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创面蜂窝微孔管道正压给药与负压引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01-08 11:01:14|196|起点商标网
一种创面蜂窝微孔管道正压给药与负压引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创面蜂窝微孔管道正压给药与负压引流系统。



背景技术:

创(烧)伤自古危害人类健康,如何修复创面,加快创面愈合,防止感染发生,减少全身和局部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降低伤残率,减轻患者痛苦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公告号为cn20198800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创面雾化给药暨间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它包括包裹材料、引流管和负压源,引流管具有侧孔的一端插入包裹材料,引流管的另一端与负压源连接,它还包括超声雾化器和雾化气导入管,雾化气导入管的一端与超声雾化器连接,雾化气导入管具有侧孔的另一端插入包裹材料。

这种创面雾化给药暨间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结构简单,利用了vsd技术在创面上形成的相对密闭的空间,在相邻两次负压引流之间注入超声雾化气。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由于患者创口的面积大小不同,这就需要对雾化气导入管进行修剪。而由于超声雾化气从雾化气导入管侧壁上的孔导出,对雾化气导入管的端部进行修剪会造成雾化气导入管端部导出的超声雾化气多,而从孔中导出的超声雾化气少,因而会使创口(药物浓度)不一,影响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创面蜂窝微孔管道正压给药与负压引流系统,通过在连接孔内设置自行封堵机构,达到提升治疗效果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创面蜂窝微孔管道正压给药与负压引流系统,包括包裹材料、负压源和引流管,所述引流管一端穿入包裹材料,另一端与负压源连通,还包括微量注射泵和输送管,所述的输送管一端通过注射器与微量注射泵连接,另一端连接有蜂窝微孔网,所述蜂窝微孔网与创口贴合,所述的蜂窝微孔网包括给药管和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上开设有多个与给药管连接的连接孔,相邻所述的连接头通过所述给药管连接,所述的连接头上设置有自行封堵机构,所述的给药管的外壁上开设有用于药物分子导出的微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生长因子置于注射器中,再将注射器置于微量注射泵上;微量注射泵能便于对注射器的挤出量进行控制;给药管与连接头分离以适应不同大小的创口,再将蜂窝微孔网铺设在创口的表面,同时自行封堵机构能够将连接孔封堵以避免生长因子大量导出;启动微量注射泵,生长因子沿着输送管进入到蜂窝微孔网中,通过压力作用,使生长因子从微通道挤出并能够均匀沾在创口表面上,从而具有适应不同面积的创口的作用,通过生长因子表面的张力作用沾在给药管外壁上,能够将生长因子长时间置于创口表面而不因重力作用下落,以适应不同深度的创口,提升治疗效果;并且,多个给药管之间围成空腔,能够便于将创口渗液通过,不易造成封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自行封堵机构包括密封块、弹片和密封槽,所述的弹片的两端分别与密封块、连接头的内壁连接,所述的密封槽开设于连接头上并与连接孔连通,所述的密封块与密封槽配合,所述给药管穿入连接头时将密封块从密封槽中顶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给药管从连接孔中取出时,通过生长因子进入到连接头中,通过压力作用将密封块嵌入到密封槽中,继而使密封块封堵密封槽和连接孔,使生长因子无法从连接孔直接作用于创口,而使生长因子仅能从给药管上的微通道导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密封块的截面呈梯形设置,所述密封块远离连接孔一端的面积大于密封块朝向连接孔一端的面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生长因子的溶液在连接头内具有压强,密封块远离连接孔一端的压力大于靠近连接孔一端的压力,使密封块能够更为快速地封堵密封槽,减少生长因子浪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连接头上设置有三个连接孔且相邻连接孔的轴心夹角90°<a<18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生长因子的溶液注入到连接头中,不易对连接头的结构造成损坏,延长使用寿命,同时能够适应较高的压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蜂窝微孔网采用软质的可降解材料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免去了将蜂窝微孔网从创口取出的过程,提升对创口的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微量注射泵上设置有温度控制装置和温度传感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温度传感器感应到温度过高时,温度控制装置启动并对微量注射泵降温,从而使生长因子降温,以保持生长因子最佳活性,提升治疗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输送管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微量注射泵将生长因子沿着输送管注入到蜂窝微孔网中,通过压力传感器能够时刻查看压力传感器,避免输送管内的压力过大而造成蜂窝微孔网破裂,同时能够通过压力传感器传输的压力值判断是否存在蜂窝微孔网封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控制工作参数的微处理器控制单元,所述微处理器控制单元电连接有警报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微处理器控制单元控制各个工作参数,当超过阈值使即通过警报器对护士报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温度控制装置包括制冷器和放置室,所述的制冷器与温度传感器固定于放置室的内壁上,所述的微量注射泵和注射器置于放置室内,所述放置室的外壁上开设有穿设输送管的输送孔,所述的放置室上铰接有盖板,所述的盖板通过定位机构与放置室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存有生长因子的注射器置于放置室中,将盖板沿着铰接处翻转并通过定位机构将盖板定位,通过制冷器对注射器降温,通过温度传感器以控制制冷器启停;使生长因子能够具有较高活性,提升治疗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定位机构包括按压块、支撑座、斜块、s形块、弹性件、滑柱、滑套和定位孔,所述的支撑座固定于放置室上,所述的按压块滑动连接于支撑座上并通过所述弹性件与滑柱连接,所述的斜块固定于按压块的内壁上,所述的滑套上开设有横孔,所述的s形块滑动连接于横孔上且两端与斜块抵触,所述的滑柱的外壁上开设有斜孔,所述s形块的中部滑动连接于斜孔中,所述的滑套固定于支撑座上,所述滑柱滑动连接于滑套中且与定位孔配合,所述定位孔开设于盖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盖板沿着铰接处往靠近支撑座的方向移动,使盖板的边缘与滑柱抵触,滑柱滑入到支撑座内,随着滑柱进一步移动,当定位孔与滑柱对应时,通过弹性件的弹力作用将滑柱嵌入到定位孔中,实现盖板定位;在生长注射完毕后,按压按压块,斜块推动s形块沿着横孔移动,使s形块与斜孔的内壁抵触并推动滑柱往靠近按压块的方向移动,使滑柱从定位孔中抽出,即可使盖板沿着铰接处翻转,操作简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将给药管与连接头拆卸,能够适应各种面积不一,深浅不一,形状不一的创口,极大提升实用性;

2、通过蜂窝结构的给药管道,既可以广泛覆盖创面,又能防止给药管道阻碍创面渗液引流,提升负压引流效果;

3、通过温度控制装置使生长因子保持在较高活性状态下,提升治疗效果;

4、生长因子因表面沾力作用附着在给药管表面,能够对内凹处的创口治疗,不易因重力作用滑落,提升治疗效果;

5、人体可对蜂窝微孔网降解,减轻医务人员工作负担,减小创口二次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控制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微处理器控制单元结构图;

图3为正压给药状态示意图;

图4为蜂窝微孔网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连接头剖面图;

图6为给药管剖面图;

图7为给药管局部放大剖面图,用以体现微通道结构;

图8体现连接头与给药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放置盒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1、包裹材料;12、负压源;13、引流管;14、密封膜;21、微量注射泵;22、输送管;3、蜂窝微孔网;4、温度控制装置;41、制冷器;42、放置室;421、输送孔;43、温度传感器;44、盖板;5、定位机构;51、按压块;52、支撑座;53、斜块;54、s形块;55、弹性件;56、滑柱;57、滑套;58、定位孔;59、斜孔;591、横孔;61、给药管;62、连接头;63、连接孔;64、微通道;7、自行封堵机构;71、密封块;72、弹片;73、密封槽;8、压力传感器;9、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11所示,一种创面蜂窝微孔管道正压给药与负压引流系统,包括包裹材料11、负压源12和引流管13。包裹材料11采用海绵制成。将引流管13一端穿入包裹材料11,另一端与负压源12连通。负压源12为气泵。启动负压源12,痂嵌入于包裹材料11中,脓液吸入到引流管13中,从而实现创口清洁。为了进一步提升密封性,在包裹材料11外部包覆密封膜14,密封膜14的覆盖面积大于海绵的覆盖面积,并使海绵置于密封膜14内。

本系统还包括微量注射泵21和输送管22,输送管22一端通过注射器与微量注射泵21连接,另一端连接有蜂窝微孔网3。在注射器内置有生长因子。为了使生长因子能够具有较高的活性,避免因室温过高而造成活性降低,在微量注射泵21上设置有温度控制装置4和温度传感器43。

其中,温度控制装置4包括制冷器41和放置室42。将制冷器41与温度传感器43固定于放置室42的内壁上,微量注射泵21和注射器置于放置室42内。

在放置室42的外壁上开设有穿设输送管22的输送孔421,放置室42上铰接有盖板44,盖板44通过定位机构5与放置室42连接。将盖板44盖设在放置室42上并通过定位机构5定位,使位于放置室42内的注射器能够保温,降低能耗。通过温度传感器43能够时刻监测放置室42内的温度,当温度过高时,制冷器41启动,放置室42降温,使注射器内的生长因子降温。为了使生长因子保持最佳活性,将放置室42内的温度保持在2-8℃。

其中,定位机构5包括按压块51、支撑座52、斜块53、s形块54、弹性件55、滑柱56、滑套57和定位孔58。将支撑座52固定于放置室42上,按压块51滑动连接于支撑座52上并通过弹性件55与滑柱56连接;弹性件55为弹簧。将斜块53固定于按压块51的内壁上;在滑套57上开设有横孔591,s形块54滑动连接于横孔591上且两端与斜块53抵触。滑柱56的外壁上开设有斜孔59,s形块54的中部滑动连接于斜孔59中。滑套57固定于支撑座52上,滑柱56滑动连接于滑套57中且与定位孔58配合;定位孔58开设于盖板44上。

将盖板44沿着铰接处往靠近支撑座52的方向移动,使盖板44的边缘与滑柱56抵触,滑柱56滑入到支撑座52内,随着滑柱56进一步移动,当定位孔58与滑柱56对应时,通过弹性件55的弹力作用将滑柱56嵌入到定位孔58中,实现盖板44定位;在生长注射完毕后,按压按压块51,斜块53推动s形块54沿着横孔591移动,使s形块54与斜孔59的内壁抵触并推动滑柱56往靠近按压块51的方向移动,使滑柱56从定位孔58中抽出,即可使盖板44沿着铰接处翻转,操作简便。

蜂窝微孔网3与创口的内壁贴合,蜂窝微孔网3包括多个给药管61和多个连接头62。连接头62上开设有三个与给药管61连接的连接孔63,两个连接孔63的轴心所形成的夹角a为120°。相邻的两个连接头62通过给药管61连接。从而使给药管61与连接头62呈六边形排布。给药管61的外壁上开设有用于生长因子的分子导出的微通道64。为了便于安装,输送管22远离注射器的一端的外径逐渐减小,使输送管22与连接头62上的连接孔63固定连接。

每个连接头62上设置有三个自行封堵机构7,在每个连接孔63内设置有一个自行封堵机构7。

其中,自行封堵机构7包括密封块71、弹片72和密封槽73。连接头62的内部具有连通腔,连通腔与连接孔63连通。将弹片72的两端分别与密封块71、连通腔的内壁连接。密封槽73开设于连接头62上并与连接孔63连通,密封块71与密封槽73配合。当给药管61穿入连接头62时,将密封块71从密封槽73中顶出,生长因子可从给药管61注入到连通腔中,或使生长因子从连通腔注入到给药管61中。

当将给药管61从连接孔63内抽出时,通过弹片72自身的弹力作用,将密封块71嵌入到密封槽73上,同时,通过连接头62内的生长因子自身内部液压作用,将密封块71牢固嵌入于密封槽73中。密封块71的截面呈梯形设置,所述密封块71远离连接孔63一端的面积大于密封块71朝向连接孔63一端的面积,通过生长因子的压强作用,密封块71远离连接孔63一端的压力大于密封块71朝向连接孔63一端的压力,从而使密封块71能够更为紧密地嵌入于密封槽73中,实现密封效果。

为了减少护士的工作量以及减少对创口造成的伤害,将蜂窝微孔网3采用软质的可降解材料制成。

承上,在对创口清洁时,痂和脓液能够快速从六个给药管61所围成的空腔9中通过,痂嵌入到包裹材料11中,脓液被引流管13吸走。完成创口清洁后,启动微量注射泵21,注射器将生长因子沿着输送管22注入到连接块中,继而完全注入到蜂窝微孔网3中。通过给药管61上的微通道64将生长因子释放出来。由于每个给药管61的内部均具有较高的压力,从而使每个给药管61上均能够释放等量的生长因子,使创口的每处均能够治疗。并且,由于生长因子表面液体的张力作用,一部分生长因子较长时间置于给药管61的外壁上,避免因重力作用全部在创口的最低处汇聚。极大提升治疗效果。

由于创口的面积大小不一,深浅不一,因此,所需要的蜂窝微孔网3的大小也不同。取一面积大于创口面积的蜂窝微孔网3,通过将外围的给药管61从连接头62内拔出,与该给药管61对应的密封塞嵌入于密封槽73中,与该给药管61对应的连接孔63被封堵,从而适应当前创口。并且在修饰过的蜂窝微孔网3中注入生长因子时,同样能够具备均匀释放生长因子的效果,极大提升实用性和治疗便捷性。

为了提升蜂窝微孔网3稳定性,连接孔63的内径略小于给药管61端部的外径,使给药管61与连接孔63过盈配合。

并且为了能够便于实现生长因子通过以及不易使给药管61破裂,微通道64的孔径为5μm-10μm,并在输送管22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8。

本系统还包括控制工作参数的微处理器控制单元。微处理器控制单元电连接有警报器。微处理器控制单元电连接有控制面板。如图2所示,为微处理器控制单元的结构框图。其具体说明如下:

微处理器:执行控制面板设定的操作以及为控制面板供电。

控制面板功能:微处理器开机,设置工作模式和各个参数。

电源:为微处理器供电。

图1为控制面板示意图,各个按键的功能如下:

自动模式:按下自动模式按钮时,系统进入自动模式,自动设定负压吸引时间、维持时间、给药时间以及最小/最大负压设置值。微处理器控制负压源12启动,维持时间处的数码显示管显示持续时间,当持续时间减到0时,负压源12停止工作。微控制器控制微量注射泵21启动,微量注射泵21将生长因子注入到蜂窝微孔网3中,并在控制面板上的给药时间处显示时间。当给药时间减到0时,微量注射泵21关闭。通过设置最小/最大负压设置值,可以控制负压源12工作功率,避免功率过大而造成创口二次伤害。

手动模式:按下手动模式按钮时,通过按压负压吸引按钮,再通过按压1/2/3/4/5/6/7/8/9/0这10个按钮以控制持续时间,并在实时时间显示处的数码显示管显示时间。继而按下设定按钮,负压源12启动,维持按钮上的灯亮起。在实时时间显示处的时间减为0时,维持按钮上的灯熄灭。按下给药按钮,同理,再设置持续时间,按下设定按钮后,微量注射泵21启动并将生长因子注入到蜂窝微孔网3中。在实时时间显示处的时间减为0时,微量注射泵21关闭。

在自动模式或手动模式下,在微量注射泵21启动并将生长因子注入到蜂窝微孔网3中,当蜂窝微孔网3上的大量的微通道64被痂封堵,输送管22内的压力逐渐增加,压力传感器8感应到压力大于阈值,并将电信号输送至微处理器,微处理器控制警报器启动,同时,控制面板上的蜂窝微孔网3封堵警报处的灯亮起。微处理器发送电信号至微量注射泵21,使微量注射泵21关闭。

温度传感器43将电信号输送至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将电信号输送至控制面板,并在控制面板上的药物温度处的数码显示管显示当前放置室42内的温度。当温度低于2℃时,制冷器41停止工作;当温度高于8℃时,制冷器41工作。

药物内部实时压力为压力传感器8感应压力。并将数值显示在数码显示管上。通过药物内部实时压力可使护士知晓当前生长因子注入速度,并通过调节微量注射泵21的功率以适应人体不同位置的创口和不同年龄的病患。

综上所述,本系统可将创口完全引流,之后能够在生长因子处于高活性的情况下,将生长因子均匀注入到创口的表面上,并且能够适应各种面积、深度、形状的创口,具有极佳的实用性。并且由于蜂窝微孔网3整体可降解,在使用7天之后无需从创口取下,避免创口二次伤害,同时有利于创口愈合。极大地减轻患者通孔和医务人员的换药工作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支撑座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