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式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段式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外科手术后需要在体腔内放置引流管,将体腔内液体引流出来,以观察体腔内的变化,进而确定治疗方案;如引流管引流出血液,证明体腔内有出血,如果出血量大,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如果引流管引流出肠液或者粪便,证明体腔内有消化道漏,此时可能需要紧急手术,如果引流出脓液,则可能又消化道漏或者体腔内脓肿形成,如果引流出淡黄色或者淡红色液体,则是体腔内正常渗出液体,可以继续观察病情变化;引流管通过负压吸引的方式,将体腔内的液体流出,但是如果引流管放置时间长,容易发生体腔内组织粘连,亦或体腔内组织进入引流管内,最终导致术后拔管出现患者疼痛,器官损伤,出血等情况,临床上因为拔管导致患者吻合口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心脏搭桥手术时搭桥血管经引流管孔进入到引流管内,因为引流管为持续负压吸引状态,此时导致搭桥血管破裂,导致患者大出血死亡的病例每年都会发生;例如在消化道吻合之后拔出引流管时,引流管侧孔的粘连牵拉作用可能导致吻合口破裂,此时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拔管之后由于与体内的粘连或者牵拉体内脏器,导致拔管之后疼痛非常常见。目前临床应用的引流管多数时塑料制品,术后需要拔管,拔管时给患者术后带来疼痛不适,甚至严重的并发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分段式引流装置,采用该引流装置,避免了引流管与组织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了长时间置放粘连问题,减少了拔管时患者的疼痛感,使用效果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分段式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和可吸收管,可吸收管采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制成,可吸收管位于引流管前部外侧面,可吸收管的前端与引流管的前端相齐平或者可吸收管的前端位于引流管的前端前侧;
引流管外周安装有前气囊和后气囊,后气囊位于可吸收管后端部与引流管之间,前气囊位于可吸收管内壁与引流管外壁之间;
引流管的管壁内设置有充气通道,引流管的后端部安装有充气接头,充气接头通过充气通道与前气囊和后气囊相连通。
可吸收管的前端位于引流管的前端前侧,前气囊设置在引流管的前端,可吸收管的前部管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一引流孔,所有第一引流孔均位于引流管前端部的前方,可吸收管的前端部封堵。
可吸收管的前端与引流管的前端相齐平,可吸收管的前端与引流管的前端均为封堵状,前气囊位于可吸收管内部,可吸收管的前部管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二引流孔,引流管的前部管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三引流孔,第三引流孔的孔径小于第二引流孔的孔径,所有的第二引流孔和第三引流孔均位于前气囊的前方。
引流管的管壁内还设置有冲洗通道,冲洗通道的前端延伸至引流管的前端,引流管的后端部安装有冲洗接头,冲洗通道的后端与冲洗接头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充气接头和充气通道向前气囊和后气囊冲入气体,前气囊和后气囊冲开后与可吸收管的内壁顶压贴合,实现将可吸收管固定在引流管外周;引流结束后需要将引流管抽出,此时,通过充气接头抽出前气囊和后气囊内的气体,前气囊和后气囊收缩后实现可吸收管与引流管的分离,体腔内是一个密闭的空间,可吸收管受到体腔内周围器官组织挤压固定,此时可以缓慢将引流管抽出,可吸收管留存体内自行吸收;本实施例可吸收管位于引流管的外侧,避免了引流管与周围器官组织的直接接触,即使装置长时间放置,可吸收管与粘连器官组织,在拔出引流管时,可以避免牵拉粘连器官装置,提高装置使用安全性,解决了技术问题;
另外专利号为zl201921471971.9公布了一种心脏搭桥用可吸收引流管,该引流管在引流时也是采用分段可吸收方式,但是公布的引流管中内置管部和引流蘑菇头部均采用可吸收材料制成,可吸收材料非常昂贵,达到数百元每克,所以此种可吸收引流管在生产时成本较高;本发明包括引流管和可吸收管,引流管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可以降低可吸收管管壁所需的支撑力,降低可吸收管的厚度,最终节约可吸收材料的用量,降低成本更方便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分段式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1和可吸收管2,可吸收管2采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制成,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为可吸收材料,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为聚己内酯、聚乳酸、聚乙烯醇等,可吸收管2位于引流管1前部外侧面,可吸收管2的前端与引流管1的前端相齐平或者可吸收管2的前端位于引流管1的前端前侧;
引流管1外周安装有前气囊3和后气囊4,后气囊4位于可吸收管2后端部与引流管1之间,前气囊3位于可吸收管2内壁与引流管1外壁之间;
引流管1的管壁内设置有充气通道,引流管1的后端部安装有充气接头5,充气接头5通过充气通道与前气囊3和后气囊4相连通。
在使用时,通过充气接头5和充气通道向前气囊3和后气囊4冲入气体,前气囊3和后气囊4冲开后与可吸收管2的内壁顶压贴合,实现将可吸收管2固定在引流管1外周;引流结束后需要将引流管1抽出,此时,通过充气接头5抽出前气囊3和后气囊4内的气体,前气囊3和后气囊4收缩后实现可吸收管2与引流管1的分离,体腔内是一个密闭的空间,可吸收管2受到体腔内周围器官组织挤压固定,此时可以缓慢将引流管1抽出,可吸收管2留存体内自行吸收;本实施例可吸收管2位于引流管1的外侧,避免了引流管1与周围器官组织的直接接触,即使装置长时间放置,可吸收管2与粘连器官组织,在拔出引流管1时,可以避免牵拉粘连器官装置,提高装置使用安全性,解决了技术问题。
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作出改进,可吸收管2的前端位于引流管1的前端前侧,前气囊3设置在引流管1的前端,可吸收管2的前部管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一引流孔6,所有第一引流孔6均位于引流管1前端部的前方,可吸收管2的前端部封堵,第一引流孔6的设置可以减少负压吸引引流时,体腔内组织直接吸入引流管1的前端。
实施例三: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作出改进,可吸收管2的前端与引流管1的前端相齐平,可吸收管2的前端与引流管1的前端均为封堵状,前气囊3位于可吸收管2内部,可吸收管2的前部管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二引流孔7,引流管1的前部管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三引流孔8,第三引流孔8的孔径小于第二引流孔7的孔径,所有的第二引流孔7和第三引流孔8均位于前气囊3的前方,设置第二引流孔7和第三引流孔8的作用,同样为避免负压吸引引流时,体腔内组织直接吸入引流管1的前端,且该使用效果优于实施例二。
实施例四: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作出改进,引流管1的管壁内还设置有冲洗通道,冲洗通道的前端延伸至引流管1的前端,引流管1的后端部安装有冲洗接头9,冲洗通道的后端与冲洗接头9连接,通过冲洗接头9注入水,水进入引流管1的冲洗通道内,由第三引流孔8流出,对引流管1与可吸收管2之间进行冲洗,避免沉积物堵塞第二引流孔7和第三引流孔8,冲洗后在通过引流管1抽出冲洗液体。
本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的形状、材料、结构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