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控制引流管开闭的引流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配件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控制引流管开闭的引流袋。
背景技术:
引流袋是医护领域内用于将患者体内的组织液、尿液、积液等液体顺利导流至患者体外的常用的医护用具之一。现有的引流袋会在引流袋进端设置手动的引流管封闭装置,通过人工手动操作进行引流管的开启或封闭。但是在实际使用引流袋的过程中,手动开启或关闭引流管不仅操作不便,同时在夜晚或医护人员疏于监管的情况下,经常出现引流袋装满后无法继续进行继续引流的情况,极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现有的部分引流袋会直接在引流袋的内部设置压力传感器或液位传感器用于监控引流袋内的存液量,但是引流袋内的液体通常是组织液、尿液等人体排液,会污染引流袋,即引流袋是一次性用具。在一次性的引流袋内部设置压力传感器或液位传感器,不仅在更换引流袋时难以更换引流袋内部的压力传感器或液位传感器,同时引流袋内部的液体也会污染压力传感器或液位传感器。
因此,针对传统的引流袋存在的无法自动控制引流管的通断状态、引流袋内部的液量监控装置更换困难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控制引流管开闭的引流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控制引流管开闭的引流袋,根据引流袋中的液量自动切换第一出液管或第二出液管的通断状态,有效避免引流袋内部液体满溢而无法继续引流的问题,不需要人工实时监控,便捷省力。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自动控制引流管开闭的引流袋,包括第一引流袋、第二引流袋、三通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袋和第二引流袋均包括内袋和外袋,所述外袋套装在内袋外侧且外袋与内袋之间设置有薄片压力传感器;所述三通软管的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分别与两个内袋的进端连接;所述第一出液管与第二出液管之间设置有切换第一出液管与第二出液管通断状态的自动管路切换装置,所述自动管路切换装置与薄片压力传感器连接。
三通软管的进端通过快插接头与引流管的出端连接,三通软管的第一出液管对应第一引流袋的内袋进端设置,三通软管的第二出液管对应第二引流袋的内袋进端设置。引流袋未使用时,自动管路切换装置将第一出液管与第二出液管均夹紧关闭,即此时第一出液管未与第一引流袋的内袋连通,第二出液管也未与第二引流袋的内袋连通。需要使用引流袋时,自动管路切换装置将第一出液管开启,而第二出液管依然处于关闭状态,此时患者体内的积液即可通过第一出液管进入第一引流袋的内袋中储存。伴随着内袋中的液体逐渐增加,内袋膨胀后挤压与外袋之间的薄片压力传感器。当内袋中的液体储存至一定体积,此时内袋膨胀后对薄片压力传感器的压力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此时薄片压力传感器发送信号至自动管路切换装置,此时自动管路切换装置将第一出液管关闭,将第二出液管开启。此时病人体内继续产生的积液通过第二出液管进入第二引流袋的内袋而不能进入第一引流袋,避免第一引流袋内液体过量,第二引流袋作为备用引流袋,在第一引流袋装满后进行后续引流。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自动管路切换装置包括固定外壳、夹管板、管夹驱动装置、控制单片机,所述固定外壳上分别设置有供第一出液管与第二出液管穿过的过管通孔,所述外壳的内部沿垂直于第一出液管与第二出液管穿轴线的方向滑动设置有夹管板,所述夹管板的一侧设置有驱动夹管板往复滑动并与控制单片机连接的管夹驱动装置,所述控制单片机还与薄片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夹管板上分别设置有供第一出液管与第二出液管穿过的第一夹槽和第二夹槽,所述第一夹槽的宽度沿滑动方向从小于第一出液管的直径至大于第一出液管的直径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夹槽的宽度小于第二出液管的直径,且在第二夹槽的一端设置有大于第二出液管的直径的避让口。
固定外壳的顶部分别对应第一出液管与第二出液管设置有贯穿固定壳体底部的过管通孔,将第一出液管与第二出液管通过过管通孔插入固定壳体内部,同时使得第一出液管穿过第一夹槽并从固定壳体底部的过管通孔延伸至固定壳体外部,使得第二出液管穿过第二夹槽并从固定壳体底部的过管通孔延伸至固定壳体外部。引流袋未使用时,第一出液管位于第一夹槽中宽度小于第一出液管直径的位置,即第一夹槽此时将第一出液管夹紧使得第一出液管处于关闭状态;同时第二出液管位于第二夹槽中宽度小于第二出液管直径的位置,即第二夹槽此时将第二出液管夹紧使得第二出液管处于关闭状态。
需要使用引流袋时,管夹驱动装置带动夹管板滑动,进而带动第一夹槽与第一出液管相对移动,同时也带动第二夹槽与第二出液管相对移动。进而使得第一夹槽相对第一出液管移动至宽度大于第一出液管的直径的位置,此时第一夹槽不再夹紧第一出液管使得第一出液管开启;同时第二夹槽虽然与第二出液管发生相对移动,但是第二出液管依然处于第二夹槽的宽度小于第二出液管的直径的位置,即在第一出液管开启的同时第二出液管依然处于关闭状态,保持只有第一出液管开启进行引流的状态。
第一引流袋装满后,通过薄片压力传感器反馈信号至管夹驱动装置,此时管夹驱动装置带动夹管板滑动,使得第一夹槽相对第一出液管移动至宽度小于第一出液管的直径的位置,此时第一出液管被第一夹槽夹紧而关闭;同时第二夹槽相对第二出液管动至宽度大于第二出液管的位置,此时第二夹槽不再夹紧第二出液管而使得第二出液管开启以实现第一出液管与第二出液管之间的通断状态的切换。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第一夹槽相对第一出液管移动,第二夹槽相对第二出液管移动时,固定壳体上的过管通孔会对第一出液管以及第二出液管进行限位,避免第一出液管伴随第一夹槽移动,避免第二出液管伴随第二夹槽移动。即通过固定壳体上下两侧的过管通孔分别对第一出液管的上下两端及第二出液管的上下两端的限位,使得第一出液管先谷底第一夹槽固定,使得第二出液管相对第二夹槽固定。
上述薄片压力传感器已经在专利号为“cn201612031509.3”,名称为“薄片式压力传感器”的专利中公开,同时将薄片式压力传感器与自动管路切换装置连接的电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且能够实现的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管夹驱动装置包括微型驱动电机、螺杆、螺母座、第一斜齿轮、第二斜齿轮,所述螺杆转动设置在夹管板的下方,且夹管板的底部设置有螺装在螺杆上的螺母座;所述螺杆的一端套装有第一斜齿轮,所述第一斜齿轮与第二斜齿轮啮合,所述第二斜齿轮套装在微型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微型驱动电机还与控制单片机连接。
薄片压力传感器反馈信号至控制单片机,控制单片机进而控制微型驱动电机启动,微型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第二斜齿轮转动,第二斜齿轮进而电动第一斜齿轮转动,进而电动螺杆转动,螺杆进而驱动螺母座以及夹管板沿着固定壳体的内部线性移动。
上述微型驱动电机为型号是“60bld030-12-30b”的现有产品,其结构、使用方式、接线方式在此不再赘述;上述控制单片机为型号是“stm32f429igt6”的现有产品,其结构、使用方式、接线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还包括蓄电池,所述蓄电池分别与控制单片机以及微型驱动电机连接,所述固定外壳上还设置有与蓄电池连接的电插座。
上述蓄电池为型号是“tp12-7”的现有产品,其结构、使用方式、接线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外壳过管通孔的两端开口处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出液管与第二出液管的管套,所述固定外壳的一侧还设置有固定组件。
第一出液管与第二出液管穿过管套进入固定外壳的内部,同时管套对第一出液管及第二出液管插入固定壳体进行导向,同时管套对第一出液管及第二出液管进行限位;固定组件用于将固定壳体安装在病床一侧。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卡片、活动卡片、调节螺钉,所述固定卡片设置在固定外壳外部的一侧,所述固定卡片上沿竖直方向滑动设置有活动卡片,所述活动卡片远离固定卡片的一侧上设置有用于顶紧活动卡片的调节螺钉。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外壳的内部还设置有声光报警器,所述声光报警器与控制单片机连接。
上述声光报警器为型号是“meb-asm”的现有产品,其结构、使用方式、接线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外袋的一端设置供内袋装入的开口,外袋的开口的内侧设置有母卡条,内袋的顶部的外侧设置有与母卡条密闭卡合的子卡条;外袋的底部设置有排气口,内袋的底部设置有贯穿外袋并向外延伸的排液管。
内袋和外袋均由柔性塑料材料制备得到,外袋的顶端开口供内袋装入。内袋装入外袋后,内袋底部的排液管通过外袋底部的通孔延伸至外袋的外侧,同时将内袋顶部外侧的子卡条与外袋顶部内侧的母卡条卡合,进而实现内袋在外袋内部的固定。然后开启外袋上的排气口并挤压内袋与外袋,使得内袋与外袋之间的空气通过排气口排出,使得内袋的外侧面与外袋的内侧面接近贴合,进而使得在后续内袋引流膨胀后能够顺利挤压内袋与外袋之间的薄片压力传感器。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外袋上设置排气口是为了将外袋与内袋之间的空气尽量排出而使得内袋的外侧面与外袋的内侧面尽量贴合,并不是为了使得内袋与外袋之间保持密闭状态。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液管的内部设置有朝向第一引流袋倾斜的单向瓣膜,所述第二出液管的内部设置有朝向第二引流袋倾斜的单向瓣膜。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流袋与第二引流袋上均设置有刻度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三通软管,并通过三通软管的第一出液管与第一引流袋连接,通过三通软管的第二出液管与第二引流袋连通,同时通过设置薄片压力传感器用以监控第一引流袋中的液量,通过液量反馈至自动管路切换装置,在第一引流袋装满后通过自动管路切换装置控制第一出液管关闭同时第二出液管开启,实现继续引流至第二引流袋;
(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引流袋设置为内袋和外袋的结构,同时在内袋与外袋之间设置薄片压力传感器,通过内袋存液膨胀后挤压薄片压力传感器进而反馈信号至自动管路切换装置,并通过自动管路切换装置控制第一出液管及第二出液管的通断状态;在内袋使用后,可将内袋便捷从外袋中取出,有效避免污染薄片压力传感器,同时外袋可多次使用;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固定外壳上设置与控制单片机连接的声光报警器,当控制单片机收到来自于薄片传感器的信号后,控制单片机同时控制声光报警器进行声光示警,提示医护人员及时更换引流袋;
(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引流袋和第二引流袋,即使第一引流袋装满液体后,依然能够通过自动管路切换装置切换第一引流袋关闭而第二引流袋开启,进而实现继续引流,同时也为医护人员及时更换引流袋提供了足够缓冲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自动管路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出液管与第二出液管均关闭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第一出液管关闭而第二出液管开启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第一出液管开启而第二出液管关闭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内袋与外袋的套装示意图;
图8为单向瓣膜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引流袋;2-第二引流袋;3-三通软管;4-薄片压力传感器;5-快插接头;6-自动管路切换装置;11-内袋;12-外袋;000-引流软管;001-第一出液管;002-第二出液管;003-三通头;61-固定外壳;62-夹管板;63-管夹驱动装置;66-控制单片机;67-蓄电池;631-微型驱动电机;632-螺杆;633-螺母座;634-第一斜齿轮;635-第二斜齿轮;111-固定卡片;222-活动卡片;333-调节螺钉;98-母卡条;99-子卡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自动控制引流管开闭的引流袋,如图1和图7所示,包括第一引流袋1、第二引流袋2、三通软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袋1和第二引流袋2均包括内袋11和外袋12,所述外袋12套装在内袋11外侧且外袋12与内袋11之间设置有薄片压力传感器4;所述三通软管3的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分别与两个内袋11的进端连接;所述第一出液管与第二出液管之间设置有切换第一出液管与第二出液管通断状态的自动管路切换装置6,所述自动管路切换装置6与薄片压力传感器4连接。
三通软管3包括引流软管000、第一出液管001、第二出液管002、三通头003,三通头003的内部设置有三通管路,引流软管000的进端通过快插接头5与患者体内延伸出的溢流管的出端连接,引流软管000的出端与三通头003内部的三通管路的一个开口连接,三通管路的另外两个开口分别通过快插接头分别与第一出液管001的进端以及第二出液管002的进端连接。
第一引流袋1和第二引流袋2均包括内袋11以及套装在内袋11外侧的外袋12,内袋11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出液管001或第二出液管002的出端连接的进口,外袋12的顶部设置有供内袋11装入的开口。内袋11与外袋12均通过柔性塑料材料制备得到,且在内袋11与外袋12之间设置有薄片压力传感器4,当内袋11引流膨胀后即挤压薄片压力传感器4,薄片压力传感器4反馈信号至自动管路切换装置6,通过自动管路切换装置6控制第一出液管001及第二出液管002的通断。
具体使用方式为,引流袋不使用时,自动管路切换装置6将第一出液管001及第二出液管002均夹紧,使得第一出液管001与第二出液管002均处于关闭状态不能引流。引流袋使用时,自动管路切换装置6将第一出液管001开启,而第二出液管002依然处于关闭状态,此时患者体内的积液即可通过引流软管000、第一出液管001进入内袋11。当内袋11中的液体达到一定体积后,内袋11膨胀并挤压薄片压力传感器4,当内袋11中的液体达到一定容量后,内袋11对薄片压力传感器4的压力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此时薄片压力传感器4发送信号至自动管路切换装置6,自动管路切换装置6将第一出液管001关闭,同时将第二出液管002开启,此时患者体内的积液即可通过引流软管000、第二出液管002进入第二引流袋2,避免第一引流袋1中液体过量导致返流。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二引流袋2也包括内袋11与套装在内袋11外侧的外袋12,内袋11的顶部开口与第二出液管2的出端连接,同时在内袋11与外袋12之间设置薄片压力传感器4。当第一出液管001关闭而第二出液管002开启后,患者体内的积液进入第二引流袋2的内袋11膨胀,直到内袋11膨胀至一定程度挤压薄片压力传感器4,此时薄片压力传感器4反馈信号至自动管路切换装置6,此时自动管路切换装置6将第一出液管001与第二出液管002同时关闭。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2所示,所述自动管路切换装置6包括固定外壳61、夹管板62、管夹驱动装置63、控制单片机66,所述外壳61上分别设置有供第一出液管001与第二出液管002穿过的过管通孔,所述外壳61的内部沿垂直于第一出液管001与第二出液管002轴线的方向滑动设置有夹管板62,所述夹管板62的一侧设置有驱动夹管板62往复滑动并与控制单片机66连接的管夹驱动装置63,所述控制单片机66还与薄片压力传感器4连接;所述夹管板62上分别设置有供第一出液管001与第二出液管002穿过的第一夹槽01和第二夹槽02,所述第一夹槽01的宽度沿滑动方向从小于第一出液管001的直径至大于第一出液管001的直径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夹槽02的宽度小于第二出液管002的直径,且在第二夹槽02的一端设置有大于第二出液管002的直径的避让口。
固定外壳61的内部沿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面上开设有滑动腰型槽,夹管板62的两侧分别滑动卡装在固定外壳61两侧的滑动腰型槽内部,实现夹管板62沿着滑动腰型槽滑动。
夹管板62上的两侧沿滑动方向平行对齐设置有第一夹槽01和第二夹槽02,第一夹槽01供第一出液管001穿过,第二夹槽02供第二出液管002穿过。
为了便于说明,以第一夹槽01和第二夹槽02的左端为起端,以第一夹槽01和第二夹槽02的右端为终端,第一夹槽01的左端的宽度大于第一出液管001的直径,第二夹槽02的左端与第一夹槽01的左端对齐,且第二夹槽02的左端的宽度小于第二出液管002的直径。第一夹槽01的左端至中点处的槽宽逐渐减小至等于第一出液管001的直径,第一夹槽01的中点至右端的槽宽小于第一出液管001的直径;第二夹槽02的右端的槽宽大于第二出液管002的直径,第二夹槽02的左端至右端的直径一致保持小于第二出液管002的直径。
如图3所示,对应第一出液管001与第二出液管002均关闭的状态,此时夹管板62在管夹驱动装置63的驱动下滑动,使得第一夹槽01相对第一出液管001滑动至槽宽小于第一出液管001的位置,使得第二夹槽02相对于第二出液管002滑动至槽宽小于第二出液管002的位置,第一出液管001与第二出液管002分别被第一夹槽01和第二夹槽02夹持而处于关闭状态。
如图5所示,对应第一出液管001开启而第二出液管002关闭的状态,此时夹管板62在管夹驱动装置63的驱动下滑动,使得第一夹槽01相对第一出液管001滑动至左端,使得第二夹槽02相对第二出液管002滑动至左端,由于第一夹槽01的左端宽度大于第一出液管001的直径,此时第一出液管001不再被夹紧而开启,同时由于第二夹槽02的左端宽度小于第二出液管002的直径,此时第二出液管002依然被夹紧而关闭。
如图4所示,对应第一出液管001关闭而第二出液管002开启的状态,此时夹管板62在管夹驱动装置63的驱动下滑动,使得第一夹槽01相对第一出液管001滑动至右端,使得第二夹槽02相对第二出液管002滑动至右端,由于第一夹槽01的右端宽度小于第一出液管001的直径,此时第一出液管001被夹紧而关闭,同时由于第二夹槽02的右端宽度大于第二出液管002的直径,此时第二出液管002不再被夹紧而开启。
管夹驱动装置63的启动、停止、驱动距离均通过控制单片机66控制。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或2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3任一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2所示,所述管夹驱动装置63包括微型驱动电机631、螺杆632、螺母座633、第一斜齿轮634、第二斜齿轮635,所述螺杆632转动设置在夹管板62的下方,且夹管板62的底部设置有螺装在螺杆632上的螺母座633;所述螺杆632的一端套装有第一斜齿轮634,所述第一斜齿轮634与第二斜齿轮635啮合,所述第二斜齿轮635套装在微型驱动电机631的输出轴上,所述微型驱动电机631还与控制单片机66连接。
固定外壳61的内部位于夹管板62的底部的两侧面上设置有衬套,螺杆632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在两侧的衬套中实现转动安装。螺杆632的左端通过连接键套装有第一斜齿轮634,对应第一斜齿轮634啮合安装有第二斜齿轮635,第二斜齿轮635套装在微型驱动电机631的输出轴上,同时微型驱动电机631通过线缆与控制单片机66连接以接收控制单片机66的控制信号。夹管板62的底部通过螺钉安装有螺母座633,螺杆632穿过螺母座633上的螺纹孔实现螺纹连接。
控制单片机66发送信号至微型驱动电机631,微型驱动电机631的输出轴带动第二斜齿轮635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斜齿轮634和螺杆632转动,螺杆632进而带动螺母座633和夹管板62沿着固定外壳61内侧的滑动腰型槽线性滑动。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3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4任一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2所示,还包括蓄电池67,所述蓄电池67分别与控制单片机66以及微型驱动电机631连接,所述固定外壳61上还设置有与蓄电池67连接的电插座。
固定外壳61的内部设置有蓄电池67,蓄电池67分别通过线缆与控制单片机66以及微型驱动电机631以向控制单片机66以及微型驱动电机631供电,同时在固定外壳61上设置有与蓄电池67的充电端连接的电插座,通过电插座即可向蓄电池67进行充电。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4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5任一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所述固定外壳61过管通孔的两端开口处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出液管与第二出液管的管套,所述固定外壳61的一侧还设置有固定组件。
管套在第一出液管001和第二出液管002插装至固定外壳61内部时对第一出液管001和第二出液管002进行一定导向,同时在第一出液管001和第二出液管002插装至固定外壳61的内部后,管套能够对第一出液管001和第二出液管002进行限位,使得第一出液管001与第二出液管002分别与第一夹槽01和第二夹槽02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相对固定。
进一步的,在固定外壳61上设置有透明的壳门,在将第一出液管001和第二出液管002插装至固定外壳61的内部时,即可通过壳门将固定外壳61开启,进而将手部伸入固定外壳61的内部辅助插装第一出液管001与第二出液管002。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卡片111、活动卡片222、调节螺钉333,所述固定卡片111设置在固定外壳61外部的一侧,所述固定卡片111上沿竖直方向滑动设置有活动卡片222,所述活动卡片222远离固定卡片111的一侧上设置有用于顶紧活动卡片222的调节螺钉333。
活动卡片222和固定卡片111构成卡箍状结构,固定卡片111靠近活动卡片222的一侧设置有滑槽,滑动卡片222的一端设置有与滑槽滑动连接的卡块,以实现活动卡片222远离或靠近固定卡片111的滑动。通过调节活动卡片222与固定卡片111之间的位置,使得活动卡片222与固定卡片111之间预留出夹持病床栏杆或病床支架的空间,然后转动调节螺钉333,使得调节螺钉333将活动卡片222顶紧,进而使得活动卡片222与固定卡片111将病床栏杆夹持固定,进而实现固定外壳61在病床栏杆上的固定,避免整个自动管路切换装置6晃动。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5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7: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6任一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所述固定外壳61上还设置有声光报警器,所述声光报警器与控制单片机66连接。
当第一引流袋1中的液体装满后,薄片压力传感器4受到挤压而发送信号至控制单片机66,控制单片机66分别发送信号至微型驱动电机631与声光报警器,实现对第一出液管001关闭的同时通过声光报警器进行报警,及时提示医护人员更换引流袋。
声光报警器还与蓄电池67连接,通过蓄电池67向声光报警器供电。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6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8: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7任一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7所示,所述外袋12的一端设置供内袋11装入的开口,所述外袋12的开口的内侧设置有母卡条98,所述内袋11的顶部的外侧设置有与母卡条98密闭卡合的子卡条99;所述外袋12的底部设置有排气口,所述内袋11的底部设置有贯穿外袋12并向外延伸的排液管。
内袋11和外袋12均由柔性透明塑料制备得到,外袋12的顶部的内侧沿外袋12内轮廓设置有“凹”形的母卡条98,在内袋11的顶部的外侧沿内袋11的外轮廓设置有与母卡条98卡合的“凸”形的子卡条99。将内袋11装入外袋12内部后,将外袋12上的母卡条98与内袋11上的子卡条99对齐卡合,即可实现内袋11在外袋12内部的安装,同时在外袋12的内侧还设置有供薄片压力传感器4安装的安装腔。
将内袋11安装至外袋12内部后,内袋11底部的排液管穿过外袋12底部的通孔延伸至外袋12外侧用于紧急排液,同时通过挤压内袋11与外袋12,使得内袋11与外袋12之间的空气通过外袋12上的排气口排出,进而使得内袋11的外侧面与外袋12的内侧面尽量贴合,进而使得内袋11膨胀时能够顺利挤压薄片压力传感器4。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7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9: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8任一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出液管001的内部设置有朝向第一引流袋1倾斜的单向瓣膜,所述第二出液管002的内部设置有朝向第二引流袋2倾斜的单向瓣膜。
单向瓣膜为柔性塑胶材料制备得到,当液体从第一出液管001的进端流向出端以及从第二出液管002的进端流向出端时,单向瓣膜开启使得第一出液管001和第二出液管002保持畅通;当第一出液管001和第二出液管002内的液体从出端朝向进端逆流时,单向瓣膜关闭进而阻止液体逆流。
所述第一引流袋1与第二引流袋2上均设置有刻度线,通过刻度线可直观观察第一引流袋1或第二引流袋2内部的液体容量以便医护人员及时进行更换。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8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