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供多维度按压功能的按摩床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摩装置,尤其是一种可提供多维度按压功能的按摩床。
背景技术:
现有的按摩床包括床体和按摩外套,根据需要在床体内部设置由驱动组件控制动作的按摩机构,当人体躺靠在床体外的按摩外套上时,通过内部设置的按摩机构实现对人体颈部、背部、腰部及腿部等部位的按摩;现有的按摩床中的按摩机构包括按摩装置、前后移动机构和上下抬升机构,通过前后移动机构带动按摩装置沿床面的前后方向移动,当移动至人体脖颈或腰部等预设抬升位置时,通过上下抬升机构带动按摩装置抬升对相应部位进行挤压按摩,在对平躺于按摩床上的使用者的脖颈、背部及腰部进行按摩时,通常只是向上对脖颈、背部及腰部的后部中间位置产生方向单一的按摩,却无法有效的从各个侧向角度按摩脖颈、背部及腰部,而实际上脖颈、背部及腰部酸痛仅通过向上的作用力按摩无法得到有效缓解,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全面按摩,因此会导致使用者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的移动轮在所述的下承载板移动时在所述的移动导轨上滚动。结构简单,保证上承载板沿上下方向移动。
所述的上下抬升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齿轮箱、第一驱动转轴、第二驱动转轴、设置有第一定位孔的第一定位块、设置有第二定位孔的第二定位块、第一驱动齿轮、第二驱动齿轮、第一驱动齿条、第二驱动齿条、第一齿条导向机构和第二齿条导向机构,所述的第一齿轮箱固定设置在所述的下承载板的下部,所述的第一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的第一齿轮箱上,所述的第一驱动齿条与所述的第二驱动齿条左右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的上承载板的下部且分别向下穿过所述的下承载板,所述的第一定位块与所述的第二定位块左右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的下承载板的下部,所述的第一驱动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的第一齿轮箱的左侧连接,所述的第一驱动转轴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的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的第一驱动齿轮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驱动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的第一齿轮箱的右侧连接,所述的第二驱动轴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的第二定位孔与所述的第二驱动齿轮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驱动齿轮与所述的第一驱动齿条相互啮合,所述的第二驱动齿轮与所述的第二驱动齿条相互啮合,所述的第一齿条导向机构用于限制所述的第一驱动齿条仅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的第二齿条导向机构用于限制所述的第二驱动齿条仅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的第一驱动电机通过所述的第一齿轮箱同步驱动所述的第一驱动转轴和所述的第二驱动转轴同向转动,所述的第一驱动转轴转动时通过所述的第一驱动齿轮带动所述的第一驱动齿条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的第二驱动转轴转动时通过所述的第二驱动齿轮带动所述的第二驱动齿条沿上下方向移动。第一驱动电机根据预设程序,通过第一驱动齿条和第二驱动齿条同步移动控制上承载板移动至预设抬升位置时向上抬升,实现对相应位置的按摩作用,简化了床体结构。
所述的上下抬升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齿轮箱、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所述的第二齿轮箱固定设置在所述的下承载板的下部,所述的第二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的第二齿轮箱上,所述的第一丝杆与所述的第二丝杆左右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的上承载板的下部,所述的第一丝杆的下端与所述的第二丝杆的下端分别向下穿过所述的下承载板并从所述的第二齿轮箱的内部穿过后向下伸出所述的第二齿轮箱,所述的第二驱动电机通过所述的第二齿轮箱同步带动所述的第一丝杆及所述的第二丝杆转动并带动所述的上承载板沿上下方向移动。第二驱动电机根据预设程序,通过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同步动作,控制上承载板移动至预设抬升位置时向上下抬升,实现对相应位置的按摩作用,简化了床体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按摩机构包括按摩装置、设置有限位装置的前后移动机构和上下抬升机构,按摩装置包括下承载板、活动设置在下承载板上的上承载板和左右对称设置在上承载板上的至少一对按摩件,按摩件包括活动顶板、弹性顶推件和设置在活动顶板上的按摩单元,前后移动机构带动下承载板沿床体的床头所在的前端至床尾所在的后端之间移动,上下抬升机构带动上承载板在下承载板移动至床体上的预设抬升位置时沿上下方向移动,活动顶板的一端可转动的设置在上承载板上,活动顶板的另一端悬空,弹性顶推件顶推设置在活动顶板与上承载板之间,活动顶板的悬空的另一端靠近床体的两侧边缘或靠近床体的中心线,其中预设抬升位置可以为单独的人体腰部、单独的人体脖颈部及腿部,也可以在上述位置分别设置,实际使用时,使用者平躺于床体上的按摩外套上,当前后移动机构带动下承载板到达预设抬升位置时,上下抬升机构带动上承载板沿上下方向移动,按摩单元对使用者的相应位置进行挤压按摩,同时使用者自身重量向下对按摩单元产生推动力,此时活动顶板呈扇形弧线运动向下压缩弹性顶推件,在弹性顶推件的反作用力下,活动顶板向上且由外侧向内侧或由内侧向外侧带动按摩单元对与使用者接触位置的侧面进行按摩,从而能够有效的从各个侧向角度对人体的颈部、腰部、脊柱凹处两侧及腿部内外侧形成多维度按压,按摩效果较佳,其中弹性顶推件通常采用压力弹簧,因此按摩作用力根据自身重量而定,按摩力度适中,在保证有效施力的情况下不会对按摩位置产生过强的作用力;
可以针对性的设置多对按摩件,通过设置其中活动顶板悬空的另一端的不同朝向,能够得到由内至外及由外至内对人体背部及腿部进行侧向按压的效果,结合前后移动机构配合上下抬升机构形成多维度的按摩功能,对使用者的按摩效果较佳。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实施例一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实施例一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实施例一的部分结构侧视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部分结构分解图;
图6为实施例三中按摩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7为实施例四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实施例四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9为实施例五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一种可提供多维度按压功能的按摩床,包括床体1、按摩外套(图未显示)和设置在床体1内的按摩机构,按摩外套罩设在床体1及按摩机构上,按摩机构包括按摩装置、设置有限位装置的前后移动机构和上下抬升机构,按摩装置包括下承载板21、活动设置在下承载板21上的上承载板22和左右对称设置在上承载板22上的至少一对按摩件,按摩件包括活动顶板23、弹性顶推件24和设置在活动顶板23上的按摩单元,前后移动机构带动下承载板21沿床体1的床头所在的前端至床尾所在的后端之间移动,上下抬升机构带动上承载板22在下承载板21移动至床体1上的预设抬升位置时沿上下方向移动,活动顶板23的一端通过转动连接件可转动的设置在上承载板22上,活动顶板23的另一端悬空,弹性顶推件24顶推设置在活动顶板23与上承载板22之间,活动顶板23的悬空的另一端靠近床体1的两侧边缘;其中,转动连接件为带有销孔(图未显示)的连接柱25,活动顶板23的一端的两侧设置有与销孔配合的转动销26,其中,弹性顶推件24采用顶推弹簧;
按摩单元包括第一固定块31、第二固定块32、第一安装板33、第二安装板34、第一支撑杆35、第二支撑杆36、第一滚动按摩块37和第二滚动按摩块38,第一固定块31固定设置在活动顶板23的一侧,第二固定块32固定设置在活动顶板23的另一侧,第一安装板33固定设置在第一固定块31上,第二安装板34固定设置在第二固定块32上,第一支撑杆35固定支撑设置在第一安装板33与第二安装板34的上部之间,第二支撑杆36固定支撑设置在第一固定块31与第二固定块32之间,第一支撑杆35与第二支撑杆36相互平行,第一安装板33上设置有第一连接轴331和第二连接轴332,第二安装板34上设置有第三连接轴341和第四连接轴342,第一滚动按摩块37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连接轴331配合连接的第一轴孔371,第一滚动按摩块37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连接轴341配合连接的第三轴孔(图未显示),第二滚动按摩块38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二连接轴332配合连接的第二轴孔381,第二滚动按摩块38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连接轴342配合连接的第四轴孔(图未显示),第一滚动按摩块37滚动设置在第一连接轴331与第三连接轴341之间,第二滚动按摩块38滚动设置在第二连接轴332与第四连接轴342之间;
上下抬升机构包括左右对称固定设置在床体1上的抬升凸块41、左右对称固定设置在上承载板22的下部的抬升顶杆42、用于限制抬升顶杆42仅沿上下方向移动的顶杆导向机构和转动设置在抬升顶杆42的下端的抬升滚轮43,抬升顶杆42向下穿过下承载板21,当抬升凸块41位于脖颈部时,抬升凸块41的顶面形成从床体1的中间向前端逐渐变高的抬升弧面411,当抬升凸块41位于腰部时,抬升凸块41的顶面形成从床体1的中间向后端逐渐变高的抬升弧面411,下承载板21沿床体1逐渐移动至床体1上的预设抬升位置时,抬升滚轮43移动至抬升弧面411上并带动抬升顶杆42逐渐向上移动,顶杆导向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下承载板21的侧端的固定板44和四个转动设置在固定板44上的导向轮45,四个导向轮45之间形成用于限制抬升顶杆42仅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导向通道,固定板44的外侧设置有移动轮11,床体1上设置有丝杆驱动装置12和与移动轮11配合的移动导轨13,丝杆驱动装置12驱动下承载板21沿床体1的前后方向移动,移动轮11在下承载板21移动时在移动导轨13上滚动;其中,下承载板21的底部固定设置有与丝杆驱动装置12中的丝杆配合移动的移动块(图未显示),从而实现下承载板21的移动;移动导轨13上设置有限位件防止移动轮11脱出。
实施例二: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安装板33上固定设置有结构相同的第一加热机构和第二加热机构,第二安装板34上固定设置有与第一加热机构的结构相同的第三加热机构和第四加热机构,第一加热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板33上的第一加热灯座51、固定安装在第一加热灯座51上的第一热疗灯管52、设置在第一安装板33上的第一开孔(图未显示)和开设在第一连接轴331内的第一安装孔(图未显示),第一热疗灯管52向内依次穿过第一开孔和第一安装孔并伸入第一轴孔371内,第一轴孔371与第三轴孔相互连通。
实施例三: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按摩单元包括第三固定块61、第四固定块62和转动设置在第三固定块61与第四固定块62之间的第三滚动按摩块63,第三固定块61固定设置在活动顶板23的一侧,第四固定块62固定设置在活动顶板23的另一侧;其中,第三固定块61与第四固定块62上分别设置有滚动轴,第三滚动按摩块63的端部分别套设在第三滚动按摩块63与第四固定块62上。
实施例四: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三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上承载板22包括从前至后排列的第二抬升板72和第一抬升板71,上下抬升机构包括用于控制第一抬升板71上下移动的第一抬升机构和用于控制第二抬升板72上下移动的第二抬升机构,第一抬升板71上从前至后设置有两对按摩件并按从前至后的顺序依次记为一对第一按摩件73和一对第二按摩件74,第一按摩件73的活动顶板23的悬空的另一端靠近床体1的中心线,第一按摩件73的活动顶板23之间固定设置有球形按摩块75,球形按摩块75的顶部高度低于第一按摩件73的按摩单元的内端的高度,第二按摩件74的活动顶板23的悬空的另一端靠近床体1的两侧边缘,第二按摩件74的活动顶板23之间设置有第五固定块76、第六固定块77和转动设置在第五固定块76与第六固定块77之间的第四滚动按摩块78,第五固定块76和第六固定块77左右对称固定设置在第一抬升板71上,第二抬升板72上左右对称设置有一对按摩件并记为一对第三按摩件79,第三按摩件79的活动顶板23的悬空的另一端靠近床体1的中心线。
实施例五: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上下抬升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81、第一齿轮箱82、第一驱动转轴821、第二驱动转轴822、设置有第一定位孔831的第一定位块83、设置有第二定位孔(图未显示)的第二定位块84、第一驱动齿轮85、第二驱动齿轮(图未显示)、第一驱动齿条86、第二驱动齿条87、第一齿条导向机构88和第二齿条导向机构,第一齿轮箱82固定设置在下承载板21的下部,第一驱动电机81固定设置在第一齿轮箱82上,第一驱动齿条86与第二驱动齿条87左右对称固定设置在上承载板22的下部且分别向下穿过下承载板21,第一定位块83与第二定位块84左右对称固定设置在下承载板21的下部,第一驱动转轴821的一端与第一齿轮箱82的左侧连接,第一驱动转轴821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定位孔831与第一驱动齿轮85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第二驱动转轴822的一端与第一齿轮箱82的右侧连接,第二驱动轴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定位孔与第二驱动齿轮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第一驱动齿轮85与第一驱动齿条86相互啮合,第二驱动齿轮与第二驱动齿条87相互啮合,第一齿条导向机构88用于限制第一驱动齿条86仅沿上下方向移动,第二齿条导向机构用于限制第二驱动齿条87仅沿上下方向移动,第一驱动电机81通过第一齿轮箱82同步驱动第一驱动转轴821和第二驱动转轴822同向转动,第一驱动转轴821转动时通过第一驱动齿轮85带动第一驱动齿条86沿上下方向移动,第二驱动转轴822转动时通过第二驱动齿轮带动第二驱动齿条87沿上下方向移动。
实施例六: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上下抬升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91、第二齿轮箱92、第一丝杆93和第二丝杆94,第二齿轮箱92固定设置在下承载板21的下部,第二驱动电机91固定设置在第二齿轮箱92上,第一丝杆93与第二丝杆94左右对称固定设置在上承载板22的下部,第一丝杆93的下端与第二丝杆94的下端分别向下穿过下承载板21并从第二齿轮箱92的内部穿过后向下伸出第二齿轮箱92,第二驱动电机91通过第二齿轮箱92同步带动第一丝杆93及第二丝杆94转动并带动上承载板22沿上下方向移动。
实施例七:其余部分与实施例四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抬升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81、第一齿轮箱82、第一驱动转轴821、第二驱动转轴822、设置有第一定位孔831的第一定位块83、设置有第二定位孔的第二定位块84、第一驱动齿轮85、第二驱动齿轮、第一驱动齿条86、第二驱动齿条87、第一齿条导向机构88和第二齿条导向机构,第一齿轮箱82固定设置在下承载板21的下部,第一驱动电机81固定设置在第一齿轮箱82上,第一驱动齿条86与第二驱动齿条87左右对称固定设置在第一抬升板71的下部且分别向下穿过下承载板21,第一定位块83与第二定位块84左右对称固定设置在下承载板21的下部,第一驱动转轴821的一端与第一齿轮箱82的左侧连接,第一驱动转轴821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定位孔831与第一驱动齿轮85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第二驱动转轴822的一端与第一齿轮箱82的右侧连接,第二驱动轴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定位孔与第二驱动齿轮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第一驱动齿轮85与第一驱动齿条86相互啮合,第二驱动齿轮与第二驱动齿条87相互啮合,第一齿条导向机构88用于限制第一驱动齿条86仅沿上下方向移动,第二齿条导向机构用于限制第二驱动齿条87仅沿上下方向移动,第一驱动电机81通过第一齿轮箱82同步驱动第一驱动转轴821和第二驱动转轴822同向转动,第一驱动转轴821转动时通过第一驱动齿轮85带动第一驱动齿条86沿上下方向移动,第二驱动转轴822转动时通过第二驱动齿轮带动第二驱动齿条87沿上下方向移动;
第二抬升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91、第二齿轮箱92、第一丝杆93和第二丝杆94,第二齿轮箱92固定设置在下承载板21的下部,第二驱动电机91固定设置在第二齿轮箱92上,第一丝杆93与第二丝杆94左右对称固定设置在第二抬升板72的下部,第一丝杆93的下端与第二丝杆94的下端分别向下穿过下承载板21并与第二齿轮箱92的上部连接,第二驱动电机91通过第二齿轮箱92同步带动第一丝杆93及第二丝杆94转动并带动第二抬升板72沿上下方向移动。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