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含fenpicoxamid和氟唑菌苯胺的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2021-01-06 18:01:00|492|起点商标网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含fenpicoxamid和氟唑菌苯胺的杀菌组合物在作物病害上的应用。

技术背景

fenpicoxamid的cas登录号:517875-34-2,分子式:c31h38n2o11;化学名称:(3s,6s,7r,8r)-8-苄基-3-{3-[(异丁酰基氧)甲氧基]-4-甲氧基吡啶-2-甲酰胺基}-6-甲基-4,9-二氧代-1,5-二氧壬环-7-基异丁酸酯,化学结构式如下:

fenpicoxamid是从天然化合物uk-2a通过发酵衍生而来,拥有良好的毒理学特性;作为新型吡啶酰胺类谷物用杀菌剂中的第1个成员;通过抑制真菌复合体ⅲqi泛醌(即辅酶q)键合位点上的线粒体呼吸作用来发挥杀菌活性。fenpicoxamid与现有的谷物用杀菌剂无交互抗性。

氟唑菌苯胺(penflufen)的cas登录号:94793-67-8,分子式为c18h24fn3o,化学名称为2'-[(rs)-1,3-二甲基丁基]-5-氟-1,3-二甲基吡唑-4-甲酰苯胺,化学结构式如下:

氟唑菌苯胺是一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主要作用于呼吸链电子传递复合体ⅱ,阻断能量代谢;可以防治种传、土传的担子菌和子囊菌病害。处理后的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可以吸收氟唑菌苯胺,通过木质部传导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起到保护作物的作用。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防治病害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病菌抗药性的产生,不同品种成分进行混配,是防治病菌抗性产生的常见方法。不同作用机理的活性成分混配,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来判断是否具有增效、加和或拮抗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农药混配效果都是加和作用,真正增效的混配很少,尤其是增效明显的混配就更少了。经过发明人研究发现将fenpicoxamid和氟唑菌苯胺进行混配,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好的增效作用,且有关fenpicoxamid和氟唑菌苯胺的相关混配,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使用成本低、防效好的含fenpicoxamid和氟唑菌苯胺的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含fenpicoxamid和氟唑菌苯胺的杀菌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fenpicoxamid和活性成分氟唑菌苯胺;

进一步地,活性成分fenpicoxamid和活性成分氟唑菌苯胺的重量比为1:80-80:1;

进一步地,活性成分fenpicoxamid和活性成分氟唑菌苯胺的重量比为1:50-50:1;

进一步地,活性成分fenpicoxamid和活性成分氟唑菌苯胺的重量比为1:20-20:1;

进一步地,活性成分fenpicoxamid和活性成分氟唑菌苯胺的重量比为1:5-10:1;

进一步地,活性成分fenpicoxamid和活性成分氟唑菌苯胺的重量比为1:3-3:1;

进一步地,活性成分fenpicoxamid和活性成分氟唑菌苯胺的重量比为1:2。

所述的杀菌剂组合物制剂可制成农药领域允许的剂型;

进一步地,所述的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和农药制剂辅助成分;

进一步地,所述农药制剂辅助成分包括载体和助剂;

进一步地,所述载体为水、溶剂或填料中的任一种、二种或三种,水优选去离子水;

进一步地,所述溶剂选自n,n-二甲基甲酰胺、环己酮、甲苯、二甲苯、二甲基亚砜、甲醇、乙醇、三甲基环己酮、n-辛基吡咯烷酮、乙醇胺、三乙醇胺、异丙胺、n-甲基吡咯烷酮、丙醇、丁醇、乙二醇、二乙二醇、乙二醇甲醚、丁醚、乙醇胺、异丙胺、乙酸乙酯或乙腈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填料选自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凹凸棒土、白炭黑、淀粉或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助剂至少包括一种表面活性剂,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和需求,还可加入防冻剂、增稠剂、稳定剂、崩解剂、消泡剂等其他功能性助剂;

进一步地,所述表面活性剂选自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或渗透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其他功能性助剂选自防冻剂、增稠剂、稳定剂、崩解剂或消泡剂中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乳化剂选自农乳500#(烷基苯磺酸钙)、op系列磷酸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600#磷酸酯(苯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乙烯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三乙醇胺盐、农乳400#(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农乳700#(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宁乳36#(苯乙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农乳1600#(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op系列(壬基酚聚氧乙烯醚)、by系列(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农乳33#(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司盘系列(山梨醇酐单硬脂酸)、吐温系列(失水山梨醇脂酸酯聚氧乙烯醚)或aeo系列(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苯磺酸钙、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或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润湿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拉开粉bx、润湿渗透剂f、皂角粉、蚕沙或无患子粉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渗透剂选自渗透剂jfc(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渗透剂t(顺丁烯二酸二异辛酯磺酸盐)、氮酮或有机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或尿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增稠剂选自黄原胶、聚乙烯醇、膨润土、羧甲基纤维素或硅酸镁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稳定剂选自环氧大豆油、环氧氯丙烷、bht、乙酸乙酯、磷酸三苯酯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崩解剂选自膨润土、尿素、硫酸铵、氯化铝、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乳糖、柠檬酸、丁二酸或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消泡剂选自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c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或c8~c10脂肪醇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上述物质均可通过市售获得。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中活性成分fenpicoxamid和活性成分氟唑菌苯胺含量之和为所述的组合物总重量的1%~90%;

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中活性成分fenpicoxamid和活性成分氟唑菌苯胺含量之和为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总重量的10%~50%。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按照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可以配制成农药上可接受的制剂剂型,包括固体制剂、液体制剂、种子处理制剂、其他制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固体制剂为粉剂、可分散片剂、颗粒剂、可溶粉剂、可溶粒剂、可溶片剂、片剂、乳粉剂、乳粒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微囊颗粒剂、粉剂、大粒剂、水分散片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液体制剂为微囊悬浮剂、可分散液剂、乳油、乳粒剂、油乳剂、乳粉剂、水乳剂、微乳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油分散粉剂、悬浮剂、悬乳剂、可溶液剂、超低容量液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种子处理制剂为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干粉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悬浮剂、种子处理液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其他制剂为饵剂、浓饵剂、气体制剂、气雾剂、烟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制剂剂型优选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

进一步地,组合物制备成可湿性粉剂其所含组分及含量优选为:fenpicoxamid0.1%~80%、氟唑菌苯胺0.1%~80%、分散剂2%~10%、湿润剂2%~10%、填料补足余量;

进一步地,组合物制备成水分散粒剂其所含组分及含量优选为:fenpicoxamid0.1%~80%、氟唑菌苯胺0.1%~80%、分散剂3%~12%、湿润剂1%~8%、崩解剂1%~10%、填料补足余量。

进一步地,组合物制备成悬浮剂其所含组分及含量优选为:fenpicoxamid0.1%~80%、氟唑菌苯胺0.1%~80%、分散剂2%~10%、湿润剂2%~10%、消泡剂0.01%~2%、增稠剂0~2%、抗冻剂0~8%、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本发明具备以下优点:1))增效作用明显,不是各组分活性简单的叠加,药效大幅提高;2)防治药效突出,持效期长,抗性风险小;3)有效成分的田间用量下降,降低了生产和使用成本,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4)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组成,作用位点增加,有利于克服和延缓病害抗药性的产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简洁明了,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仅限于这些实施例。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可用于描述本发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制剂制备案例

实施例1:20%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可湿性粉剂(1:3)

配方:5%fenpocoxamid、15%氟唑菌苯胺、6%木质素磺酸钠、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填料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进行二次混匀,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15%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可湿性粉剂(1:2)

配方:5%fenpocoxamid、10%氟唑菌苯胺、3%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3%润湿渗透剂f、白炭黑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10%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可湿性粉剂(1:1)

配方:5%fenpocoxamid、5%氟唑菌苯胺、5%烷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轻质碳酸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40%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可湿性粉剂(3:5)

配方:15%fenpocoxamid、25%氟唑菌苯胺、4%双烷基萘磺酸盐、6%月桂醇硫酸钠、膨润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5:30%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可湿性粉剂(1:5)

配方:5%fenpocoxamid、25%氟唑菌苯胺、6%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6:30%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水分散粒剂(1:1)

配方:15%fenpocoxamid、15%氟唑菌苯胺、6%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硅酸镁铝、0.5%碳酸氢钠、白炭黑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粘结剂、崩解剂、填料经过气流粉碎得到需要的粒径,再送进流化床制粒干燥机内经过制粒及干燥后,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7:30%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水分散粒剂(1:2)

配方:10%fenpocoxamid、20%氟唑菌苯胺、3%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2%拉开粉bx、2%羟乙基纤维素、3%尿素、白炭黑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6。

实施例8:10%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水分散粒剂(1:4)

配方:2%fenpocoxamid、8%氟唑菌苯胺、4%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5%十二烷基硫酸钠、2%硅酸镁铝、2%氯化铝、陶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6。

实施例9:15%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水分散粒剂(1:2)

配方:5%fenpocoxamid、10%氟唑菌苯胺、4%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5%十二烷基硫酸钠、2%羟乙基纤维素、3%尿素、白炭黑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6。

实施例10:25%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水分散粒剂(2:3)

配方:10%fenpocoxamid、15%氟唑菌苯胺、4%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5%十二烷基硫酸钠、2%羟乙基纤维素、2%硅酸镁铝、2%氯化铝、陶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6。

实施例11:25%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悬浮剂(2:3)

配方:10%fenpocoxamid、15%氟唑菌苯胺、2%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3%皂角粉、2%丙二醇、2%硅油、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将分散剂、润湿剂、消泡剂、增稠剂、抗冻剂等助剂经高速剪切混匀,加入活性成分,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在球磨机中研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在5um以下,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悬浮剂。

实施例12:15%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悬浮剂(2:1)

配方:10%fenpocoxamid、5%氟唑菌苯胺、3%酯聚氧乙烯醚、3%十二烷基硫酸钠、2%三甘醇、2%有机硅、3%硅酸镁铝、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1。

实施例13:30%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悬浮剂(1:2)

配方:10%fenpocoxamid、20%氟唑菌苯胺、2%木质素磺酸钠、3%月桂醇硫酸钠、2%三甘醇、4%有机硅、3%明胶、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1。

实施例14:20%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悬浮剂(1:1)

配方:10%fenpocoxamid、10%氟唑菌苯胺、3%酯聚氧乙烯醚、3%十二烷基硫酸钠、2%三甘醇、4%有机硅、3%硅酸镁铝、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1。

实施例15:40%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悬浮剂(2:3)

配方:16%fenpocoxamid、24%氟唑菌苯胺、3%酯聚氧乙烯醚、3%十二烷基硫酸钠、2%三甘醇、4%有机硅、3%明胶、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1。

室内活性案例

实施例16:fenpicoxamid和氟唑菌苯胺混配对小麦白粉病的室内活性。

试验依据:ny/t1156.4-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4部分: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盆栽法》。

试验靶标: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graminis)。

试验仪器:电子天平(感量0.1mg)、喷雾器械、显微镜、锥形瓶、移液管、量筒、血球计数板、计数器等。

试材准备:选用感病小麦盆栽,待幼苗长至2-3叶期。

试验药剂:94%fenpocoxamid原药、97%氟唑菌苯胺原药。

药剂配制:原药用溶剂二甲基甲酰胺溶解,用0.1%吐温80水溶液稀释,设置5个系列质量浓度。

药剂处理:将发病小麦叶片上24小时内产生的白粉病菌新鲜孢子均匀抖落接种于待处理的2-3叶期盆栽小麦苗上。每处理3盆,每盆10株小麦。接种后24小时进行药剂喷雾,每处理4次重复,并设空白对照。

数据调查: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分级调查。采用如下分级方法: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数据统计分析:根据调查的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空白对照病情指数×100

孙云沛法:根据共毒系数(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为ctc≤80为拮抗作用,ctc介于80与120之间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计算公式为:

混剂的实测毒力指数=标准药剂的ec50/混剂的ec50×100

混剂的理论毒力指数=药剂a的毒力指数×药剂a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药剂b的毒力指数×药剂b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的实测毒力指数/混剂的理论毒力指数×100

试验结果:

表1fenpocoxamid与氟唑菌苯胺混配对小麦白粉病的联合毒力结果

试验结果可知(见表1):fenpocoxamid与氟唑菌苯胺混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配比在1:50-50:1时,共毒系数均大于80,说明两者在1:50-5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相加或增效作用;fenpocoxamid与氟唑菌苯胺的配比在1:20-20:1,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fenpocoxamid与氟唑菌苯胺的配比在1:5-10:1,增效作用较为突出,共毒系数均大于160;fenpocoxamid与氟唑菌苯胺的配比在1:3-3:1,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共毒系数均大于200。经发明人试验发现,fenpocoxamid与氟唑菌苯胺的配比优选配比为1:20、1:10、1:5、1:3、1:2、1:1、2:1、3:1、5:1、10:1、20:1;其中fenpocoxamid与氟唑菌苯胺的配比为1:2时增效作用最突出,共毒系数为297.76。

田间药效试验

实施例17:fenpocoxamid与氟唑菌苯胺混配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试验。

试验依据:gb/t17980.20-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

试验靶标: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solani);水稻品种“广两优15”。

环境条件:试验田设在黄陂县涂大村,试验田为沙壤土,肥水中等,前茬为水稻,冬闲田,管理一致,有灌溉条件,水稻纹枯病中等偏重发生,各小区管理条件良好,水稻长势良好,试验前后未施用其他农药。

试验药剂:20%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可湿性粉剂、30%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水分散粒剂、20%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悬浮剂。

对照药剂:10%fenpocoxamid悬浮剂、20%氟唑菌苯胺水分散粒剂、清水对照。

小区面积和重复:小区面积20平方米、每处理4次重复。

施药方法:按每公顷750升药液量折算成各小区的用药量,喷药时在保证打透的前提下尽量喷施稻丛基部,使发病部位充分受药。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7月8日开始施药,间隔7天后(7月15日)施第二次药,共施药2次。

调查、记录:药前(7月8日)调查病情基数,第一次药后7天(7月15日)进行中期结果调查,第2次药后14天(7月29日)进行最终结果调查。

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5丛,共计25丛。采用0-9级分级标准进行调查。分级方法如下:

0级:全株无病;

1级:第四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剑叶为第一片叶);

3级:第三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5级:第二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9级:全株发病,提前枯死。

药效计算方式:

病情指数=∑(各级病茎数×相对级数值)/(总茎数×9)×100

防治效果(%)=[1-(对照区药前病指数×处理区药后病指数)/(对照区药后病指数×处理区药前病指数)]×100

试验结果:

表2fenpocoxamid与氟唑菌苯胺混配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见表2),第1次药后7天,fenpocoxamid与氟唑菌苯胺各处理对水稻纹枯病防效分别为67.6%、80.0%、76.8%,优于单剂的防治效果;第2次药后14天,fenpocoxamid与氟唑菌苯胺各处理对水稻纹枯病防效分别为74.4%、87.2%、83.1%,明显优于单剂的防治效果。

实施例18:fenpocoxamid与氟唑菌苯胺混配防治小麦白粉病

试验依据:gb/t17980.22-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白粉病》。

试验靶标:小麦白粉病(wheatpowderymildew);小麦品种“小偃-22”。

环境条件:试验设在陕西宝鸡市眉县齐镇上庙村小麦田内,冬灌1次,管理水平一般。

试验药剂:20%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可湿性粉剂、30%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水分散粒剂、20%fenpocoxamid·氟唑菌苯胺悬浮剂。

对照药剂:10%fenpocoxamid悬浮剂、20%氟唑菌苯胺水分散粒剂、清水对照。

小区面积和重复:小区面积20平方米、每处理4次重复。

施药方法: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5月8日开始施药,间隔7天后(5月15日)施第二次药,共施药2次。

调查、记录:药前(5月8日)调查病情基数,第一次药后7天(5月15日)进行中期结果调查,第2次药后7天(5月22日)进行最终结果调查。

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0.25平方米,调查每株的旗叶级旗叶下第一片叶。分级方法如下: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药效计算方式: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1-(对照区药前病指数×处理区药后病指数)/(对照区药后病指数×处理区药前病指数)]×100

试验结果:

表3fenpocoxamid与氟唑菌苯胺混配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见表3):末次用药后7天,fenpocoxamid与氟唑菌苯胺各处理对小麦白粉病均表现出了良好的防效,分别为78.88%、84.18%、78.58%,优于单剂的防效74.18%、73.90%。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