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分区堵引式防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01-14 15:01:34|235|起点商标网
一种分区堵引式防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房屋的防水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区堵引式防水系统。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房屋的顶层、各楼层之间、以及外墙的防水工程都是通过严格的防止水流渗漏措施来实现的。其对施工场地、工艺、以及气象的要求较高,尤其是现有的防水堵水材料大多不耐老化、且施工过程中存在施工方偷工减料的问题,使得现有的防水工程防水年限不长,需要反复进行维修。如此,既浪费资源又达不到理想的防水效果,不仅废料回收困难,其对环境的污染也较严重,资源消耗大且不环保。

同时,由于房屋的排水系统基本都属于隐蔽工程且在施工现场施工,一旦出现质量或老化等问题时很难进行维修,而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序多且复杂,所以也很难在施工过程中实现防水工程质量的控制。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且排水效果好的防水系统,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分区堵引式防水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且防、排水效果好。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区堵引式防水系统,它是将各防水单元或防水单位设置一个以上相互独立的防水区间,每个所述防水区间均设置有出水口,每个所述出水口将渗漏水流分别引流到排水系统;所述防水区间,包括,防水单元接口处两相互紧密贴合在一起的非浸润表面;设置在两所述非浸润表面贴合区的亲水引流件,所述亲水引流件所引流的水能够从所述出水口流出;所述防水单元为整个防水区域,或为整个防水区域的局部区域;所述防水单位为防水材料有防水任务的一个防水侧边或一条自然直线安装的引流条。

优选的,所述非浸润表面为防水材料接口处的表面;所述亲水引流件为带状或条状,所述亲水引流件设置在所述防水材料接口处的非浸润表面区,且沿所述防水材料的侧边设置。

优选的,还包括,非浸润件,所述非浸润件为带状或条状;所述非浸润件设置在所述防水材料接口处的非浸润表面间,且沿所述防水材料的侧边设置;所述非浸润件优先亲水引流件设置在所述防水材料接口处的靠入水侧。

优选的,在所述防水材料接口紧密贴合的非浸润表面间并行设置两组以上不同层级的亲水引流件,且所述非浸润件与所述亲水引流件间隔设置。

优选的,将同一层级的所述亲水引流件的两个相邻的所述防水区间的分界处相互隔开或断开。

优选的,长度方向上两个相邻的所述防水区间中的所述亲水引流件长度方向上共线,且间隔预设距离;或两个相邻的所述防水区间的所述亲水引流件间错位设置,且两所述亲水引流件相互靠近的一端间隔预设距离;或两个相邻的所述防水区间的所述亲水引流件间错位设置,且两所述亲水引流件相靠近的一端错开重叠并预设距离。

优选的,在两个相邻的所述防水区间的所述亲水引流件的间隔处、错开处、错开重叠处设置非浸润件间隔预设距离。

优选的,所述防水区间设置一个以上的出水口,且所述亲水引流件延伸至所述出水口外。

优选的,在所述亲水引流件延伸至所述出水口外的部分设置有加长亲水条伸入排水系统。

优选的,所述加长亲水条外包裹防水膜。

优选地,每个所述防水单元上的所述出水口设置在一起。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区堵引式防水系统,包括一个以上相互独立的防水单元,每个防水单元均设置有出水口,每个出水口将渗漏水流分别引流到排水系统;防水单元,包括,两相互紧密的贴合在一起的非浸润表面;设置在两非浸润表面之间的亲水引流件,亲水引流件所引流的水能够从出水口流出;其中,亲水引流件为亲水性的物质加工而成的具有浸润、吸附、虹吸功能的构件。使用过程中,渗漏到非浸润表面的水流沿非浸润表面运动至亲水引流件,在亲水引流件的引导下流动至排水系统中。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保证渗漏至亲水引流件上的水都能集中至目标排水系统内排出,保证堵引式防水系统的防水、排水效果。

除此之外,本发明提供的堵引式防水系统还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突破了现有房屋防水工程的技术难关,使防水工程从过去的封闭式防水向堵疏结合的方式发展,大大降低了工程施工难度和生产成本。

2.该系统对施工场地、工艺、以及气象的要求不高,其防水期限长,施工过程无有害物质产生,属于环保型产业,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3.该系统既可以用塑料、橡胶泡沫、复合材料或挤塑板等材料单独进行标准化的型材或预制构件生产,也可以用塑料、橡胶泡沫、复合材料或挤塑板等材料与金属、塑料进行组合从而进行标准化的型材或预制构件生产,上述两种生产方式均能达到理想的防水、隔热效果。

4.该系统可配合太阳能板用于太阳能屋顶的防水、或者用于其它建筑环境的防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所述防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支撑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组合堵引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支撑板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支撑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所述支撑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所述支撑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所述支撑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所述支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所述集水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所述防水系统的一种安装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所述亲水引流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所述加长亲水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所述长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所述引水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所述防水系统的一种安装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引流带间隔设置的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引流带由非浸润条间隔的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引流带第一种错位设置的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引流带第二种错位设置的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引流带连续设置时加长亲水条设置示意图;

图2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引流带间隔设置时加长亲水条设置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多层引流带间隔设置的示意图;

图3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多层引流带间隔设置与由非浸润条间隔相结合的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单个防水板上亲水引流件以及非浸润件的多层间隔设置示意图;

图3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多个防水板拼接成板时亲水引流件、非浸润件以及加长亲水条一种设置示意图;

图3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多个防水板拼接成板时亲水引流件、非浸润件以及加长亲水条另一种设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撰写。

如图1至图34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区堵引式防水系统,包括组合堵引件,组合堵引件包括非浸润部,以及设置在非浸润部至少一侧的组合带,组合带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一条亲水带和至少一条非浸润带,组合带远离非浸润部的最外侧以为非浸润带为宜。

本发明提供的堵引式防水系统,使用过程中,如渗漏到非浸润部的水流沿非浸润部渗漏至亲水带,在亲水带的引导下流动至目标排水系统中,组合带中的非浸润带阻止水流向组合堵引件的外侧流动,防止水流任意漫延而发生渗漏。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保证将渗过非浸润部的水都能集中引流至目标排水系统内排出,保证堵引式防水系统的防水、排水效果。

如图3所示,组合堵引件8可以加工成中间为以不透水为宜非浸润部9、两侧为亲水带11与非浸润带10交替排列的形式,提高组合堵引件8的堵水引流的效果。

当然,组合堵引件8也可以加工成整块非浸润部9,然后在非浸润部9的两侧预留一定间距,以该段非浸润部作为非浸润带10,在该非浸润带10靠近非浸润部9中间部位的一侧设置一条以上走向一致且互不接触的亲水带11。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堵引式防水系统还包括支撑板,支撑板包括底板和两个侧壁,底板连接两个侧壁,两个侧壁的上表面为非浸润表面;组合堵引件设置在底板上。

如图2所示,支撑板5自身防水性能良好包括底板和两个侧壁3,两侧壁3可以对渗漏水起到进一步的引导效果,使支撑板5形成能排水的沟槽6,引导渗漏水流全部进入排水系统,同时,将两个侧壁3的上表面加工成为非浸润表面7。将组合堵引件8安装在支撑板5的沟槽6中,实现将渗漏至支撑板5上的水引流排出的效果。其中,组合堵引件8以易发生形变为宜,能与支撑板5和防水板的表面紧密贴合为宜。

其中,非浸润带9应尽量延伸到支撑板5的两端,以阻止渗漏水流在各亲水带11之间相互浸润和流动,影响防水、排水效果。

如图5所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了提高施工进度和排水效果,可在支撑板5底板的上表面加工合适宽度的凸棱28,将凸棱28的上表面加工成为非浸润表面,或在凸棱28上安装以柔性为宜的非浸润条或块,将亲水带11(以质地疏松为宜的)安装在两凸棱28间的沟槽12中并能与上方的防水表面充分接触,使渗漏水流能快速排出。当然,还可用凸棱28作非浸润条9和非浸润条10并将底部连接在一起粘贴或安装在支撑板5上,而将质地疏松的亲水带11安装在凸棱28间的沟槽12中并尽量使亲水带11能与上方的防水板1接触,使渗漏水流有较大的空间能快速排出。

作为优选,还可以将支撑板5的两端端面、底板底面加工成非浸润表面7,将沟槽6加工成以非浸润表面7,或将支撑板5的更多表面加工成非浸润表面7。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支撑板5的支撑力、减轻支撑板5的重量,如图6所示,可将支撑板5的中间部位加工成带有通孔的15中空结构13,在中空结构13的的两侧与支撑板的两侧壁3间预留排水沟14。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将中空结构13加工在支撑板5的底部,使支撑板5的结构更简单。

作为优选,为了提高支撑板5的排水效果,阻止漫延至支撑板底部的渗漏水流从支撑板5的两端向中间部位流动或浸润,可以在底板底部设置非浸润性表面止水结构,止水结构为相对设置在底板底面的凸起17,或者,为相对设置在底板底面的开口向下的凹槽16。

作为优选,如图9、图10所示,堵引式防水系统还包括支承结构,支承结构包括引水管19和集水盒20;引水管19与集水盒20的底部密封连通,或用预制的大小形状合适底部有向下延伸的出水孔接头23的集水盒子22代替集水盒20,将集水盒22底部的出水孔接头23插入引水管19中或与引水管19密封连接;支撑板5架设于至少两个集水盒20上,组合堵引件的出水端伸入集水盒20的上方。

宜将集水盒20的至少侧边上沿等多个表面加工成非浸润表面7。

作为优选,如图9所示,支承结构还包括支承柱18,集水盒20设于支承柱18顶部,引水管19穿设于支承柱18内部。

作为优选,支承结构还可为其它合适的支撑结构。

结合图11,将支撑板5安装在支承柱18上,并将支撑板5的两端尤其是将凹槽16或凸起17伸入集水盒20中;将防水板1(如图1所示,将自身防水性能良好的防水板1的下表面四周加工成非浸润表面2,非浸润表面2的宽度应与组合堵引件8的总体宽度的一半相当或更宽,防止渗漏水流向防水板1的下表面中心浸润或流动,也可将防水板更多的表面加工成非浸润表面)的四边安装在支撑板5上,并使防水板1的边缘紧贴在支撑板5上的组合堵引件8中部的非浸润部9中间,使防水板的非浸润表面与非浸润部的上表面紧密贴合,阻止水流从两非浸润表面间通过或快速通过。在各组合堵引件8的非浸润部9的交叠区域夹设非浸润性连接片或非浸润性膜,提高防水效果。在防水板1的各接口处用密封材料、胶结材料或非浸润性粘结材料浇注密封或填实接口缝隙,阻止过多水流进入接口;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防水板上再覆盖一层混凝土等密封材料。支承柱18也可用其他合适的支撑结构代替,只需把集水盒20与引水管19连通即可。

当有少量水流从防水板1与非浸润部9的结合处渗漏后,排水侧的亲水带11就将渗漏水流吸附并引流到两端排入集水盒20中再经引水管19排入排水管21,由排水管21将渗漏水流排入排水系统,完成防水、排水任务。当非浸润部9两侧有多条亲水带11和非浸润带10交替排列时,防水效果更好;此时,可视具体情况省去支撑板5的两个侧壁3,使支撑板5的加工更加方便。

优选的,组合堵引件与底板之间夹设有亲水引流件,亲水引流件位于组合堵引件的出水端的端部向下弯折、且宽度向下以逐渐变窄末端低于支撑板5的单层底面为宜。

如图12所示,在底板和组合堵引件8的端部夹设亲水引流件25,亲水引流件25位于组合堵引件的出水端的端部并向下弯折、且宽度向下逐渐变窄,使渗漏水流在亲水引流件25的引导下能顺利进入集水盒20。优选的,亲水引流件25的端部为倒三角形,使水流能集中流入集水盒20中。亲水引流件25宜与支撑板5的沟槽完全接触(即,宽度一致或略宽),当支撑板5的两侧无侧壁3时(此时,底板的两侧边缘设有非浸润表面),亲水引流件25两侧宜与底板5两侧的非浸润表面的内侧接触,使渗漏水流能全部进入集水盒20中。亲水引流件25不宜与亲水带11直接接触,可在组合堵引件8与亲水引流件25间夹设防水层,以免渗漏水流在各亲水带11间相互浸润、流动而影响防水效果。

如图14所示,它是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将亲水引流件25的末端延长加工成细小的亲水长条28,直接将亲水长条28伸入引水管19中,省去集水盒20。

作为优选,亲水带11的长度大于非浸润带的长度,宜将各亲水带11超出非浸润带10的部分分别并宜完全(即防渗膜的长度大于伸长亲水带11的长度)包裹防水膜后再集中在一起组成加长亲水条24,防止加长亲水带11相互接触,加长亲水条24的外部可再包裹防水膜。

如图13所示,将亲水带11的两端延长,使亲水带11的长度大于非浸润带10的长度,将各亲水带11超出非浸润带10的部分宜分别包裹防渗膜后集中在一起组成加长亲水条24,可再用防渗膜包裹,直接将加长亲水条24伸入引水管19中,省去集水盒20或亲水引流件25。

作为优选,将多块防水板1的同侧共用一整长的支撑板5,或在标准长度支撑板5的接口处上表面安装非浸润膜来延长支撑板5的整体长度,并同时延长组合堵引件8的长度,以提高施工速度和降低生产成本。此时可将其它边的支撑板5和组合堵引件8照常安装,并至少将组合堵引件8的亲水引流件延伸到加长的支撑板5中,宜将正常长度的组合堵引件8延伸到加长的支撑板5中的亲水引流件与加长的支撑板5间用非浸润膜隔开。

作为优先,当亲水带11的引流功能较强时,可直接将亲水带11伸入排水系统中而省去下方的排水管网。

作为优选,组合堵引件8的接口设置在两支承柱18间的中间部位,将亲水长条28或加长亲水条24直接从两支承柱18间的中间部位引出后伸入引水管19中;或将支撑板5中间部位安装亲水带11的位置加工孔洞,直接将亲水长条28或加长亲水条24从孔洞中引出,或在孔洞中安装一端与亲水带11接触、一端伸入引水管19中的引水亲水条,方便施工,此时各引水亲水条经过的支撑板5的局部均以加工成非浸润表面为宜。

作为优选,直接将防水板1(将自身防水性能良好的防水板1的上表面四周加工成非浸润表面2,非浸润表面2的宽度应宜与组合堵引件8的总体宽度的一半相当或更宽,也可将防水板更多的表面加工成非浸润表面)安装在支承柱18上,将组合堵引件8先安装在两防水板1上表面的接口处非浸润表面2上并使组合堵引件8中部的非浸润部9的中间部位紧贴在防水板1的边缘,再将宽度与组合堵引件8相当或更宽的下表面为非浸润表面的防水材料覆盖并重压在组合堵引件8上,将组合堵引件8的接口设置在两支承柱18间的中间部位,将亲水长条28或加长亲水条24直接从两支承柱18间的中间部位引出后伸入引水管19中,或直接将亲水带11伸入排水系统中而省去下方的排水管网。

作为优选,也可将组合堵引件8的接口设置在支撑板5的接口处,将亲水长条28或加长亲水条24从支撑板5接口处引出后伸入引水管19中;将或将防水板1侧边中间部位安装亲水带11的位置加工孔洞,直接将亲水长条28或加长亲水条24从孔洞中引出,或在孔洞中安装一端与亲水带11接触、一端伸入引水管19中的引水亲水条,方便施工,此时各引水亲水条经过的防水板1的局部和支撑柱18的局部均以加工成非浸润表面为宜

作为优选,在前述实施例中,宜在组合堵引件8下两防水板1的接口处的表面上或更多两防水板1的接口处的表面上安装防水膜,在防水材料接口处的下方安装防水膜,以提高防水效果。

如图15所示,为了使亲水长条28或加长亲水条24将渗漏水流更好的引入引水管19中,宜将引水管19的管口加工口径稍小的引导环26,用支架27将引导环26与引水管19连接在一起,将长条28或加长亲水条24伸入引导环26中,防止渗漏水流在引水管19的管口向外流出,保证渗漏水流能全部进入引水管19中。

上述实施例尤其适用于屋顶防水。

如图16所示,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用表面非浸润性的柔性非浸润片30代替组合堵引件8,将柔性非浸润片30直接铺设在需防水的承重平面上,在非浸润片30的一侧或两侧靠近边缘处设置引流片35,引流片35的外侧边缘需与非浸润片30的侧边边缘保留一定间距(1毫米以上)或至少不能使引流片35的外侧边缘越过非浸润片30的侧边边缘,同样引流片35也不能靠近非浸润片30的中间部位。使用时,使防水板1的非浸润表面2与非浸润片30的中部紧密贴合。

当2块以上或多块防水板1的同侧共用整长或需要铺设大面积的非浸润片30时,优选在相邻的两个引流片35的交叠区域夹设防水膜,阻止两引流片35直接接触使渗漏水流在引流片35间任意浸润和流动的同时,保证渗漏水流从前级引流片35流到后级引流片35的单向流动。防水膜宜刚好将两引流片35隔开又不影响两引流片35间的渗漏水流流动。同一引流片35跨过两相邻防水板1之间的接口时,宜用非浸润性薄片或薄膜28将接口处的引流片35覆盖(减小水流渗透速度,防止两防水板接口处的渗水直接与引流片35接触,减小引流片35的排水压力)。当少量水流渗过非浸润片30与防水板1紧密贴合的非浸润性表面时,引流片35(引出防水系统后的引流片35末端宜用防水膜包裹后再伸入排水系统)将渗漏水流吸附并引流到排水系统完成防水任务。使堵引式防水系统结构更简单,施工更方便。

优选的,可在防水板1的非浸润表面2与非浸润片30的单侧紧密贴合区纵向安装或摆放2条走向一致又互不接触的引流片35来增加堵引功能组合,提高堵引效果。

优选的,可将非浸润片30的两侧边缘向内或向上卷折,在非浸润片30的两侧边缘形成较中部高的长棱,使非浸润片30形成一个有一定深度的排水沟,对过多的渗漏水流起到引流作用。

优选的,当承重面抗裂性能较好时,可直接将相应需做堵引式防水的区域的承重面即摆放非浸润片30的区域加工成非浸润表面,再将其它防水构件依次安装即可,当防水板1不易变形时,可在防水板1与进行非浸润处理过的承重面间添加非浸润柔性物质,以便两非浸润表面能紧密贴合。

结合图17,可用柔性的非浸润性薄膜32包裹较宽的引流块33,并使部分引流块33外露作引流件41,用引流件41代替引流片35。这样的设置方式好处是在不增加亲水引流条与防水面接触的面积(即保持较小或一定宽度或足够宽度接触面)的情况下,增加实际的引流条的引流面积或功能,既不影响两非浸润表面的贴合宽度又不增加防水施工作业宽度的情况下,使引流块33能将更多的渗漏水流引流到排水系统,改善防水系统的引流功能。

优选的,还可将引流块33的中间层用防水膜将引流块33上下间隔开,以防止引流块33上下层间因接触面不同程度发生渗漏时的渗漏水流在上下层间相互浸润和流动。同样也可将多组组合堵导件41上下组合在一起,或在较宽非浸润性薄膜32的上下交替摆放或安装引流块33,使各引流块33相互间分隔开来,阻止渗漏水流在各上下引流块33间相互浸润或流动,以提高防水导流效果。

优选的,引流件41可作组合堵引件8的一组相互间隔的亲水带和非浸润带。

结合图22,引流片35也可用仅带有一侧组合带的单侧组合堵引件40代替,也可直接用组合堵引件8代替。

结合图18,为了提高引流效果,可在柔性非浸润片30的下方平铺更宽的引流块33,在引流块33的下方再平铺更宽的柔性非浸润膜34,或将更多的柔性非浸润片30和引流块33交替重叠安装,且由上至下逐层增宽,使各层外侧充分外露且能与上方的防水面充分接触,各层的厚度尤其是各层侧边的厚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但应保证最底层为非浸润膜34或非浸润表面。将防水板1的侧边安装在最上层疏水片30的中心。

作为优选,各层引流块33的中间位置宜分开适当距离或用非浸润条或带将两侧的引流块33隔开,防止两侧引流块33相互接触影响防水效果。

结合图23,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为了提高防水效果,可在柔性非浸润片30的下方平铺更宽的引流块33,在引流块33的整个下方或下方两侧再平铺更宽的柔性疏水膜34,再在中间引流块33的两侧摆放引流块33,并用上层或靠中间位置的柔性疏水膜34将外侧引流块33的靠中间部分即中内侧上表面覆盖,在两相邻引流块33间还宜分开适当距离或用宽度适宜的无表面浸润现象的隔离件将引流块33间隔适当距离,以防止相邻引流块33间的渗漏水流相互浸润和流动,以此类推。这样的结构有利于组合堵引件更平整而使各层充分能与防水板1的非浸润表面紧密接触,同时又使各引流块33相互隔开,能有效防止渗水在各引流块间相互浸润流动影响防水效果;将防水板1的侧边安装在最上层非浸润片30的中部。

作为优选,组合堵引件可发生形变。

作为优选,中间的引流块33的中部宜分开适当距离或安装无表面浸润现象的隔离件将中间的引流块33的两侧间隔适当距离。

为了使各非浸润功能件和亲水功能件与防水板1的非浸润表面充分接触或紧密贴合,可在最下层与承重面间安装易变形的柔性垫层,或用柔软易变形的亲水性物质作亲水性引流块或亲水性引流件。为了提高上述实施例中各亲水功能件的导流效果,可在各亲水功能件中纵向增加形状和数量合适的硬物,或将各亲水导流层加工成孔隙众多的导流层,或用孔隙众多的亲水性硬性材质加工亲水导流层,使各亲水导流层不至被过度压实而影响导流效果。

优选的,组合堵引件内填充有支撑颗粒。

优选的,亲水带的接口处表面部分覆盖有非浸润膜。

作为优选,它是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直接将防水板1(将自身防水性能良好的防水板1的上表面四周加工成非浸润表面2,非浸润表面2的宽度应宜与组合堵引件8的总体宽度的一半相当或更宽,也可将防水板更多的表面加工成非浸润表面)直接铺设在需防水的承重平面上,将组合堵引件8、引流片35、引流件41、单侧组合堵引件40、图18的多层引流件或图23的多块平整引流件的交替亲水带或非浸润带与防水板1的非浸润表面2紧密贴合,并使堵引件或引流件的中部的非浸润部的中间部位紧贴在防水板1的边缘,将堵引件或引流件重压在防水板1上或在其上方覆盖重物。

作为优选,在前述实施例中,宜在堵引件或引流件下两防水板1的接口处的表面上或更多两防水板1的接口处的表面上安装防水膜,在堵引件或引流件接口处的上方或下方安装防水膜,以提高防水效果。

结合图19,它是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将与待处理防水表面的宽度或长度相近的防水材料36平铺在防水表面上,防水材料36以柔软易变形的材料为宜;将两防水材料36相互搭接并紧贴在一起,将两相邻防水材料36相互搭接处加工成非浸润表面,或将防水材料36更多的表面加工成非浸润表面,将引流片35(或组合堵导件41或组合堵引件8等合适的引流结构)夹设在两防水材料36的交叠区域的出水口侧,将引流片35延长后(宜将延长的亲水材料用防水膜包裹)伸入排水系统。

优选的,引流片35靠出水口侧的外侧边缘不能越过下方防水材料36的出水口侧边缘,防止引流片35吸附的水流超过下方防水材料36的侧边与出水口外的亲水性物质接触而影响防水效果。

结合图20,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将柔软的防水材料36的搭接处的上下表面均加工成非浸润性表面,将柔软的防水材料36的搭接处紧密的卷折在一起形成卷折包37,使非浸润性表面接触区更多接触更好,提高防渗效果;为了提高防水效果,宜将引流片35安装在卷折包37的中心位置(即两防水材料36的接口处)。

作为优选,可在卷折卷折包37时先在搭接口增加一硬度大小合适的长管、长棍或长条,使卷折包37的两非浸润性表面能更好的紧密贴合。

结合图21,当防水平面外侧有山墙时,可将边缘处的防水材料36沿墙根上折并与墙面紧密贴合,或用合适的防水方法将防水材料36与山墙间进行防水处理;在墙根处合适的位置的防水材料36上安装带排水口38的排水管或排水盒39,排水盒39也可安装在墙根处防水材料36的下面,排水盒39与防水材料36用表面能防水技术及材料进行防水处理、或其它合适的密封材料密封连接或防水处理。

在本实施方案中,也可将防水板1的上表面四周加工成非浸润表面2,在距离上表面边缘一定间距处摆放或安装亲水引流条(亲水引流条靠出水口侧的外侧边缘不能越过下方防水板的出水口侧边缘),在亲水带上再覆盖适当宽度的至少下表面为非浸润性表面的柔性防水卷材或盖板并与防水板1上表面的非浸润表面2紧密贴合。同样亲水引流条也可用前述实施中的其它形式的单一或组合式亲水引流条,也可用包括非浸润带和亲水带组合式堵引件8代替。此时因接口处的入水口在柔性防水卷材或盖板的两侧而出水口在防水板1的侧边边缘处,就需改变组合式堵引件中非浸润带和亲水带的摆放方向或位置(刚好与前述实施例的摆放位置或方向相反,即先将非浸润带摆放在防水板1的内侧后再将亲水带摆放在非浸润带的外侧,以此交替摆放)。此时宜将防水板1的四周侧面、底面有亲水带经过的地方加工成非浸润表面。

在本实施方案中,也可将厚度合适的即厚度较大的防水板1的四周侧面加工成非浸润表面2,在接口处安装易变形的组合引流条,并使非浸润表面在上方、亲水引流条在下方,也可用含非浸润带和亲水带的组合式堵引件,此时先将非浸润带摆放在防水板1接口处的上方后再将亲水带摆放在非浸润带的下方。此时宜将防水板1的下表面有亲水带经过的地方加工成非浸润性表面。

在本实施方案中,当防水区域较小或引流带的引流效果较好时,可将整个或局部防水区域只作一个防水单元处理,只设一个或两个出水口,即将整个防水区域的四周同一层级引流带只用一整条亲水带或将出水口以外的引流条首尾相连来引流渗漏水流,将出水口的引流带直接或包裹防水层后伸入排水系统。如图32所示,第二引流带43只有一个出水口,此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出水口对方的引流带的中间部位断开即将引流带做成开环;第一引流带35可设两个出水口,便于安装和施工。

在本实施方案中,当单边或四周的防水区域较大超出引流带的有效或最佳引流距离时,可将整个单边或四周防水区域分成两个以上的多个互不干涉的相互独立的有效防水区域(即防水区间)分别独立的完成各自区域或区段的防水任务,并设多个对应的出水口,即将整个单边或四周防水区域的同一层级引流带分成互不干扰的多段,并设相应数量的出水口将本区域的渗漏水流自动排出,使引流带始终保持有效、理想或最佳引流效果,提高防水效果。

在本实施方案中,可将有效独立的防水区只设一个以上的出水口而将其余中间部分连在一起,如图31所示的独立有效的第一引流带35只设两个出水口,将非浸润表面中的引流带连成整体,当然,如有必要还可再增加一加长出水口引流带与独立有效的第一引流带35的中间位置接触或连接,提高引流效果;当引流带的引流效果较好时,也可只设一个出水口,如图28所示。

在本实施方案中,可将有效独立的防水区间只设一个出水口,将两个独立有效防水区间的引流带分开,隔断两个防水区间引流带的连接或接触,如图31所示的独立有效的第二引流带43在两个防水区间分界处被非浸润条10断开,并设一个出水口,阻断两独立防水区间引流带的相互浸润,提高防水效果。

在本实施方案中,可将两个以上有效独立防水区间的出水口设置在一起,降低施工难度并提高工作效率,如图29和图30所示。

在本实施方案中,各独立防水区间的引流带间的隔断方式可用图24所示的直接间隔适当距离(1mm以上)的方式隔断;也可用图25所示在直接间隔适当距离(1mm以上)或直接断开的基础上用非浸润条10或防水膜将两个防水区引流带隔断;也可用图26所示的将两个防水区间的引流带断开后错开适当距离(1mm以上)的方式隔断;也可用图27所示的将两个防水区间的引流带断开后错开适当距离(1mm以上)并相互交错伸入对方防水区间适当距离(1mm以上)即既隔开又重叠的隔断方式来防止各防水区间之间产生防水空白区的现象产生,提高防水效果,还可在相互交错区、重复区的两引流带间增加非浸润条或防水膜来进一步隔断相邻防水区间引流带连接,使整个防水系统无防水空白区或防水死角。

同理,上术分区隔断方法也适用于相邻防水单元间的隔断与分开。

结合图33,在本实施方案中,还可将防水板有防水任务的一个防水侧边或一条自然直线安装或规则几何形状的构造或不规则几何形状的构造的引流条作一个防水单位,当防水单位较小即引流条较短或引流带的引流效果较好时,可将整个防水单位只保留一个或两个出水口将渗漏水流引流到排水系统,此时还可将相邻两个以上的防水单位的引流条(或非浸润条)连接在一起或在相邻两个以上的防水单位安装整长的引流条,减少施工难度而提高工作效率。

如图3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防水单元,包括两相互紧密的贴合在一起的非浸润表面;设置在两非浸润表面之间的亲水引流件(35,43),亲水引流件所引流的水能够从出水口流出;其中,亲水引流件为亲水性的物质加工而成的具有浸润、吸附、虹吸功能的构件。

其中,非浸润表面为防水材料1的表面,当防水单元为一个时,亲水引流件(35,43)为带状或条状,亲水引流件(35,43)设置在防水材料1上,且沿防水材料1的侧边设置,亲水引流件(35,43)安装后所围成的几何形状与防水材料1一致。

当然,还包括非浸润件42,非浸润件42为带状或条状。非浸润件42设置在防水材料1上,且沿防水材料1的侧边设置,非浸润件42安装后所围成的几何形状与防水材料1一致;非浸润件42设置在亲水引流件(35,43)靠近防水材料1侧边的一侧。

此时,出水口设置一个,且出水口设置在防水材料1的一侧边对应的非浸润件42上。亲水引流件(35,43)延伸至出水口外。在亲水引流件延伸至出水口外的部分上设置有加长亲水条24。

如图33、34所示,当防水单元为两个以上时;亲水引流件(35,43)设置在所有防水材料1所拼接而成的非浸润表面间上,且沿非浸润表面间的侧边设置,亲水引流件(35,43)安装后所围成的几何形状与非浸润表面一致。

其中,非浸润件42设置在板上,且沿非浸润表面间的侧边设置,非浸润件42安装后所围成的几何形状与板一致。非浸润件42设置在亲水引流件(35,43)靠近防水材料1侧边的一侧。

亲水引流件(35,43)与非浸润件42设置有两个以上,且亲水引流件(35,43)与非浸润件42间隔设置;靠防水材料1中心的一侧设置为亲水引流件43。

在每个防水板的一侧边对应的非浸润件上均设置有一个出水口。亲水引流件延伸至出水口外。在亲水引流件延伸至出水口外的部分上设置有加长亲水条。

结合图34,在本实施方案中,还可将防水板有防水任务的一个防水侧边或一条自然直线安装的引流条作一个防水单位,当防水单位较大即引流条较长或引流带的引流效果欠佳,引流条无法将本单位的渗漏水流完全引流到排水系统时,可将整个防水单位的中间合适部位重新连接一个以上的出水口引流条45并伸入排水系统,增加出水口,提高防水系统的引流排水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当有一个防水单位有两条以上互不接触的引流条来完成引流防水任务时,为不影响相互间的整体性能,中间增加的出水口引流条可从两个侧面伸入排水系统;当然也可在同侧伸入防水系统,但需在交叉处用防水膜相互隔开。

结合图33,同理,也可将所有的引流条连接在一起,或用整长的引流条安装在同一层级的所有防水单元,在整体的引流条上合适的部位安装或引出一个以上的与整体引流条充分连接的出水口引流条45即可。

在本实施方案中,可只将防水板1需要进行堵引式防水的部分(如对边或邻边等)的下表面加工成非浸润表面2并进行堵引式防水技术处理,而将其它侧边或侧面用其它防水技术进行防水处理。

在本实施方案中,还可将堵引式防水技术与其它防水技术同时对防水区域进行两道以上的防水处理,提高防水效果。

在本实施方案中,还可将需进行防水处理的整个表面全部加工成非浸润性的防水表面,在防水板1与防水表面间全部安装一层亲水导流层并延伸到排水系统;或在前述实施例的堵引式表面能防水系统的防水板1或防水材料36等和堵引导流结构(如柔性疏水片30、支撑板5等)与防水表面间全部安装一层亲水导流层并延伸到排水系统,提高防水效果。

在本实施方案中,还可在防水板1的多个表面进行堵引式表面能防水,形成多道防水而提高防水效果。此时宜在上一道防水的出水口后、下一道防水的进水口前即两道防水的接合区增加亲水性引流条将渗过第一道防水的渗漏水流尽量直接引流到排水系统,提高防水效果。

在本实施方案中,当用较长或较宽的柔性防水材料作防水主材时,宜将柔性防水材料与支撑物或覆盖物之间用细沙、泥土、粉末、纤维制品、塑料薄膜或泡沫等不易与柔性防水材料粘连的材料隔开,阻止支撑物或覆盖物与柔性防水材料紧密粘合在一起,防止支撑物或覆盖物在热胀冷缩时破坏柔性防水材料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案中,直接伸入排水系统的亲水性引流条的末端宜向下并低于防水系统中的各渗漏水流集结区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案中,当两个紧密贴合的非浸润性表面为水平设置时,而接口处的非浸润性表面盖板的材质为柔性卷材或薄板时,宜在接口处的非浸润性表面盖板向上或向下弯曲;或在接口处安装柔性的垫层或垫条,使非浸润性表面盖板能在接口处形成凸起,防止非浸润性表面盖板在防水板发生伸缩或移位时不会将非浸润性表面盖板产生破坏性损伤。

在本实施方案中,当引流条的端口不作出水口时,宜将该端口用非浸润性表面膜或材料将其封闭,防止吸附水在该端口任意流出,影响防水效果。

在本实施方案中,当两个紧密贴合的非浸润性表面为水平设置时,接口处的出水口位置以不低于进水口的位置为宜,并以出水口位置高于进水口的位置为宜。

本实施方案可用于建筑防水以外的所有适合应用的领域。

在本实施方案中,当条件允许尤其是在屋面防水时,可将整个或局部防水系统设置合适的坡度,以利渗漏水流在亲水性引流条的引流下能快速或自动排出,提高防水效果。

在本实施方案中,所提及的亲水性引流块、引流条、引流件等均系同样功能的配件,或系同一配件;所提及的非浸润块、条、件等也均系同样功能的配件,或系同一配件;前述所指的条、块、件不局限于固定的形状或常识中的规格,凡适用于本实施方案的各种规则几何形状的构造或不规则几何形状的构造(如棒、筒、环、片、块、球等)均可适用本方案。

在本实施方案中,除排在两非浸润性表面接口间安装的非浸润件、亲水件或组合式堵引件等组成堵引式防水的结构和配件外,其它的防水方法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提及的防水方法,凡其它合适的防水方法能适用堵引式的防水方法均可适用。

本发明中的非浸润表面包括疏水性表面、无表面浸润现象的亲水性表面和无表面浸润现象的中性表面,但以疏水性表面为宜;非浸润物质、件或条等包括疏水性物质、无表面浸润现象的亲水性物质和无表面浸润现象的中性物质,但以疏水性物质为宜。

本发明中的亲水是指以有表面浸润、吸附和虹吸作用的亲水性表面为宜;亲水物质或亲水带、亲水导流条或件等以有表面浸润、吸附和虹吸作用的亲水性物质为宜。

本实施方案不局限于在建筑防水方面使用,凡可应用本防水技术方案进行防水处理的领域均可应用或适用。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防水板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