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变形游戏卡的制作方法

2021-01-11 10:01:17|271|起点商标网
一种变形游戏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游戏卡类玩具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可提升卡牌自身可玩性、趣味性、动感效果,以及增加玩耍激烈程度的可弹跳变形游戏卡。



背景技术:

传统卡牌是由若干数量卡片组成的游戏玩具,已在市面上出现了几十年,一直以动漫形象、卡通形象或图画为主,同时结合数值、属性、特殊条件等游戏内容,搭配组合成不同风格的平面卡牌,其玩法主要根据游戏规则进行搜集、比拼数值大小或相互之间属性克制,以及根据卡与卡之间的特殊条件来产生制约。

此外,传统卡牌问世至今均以平面印刷品的形式出现在市面上,除了随着时代的变化提升材料质量和印刷工艺外,在玩法上无任何变化和创新,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材料和工艺的变化也仅仅体现在美观这单一方面,在玩耍过程和体验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而且近代卡牌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游戏内容的丰富化层面上,卡牌本体却没有任何创新和突破,从而导致使用者很容易对卡牌玩具产生厌倦感和无趣的想法。

再者,某些传统卡牌进行游戏时,一般需要将比拼内容通过手部或其它遮盖物进行预先隐藏,待出牌时,再通过手部展现比拼内容进行比较来判断胜负,而在这过程中,卡牌的操作较为呆板,而且处于被动性,自身是无法实现自动翻开或揭露卡牌的动作,从而使卡牌自身缺乏动感效果和立体感,难以进一步引领游戏气氛氛围的升温和激烈程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解决上述传统卡牌玩具的陈旧玩法,枯燥乏味以及缺乏动感、立体感和创新性等问题,提供一种可变形的游戏卡,该游戏卡以卡牌的玩法革新为重点,让一张游戏卡同时具有两种或以上的状态,即初始状态与传统卡牌相同,变换后会出现升级内容或隐藏内容,同时在游戏卡中加入了弹跳结构,开启卡牌自身的可玩性,使卡牌在相互比拼的过程中更加富有趣味性,提升卡牌玩具的表演力,也让使用者在玩耍过程中的惊喜感与兴奋度获得大幅提升,成为新一代的平面游戏卡玩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卡片本体,该卡片本体分为前部卡体和后部卡体,前部卡体和后部卡体的内面之间为对立面,并且相互遮盖,前、后部卡体的后端之间为活动连接,使二者能以“合页”方式进行翻转折叠,并且在该前、后部卡体的后端还设有至少一个使其在折叠状态下弹开并作弹跳翻转的弹力构件,前、后部卡体的前端之间设有使二者在翻转折叠状态下进行锁扣或解锁弹开的第一触发机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每张独立卡片均由前部卡体和后部卡体组成,该两块卡体的正面分别向外,其背面(内面)分别向内对应,其中,前部卡体的背面可作为遮挡面使用,而后部卡体的背面可作为隐藏面(即游戏内容比拼面)使用,当然,二者的背面内容也可以互换,或者同时设置不同的游戏内容。此外,前部卡体和后部卡体以一端作为活动轴点进行折叠和翻转活动,当两卡体折叠后,所述遮盖面将会盖住隐藏面,隐藏面的比拼内容被遮挡隐藏,保留着一种未知的神秘感,同时该活动轴点还设有弹力构件,弹力构件能使前、后部卡体在折叠状态下迅速弹开并作弹跳和向外翻转变形,而前部卡体和后部卡体的另一端则利用第一触发机构将两块处于折叠状态的卡体进行锁住或解锁,当玩家进行玩耍时,将卡片带有第一触发机构的那一面摔打撞击桌面、地面等平面上,此时,第一触发机构会对折叠状态下的两块卡体进行触碰解锁,而两块卡体便会在弹力构件的作用下,前部卡体迅速弹起一定高度后,以前、后卡体的连接部位为圆心/轴心快速向外翻转约1-2圈后躺于平面上,同时,后部卡体也随之翻转立于平面上,并且与前部卡体形成一定夹角,此时,前部卡体对后部卡体形成支撑,后部卡体的隐藏面的比拼内容便会展现出来。从该技术方案可见,传统卡牌的结构获得了革新,能够提升卡牌自身可玩性、趣味性和动感效果,同时也营造刺激的游戏气氛氛围,大幅提升游戏过程中的惊喜感与兴奋度。

更优的,还包括:中部卡体,该中部卡体设于前部卡体和后部卡体之间,中部卡体的一端与前部卡体的前端活动连接,使二者能以“合页”方式进行翻转折叠,并且在该前部卡体和中部卡体折叠的活动端还设有至少一个使其在折叠状态下弹开并作弹跳翻转的弹力构件,中部卡体的另一端与前部卡体的后端之间设有使二者在翻转折叠状态下进行锁扣或解锁弹开的第二触发机构。

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增加了中部卡体及卡片二次触发弹跳翻转变形的功能,当卡片经过上述的第一次弹跳翻转变形后,前部卡体和后部卡体展开并形成一定夹角,此时,前部卡体的内面从高处落下平面,平面触碰其第二触发机构,对前部卡体和中部卡体的折叠状态进行解锁,前部卡体再次迅速弹起一定高度后,以前、中部卡体的连接部位为圆心/轴心再次快速向外翻转后躺在平面上,同时,中部卡体也随之翻转立于平面上,并与前部卡体形成一定夹角,最终前部卡体、后部卡体和中部卡体组成一个三角体,此时,前部卡体形成对后、中部卡体的支撑,后、中部卡体被遮挡的游戏比对内容同时展现出来。可见,卡片的二次弹跳翻转变形,使得卡片在游戏时更具有动感,也提升了卡片的立体感,而游戏比拼内容的多面显示,则可以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游戏玩法,提高游戏卡的耐玩性。

更优的,上述的弹力构件采用扭簧、拉簧和弹片的任意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组合搭配。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扭簧、拉簧或者弹片均可以提供弹开力,其结构简单,体积可以做到更加细小和轻巧,而且适用于任何厚度的卡片,降低了卡片的重量和生产成本,此外,两种弹力构件的组合搭配,可以使弹力的调节更加多元化,提供多种不同的弹力力度。

更优的,上述的弹力构件的数量为2-3个。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了2个或3个的弹力构件,卡片能达到可观的弹跳高度,其弹跳翻转的表现力更出色,增强游戏过程的爽快感,而且多个弹力构件受力均衡,可延长弹力构件之间的使用寿命。

更优的,上述的扭簧还设有起保护作用的塑胶套,该塑胶套罩在扭簧上,并固于翻转折叠的活动端。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塑胶套起到对扭簧的保护作用,避免扭簧碰撞磨损或者变形,同时,塑胶套能增加产品的整体美观,提升其价值感。

更优的,上述的第一触发机构包括:第一滑动开关、第一开关弹簧和第一触碰开关,所述第一滑动开关设于前部卡体的前端并以滑动方式活动,第一滑动开关的前端设有第一锁舌,该第一锁舌与第一舌槽对应配合,第一舌槽设于后部卡体的前端,第一滑动开关的后端设有斜面槽,所述第一开关弹簧置于滑动开关上并对其进行顶压,所述第一触碰开关设于前部卡体上,其一端置于斜面槽内并用于对其进行推压,另一端为第一触碰点,外露于卡片本体的外部。

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第一触发机构利用了滑动方式为折叠状态的卡片提供锁扣和解锁功能,当上锁时,将前部卡体和后部卡体折叠至零度夹角(即二者重叠状态),后部卡体的第一舌槽自动对准第一滑动开关的第一锁舌,而第一滑动开关借助第一开关弹簧的弹力,将第一锁舌自动扣入第一舌槽当中,从而实现自动上锁的目的。反之,当解锁时,将卡片外露的第一触碰点的那一面摔打撞击平面上,第一触碰开关碰撞后缩入第一滑动开关的斜面槽内,从而推动第一滑动开关往后退缩,而第一锁舌便随之脱离第一舌槽,实现自动解锁的目的,解锁后,第一滑动开关受到第一开关弹簧的弹力自动复位,而前部卡体和后部卡体在弹力机构的作用下迅速弹开并作弹跳翻转变形。

更优的,上述的第一触发机构还包括:止锁开关,该止锁开关设于前部卡体的前端侧部并以拨动方式活动,止锁开关的一端连接第一触碰开关,所述前部卡体与触碰开关相应的表面设有供第一触碰点滑动隐藏或外露的第一滑孔。

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为了避免多张卡片在叠加或者堆叠状态下,导致误触发卡片上的触碰开关,因此,加入了止锁开关,该止锁开关以左右拨动的方式活动来控制第一触碰点在第一滑孔上外露或者隐藏,当第一触碰开关滑的顶端(即第一触碰点)滑至前部卡体外部的第一滑孔上时,同时,第一触碰开关的底端随之置于第一滑动开关的斜面槽内,此时,可进行触碰解锁,当第一触碰开关的顶端滑至前部卡体内部隐藏时,第一触碰开关的底端也随之脱离第一滑动开关的斜面槽,此时,触碰后便无法触碰解锁,处于锁死状态,这样一来即使多张卡片叠加后也不会导致误触发的问题。

更优的,上述的止锁开关与第一触碰开关为一体成型。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一体成型可以避免第一触碰开关在频繁撞击后更容易松脱或移位,造成第一触碰开关的失灵,同时也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化繁为简,提高生产效率和装配速度。

更优的,前部卡体或者后部卡体与第一触碰点相应的部位还设有避空槽。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多张卡片依次叠加时,前一卡片的触碰点可嵌入后一张卡片的避空槽内,以此类推,便能避免多张卡片叠加或者堆叠后,导致误触发卡片上的触碰开关问题。

更优的,上述的前部卡体还设有第一开关盖子,该第一开关盖子位于第一滑动开关上,能限制第一滑动开关的活动,并且第一开关盖子与第一触碰开关相应的表面设有供第一触碰点穿出的第一穿孔。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开关盖子可以保护第一滑动开关,使其活动更加稳固,而且便于第一滑动开关、第一开关弹簧和第一触碰开关等零配件的安装和维修,第一穿孔的设置起到导向活动,使触碰点能进行稳定触碰。

更优的,上述的前部卡体还设有第一开关盖子,该第一开关盖子位于第一滑动开关上,能限制滑动开关的活动,所述的第一滑孔设于第一开关盖子的表面。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开关盖子上设有第一滑孔,配合止锁开关能为第一触碰点提供滑动隐藏或外露的效果,使触碰更加灵活。

更优的,上述的第二触发机构包括:第二滑动开关、第二开关弹簧和第二触碰开关,所述第二滑动开关设于前部卡体的后端并以滑动方式活动,第二滑动开关的前端设有第二锁舌,该第二锁舌与第二舌槽对应配合,第二舌槽设于中部卡体,第二滑动开关的后端设有斜面槽,所述第二开关弹簧置于第二滑动开关上并对其进行顶压,所述第二触碰开关设于前部卡体上,其一端置于所述斜面槽内并用于对其进行推压,另一端为第二触碰点,外露于前部卡体,并且被折叠后的后部卡体所遮盖。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第二触发机构具有与第一触发机构相同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它主要控制前部卡体和中部卡体之间的折叠锁扣和解锁弹开,配合弹力构件,能为卡片提供二次弹跳翻转变形功能,而第二触发机构的触碰点平时被后部卡体所遮盖,可避免其与第一触发机构机构同时触发的情形。

更优的,上述的前部卡体还设有第二开关盖子,该第二开关盖子位于第二滑动开关上,能限制第二滑动开关的活动,第二开关盖子与第二触碰开关相应的表面设有供第二触碰点穿出的第二穿孔。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开关盖子与第一开关盖子的功能和作用相同,它具有一个供触碰点外露的穿孔,穿孔起到导向活动的作用,使触碰点能进行稳定触碰。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一改传统游戏卡牌的平面单调结构,加入了弹跳变形结构,对卡牌的玩法进行了革新,从而提升卡牌自身的可玩性、趣味性和表演力,也让使用者在玩耍过程中更加刺激,惊喜感与兴奋度也大幅提升,从而创造全新玩具“变形游戏卡”。同时,加入了二次弹跳翻转变形结构,可以进一步提升变形游戏卡玩耍过程中的动感和立体感,并且提供多面游戏内容显示,拓展和丰富游戏卡内容,提高耐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状态变化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止锁开关变化状态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止锁开关和触碰开关的分体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爆炸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六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七结构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八爆炸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八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八状态变化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图案层;2—铁轴;3—塑胶套;4—扭簧;5—第三有图案层;6—第二图案层;7—前部卡体;8—第一开关弹簧;9—第一触碰开关;10—第一滑动开关;11—第一开关盖子;12—后部卡体;13—止锁开关;14—第一滑孔;15—拉簧;16—弹片;17—第二滑动开关;18—第二触碰开关;19—第二开关弹簧;20—第二开关盖子;21—第二穿孔;22—第四图案层;23—第六图案层;24—中部卡体;25—半弧形通孔;26—第二轴套;27—第五图案层;28—半弧形缺口;29—第二舌槽;70—腔体;71—第一轴座;72—两条平行滑槽;73—半弧形容置槽;74—方形容置槽;75—避空槽;76—第二轴座;77—第一容置槽;78—第二容置槽;91—第一触碰点;101—第一锁舌;111—第一穿孔;121—第一轴套;122—半弧形缺口;123—第一舌槽;124—凸部;125—第二滑孔;126—凹部;131—导向孔;161—套口;171—第二锁舌;181—第二触碰点。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卡片主要由前部卡体7、后部卡体12、弹力构件、铁轴2和第一触发机构等部分构成,其中,前部卡体和后部卡体构成了卡片的主体部分,二者均为塑胶材质。

前部卡体7的正面设有与其形状相匹配的第一图案层1,该第一图案层同时作为卡片的正面/前面使用。前部卡体的背面为腔体70,可作为遮挡面,起到遮挡或隐藏卡片的游戏比拼内容的作用,腔体的前端中部设有凸起的半弧形容置槽73,该半弧形容置槽可供第一触发机构放置安装。前部卡体的底端设有第一轴座71,该第一轴座的中部设有可供嵌入的凹口。

此外,上述的半弧形容置槽73的前端中部有一口部,其底部设有两条平行滑槽72,该两条平行滑槽可作为轨道提供滑动导向的作用,半弧形容置槽的槽口还设有一个与之形状匹配的第一开关盖子11,该第一开关盖子可以限制第一触发机构的位置和防止其零件脱落,使其结构更加稳固,第一开关盖子通过卡扣方式进行固定,其的表面还设有一个第一穿孔111。

后部卡体12的正面和背面分别设有与其形状相匹配的第二图案层6、第三有图案层5,第二图案层同时用作为卡片的背面/后面使用,第三图案层用作隐藏面使用,该隐藏面也是游戏过程中的比拼内容,当游戏开始前,隐藏面会被遮挡面覆盖隐藏。后部卡体的底端设有第一轴套121,该第一轴套与前部卡体的第一轴座71对应配合,装嵌时,第一轴套嵌入第一轴座的凹口当中,并使其轴心处于同一水平线,然后通过铁轴2进行连接,第一轴套的中部还留有一缺口,该缺口可供弹力构件放置。后部卡体的前端设有一半弧形缺口122,该半弧形缺口避开半弧形容置槽73并与之匹配嵌套,而半弧形缺口的中部还设有第一舌槽123。

弹力构件采用扭簧4,扭簧放于第一轴套121的中部缺口当中,同时,扭簧的一端连接前部卡体7,另一端连接后部卡体12,完成装配后,扭簧能为处于折叠状态下的前部卡体和后部卡体提供弹跳并翻转变形的弹开力。

上述第一轴套121的缺口还配有一塑胶套3,该塑胶套直接扣入缺口中固定,对扭簧4进行保护,避免其外露。

铁轴2用作前部卡体7和后部卡体12之间的连接轴,为其提供折叠和翻转的支撑轴点,使二者能以“合页”方式进行翻转折叠。装配时,将铁轴同时穿过后部卡体的第一轴套121和扭簧4,其两端固于前部卡体的第一轴座71上。

第一触发机构包括:第一滑动开关10、第一开关弹簧8和第一触碰开关9。第一滑动开关装在半弧形容置槽73的两条平行滑槽72上,使其能沿着该两条平行滑槽作前后滑动,第一滑动开关的前端设有第一锁舌101,第一锁舌可随第一滑动开关的滑动通过半弧形容置槽73的口部,同时,第一锁舌与上述的第一舌槽123对应,二者配合后可对前、后部卡体进行锁扣或解锁,第一滑动开关的后端还设有斜面槽,该斜面槽的槽口面向后部卡体12。第一开关弹簧8位于第一滑动开关10的中部并对其进行顶压,该第一开关弹簧能给第一滑动开关提供自动弹扣上锁或解锁的弹力。第一触碰开关9设于半弧形容置槽73内,其底端处于斜面槽上并与其斜面进行触碰推压,而顶端作为第一触碰点91,穿出第一开关盖子11的第一穿孔111,并外露于前部卡7体,第一触碰点91的外露位置正好处于后部卡体12的半弧形缺口122内。第一触碰开关可作上下运动,当其第一触碰点向下压入时,第一触碰开关的底端沿着斜面槽的斜面向下推压,顶开第一滑动开关,使其第一锁舌脱离第一舌槽,实现解锁动作。

参照图2、图3,卡牌游戏开始之前,前部卡体7和后部卡体12之间处于折叠锁死的初始状态,当卡牌游戏开始后,只需要将后部卡体的正面(即卡片的背面)向下摔打撞击平面,此时,第一触碰开关的第一触碰点91碰撞后,其底端便会受力推动第一滑动开关10往后滑动退缩,第一锁舌101便脱离第一舌槽123,实现解锁,随之,第一滑动开关在第一开关弹簧8的作用力下进行复位,而前部卡体和后部卡体在扭簧的作用力下迅速弹开,此时,前部卡体迅速弹起一定高度后,以前、后部卡体的的连接部位为圆心/轴心快速向外翻转约1-2圈后躺在平面上,同时,后部卡体也随之翻转立于平面上,并且与前部卡体形成一定夹角,此时,前部卡体形成对后部卡体的支撑,后部卡体的隐藏面的内容便会展现出来,进行游戏比对和对抗。

参照图4、图5,在另一实施例当中(即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构造区别在于,还包括:一个止锁开关13,以及第一开关盖子11上的第一穿孔111改为可供第一触碰点91滑动的第一滑孔14。前部卡体7的半弧形容置槽73的侧部设有一个可供止锁开关左右拨动的滑槽,止锁开关13的一端与第一触碰开关9为一体成型,并且一并置入半弧形容置槽73内,第一触碰开关的第一触碰点91可随止锁开关的拨动外露于第一开关盖子11的第一滑孔14上,或者隐藏于半弧形容置槽73的内部。而第一开关盖子配合半弧形容置槽的滑槽一并限制止锁开关的位置,以防其脱落。见图5,操作时,当止锁开关13向左箭头方向拨动时,第一触碰开关的第一触碰点91隐藏于前部卡体的内部(即半弧形容置槽内),第一触碰开关脱离第一滑动开关的斜面槽,此时为锁死状态,无法进行触碰解锁。反之,当止锁开关向右箭头方向拨动时,第一触碰开关的第一触碰点91外露于第一开关盖子的第一滑孔14上,而第一触碰开关的底端同时也处于所述斜面槽内并对其进行触碰推压,此时即可触碰解锁。由此可见,止锁开关能够有效限制多张卡片叠加时,误碰触碰点,导致前、后部卡体突然触发弹开的情形。

参照图6,在另一实施例当中,上述的止锁开关13和第一触碰开关9为两个独立构件,止锁开关的一端设有一连接体,该连接体置入前部卡体的半弧形容置槽的滑槽内,连接体设有一个导向孔131,第一触碰开关9插在该导向孔内,并可作上下活动。

参照图7,在另一实施例当中(即实施例三),上述的弹力构件采用拉簧15,该拉簧设于上述后部卡体12的第一轴套121的缺口处,并作弯曲包覆铁柱2,所述缺口无设置塑胶套3,拉簧的一端钩住前部卡体7下部所预设的钩孔内,另一端钩住后部卡体12下部所预设的钩孔内,对二者之间形成弹性拉力,从而实现前、后部卡体在折叠状态下进行迅速弹开并作弹跳翻转变形的动作。

参照图8,在另一实施例当中(即实施例四),弹力构件采用弹片16,该弹片设于上述后部卡体12的第一轴套121的缺口处,所述缺口无设置塑胶套3,弹片设有套口161,并且套于铁轴2上,同时,弹片的一端连接前部卡体7的下部,另一端连接后部卡体12的下部,给二者之间提供反弹力,从而实现前、后部卡体在折叠状态下进行弹开并作弹跳翻转变形的动作。

参照图9、图10,在另一实施例当中(即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二的构造区别在于,前部卡体7的遮挡面(即内面)为腔体70,腔体的前端中部设有凸起的方形容置槽74,该方形容置槽同样设有供第一锁舌101通过的口部,供止锁开关13拨动的滑槽,以及一个与之匹配的第一开关盖子11,此外,第一开关盖子上还设有供第一触碰开关9的第一触碰点滑动的第一滑孔14。后部卡体12的前端取消了半弧形缺口设计,折叠后,后部卡体的前端直接盖在第一开关盖子11上,并且与腔体70的上部槽口平齐,后部卡体12的隐藏面(即内面)前端设有一凸部124,该凸部上设有第一舌槽,第一舌槽与滑动开关10的第一锁舌101对应配合锁扣或解锁,此外,后部卡体的隐藏面的前端还设有第二滑孔125,该第二滑孔基于第一开关盖子具有第一滑孔14的实施例而设置,第二滑孔所设位置与第一滑孔相对应,可供第一触碰开关9的触碰点滑动外露或者隐藏,当后部卡体的正面(即卡片的背面)摔打碰撞后,仍然能进行触碰解锁。当然,若基于实施例一的构造,在第一开关盖子11上设置的是供第一触碰点穿出的第一穿孔,后部卡体12的隐藏面同样可设置一个与第一穿孔相应匹配的第三穿孔,以供第一触碰点外露触碰解锁。

参照图11,在另一实施例当中(即实施例六),与实施例五的构造区别在于,第一触碰开关9的第一触碰点91设置在前部卡体7的正面,即:第一滑动开关10的斜面槽作了反向设置,使斜面槽的槽口面向前部卡体7的背面,而第一开关弹簧8仍然设于第一滑动开关的内部,第一触碰开关9设于斜面槽上,其第一触碰点91外露于前部卡体的正面前端,同时,前部卡体的正面前端设有第一滑孔14,该第一滑孔可供第一触碰点进行滑动隐藏或外露,将前部卡体的正面往平面进行摔打碰撞后,仍然可以实现触碰解锁,进行卡片变形玩耍。可见,通过第一滑动开关的斜面槽、第一触碰开关的位置变换,触碰点既可设于卡片的正面,也可设置在卡片的背面。

参照图10、图11、图12,在另一实施例当中(即实施例七),见图10,第一触碰开关9的第一触碰点设于前部卡体7的背面(即卡片的背面),前部卡体的正面设有一避空槽75,该避空槽所处位置正好与第一触碰开关9对应,可供另一张卡片的触碰点嵌入,即使在多张卡片叠加的情况下,也不会误碰触碰点。见图11,另一实施例当中,第一触碰开关9的第一触碰点91设于前部卡体7的正面(即卡片的正面),在后部卡体12的正面设有与第一触碰点91对应的避空槽75。见图12,操作时,将卡片的第二张、第三张的卡片背面依次叠加在第一张的卡片正面上,而且各自的第一触碰点9依次嵌入相应卡片的避空槽75内,这样即使多张卡片叠加也不会导致各卡片之间碰撞其触碰点,发生误触发的情形。

参照图13、图14,在另一实施例当中(即实施例八),卡片包括:前部卡体7、后部卡体12和中部卡体24,三者构成了卡片的主体部分,所用材质均为塑胶。

前部卡体7的正面和背面分别设有与其形状相匹配的第一图案层1和第四图案层22(见图13的下部),其中,前部卡体的背面为腔体70,腔体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了第一轴座71、第二轴座76,以及凸起的第一容置槽77、第二容置槽78,第一轴座和第二轴座的中部均设有可供嵌入的凹口,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均为半弧形容置槽,分别设于腔体的前、后两端的中部。

后部卡体12的正面和背面分别设有与其形状相匹配的第二图案层6和第三图案层5(见图13的上部),其后端设有第一轴套121,该第一轴套嵌于第一轴座71的凹口中,并使用铁轴2将二者进行连接,从而使前、后部卡体能以铁轴为轴心进行翻转折叠活动,后部卡体的第一轴套121两端与第一轴座71之间均留有缺口,该两端缺口各自置入一个扭簧4,扭簧套于铁轴2上,其一端连接前部卡体,另一端连接后部卡体,完成组装后,能为二者提供折叠后的弹开力,此外,每个扭簧还设有塑胶套3作保护,塑胶套固于第一轴套两端的缺口中;后部卡体12的前端中部设有半弧形缺口122,该半弧形缺口避开第一容置槽77,并与之匹配嵌套,半弧形缺口的中部还设有第一舌槽123。

中部卡体24设于前部卡体7和后部卡体12之间(见图13的中部),其正面和背面分别设有与其形状相匹配的第五图案层27和第六图案层23。中部卡体的后端设有第二轴套26,以及其中部设有与该第二轴套连体的半弧形通孔25,该半弧形通孔可避开第一容置槽77,并与之匹配嵌套,中部卡体的第二轴套26嵌于第二轴座76的凹口中,同样通过铁轴2将二者进行连接,中部卡体的第二轴套26两端与第二轴座76之间留有缺口,该两端缺口分别置入扭簧4,扭簧套于铁轴2上,其一端连接前部卡体,另一端连接中部卡体,能为二者提供折叠后的弹开力,此外,每个扭簧均设有塑胶套3作保护,塑胶套固于所述缺口中。中部卡体的前端中部设有半弧形缺口28,该半弧形缺口能够避开第二容置槽78,并与之匹配嵌套,半弧形缺口的中部还设有第二舌槽29。

第一容置槽77的前端中部设有口部,其后端的侧部设有可供滑动的滑槽,第一容置槽的内底部设有供导向滑动的平行滑槽,以及其内部设有第一触发机构(见图13的下部及图14),该第一触发机构包括:第一滑动开关10、第一开关弹簧8、第一触碰开关9、止锁开关13和第一开关盖子11。第一滑动开关设于平行滑槽上并作前后滑动,第一滑动开关的前端为第一锁舌101,并随第一滑动开关的滑动通过第一容置槽77的口部与后部卡体的第一舌槽123配合锁扣或解锁,第一滑动开关的后端设有斜面槽,该斜面槽的槽口面向后部卡体。第一开关弹簧8设于第一滑动开关10的中部并对其进行顶压。第一触碰开关9的底端置入斜面槽内,并对其进行推压,从而促使第一滑动开关向后滑动,第一触碰开关9的顶端为第一触碰点91,外露于前部卡体的背面。止锁开关13设于第一容置槽77的侧部滑槽上,并可作左右拨动,止锁开关13的一端为连接体,该连接体置入第一容置槽77内,连接体上设有一个导向孔(见图6),该导向孔供第一触碰开关9插入并导向其上下运动,此外,第一触碰开关还随止锁开关拨动作左右滑动。第一开关盖子11固于第一容置槽77的槽口上,其表面设有供第一触碰开关的第一触碰点91滑动隐藏或外露触碰的第一滑孔14。

第二容置槽78的前端中部设有口部,其内底部设有供导向滑动的平行滑槽,第二容置槽的内部设有第二触发机构(见图13的下部及图14),该第二触发机构包括:第二滑动开关17、第二开关弹簧19、第二触碰开关18和第二开关盖子20。第二滑动开关设于平行滑槽上并作前后滑动,第二滑动开关的前端为第二锁舌171,并随第二滑动开关的滑动通过第二容置槽78的口部与中部卡体24的第二舌槽29配合锁扣或解锁,第二滑动开关的后端设有斜面槽,该斜面槽的槽口面向后部卡体。第二开关弹簧19设于第二滑动开关17的中部并对其进行顶压。第二触碰开关18的底端置入斜面槽内,并对其进行推压,从而促使第二滑动开关向后滑动,第二触碰开关的顶端为第二触碰点181,外露于前部卡体的背面。第二开关盖子20固于第二容置槽78的槽口上,其表面设有供第二触碰开关的第二触碰点181外露触碰的第二穿孔21。

此外,由于后部卡体12折叠后会遮盖中部卡体24,为了避免遮盖时,后部卡体触碰第二触碰点,故此,后部卡体与第二触碰开关18对应的表面还设有避开第二触碰点181的凹部126。另外,该实施例同样适用避空槽设计,即可在前部卡体的正面(同为卡片的正面)设有与另一卡片的第一触碰点对应匹配的避空槽。

参照图15,进行游戏时,先拨动止锁开关13至右箭头方向,使第一触碰点91随之滑动外露卡片背面的滑孔上,然后将卡片的背面往平面摔打碰撞,第一触碰点撞击后,将会对前部卡体7和后部卡体12进行解锁,前部卡体在扭簧的扭力作用下迅速弹起至一定高度,并以前、后部卡体的连接部位为圆心/轴心快速向外翻转后躺在平面上,同时,后部卡体也随之翻转约300度角后立于平面上,并且与前部卡体形成一定夹角,此时,当前部卡体7的背面再次与平面接触后,触碰到其第二触碰点181,对前部卡体7和中部卡体24进行解锁,前部卡体再次受到扭簧的扭力作用迅速弹起至一定高度,并以前、中部卡体的连接部位为圆心/轴心快速向外翻转后躺在平面上,同时,中部卡体也随之翻转约300度角后立于平面上,并且与前部卡体形成一定夹角,最终,前部卡体、后部卡体和中部卡体组成一个三角体,而后部卡体和中部卡体被隐藏的游戏内容同时展现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扭簧、拉簧或者弹片均可在上述的任意一个实施例当中作进行等效替换,且其数量可采用1-3个或者多个,又或者可以在上述实例中采用两种以上的弹力机构进行组合搭配使用,设置时,均可设于后部卡体或中部卡体的轴套所设缺口中,或者平均分布,若采用平均分布的技术方案,后部卡体或中部卡体的轴套上可设有与扭簧、拉簧或者弹片数量相当的缺口,以供放置,其中,针对采用扭簧的实施例,每个缺口还可以配有塑胶套作为扭簧的保护构件。避空槽的设置,可根据触碰点所在位置对应的设于前部卡体或后部卡体上。

此外,前部卡体、后部卡体的背面(即内面)和中部卡体的双面可同时设置图案层,相互遮盖隐藏,或者翻转展现,而且上述的图案层均可通过贴纸、热转印,膜内转印激光打印等任意一种印刷工艺实现,图案层的设置不局限上述任何一个实施例,凡是在以上实施例基础上变换、等效置换或者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