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为2018年09月28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8111349955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对引流过程进行自动化控制的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正常状态下,人体胸腔、腹腔内都有少量液体,对腔室内的脏器起润滑作用,如在病理状态下导致腔室内液体量增加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时,将成为一种病症,如胸水和腹水。造成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的病因有很多,是临床非常常见的病症,虽然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仅是一种病征,但大量腹腔积液和大量腹腔积液会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而不利于病因的治疗,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具有大量腹腔积液和大量胸腔积液病征的病例,在临床治疗时必须先进行积液引流。
在临床对大量积液引流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根据病例的病情状况而对日引流次数、每次的引流量、引流速度等临床参数具有特定要求,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引流过程中的临床参数通常都是由医护人员或病人家属来人为主观控制而实现的,目前的这种人为控制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往往由于在医嘱的口头传达中产生误解或是操作人员疏忽等原因而造成引流过程未能按医生预期方式进行,因引流不当而给病人带来不适及伤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另一方面,在引流过程中实时引流量及引流速度通常都是通过人为观察来判断的,误差较大,也使得引流效果难以保证,与此同时,目前的这种控制方式显然会增加了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的负担。
引流袋是比较低廉的医疗用品,是临床积液引流中作为末端容器的最佳选择,但其只能适用于常压下的常规胸水引流操作,而无法适用于负压引流之中,如进行负压引流时通常需借助价格较引流袋高的水封瓶,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智能化设计,能够与现有引流袋和引流管配合使用而实现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并可根据预设的引流起始时间、单次引流量、引流速度等引流参数来对每次引流过程进行自动控制的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其包括:
支架组件,其由底座、由底座支撑而竖直延伸的立柱、由立柱支撑而位于底座上方并位于立柱前侧的安置板构成;
计重式悬撑组件,其由安置板提供支撑,内置称重传感器,下端设有悬挂部;其用于为引流袋提供唯一支撑且使引流袋悬垂于安置板下方,其可调节引流袋的高度,称重传感器输出能够反映引流袋中积液的重量变化状态的重量信号;
引流调节组件,其包括凹座、中心轮、轧辊、凸轮及电机装置;凹座开设在安置板前侧且呈柱腔状,其底部设有一轴座;中心轮后侧设有一与轴座配合的轮轴,使得中心轮位于凹座内且仅可绕中心轴旋转,中心轮的侧壁设有一辊槽,中心轮与轮轴上开设有轴孔;凹座与中心轮两者之间形成一环形间隙,安置板上开设有与凹座侧壁相通的引入孔与引出槽,引入孔与引出槽可引导引流管进入环形间隙并在环形间隙中螺旋大于一圈小于两圈后引出,引入孔的横截面呈圆形,引出槽的横截面呈u形且引出槽前侧槽口暴露于安置板的前侧;轧辊由一辊架支撑使其与中心轮两者中心轴始终平行,辊架与中心轮活动连接使得轧辊可由辊槽移动至环形间隙内,辊架与一弹性件相连可自动将轧辊复位至辊槽中,辊架上另设有一导轮,导轮位于轧辊前侧且两者旋转轴平行;凸轮位于中心轮的前侧且与一主轴固定连接,主轴穿过轴孔后与固定在安置板上的电机装置传动连接;凸轮在持续正向旋转过程中,首先通过外轮廓连续推顶导轮而使轧辊远离中心轮,直至轧辊与凹座侧壁将引流管挤压至阻断状态,此后凸轮将带动轧辊与中心轮共同旋转,轧辊将通过自转始终轧着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进行公转运动,驱使引流管中的流体持续向后流动;凸轮通过反向旋转可使轧辊复位至辊槽中;
控制器,其固定于安置板上,前侧设有设置键与显示屏;设置键用于向控制器中输入每次引流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以及开关机指令,引流模式包括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可获取称重传感器连续实时反馈的重量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控制器可基于对电机装置的控制来调节凸轮旋转的启停、转向、转速及旋转角度;在负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使凸轮持续正向旋转,轧辊将驱使引流管中的流体持续向后流动而实现负压引流,控制器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凸轮旋转的启停、转速进行调控,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在常压引流模式中,基于虹吸效应实现常压引流,控制器使凸轮低速旋转,并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凸轮的转向、旋转角度进行调控,即调节轧辊与凹座侧壁对引流管的挤压程度,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控制器在收到关机指令后,先使凸轮反向旋转,待轧辊复位至辊槽中再执行关机;显示屏用于显示控制器中掌握的数据信息;
电源部分,其安设在安置板上,由蓄电池及若干变压模块构成,用于为计重式悬撑组件、引流调节组件及控制器中的元件提供工作电流。
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为:
将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放置在地面或平台上,将引流袋上端固定在悬挂部上,使引流袋悬垂于底座的上方,如进行常压引流需保证引流袋低于引流源;将引流管穿过引入孔而进入环形间隙中,将引流管在环形间隙中以螺旋形式延伸大于一圈小于两圈后由引出槽引出,将引流管的下端与引流袋连接,利用计重式悬撑组件调节引流袋的高度,使引流管位于引出槽与引流袋之间的部分呈自然伸展状态,按常规引流操作将引流管前端与患者待引流的腔室连通并进行固定,通过设置键将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调节至开机状态,根据临床需要利用设置键将引流模式、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中,此时便完成了引流操作的前期准备工作;此后,在负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使凸轮持续正向旋转,轧辊将驱使引流管中的流体持续向后流动,积液被迫由人体流入引流袋中,即实现负压引流,控制器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凸轮旋转的启停、转速进行调控,即可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在常压引流模式中,基于虹吸效即可实现虹吸效应,控制器使凸轮低速旋转,并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凸轮的转向、旋转角度进行调控,使轧辊与中心轮远离或靠近,即调节轧辊与凹座侧壁对引流管的挤压程度,由此可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
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采用智能化设计,在临床上与现有常规的引流管和引流袋配合即可使用,可兼容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两种工作模式,对每次引流起始时间、单次引流量、每次的引流速度等引流参数预设后,便可根据预设的引流参数对整个引流操作进行自动化控制,实现定时、定量、定速自动智能引流,由于在引流过程中无需人为干涉,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避免了因疏忽或操作不当而造成引流不能按预期方式进行这一情况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液引流操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充分保证引流效果;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对引流量、引流速度的控制基于传感装置、控制器、电动系统的协调配合,相较现有技术中人工观察操控更为精准,使得引流效果进一步的得以保证;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对于引流速度的调节、引流负压的产生是基于轧辊对引流管进行不同方式的挤压而实现,保证了积液引流管路的密封性,且保证了积液与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的绝对隔离,安全卫生,基于此,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涉及的所有部件均适于循环使用,使用成本低;与此同时,引流调节组件采用了科学巧妙的结构设计,中心轮兼顾了限定引流管、安置轧辊等功能,轧辊兼顾了控制引流管通断状态、调节积液流速、在负压引流中产生负压等多重功能,将部件的利用率发挥至最大,使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的结构更加趋于紧凑,实施成本更加低廉;综上所述,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使用非常便捷,应用十分灵活,操作非常简单,其结构紧凑,设计巧妙,可往复循环使用,计量精确,制作成本及使用成本较低,极其适合在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实施例1中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实施例1中安置板、引流调节组件及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安置板、引流调节组件及控制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引流管在环形间隙中螺旋延伸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引流管与引流调节组件的组合状态图。
图7为实施例1中引流调节组件在负压引流模式下的工作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引流调节组件在常压引流模式下的工作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1中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与引流袋及引流管的组合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1中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工作时的控制原理图。
图11为实施例1中计重式悬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1中中心轮、轧辊及辊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1中凸轮与中心轮及导轮的配合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2中滑动挡板位于行程始端时的状态图。
图15为实施例2中滑动挡板位于行程终端时的状态图。
图16为实施例3中计重式悬撑组件与安置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3中摆动座、安置板及计重式悬撑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4中安置板经组合座可与卡固件和立柱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4中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由输液杆提供支撑的工作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4中卡固件进一步改进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4中卡固件进一步改进后与输液杆的组合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立柱,3、计重式悬撑组件,4、凹座,5、辊架,6、导轮,7、轧辊,8、中心轮,9、凸轮,10、引入孔,11、显示屏,12、控制器,13、设置键,14、安置板,15、引出槽,16、悬挂部,17、称重传感器,18、电源部分,19、电机装置,20、弹性件,21、辊槽,22、轴座,23、轴孔,24、主轴,25、引流管,26、引流袋,27、称重杆,28、滑套,29、偏心轴,30、连接板,31、限位部,32、螺旋廓段,33、滑动挡板,34、指柄,35、方槽,36、弹性部件,37、第二转轴,38、第一转轴,39、摆动座,40、角度限位机构,41、阻尼垫,42、卡固件,43、t形筋,44、t形槽,45、组合座,46、输液杆,47、限位座,48、弧形端,49、防滑胶垫,50、浮动抱块,51、滑槽,52、滑块,53、卡持口,54、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看图1、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其由支架组件、计重式悬撑组件3、引流调节组件、控制器12及电源部分18构成;
其中,参看图1、2所示,所述的支架组件由底座1、立柱2及安置板14构成;立柱2由底座1支撑而竖直延伸,安置板14由立柱2支撑而位于底座1上方并位于立柱2的前侧;安置板14用于为其他部件提供支撑及安装空间;
其中,参看图2、9、10所示,所述的计重式悬撑组件3由安置板14提供支撑,其内置称重传感器17,下端则设有悬挂部16;计重式悬撑组件3用于为引流袋26提供唯一支撑且使引流袋26悬垂于安置板14下方,其可调节引流袋26的高度,称重传感器17输出能够反映引流袋26中积液重量变化状态的重量信号;
其中,参看图3、4、5、6所示,所述的引流调节组件由凹座4、中心轮8、轧辊7、凸轮9及电机装置19构成;凹座4开设在安置板14前侧且呈柱腔状,其底部设有一轴座22;中心轮8后侧设有一轮轴,轮轴与轴座22转动配合而使中心轮8限定在凹座4内且仅可绕中心轴旋转,中心轮8的侧壁设有一辊槽21,中心轮8与轮轴上开设有将两者前后贯穿的轴孔23;凹座4与中心轮8两者之间形成一环形间隙,该环形间隙可供引流管25在内螺旋延伸,安置板14上开设有一引入孔10与一引出槽15,引入孔10与引出槽15分别均通至凹座4的侧壁,引入孔10与引出槽15可引导引流管25进入环形间隙并在环形间隙中螺旋大于一圈小于两圈后引出,引入孔10的横截面呈圆形,引出槽15的横截面呈u形且引出槽15前侧槽口暴露于安置板14的前侧;轧辊7由一辊架5支撑,使轧辊7与中心轮8两者中心轴始终平行,辊架5与中心轮8活动连接,使得轧辊7可由辊槽21移动至环形间隙内,辊架5与一弹性件20相连可自动将轧辊7复位至辊槽21中;辊架5上另设有一导轮6,导轮6位于轧辊7前侧且两者旋转轴平行;凸轮9位于中心轮8的前侧,其与一主轴24固定连接,主轴24后端经中心轮8与轮轴的轴孔23延伸至轴座22后方,主轴24后端与固定在安置板14上的电机装置19传动连接;如图7所示,凸轮9在持续正向旋转过程中,凸轮9首先通过外轮廓连续推顶导轮6而使轧辊7远离中心轮8,直至轧辊7与凹座4侧壁将引流管25挤压至阻断状态,此后凸轮9无法继续驱使轧辊7远离中心轮8而将带动轧辊7与中心轮8共同旋转,轧辊7将通过自转始终轧着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25进行公转运动,驱使引流管25中的流体持续向后流动;凸轮9通过反向旋转可使轧辊7复位至辊槽21中;当引流调节组件采用上述结构后,如图5所示,将引流管25以螺旋状安置在环形间隙中后,如图7所示,如使凸轮9持续正向旋转,可使引流管25中的流体持续向后流动,即积液由人体流入引流袋26中,由此即可实现负压引流,通过调节凸轮9正向旋转的启停和转速即可调节负压引流状态,同时,在通过虹吸效应进行常压引流时,如图8所示,凸轮9通过低速旋转可调节轧辊7与中心轮8的相对位置,使轧辊7与凹座4的侧壁对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25施以相应程度的挤压,即可调节常压引流状态;
其中,参看图3、10所示,所述的控制器12固定于安置板14上,其前侧设有设置键13与显示屏11;设置键13用于向控制器12中输入每次引流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以及开关机指令,引流模式包括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12可获取称重传感器17连续实时反馈的重量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控制器12可基于对电机装置19的控制来调节凸轮9旋转的启停、转向、转速及旋转角度;在负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12使凸轮9持续正向旋转,如图7所示,轧辊7将驱使引流管25中的流体持续向后流动而实现负压引流,控制器12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凸轮9旋转的启停、转速进行调控,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在常压引流模式中,基于虹吸效应实现常压引流,如图8所示,控制器12使凸轮9低速旋转,并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凸轮9的转向、旋转角度进行调控,即调节轧辊7与凹座4侧壁对引流管25的挤压程度,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控制器12在收到关机指令后,先使凸轮9反向旋转,待轧辊7复位至辊槽21中再执行关机,由此保证引流操作结束后,引流管25可顺利的与环形间隙进行分离,也保证了在下次使用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时,可顺利的向环形间隙中安置引流管25;显示屏11用于显示控制器12中掌握的数据信息,包括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设定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等信息,同时也可显示基于上述信息间接获得的引流状态,如引流进行中、引流暂停、引流结束等工作状态,以便操作者可及时的了解引流情况;
其中,参看图2所示,所述的电源部分18安设在安置板14上,其由蓄电池及若干变压模块构成,用于为计重式悬撑组件3、引流调节组件及控制器12中的元件提供工作电流;由于电源部分18的结构及其与其他元件的连接关系采用现有技术可轻易实现,故未做详细描述。
上述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为:
参看图9、10所示,将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放置在地面或平台上,将引流袋26上端经悬挂部16进行固定,使引流袋26悬垂于底座1的上方,如进行常压引流需保证引流袋26低于引流源;将引流管25穿过引入孔10而进入环形间隙中,使引流管25在环形间隙中以螺旋形式延伸大于一圈小于两圈后由引出槽15引出,将引流管25的下端与引流袋26连接,利用计重式悬撑组件3调节引流袋26的高度,使引流管25位于引出槽15与引流袋26之间的部分呈自然伸展状态,按常规引流操作将引流管25前端与患者待引流的腔室连通并进行固定,通过设置键13将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调节至开机状态,根据临床需要利用设置键13将引流模式、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12中,此时便完成了引流操作的前期准备工作;此后,控制器12便可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对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进行自动控制,具体调控方式为:
(1)参看图8、10所示,在常压引流模式中
a、在初次引流时,控制器12首先使凸轮9持续正向旋转,轧辊7将促使引流管25中空气或积液持续向后流动,待称重传感器17感应到重量变化时,说明引流袋26中已经有积液进入,此后控制器12使凸轮9进行反向旋转而轧辊7将向中心轮8靠近,使引流管25达到导通状态,此时初次引流便开始,依靠虹吸效应便可使常压引流正常进行;在此后的每次引流中,控制器12根据预设的每次引流起始时间,通过凸轮9的旋转来调节轧辊7对引流管25的挤压程度,使引流管25达到导通状态,即实现定时引流;
b、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2根据实时引流速度通过凸轮9的旋转来调节轧辊7对引流管25的挤压程度,使引流管25中的积液流速增大或减小,最终使实时引流速度与预设的引流速度趋于相等,即实现定速引流;
c、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2实时计算出该次引流起始至目前所达到的单次实时引流量,当单次实时引流量达到预设的单次引流量时,控制器12将通过凸轮9的旋转来调节轧辊7对引流管25的挤压程度,使引流管25被挤压至阻断状态,此时此次引流结束,即实现定量引流;
(2)参看图7、10所示,在负压引流模式中
a、根据预设的引流起始时间,控制器12使凸轮9持续正向旋转,轧辊7将促使引流管25中空气或积液持续向后流动,即实现定时引流;
b、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2根据实时引流速度来调节凸轮9正向旋转的转速,使引流管25中的积液流速增大或减小,最终使实时引流速度与预设的引流速度趋于相等,即实现定速引流;
c、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2实时计算出该次引流起始至目前所达到的单次实时引流量,当单次实时引流量达到预设的单次引流量后,控制器12将使凸轮9停止旋转,此时此次引流结束且此时引流管25仍被静止的轧辊7挤压而保持截止状态,即实现定量引流。
参看图2、9、10所示,在上述的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中,计重式悬撑组件3主要兼具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计重式悬撑组件3为引流袋26提供稳定的支撑,使引流袋26呈悬垂状而具备引流过程中容纳引流积液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在引流过程中,计重式悬撑组件3中的称重传感器17可输出反映引流袋26中积液重量变化状态的重量信号,为控制器12的数据处理提基础数据,与此同时,计重式悬撑组件3还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引流袋26的高度,以便将引流袋26、引流管25与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组合后,可将引流管25位于引出槽15与引流袋26之间的部分调节至自然伸展状;就现有技术而言,计重式悬撑组件3可在现有电子秤结构基础之上进行稍微改进而获得,且具体结构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但为了使计重式悬撑组件3满足前述要求的情况下,使其结构更加紧凑,工作更加稳定,计重式悬撑组件3优先采用下述结构进行实施:
如图11所示,所述的计重式悬撑组件3包括滑套28、称重杆27、称重传感器17及悬挂部16;滑套28固定在安置板14上,其设有下端开放而上端为盲端的内腔,称重杆27的中上部位于滑套28中且两者仅可上下相对滑动,称重传感器17固定于滑套28中而为称重杆27提供向上的支撑;所述的悬挂部16上端与称重杆27下端采用插接方式连接,且两者之间设置用于锁定两者相对位置的锁紧机构;当引流袋26与悬挂部16固定连接后,称重传感器17可拾取引流袋26中积液的重量变化状态并输出对应的重量信号;
另外,如图8所示,悬挂部16下端可设置用于与引流袋26挂环配合的挂钩,为了防止引流袋26与悬挂部16发生相对旋转,挂钩可采用板条状材料弯曲制成;与此同时,悬挂部16下端也可为可对引流袋26上端实施夹持固定的夹持机构;
在上述计重式悬撑组件3的结构中,悬挂部16不会与安置板14相对旋转,可为引流袋26提供稳定支撑,避免引流过程中引流袋26旋转或晃动而造成计重不精确;悬挂部16、称重杆27可将引流袋26中积液的重量变化传递给称重传感器17;悬挂部16可在竖直方向调节位置进而可调节引流袋26的高度;即上述结构满足了计重式悬撑组件3的基本功能所需,且结构简单,计量精确,小巧紧凑,易于实施。
参看图7、8所示,在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中,凸轮9根据旋方向的不同而具有正向旋转与反向旋转两种旋转形式,其中的“正向”与“反向”是相对而言,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设定的一种旋转方向参照,因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引流管25与轧辊7的配合方式、轧辊7与凸轮9的配合方式均并非仅局限于特定的一种;在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中,将凸轮9旋转过程中可驱使轧辊7远离中心轮8的旋转方向设为转向a,将轧辊7公转过程中可驱使引流管25中流体向后流动的公转方向设为转向b,在对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进行具体实施时,使转向a与转向b为同一方向,此转向a即为前述的“正向”,反之为“反向”;同时,基于上述原因,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在多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凸轮9正向公转的实际转向未必相同。
参看图4、5所示,在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中,安置板14上开设有与凹座4侧壁相通的引入孔10与引出槽15;一方面,引入孔10与引出槽15用于引导引流管25较为平顺的进入环形间隙并从环形间隙中引出,有助于引流管25在环形间隙中按特定方式进行螺旋延伸,同时避免引流管25折弯处形成死弯而增加管阻;另一方面,引入孔10与引出槽15对引流管25施以一定的卡固作用,避免引流管25受轧辊7挤压作用而串动,提高了环形间隙内引流管25与轧辊7配合的稳定性;
此外,在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中,存在引入孔10的横截面呈圆形,而引出槽15的前侧槽口暴露于安置板14前侧的技术特征,其用意存在两方面,一方面,在满足引流管25可引入并引出环形间隙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提高凹座4侧壁的完整性,以便保证轧辊7旋转至任何位置都可与凹座4侧壁对环形间隙中的引流管25施加稳定的挤压效果,另一方面,在满足前述效果下,降低引流管25与引入孔10、环形间隙、引出槽15之间的拆组难度。
参看图5、7所示,在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中,引流管25在环形间隙中以螺旋形式延伸大于一圈而小于两圈,其中“大于一圈”的用意是,在负压引流过程中轧辊7持续公转时,将会连续性的对环形间隙中的引流管25实施挤压,引流管25整体受到的挤压作用并不会间断,由此可保证引流管25中的流体持续向后流动,同时避免了引流管25中流体回流,其中“小于两圈”的用意是避免引流管25在环形间隙内过度螺旋,一方面避免增大引流管25的整体管阻,另一方面有效降低环形间隙、中心轮8及轧辊7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使上述部件结构更加紧凑;
不可置否,在负压引流过程中,轧辊7持续公转过程中与引流管25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引流管25中积液流速产生一定的变化,但该流速变化不会太显著,并不影响实际临床引流效果;而与此同时,亦可在引流管25上增设缓冲容器等手段来缓解流速不均一这一问题。
参看图7所示,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在临床使用时,在负压引流过程中,引流管25需依靠自身的弹性能力来为负压引流提供必要的压力,一般而言,目前临床使用的引流管25都具有较好的弹性,在负压引流的初始阶段,引流管25的弹性性能最佳,可满足前述负压要求,但随着被挤压次数的增多,位于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25的弹性性能会减弱,依靠其自身弹性能力所能提供的最大负压将变小;但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使用过程中,其可放置于低于患者的位置,加之引流调节组件作用于引流管25的中下部,引流过程中引流管25内积液的重力势能会缓解所需要的负压要求,这种情况下所需要额外提供的负压较小,即使位于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25弹性减弱,也仍可为负压引流提供充足的负压。
参看图9、10所示,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引流袋26及其内部积液的重量几乎全由悬挂部16承担,即引流袋26及其内部积液的近乎全部重量可传递至称重传感器17上,计重式悬撑组件3及安置后的引流袋26这些部件的重量在引流过程中是恒定不变的,由此称重传感器17所感应到的重量变化全部是由引流袋26中积液的增加而引起的,故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2根据称重传感器17连续实时反馈的重量信号,是能够计算出引流袋26中积液重量变化速度的,即实时引流速度,是能够计算出在该次引流起始至目前这段期间引流袋26中积液累计增加重量的,即单次实时引流量,因此,控制器12可基于称重传感器17连续实时反馈的重量信号来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的这一技术要求采用现有技术是可以实现的;
不可置否,在引流过程中,引流袋26与引流管25尾端固定连接,引流管25不可避免的会对引流袋26产生一定的作用力,且随着引流袋26的变形前述的作用力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对实时引流速度与单次实时引流量的数据精确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中,在临床引流实施前,可经计重式悬撑组件3来调节引流袋26的高度,使引流管25位于引出槽15与引流袋26之间的部分呈自然伸展状态,由此可减小引流管25下端对引流袋26产生的作用力并可使这一作用力趋于恒定,由此降低前述因素对实时引流速度与单次实时引流量的数据精确性所带来的影响。
参看图2、9、10所示,在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中,称重传感器17可拾取引流袋26中积液重量的变化状态,并以此输出重量信号,为控制器12计算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等参数提供数据基础,由此来看,称重传感器17输出的重量信号的精确性是影响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能否对引流过程实现精确控制的关键因素;计重式悬撑组件3中的重量计量功能部分可视为一个常规的计重机构,众所周知,这类计重机构只有在特定的方向下才可稳定精准的工作,即只有当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水平放置时,才可保证称重传感器17输出的重量信号的精确性,反之则会造成引流袋26中积液所产生的重力被分解,而使得称重传感器17输出的重量信号不精确;一般而言,随着医疗单位病房条件的逐步改善,病房内的地面较为平整且趋于水平,因此将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放置在病房地面使用时,可满足其水平放置的技术要求,可保证重传感器所输出的重量信号较为精确;
退一步而言,即使病房内的地面未能达到趋于水平的要求,但可通过在底座1下方垫设物品的方式来调整,使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呈水平放置,保证临床引流过程中重传感器输出的重量信号的精确性。
参看图10所示,在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中,控制器12可基于对电机装置19的控制来调节凸轮9旋转的启停、转向、转速及旋转角度,就现有技术而言,电机装置19可采用伺服电机,其输出轴与主轴24传动连接,凸轮9旋转的启停、转向、转速及旋转角度直接由伺服电机的工作状态所决定,通过控制器12对伺服电机工作状态进行调控的应用非常常见与成熟,因此实施前述技术特征并无难度。
参看图7、8所示,在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中,辊架5的作用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其用于使轧辊7与中心轮8两者中心轴始终保持平行,且为轧辊7提供稳定的支撑,使轧辊7可根据需要对环形间隙中的引流管25施以挤压,另一方面,其用于调节轧辊7与中心轮8的相对位置,可使轧辊7根据需要进入环形间隙或是辊槽21内;辊架5采用现有技术具有多种实施方式,比如辊架5可采用轮叉结构而与轧辊7的辊轴转动连接,辊架5的另一端与中心轮8采用铰接或滑动配合等方式连接,均可轻易实现前述的技术要求,为了使辊架5的结构更加简易,使轧辊7、辊架5及中心轮8的配合结构更加紧凑与稳定,辊架5优先采用如下结构进行实施:
如图12所示,所述的辊架5由两个形状一致且分别位于轧辊7两侧的连接板30构成,连接板30的一端与轧辊7的辊轴转动连接,另一端则与固定在中心轮8侧面的偏心轴29转动连接,由此使得轧辊7可绕偏心轴29来调节与中心轮8的相对位置,轧辊7向中心轮8方向移动可进入辊槽21中,轧辊7远离中心轮8则可进入环形间隙中并可与凹座4侧壁将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25挤压至阻断状态。
参看图7所示,在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中,凸轮9在持续正向旋转过程中,凸轮9首先使轧辊7远离中心轮8,直至轧辊7与凹座4侧壁将引流管25挤压至阻断状态后,再带动轧辊7与中心轮8共同旋转;在凸轮9通过旋转驱使轧辊7远离中心轮8的过程中,中心轮8会受到辊架5所施加的扭力与轴座22所施加的阻力,只要使前述的阻力大于扭力即可保证中心轮8保持静止而轧辊7与其远离,待轧辊7与凹座4侧壁将引流管25挤压至阻断状态后,轧辊7无法继续相对于中心轮8移动,中心轮8受到辊架5所施加的扭力将剧增,只要使此时中心轮8受到的扭力大于阻力,即可使中心轮8与轧辊7随凸轮9共同旋转;由此可见,在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制作过程中,对中心轮8旋转所受阻力进行合理的调试,实现前述技术要求是并无难度的。
参看图8、10所示,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在临床使用时,在常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12可调节轧辊7与凹座4侧壁对引流管25的挤压程度,实现对引流状态的控制;凸轮9与导轮6、辊架5和轧辊7的配合方式构成一常规的凸轮9机构,在中心轮8静止的状态下,轧辊7的位置实际由导轮6与凸轮9的相对位置所决定;而由于控制器12可对凸轮9的转向、旋转角度进行调控,即可调节凸轮9与导轮6的相对位置,故控制器12具备调节轧辊7与凹座4侧壁对引流管25挤压程度的功能;而与此同时,控制器12可通过降低凸轮9旋转速度的方式来提高对轧辊7位置调控的精准度;
此外,对于凸轮9而言,其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结构即可实施,但一般而言,凸轮9驱使轧辊7由辊槽21移动至将引流管25挤压至阻断状态位置时所需的旋转角度越大,对于常压引流模式中的流速控制就越为精准,故凸轮9优先采用下述结构进行实施:
如图13所示,所述的凸轮9的外轮廓包含一段呈等速螺旋曲线延伸的螺旋廓段32和一个由轮面向外突出的限位部31,螺旋廓段32的起止端经限位部31隔离;凸轮9正向旋转,可通过外轮廓连续推顶导轮6而使轧辊7远离中心轮8直至轧辊7与凹座4侧壁将引流管25挤压至阻断状态;凸轮9反向旋转,导轮6将随着螺旋廓段32位置的变化而使轧辊7逐渐的向中心轮8靠拢,待轧辊7复位至辊槽21后,限位部31与导轮6接触并驱动轧辊7与中心轮8共同旋转;
由此一来,凸轮9正向旋转过程中,可通过将近一圈的螺旋廓段32与导轮6配合来调节轧辊7的位置,使得常压引流模式中的流速控制就越为精准。
参看图9、10所示,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采用智能化设计,在临床引流操作中,可根据预设的引流参数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等功能,达到全自动引流控制的目的,节省了人力负担,提高了引流操作的安全性、稳定性及精准性;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与现有常规的引流袋26、引流管25配合使用,而无需对引流袋26与引流管25的现有结构进行改变,使得其更加容易推广使用;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具有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两种工作模式,可满足胸腔积液引流、腹腔积液引流等不同引流操作需求,适用性更强,应用范围更广;同时,本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体积小巧,移动方便,携带方便,占用的空间小,灵活性高,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实施例2
参看图4、5所示,在前述实施例公开的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中,引入孔10的横截面呈圆形,以便最大限度的保证凹座4侧壁的完整性,基于引入孔10所采用的这种圆孔结构,在将引流管25引入环形间隙时,需将引流管25尾端由前向后穿过引入孔10,操作不够便捷;为此,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对安置板14具有如下改进:
如图14、15所示,所述的安置板14在前侧壁上开有一可完全暴露引入孔10的方槽35,方槽35内限定有一具有移动行程的滑动挡板33;当滑动挡板33位于其行程始端时,其将引入孔10前侧进行封堵并可将引入孔10中的引流管25压紧;当滑动挡板33位于行程终端时,引入孔10经方槽35完全暴露,由安置板14前侧即可向引入孔10中取放引流管25;所述的滑动挡板33与安置板14之间设有驱使滑动挡板33自动复位至行程始端的弹性部件36;滑动挡板33与安置板14上设有便于手动驱使滑动挡板33向行程终端移动的指柄34;
基于上述改进结构,如图15所示,用手指驱使滑动挡板33克服弹性部件36的弹力而移动至行程终端,此时引入孔10经方槽35完全暴露,由安置板14前侧即可方便快捷的向引入孔10中取放引流管25;如图14所示,松开指柄34后,滑动挡板33在弹性部件36的驱使下自动复位至行程始端,将引入孔10前侧进行封堵,同时将引入孔10内的引流管25压紧,使引入孔10内的引流管25被牢固固定,并保证了凹座4侧壁趋于完整。
实施例3
参看图2、9、10所示,在实施例1公开的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中,称重传感器17所输出称重信号的精确性受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是否水平放置影响较大已被阐明;如遇地面水平度较差时虽然可通过在底座1下方垫设物品的方式进行解决,但操作起来较为麻烦,费时费力,为此,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所公开的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的结构基础之上,还具有如下改进:
如图16、17所示,所述的安置板14后侧固定有一水平向后延伸的第一转轴38,一摆动座39经第一转轴38固定而可进行小幅度的左右摆动;计重式悬撑组件3的上端与摆动座39经第二转轴37连接而使计重式悬撑组件3可进行小幅度的前后摆动;所述的第一转轴38与第二转轴37相互垂直;当引流袋26经悬挂部16固定后,计重式悬撑组件3受重力驱使而始终维持一特定方向,在该特定方向下称重传感器17可精准的拾取引流袋26中积液的重量变化状态;
当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经采用结构改进后,计重式悬撑组件3将具有一个方向自动调节机制,即使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在临床使用时并非水平放置,计重式悬撑组件3可通过左右摆动与前后摆动,自动调整至并维持在特定方向,使称重传感器17稳定精准的工作;
在上述改进结构中,摆动座39可进行小幅度的左右摆动,计重式悬撑组件3可进行小幅度的前后摆动,所述的前后摆动与左右摆动均是“小幅度”,该用意是将安置板14与计重式悬撑组件3相对位置的变化限定在一个小范围之内,避免安置板14与计重式悬撑组件3相对位置不稳定而给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的安置、携带等操作带来不便;而“小幅度”的具体摆动角度范围并无精确要求,旨在保证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能够在大部分的地面条件下稳定精准工作即可;
与此同时,计重式悬撑组件3与摆动座39分别仅能在“小幅度”范围内进行前后摆动与左右摆动的技术要求,通过在计重式悬撑组件3与摆动座39之间、摆动座39与安置板14之间设置对应的角度限位机构40即可轻易实现;
对于计重式悬撑组件3受重力驱使可自动调整至并维持在特定方向这一技术要求而言,在制作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时,通过对计重式悬撑组件3的具体结构形式进行调试,并将悬挂部16与引流袋26的连接方式设置一标准的操作方式,实现前述技术要求是并无难度的;所述的特定方向是指计重式悬撑组件3在该方向下,称重传感器17可精确的拾取引流袋26中积液重量变化状态。
实施例4
参看图1、9所示,引流术是目前临床比较常用的医疗手段,而临床引流过程大都在病房中进行的,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需要经常的在病房与病房、病房与器械室之间来回的搬动;而前述的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在临床使用时,整个装置可谓是由底座1来提供稳定支撑,底座1势必较大较笨重,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整体移动较为费力,且受底座1影响,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整体体积较大,使用时占用的空间也较大,灵活性差;
通常而言,输液架是病房中必备的医用装置,其结构相对简单,占用空间较小,如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可去除笨重的底座1部分而可配合输液架进行使用,势必会给临床引流操作带来诸多便捷;基于上述因由,本实施例对前述实施例所公开的临床引流控制装置具有进一步的改进,具体实施结构为:
如图18、19所示,所述的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还包括一可卡持固定在输液架的输液杆46上的卡固件42;所述的安置板14后侧设有一组合座45,组合座45与立柱2上端采用可拆组的方式连接;所述的卡固件42与组合座45两者之间设有组接机构,当卡固件42与组合座45进行连接后,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可由输液杆46提供支撑而进行工作;组合座45与立柱2可采用插接结构来实现可拆组的技术目的,且拆组操作也较为便捷;
由此一来,如图19所示,在临床使用中,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可不依赖底座1来提供支撑,而可配合病房通常都具备的输液架来进行工作,使得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的移动更加方便,使用更加灵活,操作更加便捷。
在前述改进结构中,卡固件42与组合座45可借助组接机构实现连接,旨在确保卡固件42可为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提供足够与稳定的支撑,就现有技术而言,组接机构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但为了确保卡固件42与组合座45组合后的稳定性及拆组的便捷性,组接机构优先采用下述设计,具体结构为:
如图18、19所示,所述的组接机构由设置在组合座45一侧的t形槽44和设置在卡固件42上的t形筋43构成,所述的t形槽44上下延伸且上端为盲端、下端为开放端,所述的t形筋43与t形槽44可进行组合且t形筋43的下端安设有用于卡紧t形槽44的阻尼垫41;
基于组接机构所采用的上述结构,将卡固件42的t形筋43由下向上插入组合座45的t形槽44内,即完成了组合座45与卡固件42的组接,反之则可将组合座45与卡固件42分离;当t形筋43与t形槽44进行完全组合后,阻尼垫41将卡紧t形槽44而使t形筋43与t形槽44相对位置得以锁定,避免卡固件42与组合座45自行脱离。
参看图19所示,在前述改进结构中,卡固件42用于与输液杆46卡持配合而为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提供稳定的支撑,就现有技术而言,卡固件42具有多种实施方式,比如可在卡固件42上设置一用于夹持输液杆46的夹持机构,或是在卡固件42上设置一c形卡,同时在夹持机构和c形卡上增设紧固螺丝,在与输液杆46的接触面上增设防滑衬垫等手段来提高卡固件42与输液杆46组合后的稳定性;卡固件42采用上述结构进行实施虽可满足为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提供支撑的基本技术需求,但存在结构不够简洁,外形不够美观,使用较为麻烦等不足;同时,一般而言,同一医疗单位所使用的输液架型号大都一致,即输液杆46的直径是相同的,但也不乏有例外情况,而前述卡固件42所采用的实施结构难以兼容不同尺寸输液杆46使用,在临床使用中势必会构成一定的限制;为此,本实施例还针对卡固件42而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实施方式,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20、21所示,所述的卡固件42的一侧设有用于容纳输液杆46的卡持口53,所述的卡持口53相对的两侧壁上各开设有一个限位座47,限位座47内各设置有一浮动抱块50,两浮动抱块50相对的端部均为弧形端48,两弧形端48的端面均呈弧形且分别固定有防滑胶垫49,两弧形端48分别用于抱持输液杆46的两侧;浮动抱块50与限位座47经由滑槽51与滑块52构成的导向机构配合而使浮动抱块50具有一个斜向的浮动行程,当两浮动抱块50同时沿各自浮动行程向上移动时,两弧形端48将逐渐的靠近而均进入卡持口53内部,当两浮动抱块50同时沿各自浮动行程向下移动时,两弧形端48将逐渐的远离并最终均回缩至对应的限位座47内部;两限位座47内各设置有驱使对应浮动抱块50复位至浮动行程最上端的复位弹簧54;
如图21所示,当卡固件42采用上述结构后,将卡固件42的卡持口53卡在输液杆46外部后,两浮动抱块50可从输液杆46相对的两侧将输液杆46夹持抱紧,医用自动积液引流装置的重量会对卡固件42产生向下的作用力,两浮动抱块50将分别会受到水平的分力而使两者进一步抱紧输液杆46,简而言之,卡固件42承担的重量越大,两浮动抱块50将输液杆46抱持的将越牢固,可避免卡固件42与输液杆46发生相对移动,从而提高卡固件42与输液杆46组合后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由于两浮动抱块50均具有一定的浮动行程,使得两者的间距可根据输液杆46的直径不同而自行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卡固件42的适用性,使其可与直径不同的多种输液杆46配合使用。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