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型负压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负压引流装置,尤其是一种可控型负压引流装置,属于负压引流控制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医疗技术领域,对于患者而言,积液的引流和伤患处的清洗是医疗护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目前的引流装置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现有临床引流装置,虽然能够提供固定负压吸引,不但是能够根据临床需要调控负压,使得负压引流的过程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与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控型负压引流装置,其结构紧凑,能有效实现对负压引流的情况进行调节与控制,使用方便,成本低,安全可靠。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可控型负压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一端设置能置入待引流部位的引流头,在所述引流管的另一端设置能与负压吸引设备适配连接的吸引连接头;在所述引流管上设有负压调节座,在所述负压调节座内设置能与引流管相连通的压力调节管组以及能控制压力调节管组与外部气压连通状态的气压调节阀,通过气压调节阀能调节控制外部气压进入压力调节管组内的状态,以利用压力调节管组能对引流管内的负压状态进行调节控制。
所述引流头包括若干引流侧孔,所述引流侧孔贯通引流头的侧壁。
在所述引流头的端部还设置引流端口,所述引流侧孔、引流端口均与引流管的内腔相连通;
在引流头的外壁上还设置若干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长度方向与引流管的长度方向相一致。
所述气压调节阀包括能在负压调节座内滚动的调节滚轮,所述调节滚轮从负压调节座内穿出,调节滚轮在负压调节座内运动的方向与引流管的长度方向相一致,且调节滚轮在负压调节座内运动时,通过调节滚轮与压力调节管组的接触配合,能调节控制外部气压进入所述压力调节管组内的状态。
所述压力调节管组包括位于负压调节座内的进气管,所述进气管通过负压调节座内的座内通气道能与引流管相连通;
在负压调节座的端部设置能阻挡调节滚轮从负压调节座内移出的滚轮堵板,所述滚轮堵板上设置堵板通气窗,滚轮堵板位于进气管的一端部外,进气管邻近滚轮端板的端部与堵板通气窗正对应;
调节滚轮与进气管滚动接触,且调节滚轮在负压调节座内滚动时,能对进气管进行所需的挤压,以调节进气管邻近滚轮堵板端部的进气状态。
所述座内通气道在负压调节座内呈倾斜分布,负压调节座内设置与进气管适配的进气管接头,进气管邻近座内通气道的端部能安装于进气管接头上。
所述滚轮堵板与负压调节座采用可分离连接,在负压调节座的内壁设置能对调节滚轮运动导向的滚轮导向槽,进气管在负压调节座的底部呈倾斜分布,调节滚轮在负压调节座内运动时,能使得进气管的进气状态逐渐变化。
在所述引流管的外壁上还设置增摩部,所述增摩部位于负压调节座与引流头之间,且增摩部邻接负压调节座。
在所述负压调节座上设置座体开口,通过座体开口能使得调节滚轮从负压调节座内穿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通过引流头能与待引流部位配合,通过吸引连接头能与负压吸引设备连接,引流管通过压力调节管组能与外部气压连接,通过气压调节阀能调节控制经由压力调节管组进入引流管内的气压状态,从而能有效实现对负压引流的情况进行调节与控制,使用方便,成本低,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引流头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引流管、2-负压调节座、3-吸引连接头、4-引流侧孔、5-导流槽、6-增摩部、7-座体开口、8-调节滚轮、9-调节滚轮、10-滚轮堵板、11-堵板通气窗、12-引流头、13-座内通气道、14-进气管以及15-进气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能有效实现对负压引流的情况进行调节与控制,提高使用的便捷性,本实用新型包括引流管1,所述引流管1的一端设置能置入待引流部位的引流头12,在所述引流管1的另一端设置能与负压吸引设备适配连接的吸引连接头3;在所述引流管1上设有负压调节座2,在所述负压调节座2内设置能与引流管1相连通的压力调节管组以及能控制压力调节管组与外部气压连通状态的气压调节阀,通过气压调节阀能调节控制外部气压进入压力调节管组内的状态,以利用压力调节管组能对引流管1内的负压状态进行调节控制。
具体地,引流管1、压力调节管组以及气压调节阀均需采用符合医用标准的材料制成,其中,对于引流管1,所述引流管1的一端能形成引流头12,引流管1的另一端形成吸引连接头3,引流管1通过引流头12能置于待引流的部位,通过吸引连接头3能与负压吸引设备连接,负压吸引设备可以采用现有常用的结构形式,吸引连接头3的具体结构形式与负压吸引设备适配接口,具体为本技术领域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再赘述。吸引连接头3与负压吸引设备连接后,通过负压吸引设备能在引流管1内产生负压,从而通过引流头12能将所在部位的液体负压吸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引流管1上设置负压调节座2,在负压调节座2内设置压力调节管组以及气压调节阀,引流管1内腔体通过压力调节管组能与外部的气压相通,通过气压调节阀能对引流管1与压力调节管组的连接状态进行调节控制,即外部的气压通过压力调节管组进入引流管1内后,在保持负压吸引设备工作状态不变的情况下,能对引流管1内的负压进行调节,从而达到负压引流过程的调节与控制,提高使用的便捷性。一般地,在负压吸引设备保持工作状态不变时,通过气压调节阀与压力调节管组配合,能减少引流管1的负压,或者减小外部气体进入引流管1的情况下,增大引流管1内的负压,即在设置气压调节阀以及压力调节管组后,引流管1内的负压不大于压力调节管组关闭情况下引流管1内的压力,压力调节管组通过压力调节阀关闭时,引流管1无法通过压力调节管组与外部气压连通。
如图3所示,所述引流头12包括若干引流侧孔4,所述引流侧孔4贯通引流头12的侧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流侧孔4贯通引流头12的侧壁,通过多个引流侧孔4能提高引流头12对液体的引流能力。
此外,在所述引流头12的端部还设置引流端口,所述引流侧孔4、引流端口均与引流管1的内腔相连通;在引流头12的外壁上还设置若干导流槽5,所述导流槽5的长度方向与引流管1的长度方向相一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流头12的端部具有敞开的口部,形成引流端口,通过引流侧孔4以及引流端口配合,能进一步提高引流能力,避免引流头12被堵的情况。导流槽5位于引流头12的外壁上,导流槽5沿引流头12的外壁均匀分布,导流槽5布满引流头12,通过导流槽5能提高对液体的导流。
进一步地,所述气压调节阀包括能在负压调节座2内滚动的调节滚轮9,所述调节滚轮9从负压调节座2内穿出,调节滚轮9在负压调节座2内运动的方向与引流管1的长度方向相一致,且调节滚轮9在负压调节座2内运动时,通过调节滚轮9与压力调节管组的接触配合,能调节控制外部气压进入所述压力调节管组内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负压调节座2凸设于引流管1上,调节滚轮9设置于负压调节座2内,且调节滚轮9能在负压调节座2内滚动。在所述负压调节座2上设置座体开口7,通过座体开口7能使得调节滚轮9从负压调节座2内穿出。调节滚轮9从负压调节座2上穿出时,能便于操作人员实现对调节滚轮9的操作,即能驱动调节滚轮9在负压调节座2内的运动。调节滚轮9位于引流头12与吸引连接头3之间,调节滚轮9在负压调节座2内运动时,调节滚轮9或靠近引流头12或远离引流头12,调节滚轮9在负压调节座2内的运动方向根据引流管1内的负压调节需要进行选择。调节滚轮9与压力调节管组接触,调节滚轮9上一般设置若干滚轮齿,调节滚轮9在负压调节座2内运动后,调节滚轮9与压力调节管组的接触状态不同,从而能调节控制外部气压进入压力调节管组内,即能调节外部气压进入引流管1内的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压力调节管组包括位于负压调节座2内的进气管14,所述进气管14通过负压调节座2内的座内通气道13能与引流管1相连通;
在负压调节座2的端部设置能阻挡调节滚轮9从负压调节座2内移出的滚轮堵板10,所述滚轮堵板10上设置堵板通气窗11,滚轮堵板10位于进气管14的一端部外,进气管14邻近滚轮端板10的端部与堵板通气窗11正对应;
调节滚轮9与进气管14滚动接触,且调节滚轮9在负压调节座2内滚动时,能对进气管14进行所需的挤压,以调节进气管14邻近滚轮堵板10端部的进气状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气管14可采用现有常用的医用管,在负压调节座2内设置座内通气道13,座内通气道13与引流管1相连通,从而引流管1通过座内通气道13能与进气管14连通。具体实施时,所述座内通气道13在负压调节座2内呈倾斜分布,负压调节座2内设置与进气管14适配的进气管接头15,进气管14邻近座内通气道13的端部能安装于进气管接头15上。进气管14的一端部套在进气管接头15上,实现进气管14与进气管接头15的固定连接,从而实现进气管14与座内通气道13的连通。
在负压调节座2的端部设置滚轮堵板10,通过滚轮堵板10能阻挡调节滚轮9从负压调节座2内移出,提高调节滚轮9在负压调节座2内运动的可靠性。滚轮堵板10上设置堵板通气窗11,堵板通气窗11贯通滚轮堵板10,进气管14的一端部与堵板通气窗11正对应,即外部的气体通过堵板通气窗11能进入进气管14内。
所述滚轮堵板10与负压调节座2采用可分离连接,在负压调节座2的内壁设置能对调节滚轮9运动导向的滚轮导向槽8,进气管14在负压调节座2的底部呈倾斜分布,调节滚轮9在负压调节座2内运动时,能使得进气管4的进气状态逐渐变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滚轮堵板10与负压调节座2采用可分离连接时,则能方便实现调节滚轮9装配在负压调节座2内。一般地,在调节滚轮9上设置滚轮轴,滚轮轴能与滚轮导向槽8适配,从而能对调节滚轮9在负压调节座2内的运动提供导向,确保调节滚轮9在负压调节做2内运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具体实施时,进气管14贴在负压调节座2的底部,且进气管14在负压调节座2内呈倾斜分布,沿吸引连接头3指向引流头12的方向上,进气管14逐渐升高,从而调节滚轮9在负压调节座2内运动时,能使得进气管4的进气状态逐渐变化。具体地,调节滚轮9向靠近引流头12的方向运动时,调节滚轮9能逐渐压紧进气管14,减少进气管14内的空间,从而能减少外部气压进入引流管1内,使得引流管1内的气压逐渐变大。相反地,当调节滚轮9向靠近吸引连接头3的方向运动时,由于进气管14的位置逐渐变低,调节滚轮9对进气管14的压紧程度逐渐变小,从而外部气体通过进气管14进入引流管1逐渐增大,在保持负压吸引设备工作状态不变的情况下,能逐渐减少引流管1内的负压。
进一步地,在所述引流管1的外壁上还设置增摩部6,所述增摩部6位于负压调节座2与引流头12之间,且增摩部6邻接负压调节座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增摩部6可以通过在引流管1的外壁上设置若干条状凸起形成,通过增摩部6能增大与引流管1的摩擦力,提高拿持引流管1时的可靠性。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