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光能高效利用的再生稻一种一补增产增效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基于光能高效利用的再生稻一种一补增产增效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依靠科技进步继续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是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必然选择(袁隆平,2015)。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国际水稻所等国家和机构先后实施超级稻育种计划,但因难度大、技术路线欠妥,且育成的品种因米质、抗逆性和结实率等问题难以大面积推广,至今未能成功。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以期为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目标服务。其中,一季中稻设置了四期产量目标:10.5t/hm2,12t/hm2,13.5t/hm2和15.0t/hm2。1997年,袁隆平提出“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水稻超高产育种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针对超级杂交稻大面积超高产示范种植,又进一步提出“良种、良法、良田、良态”四因子配套的“四良”配套技术体系。在这些技术路线指引下,各个时期的超级杂交稻育种目标已相继实现。2000年突破667m2产700公斤;2004年667m2产800公斤;2011年667m2产900公斤;2014年实现667m2产1026.7公斤,首次突破大面积示范平均667m2产1000公斤的目标;2018年,实现667m2产1152.3公斤,最高产田块667m2产为1209.5公斤。杂交水稻的大面积均衡增产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独特的重要贡献。但水稻产量的提高,靠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潜力已经有限,应从创新和改进现有栽培技术方面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的腋芽萌发成苗,经过科学的管理,使其抽穗结实再收获一季的一种稻作制度。由于生育期短,日产量高,省种、省工、节水、调节劳力、生产成本低和效益高等优点,是南方稻区种植一季稻热量有余而种植双季稻热量不足地区及双季稻区只种一季中稻的稻田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稻田单位面积稻谷产量和经济收入的措施之一。但随着我国再生稻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机插、机收在再生稻上的示范推广,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产生,其中头季稻机械收割机后直接压损部分稻桩,严重影响了再生芽的萌发与生长,是近几年制约再生稻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同时,再生稻株高较矮,当群体达到最大叶面积后不能完全封行,导致部分太阳光线直接照射到土壤表面,浪费了部分光能,光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如何减少再生稻生产过程中的机械碾压损失和光能的浪费,是进一步大幅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有效途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再生稻生产过程机械收割碾压稻桩导致产量损失大、再生季未充分利用太阳能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光能高效利用的再生稻一种一补增产增效方法,达到提高稻作区资源利用率,实现周年水稻丰产增效的目的。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基于光能高效利用的再生稻一种一补增产增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种管理:选再生能力强、米质优、产量高的水稻良种,根据品种特性,设计相应的穗粒结构,使有效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产量结构达到最佳组合;
s2、头季稻管理:采用水育秧或机插秧,每667m2大田用种量1-2公斤,按16.6cm×26.6cm移栽,每666.7m2插1.5万蔸,每蔸2-3根谷苗;
s3、施肥管理:头季稻与再生稻的氮肥总量为18-20公斤/667m2的纯氮,头季稻和再生季氮肥分配比例为6:4;
s4、头季稻收割管理:头季稻于8月上中旬成熟时及时收割,收割时减少重复辗压,收获后及时灌水;
s5、再生季补苗管理:补苗品种选择后,对补苗品种进行前处理后以抛秧形式补苗;
s6、田间管理:补苗后田间保持1-2cm的浅水层,补苗后4天每667m2施尿素7.5公斤,钾肥5公斤;
s7:再生季收割管理:再生季于10月中旬成熟时及时收割。
进一步的,所述产品品种选择具体为:头季水稻选用y两优911或深两优867,再生季选择早籼稻品种,全生育期106±5天。
进一步的,所述产量结构具体为:
头季穗粒结构设计为:有效穗为18.0-20.0万/667m2、总粒数为170-190粒、结实率80%-85%和千粒重为24-26克;
再生季穗粒结构设计为:有效穗为20-22万/667m2、总粒数为115-135粒、结实率85%-88%和千粒重为22.5-24克。
进一步的,所述头季稻施肥管理具体为:头季稻基肥、蘖肥、穗肥的分配比例分别为50%、30%、20%。
进一步的,所述再生季施肥管理具体为:再生季肥料分两次施用,头季稻收割前7天施50%,头季稻收割后4天施50%。
进一步的,所述头季稻在达到85%-90%成熟时及时收割。
进一步的,所述再生季水稻在达到90%成熟时及时收割。
进一步的,所述再生季补苗管理具体为:
s501、品种选择:以选择全生育期在106±5天的早籼稻品种为宜;
s502、前处理:补苗品种先按消毒、浸种、催芽、塑料软盘育秧方式处理,秧苗3.5-4.5叶时抛补;
s503、方式:以抛秧形式补苗,主要采用人工无序手抛方式或机器抛秧;
s504、时间:在头季稻收割复水后第二天进行补苗,补苗时田间灌浅水层;
s505、密度:采用软盘秧进行抛秧补苗,每667m2补苗0.8万蔸。
进一步的,所述再生季水稻管理以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测定结果为依据进行设定;
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测定:分别于再生季水稻80%稻穗抽出的齐穗期和抽穗后约20天的蜡熟期,测定冠层顶部和冠层内部距地面5cm处的光合有效辐射par;测定时间为上午10:00,每个处理选取5个点进行测量,测量时探头离地5cm,分别沿横向和纵向各测一次。
进一步的,所述再生季水稻的产量结构以par截获率的计算结果为依据进行设定;
par截获率的计算:按公式fipar=1-par/partc计算;其中,fipar为离地5cm冠层高度的par截获率;par为离地5cm冠层的par,单位为μmol·m-2·s-1;partc为冠层顶部的par,单位为μmol·m-2·s-1。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头季稻收割后,在被收割机碾压的地方,以及宽行的空白处进行抛秧补苗,通过该技术再生季水稻667m2产可达到500公斤以上,同比增产幅度达到20%以上;同时,在再生稻齐穗期和蜡熟期采用冠层分析系统分别测定冠层顶部和冠层内部距地面5cm处的光合有效辐射par,计算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par,进而计算par截获率,为再生季水稻丰产设计提供了理论数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基于光能高效利用的再生稻一种一补增产增效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选种管理:选再生能力强、米质优、产量高的水稻良种,根据品种特性,设计相应的穗粒结构,使有效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产量结构达到最佳组合。
产品品种选择具体为:头季水稻选用y两优911或深两优867,再生季选择早籼稻品种。
产量结构具体为:头季穗粒结构设计为:有效穗为18.0-20万/667m2、总粒数为170-190粒、结实率80%-85%和千粒重为24-26克;再生季穗粒结构设计为:有效穗为20-22万/667m2、总粒数为115-135粒、结实率85%-88%和千粒重为22.5-24克。
s2、头季稻管理:采用水育秧或机插秧,每667m2大田用种量1-2公斤,按16.6cm×26.6cm移栽,每666.7m2插1.5万蔸,每蔸2-3根谷苗。
s3、施肥管理:头季稻与再生稻的氮肥总量为18-20公斤/667m2的纯氮,头季稻和再生季氮肥分配比例为6:4。
头季稻施肥管理具体为:头季稻基肥、蘖肥、穗肥的分配比例分别为50%、30%、20%。
再生季施肥管理具体为:再生季肥料分两次施用,头季稻收割前7天施50%,头季稻收割后5天施50%。
s4、头季稻收割管理:头季稻于8月上中旬达到达到85%-90%成熟时及时收割,收割时减少重复辗压,收获后及时灌水。
s5、再生季补苗管理:补苗品种选择后,对补苗品种进行前处理后以抛秧形式补苗。
再生季补苗管理具体为:
s501、品种选择:以选择全生育期在106±5天的早籼稻品种为宜;
s502、前处理:补苗品种先按消毒、浸种、催芽、塑料软盘育秧方式处理,秧苗3.5-4.5叶时抛补;
s503、方式:以抛秧形式补苗,主要采用人工无序手抛方式或机器抛秧;
s504、时间:在头季稻收割复水后第二天进行补苗,补苗时田间灌浅水层;
s505、密度:采用软盘秧进行抛秧补苗,每667m2补苗0.8万蔸。
s6、田间管理:补苗后田间保持1-2cm的浅水层,补苗后4天每667m2施尿素7.5公斤,钾肥5公斤,钾肥为氯化钾。
s7:再生季收割管理:再生季于10月中旬成熟时及时收割。
再生季水稻管理以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测定结果为依据进行设定。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测定:分别于再生季水稻80%稻穗抽出的齐穗期和抽穗后约20天的蜡熟期,测定冠层顶部和冠层内部距地面5cm处的光合有效辐射par;测定时间为上午10:00,每个处理选取5个点进行测量,测量时探头离地5cm,分别沿横向和纵向各测一次。
再生季水稻的产量结构以par截获率的计算结果为依据进行设定。par截获率的计算:按公式fipar=1-par/partc计算;其中,fipar为离地5cm冠层高度的par截获率;par为离地5cm冠层的par,单位为μmol·m-2·s-1;partc为冠层顶部的par,单位为μmol·m-2·s-1。
实验验证与分析:
1、试验时间地点:于2019年长沙市长沙县春华镇金鼎山村进行了保密试验,集中连片共8户,面积3500m2。
2、实验设计:大田试验,再生稻一般栽培与一种一补方案对比。头季稻与再生稻纯氮总量为15公斤,头季稻和再生季氮肥比例为7:3,头季稻基肥、蘖肥、穗肥的比例分别为50%、30%、20%;再生季肥料分两次施用,头季稻收割前5天施50%,头季稻收割后4天施50%,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一致。选用y两优911为供试品种,试验区于2019年3月25日播种,头季稻于8月10日收割,再生季于10月12日收割。采用水育秧或机插秧,每亩播种量10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1-2公斤,按16.6cm×26.6cm移栽,每666.7m2插1.5万蔸,每蔸2~3根谷苗。秧苗密度相同,田间管理措施一致。
3.大田测产考种:2019年10月田间测产情况如下:经过多点调查,再生稻一种一补方案再生季平均每亩有效穗22.6~24.3万,每穗总粒95.5~122.8,结实率86.2%~91.3%,千粒重24.9~25.7g,理论单产510.8~630.5kg。一般栽培方案平均每亩有效穗20.1~22.3万,每穗总粒83.2~120.4,结实率85.6%~90.3%,千粒重24.6~25.2g,理论单产408.2~503.6kg。2019年10月12日,经当地县农业局组织相关专家对供试大田进行实割测产验收,两种方案各选3丘田块实割,去除水份与杂质后,再生稻一种一补方案折合亩产496.3kg,一般栽培方案折合亩产402.5kg。再生稻一种一补方案相较一般栽培方案每亩增产23.3%。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