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颈前路手术椎体提拉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1-08 12:01:38|230|起点商标网
颈前路手术椎体提拉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颈前路手术椎体提拉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是由韧带组织异位骨化引起颈椎管狭窄,从而导致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的一种颈椎退变性疾病,常需手术治疗以解除压迫。治疗opll的手术方式有颈前路直接减压术和颈后路间接减压术。其中,颈前路直接减压术主要包括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discectomyandfusion,acdf)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corpectomyandfusion,accf);颈后路间接减压术包括椎板切除术和椎管扩大成形术。颈后路间接减压术因操作相对简单、手术并发症少等原因,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治疗opll的手术方式,但在患者的术后随访中,部分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欠佳甚至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常需再次行颈前路直接减压术以直接切除骨化物。近年来,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anteriorcontrollableanteriodisplacementandfusion,acaf)被提出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颈椎opll的前路手术方式,其可在不直接切除骨化物的基础上,通过将颈椎椎体及骨化物作为一个复合体整体前移,达到脊髓和神经跟直接减压的效果。

现有报道行acaf手术主要采用钢板、融合器及螺钉,以钢板螺钉作为提拉固定的器械,大致方法如上图所示,其核心思路为:使用多把椎体钉起子同时拧紧需提拉节段的椎体钉,可使椎体逐渐前移,紧贴前方钢板,从而完成椎体骨化物的提拉操作。上述方法具有以下不足之处:

1、切除的前方椎体较少,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距离较少,对于较大骨化物减压效果不明显,对于进行性长大的骨化物亦有再次造成压迫及再手术的风险;

2、已放置椎间融合器后再分别进行提拉椎体骨化物的操作可能存在植入物移位,手术失败的风险;

3、该方法依靠术前ct扫描测量决定去除骨质的厚度,不能实现术中对提拉操作的定量调节;

4、在椎体两侧开槽的过程中,无支持保护装置,使用咬骨钳,高速磨钻等可能会对后方组织产生损伤,操作程度需凭借术者个人经验,具有潜在的风险;

5、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已通过手术操作与四周完全断开连接,在拧紧螺钉的过程中,无组织或器械可对骨化物起支持作用,因此存在加重后方的脊髓压迫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应用于颈前路手术中的能够降低脊髓再压迫风险及再手术率的提拉固定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颈前路手术椎体提拉固定装置,包括2条固定臂、左支撑杆以及右支撑杆,所述左、右支撑杆均呈槽形板材状,所述左支撑杆与右支撑杆内槽相适配,所述左支撑杆部分嵌套于右支撑杆内槽中;

还包括左支撑杆转轴及右支撑杆转轴,左支撑杆远离右支撑杆的一端设有左外板及左内板,左外板垂直于左支撑杆且固定连接于左支撑杆最左侧,所述左内板平行于左外板且沿左内板边沿固定连接于左支撑杆槽内壁,所述左内板位于左外板右侧,右支撑杆远离左支撑杆的一端设有右外板及右内板,右外板垂直于右支撑杆且固定连接于右支撑杆最右侧,所述右内板平行于右外板且沿右内板边沿固定连接于右支撑杆槽内壁,所述右内板位于右外板左侧,所述左支撑杆转轴依次通过左外板、左内板中部所设轴承与左支撑杆旋转配合,所述右支撑杆转轴依次通过右外板、右内板中部所设轴承与右支撑杆旋转配合,左支撑杆转轴与右支撑杆转轴中段均设有齿轮区;

所述固定臂包括左固定臂及右固定臂,左固定臂包括左固定臂本体及左固定板,右固定臂包括右固定臂本体及右固定板,左、右固定臂本体中段表面均设有齿轮带,所述左支撑杆、右支撑杆均在其上下表面设有固定臂通孔,左支撑杆上表面所设固定臂通孔、左支撑杆转轴中段所设齿轮区以及左支撑杆下表面所述固定臂通孔在同一条直线上且该直线位于竖直方向上,右支撑杆上表面所设固定臂通孔、右支撑杆转轴中段所设齿轮区以及右支撑杆下表面所述固定臂通孔在同一条直线上且该直线位于竖直方向上,所述左、右固定臂本体均与固定臂通孔相适配;

还包括固定臂定位螺栓,固定臂定位螺栓有2个,所述左支撑杆转轴以及右支撑杆转轴均设有沿径向穿透自身的止转通孔,所述左支撑杆及右支撑杆均在其背面正对止转通孔的位置上设有止转螺纹孔,所述固定臂定位螺栓与止转螺纹孔相适配,且所述固定臂定位螺栓直径不大于止转通孔直径。

优选的,还包括支撑杆长度调节螺栓,右支撑杆靠近左支撑杆一侧的上、下表面设有位置正对的2个右支撑杆螺纹孔,左支撑杆的上、下表面设有位置与右支撑杆螺纹孔相对的2条左支撑杆通槽,所述支撑杆长度调节螺栓与右支撑杆螺纹孔相适配,支撑杆长度调节螺栓与左支撑杆通槽相适配。

优选的,左支撑杆转轴与左支撑杆平行,所述左支撑杆转轴沿自身轴心转动,右支撑杆转轴与右支撑杆平行,所述右支撑杆转轴沿自身轴心转动。

优选的,左固定臂本体依次穿过左支撑杆上表面所设固定臂通孔、左支撑杆下表面所设固定臂通孔并通过齿轮带、齿轮区的相互啮合与左支撑杆滑动连接,右固定臂本体依次穿过右支撑杆上表面所设固定臂通孔、右支撑杆下表面所设固定臂通孔并通过齿轮带、齿轮区的相互啮合与右支撑杆滑动连接,所述左、右固定臂本体的运动方向相互平行且均与左、右支撑杆垂直。

优选的,还包括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有2个,分别位于左支撑杆左侧及右支撑杆右侧。

优选的,所述左固定臂及右固定臂表面均设有沿左、右固定臂所在直线方向排布的刻度线。

优选的,还包括提拉转钮,所述提拉转钮有2个,分别设置于左支撑杆转轴左端及右支撑杆转轴右端。

优选的,所述左固定板及右固定板表面均设有若干固定嵴,所述固定嵴垂直于其所在的左固定板或右固定板。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钛网进行融合,可允许切除更多的前方椎体,骨化物前移后距离更多,减压效果更明显,降低发生再压迫的风险及再手术率;

2、在使用时,先完成骨化物整体的提拉操作再放置钛网融合器,术中操作造成假体并发症的风险大大降低;

3、本实用新型带有刻度尺,可实现术中对骨化物提拉高度的定量调节,无需通过术前ct测量决定;

4、在打断骨性连接及装配螺钉过程中,本实用新型依旧对骨化物复合体具有支持作用,降低了加重后方脊髓压迫及术中脊髓损伤的风险;

5、本方案采用旋钮设计调节器械长度,可针对病人病变节段数量及椎体高度进行个性化调节,可实现个体化的术式制定和精准化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齿轮带与齿轮区啮合部分示意图;

图3为左支撑杆及右支撑杆嵌套部分示意图;

图4为具体操作流程步骤a-d示意图;

图5为具体操作流程步骤e-h示意图;

图6为左固定板或右固定板示意图。

图中:1-左支撑杆、2-右支撑杆、3-左支撑杆转轴、4-右支撑杆转轴、5-左外板、6-左内板、7-齿轮区、8-左固定臂本体、9-左固定板、10-右固定臂本体、11-右固定板、12-齿轮带、13-固定臂定位螺栓、14-支撑杆长度调节螺栓、15-右支撑杆螺纹孔、16-左支撑杆通槽、17-夹持装置、18-提拉转钮、19-固定嵴、20-右外板、21-右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3以及6,颈前路手术椎体提拉固定装置,包括2条固定臂、左支撑杆1以及右支撑杆2,所述左、右支撑杆均呈槽形板材状,所述左支撑杆1与右支撑杆2内槽相适配,所述左支撑杆1部分嵌套于右支撑杆2内槽中。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左支撑杆转轴3及右支撑杆转轴4,左支撑杆1远离右支撑杆2的一端设有左外板5及左内板6,左外板5垂直于左支撑杆1且固定连接于左支撑杆1最左侧,所述左内板6平行于左外板5且沿左内板6边沿固定连接于左支撑杆1槽内壁,所述左内板6位于左外板5右侧。

右支撑杆2远离左支撑杆1的一端设有右外板20及右内板21,右外板20垂直于右支撑杆2且固定连接于右支撑杆2最右侧,所述右内板21平行于右外板20且沿右内板21边沿固定连接于右支撑杆2槽内壁,所述右内板21位于右外板20左侧。

所述左支撑杆转轴3依次通过左外板5、左内板6中部所设轴承与左支撑杆1旋转配合,所述右支撑杆转轴4依次通过右外板20、右内板21中部所设轴承与右支撑杆2旋转配合,左支撑杆转轴3与右支撑杆转轴4中段均设有齿轮区7。

左支撑杆转轴3与左支撑杆1平行,所述左支撑杆转轴3沿自身轴心转动,右支撑杆转轴4与右支撑杆2平行,所述右支撑杆转轴4沿自身轴心转动。

所述固定臂包括左固定臂及右固定臂,左固定臂包括左固定臂本体8及左固定板9,右固定臂包括右固定臂本体10及右固定板11,左、右固定臂本体中段表面均设有齿轮带12,所述左支撑杆1、右支撑杆2均在其上下表面设有固定臂通孔,左支撑杆上1表面所设固定臂通孔、左支撑杆转轴3中段所设齿轮区7以及左支撑杆1下表面所述固定臂通孔在同一条直线上且该直线位于竖直方向上,右支撑杆2上表面所设固定臂通孔、右支撑杆转轴4中段所设齿轮区7以及右支撑杆2下表面所述固定臂通孔在同一条直线上且该直线位于竖直方向上,所述左、右固定臂本体均与固定臂通孔相适配。所述左固定板9及右固定板11表面均设有若干固定嵴19,所述固定嵴19垂直于其所在的左固定板9或右固定板11。如图6,左、右固定板均整体呈椭圆形板状,中部为矩形凹陷,以便为手术中钛网的植入留置足够空间,所述固定嵴19可刺入残余骨化物复合体上下终板,以此完成固定。该设计与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人工颈椎间盘固定嵴相似,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左固定臂本体8依次穿过左支撑杆1上表面所设固定臂通孔、左支撑杆1下表面所设固定臂通孔并通过齿轮带12、齿轮区7的相互啮合与左支撑杆1滑动连接,右固定臂本体10依次穿过右支撑杆1上表面所设固定臂通孔、右支撑杆1下表面所设固定臂通孔并通过齿轮带12、齿轮区7的相互啮合与右支撑杆2滑动连接,所述左、右固定臂本体的运动方向相互平行且均与左、右支撑杆垂直。还包括提拉转钮18,所述提拉转钮18有2个,分别设置于左支撑杆转轴3左端及右支撑杆转轴4右端。并且,所述左固定臂及右固定臂表面均设有沿左、右固定臂所在直线方向排布的刻度线。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侧的提拉转钮18可实现定量提拉两侧固定臂,即完成对骨化物复合体的提拉,具体的,提拉转钮18旋转一周即为1mm,配合固定臂上的刻度线,可实现术中对骨化物复合体的提拉位移进行定量调节。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固定臂定位螺栓13,固定臂定位螺栓13有2个,所述左支撑杆转轴3以及右支撑杆转轴4均设有沿径向穿透自身的止转通孔,所述左支撑杆1及右支撑杆2均在其背面正对止转通孔的位置上设有止转螺纹孔,所述固定臂定位螺栓13与止转螺纹孔相适配,且所述固定臂定位螺栓13直径不大于止转通孔直径。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支撑杆长度调节螺栓14,右支撑杆2靠近左支撑杆1一侧的上、下表面设有位置正对的2个右支撑杆螺纹孔15,左支撑杆1的上、下表面设有位置与右支撑杆螺纹孔15相对的2条左支撑杆通槽16,所述支撑杆长度调节螺栓14与右支撑杆螺纹孔15相适配,支撑杆长度调节螺栓14与左支撑杆通槽16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夹持装置17,所述夹持装置17有2个,分别位于左支撑杆1左侧及右支撑杆2右侧,可将左、右支撑杆分别从两侧固定于caspar撑开器等器械上,其目的为固定位置;可使提拉骨化物复合体时,本实用新型相对静止,骨化物向前方运动,即提拉操作,而非骨化物相对静止,本实用新型则向下移动。

如图4和5,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及流程如下:

a.采用经典入路显露目标节段椎体;

b.病人存在后纵韧带骨化,对后方脊髓产生压迫;

c.清理椎间隙,咬除前方椎体,植入含自体碎骨的椎间融合器;

d.安装完成本方案;

e.在椎体两侧打断骨性连接;

f.进行提拉操作,骨化物复合体前移离开椎管范围,脊髓压迫解除;

g.放置含有碎骨的钛网;

h.锁紧螺钉固定钛网及骨化物位置,将本方案退出。

具体地,先对手术病人进行全身麻醉及标准的体位摆放,经颈前路切口及经典的smith-robinson入路到达手术节段。使用髓核钳,刮匙等去除目标间隙椎间盘组织并通过椎间隙切除头尾两端的后纵韧带,初步分离椎体骨化物复合体。

根据骨化物的厚度,使用咬骨钳去除椎体前部骨质,自体碎骨留后续植骨用。根据试模测量骨化物复合体各个椎间隙大小,安装填塞有自体骨的椎间融合器。

从上下节段椎间隙放入本方案,将固定于手术操作区的caspar撑开器或其它器械上,确定提拉后位置的稳定性,调整合适位置及左、右支撑杆的整体长度后使用支撑杆长度调节螺栓14锁定,以使两固定板上的固定嵴19刺入责任节段残余的终板,用于固定剩余椎体骨化物复合体。

使用超声骨刀或高速磨钻等对骨化物复合体两侧进行开槽,以使骨化物与脊柱的硬性连接完全断开,为其提拉移位做准备。

固定完毕后旋转两侧的提拉转钮18即可向腹侧方向定量提拉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并用c臂术中透视,确定骨化物已离开椎管,对脊髓压迫解除。

放入裁剪后长度合适的,装满骨屑的钛网,先通过钛网上下的钉道固定钛网与上下椎体的位置,再打入钛网中间的两颗螺钉,固定钛网与后方的骨化物复合体,此时松开本方案,撤出椎间隙,对钛网周围的间隙可继续植骨,仔细止血后冲洗术野,安置引流管关闭手术创口,完成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支撑杆转轴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