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次性密闭式可给氧吸痰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一次性密闭式可给养吸痰管。
背景技术:
在临床治疗中,由于治疗需要或为减轻病患痛苦及急抢需要,需要人为辅助将病人气管及胸腔内的粘性分泌物,使用吸痰管吸出。吸痰原理是通过口吸式或负压机式吸引,将病人气管内及胸腔的痰液或粘性分泌物经吸痰管吸出以保证呼吸道通畅从而利于疾病的治疗。
当前市面上常用到的吸痰管多为开放型一次性吸痰管,开放型吸痰方式操作前医务操作者需事先戴无菌手套,以保证吸痰过程中吸痰管不被外部事物污染和避免患者痰液污染医务操作者。另外,常见的一次性吸痰管需要无菌包装,在使用时打开包装,医务操作者需自行佩戴无菌手套,取出吸痰管然后进行吸痰操作。这种吸痰管及使用方法的弊端在于:一、是吸痰管开放易被外部环境污染,二、医务操作者需自行佩戴无菌手套,操作前准备时间长,不能满足紧急情况下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的需要,三、吸痰管从患者体内抽出时,吸痰管壁外部附着的痰液或粘性分泌物极易使患者其他部位和医务操作者形成接触型感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患者吸痰过程中可提供氧气供给,防止患者缺氧造成血氧饱和度急速降低,并防止患者呼出气溶胶产生交叉感染的吸痰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一次性密闭式可给氧吸痰管,包括:
连接锥头,所述连接锥头内设有一端与吸引器连通的第一气道,且所述连接锥头的表面开设有使所述第一气道与外界连通的通气孔;
吸引管,所述吸引管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锥头固定连接,且所述吸引管内形成有第二气道,所述第二气道与所述第一气道连通;
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设置为筒形结构,包括筒底和侧壁,所述筒底固定结合有套管,所述侧壁上设有用于外接氧气的进氧管,所述套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筒形结构的外侧,另一端位于所述筒形结构的内部,所述套管套接于所述吸引管另一端的外侧,以及
护套,所述护套套接于所述吸引管的外侧,且所述护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锥头和连接器密闭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的侧壁的内侧表面设有多个楔形凸型条。
优选地,所述连接锥头的表面凸起形成通气管,通气管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气道的第三气道,所述第三气道在所述通气管的端部形成所述通气孔。
优选地,所述通气管的端部表面设置为弧形。
优选地,所述通气管的轴线与所述连接锥头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
优选地,第一固定套环套接于所述连接锥头的端部外侧,所述护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套环连接。
优选地,第二固定套环套接于所述套管的端部外侧,所述护套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套环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套环与第二固定套环的内侧表面设有环形凹槽,所述连接锥头与套管的表面设有环形凸台,通过所述环形凹槽与环形凸台的卡和,所述第一固定套环和第二固定套环分别与所述连接锥头和套管连接。
优选地,靠近所述吸引管的另一端部开设有至少两个吸痰孔。
优选地,所述吸痰孔交错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密闭式可给氧吸痰管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功能多效,成本低廉;吸引管完全被保护在柔性的护套及连接器内,可严格保护吸引管不被外界污染,并保护操作者不被痰液污染;可进氧及防咬合式的连接器可引导吸痰管快速定位至患者气管插管的接头处,并形成密闭的连接,且可避免吸痰时保护套内负压导致的保护套和吸引管的吸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连接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吸引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固定套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次性密闭式可给氧吸痰管的一种实施例中,该吸痰管包括连接锥头10、吸引管20、连接器30和护套40。连接锥头10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的吸引装置连接,另一端与吸引管20连接,连接器30套接于吸引管20的一端,并能够延吸引管20的表面滑动,护套40套接于吸引管20的外侧,一端与连接锥头10连接,另一端与连接器30连接,连接器30的一端用于与气管插管连接,连接器30的侧壁开设有用于与外接氧气的进氧管34。
如图3所示,连接锥头10大体呈圆柱状,其内部设有贯穿两端的第一气道,连接锥头10的侧壁开设有通气孔11,通气孔11使第一气道与外界连通。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锥头10的侧壁上设有通气管12,通气管12的内部设有与第一气道连通的第三气道,第三气道在通气管12的端面形成通气孔11。连接锥头10的顶端用于与外部的吸引装置连接,底端用于与吸引管20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气管12的轴线与连接锥头1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通气管12的端面设置弧形,此种结构便于操作人员利用手指堵住通气孔11,进行吸痰处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操作人员的拇指直接分封闭通气孔11,从而实现通气孔11的开启或闭合。实际进行吸痰或体内分泌物时,操作者可通过指部与该通气孔11的压合实现第三气道的闭合,进而实现第一、第二、第三气道与外界的整体隔离,将痰液或体内分泌物吸出;同时由于该开放式的通气孔11开口方向为侧下式(实际使用时的方向),可有效避免吸痰或体内分泌物等液体时的外漏。
如图4所示,吸引管20大体呈圆柱状,其内部设有贯穿两端的第二气道,吸引管20的顶端与连接锥头10连接,从而吸引管20的第二气道与连接锥头10的第一气道连通。靠近吸引管20的底端设有多个吸痰孔21,吸痰孔21均匀分布在吸引管20的外周面上,且上下交错布置。
如图5和图6所示,连接器30大体呈筒型结构,包括筒底31和侧壁32,筒底31设有套管33,套管33的一端位于筒形结构的外侧,另一端位于筒型结构的内部,侧壁32上设有进氧管34,进氧管34内形成有第四气道。在连接器30与气管插管连接后,外接氧气通过进氧管34的第四气道能够为患者提供氧气,而无需将吸痰管拆除后,再接入氧气。
吸引管20的外径小于套管33的内径,吸引管20的端部插接于套管33内,并且套管33能够延吸引管20的外周面滑动,侧壁32与气管插管连接后,形成连接器30与气管插管的密封结合,套管33可引导吸引管20快速定位至患者气管插管的接头处。该种方式完全避免了吸引管20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优势一是可避免因吸引管接触外界异物,而将异物带入患者体内的情形;优势二是可有效保护医护工作者的人身安全,避免医务工作者的接触式感染的发生。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氧管34的轴线与连接器3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且进氧管34朝向斜上方倾斜。
在一个实施例中,侧壁32的内侧表面上还设有三个楔形的凸型条35,凸型条35间隔均匀分布在侧壁32的表面,凸型条35自连接器30的开口处至该连接器中部逐渐增厚。凸型条35可使该连接器与不同规格的气管插管接口实现紧密结合。
请再参见图1,护套40由柔性材料制成,例如柔性pvc,护套40的一端与连接锥头10连接,另一端与连接器30的套管33连接,护套40套接于吸引管20的外侧,并且随着吸引管20插入气管插管内,护套40呈皱缩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一固定套环和第二固定套环,第一固定套环与第二固定套环的结构相同,如图7所示的第一固定套环50呈圆筒状,第一固定套环50套接于连接锥头10端部的外侧,护套40的一端与第一固定套环50连接。第二固定套环套接于套管33的端部外侧,护套40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套环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套环50与第二固定套环的内侧表面设有环形凹槽,连接锥头10与套管33的表面设有环形凸台,通过所述环形凹槽与环形凸台的卡和,第一固定套环50和第二固定套环分别与连接锥头10和套管33连接。第一、第二固定套环分别与护套40上下两端连接,护套40的长度可以刚好将吸引管20包裹起来,也可以稍微比吸引管20略长一点,即第一、第二固定套环分别位于吸引管20的头、尾两端处,并将套有护套40的吸引管通过胶粘或热熔的方式固定在连接锥头及连接器上。
护套40为柔性pvc材料制成,连接锥头10、第一、第二固定套环为塑料材料制成,连接器30可以采用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尼龙、聚碳酸酯等材料制成;吸引管20为不含塑化剂的柔性pvc材质。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吸痰管时,护套40可起到无菌外包装的功能,免除额外包装费用。使用时;可将连接锥头10直接插入吸引机的延长管。操作者将连接锥头10的通气管12的通气孔11成开放通气状态,将吸引管20插入患者气管插管内,连接器30的套管33可引导吸痰管快速定位至患者气管插管的接头处,在插入过程中,通气孔11呈开放状态,为吸引管内部降压;护套40呈皱缩状态;将氧气管插入进氧管34,保证氧气可有效供给,再用拇指将通气孔11闭合,开始进行吸痰操作;如果需要暂时停止抽吸,只需将通气孔11上的拇指已开,即可形成第一、第二、第三气道与外界相通,可以降低吸引管20内的负压。在吸痰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负压,套管33可避免吸痰时护套40内负压导致的护套40和吸引管20的吸附。因在操作过程中氧气可通过进氧管34不间断的注入患者体内,从而可使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的安全范围之内,避免了因需氧饱和度急剧降低而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