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薄囊双腔支气管插管的制作方法

2021-01-08 10:01:49|328|起点商标网
薄囊双腔支气管插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用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薄囊双腔支气管插管。



背景技术:

紧急气管插管技术已成为心肺复苏及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危急重症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措施。临床需要左右单肺通气是临床急救工作中常用的重要抢救技术,是呼吸道管理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之一,是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对抢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市场上的双腔支气管插管主要是机械通气,手术过程中,在支气管插管的充气气囊上会附着患者的分泌物、痰液等,长时间集聚会影响呼吸道的畅通。而且在插拔管的过程中气管内壁较为干涩,目前都是采用直接拔插,很容易造成患者呼吸道损伤,在手术过程中、拔管前、拔管过程中容易导致患者心血管的应激反应,直接影响到手术是否成功。另外目前虽然在插管中使用了测温技术,但是其在支气管插管未见采用,经临床试验发现,测温位置对于检测的准确性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对于输入氧气时机的选择。

为此,业内人士发明了一种双腔支气管插管,专利号为:201910750079.2,该双腔支气管插管包括双腔支气管插管包括双腔管、支气管封堵管、主气管气囊、支气管固定气囊、支气管封堵气囊、充气管和加药吸痰接头,所述支气管封堵管连接在双腔管的下端,所述主气管气囊设置在双腔管下部外侧壁上,所述支气管固定气囊与支气管封堵气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支气管封堵管的外侧壁上,在所述支气管固定气囊与支气管封堵气囊之间的支气管封堵管上开设有一个喷药吸痰口,所述加药吸痰接头通过穿设在双腔管和支气管封堵管内的管路连通喷药吸痰口,所述充气管连接各气囊充气。在所述支气管封堵管上设有一个测温探头,双腔管的外侧设有连接测温探头的测温接头。所述的测温探头设置在支气管固定气囊与支气管封堵气囊之间的支气管封堵管的外壁上,测温接头通过穿设在双腔管和支气管封堵管内的线路连接测温探头。所述的支气管封堵管的下端设有一个可视探头,可视探头接头通过穿设在双腔管和支气管封堵管内的线路连接可视探头。

但是,上述方案存在的问题是:“所述的测温探头设置在支气管固定气囊与支气管封堵气囊之间的支气管封堵管的外壁上,所述的支气管封堵管的下端设有一个可视探头”,将测温探头和可视探头分别设置在支气管封堵管的外壁和下端,在使用后,应需将其拆卸并进行杀菌消毒,才能避免下次使用出现交叉感染的风险,但是,拆卸安装必然会浪费较多的时间,若测温探头和可视探头为不可拆卸,直接对其进行杀菌消毒,隐蔽部位则无法进行有效的杀菌消毒,最为安全的做法是将其废弃,这样一来必然会增加手术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薄囊双腔支气管插管,能够有效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薄囊双腔支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双腔管、主气管气囊、支气管固定气囊、插管管头、喷药吸痰口、第一管壳、第二管壳、测温探头、可视探头、主气管气囊充气管、支气管气囊充气管、可视探头接头、测温接头和加药吸痰接头,所述双腔管的底面连接有主气管气囊,所述主气管气囊的底面通过气管连接有支气管固定气囊,所述支气管固定气囊的底面连接有插管管头,所述插管管头的左侧面设置有喷药吸痰口,所述插管管头的右侧面内壁设置有第一管壳,所述插管管头的底面一端设置有第二管壳,所述第一管壳的内部安装有测温探头,所述第二管壳的内部安装有可视探头,所述双腔管的左侧分别设置有主气管气囊充气管和支气管气囊充气管,所述双腔管的右侧分别设置有可视探头接头、测温接头和加药吸痰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管壳与插管管头之间密封设置,所述第一管壳和第二管壳的材质均采用的是透明医用塑料。该设计的目的在于:可避免第二管壳内部接触到唾液或分泌物等,同时,采用透明医用塑料制成,可有利于可视探头进行探视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主气管气囊充气管与主气管气囊连接,所述支气管气囊充气管与支气管固定气囊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加药吸痰接头通过穿设在双腔管和插管管头内的管路连通喷药吸痰口。

进一步的,所述可视探头接头通过穿设在双腔管和插管管头内的线路连接可视探头。

进一步的,所述测温接头通过穿设在双腔管和插管管头内的线路连接测温探头。

进一步的,所述双腔管的外壁以及插管管头的外壁均包覆有一层润滑层。

进一步的,所述润滑层为tpu亲水涂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设有喷药吸痰口,加药吸痰接头通过吸痰管连接喷药吸痰口能够及时连续性或者间歇性的吸走聚集在充气气囊上的患者的分泌物、痰液等,保证呼吸道的畅通;加药吸痰接头通过加药导管连接喷药吸痰口,加药导管导入的药液通过喷药吸痰口其喷洒在人体气管中,润滑气管插管和充气气囊附近的气管内膜,减少对患者呼吸道的损伤,减轻手术过程中、拔管前、拔管过程中所致心血管的应激反应;

(2)通过设有测温探头,能够对人体的体温进行准确、实时监控,实现机械通气和对人体气管输入氧气时所需的温度参数的准确性;通过设有可视探头,通过可视探头接口连接可视设备后,插管时可以更迅速找到需插管部位,也能监测肺部情况,使双腔支气管插管功能更加多元化;

(3)通过设有第一管壳和第二管壳,且第一管壳和第二管壳的材质均采用的是透明医用塑料,在进行有效测温和探视的同时,对测温探头和可视探头进行有效防护,避免其接触唾液或分泌物等,使用后,无须将其拆卸杀菌消毒,从而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4)通过设有润滑层,插拔管时进一步减少对患者呼吸道的损伤,减轻手术过程中、拔管前、拔管过程中所致心血管的应激反应;

(5)填补了目前市场对支气管的加药、吸痰、测温、涂层润滑的技术空白,另外,还配有可视功能,通气时随时吸痰、通气时加药功能,增加了插管润滑和可视插管功能,为临床使用提供更大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薄囊双腔支气管插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薄囊双腔支气管插管图1中a的放大图。

图中,1、双腔管;2、主气管气囊;3、支气管固定气囊;4、插管管头;5、喷药吸痰口;6、第一管壳;7、第二管壳;8、测温探头;9、可视探头;10、主气管气囊充气管;11、支气管气囊充气管;12、可视探头接头;13、测温接头;14、加药吸痰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薄囊双腔支气管插管,它包括双腔管1、主气管气囊2、支气管固定气囊3、插管管头4、喷药吸痰口5、第一管壳6、第二管壳7、测温探头8、可视探头9、主气管气囊充气管10、支气管气囊充气管11、可视探头接头12、测温接头13和加药吸痰接头14,所述双腔管1的底面连接有主气管气囊2,所述主气管气囊2的底面通过气管连接有支气管固定气囊3,所述支气管固定气囊3的底面连接有插管管头4,所述插管管头4的左侧面设置有喷药吸痰口5,所述插管管头4的右侧面内壁设置有第一管壳6,所述插管管头4的底面一端设置有第二管壳7,所述第一管壳6的内部安装有测温探头8,所述第二管壳7的内部安装有可视探头9,所述双腔管1的左侧分别设置有主气管气囊充气管10和支气管气囊充气管11,所述双腔管1的右侧分别设置有可视探头接头12、测温接头13和加药吸痰接头14。

所述第二管壳7与插管管头4之间密封设置,所述第一管壳6和第二管壳7的材质均采用的是透明医用塑料。该设计的目的在于:可避免第二管壳内部接触到唾液或分泌物等,同时,采用透明医用塑料制成,可有利于可视探头进行探视工作。

所述主气管气囊充气管10与主气管气囊2连接,所述支气管气囊充气管11与支气管固定气囊3连接。

所述加药吸痰接头14通过穿设在双腔管1和插管管头4内的管路连通喷药吸痰口5。通过设有喷药吸痰口,加药吸痰接头通过吸痰管连接喷药吸痰口能够及时连续性或者间歇性的吸走聚集在充气气囊上的患者的分泌物、痰液等,保证呼吸道的畅通;加药吸痰接头通过加药导管连接喷药吸痰口,加药导管导入的药液通过喷药吸痰口其喷洒在人体气管中,润滑气管插管和充气气囊附近的气管内膜,减少对患者呼吸道的损伤,减轻手术过程中、拔管前、拔管过程中所致心血管的应激反应。

所述可视探头接头12通过穿设在双腔管1和插管管头4内的线路连接可视探头9。通过设有可视探头,通过可视探头接口连接可视设备后,插管时可以更迅速找到需插管部位,也能监测肺部情况,使双腔支气管插管功能更加多元化。

所述测温接头13通过穿设在双腔管1和插管管头4内的线路连接测温探头8。通过设有测温探头,能够对人体的体温进行准确、实时监控,实现机械通气和对人体气管输入氧气时所需的温度参数的准确性。

所述双腔管1的外壁以及插管管头4的外壁均包覆有一层润滑层。通过设有润滑层,插拔管时进一步减少对患者呼吸道的损伤,减轻手术过程中、拔管前、拔管过程中所致心血管的应激反应。

所述润滑层为tpu亲水涂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有第一管壳和第二管壳,且第一管壳和第二管壳的材质均采用的是透明医用塑料,在进行有效测温和探视的同时,对测温探头和可视探头进行有效防护,避免其接触唾液或分泌物等,使用后,无须将其拆卸杀菌消毒,从而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本发明填补了目前市场对支气管的加药、吸痰、测温、涂层润滑的技术空白,另外,还配有可视功能,通气时随时吸痰、通气时加药功能,增加了插管润滑和可视插管功能,为临床使用提供更大便利。

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最佳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