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蛹寄生蜂的田间释放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田间昆虫防治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蛹寄生蜂的田间释放器。
背景技术:
生物防治具有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及其他生物安全、防控效果持久、成本低、效益高等优点,从而可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控制害虫种群数量。人为释放寄生蜂,增加田间寄生蜂的数量,是生物防治技术中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寄生蜂的释放方法如下:将寄生蜂蛹制成蛹卡,然后将蛹卡挂在受害植物的四周树干或墙壁上,寄生蜂成虫后寻找寄主;或者将即将成虫羽化的蛹放在挂置的盒子里,授权号为cn202697563u的对比文件中涉及了“寄生蜂竖式释放器”,该专利所述释放器可以降低大风大雨环境对寄生蜂活性的影响,提高了寄生蜂的存活率,但是仍具有以下可改进空间:一、释放器中的寄生蜂释放速度较低,针对虫害较严重的情况治理速度较慢;二、释放器的具体形状设计粗糙、细节考虑不全面,导致风力较大的情况下释放器本体的稳定性较低影响寄生蜂的释放活性;三、每个释放器的腔体内混有蛹寄生蜂的土壤的高度有一定限制,单个的释放腔组成的释放器的蛹寄生蜂的总量较低,种类单一,出蜂数量过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蛹寄生蜂的田间释放器以解决上述一种或多种技术问题。
一种蛹寄生蜂的田间释放器,包括:防雨罩、第一释放腔体、吊挂线,所述防雨罩为弧形旋转壳体,所述第一释放腔体为圆台筒体结构且第一释放腔体上端直径小于第一释放体的下端直径,所述吊挂线包括直接或通过第一连接组件间接连接的三股分接线、吊挂线本体,所述吊挂线中吊挂线本体的上端拴系有挂钩或环状物用于将释放器悬挂固定、分接线下端设置有挂钩用与第一释放腔体上端钩固,所述吊挂线完成防雨罩、第一释放腔体、周边悬挂体的连接,所述第一释放腔体、防雨罩均为透明塑料材质且外壁涂覆有遮光涂层,所述第一释放腔体中放置有混有蛹寄生蜂的土壤层,位于土壤层上方的腔体外壁加工有一排或几排出蜂孔,所述出蜂孔的直径位于3mm~6mm,所述防雨罩的最大直径尺寸大于等于出蜂孔所在圆的直径尺寸。
优选的,所述蛹寄生蜂的田间释放器,所述吊挂线中三股分接线与吊挂线本体直接连接状态下,所述吊挂线本体穿过防雨罩的顶端且吊挂线本体在防雨罩的下方处设置有横向档杆用以固定防雨罩的高度位置;三股分接线与吊挂线本体通过第一连接组件间接连接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上凸的第一扣合圆形片、第二扣合圆形片,所述第一扣合圆形片的顶端上圆面设置有栓系吊挂线本体用的鼻环、顶点下圆面设置有扣合凸起,所述第二扣合圆形片边缘位置设置有三个等角排列的栓系孔、顶点位置设置有与扣合凸起匹配使用的扣合凹槽,所述防雨罩的顶点处设置有橡胶弹性层,所述第一扣合圆形片、第二扣合圆形片分别从防雨罩的上方、下方扣合安装,其中防雨罩顶部的橡胶弹性层处于拉伸状态且紧贴扣合面;所述第一扣合圆形片、第二扣合圆形片板面与防水罩紧密贴合。
优选的,所述蛹寄生蜂的田间释放器,所述防雨罩的下边缘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卡勾,所述第一释放腔体的外壁设置卡扣边,所述卡扣边设置有与所述卡勾配合使用的卡扣槽。
优选的,所述蛹寄生蜂的田间释放器,所述第一释放腔体的下方设置有结构相似的第二释放腔体,所述第二释放腔体的外侧套接固定有第二防雨罩,所述第二防雨罩顶端加工有安装孔,所述第二防雨罩的下端部加工有卡勾,所述第二释放腔体的外壁加工有靠近下端的第一卡台,所述第一卡台加工有与卡勾匹配安装的卡槽;所述第一释放腔体与所述第二释放腔体通过第二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二释放腔体上端的螺纹及第一释放腔体底端面的匹配螺纹;所述第二防雨罩的上端安装孔内侧边缘卡箍在所述第二释放腔体的外壁,所述卡勾嵌入卡槽且卡扣在第一卡台的下板面。
优选的,所述蛹寄生蜂的田间释放器,所述第一释放腔体的下方设置有结构相同的第二释放腔体,所述第二释放腔体的外侧套接固定有第二防雨罩,所述第二防雨罩顶端加工有安装孔且安装孔的内侧边缘套接卡箍在第二释放腔体的外壁,所述第二防雨罩下端设置有卡勾,第二释放腔体的外壁靠近上端位置加工有第二卡台且第二卡台沿圆周方向加工有与卡勾匹配的卡槽,所述卡勾嵌入卡槽且抵住第二卡台的下板面。
优选的,所述蛹寄生蜂的田间释放器,所述第一释放腔体的底端面的圆心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释放腔体上端尺寸对应的定位腔,用于第一释放腔体、第二释放腔体之间的安装定位。
优选的,所述蛹寄生蜂的田间释放器,所述第二释放腔体外壁的出蜂孔直径与第一释放腔体中出蜂孔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优选的,所述蛹寄生蜂的田间释放器,所述第一释放腔体中的出蜂孔的直径位于4mm~5mm。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是具体实施案例1涉及的蛹寄生蜂的田间释放器平面示意图;
图2是具体实施案例1中涉及的蛹寄生蜂的田间释放器平面示意图;
图3是具体实施案例2中涉及的蛹寄生蜂的田间释放器平面示意图;
图4是卡扣槽221、扣合凹槽421、卡槽521的俯视图;
图5、6是卡勾示意图;
图7是图3中第一连接组件的放大示意图;
编号对应的具体结构如下:
防雨罩1,卡勾11,第一释放腔体2,出蜂孔21,卡扣边22,卡扣槽221,吊挂线3,分接线31,吊挂线本体32,第一扣合圆形片41,鼻环411,扣合凸起412,第二扣合圆形片42,扣合凹槽421,第二释放腔体5,第一卡台51,卡槽511,第二卡台52,卡槽521,第二防雨罩6,卡勾6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案例1:
一种蛹寄生蜂的田间释放器,包括:防雨罩1、第一释放腔体2、吊挂线3,所述防雨罩1为弧形旋转壳体,所述第一释放腔体2为圆台筒体结构且第一释放腔体2上端直径小于第一释放体2的下端直径,所述吊挂线3包括直接或通过第一连接组件间接连接的三股分接线31、吊挂线本体32,所述吊挂线3中吊挂线本体32的上端拴系有挂钩或环状物用于将释放器悬挂固定、分接线31下端设置有挂钩用于与第一释放腔体2上端钩固,所述吊挂线3完成防雨罩1、第一释放腔体2、周边悬挂体的连接,将释放器挂置在田间的悬挂体(如树枝或其它可悬挂结构),所述第一释放腔体2、防雨罩1均为透明塑料材质且外壁涂覆有遮光涂层,所述第一释放腔体2中放置有混有蛹寄生蜂的土壤层,位于土壤层上方的腔体外壁加工有一排或几排出蜂孔21,所述出蜂孔21的直径位于4mm或6mm或8mm,所述防雨罩1的最大直径尺寸大于等于出蜂孔21所在圆的直径尺寸。
释放器采取透明塑料材质成本较低且在外部涂覆遮光涂层后仅出蜂孔21位置有光线进入,可利用蛹寄生蜂的趋光性特点提高出蜂速度和效率,通过对出蜂孔21直径大小的限定避免蚂蚁、蠼螋等昆虫对寄生蜂寄主的取食,提高寄生蜂的存活率和羽化率;再者,第一释放腔体2为圆台结构可提高释放器整体的稳定性;再者圆台状的第一释放腔体2下部体积远远大于圆柱体,所以装载蛹寄生蜂的种类和数量增加。
其中,三股分接线31与吊挂线本体32通过第一连接组件间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上凸的第一扣合圆形片41、第二扣合圆形片42,所述第一扣合圆形片41的顶端上圆面设置有栓系吊挂线本体32用的鼻环411、顶点下圆面设置有扣合凸起412,所述第二扣合圆形片42边缘位置设置有三个等角排列的栓系孔、顶点位置设置有与扣合凸起匹配使用的扣合凹槽421,所述防雨罩1的顶点处设置有橡胶弹性层,所述第一扣合圆形片41、第二扣合圆形片42分别从防雨罩1的上方、下方扣合安装,其中防雨罩1顶部的橡胶弹性层处于拉伸状态且紧贴扣合面;所述第一扣合圆形片41、第二扣合圆形片42板面与防水罩1紧密贴合。
间接连接状态下,使用衣帽中常用的暗扣结构使防雨罩1在不钻孔的情况下完成吊挂线3的连接,避免雨水的渗入,且橡胶弹性层的设置防水的同时还有真空吸附的作用,提高扣合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防雨罩1的下边缘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卡勾11,所述第一释放腔体2的外壁设置卡扣边22,所述卡扣边22设置有与所述卡勾11配合使用的卡扣槽221,用于增加防雨罩1、第一释放腔体2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释放腔体2的下方设置有结构相似的第二释放腔体5,所述第二释放腔体5的外侧套接固定有第二防雨罩6,所述第二防雨罩6顶端加工有安装孔,所述第二防雨罩6的下端部加工有卡勾61,所述第二释放腔体5的外壁加工有靠近下端的第一卡台51,所述第一卡台51加工有与卡勾61匹配安装的卡槽511;所述第一释放腔体2与所述第二释放腔体5通过第二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二释放腔体5上端的螺纹及第一释放腔体2底端面的匹配螺纹;所述第二防雨罩6的上端安装孔内侧边缘卡箍在所述第二释放腔体5的外壁,所述卡勾61嵌入卡槽511且卡扣在第一卡台51的下板面。
通过增加第二释放腔体5成倍提高释放器的寄生蜂容纳量,且所述第二防雨罩6的设置可为第二释放腔体5阻挡雨水的入侵。
当然,在承受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继续在第二释放腔体5下方继续设置第三释放腔体、第三防雨罩…,其中第二释放腔体5、第三释放腔体…的材质与第一释放腔体2一样且外部均涂覆有遮光涂层、均在土壤层上方位置的外壁加工有一圈或多圈出蜂孔,上述没有一一描述,均以顺利出蜂为设计基础;所述第二释放腔体5外壁的出蜂孔直径与第一释放腔体中出蜂孔21的尺寸可以相同、可以不同,即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多个释放腔体中放置相同的蛹寄生蜂或不同种类的蛹寄生蜂,满足多种虫害防治的需求。
具体实施案例2:
一种蛹寄生蜂的田间释放器,包括:防雨罩1、第一释放腔体2、吊挂线3,所述防雨罩1为弧形旋转壳体,所述第一释放腔体2为圆台筒体结构且第一释放腔体2上端直径较小,所述吊挂线3包括直接或通过第一连接组件间接连接的三股分接线31、吊挂线本体32,所述吊挂线3中吊挂线本体32的上端拴系有挂钩或环状物用于将释放器悬挂固定、分接线31下端设置有挂钩用于与第一释放腔体2上端钩固,所述吊挂线3完成防雨罩1、第一释放腔体2、周边悬挂体的连接,将释放器挂置在田间的悬挂体(如树枝或其它可悬挂结构),所述第一释放腔体2、防雨罩1均为透明塑料材质且外壁涂覆有遮光涂层,所述第一释放腔体2中放置有混有蛹寄生蜂的土壤层,位于土壤层上方的腔体外壁加工有一排或几排出蜂孔21,所述出蜂孔21的直径位于5mm,所述防雨罩1的最大直径尺寸等于出蜂孔21所在圆的直径尺寸。
释放器采取透明塑料材质成本较低且在外部涂覆遮光涂层后仅出蜂孔21位置有光线进入,可利用蛹寄生蜂的趋光性特点提高出蜂速度和速率,通过对出蜂孔21直径大小的限定避免蚂蚁、蠼螋等昆虫对寄生蜂寄主的取食,提高寄生蜂的存活率和羽化等害虫杀害墙内寄生蜂,提高寄生蜂的存活率;再者,第一释放腔体2为圆台结构可提高释放器整体的稳定性;再者圆台状的第一释放腔体2下部体积远远大于圆柱体,所以装载蛹寄生蜂的数量增加。
其中,三股分接线31与吊挂线本体32通过第一连接组件间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上凸的第一扣合圆形片41、第二扣合圆形片42,所述第一扣合圆形片41的顶端上圆面设置有栓系吊挂线本体32用的鼻环411、顶点下圆面设置有扣合凸起412,所述第二扣合圆形片42边缘位置设置有三个等角排列的栓系孔、顶点位置设置有与扣合凸起匹配使用的扣合凹槽421,所述防雨罩1的顶点处设置有橡胶弹性层,所述第一扣合圆形片41、第二扣合圆形片42分别从防雨罩1的上方、下方扣合安装,其中防雨罩1顶部的橡胶弹性层处于拉伸状态且紧贴扣合面;所述第一扣合圆形片41、第二扣合圆形片42板面与防水罩1紧密贴合。
间接连接状态下,使用衣帽中常用的暗扣结构使防雨罩1在不钻孔的情况下完成吊挂线3的连接,避免雨水的渗入,且橡胶弹性层的设置防水的同时还有真空吸附的作用,提高扣合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防雨罩1的下边缘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卡勾11,所述第一释放腔体2的外壁设置卡扣边22,所述卡扣边22设置有与所述卡勾11配合使用的卡扣槽221,用于增加防雨罩1、第一释放腔体2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释放腔体2的下方设置有结构相同的第二释放腔体5,所述第二释放腔体5的外侧套接固定有第二防雨罩6,所述第二防雨罩6顶端加工有安装孔且安装孔6的内侧边缘套接卡箍在第二释放腔体5的外壁,所述第二防雨罩6下端设置有卡勾61,第二释放腔体5的外壁靠近上端位置加工有第二卡台52且第二卡台52沿圆周方向加工有与卡勾匹配的卡槽521,所述卡勾61嵌入卡槽521且抵住第二卡台52的下板面。
该连接方式可以省却上一方式中的螺纹连接结构。
当然,在承受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继续在第二释放腔体5下方继续设置第三释放腔体、第三防雨罩…,其中第二释放腔体5、第三释放腔体…的材质与第一释放腔体2一样且外部均涂覆有遮光涂层、均在土壤层上方位置的外壁加工有一圈或多圈出蜂孔,上述没有一一描述,均以顺利出蜂为设计基础。
其中,所述第二释放腔体5外壁的出蜂孔直径与第一释放腔体中出蜂孔21的尺寸不同,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多个释放腔体中放置相同的蛹寄生蜂或不同种类的蛹寄生蜂,满足多种虫害防治的需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释放腔体2的底端面的圆心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释放腔体5上端尺寸对应的定位腔,用于第一释放腔体2、第二释放腔体5之间的安装定位,提高释放器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具体实施案例涉及的蛹寄生蜂的田间释放器与对比专利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趋光性出蜂孔的设置提高了寄生蜂释放速度;二、释放器中通过设置防雨罩及圆台形释放腔体在提高寄生蜂存放量的基础上优化释放器的稳固性;三、多个释放腔体上下连接式固定,成倍提高寄生蜂的释放数量及释放速度;四、增加同时释放寄生蜂的种类和数量;五、本实用新型采用透明塑料材质,成本较低。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