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呼吸科的康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材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呼吸科的康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人的呼吸正常与否直接影响人的生命,一旦出现问题需立刻就医,因此在治疗时需要用到一些辅助康复的设备,呼吸科用康复训练装置主要是针对一些患有呼吸疾病的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用一些设备来辅助患者其康复,目前常见的呼吸科用康复训练装置设置的气流阻力一定,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肺部的锻炼强度,辅助治疗的效果较差,患者自身无法判断训练是否完成,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用于呼吸科的康复训练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呼吸科的康复训练装置,解决了患者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肺部锻炼强度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呼吸科的康复训练装置,包括顶部开设有凹槽的底座,所述底座的内部活动套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圈固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顶部固定有中空结构的呼吸管,所述呼吸管的内部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的上方设置有沿呼吸管长度方向阵列分布的训练机构,所述训练机构包括与呼吸管内壁固定的两组限位块,且两组限位块沿呼吸管的中心轴线对称分布,所述限位块的顶部固定有第一弹簧,两组所述第一弹簧的顶端固定有同一组与呼吸管内壁滑动连接的配重块,所述配重块的顶端固定有第一推杆,所述第一推杆的顶端固定有第一固定板。
优选的,所述气囊的底部固接有l型结构的第一气管,第一气管伸出呼吸管的一端固接有软管,气囊的顶部固定有第二推杆,第二推杆的顶端固定有第二固定板,固定块的底部开设有限位槽。
优选的,所述呼吸管靠近软管的一侧开设的通孔,且通孔位于相邻配重块的上方,通孔位于两组通孔的内部设置有强度机构,强度机构包括两组沿通孔水平轴线对称分布的连接杆,两组连接杆之间设置有固定块,固定块与相邻连接杆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与连接杆滑动套接,且连接杆远离配重块的一侧与滑槽内壁之间固定有第二弹簧。
优选的,所述配重块靠近强度机构的一侧固定有中空结构的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内部滑动套接有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深入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杆靠近配重块的一端内壁之间固定有第三弹簧,且第二连接伸出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设置有倒角。
优选的,所述转轴伸出底座的一端固定把手,呼吸管远离通孔的一侧顶端固定有提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通过配重块、气囊、第一弹簧与限位块使得患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控制肺部锻炼的强度,同时通过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与限位块使得患者自身能够判断自己的训练是否达到标准,方便携带,操作简单,不需要医护人员在一旁看守,患者自己便可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呼吸科的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配重块与第一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第三连接杆与第二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把手与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底座;2、转轴;3、呼吸管;4、气囊;5、训练机构;6、限位块;7、第一弹簧;8、配重块;9、第一推杆;10、第一固定板;11、强度机构;12、第一气管;13、软管;14、第二推杆;15、第二固定板;16、固定块;17、第三连接杆;18、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用于呼吸科的康复训练装置,包括顶部开设有凹槽的底座1,底座1的内部活动套接有转轴2,转轴2的外圈固接有连接块,连接块的顶部固定有中空结构的呼吸管3,呼吸管3的内部设置有气囊4,气囊4的上方设置有沿呼吸管3长度方向阵列分布的训练机构5,训练机构5包括与呼吸管3内壁固定的两组限位块6,且两组限位块6沿呼吸管3的中心轴线对称分布,限位块6的顶部固定有第一弹簧7,两组第一弹簧7的顶端固定有同一组与呼吸管3内壁滑动连接的配重块8,配重块8的顶端固定有第一推杆9,第一推杆9的顶端固定有第一固定板10;通过转轴2将呼吸管3转至与底座1垂直,然后患者通过软管13进行吹气,气体通过软管13送至第一气管12中,第一气管12将气体送至气囊4中,气囊4向上推动第二推杆14与第二固定板15,第二固定板15与配重块8底部的限位槽卡合,并且使得配重块8向上滑动,配重块8通过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与第三弹簧将固定块16推出通孔,从而患者完成一次训练,当患者需要加强训练时,继续通过软管13进行吹气,从而使得,最下方的配重块8继续向上移动,从而推动与其相邻的配重块8,以此类推,患者可以根据不同位置的固定块16来判定自己训练的标准,方便携带,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增加肺部锻炼强度。
进一步的,气囊4的底部固接有l型结构的第一气管12,第一气管12伸出呼吸管3的一端固接有软管13,气囊4的顶部固定有第二推杆14,第二推杆14的顶端固定有第二固定板15,配重块8的底部开设有限位槽;通过第一气管12与软管13将气体送至气囊4中,从而进行肺部训练,通过第二推杆14与第二固定板15可控制不同强度的肺部训练。
尤其是,呼吸管3靠近软管13的一侧开设的通孔,且通孔位于相邻配重块8的上方,通孔位于两组通孔的内部设置有强度机构11,强度机构11包括两组沿通孔水平轴线对称分布的第三连接杆17,两组第三连接杆17之间设置有固定块16,固定块16与相邻第三连接杆17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与第三连接杆17滑动套接,且第三连接杆17远离配重块8的一侧与滑槽内壁之间固定有第二弹簧18;通过第三连接杆17、第二弹簧18与固定块16可使患者能够根据固定块16的位置判断自己是否完成呼吸训练。
值得说明的,配重块8靠近强度机构11的一侧固定有中空结构的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内部滑动套接有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深入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杆靠近配重块8的一端内壁之间固定有第三弹簧,且第二连接伸出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设置有倒角;通过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与第三弹簧可将固定块16推出通孔,患者可以根据固定块16的位置来判断自己有没有完成训练。
此外,转轴2伸出底座1的一端固定把手,呼吸管3远离通孔的一侧顶端固定有提手;通过把手与提手方便将呼吸管3从底座1的凹槽出转出,从而患者进行肺部锻炼。
工作原理:在患者进行呼吸康复训练时,首先向上提拉提手,提手带动呼吸管3沿着转轴2转动,将呼吸管3转至与底座1垂直,然后患者通过软管13进行吹气,气体通过软管13送至第一气管12中,第一气管12将气体送至气囊4中,气囊4向上推动第二推杆14与第二固定板15,第二固定板15与配重块8底部的限位槽卡合,并且使得配重块8向上滑动,配重块8通过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与第三弹簧将固定块16推出通孔,从而患者完成一次训练,当患者需要加强训练时,继续通过软管13进行吹气,从而使得,最下方的配重块8继续向上移动,从而推动与其相邻的配重块8,以此类推,患者可以根据不同位置的固定块16来判定自己训练的标准,方便携带,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增加肺部锻炼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