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门四边一次成型加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门边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复合门四边一次成型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复合门四边成型工艺为分体制作门板和门边,多是板式层压加工工艺和侧面封边工艺;先将半成品门边按照单独部件加工成型后复合到门板侧面,再用油漆类封闭涂装饰面,不仅存在因工艺和复合材质不同造成的色泽差别问题,还突出存在门边两侧看面会有对称缝隙,易开裂,降低了复合门的防潮性能和隔音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门四边一次成型加工方法,这种加工方法属于3d无漆木门技术序列中的一种加工工艺,门边一体成型,无需再用油漆类封闭涂装饰面,不仅杜绝因工艺和复合材质不同造成的色泽差别问题,还减少了门边一侧缝隙,封闭效果更好,不易开裂,而且更环保。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门四边一次成型加工方法,复合板材开榫后四边一次折叠成型,包括以下步骤:
加工:所述复合板材加工为双层层压复合结构,基层和面层一次复合成型;
开榫:在基层和面层厚度精准可控的前提下,将不同直径的直刀和v角刀相互配合下刀;设计不同的下刀深度,表现为开榫涉及区域不同,基层和面层需要沿着开榫线折叠,实现设计要求的折叠角度、力度的区分;在基层和面层强度、韧性等指标精准可控的前提下,设计不同角度刀型配合开榫,实现基层和面层折叠处扣合角度、弧度变化,实现不同弧度和线棱的外观效果和密封效果;单种刀型下刀分2次下刀,保障开榫精度和开榫槽面质量要求;
施胶:采用两遍施胶工艺,第一遍使用结构胶打胶线,均匀涂在开榫部位根部区域,胶干后起定型、加固结构作用,第二遍使用快干胶在开榫面外沿施胶,快速固化达成初步定型;
成型:门四边随着门板一次折叠成型,其关键质量标准在于成型后符合工艺设计要求;木工积累公差精准可控,线棱平直、弧度均匀,折叠公差精准,扣合紧密;工艺结构稳定,折叠工艺的复合门边为立体结构更稳定,不易弯曲形变。
优选的,所述基层选用要求材质均匀,纵横强度差小,不易开裂,内结合强度≥0.5mpa,含水率4-10%,适宜选用纤维细短木相均质的实木锯材、高密度纤维板或者其它符合上述性能的复合材料;
优选的,所述面层为装饰面,选用要求可涂装色泽,可复合压延,压延成型厚度公差±0.02mm,适用面材厚度0.30-0.50mm,屈曲强度>80mpa;
优选的,所述基层先做定厚、齐边加工处理,要求四边厚度公差±0.1mm,对角线差<2.5mm;
优选的,所述基层和面层复合采用直接平贴压合,一次成型。
优选的,所述门四边一次折叠成型,包括门板a四边同步开榫,沿开榫线和角度向内侧折叠,同步施胶定型,四边同步折叠定型门边。
优选的,所述复合门为折叠成型工艺结构,包括四边向内侧折叠,包角后形成复合门立体空间,两门板折叠后榫接扣合,形成密闭空间。
优选的,所述开榫工艺原理设计中,针对所开榫功能不同和折叠工艺要求程度不同区分设计了四种下刀深度;第一种下刀深度,只对基层开榫且不涉及面层,对材料及加工过程能力要求很高,不仅表现为下刀深度精准,还关联到基层材料定厚的精确度;第二种下刀深度,属于配合第一种下刀深度,预留基材底部,再使用其它型刀实施第一种下刀深度,实现底部不均匀造型设计;第三种下刀深度,原理类同第二种下刀深度,预留基材底部,再使用其它型刀实施第一种下刀深度,实现底部不均匀造型设计;第四种下刀深度到底,对基材和面材清边;单种刀型下刀分2次下刀,保障开榫精度和榫面质量要求。
优选的,所述门边开榫需要多种型刀配合,再根据设计分先后不同下刀深度;折叠开榫结构处先选用v角刀实施第二种下刀深度,再配合直刀实施第一种下刀深度,下探到基材底部;此设计首先在基材底部构造了折叠间隙,符合折叠工艺中角度与弧长的配合要求;其次设计配合直刀清理了折叠缝隙两端的尖角,从折叠工艺角度避免了折叠出尖楞,也避免了折叠缝隙两端各自出楞,实现折叠边弧面均匀;然后设计在折叠开榫位置的弧面根部预留了梯型口基材,保证了折叠缝隙两端基材边缘的强度,避免了折叠处纤维断裂,保障折叠线棱平直、弧度均匀。
优选的,所述门边开榫为梯形结构;与常规直拼、斜拼开榫结构不同,避免了直拼开榫结构铣槽时拐角易出现开裂点,也避免了斜拼开榫结构会出现两条接缝问题;所述门边折叠后边棱为弧形外观结构,从安全角度设计,避免尖锐角。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门四边一次成型加工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工艺结构稳定,折叠的复合门边为立体结构更稳定,不易弯曲形变,突破了常规门边平面线性受力容易弯曲形变的不足;更具质量优势,色泽一体,不易开裂,更环保。
2、本发明提供的四边一次成型工艺,升级了目前门边成型加工后再复合门板的工艺瓶颈,同时替代油漆涂装提高环保性,从源头上避免油漆类材料使用,实现无漆。
附图说明
图1为复合门四边一次成型工艺图;
图2为开榫工器具图;
图3为四边一次成型复合门门板a开榫工艺图;
图4为开榫拆分工艺图a1;
图5为开榫拆分工艺图a2;
图6为开榫拆分工艺图a3;
图7为开榫拆分工艺图a4;
图8为开榫拆分工艺图a5;
图9为四边一次成型复合门门板a折叠工艺图;
图10为四边一次成型复合门门板a包角工艺图;
图11-图26为复合门四边一次成型加工方法实施方案举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6,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种复合门四边一次成型加工方法,复合板材开榫后四边一次折叠成型,包括以下步骤:
加工:所述复合板材加工为双层层压复合结构,基层和面层一次复合成型;
开榫:在基层和面层厚度精准可控的前提下,将不同直径的直刀和v角刀相互配合下刀;设计不同的下刀深度,表现为开榫涉及区域不同,基层和面层需要沿着开榫线折叠,实现设计要求的折叠角度、力度的区分;在基层和面层强度、韧性等指标精准可控的前提下,设计不同角度刀型配合开榫,实现基层和面层折叠处扣合角度、弧度变化,实现不同弧度和线棱的外观效果和密封效果;单种刀型下刀分2次下刀,保障开榫精度和开榫槽面质量要求;
施胶:采用两遍施胶工艺,第一遍使用结构胶打胶线,均匀涂在开榫部位根部区域,胶干后起定型、加固结构作用,第二遍使用快干胶在开榫面外沿施胶,快速固化达成初步定型;
成型:门四边随着门板一次折叠成型,其关键质量标准在于成型后符合工艺设计要求;木工积累公差精准可控,线棱平直、弧度均匀,折叠公差精准,扣合紧密;工艺结构稳定,折叠工艺的复合门边为立体结构更稳定,不易弯曲形变。
如图1所示,门板a,虚线部分为开榫标线,可折叠。
如图2所示,开榫工艺原理,5种型刀左起排序为1#、2#、3#、4#、5#;在加工门板之前,需要对数控机床的平台进行校平,以保证刀具加工深度均匀一致;校平后进行对刀操作,将所需下刀深度单独编制对刀程序,执行加工样首件检验并调整对刀精度。
程序设计中,针对所开榫功能不同和折叠工艺要求程度不同区分设计了四种下刀深度;第一种下刀深度,只对基层开榫且不涉及面层,对材料及加工过程能力要求很高,,不仅表现为下刀深度精度,还关联到基层材料定厚的精确度;第二种下刀深度,属于配合第一种下刀深度,预留基材底部,再使用其它型刀实施第一种下刀深度,实现底部不均匀造型设计;第三种下刀深度,原理类同第二种下刀深度,预留基材底部,再使用其它型刀实施第一种下刀深度,实现底部不均匀造型设计;第四种下刀深度到底,对基材和面材清边;单种刀型下刀分2次下刀,保障开榫精度和榫面质量要求。
如图3、4、5、6、7和8所示,门板a开榫实施描述:首先在左侧箭头标识洋红色线处,使用2#型刀,实施第一种下刀深度,分两次深度下刀(参照图4);然后在右侧箭头标识橙色线处,使用5#型刀,实施第三种下刀深度(参照图5);其次使用3#刀在折叠开榫位置(标识红色线处)分别实施不同下刀深度,外侧折叠开榫处实施第一种下刀深度,内侧折叠开榫处实施第一种下刀深度,分两次深度下刀(参照图6);再次使用4#刀在内侧折叠开榫处配合3#刀第二种下刀深度开榫,实施第一种下刀深度(参照图7);最后在标识绿色线处,采用1#型刀,实施第四种下刀深度(参照图8)。
开榫施工要点在于需要多种型刀配合(参照图6、图7),再根据设计分先后不同下刀深度;折叠开榫结构处先选用v角刀实施第二种下刀深度,再配合直刀实施第一种下刀深度,下探到基材底部;此设计首先在基材底部构造了折叠间隙,符合折叠工艺中角度与弧长的配合要求;其次设计配合直刀清理了折叠缝隙两端的尖角,从折叠工艺角度避免了折叠出尖楞,也避免了折叠缝隙两端各自出楞,实现折叠边弧面均匀;然后设计在折叠开榫位置的弧面根部预留了梯型口基材,保证了折叠缝隙两端基材边缘的强度,避免了折叠处纤维断裂,保障折叠线棱平直、弧度均匀。
如如9和10所示,门板a施胶、折叠实施描述:首先将门板a放在操作平台工装上固定,图示开榫线固定在工装挡板转轴线位置;然后采用两遍施胶工艺,第一遍使用结构胶打胶线,均匀涂在开榫部位根部区域,胶干后起定型、加固结构作用,第二遍使用快干胶在开榫面外沿施胶,快速固化达成初步定型;两遍施胶后,将a-1部分按照开榫线折叠;其次,将a-2部分重复a-1部分两遍施胶、折叠操作;再次,将a-3部分对应开榫线和折叠后的连接面施胶,折叠;最后将折叠后的门板a的包角进行修角处理,达到平整严缝(参照图1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