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V形跳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跳床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v形跳床。
背景技术:
公开日2019年11月8日、公开号为cn20959647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一种可收折的跳床支撑架,该跳床支撑架具有一跳床框,多个支撑脚以及一扶手,该些支撑脚分别连接该跳床框并可提供支撑,该扶手连接该跳床框,该跳床支撑架具有一令该些支撑脚与该扶手平行该跳床框的收折状态以及一令该些支撑脚支撑该跳床框且该扶手立于该跳床框上的使用状态。进一步地,该跳床支撑架具有多个分别朝远离该跳床框方向延伸的支撑脚连接件,每一该支撑脚连接件具有二间隔设置并与其中一该支撑脚枢接的侧墙,一连接该侧墙的顶板以及一设于该顶板的组装开口,每一该支撑脚具有一朝远离该跳床框方向延伸的延伸段,一自该延伸段延伸并与该延伸段共同界定出一夹角的支撑段以及一可选择性相对该组装开口组装或拆卸并于该使用状态下限制该支撑脚的限制栓柱,每一该支撑脚具有一可与该限制栓柱组接并于该使用状态下对应该组装开口的安装孔,该扶手具有一设于该扶手并当该跳床支撑架处于该收折状态或该使用状态时固定该扶手的扶手固定件。采用上述结构的跳床,形状为六角形或圆形;跳布为平面,一个面,跳床娱乐性比较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v形跳床,本实用新型将跳床设计为立体结构,由现有的活动面数量由一个增加至三个,提高了跳床的娱乐性,更有利于全面锻炼身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v形跳床,包括弹力布、圈管、支撑腿,其特征是,所述圈管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圈管平面、第二圈管平面、第三圈管平面,第一圈管平面、第二圈管平面、第三圈管平面组成v形结构;
所述弹力布包括第一弹力布、第二弹力布、第三弹力布,第一弹力布、第二弹力布、第三弹力布分别通过第一弹力绳、连接件对应设置在第一圈管平面、第二圈管平面、第三圈管平面上;
所述支撑腿包括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第三支撑腿,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第三支撑腿分别用于支撑第一圈管平面、第二圈管平面、第三圈管平面。
优选的,所述v形跳床还包括扶手,扶手位于支撑腿内侧。
优选的,所述扶手为倒u形结构,扶手下端设置在第二圈管平面的第二支撑腿上。
优选的,所述扶手下端设置在第二圈管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第三支撑腿均为h形结构,三者结构相同,包括横杆、横杆两端的立杆,横杆两端设有弧形板,弧形板上加工有第一孔,弧形板外壁上固定有连接螺母,连接螺母与第一孔同轴设置;
立杆上设有横向设置的第二孔,连接螺栓穿过立杆上的第二孔、弧形板上的第一孔,并与弧形板上的连接螺母螺纹连接,实现立杆与横杆的固定;
立杆上端倾斜设置,立杆上端与对应的第一圈管平面、第二圈管平面、第三圈管平面相连接。
优选的,相邻弹力布相交处底部与对应的第二支撑腿的横杆之间缠绕第二弹力绳。
优选的,相邻弹力布相交处底部均设有若干套环,套环与对应的第二支撑腿的横杆之间缠绕第二弹力绳。
优选的,所述相邻弹力布相交处底部均设有若干套环,套环上穿套有第二弹力绳连接杆,第二弹力绳连接杆与对应的第二支撑腿的之间缠绕第二弹力绳。
优选的,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支撑腿的数量为两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本实用新型将圈管、弹力布设计为v形结构,使得跳床活动面由现有的一个变为3个,且三个面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使用者可以在任意两个活动面进行自由活动,增大了跳床的玩法。
第二,本实用新型将圈管的数量不限,只要能满足3个圈管平面的要求即可。第一、三圈管平面可以为多边形结构,也可以为圆弧形结构。第一、三圈管平面可以整体弯折成型,也可焊接成型,还可以插接组装成型。圈管的组成,管件的数量可以自由组合,可以是两根管,也可以是4根管,还可以是6根管。
第三,本实用新型将支撑腿设计为四个,均为h形结构,包括两个第一支撑腿、两个第二支撑腿,一个第一支撑腿对应支撑一个第一圈管,两根第二支撑腿,由两根第二支撑腿进行支撑。支撑腿与圈管之间采用现有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减少了支撑腿的数量,结构更加简洁,采用h形结构,稳定性更好。
第四,本实用新型支撑腿立杆与横杆之间的连接,采用在横杆端部焊接弧形板,弧形板与支撑腿立杆完美贴合,弧形板上焊接固定螺母和加工螺纹孔,在立杆上开设径向通孔,将连接螺栓穿过立杆上的径向通孔,之后与弧形板上的固定螺母螺纹连接,实现二者的固定。此外,采用这种结构,使得支撑腿上无外凸的螺栓,提高了安全性。本实用新型将支撑腿立柱设计为上部弯折结构,一方面是减少支撑腿的受力,另一方面采用圆角过渡,更加安全。
第五,本实用新型将扶手设计为倒u形结构,加大了扶手横杆的长度,使得在三个跳床活动面上都可以方便使用扶手。
第六,本实用新型弹力布的形状与圈管的形状相匹配,也为v形结构。弹力布的绷紧,一方面,是通过弹力布周向上的若干个相配合的连接件、第一弹力绳与圈管相连接实现;另一方面是通过在第一弹力布、第二弹力布连接处底部与第二支撑腿之间缠绕一根第二弹力绳实现,进而使得两个弹力布连接处能够向下绷紧,保证弹力布的v形结构与圈管相匹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v形跳床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v形跳床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v形跳床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v形跳床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v形跳床的仰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v形跳床的第三支撑腿的分解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6所示,一种v形跳床,包括弹力布1、圈管2、支撑腿3。
圈管2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圈管平面21、第二圈管平面22、第三圈管平面23,第一圈管平面21、第二圈管平面22、第三圈管平面23组成v形结构。
弹力布1包括第一弹力布11、第二弹力布12、第三弹力布13,第一弹力布11、第二弹力布12、第三弹力布13分别通过第一弹力绳51、连接件4对应设置在第一圈管平面21、第二圈管平面22、第三圈管平面23上;
所述支撑腿3包括第一支撑腿31、第二支撑腿32、第三支撑腿33,第一支撑腿31、第二支撑腿32、第三支撑腿33分别用于支撑第一圈管平面21、第二圈管平面22、第三圈管平面23。
第一、三圈管平面可以为多边形结构,也可以为圆弧形结构。第一、三圈管平面可以整体弯折成型,也可焊接成型,还可以插接组装成型。
圈管的组成,管件的数量可以自由组合,可以是两根管,也可以是4根管,还可以是6根管。
本实用新型将圈管、弹力布设计为v形结构,使得跳床活动面由现有的一个变为3个,且三个面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使用者可以在任意两个活动面进行自由活动,增大了跳床的玩法。
v形跳床还包括扶手6,扶手6位于支撑腿3内侧,目的是为了防止跳床倾翻。
扶手6为倒u形结构,扶手6下端可以设置在第二圈管平面22的第二支撑腿32上。扶手6下端还可以设置在第二圈管平面22上。
本实用新型将扶手设计为倒u形结构,加大了扶手横杆的长度,使得在三个跳床活动面上都可以方便使用扶手。
第一支撑腿31、第二支撑腿32、第三支撑腿33均为h形结构。三者结构相同,包括横杆34、横杆34两端的立杆35,横杆34两端设有弧形板36,弧形板36上加工有第一孔37,弧形板36外壁上固定有连接螺母,连接螺母与第一孔37同轴设置;
立杆35上设有横向设置的第二孔38,连接螺栓穿过立杆35上的第二孔38、弧形板36上的第一孔37,并与弧形板36上的连接螺母螺纹连接,实现立杆35与横杆34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支撑腿立杆与横杆之间的连接,采用在横杆端部焊接弧形板,弧形板与支撑腿立杆完美贴合,弧形板上焊接固定螺母和加工螺纹孔,在立杆上开设径向通孔,将连接螺栓穿过立杆上的径向通孔,之后与弧形板上的固定螺母螺纹连接,实现二者的固定。此外,采用这种结构,使得支撑腿上无外凸的螺栓,提高了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减少了支撑腿的数量,结构更加简洁,采用h形结构,稳定性更好。
立杆35上端倾斜设置,立杆35上端与对应的第一圈管平面21、第二圈管平面22、第三圈管平面23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将支撑腿立柱设计为上部弯折结构,一方面是减少支撑腿的受力,另一方面采用圆角过渡,更加安全。
横杆34与立杆35还可以焊接连接。立杆35上端倾斜设置,可通过弯折实现,也可以同构焊接弯管实现。
第二支撑腿32的数量为两个。相邻弹力布相交处底部与对应的第二支撑腿32的横杆之间缠绕第二弹力绳52。通过在第一弹力布、第二弹力布连接处底部与第二支撑腿之间缠绕一根第二弹力绳实现,进而使得两个弹力布连接处能够向下绷紧,保证弹力布的v形结构与圈管相匹配。
第二弹力绳52的固定方式可以采用以下结构:相邻弹力布相交处底部均设有若干套环53,套环53与对应的第二支撑腿32的横杆之间缠绕第二弹力绳52。
第二弹力绳52的固定方式还可以采用以下结构:相邻弹力布相交处底部均设有若干套环53,套环53上穿套有第二弹力绳连接杆54,第二弹力绳连接杆54与对应的第二支撑腿32的之间缠绕第二弹力绳52。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有”、“接通”、“设置”、“布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