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苗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移苗支架。
背景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是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于无菌状态下培养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等材料的方法。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可实现种苗的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株,也可加快作物及苗木育种。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运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大量生产将具有良好的前景。
但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瓶内生根苗移栽为容器土苗环节中,往往采用幼苗坐栽法,在移苗时将组培苗悬空于育苗盆内,小心填土,尽量避免外力对根系的损伤,并且需要两人配合完成:一人负责提苗,一人填土,移栽过程速度慢、效率低,且常因为手部抖动,增加根系摩擦受损几率,导致移栽成活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苗支架,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得移苗效率高,且防止损坏幼苗根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苗支架,包括两个夹持件和若干个支撑杆,所述夹持件的一端为连接端,另一端为自由端,两个所述夹持件的所述连接端能够转动连接并形成连接点,所述支撑杆分别与两个所述夹持件的外周连接,且操作者通过握持所述支撑杆带动两个所述自由端围绕所述连接点转动至接触或分离,两个所述自由端能够可拆卸连接,两个所述夹持件上相对的一侧均设有软质接触件,且所述夹持件用于夹持幼苗时,所述软质接触件用于接触幼苗,所述支撑杆上设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用于将所述支撑杆卡在育苗盆上端开口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夹持件的横截面为半环,且两个所述自由端接触时,两个所述夹持件围成一个圆环。
优选地,所述软质接触件为海绵,且所述海绵填充满所述半环的内壁,所述海绵与所述半环组成一半圆。
优选地,一个所述夹持件上的自由端固定设有一凸起,且所述凸起的外周套设有硅胶套,另一个所述夹持件上的所述自由端在对应所述凸起的位置设有一凹槽,且所述凸起嵌入至所述凹槽内时,所述硅胶套的外周贴紧所述凹槽的内壁。
优选地,所述支撑杆为四个,且一个所述夹持件外周铰接两个所述支撑杆,同一个所述夹持件上的所述支撑杆分别通过一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夹持件上不同位置,每个所述支撑杆均能够围绕所述夹持件转动,各所述转轴的中心轴与所述夹持件的轴线垂直。
优选地,所述卡接件为锯齿,且每个所述支撑杆上分别设有多个所述锯齿。
优选地,同一个所述夹持件上的两个所述支撑杆在与所述夹持件的轴线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为60°~90°,不同所述夹持件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杆在与所述夹持件的轴线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为90°~120°。
优选地,所述支撑杆的长度为12~15cm。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苗支架,两个夹持件的连接端能够转动连接并形成连接点,支撑杆分别与两个夹持件的外周连接,且操作者通过握持支撑杆带动两个自由端围绕连接点转动至接触或分离,实现对幼苗的夹持与松开,两个自由端能够可拆卸连接,实现夹持到位后固定幼苗,以便下一步填土操作,支撑杆上设有卡接件,卡接件用于将支撑杆卡在育苗盆上端开口的位置,从而在将幼苗固定后,直接通过卡接件卡在育苗盆上来固定幼苗的位置再进行填土,只需要一人即可完成,节省劳动力,提高效率,两个夹持件上相对的一侧均设有软质接触件,且夹持件用于夹持幼苗时,软质接触件用于接触幼苗,固定幼苗的同时也减缓对幼苗的压力,防止损伤幼苗根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一提供的移苗支架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移苗支架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一提供的移苗支架中两个夹持件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二提供的移苗方法中移苗支架使用时的主视图;
图5是图4中移苗支架使用时的俯视图;
图中:1-夹持件,11-连接端,12-自由端,13-凸起,14-凹槽,2-支撑杆,21-卡接件,3-软质接触件,4-幼苗,5-育苗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苗支架,以解决现有移苗过程效率低,且容易对幼苗根系造成损伤的技术问题。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苗支架,包括两个夹持件1和若干个支撑杆2,夹持件1的一端为连接端11,另一端为自由端12,两个夹持件1的连接端11能够转动连接并形成连接点,更优的,两个夹持件1之间也可为铰接,支撑杆2分别与两个夹持件1的外周连接,方便操作与固定,且操作者通过握持支撑杆2带动两个自由端12围绕连接点转动至接触或分离,两个自由端12能够可拆卸连接,在需要夹持幼苗4时两个夹持件1的自由端12分开,夹持幼苗4时将两个夹持件1的自由端12接触并连接,填土完成后两个夹持件1的自由端12再次分开,方便对幼苗4的夹持与固定,两个夹持件1上相对的一侧均设有软质接触件3,且夹持件1用于夹持幼苗4时,软质接触件3用于接触幼苗4,固定幼苗4的同时也减缓对幼苗4的压力,防止损伤幼苗4根系,支撑杆2上设有卡接件21,卡接件21用于将支撑杆2卡在育苗盆5上端开口的位置,从而在将幼苗4固定后,直接通过卡接件21卡在育苗盆5上来固定幼苗4的位置再进行填土,只需要一人即可完成,节省劳动力,提高效率。
具体地,夹持件1的横截面为半环,且两个自由端12接触时,两个夹持件1围成一个圆环,加工方便,且半环设计方便软质接触件3的填充。
软质接触件3为海绵,且海绵填充满半环的内壁,海绵与半环组成一半圆,以便于两个夹持件1连接时,两个夹持件1上的海绵能够接触,从而对幼苗4起到夹持作用。
一个夹持件1上的自由端12固定设有一凸起13,且凸起13的外周套设有硅胶套,另一个夹持件1上的自由端12在对应凸起13的位置设有一凹槽14,且凸起13嵌入至凹槽14内时,硅胶套的外周贴紧凹槽14的内壁,实现两个夹持件1自由端12的稳定连接,同时方便连接与拆卸。
支撑杆2为四个,且一个夹持件1外周铰接两个支撑杆2,同一个夹持件1上的支撑杆2分别通过一转轴转动连接在夹持件1上不同位置,且每个支撑杆2均能够围绕夹持件1转动,各转轴的中心轴与夹持件1的轴线垂直,从而方便根据育苗盆5的高度和直径,调整各个支撑杆2与水平面的夹角,扩大该移苗支架的适用范围。
卡接件21为锯齿,且每个支撑杆2上分别设有多个锯齿,通过锯齿卡在移苗盆上实现幼苗4位置的固定,无需再通过操作人员手持固定,操作方便。
同一个夹持件1上的两个支撑杆2在与夹持件1的轴线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为60°~90°,不同夹持件1上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在与夹持件1的轴线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为90°~120°,即,当各个支撑杆2完全展开至分别平行于夹持件1的上端面时,同一个夹持件1上的两个支撑杆2之间的夹角为60°~90°,不同夹持件1上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之间的夹角为90°~120°,保证两个夹持件1能够最大限度张开,送苗方便,同时通过多个支撑杆2实现该移苗支架的稳定性。
支撑杆2的长度为12~15cm,优选为12cm,满足组培用不同直径(9-20cm)育苗盆5的要求。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移苗支架的移苗方法,在使用时,将两个夹持件1的自由端12分开,夹住幼苗4茎干基部向上1cm处,将夹好幼苗4的移苗支架放置于育苗盆5口,并带动幼苗4调整至育苗盆5圆心位置,根据幼苗4种植高度,调节四个支撑杆2与水平面的夹角,以确定幼苗4的垂直位置,将支撑杆2卡在育苗盆5的上端开口,小心往育苗盆5内填充基质,直到将幼苗4根部完全覆盖,通过支撑杆2将两个自由端12分开,移出移苗支架。
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