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1-11 16:01:45|259|起点商标网
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用器材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



背景技术:

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心血管是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由心和血管组成,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心脏是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而运输血液的管道系统就是血管系统。它布散全身,无处不至,负责将心脏搏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以满足机体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并且将代谢终产物(或废物)运回心脏,通过肺、肾等器官排出体外;心血管外科术后的患者需要进行康复锻炼,但是现在的康复器械大都只能对一个部位进行一种锻炼方式,且不能根据患者的自身喜好体位进行锻炼,锻炼过程中也不能使患者身体放松,不能很好的满足临床上对于康复锻炼的需求;为此设计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来解决上述中所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可对患者的手臂进行两种锻炼模式,且还可调节装置根据患者的自身喜好体位进行锻炼,在锻炼过程中可对患者进行按摩,使患者身体放松,利于康复,有效地解决了只能对一个部位进行一种锻炼方式、不能根据患者的自身喜好体位进行锻炼、以及锻炼过程中也不能使患者身体放松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端安装有坐板,所述坐板后端铰接有可上下翻转的靠板,所述坐板前端铰接有可随靠板向上翻转而向下翻转或靠板向下翻转而向上翻转的前撑板;所述靠板后端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可同时前后摆动又可同时向外侧张开的支撑臂,所述靠板中部内壁安装有按摩板,所述支撑臂前后摆动时可构成按摩板边转动边上下移动以及边前后移动边圆周摆动的结构;所述靠板上端后侧内壁左右两端分别安装有多个按摩轮,所述靠板上端后侧左右两端分别安装有按摩球,所述支撑臂向外侧张开时可构成多个按摩轮往复左右移动以及按摩球可同时向内侧合拢或向外侧张开的结构。

优选的,所述底板上端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后端固定连接有粗螺纹杆,所述粗螺纹杆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粗螺纹筒,所述粗螺纹筒外表面上端铰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上端铰接在靠板下端表面;所述靠板下端表面前侧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与靠板相互垂直的第二连杆,所述前撑板下端表面后侧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与前撑板相互垂直的第四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下端分别铰接有与坐板相互平行的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另端分别与对应的第四连杆相铰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臂后端表面上侧分别开设有键形滑槽,所述键形滑槽内壁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一圆环垫,所述第一圆环垫内壁分别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内壁分别螺纹连接有小螺纹杆,所述小螺纹杆后端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螺纹手柄。

优选的,所述支撑臂下端分别铰接有第一轴承座,两个所述第一轴承座内侧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外表面内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主动锥齿轮,所述主动锥齿轮下端内侧分别啮合有从动锥齿轮,所述从动锥齿轮下端分别同轴固接有第一直齿轮,两个第一直齿轮内侧相互啮合,所述第一直齿轮下端分别同轴固接有键形支撑板,所述键形支撑板上端表面前侧分别开设有键形通孔,所述键形通孔内壁分别滑动连接有外筒,所述外筒外表面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直齿轮,所述第二直齿轮前端分别啮合有弧形齿圈,所述弧形齿圈下端表面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一轴承板,所述第一轴承板另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外筒外表面。

优选的,所述外筒外表面中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三直齿轮,所述第三直齿轮内侧分别啮合有第一直齿条,所述第一直齿条内侧表面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二轴承板,所述第二轴承板分别转动连接在外筒外表面。

优选的,所述外筒内壁分别滑动连接有内筒,所述内筒上端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内槽轮,所述按摩板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内槽轮上端表面;所述键形支撑板下端表面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一滑板,所述第一滑板上端表面中部分别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外表面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与内槽轮相配合的短滑销。

优选的,所述支撑臂外侧分别铰接有向外侧下端倾斜的第五连杆,所述第五连杆下端分别铰接有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内壁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三导杆,两个所述第一导杆内侧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直齿条,所述第二直齿条分别滑动连接在靠板下端表面;两个所述第二直齿条内侧啮合有一个第四直齿轮,所述第四直齿轮上端表面固定连接有曲轴,所述曲轴上端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在靠板下端内壁;所述曲轴左右两侧分别铰接有第六连杆,所述第六连杆外侧内壁分别转动连接有第四导杆,所述第四导杆上端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方滑板,所述方滑板分别滑动连接在靠板内壁,所述方滑板上端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u形座,所述按摩轮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u形座内壁。

优选的,所述第二转轴外表面上端固定连接有带槽凸轮,所述带槽凸轮外表面啮合有长滑销,所述靠板下端表面固定连接有键形滑板,所述键形滑板前端表面开设有小键形通孔,所述长滑销外表面中部滑动连接在小键形通孔内壁,所述长滑销外表面后侧铰接有两个向外侧上端倾斜的第七连杆,所述靠板下端表面后侧左右两端分别铰接有两个向上端内侧倾斜的弧形连杆,所述按摩球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弧形连杆上端,所述第七连杆上端分别铰接在对应的弧形连杆中部。

本发明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启动电机,可使对应的靠板向上翻转以及前撑板向下翻转或靠板向下翻转以及前撑板向上翻转,可根据患者的自身喜好姿势进行调节靠板和前撑板的位置。

2、本发明通过转动螺纹手柄,可根据患者的手臂长度进行调节把手的固定位置,便于患者驱动支撑臂,增加装置的使用广泛性。

3、当患者前后摆动驱动支撑臂锻炼时,可使对应的按摩板边上下移动边转动以及边前后移动边圆周摆动,可对患者的腰背部进行大面积按摩,促进血液流动,利于康复,缓解腰背部疲劳。

4、当患者向外侧驱动支撑臂锻炼时,可呈现扩胸锻炼运动,且对应的按摩球可对患者的颈部进行夹捏按摩,患者颈部酸痛,按摩轮可对患者的肩部进行左右移动滚动按摩,缓解肩部酸痛;且两种锻炼状态互不影响,可同时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的整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的靠板向上翻转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的靠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的支撑臂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的靠板下端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的支撑臂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的第一转轴安装图。

图8为本发明的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的键形支撑板安装图。

图9为本发明的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的弧形齿圈安装图。

图10为本发明的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的第一轴承板安装图。

图11为本发明的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的外筒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的内槽轮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的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的第一直齿条安装图。

图14为本发明的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的第五连杆安装图。

图15为本发明的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的第四直齿轮安装图。

图16为本发明的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的弧形连杆安装图。

图中标号:1-底板、2-脚刹万向轮、3-支撑柱、4-坐板、5-靠板、6-前撑板、7-电机、8-粗螺纹杆、9-粗螺纹筒、10-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12-第三连杆、13-第四连杆、14-扶手、15-头枕、16-支撑臂、17-螺纹手柄、18-小螺纹杆、19-把手、20-第一圆环垫、21-第一轴承座、22-第一转轴、23-主动锥齿轮、24-从动锥齿轮、25-第一直齿轮、26-键形支撑板、27-外筒、28-第二直齿轮、29-弧形齿圈、30-第一轴承板、31-第一滑板、32-第二圆环垫、33-内筒、34-支撑杆、35-内槽轮、36-按摩板、37-短滑销、38-第三直齿轮、39-第一直齿条、40-第二轴承板、41-第一环套、42-第一导杆、43-第二环套、44-第二导杆、45-第五连杆、46-第一套筒、47-第三导杆、48-第二直齿条、49-第四直齿轮、50-曲轴、51-第二转轴、52-带槽凸轮、53-第六连杆、54-第四导杆、55-方滑板、56-按摩轮、57-u形座、58-长滑销、59-键形滑板、60-第七连杆、61-弧形连杆、62-按摩球、63-圆限位垫、64-软棉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16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心血管外科术后辅助康复装置,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端安装有坐板4,所述坐板4后端铰接有可上下翻转的靠板5,所述坐板4前端铰接有可随靠板5向上翻转而向下翻转或靠板5向下翻转而向上翻转的前撑板6;所述靠板5后端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可同时前后摆动又可同时向外侧张开的支撑臂16,所述靠板5中部内壁安装有按摩板36,所述支撑臂16前后摆动时可构成按摩板36边转动边上下移动以及边前后移动边圆周摆动的结构;所述靠板5上端后侧内壁左右两端分别安装有多个按摩轮56,所述靠板5上端后侧左右两端分别安装有按摩球62,所述支撑臂16向外侧张开时可构成多个按摩轮56往复左右移动以及按摩球62可同时向内侧合拢或向外侧张开的结构。

如图1-5所示,底板1下端表面四角处固定连接有脚刹万向轮2,脚刹万向轮2的作用是便于移动装置,脚刹万向轮2属于现有技术,不再赘述;底板1上端表面前侧固定连接有四个支撑柱3,支撑柱3上端表面分别固定连接在坐板4下端表面,支撑柱3的作用是支撑坐板4以及靠板5和前撑板6;坐板4上端表面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扶手14,扶手14的作用是防止患者在锻炼过程中发生侧摔的情况;患者通过坐在坐板4上,背靠着靠板5,双腿放置在前撑板6上,通过靠板5向上翻转以及前撑板6向下翻转或靠板5向下翻转以及前撑板6向上翻转,可根据患者的自身喜好姿势进行调节靠板5和前撑板6的位置,如图1所示,靠板5和前撑板6翻转至与坐板4相互平行且处于同一平面位置,可提供患者平躺锻炼,也可翻转至如图2所示位置,充当座椅,为患者提供坐着锻炼;患者通过双臂放置在对应的支撑臂16处,通过驱动支撑臂16,使支撑臂16前后翻转时,可使按摩板36边转动边上下移动以及边前后移动边圆周摆动,对患者的背部进行大面积多种功能进行按摩,缓解腰背部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患者的康复;当驱动支撑臂16向外侧张开移动时,可使按摩球62同时向内侧合拢或向外侧扩散,以及按摩轮56左右往复移动,按摩球62可对患者的颈椎处进行夹捏按摩,按摩轮56可对患者的肩部进行滚动按摩,缓解患者颈椎以及肩部疲劳,增加锻炼舒适度;靠板5后端表面固定连接有头枕15,头枕15的作用是支撑患者的头部。

所述底板1上端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机7,所述电机7后端固定连接有粗螺纹杆8,所述粗螺纹杆8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粗螺纹筒9,所述粗螺纹筒9外表面上端铰接有第一连杆10,所述第一连杆10上端铰接在靠板5下端表面;所述靠板5下端表面前侧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与靠板5相互垂直的第二连杆11,所述前撑板6下端表面后侧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与前撑板6相互垂直的第四连杆13,所述第二连杆11下端分别铰接有与坐板4相互平行的第三连杆12,所述第三连杆12另端分别与对应的第四连杆13相铰接。

如图3所示,电机7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粗螺纹杆8外表面前后两端分别转连接有轴承座,轴承座底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底板1上端表面;通过启动电机7,电机7会带动粗螺纹杆8转动,由于粗螺纹筒9在第一连杆10的限位下不能转动,只能前后移动,所以粗螺纹杆8转动会带动粗螺纹筒9前后移动,当粗螺纹筒9前后移动时会推动第一连杆10下端前后移动,则第一连杆10上端会推动靠板5向上翻转或向下翻转,如图2-3所示,第二连杆11、第三连杆12、第四连杆13和坐板4间接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当靠板5向上或向下转时,可带动对应的第二连杆11向上或向下翻转,第二连杆11向上或向下翻转可推动第三连杆12,第三连杆12会带动对应的前撑板6向下或向上翻转,从而实现靠板5向上翻转、前撑板6向下翻转或靠板5向下翻转、前撑板6向上翻转,由于粗螺纹筒9和粗螺纹杆8属于螺纹连接,有自锁功能,所以当患者调节合适的体位锻炼时,不会因外力的情况下使靠板5和前撑板6意外翻转。

所述支撑臂16后端表面上侧分别开设有键形滑槽,所述键形滑槽内壁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一圆环垫20,所述第一圆环垫20内壁分别固定连接有把手19,所述把手19内壁分别螺纹连接有小螺纹杆18,所述小螺纹杆18后端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螺纹手柄17。

如图6所示,把手19的作用是方便患者手持把手19,然后通过驱动把手19使对应的支撑臂16前后翻转或向外侧张开;通过转动螺纹手柄17,可使对应的小螺纹杆18转动,由于把手19固定连接在第一圆环垫20内壁,第一圆环垫20滑动连接在键形滑槽内壁,所以把手19不能转动,当小螺纹杆18转动时,可对键形滑槽底端表面进行挤压,从而实现固定把手19的位置,由于每个患者的手臂长短不同,通过转动螺纹手柄17,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手臂长度调节把手19的固定位置。

所述支撑臂16下端分别铰接有第一轴承座21,两个所述第一轴承座21内侧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22,所述第一转轴22外表面内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主动锥齿轮23,所述主动锥齿轮23下端内侧分别啮合有从动锥齿轮24,所述从动锥齿轮24下端分别同轴固接有第一直齿轮25,两个第一直齿轮25内侧相互啮合,所述第一直齿轮25下端分别同轴固接有键形支撑板26,所述键形支撑板26上端表面前侧分别开设有键形通孔,所述键形通孔内壁分别滑动连接有外筒27,所述外筒27外表面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直齿轮28,所述第二直齿轮28前端分别啮合有弧形齿圈29,所述弧形齿圈29下端表面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一轴承板30,所述第一轴承板30另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外筒27外表面。

如图7-10所示,第一转轴22外表面分别转动连接有轴承座,轴承座底端分别固定连接在靠板5下端表面,第一直齿轮25和从动锥齿轮24中心处分别固定连接有转轴,转轴分别转动连接在靠板5下端内壁;如图11所示,外筒27外表面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圆环垫32,第二圆环垫32滑动连接在键形通孔内壁,从而使外筒27既能在键形通孔内壁滑动,又能转动;弧形齿圈29上端表面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环套43,第二环套43内壁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二导杆44,第二导杆44分别固定连接在靠板5下端表面,第二环套43和第二导杆44的作用是限制弧形齿圈29只能在第二导杆44的轴向移动,即前后移动;如图10所示,弧形齿圈29的下端表面分别开设有弧形滑槽,第一轴承板30分别滑动连接在对应的弧形滑槽内壁,第一轴承板30的作用是使第二直齿轮28与弧形齿圈29始终处于啮合的状态,不会脱离;第一轴承座21与支撑臂16的安装图如图4、5、7所示,当支撑臂16前后摆动时可使第一轴承座21前后翻转,第一轴承座21前后翻转可使对应的第一转轴22转动,第一转轴22转动可使对应的主动锥齿轮23转动,主动锥齿轮23转动通过啮合可带动对应的从动锥齿轮24转动,从动锥齿轮24转动通过啮合可使对应的第一直齿轮25转动,两个第一直齿轮25相互啮合的作用是实现两个支撑臂16同步前后翻转,当第一直齿轮25转动时,可带动对应的键形支撑板26同时向外侧翻转或向内侧翻转,第一支撑板同时向外侧翻转或向内侧翻转时会带动对应的外筒27同时向外侧翻转或向内侧翻转,外筒27同时向外侧翻转或向内侧翻转则会带动对应的第二直齿轮28同时向外侧翻转或向内侧翻转,即做圆周运动,当第二直齿轮28做圆周运动时会啮合弧形齿圈29,从而使第二直齿轮28转动,第二直齿轮28转动则会带动外筒27转动。

所述外筒27外表面中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三直齿轮38,所述第三直齿轮38内侧分别啮合有第一直齿条39,所述第一直齿条39内侧表面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二轴承板40,所述第二轴承板40分别转动连接在外筒27外表面。

如图13所示,第一直齿条39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环套41,第一环套41内壁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一导杆42,第一导杆42分别固定连接在靠板5下端表面;第一导杆42和第一环套41的作用是实现第一直齿条39只能左右移动;第一直齿条39内侧端面分别开设有滑槽,第二轴承板40分别滑动连接在滑槽内壁,第二轴承板40的作用是实现限制第一直齿条39始终与第三直齿轮38相啮合;当外筒27转动时会带动第三直齿轮38转动,第三直齿轮38转动则会啮合第一直齿条39,从而使第三直齿轮38前后移动,第三直齿轮38前后移动则会带动对应的外筒27前后移动;由于外筒27在移动的同时会左右移动以及前后移动,所以通过第一环套41与第一导杆42对第一直齿条39的限位以及第二环套43与第二导杆44对弧形齿圈29的限位,可满足外筒27在前后移动的同时左右移动,且会带动对应的弧形齿圈29前后移动以及第一直齿条39左右移动,且始终使对应的第二直齿轮28与对应的弧形齿圈29相啮合以及第三直齿轮38与对应的第一直齿条39相啮合。

所述外筒27内壁分别滑动连接有内筒33,所述内筒33上端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内槽轮35,所述按摩板36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内槽轮35上端表面;所述键形支撑板26下端表面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一滑板31,所述第一滑板31上端表面中部分别固定连接有支撑杆34,所述支撑杆34外表面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与内槽轮35相配合的短滑销37。

如图11所示,支撑杆34贯穿内筒33内壁,内筒33和外筒27属于花键连接,内筒33既能在外筒27内壁上下滑动,又能随外筒27转动;第一滑板31上端表面设有两段滑块,键形支撑板26下端表面开设有两段滑槽,滑块滑动连接在滑槽内壁;内槽轮35的内壁开设有波浪滑槽,如图12所示,当外筒27转动时会带动内筒33转动,内筒33转动时会带动内槽轮35转动,当内槽轮35转动时,由于短滑销37固定连接在支撑杆34外表面,支撑杆34固定连接在第一滑板31上端表面,所以短滑销37不能转动,当内槽轮35转动时,会在短滑销37与波浪滑槽的啮合下上移动,从而使按摩板36边转动边上下移动;由于按摩板36安装在外筒27上端,当外筒27前后移动以及圆周摆动时,均会带动对应的按摩板36前后以及圆周摆动;靠板5中部内壁固定连接有软棉垫64,按摩板36在软棉垫64下端,软棉垫64的作用是增加按摩的舒适度。

所述支撑臂16外侧分别铰接有向外侧下端倾斜的第五连杆45,所述第五连杆45下端分别铰接有第一套筒46,所述第一套筒46内壁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三导杆47,两个所述第一导杆42内侧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直齿条48,所述第二直齿条48分别滑动连接在靠板5下端表面;两个所述第二直齿条48内侧啮合有一个第四直齿轮49,所述第四直齿轮49上端表面固定连接有曲轴50,所述曲轴50上端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51,所述第二转轴51转动连接在靠板5下端内壁;所述曲轴50左右两侧分别铰接有第六连杆53,所述第六连杆53外侧内壁分别转动连接有第四导杆54,所述第四导杆54上端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方滑板55,所述方滑板55分别滑动连接在靠板5内壁,所述方滑板55上端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u形座57,所述按摩轮56分别转动连接在对应的u形座57内壁。

如图14-15所示,靠板5下端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方支撑板,第二直齿条48分别滑动连接在对应的方支撑板内壁;由于支撑臂16会前后摆动,所以通过第三导杆47和第一套筒46的转动连接,实现支撑臂16前后摆动;同理,由于支撑臂16会向外侧张开,通过支撑臂16与第一轴承座21的铰接,可使对应的支撑臂16向外侧张开;当支撑臂16向外侧张开时,通过支撑臂16带动对应的第五连杆45向外侧翻转,第五连杆45上端向外侧翻转可使对应的第五连杆45下端向外侧移动,从而实现对应的第一套筒46和第三导杆47向外侧移动,当第三导杆47向外侧移动时,可带动对应的第二直齿条48向外侧移动,第二直齿条48向外侧移动可带动对应的第四直齿轮49转动,第四直齿轮49转动则会带动对应的曲轴50转动,曲轴50转动则会带动对应的第二转轴51转动,由于第二转轴51转动连接在靠板5内壁,曲轴50固定连接在第二转轴51下端表面,第四直齿轮49固定连接在曲轴50下端表面,所以第四直齿轮49和曲轴50在第二转轴51的限位下只能转动;当曲轴50转动时会带动对应的第六连杆53内侧端做圆周运动,由于方滑板55滑动连接在靠板5内壁,则第六连杆53外侧端在方滑块和第四导杆54的限位下只能左右移动,所以第六连杆53外侧端会左右往复移动,由于第六连杆53左右往复移动则会带动对应的第一导杆42和方滑板55左右往复移动,方滑板55左右往复移动时会带动对应的u形座57左右往复移动,从而实现按摩轮56对患者的肩部进行滚动左右往复移动按摩。

所述第二转轴51外表面上端固定连接有带槽凸轮52,所述带槽凸轮52外表面啮合有长滑销58,所述靠板5下端表面固定连接有键形滑板59,所述键形滑板59前端表面开设有小键形通孔,所述长滑销58外表面中部滑动连接在小键形通孔内壁,所述长滑销58外表面后侧铰接有两个向外侧上端倾斜的第七连杆60,所述靠板5下端表面后侧左右两端分别铰接有两个向上端内侧倾斜的弧形连杆61,所述按摩球62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弧形连杆61上端,所述第七连杆60上端分别铰接在对应的弧形连杆61中部。

如图16所示,长滑销58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圆限位垫63,键形滑板59安装在两个圆限位垫63内壁,从而实现长滑销58只能在小键形通孔内壁上下移动;弧形连杆61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转轴,转轴外表面前后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小支撑板,小支撑板分别固定连接在靠板5下端表面;当第二转轴51转动时,会带动带槽凸轮52转动,带槽凸轮52转动则通过啮合会带动对应的长滑销58上下移动,长滑销58上下移动则会带动对应的第七连杆60下端上下移动,则第七连杆60上端会拉动弧形连杆61,从而使弧形连杆61和按摩球62同时向内侧移动或向外侧移动,对患者的颈部进行夹捏按摩。

本发明在使用时,通过启动电机7,可使对应的靠板5向上翻转以及前撑板6向下翻转或靠板5向下翻转以及前撑板6向上翻转,可根据患者的自身喜好姿势进行调节靠板5和前撑板6的位置;通过转动螺纹手柄17,可根据患者的手臂长度进行调节把手19的固定位置,便于患者驱动支撑臂16,增加装置的使用广泛性;当患者前后摆动驱动支撑臂16锻炼时,可使对应的按摩板36边上下移动边转动以及边前后移动边圆周摆动,可对患者的腰背部进行大面积按摩,促进血液流动,利于康复,缓解腰背部疲劳;当患者向外侧驱动支撑臂16锻炼时,可呈现扩胸锻炼运动,且对应的按摩球62可对患者的颈部进行夹捏按摩,患者颈部酸痛,按摩轮56可对患者的肩部进行左右移动滚动按摩,缓解肩部酸痛;且两种锻炼和按摩状态互不影响,可同时进行。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代替,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心血管连杆机构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