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术后体液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术后体液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其效用主要通过物理等方式获得,不是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方式获得,或者虽然有这些方式参与但是只起辅助作用,其目的是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在临床患者手术后,需要对体内的积液进行引流。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目前传统的引流方式,是将注射器与引流管连接,通过注射器分多次从引流管内进行抽取,过程十分繁琐,效率低下,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术后体液引流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术后体液引流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术后体液引流装置,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内腔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罐体顶部的左端连通有通液管,所述通液管上端的内表面设置有截止阀,所述通液管的顶部连通有球囊,所述通液管下端的左侧连通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通液管下端的右侧连通有排液管,且排液管的另一端与隔板的左端连通,所述排液管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罐体内腔顶部的中端设置有清洗管,且清洗管穿过隔板的内表面,所述清洗管下端的内表面开设有通孔,所述清洗管内腔的下端设置有活塞。
优选的,所述通孔的数量为多个,且每两个相邻通孔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优选的,所述活塞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拉块,所述拉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拉环。
优选的,所述罐体顶部右端的内表面设置有对接管,且对接管的下端与隔板的右端连通,所述对接管的上端螺纹连接有第一密封盖。
优选的,所述罐体底部的中端开设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下端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二密封盖,所述第二密封盖内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塞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设置了排液管、进液管、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通液管、截止阀和球囊,在使用时,医护人员把进液管与引流管连通后,并打开截止阀,然后挤压球囊,球囊内的空气受到压缩后,在通液管、第二单向阀和排液管的配合下,进入罐体的内部,在医护人员不再挤压球囊时,球囊恢复原形,同时在进液管、第一单向阀和通液管的配合下,使得积液进入球囊内,然后医护人员再次挤压球囊时,其内部的积液会在通液管、第二单向阀和排液管的配合下进入罐体的内部,如此重复操作,可实现对积液的快速引流,解决了目前传统的引流方式,是将注射器与引流管连接,通过注射器分多次从引流管内进行抽取,过程十分繁琐,效率低下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设置了清洗管、通孔和活塞,本装置在使用完成后,可把进液管放置在消毒清洗液内,然后在球囊的配合下,实现对排液管、进液管、第一单向阀、通液管、截止阀以及球囊的内部进行消毒清洗,然后通过对接管灌入消毒清洗液后,拉动拉环带动拉块和连接杆运动,连接杆运动的同时带动活塞滑动于清洗管的内表面,同时在通孔的配合下,带动罐体内部的消毒清洗液对其进行清洗消毒,使本装置具备了方便清洗消毒,可重复使用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罐体;2、活塞;3、出液管;4、排液管;5、进液管;6、第二单向阀;7、第一单向阀;8、通液管;9、截止阀;10、球囊;11、拉环;12、拉块;13、第一密封盖;14、连接杆;15、对接管;16、隔板;17、清洗管;18、第二密封盖;19、塞头;20、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罐体1、活塞2、出液管3、排液管4、进液管5、第二单向阀6、第一单向阀7、通液管8、截止阀9、球囊10、拉环11、拉块12、第一密封盖13、连接杆14、对接管15、隔板16、清洗管17、第二密封盖18、塞头19和通孔20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请参阅图1-3,一种术后体液引流装置,包括罐体1,罐体1内腔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隔板16,罐体1顶部的左端连通有通液管8,通液管8上端的内表面设置有截止阀9,通液管8的顶部连通有球囊10,通液管8下端的左侧连通有进液管5,进液管5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单向阀7,通液管8下端的右侧连通有排液管4,且排液管4的另一端与隔板16的左端连通,排液管4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单向阀6,在使用时,医护人员把进液管5与引流管连通后,并打开截止阀9,然后挤压球囊10,球囊10内的空气受到压缩后,在通液管8、第二单向阀6和排液管4的配合下,进入罐体1的内部,在医护人员不再挤压球囊10时,球囊10恢复原形,同时在进液管5、第一单向阀7和通液管8的配合下,使得积液进入球囊10内,然后医护人员再次挤压球囊10时,其内部的积液会在通液管8、第二单向阀6和排液管4的配合下进入罐体1的内部,如此重复操作,可实现对积液的快速引流,罐体1内腔顶部的中端设置有清洗管17,且清洗管17穿过隔板16的内表面,清洗管17下端的内表面开设有通孔20,通孔20的数量为多个,且每两个相邻通孔20之间的距离均相等,清洗管17内腔的下端设置有活塞2,活塞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4,连接杆1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拉块12,拉块1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拉环11,罐体1顶部右端的内表面设置有对接管15,且对接管15的下端与隔板16的右端连通,对接管15的上端螺纹连接有第一密封盖13,本装置在使用完成后,可把进液管5放置在消毒清洗液内,然后在球囊10的配合下,实现对排液管4、进液管5、第一单向阀7、通液管8、截止阀9以及球囊10的内部进行消毒清洗,然后通过对接管15灌入消毒清洗液后,拉动拉环11带动拉块12和连接杆14运动,连接杆14运动的同时带动活塞2滑动于清洗管17的内表面,同时在通孔20的配合下,带动罐体1内部的消毒清洗液对其进行清洗消毒,使本装置具备了方便清洗消毒,可重复使用的目的,罐体1底部的中端开设有出液管3,出液管3下端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二密封盖18,第二密封盖18内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塞头19。
使用时,设置了排液管4、进液管5、第一单向阀7、第二单向阀6、通液管8、截止阀9和球囊10,在使用时,医护人员把进液管5与引流管连通后,并打开截止阀9,然后挤压球囊10,球囊10内的空气受到压缩后,在通液管8、第二单向阀6和排液管4的配合下,进入罐体1的内部,在医护人员不再挤压球囊10时,球囊10恢复原形,同时在进液管5、第一单向阀7和通液管8的配合下,使得积液进入球囊10内,然后医护人员再次挤压球囊10时,其内部的积液会在通液管8、第二单向阀6和排液管4的配合下进入罐体1的内部,如此重复操作,可实现对积液的快速引流,解决了目前传统的引流方式,是将注射器与引流管连接,通过注射器分多次从引流管内进行抽取,过程十分繁琐,效率低下的问题,设置了清洗管17、通孔20和活塞2,本装置在使用完成后,可把进液管5放置在消毒清洗液内,然后在球囊10的配合下,实现对排液管4、进液管5、第一单向阀7、通液管8、截止阀9以及球囊10的内部进行消毒清洗,然后通过对接管15灌入消毒清洗液后,拉动拉环11带动拉块12和连接杆14运动,连接杆14运动的同时带动活塞2滑动于清洗管17的内表面,同时在通孔20的配合下,带动罐体1内部的消毒清洗液对其进行清洗消毒,使本装置具备了方便清洗消毒,可重复使用的目的。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