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用于输出至少一种物质的输出设备和方法与流程

2021-01-08 13:01:26|266|起点商标网
用于输出至少一种物质的输出设备和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出设备和用于将至少一种物质输出给尤其是患者的方法。确切而言,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由使用者、通常即患者自身自动注射至少一种物质的方法,其中,按照本发明的输出设备也可以称为自动注射器并且按照本发明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借助按照本发明的输出设备、即借助自动注射器进行的自动注射。自动注射器在这里通常对应于用于通过非肠道注射来施用通常呈液体制剂/给药形式的药用物质的医疗器械。自动注射器常规应用的情形是:在即使在没有医生或其他保健专业人员的情况下也期望注射制药学方面的活性有效物质情况下,例如在应当尽可能迅速地注射有效物质紧急情况下,通过注射药用物质进行治疗。在应用自动注射器时,通常由使用者/患者自己进行注射,但是例如在患者无法再自己使用自动注射器的情况下也可以由第三方进行注射。



背景技术:

在施用药用物质或者制药学方面的活性有效成分的液体制剂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必要向患者输出明确规定物质量的物质。这些物质、通常是药物通常必须注射到患者体内。注射器、药物笔(arzneimittelstift)(所谓的笔)或者药物泵通常用于非肠胃注射。然而在许多紧急情况下期望用液体的药物或者液体的有效物质溶液治疗患者。非常重要的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进行静脉注射,也必须尽快通过注射施用有效物质溶液。然而,在此根据紧急情况的类型,应当注射的各种物质大多情况下彼此明显不同。例如,市售胰岛素已经可以以液体制剂的形式更长期保存,由用户携带然后在必要时在无需进行复杂准备的情况下直接注射入体内,而对于不能以液体形式长期保存的制剂,则提高了在施用前或者施用时的要求。因此,尤其是通过生物技术生产的有效物质通常只能以冷冻干燥或者冻干物的形式长时间保存,但由于其主要是粉末状固体形式,因此不能通过非肠胃注射施用,而必须在施用前形成能注射的液体的形式。这种类型的冻干物在施用前才能溶于注射溶液、例如盐水溶液中,然后例如抽入注射器中然后注射。然而对于需要将两种液体混合的制剂,也可能需要这样的程序。但是在紧急情况下通常存在使用者已经处于休克状态或者不允许浪费过多时间来施用有效物质的问题。因此,手动制备冻干物的注射溶液,然后用注射器将溶液抽出,然后注射溶液可能相应地由于花费了过长时间或需要太复杂的操作,而最终耽误了通常生命攸关的有效成分注射。

作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长久以来已经使用自动注射装置或者自动注射器,该自动注射装置或者自动注射器通常在使用前被安全地存储并且可以由使用者/患者随身携带,通常是安全且易于操作的,并且通常包含待注射的物质的用于相应的紧急情况或者与使用者的相应临床情况适配地预设的正确剂量的液体制剂。例如专利文献wo1986/006965a1描述了一种自动注射装置,患者能够通过该自动注射装置自己实施重构并且打冻干物。其中描述的注射装置的作用原理是,通过预定的手动操作程序将稀释剂与干燥的药物成分混合,接着必须手动执行第二操作程序,以便将注射针插入患者的肌肉组织中并且通过注射针将液化药物注射至肌肉组中。其中描述的实施例尤其示出了两个具有相应的弹簧操作的塞子的托架的布置,其中,通过转动安全钥匙并且附加地松脱第一安瓿瓶(karpule)的塞子的第一销而将液体输送到另一个安瓿瓶中,在所述另一个安瓿瓶中通过摇动将液体与冻干物混合。通过松脱第二销,接着使第二安瓿瓶的塞子通过弹簧移动,并且由此使液体和冻干物构成的混合物或溶液由通过相同的操作而暴露的注射针输出。然而,在此描述的具有两个分开的安瓿瓶的注射装置具有决定性的缺点,即两个安瓿瓶基本上已经相互连接,因此冻干物在注射装置内的无菌运输不再可能。另外,在使用注射装置之前,两个安瓿瓶不能在保持相应的安瓿瓶内容物的无菌性的情况下彼此分开地更换或替换。如果冻干物或稀释剂的保存期限已经到期,则在所述注射装置中整个注射装置都应当相应地完全更换。

鉴于已知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用于输出至少一种物质的输出设备和相应方法,该输出设备和相应方法优选在操作简化的情况下克服了已知的现有技术的缺点。这尤其涉及对两种物质的自动的混合,所述物质在保持相应的无菌性的情况下处于两个不同的容器中。然而还应当根据设计,简化输出设备在自动注射物质时的总体的可操作性,其中,通过组合地触发不同的活塞弹簧使自动注射更加无痛、更缓和并且更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按照本发明根据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用于输出物质的输出设备以及相应的方法解决。

确切而言,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输出至少一种物质的输出设备,其中,待输出的物质由两种其它物质的混合物构成,所述两种其它物质为包含至少一种制药学方面的活性有效物质的第一物质和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并且在与所述第一物质混合之后构成能注射的物质的第二物质。

第一物质在此可以是纯的制药学方面的活性有效物质或者由纯的制药学方面的活性有效物质和一种或者多种其它的化学的(尤其是在制药学上能可接受的)化合物,其中,第一物质可以以液态或者固态的形式存在。第一物质优选以固态的形式、尤其是非结晶的形式存在。特别优选的是冻干物。第一物质可以可选地包含一种或者多种其它的制药学方面的活性有效物质。优选的是,第一物质不包含其它的制药学方面的活性有效物质。

第二物质可以是仅由一种(尤其是制药学上可接受)的化学的化合物构成的液体,或者是由两种或者多种(尤其是制药学上可接受的)化合物的混合物构成的液体或者乳状液、尤其是溶液、例如盐水溶液等。如果第二物质是液体,则第二物质也称为溶解液。特别优选的是用于溶解冻干物的重构溶液。第二物质可以可选地包含一种或者多种其它的制药学方面的活性有效物质。优选的是,第二物质不包含其它制药学方面的活性有效物质。

通过混合第一物质和第二物质产生的待输出的物质可以是液体或者乳状液、尤其是溶液。

待输出的物质的输出优选以自动注射器范畴中的自动的方式方法实现,并且尤其在患者、例如按照本发明的输出设备的使用者的身上进行。按照本发明的输出设备为此具有包含第一物质的第一容器,并且所述容器配设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具有与之连接的所谓第一活塞杆,其中,所述第一容器在输出设备中活动地布置,即能够在输出设备中至少沿着所述第一容器的纵向或者纵轴线移动。第一活塞和第一活塞杆在此优选一件式地构造。按照本发明的输出设备还具有包含第二物质的第二容器,并且所述容器配设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具有与之连接的所谓第二活塞杆,其中,所述第二容器同样在输出设备中活动地布置,即同样能够在输出设备中至少沿着所述第二容器的纵向或者纵轴线移动。第二活塞和第二活塞杆优选一件式地构造。优选呈柱状的容器能够在输出设备内例如通过导引轨或者导引壁沿着相应的容器纵向、即沿着每个容器的轴向尺寸在输出设备中活动地导引,其中,所述输出设备相应地限制每个容器的最大程度的轴向移动。为了防止容器的移动相互影响,两个容器可以基本上彼此平行地,并且尤其是相同指向地布置在输出设备中。输出设备的这种设计实现了第二容器的类型多样的可能性以及第二容器相对于第一容器的定位的各种可能性,由此与已知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供紧凑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输出设备,所述输出设备提供了更好的可操作性并且能够更易于患者随身携带。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可以是标准安瓿瓶或者管形瓶(vial)。这种容器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存在并且尤其是在通常要经过批准和注册过程的制药学的情况下满足监管要求。

此外,按照本发明的输出设备具有用于将至少一种物质、即两个容器的内容物最终注射至患者体内的注射装置,以及一方面设置用于将第二容器的内容物向第一容器导引或者引导至第一容器中,另一方面同样设置用于将第一容器的内容物向注射装置导引或者导引至注射容器中的导引装置。注射装置适用于皮下的、肌内的、静脉内的、动脉内的、关节内的、心内的、皮内的、骨内的、腹膜内的、肺内的、鞘内的、玻璃体内的或者体腔内的输出(优选用于皮下的或肌内的输出)。特别优选的是皮下的输出。注射装置可以是简单的注射套管或者例如由专利文献wo2017/211851a2已知的更复杂的结构,所述专利文献的内容可以并入本说明书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输出设备中,第一容器的活塞、即所谓的第一活塞,和第二容器的活塞、即所谓的第二活塞分别能够在至少一个预张紧的弹簧元件被松开后通过所述弹簧元件移动,即一旦相应的弹簧元件松开并且所述弹簧元件的预紧力转换为所述弹簧元件的伸长,则可以通过所谓的第一弹簧元件使第一容器的第一活塞移动,并且通过所谓的第二弹簧元件使第二容器的第二活塞移动。每个预张紧的弹簧元件可以以预张紧的螺旋弹簧的形式存在,所述螺旋弹簧的预应力在所述螺旋弹簧松开之后转换为相应的弹簧元件的轴向的弹簧偏移。确切而言,第一弹簧元件与第一活塞或者第一容器直接有效连接,并且通过第一活塞杆导引,其中,第一活塞杆例如在使用螺旋弹簧时可以布置在第一弹簧元件或第一螺旋弹簧内并且由此保持第一螺旋弹簧的预应力。在第二弹簧元件中也可以使用相似的构造。设置这种或者这些预张紧的弹簧元件实现了,以结构上简单的方式使相应的活塞或者相应的容器自主地移动,而为此仍不需要单独的驱动装置。

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和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通过共同的固持构件能松脱地固持在按照本发明的输出设备中,其中,所述共同的固持构件设计成,使得所述共同的固持构件的移动导致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先后相续地松脱,即首先第一活塞杆松脱,然后第二活塞杆松脱。这具有的优点是,首先使第一活塞通过第一活塞杆和第一弹簧元件沿着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纵向或者纵轴线在输出设备内移动,之后接着使第二活塞通过第二活塞杆和第二弹簧元件沿着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纵向或者纵轴线在输出设备内移动。按照本发明的一种优选设计方案,共同的固持构件的纵轴线在此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的纵轴线布置,并且共同的固持构件的移动方向可以基本上垂直于两个活塞杆的移动方向延伸。由共同的固持构件和两个活塞杆构成的布置相应地在按照本发明的输出设备中优选设计成,使得共同的固持构件沿着其纵向的机械移动导致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先后相续地松脱,即首先导致第一活塞杆松脱并且接着导致第一活塞杆沿着其纵向或者纵轴线、即与共同的固持构件的移动基本上垂直或者基本上成直角的由弹簧造成的移动,然后导致第二活塞杆松脱并且接着导致第二活塞杆沿着其纵向或者纵轴线、即与共同的固持构件的移动基本上垂直或者基本上成直角的由弹簧造成的移动。

由于两个容器如所述那样活动地布置在输出设备中,因此第一活塞的通过第一弹簧元件触发的移动促使第一容器在输出设备内移动,并且第二活塞的紧接着的通过第二弹簧元件触发的移动促使第二容器在输出设备内接着移动。通过操作也可以被称为触发器构件或者触发构件的共同的固持构件,并且通过由此产生的使第一活塞杆并且接着使第二活塞杆先后相续地松脱能够相应地首先由于第一弹簧元件弹簧力或者弹簧偏移使第一容器移动并且接着由于第二弹簧元件的弹簧力或者弹簧偏移使第二容器移动。共同的固持构件由此能够在时间上先后相续地触发按照本发明的输出设备的两个活塞的移动,所述移动由两个预张紧的弹簧元件造成。

相应地,共同的固持构件按照本发明的一种优选设计方案克服相应的预张紧的弹簧元件的预应力抑制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即克服第一弹簧元件的预应力抑制第一活塞杆并且克服第二弹簧元件的预应力抑制第二活塞杆。相应的弹簧元件在此能够以预应力固持地布置在共同的固持构件和相应的活塞之间,其中,通过共同的固持构件释放相应的自由的活塞杆端部使弹簧元件松开,即实现了使弹簧元件的预应力转化为弹簧偏移,并且由此能够产生相应的活塞移动。按照另一种优选的设计方案,共同的固持构件在此基本上板状地构造,即呈现出基本上优选为平坦的板的造型,所述板可以根据使用或者附加的功能具有开孔或者突起部等,也具有由制造决定的性质。备选地同样可以考虑的是,只要能够实现对自由的活塞杆端部的能松脱的固持功能,共同的固持构件也就可以盘状地、半圆形地或者类似地构造。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设计方案,共同的固持构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开孔、即所谓的第一开孔,以及至少一个用于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开孔、即所谓的第二开孔。第一活塞杆的与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具有固定在其上的第一活塞的端部相反的自由端部在此具有优选形式为槽或类似结构的凹处、即所谓的第一凹处。与之对应地,第二活塞杆的与所述第二活塞杆的具有固定在其上的第二活塞的端部相反的自由端部同样具有优选形式为槽或类似结构的凹处、即所谓的第二凹处。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的两个凹处在此与共同的固持构件能松脱地嵌接。相应的凹处的至少一个区段与共同的固持构件的区段相应地重叠,其中,该固持构件区段包围相应的开孔,从而从相应的活塞杆凹处中机械地拉出共同的固持构件的相应的区段使相应的自由的活塞端部和共同的固持构件之间的连接松脱并且由此如前述释放相应的活塞杆以进行其弹簧驱动的移动。

为了实现前述的先后相续地松脱第一活塞杆并且接着松脱第二活塞杆,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尺寸以及相应的开孔的尺寸和/或相应的凹处的深度选择为,使得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不同地与共同的固持构件配合作用。这意味着,相应的开孔-凹处-组合选择为,使得在共同的固持构件移动时,由第一开孔和第一凹处形成的组合在不同于由第二开孔和第二凹处形成的组合的时间点中从活塞杆端部-凹处中相互松脱开来。使两个自由的活塞杆端部释放的时间顺序可以相应地通过选择相应的自由的活塞杆端部的相应尺寸而实现,从而实现相应的自由的活塞端部和相应的开孔之间的不同的重叠,或者也可以通过选择活塞杆端部中的凹处的不同的深度而实现,或者也可以通过所述两种选择的组合实现。重叠部或者重叠区域在此是指这样的区域,在该区域中,自由的活塞杆端部之一在共同的固持构件将两个活塞杆端部保持嵌接的时间点通过其凹处与相应的开孔的周向区域嵌接。自由的活塞杆端部的下侧在与之对应的凹处上相应地覆盖共同的固持构件中的对应的开孔的周向区域的一部分,从而可以称为嵌接区域、覆盖区域或者也可以称为重叠面。通过从活塞杆端部的凹处中拉出共同的固持构件,相应的重叠区域减小,并且共同的固持构件不断地脱离嵌接,直到最终不再留有重叠区域并且相应的自由的活塞杆端部不再嵌接并且相应地从共同的固持构件上脱离。该过程通过拉出共同的固持构件在两个自由的活塞杆端部中并行地进行,其中,两个自由的活塞杆端部先后相续地脱离的时间顺序实现的方式是,不同地选择自由的活塞杆端部或者相应的开孔的尺寸并且由此不同地选择其重叠区域,或者选择活塞杆端部中的凹处的不同的深度,由此其重叠区域也是不同的,或者结合所述两种选择。

针对自由的活塞杆端部和相应的开孔的前述选择的尺寸,共同的固持构件中的用于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第一开孔在此优选具有基本上呈三角形的形状,共同的固持构件中的用于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第二开孔在此优选具有基本上呈半圆形的形状,其中,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同样具有基本上呈三角形的形状,并且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同样具有基本上呈半圆形的形状。由此通过相应的开孔与相应的活塞杆端部的由形状产生的明确的可分配性除了制造中更容易且更不易出错地组装所述输出设备之外,还能够在相应的凹处和对应的开孔周向之间实现不同的重叠部。这尤其意味着,凹处在半圆形地成型的活塞杆端部和半圆形地成型的开孔周向中的重叠部比在三角形地成型的活塞杆端部和三角形地成型的开孔周向中的重叠部更大,其中,同样也可以选择具有相同作用的备选的形状组合。附加地或者备选地,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中的凹处的深度比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中的凹处的深度更大,由此同样实现了使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松脱的并且接着使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松脱的时间顺序。此外,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由于其半圆形的并且由此能转动的横截面造型而具有例如形式为板条或者凸鼻的突起部作为扭转止动部,以便与作为配合件的相应的凹处结合地防止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转动。与之不同地,可以省掉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上的相应的突起部,因为所述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由于其三角形的形状和相应的配合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不会转动。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的设计方案,第一活塞的至少一个预紧的弹簧元件、即第一弹簧元件在第一活塞杆通过共同的固持构件松脱之后使第一活塞与第一容器共同相对于输出设备移动。此外,第二活塞的至少一个预紧的弹簧元件、即第二弹簧元件在第二活塞杆通过共同的固持构件松脱之后首先使第二活塞与第二容器共同相对于输出设备移动并且接着使第二活塞相对于第二容器移动。按照本发明的与此相关的另一优选的设计方案,存在于第一容器中的第一物质与存在于第二容器中的第二物质不同。相应地,使第一物质和第二物质混合为物质混合物,所述物质混合物如前文详细描述的那样由两种物质构成。在两个容器彼此形成流体连接的前提下,通过朝向第二容器的相应容器端部位移第二活塞使作为液体存在的第二物质从第二容器中挤出并且转移到第一容器中,所述液体在所述第一容器中与存在于其中的第一物质混合并且所述液体和所述第一物质能够构成溶液。然后,通过使第一活塞朝向相应的容器端部的位移,能使第一容器中的由此形成的由第一物质和溶解液构成的溶液经由与所述第一容器处于流体连接中的注射装置输出。

第一物质在此可以是固体、例如冻干物,从而溶解液与冻干物的混合导致冻干物的重构,从而所述冻干物能够接着经由注射装置从输出设备中注射入患者体内。在这种应用中,第一容器也可以称为冻干容器,并且第二容器可以称为溶解液容器。在此能够与输出设备相对于重力的定向无关地实现冻干物的重构。考虑到当前描述的活塞移动,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优选设计方案,第一容器可以一般地具有第一容器端部和第二容器端部,并且第二容器可以具有相应的第一容器端部和第二容器端部,其中,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能够在相应的第一容器端部和相应的第二容器端部之间轴向地位移。相应地能够通过使第一活塞朝向第一容器的第一容器端部的位移,使第一容器的内容物从第一容器中输出,并且通过使第二活塞朝向第二容器的第一容器端部的位移,使第二容器的内容物从第二容器中输出,其中,尤其是在注射装置和第一容器之间存在流体连接时,通过使第一活塞朝向第一容器的第一容器端部的位移,能够使第一容器的内容物经由注射装置向外输出。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优选设计方案,导引装置可以具有用于与第一容器流体连接的第一连接元件和用于与第二容器流体连接的第二连接元件,其中,每个连接元件可以设计为用于穿透相应的容器的隔膜的针状的突起部。隔膜实现了容器的特别可靠的并且密封的封闭。在所述两种情况下,针状的突起部可以是针的形式、尤其是倾斜地特别是倾斜磨削的空心套管的形式。为了降低污染待输出的物质的风险,对于无菌应用特别有利的是,所使用的穿刺器件、例如上述的针或者空心套管分别都配设有柔性的保护帽或保护套,所述保护帽或保护套同样可以与相应的隔膜共同被刺穿。这种保护帽或者保护套的使用尤其实现了在无菌的条件下对输出设备的最终组装。此外,导引装置可以具有通向注射装置的流体连接装置,其中,在导引装置中可以设置阀门元件、进一步优选单向阀,例如设计为止逆阀的、尤其在通向注射装置的流体连接装置中起单向阀作用的止回阀。阀门元件在此可以这样设置在导引装置中,使得实现能够从第二容器向第一容器中的液体传递,而阻止接着从第一容器向第二容器中进行液体传递,然而允许从第一容器向注射装置进行液体传递。用于第一容器的接口和用于注射装置的接口在此优选可以位于单向阀的同一侧上,而用于第二容器的接口位于单向阀的另一侧上。按照本发明在这一方面的另一优选设计方案,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松脱并且由此所触发的第一活塞通过第一弹簧元件的移动建立了在导引装置和第一容器之间的流体连接,例如通过借助配属于导引装置的用于穿透第一容器的隔膜的针状的突出部刺扎或者对接第一容器。此外,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之后松脱并且由此所触发的第二活塞通过第二弹簧元件的移动建立了在导引装置和第二容器之间的流体连接,同样例如通过借助配属于导引装置的用于穿透第二容器的隔膜的针状的突出部刺扎或者对接第二容器。两个针状的突出部在此可以以针的形式存在,所述针与导引装置流体连接地设置在所述导引装置上并且朝向相应的容器或者相应的可以分别具有诸如隔膜的第一容器端部定向,以便实现针和容器内容物之间的流体连接。附加地,优选由于构造方面的原因而具有比第一弹簧元件更大的弹簧偏移的第二弹簧元件不仅将第二容器与第二活塞共同推压到相应的针状的突出部上,而是在第二容器在针状的突出部上对接并且由此在第二容器的轴向移动的端部上对接之后,第二活塞通过第二弹簧元件继续移动并且在第二容器中推压到第二容器的容器端部上,由此使第二物质通过导引装置从第二容器转移至第一容器中。通过由此实现的在时间上错开地将两个容器对接在导引装置上可以确保,在已经对接第一容器时,液体才从第二容器输出至导引装置中。

为了使第一活塞朝向第一容器的相应的第一端部继续位移以便将第一容器的内容物转移至注射装置中并且通过所述注射装置输出,在按照本发明的输出设备中需要附加的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例如可以设置为附加的预紧的弹簧元件的形式,所述弹簧元件除了第一弹簧元件外同样安设在第一活塞上并且与所述活塞有效连接。接着激活附加的弹簧元件相应地导致,当在注射装置和第一容器之间存在流体连接时通过第一活塞朝向第一容器的第一容器端部的位移使第一容器的内容物能够通过注射装置向外输出。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输出设备还可以具有激活构件,所述激活构件与共同的固持构件处于机械的有效连接中。这意味着,激活构件和共同的固持构件能够机械地相互作用,其中,激活构件的移动尤其导致共同的固持构件的前文已经描述的沿着其纵向的移动。共同的固持构件的使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先后相续地松脱的沿着所述共同的固持构件的纵向的移动相应地可以由激活构件的移动促使。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设计方案中,激活构件的纵轴线基本上垂直于共同的固持构件的纵轴线、即基本上平行于两个活塞杆的纵轴线并且由此平行于两个容器的纵轴线布置,其中,激活元件的沿着其纵向的移动方向优选基本上垂直于共同的固持构件的沿着其纵向的移动方向延伸或者基本上与所述共同的固持构件的沿着其纵向的移动方向成直角地延伸。激活构件优选可以具有阶梯面,并且共同的固持构件可以具有激活开孔,其中,所述激活构件以阶梯面布置在激活开孔中,并且激活构件从激活开孔中的拉出促使了共同的固持构件的轴向移动。在此例如可以通过移除按照本发明的输出设备的覆盖装置实现激活构件的拉出;激活元件尤其可以与覆盖装置连接并且由此在打开输出设备包装时通过打开输出设备包装并且激活输出设备来移除所述激活元件,由此不需要用于在输出设备中重构冻干物的单独步骤和使用者的其它单独操作。备选地,前述通过沿着共同的固持构件的纵向移动所述共同的固持构件以便先后相续地触发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的松脱从而进行激活也可以通过备选的作用机制实现,所述作用机制例如由与共同的固持构件连接的、销状的操作元件和覆盖输出设备中的相应的控制槽实现,对此更详细的内容可参阅后续的附图说明。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着眼点,还提供一种用于将至少一种物质输出给尤其是患者的方法,其中,针对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应用如前所述的输出设备。按照本发明的方法相应地可以是通过前述输出设备进行的自动注射,并且已经针对输出设备所述的特征和流程同样能够相应地用于按照本发明的方法。

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尤其包括的步骤是,沿着与共同的固持构件有效连接的激活构件的纵轴线移动所述激活构件,由此使共同的固持构件基本上沿着其纵向、尤其是垂直于激活构件的移动方向移动,并且在此首先松脱共同的固持构件和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之间的嵌接,并且接着松脱共同的固持构件和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之间的嵌接。相应地,共同的固持构件在其纵向上的、触发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先后相续松脱的移动可以通过激活构件沿着其纵向或者其纵轴线的移动而促使。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松脱在此能够由于相应的第一弹簧元件而促使在导引装置和第一容器之间的流体连接,并且接着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松脱能够由于相应的第二弹簧元件而促使在导引装置和第二容器之间的流体连接,其中,通过第二弹簧元件的弹簧偏移还接着使第二容器的内容物经由导引装置转移至第一容器中。此外,所述方法可以包括第一活塞朝向第一容器的第一容器端部位移的附加的步骤,由此使第一容器的内容物经由注射装置输出。这具有的优点在于,在通过使用者单独的动作、具体即移动激活构件使两个容器的内容物混合之后,并且在将输出设备安设在使用者的身体上之后,使用者仅须在附加步骤的范畴中的第二操作动作来触发注射。注射触发步骤尤其可以是对按钮的按压。由此可以在预先定义的时间顺序中将机械力传递至输出设备的组成部分上。因此本发明仅需用户方面的最少量的操作动作。由此使得对输出设备的操作更简单、更方便并且更不易出错。已经结合按照本发明的输出设备在前文中的描述描述了相应过程的细节,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如果上下文未明确地另作规定,则在此及所附权利要求书中可能使用到的单数形式“一个”和“所述”也包括其复数形式。类似地,词语“包括”、“包含”和“具有”既理解为“仅仅”也理解为“不仅仅”,即在“包括,但不局限于...”的范畴中被理解。术语“多个”、“多次”或者“大量”通常指两个或者更多、即2或者>2,包括1的其它整数倍,其中,术语“单独”或者“独自”是指一(1)、即=1。此外,表述“至少一个”或者“最少一个”理解为一个或者多个、即1或者>1,同样包括整数倍。如果使用词语“之间”以描述数值范围,则所述范围的边界点应当明确地视为所述范围的一部分。另外,词语“在此”,“上文”,“之前”和“下文”或“以下”以及具有相似含义的词语,当它们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旨在整体上引用本说明书,而不是说明书的特定部分。

本说明书中的以下针对特定实施方式的设计方案不应当视为是详尽的,或者在此给出的本公开不应当局限于所公开的精确的形式。尽管本文描述的针对本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和示例用于进行说明,但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等效的变型。所述实施方式的特殊的技术元件可以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技术元件结合或者由其替代。在附图中为相同的元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以避免重复,为了清楚起见,可以省略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专门知识即能实现的部分。尽管结合这些实施例描述了与本公开的确定的实施方式对应的优点,但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在没有明确引用它们的情况下具有这些优点。

以下示例应当根据附图阐明本发明的特定的实施方式。以下同样进行讨论的所有特定的变型都不应解释为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定。对于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不同变化、改变和变型。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由以下对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得出。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输出设备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输出设备的主体的纵剖立体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所示的视图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图2所示的视图的一部分的俯视分解图,其尤其示出了共同的固持构件和两个活塞杆之间的配合作用;

图5示出了图4所示的视图的立体图;

图6a至6c在三个示例性的步骤中示出了两个活塞杆通过共同的固持构件的移动的脱离过程;

图7示出了通过激活构件来激活优选实施方式的在前述附图中所示的输出设备的共同的固持构件;

图8a至8c在三个示例性的步骤中示出了两个活塞杆通过共同的固持构件的备选实施方式的移动的脱离过程,所述脱离过程通过备选的作用机制触发;

图9a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输出设备的覆盖装置的备选的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并且

图9b示出了图9a所示的覆盖装置的内侧的下半部分的立体示意图,所述视图在朝向沿着剖切线b-b延伸的剖切平面观察的俯视图中示出。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附图仅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且以下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在此,图1在分解视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按照本发明的输出设备9的立体的示意性视图;在此在两个拆开的主要构成部分中示出了输出设备9、即输出设备的主体91以及覆盖装置92,所述覆盖装置在输出设备9的组装状态中至少部分地覆盖主体91。主体91在此处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具有基本上呈矩形的带有倒圆的棱边的造型。覆盖装置92具有与待插入的主体91的形状相对应的中空的带有敞开侧的造型,其中,在所述覆盖装置的敞开侧的两侧设置有凹缺921。在组装的状态中,设置在主体91上的相应位置上的抓握板条911移动至这些凹缺921中,以使得使用者更容易地将主体91从覆盖装置92中拉出或将覆盖装置92从主体91上取下。

图1所示的主体91在图2中在沿着线a-a沿着所述主体的纵轴线剖切的视图中示出。由该视图可知,主体91在其在组装状态中移动至覆盖装置92中的端部上具有开口912。此外,在主体91上、例如在所述主体91的下侧上提供另外的、由蒙护层覆盖的开口(未示出),其作用将在下文阐述。在原本基本上封闭的主体91上还存在第一容器1,第一物质a通过塞子11封闭地容纳在所述第一容器中,其中,所述物质a在该实施方式中以冻干物的形式存在。第一容器1的另一个端部、即所述第一容器1的与塞子11相反的、也能够成为第一容器1的第一端部的端部例如通过隔膜12封闭。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被称为冻干物容器1的第一容器1在当前的情况中布置在图2中的左侧。在主体91上还存在第二容器2,第二物质b通过塞子21封闭地容纳在所述第二容器中,其中,所述物质b在该实施方式中以用于重构冻干物的溶解液的形式存在。第二容器2的另一个端部、即所述第二容器2的与塞子21相反的、也能够成为第二容器2的第一端部的端部例如通过隔膜22封闭。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被称为溶解液容器2的第二容器2在当前的情况中布置在图2中的右侧。两个容器1和2能互换地布置在主体91中。

由图2和图3中的相应的俯视图可知,在主体91中还布置有具有第一活塞杆31的第一活塞3,其中,所述第一活塞3或者其活塞顶部基本上在容器1内这样导引,使得所述活塞顶部能够与塞子11的对置的一侧接触,从而使得塞子11能够被压紧在第一容器1的承载隔膜的端部上,所述端部是第一容器1的第一端部。此外,在主体91中还布置有具有所谓的第二活塞杆41的第二活塞4,其中,所述第二活塞4或者其活塞顶部基本上在第二容器2内这样导引,使得所述活塞顶部能够与塞子21的对置的一侧接触,从而使得塞子21能够被压紧在第二容器2的承载隔膜的端部上,所述端部是第二容器2的第一端部。两个容器1和2这样安装在主体91中,使得所述两个容器如图2和图3所示的那样能够沿着其纵向移动地在主体91中支承或者导引。在容器1和2沿着朝向其承载隔膜的端部移动时,相应的隔膜12、22压到相应地固定地布置的针51、52上,由此使隔膜12、22被针51、52刺穿。通过刺扎隔膜12、22并且由此刺扎容器1、2建立容器1、2的内容物和导引装置5的导引通道53之间的流体连接,所述导引装置在图2和图3所示的左侧的端部上固定地布置在主体91的内侧上。如图2和图3所示,由制造决定地可以由多个壁构件构成的导引装置5不仅将针51和针52保持在对准相应的隔膜12、22的位置中,而是也在所述导引装置的内部中构成导引通道53。在导引通道53中还设置有在此为橡胶唇形式的单向阀54,所述橡胶唇像阀片一样在一侧贴靠在导引通道53的内壁上,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允许流体从第二容器2流入第一容器1中,但是防止流体从第一容器1倒流入第二容器2中。除了已经描述的构件之外,在导引通道53中、具体在导引通道53的从单向阀54起始位于第一容器1的一侧上的区域中,还设置有优选蒙护的用于连接注射装置(未示出)的开口(未示出)。(未示出)的注射装置在此可以设计成,使得所述注射装置同样能够通过针或者类似构件刺扎蒙护的开口,或者所述注射装置已经与蒙护的开口连接。注射装置用于通过注射、优选自动注射将位于导引通道53和/或容器1中的物质输出给使用者。为此使用以上提到的由蒙护层覆盖的开口(未示出),所述开口例如设置在主体91的下侧上,并且注射装置可以通过刺穿所述开口排出待输出的物质。

如所述地,通过容器1、2沿着其轴向的移动移动实现上述借助针51、52刺穿隔片12、22来刺扎容器1、2。为了促使第一容器1的这种移动,在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容器1配设有在此形式为螺旋弹簧32的预紧的第一弹簧元件32,所述预紧的第一弹簧元件32在远离第一容器1的端部上通过贴靠固持在导引构件7上,并且通过中间构件33在朝向第一容器1的端部上与第一容器1有效连接,从而预张紧的螺旋弹簧32的偏移导致第一容器1朝向针头51的方向纵向移动,以便通过针51刺扎第一容器的隔膜12。螺旋弹簧32通过在中间构件33和导引构件7之间夹紧而处于预紧状态,其中,螺旋弹簧32围绕第一活塞杆31地布置并且第一活塞3的第一活塞杆31的自由端部311通过固持构件6固持在适宜位置中。固持构件6也称为共同的固持构件6,因为所述固持构件由于与第一活塞3的第一活塞杆31的自由端部311的和第二活塞4的第二活塞杆41的自由端部411的嵌接不仅将所述自由端部311保持在适宜位置中,还将所述自由端411保持在适宜位置中。在当前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容器1的第一活塞3的活塞结构上还布置有形式为螺旋弹簧34的其它预张紧的弹簧元件34,所述弹簧元件能够在例如通过由用户操作的单独的机构触发之后被松开,由此造成其它预紧的螺旋弹簧34的偏移,该偏移导致经由第一活塞杆31导引的第一活塞3朝着已由预紧的第一弹簧元件32建立的在第一容器1和导引通道53之间的流体连接装置的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一容器1的内容物能够压入导引通道53并且此外通过注射装置(未示出)从输出设备9的主体91中压出。在图4和5中还可以看到活塞3、活塞杆31、预张紧的第一弹簧元件32、中间部件33以及其它预张紧的弹簧元件34的配合作用的更详细的结构,在图4和图5中,活塞3和4的两个活塞结构及其弹簧元件32、34和42以及共同的固持构件6之间的一般的相互作用从输出设备9的其余构件中分离出来以便简化地立体地在分解视图以及在俯视图中示出。

为了形成第二容器2的刺扎移动,在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二容器2配设有在此形式为螺旋弹簧42的预紧的第二弹簧元件42,所述预紧的第二弹簧元件42在远离第二容器2的端部上通过贴靠固持在导引构件7上,并且通过第二活塞4在面朝第二容器2的端部上与第二容器2有效连接,从而预张紧的螺旋弹簧42的偏移导致第二活塞4朝向塞子21移动并且由此导致第二容器2朝向针头52的方向纵向移动,以便通过针52刺扎第二容器的隔膜22。围绕第二活塞杆41布置的螺旋弹簧42通过在活塞4的内侧和导引构件7之间夹紧而处于预紧状态,其中,第二活塞4的第二活塞杆41的自由端部411通过共同的固持构件6固持在适宜位置上,所述共同的固持构件也固持第一活塞3的第一活塞杆31的自由端部311。预张紧的螺旋弹簧42的脱离相应地导致第二活塞4移动并且碰撞在塞子21上,由于处于容器2中的不可压缩液体的滞止压力使容器2与所述塞子共同轴向地朝向针52移动并且由此建立在导引通道53和容器2的内容物之间的流体连接,所述流体连接为容器2中的滞止压力提供了出口。螺旋弹簧42随即继续与塞子21共同地挤压活塞4并且由此使得第二容器2的内容物输送至导引通道53中、经过单向阀54并且进一步输送至第一容器中。在当前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容器2的内容物的、即位于溶解液容器2中的不可压缩的溶解液相应地被压入第一容器1、即冻干物容器1中,在所述冻干物容器中溶解液与冻干物混合并且由此促使冻干物的重构。由此产生的溶液可以作为待输出(待注射)的物质接着通过触发其它螺旋弹簧34从第一容器1输送出来并且通过(未示出的)注射装置向外输出、优选通过自动注射输出给患者自身。从图2至图5的视图可知,用于刺扎第一容器1的预张紧的螺旋弹簧32明显比两个螺旋弹簧34、42更小地设计尺寸,由此使螺旋弹簧32的偏移或者伸长明显比其它两个螺旋弹簧34和42更短。为此的原因在于,为了通过螺旋弹簧32仅刺扎容器1,仅需要容器1的较小的轴向位移。

在图6a至6c中示出了在时间上错开地首先松开预张紧的第一螺旋弹簧32并且接着松开预张紧的第二螺旋弹簧42的过程。在图6a示出了同样能够在图2和图3中看到的初始状态。在该初始状态中,共同的固持构件6嵌接两个活塞杆31、41的两个自由端部311、411,从而两个螺旋弹簧32、42保持在其预张紧的状态中,并且活塞3、4和容器1、2都不会进行移动。如图6a所示,第一活塞杆31的自由端部311具有三角形形状。与第一活塞杆31的自由端部311对应的开孔61同样具有三角形形状,所述开孔设置用于在共同的固持构件6中固持第一活塞杆31的自由端部311。然而如每幅图6a至6c所示,开孔61的三角形形状在此比第一活塞杆31的自由端部311的三角形形状更大。在第一活塞杆31的自由端部311中还设置有形式为槽312的凹处(也参见图3),三角形的开孔61的周向区域在图6a所示的初始状态中移入所述槽312中。与之相似地,第二活塞杆41的自由端部具有半圆形形状。与第二活塞杆41的自由端部411对应的开孔62同样具有半圆形形状,所述开孔设置用于在共同的固持构件6中固持第二活塞杆41的自由端部411。然而如每幅图6a至6c所示,开孔62的半圆形形状在此比第二活塞杆41的自由端部411的半圆形形状更大。在第二活塞杆41的自由端部411中同样设置有形式为槽412的凹处(也参见图3),半圆形的开孔62的周向区域在图6a所示的初始状态中移入所述槽412中。开孔61、62与相应的自由端部311、411之间的尺寸差是由于自由端部311、411在相应地松脱之后应当在不倾斜的情况下自由地穿过相应的开孔61、62,即为了确保自由端部311、411的松脱过程。

在当前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活塞杆31的自由端部311的三角形形状和开孔61的三角形形状之间的比例选择为,使得所述自由端部311的三角形形状和开孔61的三角形形状的重叠区域在初始状态中小于第二活塞杆41的自由端部411的半圆形形状与开孔62的半圆形形状之间的重叠区域。为了使两个活塞杆31、41的组由端部311、411脱离,共同的固持构件6可以沿着其纵向并且由此基本上垂直于两个活塞杆31、41的纵向移动,从而使共同的固持构件6从槽312、412中拉出。该拉出过程在两个自由的活塞杆端部311、411由于共同的固持构件6的拉出而彼此并行地进行。由于在第一活塞杆31中槽312与开孔61的周围之间的重叠区域小于在第二活塞杆41中槽412与开孔62的周围之间的重叠区域,因此,将共同的固持构件6逐步地拉出首先导致第一活塞杆31的自由端部311的松脱(也参见图6b)并且由此导致第一容器1的刺扎。继续拉出共同的固持构件6才接着如图6c所示地导致第二活塞杆41的自由端部411的松脱并且由此导致对第二容器2的刺扎以及接着使第二容器2的内容物挤压通过导引通道53经过单向阀54进入流体连接的容器1中,这使得冻干物的重构。在此,容器1的内容物以压入的体积相应地增大,从而向后朝向第一活塞3的方向挤压第一容器1的塞子。为此在如图2和图3所示的初始状态中,在塞子11和活塞3之间留有足够的位置空间,由此使塞子11具有向后移动的空间。为此显然必要的是,使压回的空气能够如图3所示地经过活塞3逸出。

在仔细观察图6a至6c的视图时,在共同的固持构件6的上侧上还能看到三个卡锁凹处64的布置,所述三个卡锁凹处通过一件式地安设在导引构件7上的卡锁凸鼻71能够钩在优选三个不同的位置中。卡锁凹处64与卡锁凸鼻71的组合相应地用于,在使用输出设备9时沿着原则上水平的方向从图6a所示的初始位置向如图6b所示的用于松脱第一活塞杆31的中间位置直至用于松脱第二活塞杆41的端部位置,即在提到的三个位置中逐级卡扣地导引共同的固持构件6的移动。共同的固持构件6的一般的移动如此处所示地由导引轨72导引,所述导引轨72安设在导引构件7上。如最后在图7中所示,输出设备9尤其是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具有覆盖装置92的内侧、可能与所述内侧连接的激活构件8,所述激活构件在输出设备9的组装状态中穿过主体91的开口912以及穿过共同的固持构件6中的开孔63或者激活开孔63。导引构件7还具有与激活开孔63对应的开孔(未示出),以便使激活构件8能够穿过开口912、激活开孔63以及(未示出的)导引构件开孔。优选由两个纵向板条构成的激活构件8在此在每个板条前侧上具有形式为阶梯面的突起部81,使得沿着激活构件8的轴向拉出所述激活构件触发对共同的固持构件6的朝向所述共同的固持构件6的轴向的挤压(所述轴向基本上垂直于激活构件8的轴向),由此使共同的固持构件6移动以松脱两个活塞杆31、41的两个自由端部311、411。在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激活构件8的纵轴线相应地基本上垂直于共同的固持构件6的纵轴线、即基本上平行于两个活塞杆31、41的纵轴线并且由此平行于两个容器1、2的纵轴线布置,其中,激活元件8的沿着其纵向的拉出方向优选基本上垂直于共同的固持构件6的沿着其纵向的移动方向延伸或者基本上与所述共同的固持构件6的沿着其纵向的移动方向成直角。通过阶梯面与激活开孔的组合相应地使激活构件8与共同的固持构件6处于机械的有效连接中,从而其中一个构件、例如激活构件8的移动促使另一个构件的移动,该另一个构件在这种情况下为共同的固持构件6。

在图8a至8c中示出了导引构件7′与共同的固持构件6′的组合的备选设计方案,其中,图8a至8c与图6a至6c相似地示出了在时间上错开地首先松开预张紧的第一螺旋弹簧32并且接着松开预张紧的第二螺旋弹簧42的过程。该松开过程的原则上的流程与前述实施方式相比基本上保持不变,其中,仅以其它的方式方法实现共同的固持构件6′的操作和所述共同的固持构件6′在导引构件7′上的导引,以下将对此进行更详细阐述。

针对共同的固持构件6′在导引构件7′上的备选的导引,在当前的实施方式中,共同的固持构件6′不是由为此布置在外部的导引轨72,而是在此由两个布置在内部的导引轨72′导引,所述两个导引轨72′分别在一个布置于更内部的例如形式为贯通的导引槽的开孔63′中延伸。导引轨72′分别基本上具有倒置的字母l(即「)的形状并且分别远离导引构件7′的向外指向的表面地朝向共同的固持构件6′的方向延伸并且穿过所述共同的固持构件,更准确说是穿过相应的开孔63′。每个开孔63′为此在附图中位于右侧的第一端部上示出了用于供相应的导引轨72′自由穿过的所谓的穿引扩宽部(durchführungserweiterung),以及连接在所述穿引扩宽部上的并且相应地变窄的导引槽,所述导引槽容纳并且导引相应的l形的导引轨72′的轴向地延伸的、更长的区段。

针对共同的固持构件6′的备选的操作,在图8a中示出了松脱过程之前的初始状态,在所述初始状态中,共同的固持构件6′嵌接地固持第一活塞杆31的自由端部311和第二活塞杆41的自由端部411′的备选设计方案,从而两个螺旋弹簧32、42保持在其预紧的状态中并且活塞3、4和容器1、2都相应地无法进行移动。第二活塞杆41的自由端部411′的前述备选的设计方案与第二活塞杆41的自由端部411的前述设计方案的区别尤其在于,所述自由端部411′的备选设计方案附加地具有形式为板条或类似物的向外突伸的突起部4111′,所述突起部相对于第二活塞杆41的自由端部411′的基本上呈半圆形的形状的圆形部分相反地布置。也被称为扭转止动部或者扭转止动突起部的突起部4111′在相应的槽73′中延伸,所述槽73′设置在导引构件7′中并且与突起部4111′的形状适配,并且用于防止第二活塞杆41的自由端部411′转动并且由此防止整个第二活塞杆41转动,其中,这种转动例如在按照本发明的输出设备的组装状态中出现或者也可能在运输按照本发明的输出设备时由于震动而造成振动时出现。

如图8a所示,第一活塞杆31的自由端部311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地同样具有三角形形状,所述三角形形状由于其自身的形状已经形成扭转止动。与第一活塞杆31的自由端部311对应的设置用于在整个固持构件6′中固持第一活塞杆31的自由端部311的开孔61′具有基本上对应的、近似三角形的形状,在所述三角形的形状中,前部的尖部倒圆地构造,以便与槽312的例如半圆形的形状适配。在当前的备选实施方式中,第一活塞杆31的自由端部311的三角形形状和开孔61′的基本上呈三角形的形状之间的比例与前述实施方式相似地选择为,使得所述自由端部311的三角形形状和开孔61′的基本上呈三角形的形状的重叠区域在初始状态中小于第二活塞杆41的自由端部411′的半圆形形状与开孔62′的半圆形形状之间的重叠区域。为了使两个活塞杆31、41的组由端部311、411脱离,共同的固持构件6′可以沿着其纵向并且由此基本上垂直于两个活塞杆31、41的纵向移动,从而使共同的固持构件6′从槽312、412中拉出。将共同的固持构件6′从槽312、412中拉出也被称为松脱过程。所述松脱过程在两个自由的活塞杆端部311、411′上通过如图8a至8c所示地在图面中向左拉动共同的固持构件6′实现,也可参见图8b和8c中所示的箭头。由于在第一活塞杆31中槽312与开孔61的周围之间的重叠区域类似于前述实施方式小于在第二活塞杆41的备选的自由端部411′中槽412与开孔62′的周围之间的重叠区域,因此,逐步地将共同的固持构件6拉出如图8b所示地首先导致第一活塞杆31的自由端部311的松脱/释放并且由此导致对第一容器1的刺扎。共同的固持构件6′的继续移动才接着如图8c所示地导致第二活塞杆41的自由端部411′的松脱/释放并且由此导致对第二容器2的刺扎以及接着使第二容器2的内容物挤压通过导引通道53经过单向阀54进入流体连接的容器1中,这使得冻干物重构。

在仔细观察图8a至8c的视图时能够在共同的固持构件6′的下侧上看到设计为向外突伸的销或者销钉的形式的操作元件65′,所述操作元件65′通过弹簧机构651′与共同的固持构件6连接。通过操作/移动销状的操作元件65′促使共同的固持构件6′的期望的移动并且由此促使活塞杆31、41的两个自由端部311、411′的上述松脱过程。为了现在相应地操作操作元件65′,如图9a和9b所示,在覆盖装置92′的备选的实施方式的内侧上设置有所谓的导引或者控制槽922′所述导引或者控制槽在当前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例如双构件地构造。在输出设备9的组装状态中,操作元件65′相应地布置在控制槽922′的第一区段内。在如图8a所示的初始状态中,如图9b中在备选的覆盖装置92′的下半部分的内侧的右侧上所示,操作元件65′相应地位于控制槽922′的更长的第一区段的第一端部9221′上。在从主体91上移除覆盖装置92′时,操作元件65′的相应地远离第一端部9221′朝向控制槽922′的布置在之后的斜面或者倾斜部9222′移动。由于从主体91上继续拔下覆盖装置92′而促使的操作元件65′沿着该倾斜部9222′的移动实现了与所述操作元件65′一件式地连接的固持构件6′如图8a至8c所示的移动。在操作元件65′沿着整个倾斜部9222′完全地移动之后最终到达图8c所示的状态,在所述状态中,活塞杆31、41的两个自由端部311、411′从固持构件6′上脱离。

从脱离移动的一定状态开始、确切说从第一活塞3的第一活塞杆31的自由端部311松脱开始,共同的固持构件6′无法再移回其原始的初始位置中,以便防止尽管已经进行了主要的重构过程但让使用者认为输出设备9尚未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操作元件65′并因此共同的固持构件6′由于无意地或者有意地推回覆盖装置92′而回移,控制槽922′在于倾斜部9222′相互对置的一侧上具有第一止挡部9223′,操作元件65′在覆盖装置92′被推回的情况下贴靠在所述第一止挡部9223′上并且由此防止操作元件65′的继续回移。

在期望地继续进行从主体91上拔下覆盖装置92′的过程时,操作元件65′在倾斜部9222′之后并且例如由肋或者类似结构辅助地离开控制槽922′的第一区段,并且接着可选地进入控制槽922′的更短的第二区段中,所述第二区段在图9b的左侧示出。控制槽922′的该更短的区段与控制槽922′的包括倾斜部9222′的更长的第一区段类似地具有第二止挡部9224′,操作元件65′在继续进行从主体91上拔下覆盖装置92′的过程之后推回所述覆盖装置92′时贴靠在所述第二止挡部9224′上并且由此可靠地防止操作元件65′从该点回移。在继续进行从主体91上拔下覆盖装置92′的过程时,操作元件65′例如由肋或者类似结构辅助地离开控制槽922′的第二区段,并且主体91接着完全地离开覆盖装置92′,以便打开注射装置的由蒙护层覆盖的开口,从而使有待通过注射装置输出的重构的物质能够排出。

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其中,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前述优选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所定义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设计方面进行不同变型。

本申请要求欧洲专利申请ep18174940.9的优先权,处于完整性的原因在以下列出了所述欧洲申请的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和方法:

技术方案1:一种输出设备,所述输出设备用于将至少一种物质输出给尤其是患者,所述输出设备包括包含第一物质的第一容器,所述第一容器具有带有第一活塞杆的第一活塞,其中,所述第一容器活动地布置在输出设备中,包含第二物质的第二容器,所述第二容器具有带有第二活塞杆的第二活塞,其中,所述第二容器活动地布置在输出设备中,注射装置,和用于将第二容器的内容物向第一容器导引并且将第一容器的内容物向注射装置导引的导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分别能够通过至少一个预紧的弹簧元件移动,其中,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和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通过共同的固持构件能松脱地固持,并且其中,所述共同的固持构件设计成,使得所述共同的固持构件的移动导致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先后相续地松脱。

技术方案2:按照技术方案1所述的输出设备,其中,所述共同的固持构件克服相应的预紧的弹簧元件的预应力抑制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所述共同的固持构件优选基本上板状地构造。

技术方案3:按照前述技术方案1和2之一所述的输出设备,其中,所述共同的固持构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开孔和至少一个用于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开孔,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和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分别具有凹处,所述凹处与共同的固持构件能松脱地嵌接,并且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尺寸以及相应的开孔的尺寸和/或相应的凹处的深度选择为,使得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不同地与共同的固持构件配合作用。

技术方案4: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输出设备,其中,共同的固持构件中的用于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开孔具有基本上呈三角形的形状并且共同的固持构件中的用于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开孔具有基本上呈半圆形的形状,并且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具有基本上呈三角形的形状,并且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具有基本上呈半圆形的形状,和/或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中的凹处的深度比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中的凹处的深度更大。

技术方案5:根据前述技术方案1至4之一所述的输出设备,其中,第一活塞的至少一个预紧的弹簧元件在第一活塞杆松脱之后使第一活塞与第一容器共同相对于输出设备移动,并且第二活塞的至少一个预紧的弹簧元件在第二活塞杆松脱之后使第二活塞与第二容器共同相对于输出设备移动并且接着使第二活塞相对于第二容器移动。

技术方案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输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物质与第二物质不同。

技术方案7:根据前述技术方案1至6之一所述的输出设备,其中,所述第二物质是液体,优选其中,通过使第二活塞朝向第二容器的容器端部位移使液体转移至第一容器中,所述液体在那里与第一物质混合并且所述液体与第一物质构成溶液,并且其中,通过使第一活塞朝向第一容器的容器端部位移使第一容器中的溶液能够经由注射装置输出。

技术方案8: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输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物质是固体、尤其是冻干物。

技术方案9:根据前述技术方案1至8之一所述的输出设备,其中,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松脱由于相应的弹簧元件而建立在导引装置和第一容器之间的流体连接,并且其中,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接着松脱由于相应的弹簧元件而建立在导引装置和第二容器之间的流体连接,并且附加地促使第二物质从第二容器经由导引装置转移至第一容器中。

技术方案10:根据前述技术方案1至9之一所述的输出设备,其中,共同的固持构件的纵轴线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的纵轴线布置,并且其中,共同的固持构件的移动方向优选基本上垂直于两个活塞杆的移动方向延伸。

技术方案11:根据前述技术方案1至10之一所述的输出设备,其中,所述输出设备还具有激活构件,所述激活构件与共同的固持构件处于机械的有效连接中,并且其中,激活构件的移动导致共同的固持构件的移动,优选其中,激活构件的纵轴线基本上垂直于共同的固持构件的纵轴线布置,并且其中,激活构件的移动方向优选基本上垂直于共同的固持构件的移动方向延伸。

技术方案12:根据前述技术方案1至12之一所述的输出设备,其中,所述导引装置具有用于与第一容器流体连接的第一连接元件和用于与第二容器流体连接的第二连接元件,其中,每个连接元件优选设计为用于穿透相应的容器的隔膜的针状的突出部。

技术方案13:根据前述技术方案1至12之一所述的输出设备,其中,所述导引装置具有通向注射装置的流通连接装置,和/或其中,导引装置优选具有阀门元件、进一步优选单向阀、尤其是止回阀。

技术方案14:根据前述技术方案1至13之一所述的输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容器具有第一容器端部和第二容器端部,并且第二容器具有第一容器端部和第二容器端部,其中,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能够在相应的第一容器端部和相应的第二容器端部之间位移,并且其中,通过第一活塞朝向第一容器的第一容器端部的位移使所述第一容器的内容物能够经由注射装置输出。

技术方案15:根据前述技术方案1至14之一所述的输出设备,其中,每个容器柱状地构造和/或第二容器与第一容器平行地、尤其是相同指向地布置在输出设备中。

技术方案16:一种通过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输出设备给尤其是患者输出至少一种物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沿着与共同的固持构件处于有效连接中的激活构件的纵轴线移动所述激活构件的步骤,由此使共同的固持构件基本上沿着其纵向、尤其是垂直于激活构件的移动方向移动,并且在此首先松脱共同的固持构件和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之间的嵌接,并且接着松脱共同的固持构件和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之间的嵌接,优选其中,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松脱由于相应的弹簧元件而促使在导引装置和第一容器之间的流体连接,并且接着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松脱由于相应的弹簧元件而促使在导引装置和第二容器之间的流体连接,并且接着使第二物质从第二容器中经由导引装置转移至第一容器中。

技术方案17:根据技术方案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物质是固体、尤其是冻干物,并且所述第二物质是液体,并且其中,通过使第二活塞朝向第二容器的第一容器端部位移而使液体转移至第一容器中,所述液体在那里与第一固体化合并且所述液体与第一固体构成溶液,并且其中,通过使第一活塞朝向第一容器的第一容器端部位移而使第一容器中的溶液经由注射装置输出。

附图标记列表

a第一物质(例如冻干物)

b第二物质(例如重构液)

1第一容器

11第一容器的塞子

12第一容器的隔膜

2第二容器

21第二容器的塞子

22第二容器的隔膜

3第一活塞

31第一活塞杆

311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

312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中的槽

32用于第一活塞杆的预紧的第一弹簧元件

33中间构件

34其它弹簧元件

4第二活塞

41第二活塞杆

411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

411′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备选设计方案)

4111′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中的扭转止动突起部

412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中的槽

42用于第二活塞杆的预紧的第二弹簧元件

5导引装置

51第一针

52第二针

53导引通道

54单向阀(例如橡胶唇止回阀)

6共同的固持构件/触发器

6′共同的固持构件/触发器(备选设计方案)

61用于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第一开孔

61′用于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第一开孔(备选设计方案)

62用于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第二开孔

62′用于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部的第二开孔(备选设计方案)

63用于激活构件的开孔

63′用于导引轨的开孔

64卡锁凹处

65′触发器操作元件

651′弹簧机构

7导引构件

7′导引构件(备选设计方案)

71卡锁凸鼻

72导引轨

72′导引轨(备选设计方案)

73′扭转止动槽

8激活构件

81形式为阶梯面的突起部

9输出设备

91主体

911抓握板条

912开口

92覆盖装置

92′覆盖装置(备选设计方案)

921覆盖装置中的凹缺

922′控制槽

9221′控制槽的第一端部

9222′控制槽的倾斜部

9223′控制槽的第一止挡部

9224′控制槽的第二止挡部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活塞杆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