽;

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将防水胶灌注于注胶槽而形成的防水条,所述防水条能够紧压于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所述内墙石膏板。

可选地,所述注胶槽包含在两侧壁上突起形成的阻挡部。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第一侧壁的边缘和第三侧壁的边缘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连接第二侧壁的边缘和第四侧壁的边缘的第二连接部。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呈方管状,所述第一侧壁的边缘、第二侧壁的边缘与连接部的其一侧壁连接,所述第三侧壁的边缘、第四侧壁的边缘与连接部的另一侧壁连接。

可选地,所述框架中面向所述连接主体的一侧其沿长度方向的两边缘向所述连接主体所在侧延伸形成两槽壁,所述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嵌入相应装配式承重墙体的两槽壁之间;所述第一加强壁、第二加强壁均包含向框架所在侧突起形成的隔离部,所述隔离部抵接于所述框架。

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具有隔音、保温、防火、减震等作用,并良好的耐候性。其可在工厂内预制,以标准模块形式运抵施工现场进行快速拼装,极大程度上提高建筑效率。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自身具有承重能力,承重力可分布在每一块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上,使整个建筑体系更为牢固。

所述墙体系统采用的连接组件可快速且稳固地将两相邻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固定,施工简单,安装效率高。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墙体系统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装配式承重墙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连接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墙体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连接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框架;2、保温棉;3、外墙水泥纤维板;4、内墙石膏板;5、粘胶槽;6、连接件;7、顶横梁部;8、底横梁部;9、左侧垂直立柱部;10、右侧垂直立柱部;11、垂直加强部;12、水平加强部;13、防水透气膜;14、凸起;15、凹陷;16、第一固定部;17、第二固定部;18、连接部;19、第一侧壁;20、第二侧壁;21、第一加强壁;22、注胶槽;23、阻挡部;24、隔离部;25、槽壁;26、第三侧壁;27、第四侧壁;28、第二加强壁;29、第一连接部;30、第二连接部;31、收口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顶、底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另外,术语“包括”、“包含”及其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见图1至图4,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墙体系统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如图1所示,所述墙体系统包括两对接的装配式承重墙体,以及用于将两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固定连接的连接组件。

如图2所示,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包括框架1,铺设于所述框架1所包围的内侧空间的保温棉2,设置于所述框架1一侧的外墙水泥纤维板3,以及设置于所述框架1另一相对侧的内墙石膏板4。所述框架1与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3、所述内墙石膏板4的邻接处形成粘胶槽5,通过粘胶槽5内粘合剂将所述框架1分别与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3、所述内墙石膏板4相固定。

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3、所述内墙石膏板4还通过连接件6,如螺钉,固定于所述框架1一侧。具体的,所述连接件6的一端贯穿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3或所述内墙石膏板4并与所述框架1连接。为进一步加强外墙水泥纤维板3和所述内墙石膏板4之间的固定,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3的中部与所述内墙石膏板4中部通过依次贯穿两者的连接杆(图中未画出)固定相连。

如图3所示,所述框架1总体呈矩形,其包括相对的顶横梁部7和底横梁部8,以及相对的左侧垂直立柱部9和右侧垂直立柱部10。所述框架1内侧设置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包括至少一个两端分别与顶横梁部7、底横梁部8相接的垂直加强部11,以及至少一个两端分别与左侧垂直立柱部9、右侧垂直立柱部10相接的水平加强部12。所述保温棉2铺设于所述框架1所包围的内侧空间中由所述加强件分隔开的各子空间中。具体的,所述框架、加强件均为铝合金材质,所述加强件与所述框架采用焊接相连,并用钢板加以固定。应当理解,所述框架、加强件还可以采用其它合适的材料制备而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是以硅质、钙质材料为主要原料,配以天然增强纤维及辅助材料改性,经过制浆、抄取、加压、养护而成的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其厚度在6mm~30mm之间,具有防火绝缘、防水防潮、隔热隔音、质轻高强等优点。

所述内墙石膏板为纸面石膏板,其厚度在8mm~15mm之间。应当理解,所述内墙石膏板还可以为无纸面石膏板、装饰石膏板、石膏空心条板、纤维石膏板,或其它合适的石膏板。

所述保温棉为阻燃橡塑保温板,其具有隔音、保温、防火等作用。应当理解,所述保温棉还可以为硅酸铝保温棉、陶瓷纤维保温棉、铝箔贴面玻璃棉、硬质岩棉板、阻燃发泡高分子保温板,或其它合适的保温棉。

现回到图2,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还包括防水透气膜13,所述防水透气膜13覆盖于所述框架1上,使所述框架1所包围的内侧空间与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3相阻隔,从而防止渗入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3的外部雨水及水汽进一步破坏墙体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水透气膜为pu薄膜。应当理解,所述防水透气膜还可以为tpu薄膜、eptfe薄膜等,或其它合适的高分子防水透气膜。

本实施例中,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设置企口。具体的,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3的其一边缘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凸起14,相对的另一边缘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凹陷15。所述内墙石膏板4的其一边缘处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凸起14,相对的另一边缘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凹陷15。两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相互拼接时,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3的凸起14嵌入另一外墙水泥纤维板3的凹陷15内,所述内墙石膏板4的凸起14嵌入另一内墙石膏板4的凹陷15内。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主体。如图4所示,所述连接主体包括第一固定部16、第二固定部17,以及连接第一固定部16和第二固定部17的连接部18。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主体为长条状型材。

所述第一固定部16横截面总体呈“凵”形,嵌入其一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的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3和所述内墙石膏板4之间。所述第一固定部16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壁19、第二侧壁20,以及连接第一侧壁19和第二侧壁20两者远离连接部18的边缘的第一加强壁21。所述第一侧壁19与其相邻的外墙水泥纤维板3通过连接件6,如螺钉固定,并且所述第一侧壁19中靠近相邻的外墙水泥纤维板3与另一外墙水泥纤维板3的接缝处的部分内凹形成注胶槽22。所述第二侧壁20与其相邻的内墙石膏板4通过连接件6,如螺钉固定,并且所述第二侧壁20中靠近相邻的内墙石膏板4与另一外内墙石膏板4的接缝处的部分内凹形成注胶槽22。本实施例中,所述注胶槽22包含在两侧壁上突起形成的阻挡部23。

所述第一加强壁21包含内凹形成截面呈矩形的槽,该槽用于提高第一加强壁21的机械强度。所述第一加强壁21还包含向外突起形成的隔离部24,所述隔离部24位于该槽的两侧。所述左侧垂直立柱部9、所述右侧垂直立柱部10其沿长度方向的两边缘均向外延伸至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3和所述内墙石膏板4的相应边缘处,形成两槽壁25。所述第一固定部16嵌入所述两槽壁25之间,并且所述隔离部24抵于所述右侧垂直立柱部10。所述隔离部24能够为第一固定部16因温度提高而变形提供空间。

所述第二固定部17横截面总体呈“凵”形,嵌入另一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的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3和所述内墙石膏板4之间。所述第二固定部17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三侧壁26、第四侧壁27,以及连接第三侧壁26和第四侧壁27两者远离连接部18的边缘的第二加强壁28。所述第三侧壁26与其相邻的外墙水泥纤维板3通过连接件6,如螺钉固定,并且所述第三侧壁26中靠近相邻的外墙水泥纤维板3与另一外墙水泥纤维板3的接缝处的部分内凹形成注胶槽22。所述第四侧壁27与其相邻的内墙石膏板4通过连接件6,如螺钉固定,并且所述第四侧壁27中靠近相邻的内墙石膏板4与另一外内墙石膏板4的接缝处的部分内凹形成注胶槽22。本实施例中,所述注胶槽22包含在两侧壁上突起形成的阻挡部23。

所述第二加强壁28包含内凹形成截面呈矩形的槽,该槽用于提高第二加强壁28的机械强度。所述第二加强壁28还包含向外突起形成的隔离部24,所述隔离部24位于该槽的两侧。所述第二固定部17嵌入所述两槽壁25之间,并且所述隔离部24抵于所述左侧垂直立柱部9。所述隔离部24能够为第二固定部17因温度提高而变形提供空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8包括连接第一侧壁19的边缘和第三侧壁26的边缘的第一连接部29,以及连接第二侧壁20的边缘和第四侧壁27的边缘的第二连接部30。所述第一固定部16与第二固定部17镜像对称。

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将防水胶灌注于注胶槽22而形成的防水条(图中未画出),所述防水条能够紧压于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3、所述内墙石膏板4,避免水汽经两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的接缝处进入墙体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具有隔音、保温、防火、减震等作用,并良好的耐候性。其可在工厂内预制,以标准模块形式运抵施工现场进行快速拼装,极大程度上提高建筑效率。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自身具有承重能力,承重力可分布在每一块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上,使整个建筑体系更为牢固。

所述连接组件可快速且稳固地将两相邻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固定,施工简单,安装效率高。

现参见图5及图6,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墙体系统的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如图5所示,所述墙体系统为转角墙体,其包括两装配式承重墙体,用于将两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固定连接的连接组件,以及拼接于转角处的两收口板31(收口板也是外墙水泥纤维板)。

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与图2所示装配式承重墙体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详细描述。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并没有设置企口。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主体。如图6所示,所述连接主体包括第一固定部16、第二固定部17,以及连接第一固定部16和第二固定部17的连接部18。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主体为长条状型材。

所述第一固定部16横截面总体呈“凵”形,嵌入其一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的所述两槽壁25之间。所述第一固定部16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壁19、第二侧壁20,以及连接第一侧壁19和第二侧壁20两者远离连接部18的边缘的第一加强壁21。所述第一侧壁19与其相邻的外墙水泥纤维板3通过连接件6,如螺钉固定,具体的,所述连接件6的一端依次贯穿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3、所述槽壁25且并与所述第一侧壁19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9中靠近相邻的外墙水泥纤维板3与所述收口板31的接缝处的部分内凹形成注胶槽22。所述第二侧壁20与其相邻的内墙石膏板4通过连接件6,如螺钉固定,具体的,所述连接件6的一端依次贯穿所述内墙石膏板4、所述槽壁25且并与所述第二侧壁20连接。所述第二侧壁20中靠近相邻的内墙石膏板4与另一外内墙石膏板4的接缝处的部分内凹形成注胶槽22。本实施例中,所述注胶槽22包含在两侧壁上突起形成的阻挡部23。

所述第一加强壁21包含内凹形成截面呈矩形的槽,该槽用于提高第一加强壁21的机械强度。所述第一加强壁21还包含向外突起形成的隔离部24,所述隔离部24位于该槽的两侧,且抵于所述右侧垂直立柱部10。所述隔离部24能够为第一固定部16因温度提高而变形提供空间。

所述第二固定部17横截面总体呈“凵”形,嵌入另一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的所述两槽壁25之间。所述第二固定部17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三侧壁26、第四侧壁27,以及连接第三侧壁26和第四侧壁27两者远离连接部18的边缘的第二加强壁28。所述第三侧壁26与其相邻的外墙水泥纤维板3通过连接件6,如螺钉固定,具体的,所述连接件6的一端依次贯穿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3、所述槽壁25且并与所述第三侧壁26连接。所述第三侧壁26中靠近相邻的外墙水泥纤维板3与所述收口板31的接缝处的部分内凹形成注胶槽22。所述第四侧壁27与其相邻的内墙石膏板4通过连接件6,如螺钉固定,具体的,所述连接件6的一端依次贯穿所述内墙石膏板4、所述槽壁25且并与所述第四侧壁27连接。所述第四侧壁27中靠近相邻的内墙石膏板4与另一外内墙石膏板4的接缝处的部分内凹形成注胶槽22。本实施例中,所述注胶槽22包含在两侧壁上突起形成的阻挡部23。

所述第二加强壁28包含内凹形成截面呈矩形的槽,该槽用于提高第二加强壁28的机械强度。所述第二加强壁28还包含向外突起形成的隔离部24,所述隔离部24位于该槽的两侧,且抵于所述左侧垂直立柱部9。所述隔离部24能够为第二固定部17因温度提高而变形提供空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8呈方管状,所述第一侧壁19的边缘、第二侧壁20的边缘与连接部18的其一侧壁连接,所述第三侧壁26的边缘、第四侧壁27的边缘与连接部18的另一相邻侧壁连接。

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将防水胶灌注于注胶槽22而形成的防水条(图中未画出),所述防水条能够紧压于所述外墙水泥纤维板3、所述内墙石膏板4,避免水汽经两所述装配式承重墙体的接缝处进入墙体内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