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的下止具及拉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链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拉链的下止具及拉链。
背景技术:
拉链根据其下端开合类型分为开口拉链和闭口拉链。开口拉链一般设置在服装上,开口拉链是由两根独立的单侧牙链,通过插棒和插座以及拉头组合而成的拉链,两条单侧牙链底端的插棒和插座可以分开。闭口拉链一般常用于裤子或裙子的门襟处,闭口拉链是指两根单侧牙链在底端通过下止部件合并在一起的拉链,两根单侧牙链的底端无法随意分开,这类拉链一般常用于裤子或裙子的门襟处。
一般情况下,由于闭口拉链底端的封闭,无法随意分开,将闭口拉链缝制到物品上时,需要先将带有链牙的布带与拉链的拉头组装好,在进行缝制过程中还需要滑动拉头,回避拉头所形成的障碍。这就使得安装闭口拉链的物品缝制位置受到限制,难以调整。
对于闭口拉链,也出现了改进的结构,现有的一种闭口拉链的底端止码,拉链包括拉头和两条单侧牙链;拉头包括:后翼板;引导柱,其竖立设置在所述后翼板上;前翼板,其从所述引导柱向下延伸;两个左右设置的引导凸缘部,每个所述引导凸缘部与所述后翼板连接,每个所述引导凸缘部与所述前翼板连接,拉头的前后方向就是拉头的厚度方向;沿着从下到上的方向,两个所述引导凸缘部由相互接近的位置过渡到相互远离的位置;所述后翼板、所述引导柱、所述前翼板和两个引导凸缘部,形成引导两条单侧牙链的链牙部通过的y字状的链牙引导路;
底端止码,具有两分型的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分别设置在两个单侧牙链上,至少两对钩状联接头和联接凹入部分分别在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的相对表面上形成。而且为了使得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能够稳定地连接,沿着拉链的长度方向,至少有两对钩状联接头和联接凹入部分是依次设置。闭口拉链的底端止码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对应的单侧牙链可以分别与物品缝制,随后再用拉头将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安装在一起。
但是,y字状的链牙引导路包括底部开口和连接所述底部开口上端的两个肩口,所述底部开口处于两个所述引导凸缘部的下部之间,每个所述肩口处于引导柱与相应的所述引导凸缘部的上部之间,即两个引导凸缘部的上部是向外延伸的;底端止码是一对左右方向上相互卡合的构造,而在拉链厚度方向上,底端止码的前侧面与拉头的前翼板之间有一定距离,底端止码的后侧面与拉头的后翼板之间有一定距离,也就是说,在拉链的厚度方向上,底端止码与拉头之间有间隙,底端止码与拉头摩擦,底端止码受到前后方向的施力时,底端止码仍然有被打开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链的下止具及拉链,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链的下止具,拉链包括拉头和两条单侧牙链;所述拉头包括:
后翼板;
引导柱,其竖立设置在所述后翼板上;
前翼板,其从所述引导柱向下延伸;
两个左右设置的引导凸缘部,每个所述引导凸缘部与所述后翼板连接,每个所述引导凸缘部与所述前翼板连接;沿着从下到上的方向,两个所述引导凸缘部由相互接近的位置过渡到相互远离的位置;
所述后翼板、所述引导柱、所述前翼板和两个引导凸缘部,形成引导两条单侧牙链的链牙部通过的y字状的链牙引导路;所述链牙引导路包括底部开口和连接所述底部开口上端的两个肩口,所述底部开口处于两个所述引导凸缘部的下部之间,每个所述肩口处于引导柱与相应的所述引导凸缘部的上部之间;
下止具,包括:相对设置的承接构件和咬合构件;
所述承接构件和所述咬合构件分别设置在两个单侧牙链的布带上;
所述咬合构件的靠近所述承接构件的侧面上设有钩状接头,所述承接构件的靠近所述咬合构件的侧面上设有供所述钩状接头插入的承接凹陷部;
所述咬合构件的远离所述承接构件的侧面上设有凹口,所述凹口延伸至所述咬合构件的底部;
所述承接构件和所述咬合构件的前侧面上均设置有前侧止脱凸部,所述承接构件和所述咬合构件的后侧面上均设置有后侧止脱凸部。
本实用新型的拉链的下止具在安装时,将承接构件和咬合构件分别穿入两个肩口中,咬合构件的远离所述承接构件的侧面上设有凹口,凹口延伸至所述咬合构件的底部,在拉头向上拉动的过程中,咬合构件的下部不会与拉头的引导凸缘部产生面与面的接触,便于拉头经过承接构件和咬合构件,使得承接构件和咬合构件能够顺应拉头的结构进行移动,咬合构件在移动过程中能够向着承接构件大幅度地倾斜翻转,使得承接构件和咬合构件能够方便地咬合在一起。前侧止脱凸部用于抵接拉头的前板,后侧止脱凸部用于抵接拉头的后板,也就是说,前侧止脱凸部处于下止具的前侧面与拉头的前翼板之间,后侧止脱凸部处于下止具的后侧面与拉头的后翼板之间;拉头向下移动要将承接构件和咬合构件分开时,前侧止脱凸部和后侧止脱凸部能够卡在拉头的内部,提供阻挡力,防止承接构件和咬合构件轻易分开。因此,该拉链的下止具安装方便,拉链的下止具结合的成功率高,且能够防止下止具的承接构件和咬合构件轻易开启。
优选地,所述前侧止脱凸部和所述后侧止脱凸部的结构相同;所述前侧止脱凸部为条状止脱件,所述条状止脱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下止具的纵向长度方向同向。条状止脱件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优选地,所述前侧止脱凸部和所述后侧止脱凸部的结构相同;所述前侧止脱凸部为导向止脱件,所述导向止脱件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连接的倾斜部和平面部;所述倾斜部上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的下端低于所述倾斜面的上端,所述倾斜面的上端与所述平面部连接。导向止脱件的设置,使得拉头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先经过倾斜部,再经过平面部,能够便于下止具的组装。
优选地,前侧止脱凸部和所述后侧止脱凸部的结构不同;前侧止脱凸部和所述后侧止脱凸部的其中一个为条状止脱件,另一个为导向止脱件;所述条状止脱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下止具的纵向长度方向同向;所述导向止脱件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连接的倾斜部和平面部;所述倾斜部上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的下端低于所述倾斜面的上端,所述倾斜面的上端与所述平面部连接。前侧止脱凸部和所述后侧止脱凸部的结构不同,能够使得拉头内部受到不同的阻挡力,能够有效阻挡拉头向下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前侧止脱凸部为所述条状止脱件,所述后侧止脱凸部为导向止脱件。
优选地,所述咬合构件上设有抵接接头,所述承接构件上设有供所述抵接接头插入的抵接凹槽。抵接接头插入于抵接凹槽中,能够增强拉链的下止具结合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抵接接头处于所述钩状接头的上方。在工作人员误操作向上拉动拉头时,钩状接头先与承接凹陷部结合,抵接接头再与抵接凹槽结合,该结构能够便于下止具快速稳定地进行结合。在工作人员误操作向下拉动拉头,将拉链的下止具打开时,处于上方的抵接接头与处于下方的钩状接头相比较,处于上方的抵接接头更容易被打开,这就能够减少拉动拉头向下移动打开下止具的力量,以避免工作人员误操作对承接构件和咬合构件的外部侧面造成较大磨损,而导致的下止具无法复原,只能废弃的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抵接接头头端为沿着所述咬合构件的纵向长度方向延伸的平面,所述承接构件和所述咬合构件结合时,所述下止具的纵向长度的三分之一小于所述抵接接头的头端的纵向长度。该结构使得抵接接头的头端的纵向长度较长,便于下止具的安装。
进一步地,当所述承接构件和所述咬合构件结合时,下止具的横向长度的中垂线处于所述抵接接头的头端的端面上。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拉链,拉链上设有所述的拉链的下止具。
本实用新型的拉链的下止具及拉链,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拉链的下止具的结合,工作人员通过手动操作就能够完成下止具的结合,所以,本实用新型的拉链的下止具的组装无需采用机器设备,这就能够降低安装成本;前侧止脱凸部和后侧止脱凸部的设置,又能够防止下止具的承接构件和咬合构件轻易打开;在将拉链与物品进行缝制的过程中,能够先将带有链牙部的布带与物品进行缝制,再将链牙部与拉头进行组装,这就能够避免物品缝制位置受到限制的问题,并且使布带与物品进行缝制的过程中,无需回避拉头,提高了物品缝制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实施例1的拉链的下止具的承接构件和咬合构件分别设置在布带上,且处于分开状态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实施例1的拉链的下止具的承接构件和咬合构件分别设置在布带上,且处于结合状态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实施例1的拉链的下止具的咬合构件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实施例1的拉链的下止具的承接构件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为实施例1的拉链的下止具的承接构件和咬合构件分别穿入于肩口中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为实施例1的拉链的下止具的咬合构件的钩状接头向着承接构件的承接凹陷部移动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为实施例1的拉链的下止具的钩状接头插入承接凹陷部中,且凸起部插入限位凹槽中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8显示为实施例1的拉链的下止具的承接构件和咬合构件结合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9显示为实施例1的拉链的下止具的承接构件和咬合构件结合,且形成了三角支撑的结构后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10显示为实施例1的拉链的下止具的承接构件和咬合构件结合,被压在拉头的底部开口中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11显示为实施例1的拉链的下止具的承接构件和咬合构件结合,被压在拉头的底部开口中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图12显示为实施例1的拉链的下止具的承接构件和咬合构件结合后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显示为实施例1的拉链的下止具的咬合构件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图14显示为实施例1的拉链的下止具的咬合构件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15显示为实施例1的拉链的下止具的咬合构件的前侧设置条状止脱件,咬合构件的后侧设置导向止脱件的纵向结构示意图。
图16显示为实施例1的拉链的下止具的承接构件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图17显示为实施例1的拉链的下止具的承接构件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18显示为实施例1的拉链的下止具的承接构件的前侧设置条状止脱件,承接构件的后侧设置导向止脱件的纵向结构示意图。
图19显示为实施例2的拉链的下止具的咬合构件的前侧和后侧均设置条状止脱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显示为实施例2的拉链的下止具的承接构件的前侧和后侧均设置条状止脱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显示为实施例3的拉链的下止具的咬合构件的前侧和后侧均设置条状止脱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显示为实施例3的拉链的下止具的承接构件的前侧和后侧均设置条状止脱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显示为本实施例的拉头经过拉链的下止具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显示为本实施例的拉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拉头
11后翼板
12引导柱
13前翼板
14引导凸缘部
141前引导凸缘
142后引导凸缘
15链牙引导路
151底部开口
152肩口
20单侧牙链
21链牙部
22布带
100承接构件
101承接构件的下表面
102承接构件的上表面
110承接凹陷部
120容纳部
130抵接凹槽
140凸起部
200咬合构件
201咬合构件的下表面
210钩状接头
211钩状接头的头端
220凹口
230抵接接头
231抵接接头的头端
240限位凹槽
310第一联接阶梯
320第二联接阶梯
330第三联接阶梯
340第四联接阶梯
400前侧止脱凸部
500后侧止脱凸部
610倾斜部
611倾斜面的下端
612倾斜面的上端
620平面部
s1下止具的纵向长度s1
s2抵接接头的头端的纵向长度s2
s3下止具的横向长度s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在以下的说明中,下止具的上侧是指相对于图10纸面的上侧,下止具的下侧是指相对于图10纸面的下侧,下止具的前侧是指相对于图10纸面的近前侧,下止具的后侧是指相对于图10纸面的里侧,下止具的左侧是指相对于图10纸面的左侧,下止具的右侧是指相对于图10纸面的右侧。
拉头的上侧是指相对于图23纸面的上侧,拉头的下侧是指相对于图23纸面的下侧,拉头的左侧是指相对于图23纸面的左侧,拉头的右侧是指相对于图23纸面的右侧,拉头的后侧是指相对于图23纸面的里侧,拉头的前侧是指相对于图23纸面的近前侧。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18,以及图23和图24所示,本实施例的拉链的下止具,拉链包括拉头10和两条单侧牙链20;
所述拉头10包括:
后翼板11;
引导柱12,其竖立设置在所述后翼板11上;
前翼板13,其从所述引导柱12向下延伸;
两个左右设置的引导凸缘部14,每个所述引导凸缘部14与所述后翼板11连接,每个所述引导凸缘部14与所述前翼板13连接;沿着从下到上的方向,两个所述引导凸缘部14由相互接近的位置过渡到相互远离的位置;
所述后翼板11、所述引导柱12、所述前翼板13和两个引导凸缘部14,形成引导两条单侧牙链20的链牙部21通过的y字状的链牙引导路15;所述链牙引导路15包括底部开口151和连接所述底部开口151上端的两个肩口152,所述底部开口151处于两个所述引导凸缘部14的下部之间,每个所述肩口152处于引导柱12与相应的所述引导凸缘部14的上部之间;
下止具,包括:相对设置的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分别设置于两条单侧牙链20的布带22上;
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分别设置在两个单侧牙链20的布带22上;
咬合构件200的靠近承接构件100的侧面上设有钩状接头210,承接构件100的靠近咬合构件200的侧面上设有供钩状接头210插入的承接凹陷部110;
咬合构件200的远离承接构件100的侧面上设有凹口220,凹口220延伸至咬合构件200的底部;
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的前侧面上均设置有前侧止脱凸部400,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的后侧面上均设置有后侧止脱凸部500。
从安装的角度来看,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安装前,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穿入拉头10内部的y字状的链牙引导路15的肩口152,随后拉头10向上移动;安装过程中,引导柱12经过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的内侧面与引导柱12摩擦后上升,同时,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顺应y字状的链牙引导路的肩口152的结构,呈“倒八字”形打开。而在引导柱12经过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后,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相互结合。最后,拉头10通过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并移动至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的上方后,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结合完毕。在现有技术中,引导柱经过底端止码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后,拉头的引导凸缘部与底端止码的侧面会有大面积地相互摩擦,该摩擦力阻止拉头顺利向上移动,甚至导致拉头与底端止码卡住。所以,需要大幅度减少底端止码与引导凸缘部之间面与面的摩擦,这样就可以减少现有技术中的底端止码与拉头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力,保证拉头顺利通过底端止码。
本实用新型的拉链的下止具在安装时,将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分别穿入两个肩口12中,咬合构件200的远离承接构件100的侧面上设有凹口220,凹口220延伸至咬合构件200的底部,在拉头10向上拉动的过程中,咬合构件200的下部不会与拉头10的引导凸缘部14产生面与面的摩擦,便于拉头经过承接构件和咬合构件,使得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能够顺应拉头10的结构进行移动,如图5至图8所示为承接构件100与咬合构件200进行结合的过程,咬合构件200在移动过程中能够向着承接构件100大幅度地倾斜翻转,咬合构件200的倾斜翻转的角度大于咬合构件200在移动前与拉头10移动的方向所成的夹角,使得钩状接头210与承接凹陷部110结合的空间充分,即承接构件100的翻转空间充分,这样的结构便于钩状接头210插入承接凹陷部110中,使得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能够方便地咬合在一起,避免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结合不良。图5中,咬合构件200在移动前与拉头10移动的方向所成的夹角为角a,角a是咬合构件200在移动前,咬合构件200的远离承接构件100的侧面的延长线l3与表示拉头10移动的方向的线l4之间的夹角;图8中,咬合构件200的倾斜翻转的角度为角b,角b是咬合构件200在移动前,咬合构件200的远离承接构件100的侧面的延长线l3与咬合构件200的倾斜翻转到结合位置时,咬合构件200的远离承接构件100的侧面的延长线l5之间的夹角。
当钩状接头210插入于承接凹陷部110中时,承接构件100的下表面101处于咬合构件200的下表面201的下方,该结构咬合构件200向着承接构件100翻转的过程中,咬合构件200的下部不会在引导凸缘部14卡住,便于咬合构件200进行倾斜翻转。因此,工作人员通过手动操作也能够将拉链的下止具进行安装,提高拉链的下止具结合的成功率。
由于咬合构件200上设置了凹口220,咬合构件200的与拉头10的引导凸缘部14接触的侧面在拉头10长度方向上呈现自上向下收紧的弧状结构,这种弧状结构与拉头10内部的上宽下窄的y字状的链牙引导路15相对应,这样在拉头10向上拉动的过程中,咬合构件200能够顺应拉头10的结构进行移动;而且,咬合构件200在移动过程中,在凹口220接触到引导凸缘部14时,咬合构件200能以引导凸缘部14为支点,并顺应引导凸缘部14的形状,向左侧翻转;同时,承接构件100顺应引导凸缘部14的形状,也向左侧倾斜,使得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能够方便地咬合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图2显示为拉头10安装在拉链上后,一对单侧牙链20结合,拉头10拉到上方时拉链下端的状态,该拉链组装成为一条闭口拉链。图9显示为拉头10安装在拉链上后,一对单侧牙链20被打开,拉头10拉到最下方,被下止具阻挡的状态,这时该拉链组装成为一条闭口拉链。
本实施例中,每个引导凸缘部14包括前引导凸缘141和后引导凸缘142;前引导凸缘141与前翼板13连接,后引导凸缘142与后翼板11连接,两个引导凸缘部14的前引导凸缘141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设置,两个引导凸缘部14的后引导凸缘142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设置。
前侧止脱凸部400用于抵接拉头10的前板14,后侧止脱凸部500用于抵接拉头10的后板15,也就是说,前侧止脱凸部400处于下止具的前侧面与拉头10的前翼板13之间,后侧止脱凸部500处于下止具的后侧面与拉头10的后翼板11之间;拉头10向下移动要将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分开时,前侧止脱凸部400和后侧止脱凸部500能够卡在拉头10的内部,提供阻挡力,防止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轻易分开。因此,该拉链的下止具安装方便,拉链的下止具结合的成功率高,且能够防止下止具的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轻易开启。
前侧止脱凸部400和后侧止脱凸部500的结构不同;前侧止脱凸部400为条状止脱件,后侧止脱凸部500为导向止脱件;条状止脱件的长度方向与下止具的纵向长度同向;导向止脱件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连接的倾斜部610和平面部620;倾斜部610上具有倾斜面,倾斜面的下端611低于倾斜面的上端612,倾斜面的上端612与平面部620连接。
前侧止脱凸部400和后侧止脱凸部500的结构不同,能够使得拉头10在移动过程中,在前后方向上,拉头10的内部受到不同的阻挡力,能够有效阻挡拉头10向下移动。其中,导向止脱件的设置,使得拉头10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先经过倾斜部610,再经过平面部620,能够便于下止具的组装;条状止脱件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咬合构件200的后侧止脱凸部500处于咬合构件200的左侧边缘,且咬合构件200的后侧止脱凸部500延伸至咬合构件200的顶部;承接构件100的后侧止脱凸部500处于承接构件100的左侧边缘,且咬合构件200的后侧止脱凸部500延伸至承接构件100的顶部;该结构使得使下止具的厚度总体上呈现为上厚下薄的状态,所以拉头10由上向下的下降并穿过下止具时,该后侧止脱凸部500的构造能给下止具提供更稳定的阻挡力。
咬合构件200上设有抵接接头230,承接构件100上设有供抵接接头230插入的抵接凹槽130。抵接接头230插入于抵接凹槽130中,能够增强拉链的下止具结合的稳定性。为了便于安装和分开抵接接头230与抵接凹槽130,本实施例中,抵接接头230的头端231为平面。
抵接接头230处于钩状接头210的上方。在工作人员误操作向上拉动拉头10时,钩状接头210先与承接凹陷部110结合,抵接接头230再与抵接凹槽130结合,该结构能够便于下止具快速稳定地进行结合。在工作人员误操作向下拉动拉头10,将拉链的下止具打开时,处于上方的抵接接头230与处于下方的钩状接头210相比较,处于上方的抵接接头230更容易被打开,这就能够减少拉动拉头10向下移动打开下止具的力量,则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的外部侧面受到的摩擦力较小,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的外部侧面不容易造成磨损,所以,即便工作人员误操作向下拉动拉头10,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仍然能够重新组装后使用,这就能够避免工作人员误操作对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的外部侧面造成较大的磨损,而导致的下止具无法复原,只能废弃的情况。
抵接接头230头端231为沿着咬合构件200的纵向长度方向延伸的平面,咬合构件200的纵向长度方向与下止具的纵向长度方向同向;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结合时,下止具的纵向长度s1的三分之一小于抵接接头230的头端231的纵向长度s2。该结构使得抵接接头230的头端231的纵向长度较长,使得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形成抵接的区域较大,便于下止具快速的安装。
由于拉头的移动路径是与下止具的横向长度s3的中点相交的,当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结合时,下止具的横向长度s3的中垂线处于抵接接头230的头端231的端面上。本实施例中,抵接接头230的头端231的端面为平面,该结构能够便于拉头拉动的过程中将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进行组装和拆卸。
当钩状接头210插入于承接凹陷部110中时,承接构件100的下表面101处于咬合构件200的下表面201的下方,咬合构件200向着承接构件100翻转的过程中,咬合构件200的下部不会在肩口12与底部开口11的连接处卡住,便于咬合构件200进行倾斜翻转。因此,工作人员通过手动操作也能够将拉链的下止具进行安装,提高拉链的下止具结合的成功率。
钩状接头210的头端211与抵接接头230的头端231相比,钩状接头210的头端211较靠近承接构件100所连接的布带22。该结构使得钩状接头210与承接凹陷部110的咬合更稳定,同时使得抵接接头230更容易被打开。
承接构件100的靠近咬合构件200的侧面的底部设有凸起部140,咬合构件200的底部设有供凸起部140插入的限位凹槽240。凸起部140是从承接构件100的侧面的底部向着咬合构件200延伸而形成的,该结构使得承接构件100底部与咬合构件200的底部也形成咬合结构,使得下止具的结合更稳定。
咬合构件200的纵向长度l1的二分之一大于凹口220的纵向长度l2。该结构使得咬合构件200未设置凹口220的区域的长度较大,使得咬合构件200的整体强度得以保证。本实施例中,凹口220的纵向长度l2与咬合构件200的纵向长度l1的比值为9比20。
凹口220的横向长度w1与咬合构件200的横向长度w2的比值大于七分之一,且小于三分之一;咬合构件200的横向长度w2中的小部分区域为凹口220,保证了咬合构件200的强度。本实施例中,凹口220的横向长度w1与咬合构件200的横向长度w2的比值为六分之一。
承接构件100的上表面102上设有供引导柱12插入的容纳部120。当下止具结合后,当工作人员误操作将拉头10向下拉动时,引导柱12的下端插入于容纳部120,引导柱12与承接构件100的上表面102接触是点接触,咬合构件200的凹口220的上端部与拉头10的内部是点接触,承接构件100与拉头10的内部是面接触,两处点接触和一处面接触,形成了三角支撑的结构,使得拉头10向下拉动时,结合的下止具依然具有阻挡力,不易被打开,使得下止具能够实现更好的下止效果。
沿着咬合构件200的前后方向,在咬合构件200上设有两个钩状接头210,两个钩状接头210通过第一联接阶梯310连接;沿着咬合构件200的前后方向,在咬合构件200上设有两个抵接接头230,两个抵接接头230通过第二联接阶梯320连接;沿着承接构件100的前后方向,在承接构件100上设有两个承接凹陷部110,两个承接凹陷部110通过第三联接阶梯330连接;沿着承接构件100的前后方向,在承接构件100上设有两个抵接凹槽130,两个抵接凹槽130通过第四联接阶梯340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拉链,拉链包括拉头10和两条单侧牙链20,拉头10的内部供两条单侧牙链20的链牙部21穿过的通道包括底部开口11和连接底部开口11上端的两个肩口12,两个肩口12之间设有引导柱12;拉头10上设有前板14和后板15,前板14上连接拉片,拉链的两个单侧牙链20的布带22上设有拉链的下止具。
实施例2
如图19和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前侧止脱凸部400和后侧止脱凸部500的结构相同;前侧止脱凸部400为条状止脱件,条状止脱件结构简单,本实施例的条状止脱件处于承接构件100或咬合构件200的纵向长度的中部。
实施例3
如图21和图2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前侧止脱凸部400和后侧止脱凸部500的结构相同;前侧止脱凸部400为导向止脱件。前侧止脱凸部400和后侧止脱凸部500均为导向止脱件,能够提高下止具的安装效率。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拉链的下止具的结合,工作人员通过手动操作就能够完成下止具的结合,所以,本实用新型的拉链的下止具的组装无需采用机器设备,这就能够降低安装成本;前侧止脱凸部400和后侧止脱凸部500的设置,又能够防止下止具的承接构件100和咬合构件200轻易打开;另外,在将拉链与物品进行缝制的过程中,能够先将带有链牙部21的布带22与物品进行缝制,再将链牙部21与拉头10进行组装,这就能够避免物品缝制位置受到限制的问题,并且使布带22与物品进行缝制的过程中,无需回避拉头10,提高了物品缝制的效率。
综上,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