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松杉灵芝的近自然栽培方法及栽培装置与流程

2021-01-06 18:01:44|517|起点商标网
一种松杉灵芝的近自然栽培方法及栽培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松杉灵芝的栽培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松杉灵芝的近自然栽培方法及栽培装置。



背景技术:

松杉灵芝生长于针阔叶混交林内的落叶松的伐根和腐木上,分布于寒温带地区,秋季采收。大兴安岭地区拥有丰富的野生松杉灵芝资源,在我区松杉灵芝已经受广大栽培户的认可,松杉灵芝棚式栽培技术已经成熟,并初具规模,目前全区栽培量大约100万袋,主要集中在棚室栽培。

而从近三年的市场来看,袋栽的松杉灵芝价格处在200元-500元/公斤,2016年产品趋于饱和,价格处于下滑状态,而在林下近自然栽培的松杉灵芝更接近于野生,深受市场的喜爱,产品价格1000-1500元/公斤。

这种近自然栽培的方式虽然市场接受度高,价值高,然而,由于其需要仿照野生灵芝的状态进行栽培,因此,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往往条件难以控制,造成栽培的松杉灵芝的质量参差不齐,并且,由于需要全程采用人工操作,因此,造成其整体栽培效率低下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松杉灵芝的近自然栽培方法及栽培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野生灵芝由于连年无序采摘而造成的产量下降、市场供不应求,而棚内产品售价低、品质差,松杉灵芝的近自然栽培方法不够成熟、栽培质量参差不齐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具体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松杉灵芝的近自然栽培方法,包括:

s100、菌种的制作:在木屑栽培袋或木段栽培袋中接种菌种后培养,至菌丝长至充满栽培袋空间的90%以上后,将栽培袋置于不高于20℃的环境下保存160-240天至栽培袋表面出现黄褐色;

s200、栽培环境和栽培时间的选择:选择与野生松杉灵芝生长地的环境因子相近或通过人为简单处理能够达到或接近与野生松杉灵芝生长地的环境因子相近的栽培环境,选择春季或秋季作为栽培时间;

s300、栽培方式:将菌种采用林下种植模式或伐根、倒木浸染种植的方式进行栽培;

s400、采收和晾晒:当松杉灵芝菌盖变为红褐色,即可采收,将采收后的松杉灵芝置于阴凉通风处晾晒;其中,

林下种植模式包括:对于采用木屑栽培袋栽培的菌种,以三个木屑栽培袋作为一组,并将其中两个栽培袋完全脱袋,另一个栽培袋部分脱袋后置于土坑内进行栽培;对于采用熟料木段制作的木段栽培袋栽培的菌种,对栽培袋部分脱袋后置于土坑内进行栽培;对于采用生料木段进行种植,将多根生料木段串联,并在相邻的两根生料木段之间留出空隙,将菌种填充于空隙后,覆土进行栽培;

伐根、倒木浸染种植包括:选择半腐熟的伐根或倒木砍成鱼鳞状,将栽培袋部分脱袋后与伐根或倒木相连,而后覆土栽培。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步骤s300具体包括:

s301、采用木屑栽培袋栽培的菌种:清除林地中过高过密的杂草,沿南北主方向,每隔1.5米挖一个深20厘米,直径较栽培袋直径大2厘米的土坑,将3个栽培袋种到一个坑内,先将其中2个栽培袋完全脱去外部塑料袋和棉塞,另一个用壁纸刀割去棉塞以下2/3的栽培袋的塑料袋,将处理后的三个菌袋紧密形成一体放到坑内,完全脱袋的2个高出地面2厘米,留有1/3塑料袋的栽培袋高于脱去塑料袋的栽培袋3厘米,然后用土埋实,设定行与行的间距1.0-2.0米,待栽培袋覆土5-7天后,菌丝已充分恢复变白后,在半脱袋的栽培袋的侧面、距离处于放置状态下的栽培袋最上端1-2厘米处开2个直径2厘米,深1.5厘米的圆型口;

s302、采用熟料木段制作的木段栽培袋栽培的菌种:木段栽培袋的直径为20厘米-30厘米,先去掉栽培袋自上部棉塞开始向下2/3的塑料袋,让栽培袋底面向上,放到坑内,覆上林内腐殖土,栽培袋高出地面5厘米,栽培袋上面盖上苔藓或草皮保湿,当栽培袋覆土5-7天后,菌丝已充分恢复变白后,在栽培袋的侧面、距离处于放置状态下的栽培袋最上端1-2厘米处开2个直径2厘米,深1.5厘米的圆型口;

s303、采用生料木段进行种植:林地内开沟,深20-30cm,将生料木段截断成30cm长的木段,并对木材较干的木段提前浸泡充分,在春夏季节,将木段顺次串联,中间留有5-10cm空隙,将松杉灵芝培养好一年的菌种紧密的填充于木段间的空隙中,覆盖10-15cm土壤,覆土半个月后,如果遇干旱,向地表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待第三年春季,将覆土木段一头翘起,露出地面,使其最高处高于地面10cm,保持木段一直湿润;

s304、伐根、倒木浸染种植:选择半腐熟的伐根或倒木,在它的周围挖低于菌袋高度5厘米的土坑,将伐根或倒木的树皮用刀砍成鱼鳞状,将栽培袋的棉塞及其下2/3的塑料袋去掉,用鱼鳞刀刮一下没有塑料袋的栽培袋四周,让其与处理后的伐根或倒木的紧密相连,然后覆上林内腐殖土,栽培袋高出地面5厘米,栽培袋上面盖上苔藓或草皮保湿,当菌丝已充分恢复变白后,在栽培袋的侧面、距离处于放置状态下的栽培袋最上端1-2厘米处开2个直径2厘米,深1.5厘米的圆型口。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根据上述所述的松杉灵芝的近自然栽培方法的栽培装置,包括栽培袋加工转移结构和旋转集土结构;其中,

所述栽培袋加工转移结构至少包括可翻转设置的用于夹持栽培袋的夹持部,朝向所述夹持部内部,且呈环形设置的锯齿切割件;

所述旋转集土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夹持部外部的用于挖设土坑,并将土坑中的土壤收集的旋转采集部,以及与所述旋转采集部连通且用于集土的收集腔,且所述旋转采集部与所述收集腔之间通过正反调节件连接,以使得收集的土壤在所述旋转采集部与所述收集腔双向移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旋转采集部包括连通设置的采集腔和采集通道,且所述采集腔设置于所述夹持部的下方,所述采集通道环绕设置于所述夹持部外侧,所述采集通道中远离所述采集腔的一端连通所述收集腔;其中,

所述采集腔至少包括与所述夹持部相接触设置的顶板,且所述顶板上形成有用于开放或闭合所述夹持部的下料通孔;

所述采集腔的侧板形成为环形板,且所述环形板可自转地设置,所述环形板的底面形成有用于打碎土壤的采土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环形板与所述顶板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且所述环形板的上端向上延伸并与所述夹持部的外表面之间配合形成为所述采集通道,所述环形板的上端面通过正反调节件与所述收集腔相连;

所述采土结构包括自所述环形板的下端面自上而下顺次设置的用于翻松土壤的翻松部,以及用于破碎土壤的碎土部;

所述下料通孔通过多块配合设置的橡胶片覆盖,且所述橡胶片上设置有自所述下料通孔的中点朝向侧边辐射延伸的单向簧片,以使得所述橡胶片单向推开。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翻松部包括形成有贯通孔的板体结构,自所述板体结构的外壁向外延伸的凸起翻齿,以及连接于所述板体结构的内壁上的多根搅打杆;其中,

所述凸起翻齿形成为椎体,且所述椎体的轴线方向朝向所述贯通孔所在的方向倾斜;

所述搅打杆的轴线方向与所述板体结构的径向方向相平行,且所述搅打杆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凸起的破碎尖角。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正反调节件包括一端铰接连接于所述旋转采集部的上端面,另一端与所述收集腔铰接连接的延伸板,以及一端连接于所述旋转采集部的外表面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延伸板上,且用于带动所述延伸板中连接所述收集腔的一端沿所述旋转采集部的延伸方向移动的位移调节件。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夹持部包括环形套筒,以及设置于所述环形套筒内壁,且沿所述环形套筒的轴线方向可滑移地设置的多个夹持件,且多个所述夹持件沿所述环形套筒的周向方向环绕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环形套筒的侧壁上还形成有开口;

所述锯齿切割件包括沿所述环形套筒的轴线方向延伸设置的移动槽,位于所述移动槽两端的环形定位槽,以及在所述移动槽中可滑移设置,且能够滑移至所述环形定位槽中的伸缩刀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栽培袋加工转移结构还包括沿所述夹持部的轴线方向设置于两端的可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抽提部,所述抽提部用于将切割后的栽培袋外部的塑料袋抽出。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人为介入的前提下,通过对栽培方法的改善,基于林下种植模式和伐根、倒木浸染种植方法的多元化操作,使其整个生长环境相对符合自然生长环境下的松杉灵芝的生长需求,使栽培的松杉灵芝子实体基本接近野生,使其品质明显优于棚内栽培的松杉灵芝;

2)本发明的栽培方式实现了在近自然栽培的前提下,能够适宜林区内的规模化推广种植的需求,大大提高了栽培效率;

3)适配性设置的栽培装置,能够基于近自然栽培的栽培方法,有效提高整个栽培过程的栽培效率,同时保证菌种的有效利用,提升每次栽培的相似性,从而提高整个过程的栽培的有效性和可控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松杉灵芝的近自然栽培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栽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翻松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表示如下:

1-栽培袋加工转移结构;2-旋转集土结构;

11-夹持部;12-锯齿切割件;13-抽提部;

111-环形套筒;112-夹持件;

121-移动槽;122-环形定位槽;

21-旋转采集部;22-收集腔;23-正反调节件;

211-采集腔;212-采集通道;213-顶板;214-下料通孔;215-翻松部;216-碎土部;217-橡胶片;218-单向簧片;

2151-贯通孔;2152-凸起翻齿;2153-搅打杆;2154-破碎尖角;

231-延伸板;232-位移调节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松杉灵芝的近自然栽培方法,具体地,包括:

1、菌种的制作:

a、木屑菌种制作

木屑栽培袋的主要原料是木屑,常采用的配方是:阔叶树木屑79%(杨木木屑最好不用,如果使用,用量要低于10%),麸皮18%,食糖1%,石膏1%,白灰1%,含水量62%。也可以使用陈旧但无污染落叶松木屑替代阔叶树木屑,用量掌握在30%左右。

木屑栽培袋菌袋的规格很多,常用的是聚丙(乙)烯塑料袋,其规格是:一般栽培袋17.0×36.0×0.04cm。

装好袋要及时灭菌,灭菌码袋时要袋与袋之间留有空隙,常压灭菌待温度升到100℃时维持10-12小时,自然冷却。高压灭菌要放净冷空气,以免造成假压灭菌不彻底,压力达到0.137mpa时,保持该压力1.5-2小时,自然降温。

将灭菌后的菌袋送入冷却室或接种室冷却,待温度降到30℃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把原种(二级菌)菌种接入栽培袋,一般一袋17×36厘米的二级菌可接60-80个栽培袋。

将接好菌种的栽培袋转入培菌室,横放于发菌架上,发菌架上不要摆放过多,袋与袋之间要留有间隙,保持良好的通风渠道。如果室温超过25℃或栽培菌袋培养料里面的温度超过28℃,要通过增加通风降温,使料温稳定在20-25℃之间。此外,养菌室内保持黑暗,因为强光可严重抑制灵芝菌丝的生长。特别强调的是,养菌室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养菌期特别是中后期要经常通风换气,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菌袋的污染,而且能极大的促进松杉灵芝菌丝的生长。只有培养强壮的菌丝体,才能保证松杉灵芝栽培获得高产。

培菌期间,培养期间要经常观察记录菌丝生长情况,经35~45天的培养后,待菌丝长满菌袋后,使其继续后熟15~20天,之后再将菌包放置在低于20℃以下的灭菌过的房内进行保存。冬天也可以置于冷房子内或室外用棚布盖好避光保存160-200天。待菌袋表面出现黄褐色时(转色)可种植到林下。

b、木段菌种的制作

木段主要来源于林内的阔叶树、落叶松的倒木、清林剩余物、火烧木和枯立木等。将这些树木收集回来后,切成15-18厘米的木段,混合扎成直径18厘米(比栽培袋的直径小2厘米)木段捆,晾晒1-2天后(有条件者可用1%生石灰水浸泡1天,再行晾晒)。然后装入直径20厘米的塑料袋里,塑料袋与木捆之间的空隙用木屑培养基填实。木捆中间如有缝隙,也添加上木屑培养基,使其充分形成一体。然后用线绳扎口后进行灭菌。灭菌时间一般为100℃保持15小时,再焖锅一夜,第二天栽培袋出锅送入冷却室或接种室。菌袋冷却至30℃以下便可接种二级菌种。

接种时,在灭好菌的接菌室内,用打孔器在菌袋表面打1-2个接种孔,迅速塞入二级菌种后,用食用菌专用胶布封住接种口。一般一袋二级菌种可接20-30个木段栽培袋。

接种后的栽培袋送入培菌室或洁净空房子里,放在培养架上或码成3-4个高的菌垛,注意菌袋之间一定留有通风道。及时检查菌袋内的温度,切不可超过28℃,防止菌袋伤热。

培菌室初期10天的温度保持在25-28℃,后35天降为20-23℃。培菌室要避光,菌袋在黑暗下培养。要经常上下、里外变换菌袋的位置,保持菌袋菌丝生长的均衡。

木段栽培袋经过45-55天的发菌,菌丝基本长满整个菌袋。此时,将菌包放置在低于20℃以下的灭菌过的房内进行保存。冬天也可以置于冷房子内或室外用棚布盖好避光保存200-240天。待菌袋转色后可种植到林下。

其中,木段菌种更接近松杉灵芝的天然生长环境。出芝周期长于木屑菌种,在近自然栽培方法中,可达到3-5年。所获得的松杉灵芝子实体较大,子实体组织比较致密,比重较重,形状美观,其外观质量好于木屑栽培袋生长的灵芝。

2、栽培环境的选择

近自然种植(栽培),就是选择与野生松杉灵芝生长地的环境因子(湿度、通风、光照、温度和酸碱度)相近或通过人为简单处理容易达到或接近的森林里种植。

具体来讲,就是选择交通便利,通风良好、水源方便、洁净,地势平缓,山坡的中下位。落叶松林或针阔混交林,森林郁闭度0.5—0.7为好。林内伐根和倒木、枯枝(落叶松、白桦、云杉等)较多,且充分腐熟。通过适当的林地清理能够达到或接近松杉灵芝生长所要求的生态条件和环境因子。

3、栽培时间的确定

实践证明,春季和秋季都可以进行松杉灵芝近自然栽培。但以每年5月中下旬,春季土壤解冻后,10厘米地温在5℃以上时种植为最佳。充分转色的菌袋当年就能出芝。每年9月中下旬,林内各种生物停止生长前也可以进行种植。不但可以缓解菌袋的冬季储藏压力,而且可以改善菌袋没有充分转色的状况。

4、栽培方法

a、林下种植模式

模式1:三个一组木屑菌种种植模式

清除林地中过高过密的杂草,沿南北主方向,每隔1.5米挖一个深20厘米,直径较菌袋直径大2厘米的土坑。将3个小袋种到一个坑内,先将其中2个小袋完全脱去塑料袋和棉塞,另一个用壁纸刀割去棉塞以下2/3的塑料袋,将三个菌袋紧密形成一体放到坑内,完全脱袋的2个高出地面2厘米,留有1/3塑料袋的菌袋高于脱去塑料袋的菌袋(也就是高于地面5厘米)3厘米,然后用土埋实。行的长度和数量视林地长宽而定,行与行的间距1.0-2.0米。当菌袋覆土5-7天后,菌丝已充分恢复变白后,在半脱袋的菌袋的侧面、低于菌袋底面1-2厘米处开2个直径2厘米,深1.5厘米的圆型口。

模式2:熟料木段菌种种植模式

木段菌种栽培,直径一般20厘米—30厘米,去掉菌袋棉塞以下2/3的塑料袋,让菌袋底面(带有塑料袋一面)向上,放到坑内,覆上林内腐殖土,菌袋高出地面5厘米,菌袋上面盖上苔藓或草皮保湿,当菌袋覆土5-7天后,菌丝已充分恢复变白后,在菌袋的侧面、低于菌袋底面1-2厘米处开2个直径2厘米,深1.5厘米的圆型口。

模式3:生料木段覆土栽培模式

林地内开沟,深约25cm,将风倒木、枯木或购买木段截断成30cm木段,树木可以使用落叶松、桦木、栎树(树木越致密越好),如果木材较干,需要提前浸泡充分,每年春夏皆可种植,木段一个个串联,中间留有5-10cm空隙,将松杉灵芝培养好一年的菌种紧密的填充于木段两个截口,覆盖10-15cm土壤,覆土半个月后,如果遇干旱,向地表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第三年春季,将覆土木段一头翘起,露出地面,最高处高于地面10cm,保持木段一直湿润。

b、伐根、倒木浸染种植

选择半腐熟的伐根或倒木,在它的周围挖低于菌袋高度5厘米的土坑,将伐根或倒木的树皮用刀砍成鱼鳞状,将菌袋棉塞及2/3以下的塑料袋去掉,用鱼鳞刀刮一下没有塑料袋的菌袋四周(去掉菌皮,利于菌丝明发),让其与处理后的伐根或倒木的紧密相连(利于菌丝的侵染),然后覆上林内腐殖土,菌袋高出地面5厘米,菌袋上面盖上苔藓或草皮保湿,当菌丝已充分恢复变白后,在菌袋的侧面、低于菌袋底面1-2厘米处开2个直径2厘米,深1.5厘米的圆型口。

5、田间管理

由于是充分利用自然的环境条件和生态因子的一种栽培方式,所以,在松杉灵芝生长期间几乎不用人为干预,让其在自然状态下生长,更接近野生灵芝。

只是,出现以下三种情况,需要简单的人工管理。

①菌袋种植后,20-30天几乎不下雨,遇到了长期干旱的天气,可以采取人工浇水的办法,增加林内湿度。

②当灵芝原基分化时,不规则的原基过多,要人工除去劣质原基,保留圆形原基。

③当畸形灵芝出现过多,灵芝色泽过淡(非红棕色),可能是林内杂草过高、过密,影响灵芝生长所需要的通风和光照条件。要人工清除或疏通杂草。

6、灵芝采收

当松杉灵芝菌盖充分展开,边缘浅白色或淡白色基本消失,菌盖由薄变厚,表面革质;菌盖颜色由浅黄变成红褐色,表面形成漆光色泽,菌管内散发出少量红色孢子粉时,应及时采收。

采收时用锋利的小刀,在菌柄距离根部0.5~1cm处割取,千万不可连菌皮一起拔掉,以免引进虫害、病害蔓延和影响以后出芝。

7、灵芝晾晒

最好在连续晴朗的天气采收,采收后,要去除菌盖和根部杂物,放到用纱网搭起的晾晒架上,晾晒架上面要搭上遮雨、遮阳的晾晒棚。松杉灵芝要在阴凉通风处晾晒,以便使子实体晒干之后保持原有形态。灵芝干透后装入塑料袋在干燥通风处储存。

有条件者,用通风、干燥设备烘干,更能保持松杉灵芝原有形状和色泽,也利于保存。由于干燥程度较高,保存时也难以生虫。

在整个栽培过程中,涉及到多次需要对栽培袋和栽培环境各自处理后再进行栽培,在此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由于操作人员的不同,会造成每个栽培环境的差异,并造成整体上的栽培效率和栽培质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基于此,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用于上述栽培方法的栽培装置,如图2-图4所示,包括栽培袋加工转移结构1和旋转集土结构2;其中,

所述栽培袋加工转移结构1至少包括可翻转设置的用于夹持栽培袋的夹持部11,朝向所述夹持部11内部,且呈环形设置的锯齿切割件12;

所述旋转集土结构2包括设置于所述夹持部11外部的用于挖设土坑,并将土坑中的土壤收集的旋转采集部21,以及与所述旋转采集部21连通且用于集土的收集腔22,且所述旋转采集部21与所述收集腔22之间通过正反调节件23连接,以使得收集的土壤在所述旋转采集部21与所述收集腔22双向移动。

当然,这里的旋转采集部21上可以进一步连接有用于带动所述旋转采集部21至少部分旋转的驱动电机,以使得旋转采集部21至少部分可以旋转,并通过旋转的方式将土壤旋松并予以收集。

整个结构通过旋转采集部21旋转收集土壤,将土壤收集后进入收集腔22中进行储存,在此状态下,正反调节件23处于正向状态,即将旋转采集部21采集的土壤通过正反调节件23集入收集腔22中;而当需要对土坑进行覆土时,则正反调节件23处于反向状态,将收集腔22中的土壤经旋转采集部21进一步覆盖土坑。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采集部21包括连通设置的采集腔211和采集通道212,且所述采集腔211设置于所述夹持部11的下方,所述采集通道212环绕设置于所述夹持部11外侧,所述采集通道212中远离所述采集腔211的一端连通所述收集腔22;其中,

所述采集腔211至少包括与所述夹持部11相接触设置的顶板213,且所述顶板213上形成有用于开放或闭合所述夹持部11的下料通孔214;

所述采集腔211的侧板形成为环形板,且所述环形板可自转地设置,所述环形板的底面形成有用于打碎土壤的采土结构。

当然,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这里的顶板213可以为夹持部11的底板,即二者可以为同一块板体。采集腔211的侧板环绕围合设置于所述夹持部11的外部,且夹持部11可以与栽培袋形状相适配,同样形成为筒状结构,这里的环形板可以通过转动电机带动,实现其转动,具体的设置方式可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合理使用的任意方式进行设置。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环形板与所述顶板213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且所述环形板的上端向上延伸并与所述夹持部11的外表面之间配合形成为所述采集通道212,所述环形板的上端面通过正反调节件23与所述收集腔22相连;

所述采土结构包括自所述环形板的下端面自上而下顺次设置的用于翻松土壤的翻松部215,以及用于破碎土壤的碎土部216;

所述下料通孔214通过多块配合设置的橡胶片217覆盖,且所述橡胶片217上设置有自所述下料通孔214的中点朝向侧边辐射延伸的单向簧片218,以使得所述橡胶片217单向推开。

当然,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基于环形板与正反调节件23和收集腔22的顺次连接关系,这里环形板的转动也可以进一步带动正反调节件23和收集腔22的自旋转,在此不多作赘述。通过将上述多个结构之间形成为一体结构,从而进一步保证整个结构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翻松部215包括形成有贯通孔2151的板体结构,自所述板体结构的外壁向外延伸的凸起翻齿2152,以及连接于所述板体结构的内壁上的多根搅打杆2153;其中,

所述凸起翻齿2152形成为椎体,且所述椎体的轴线方向朝向所述贯通孔2151所在的方向倾斜;

所述搅打杆2153的轴线方向与所述板体结构的径向方向相平行,且所述搅打杆2153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凸起的破碎尖角2154。

当然,这里的凸起翻齿2152的轴线朝向贯通孔2151所在的方向倾斜指的是凸起翻齿2152的轴线与贯通孔2151的轴线之间形成有小于90°的夹角,通过这一设置,使得凸起翻齿2152在对外部的土壤进行翻松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将部分土壤通过贯通孔2152挤入采集腔211中,不仅更好地提高集土效果,且将周边的土壤中的一小部分进行收集,更好地降低周围土壤密度,保证翻松效果的持续性和避免对土坑的影响。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正反调节件23包括一端铰接连接于所述旋转采集部21的上端面,另一端与所述收集腔22铰接连接的延伸板231,以及一端连接于所述旋转采集部21的外表面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延伸板231上,且用于带动所述延伸板231中连接所述收集腔22的一端沿所述旋转采集部21的延伸方向移动的位移调节件232。这里的位移调节件232的设置是为了实现带动连接于所述收集腔22一端的所述延伸板231的上下移动,从而保证带动收集腔22的上下移动,并通过调节其底面与旋转采集部21的顶面之间的位移差来实现土壤的正反向转换的调节,因此,这里的位移调节件232可以进一步设置为可沿竖直方向移动的伸缩结构即可。当然,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这里的延伸板231进一步为弹性板体,从而避免其在移动过程中两端发生水平方向上的偏移。

为了更好地便于栽培袋的稳定放置,所述夹持部11包括环形套筒111,以及设置于所述环形套筒111内壁,且沿所述环形套筒111的轴线方向可滑移地设置的多个夹持件112,且多个所述夹持件112沿所述环形套筒111的周向方向环绕设置。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栽培袋的方便置入,所述环形套筒111的侧壁上还形成有开口。同时,开口的设置也能够使得在夹持件112翻转从而实现栽培袋的翻转过程中,能够提供栽培袋合理的移动空间。

所述锯齿切割件12包括沿所述环形套筒111的轴线方向延伸设置的移动槽121,位于所述移动槽121两端的环形定位槽122,以及在所述移动槽121中可滑移设置,且能够滑移至所述环形定位槽122中的伸缩刀组。

这里的伸缩刀组的设置配合移动槽121和环形定位槽122,能够更好地根据实际需要针对性切割,例如,在需要完全脱袋的情况下,则移动至其中一端的环形定位槽122中,实现对栽培袋颈部的切割,在需要半脱袋时,则移动至另一端的环形定位槽122中进行切割,当然,这里的整个环形套筒111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配性调整,例如,可以上端部分逐渐减小,形成为锥筒结构,其中一端的环形定位槽122设置于锥筒结构上,从而针对特定的位置实现切割。整个设置方式不但整体切割效果更佳,切割质量稳定,且降低了手工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性。

进一步地,为了将切割后的塑料袋抽出,所述栽培袋加工转移结构1还包括沿所述夹持部11的轴线方向设置于两端的可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抽提部13,所述抽提部13用于将切割后的栽培袋外部的塑料袋抽出。这里的抽提部可以采用简单的可移动和夹持配合的方式实现,当然,也可以手工抽出。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申请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