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支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下肢支具。
背景技术:
支具是一种置于身体外部,旨在限制身体的某项运动,从而辅助手术治疗的效果,或直接用于非手术治疗的外固定。同时在外固定的基础上加上压点,就可以成为矫形支具,用于身体畸形的矫正治疗。
临床中,下肢支具的功能类似石膏固定托,通过下肢支具对患者的下肢部位进行限制,而下肢支具需要长期佩戴在下肢处以限制患者下肢的负重和活动,然而,配带下肢支具之后,患者无法正常行走和生活。
因此,本申请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下肢支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肢支具,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患者配带下肢支具后无法正常行走和生活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下肢支具,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杆和能够固定于下肢的支撑托;
所述支撑托用于支撑屈曲状的膝关节,所述支撑杆设置于所述支撑托的下方且用于支撑所述支撑托。
进一步地,沿所述支撑杆的长度方向,所述支撑杆为可伸缩杆。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托包括用于与屈曲状的膝关节接触的膝关节支撑部及均连接于所述膝关节支撑部的上肢支撑部及下肢支撑部,所述上肢支撑部用于与上肢接触,所述下肢支撑部用于与下肢接触;
所述下肢支具还包括能够将上肢固定于所述上肢支撑部的第一连接件及能够将下肢固定于所述下肢支撑部的第二连接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第一绑带,和/或,所述第二连接件为第二绑带。
进一步地,所述上肢支撑部靠近上肢的一侧、所述下肢支撑部靠近下肢的一侧和所述膝关节支撑部靠近膝关节的一侧三者至少之一设置有衬垫。
进一步地,所述下肢支具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支撑托通过所述固定组件固定于下肢。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及第三连接件;
膝关节呈屈曲状时,所述第一固定件用于设置于所述下肢的下方,所述第二固定件用于设置于所述下肢的上方,所述第三连接件能够将所述第一固定件及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用于与所述下肢的下方接触的第一固定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且用于与脚面接触的脚面固定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用于与所述下肢的上方接触的第二固定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且用于与脚跟接触的脚跟固定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件为第三绑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下肢支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下肢支具使用时,患者的膝关节呈屈曲状且与支撑托接触,以使支撑托支撑膝关节且支撑托固定于下肢,并通过支撑杆支撑支撑托,从而实现对膝关节的负重。也即,支撑杆代替患者的下肢,以使患者能够正常行走,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同时,患者的膝关节呈屈曲状,不影响下肢膝关节以远正常组织的愈合。综上所述,该下肢支具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患者配带下肢支具后无法正常行走和生活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的是,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肢支具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肢支具的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肢支具的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肢支具的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肢支具的第一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肢支具的第一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肢支具的第二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肢支具的第二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
1-支撑组件;111-膝关节支撑部;112-上肢支撑部;113-下肢支撑部;12-支撑杆;
21-第一连接件;22-第二连接件;23-第三连接件;
3-第一固定件;31-第一固定部;32-脚面固定部;
4-第二固定件;41-第二固定部;42-脚跟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下肢支具,该下肢支具包括支撑组件1,支撑组件1包括支撑杆12和能够固定于下肢的支撑托;支撑托用于支撑屈曲状的膝关节,支撑杆12设置于支撑托的下方且用于支撑支撑托。
该下肢支具使用时,患者的膝关节呈屈曲状且与支撑托接触,以使支撑托支撑膝关节且支撑托固定于下肢,并通过支撑杆12支撑支撑托,从而实现对膝关节的负重。也即,支撑杆12代替患者的下肢,以使患者能够正常行走,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同时,患者的膝关节呈屈曲状,不影响下肢膝关节以远正常组织的愈合。综上,该下肢支具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患者配带下肢支具后无法正常行走和生活的技术问题。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沿支撑杆12的长度方向,支撑杆12为可伸缩杆。
也就是说,通过支撑杆12伸缩能够改变支撑杆12的长度,通过调节支撑杆12的长度,以使支撑杆12的长度适应于患者另一正常下肢的长度,从而使患者的双下肢等长,以便于患者正常行走;另外,使下肢支具能够适应于不同身高的患者,从而提高了下肢支具的适用性。
作为可实现的第一种方式,支撑杆12包括第一套管及套设于第一套管外侧的第二套管,第一套管连接于支撑托,且第二套管能够相对于第一套管沿第一套管的长度方向向靠近或者远离支撑托的方向移动,第一套管上设置有多个螺孔,多个螺孔沿第一套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套管上设置连通至第一套管的通孔,螺钉、螺丝或者螺柱等螺纹连接件能够穿过通孔旋接于螺孔。这样的设置,通过螺纹连接件穿过通孔旋接于不同的螺孔,能够改变第一套管与第二套管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改变支撑杆12的长度。
作为可实现的第二种方式,支撑杆12包括第一套管及套设于第一套管外侧的第二套管,第二套管连接于支撑托,且第一套管能够相对于第二套管沿第二套管的长度方向向靠近或者远离支撑托的方向移动,第一套管上设置有多个螺孔,多个螺孔沿第一套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套管上设置连通至第一套管的通孔,螺钉、螺丝或者螺柱等螺纹连接件能够穿过通孔旋接于螺孔。这样的设置,通过螺纹连接件穿过通孔旋接于不同的螺孔,能够改变第一套管与第二套管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改变支撑杆12的长度。
优选地,请参见图2、图3及图4,本实施例中,支撑托包括用于与屈曲状的膝关节接触的膝关节支撑部111及均连接于膝关节支撑部111的上肢支撑部112及下肢支撑部113,上肢支撑部112用于与上肢接触,下肢支撑部113用于与下肢接触;下肢支具还包括能够将上肢固定于上肢支撑部112的第一连接件21及能够将下肢固定于下肢支撑部113的第二连接件22。
也就是说,该下肢支具使用时,患者膝盖呈屈曲状,且膝关节与膝关节支撑部111接触,上肢与上肢支撑部112接触,下肢与下肢支撑部113接触,并通过第一连接件21使上肢固定于上肢支撑部112,通过第二连接件22使下肢固定于下肢支撑部113,实现了下肢支具固定于患者的身体,以便于下肢支具代替患者的下肢以支撑患者,使患者能够正常行走。
可选地,第一连接件21为第一绑带;或者,第二连接件22为第二绑带;或者,第一连接件21为第一绑带,且第二连接件22为第二绑带。
优选地,请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1为第一绑带,且第二连接件22为第二绑带。
优选地,上肢支撑部112靠近上肢的一侧、下肢支撑部113靠近下肢的一侧和膝关节支撑部111靠近膝关节的一侧三者至少之一设置有衬垫(图中未显示)。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上肢支撑部112靠近上肢的一侧、下肢支撑部113靠近下肢的一侧和膝关节支撑部111靠近膝关节的一侧三者均设置有衬垫。
衬垫的设置,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优选地,上肢支撑部112、下肢支撑部113及膝关节支撑部111均与衬垫可拆卸连接,例如通过魔术贴、暗扣或者纽扣等方式连接,以便于衬垫的拆卸更换及清洗。
本实施例中,下肢支具还包括固定组件,支撑托通过固定组件固定于下肢。
通过固定组件固定支撑下肢,以对患者的下肢部位进行限制,从而辅助手术治疗的效果,或直接用于非手术治疗的外固定。
优选地,请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3、第二固定件4及第三连接件23;膝关节呈屈曲状时,第一固定件3用于设置于下肢的下方,第二固定件4用于设置于下肢的上方,第三连接件23能够将第一固定件3及第二固定件4连接。
该下肢支具使用时,将第一固定件3设置于下肢的下方,将第二固定件4设置于下肢的上方,并通过第三连接件23将第一固定件3及第二固定件4连接,从而实现了对下肢的限制。
优选地,请参见图5及图6,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3包括用于与下肢的下方接触的第一固定部31及连接于第一固定部31且用于与脚面接触的脚面固定部32。
这样的设置,实现了对下肢的下方及脚面的限制。
优选地,请参见图7及图8,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4包括用于与下肢的上方接触的第二固定部41及连接于第二固定部41且用于与脚跟接触的脚跟固定部42。
这样的设置,实现了对下肢的上方及脚跟的限制。
综上所述,实现了对下肢及脚部的限制,从而使该下肢支具能够适用于下肢、脚踝及脚部等部位损伤后的固定、支撑及限制,提高了下肢支具的适用性。
可选地,上肢支撑部112、下肢支撑部113、膝关节支撑部111、第一固定件3及第二固定件4均由热工程塑料或者高强度工程塑料制作而成。
优选地,请参见图5及图6,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23为第三绑带。
也就是说,患者穿戴好第一固定件3及第二固定件4后,通过第三绑带将第一固定件3及第二固定件4固定,以实现对下肢的限制。
优选地,第一固定件3与下肢支撑部113具有部分结构重叠。其中,第一固定件3可以设置于下肢支撑部113靠近小腿的一侧,或者设置于下肢支撑部113远离下肢的一侧。
该下肢支具的使用方法如下:
将第一固定件3设置于下肢的下方,实现了对下肢的下方及脚面的限制;将第二固定件4设置于下肢的上方,实现了对下肢的上方及脚跟的限制;通过第三连接件23将第一固定件3及第二固定件4连接,从而实现了对下肢及脚部的限制。
患者膝关节呈屈曲状,且膝关节与膝关节接触部接触,上肢与上肢支撑部112接触,下肢与下肢支撑部113接触,并通过第一连接件21使上肢固定于上肢支撑部112,通过第二连接件22使下肢固定于下肢支撑部113,实现了下肢支具固定于患者的身体。
通过支撑杆12伸缩以改变支撑杆12的长度,使患者的双下肢等长,使患者能够正常行走。
综上所述,该下肢支具采用膝关节负重代替足踝关节负重,改变了下肢的力学传导,从而在下肢限制负重和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也就是说,穿戴本实施例的下肢支具后,利用膝关节负重,可以完全正常行走,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同时,下肢膝关节以远不影响正常的组织愈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