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外挂式操作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用外挂式操作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装配式建筑多采用传统的外架施工,采用落地双排脚手架或悬挑脚手架施工,主要为了结构施工安全,和工作在外墙施工部位有一定的操作空间。
然而现在的无外架施工方式虽然采用了装配率较高的方式,但局部仍然存在需要临时处理或者现浇的施工部位,尤其是在窗口的上边处。
因此,亟需一种建筑用外挂式操作平台,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用外挂式操作平台,施工人员在爬梯上对建筑物的外侧进行施工,无需在楼顶吊装罐笼或在建筑物的搭设架子,便可对窗洞上方处的需要处理的部位进行施工处理。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建筑用外挂式操作平台,包括:
框架,其底部设置有底部平台,用于承载人员和物料;
至少两个并排且间隔设置的挂钩,所述挂钩设置于所述框架上,且能够挂于墙体上;
至少两个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爬梯,所述爬梯设置于所述框架内,且位于靠近墙体的一侧,施工人员在所述爬梯上能够对建筑物的外侧进行施工;
遮挡网,所述框架远离所述墙体的一侧设置有所述遮挡网。
作为一种建筑用外挂式操作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垫块,所述框架靠近墙体的一侧的两端设置有所述垫块。
作为一种建筑用外挂式操作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框架的两端的端面上均设置有所述遮挡网。
作为一种建筑用外挂式操作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框架的底部设置有所述遮挡网,以形成所述底部平台。
作为一种建筑用外挂式操作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框架的长度为3.5m-4.5m,宽度为0.6m-1m。
作为一种建筑用外挂式操作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挂钩向外伸出的长度为200mm-250mm。
作为一种建筑用外挂式操作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挂钩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挂钩间隔设置于所述框架的中部的位置。
作为一种建筑用外挂式操作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爬梯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爬梯分别位于靠近所述框架的端部的位置。
作为一种建筑用外挂式操作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框架由钢管焊接形成。
作为一种建筑用外挂式操作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爬梯的高度高于窗洞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挂钩挂在窗洞底部的墙体上,施工人员从窗洞进入到框架内,然后在爬梯上对建筑物的外侧进行施工,无需在楼顶吊装罐笼或在建筑物的搭设架子便可对窗洞上方处的需要处理的部位进行施工处理;挂钩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并排间隔设置可以保证框架的稳定性;爬梯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并排间隔设置可以增大覆盖面,可以覆盖整个窗洞及窗洞的两侧;遮挡网可以进行防护,防止施工人员和施工器械掉落,以保证施工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用外挂式操作平台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用外挂式操作平台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用外挂式操作平台的主视图(不包括遮挡网);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用外挂式操作平台的侧视图。
图中:100、墙体;101、窗洞;
1、框架;11、矩形框;12、立柱;13、加强框;14、加强杆;
2、挂钩;3、爬梯;4、遮挡网;5、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现在的无外架施工方式虽然采用了装配率较高的方式,但局部仍然存在需要临时处理或者现浇的施工部位,尤其是在窗口的上边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建筑用外挂式操作平台,包括框架1、挂钩2、爬梯3及遮挡网4。
框架1的底部设置有底部平台,用于承载人员和物料,具体地,框架1由钢管焊接形成,框架1整体呈长方体状,框架1包括顶部和底部的矩形框11及连接上下两个矩形框11的立柱12,立柱12位于矩形框11的四角。框架1还包括加强框13和加强杆14,加强框13位于靠近底部的位置,四角分别连接于四个立柱12;加强杆14位于框架1的两端,且倾斜设置,两端分别连接于加强框13和底部的矩形框11。
挂钩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间隔设置;目的是保持框架1的整体稳定性。挂钩2设置于框架1上,且能够挂于墙体100上,挂钩2设置于加强框13上,挂钩2是由方钢焊接而成,挂钩2挂于窗洞101的下方的墙体100上。挂钩2向外伸出的长度与墙体100的厚度相匹配,本实施例中,挂钩2向外伸出的长度为200mm-250mm。挂钩2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挂钩2间隔设置于框架1的中部的位置,目的是使三个挂钩2都位于窗洞101的范围内,均能够挂于窗洞101底部的墙体100上。
爬梯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而且并排且间隔设置,爬梯3竖直地设置于框架1内,且位于靠近墙体100的一侧,施工人员在爬梯3上能够对建筑物的外侧进行施工。具体地,爬梯3的顶端连接于上方的矩形框11靠近墙体100一侧的钢管上,底部连接于加强框13靠近墙体100一侧的钢管上,均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本实施例中,爬梯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爬梯3分别位于靠近框架1的端部的位置,具体位于窗洞101的两侧。在其它实施例中,爬梯3也可以倾斜地设置于框架1上,爬梯3的顶端向靠近墙体100的一侧倾斜,爬梯3的顶端固定于顶部的矩形框11靠近墙体100的钢管上,底部固定于底部平台的中部的位置,倾斜设置爬梯3便于施工人员站立。
框架1远离墙体100的一侧设置有遮挡网4,框架1的两端的端面上均设置有遮挡网4。框架1的底部设置有遮挡网4,以形成底部平台;在其它实施例中,框架1的底部可以设置钢板,以形成底部平台。
可选地,该建筑用外挂式操作平台还包括垫块5,框架1靠近墙体100的一侧的两端设置有垫块5。垫块5可以为橡胶块,也可以为木块。垫块5可以使框架1的内侧不直接与墙体100的外墙面接触,可以避免框架1的摩擦或磕碰损坏墙体100。
框架1的长度为3.5m-4.5m,宽度为0.6m-1m。作为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框架1的长度为4m,宽度为0.8mm。爬梯3的高度高于窗洞101的高度,便于施工人员对窗洞101上方的区域进行施工处理。
挂钩2挂在窗洞101底部的墙体100上,施工人员从窗洞101进入到框架1内,然后在爬梯3上对建筑物的外侧进行施工,无需在楼顶吊装罐笼或在建筑物搭设架子便可对窗洞101上方处的需要处理的部位进行施工处理;挂钩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并排间隔设置可以保证框架1的稳定性;爬梯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并排间隔设置可以增大覆盖面,可以覆盖整个窗洞101及窗洞101的两侧;遮挡网4可以进行防护,防止施工人员和施工器械掉落,以保证施工安全。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