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3-11 10:03:22|351|起点商标网
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扁平管及翅片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特别涉及引导滞留于翅片的水的导水构件的配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以往的热交换器中,已知为了使热交换性能提高而具备扁平管的热交换器,所述扁平管是截面为扁平多孔形状的传热管。作为这样的热交换器,存在将扁平管配置成使管轴方向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地配置的热交换器。这样的热交换器在扁平管的管轴方向上排列配置板状的翅片,在通过翅片之间的空气与在扁平管内流动的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
[0003]
在这样的热交换器中,已知配置有具有与热交换器的下端相向的面的间隔件的热交换器(例如专利文献1)。间隔件将结露水从热交换器的下端引导到底框架。
[0004]
在先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46420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8]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热交换器中,在由翅片和扁平管构成的热交换部的下方,遍及翅片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整个区域地配置间隔件。因此,存在如下这样的课题:顺着翅片流下的水会滞留于翅片与间隔件的上表面之间。因此,在热交换部的下端部,水滞留并封闭翅片之间的风路,通过热交换部的空气的量下降,热交换性能下降。另外,当在低温外部空气条件下使用热交换器的情况下,滞留的水会冻结,冻结部以此为起点扩大,热交换部也有可能破损。
[0009]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得到通过促进从热交换部的排水来提高相对于结霜的耐力及热交换性能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
[0010]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1]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具备:扁平管;翅片,所述翅片由具有在长度方向和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板面的板状体形成,使所述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配置,并配置成与所述扁平管的管轴交叉;以及第一导水构件,所述第一导水构件配置在所述翅片的下方,所述翅片具备:管配置区域,所述管配置区域设置于作为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方的端缘的管配置侧端缘,并形成供所述扁平管插入的插入部;以及导水区域,所述导水区域是位于作为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方的端缘的导水侧端缘侧且没有形成所述插入部的部分,所述第一导水构件具备:第一上表面,所述第一上表面与所述翅片的下端部相向;第一棱线,所述第一棱线是在与所述管轴垂直的截面中位于所述第一上表面的端部的棱线中的、接近所述导水侧端缘的一方的棱线;以及第二棱线,所述第二棱线是在与所述管轴垂直的截面
中位于所述第一上表面的端部的棱线中的、接近所述管配置侧端缘的一方的棱线,所述第二棱线位于所述翅片的所述导水区域的下方。
[0012]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单元具备上述热交换器和向所述热交换器输送空气的送风机,所述热交换器配置成所述导水区域位于比所述管配置区域靠上风侧的位置。
[0013]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搭载上述热交换器单元。
[0014]
发明的效果
[0015]
根据本发明,由于作为第一导水构件的棱线中的、接近管配置区域的一方的棱线的第二棱线设置在翅片的导水区域的下方,所以翅片的下端部的水从第一导水构件的第二棱线向下方流动,促进从热交换器的排水。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0017]
图2是应用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说明图。
[0018]
图3是图1的热交换器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
[0019]
图4是图1的热交换器的局部主视图。
[0020]
图5是从翅片侧观察图3的导水构件得到的局部俯视图。
[0021]
图6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比较例的热交换器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
[0022]
图7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比较例的热交换器的局部主视图。
[0023]
图8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部的变形例的热交换部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
[0024]
图9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部的变形例的热交换部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
[0025]
图10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部的变形例的热交换部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
[0026]
图11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部的变形例的热交换部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
[0027]
图12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部的变形例的热交换部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
[0028]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0029]
图14是图13的热交换器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
[0030]
图15是作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的热交换器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
[0031]
图16是作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的热交换器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
[0032]
图17是作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的热交换器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
[0033]
图18是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
[0034]
图19是图18的热交换器的局部主视图。
[0035]
图20是从翅片侧观察图18的导水构件得到的局部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以下说明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的实施方式。此外,附图的形态为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另外,在各图中,赋予相同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或与之相当的部分,这点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共通的。另外,说明书全文所表达的构成要素的形态仅为例示,本发明不限定于说明书内的记载。特别是构成要素的组合并不限定于各实施方式中的组合,能够将其他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构成要素应用于另外的实施方式。并且,对于用后缀进行区分等的多个同种设备等,在无需特别区分、确定的情况下,有时省略后缀并记载。另外,
在附图中,各构成构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际不同。此外,各图所示的x、y、z这些各方向在各图中示出共通的方向。
[0037]
实施方式1.
[0038]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0的立体图。图2是应用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循环装置1的说明图。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100搭载于空调装置或冰箱等制冷循环装置1。在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作为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1。制冷循环装置1是利用制冷剂配管90将压缩机3、四通阀4、室外热交换器5、膨胀装置6及室内热交换器7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回路的装置。在制冷循环装置1中,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90内流通,通过利用四通阀4切换制冷剂的流动,从而能够切换制热运转、制冷运转及除霜运转。
[0039]
搭载于室外机8的室外热交换器5及搭载于室内机9的室内热交换器7在附近具备送风机2。在室外机8中,送风机2向室外热交换器5送入外部空气,在外部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另外,在室内机9中,送风机2向室内热交换器7送入室内空气,在室内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热交换器100能够在制冷循环装置1中用作搭载于室外机8的室外热交换器5及搭载于室内机9的室内热交换器7,并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发挥功能。此外,在此,特别将搭载有热交换器100的室外机8及室内机9等设备称为热交换器单元。
[0040]
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100具备热交换部10。在实施方式1中,流入热交换器100的空气沿着x方向流入。在热交换部10的两端配置有集管13、15,扁平管20将集管13与集管15之间连接。从制冷剂配管91流入集管13的制冷剂通过热交换部10,经由集管15向制冷剂配管92流出。在通过热交换部10的空气与在扁平管20内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0041]
图3是图1的热交换器100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图4是图1的热交换器100的局部主视图。图5是从翅片30侧观察图3的导水构件51、52得到的局部俯视图。图3示出从y方向观察图1的热交换部10的与y轴垂直的截面得到的图。图4示出从x方向观察热交换部10得到的图。图5是从配置有翅片30的一侧观察导水构件51、52得到的图。热交换部10是在z方向上并列地排列使管轴朝向y方向的多根扁平管20而构成的。扁平管20构成为在与管轴垂直的截面中具有长轴和短轴的扁平形状。使扁平管20的长轴朝向x方向。另外,以使作为板状体的翅片30的板面48与扁平管20的管轴交叉的方式将翅片30安装于扁平管20。翅片30是使长度方向朝向扁平管20并列的方向的矩形。也就是说,使长度方向朝向z方向并使相对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朝向x方向而延伸设置翅片30。翅片30设置有供扁平管20插入的插入部24。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翅片30的一方的端缘的导水侧端缘31位于上风侧,作为另一方的端缘的管配置侧端缘32位于下风侧。插入部34是设置在翅片30的管配置侧端缘32的缺口,扁平管20插入该插入部34。
[0042]
制冷剂在扁平管20的内部流通,在送入热交换器100的空气与内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沿着扁平管20的管轴方向设置有多个翅片30。相邻的翅片30彼此隔开预定的间隙fp配置,并构成为空气通过间隙fp之间。翅片30通过相邻的翅片30与经过间隙fp的空气接触并将热传递给制冷剂,从而进行热交换。
[0043]
如图3所示,使长度方向朝向扁平管20并列的方向地配置翅片30。也就是说,翅片30的长度方向朝向z方向。在实施方式1中,使长度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地配置翅片30。热交换部10在翅片30的下方具备第一导水构件51及第二导水构件52。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
时将第一导水构件51和第二导水构件52总称为导水构件51、52。
[0044]
如图3所示,导水构件51、52配置在翅片30的下端缘37的下方。在实施方式1中,在导水构件51、52与下端缘37之间隔开空隙地配置有导水构件51、52。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使长度方向朝向y方向地设置导水构件51、52。导水构件51、52的与y轴垂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图3所示的矩形,在上表面57的一方的端部具备第一棱线55,在另一方的端部具备第二棱线56。并且,导水构件51、52从第一棱线55起向下方具备第一侧面58,从第二棱线56起向下方具备第二侧面59。第一侧面58及第二侧面59配置成相对于上表面57正交。此外,导水构件51、52的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于图3所示的形状。只要上表面57与第一侧面58及第二侧面59正交地配置即可,导水构件51、52例如可以是中空的构件,也可以将板状构件折弯而形成上表面57、第一侧面58及第二侧面59。此外,有时将第一导水构件51的上表面57称为第一上表面,将第二导水构件52的上表面57称为第二上表面。
[0045]
第一导水构件51位于导水区域35的下方,所述导水区域35位于翅片30的导水侧端缘31侧。翅片30的导水区域35是位于图3所示的导水侧端缘31与直线l22之间的区域。直线l22是通过设置于翅片30的多个插入部34的导水侧端缘31侧的边缘的直线。导水区域35是没有设置扁平管20的区域,所述扁平管20会阻碍在将z方向相反方向设为重力方向时从翅片30的上部流动的结露水或霜的融化水等水的流动。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导水构件51的第一棱线55和第二棱线56位于导水区域35的下方。也就是说,第一导水构件51的上表面57位于作为导水侧端缘31的延长线的直线l21与直线l22之间。
[0046]
第二导水构件52位于管配置区域36的下方,所述管配置区域36位于翅片30的管配置侧端缘32侧。翅片30的管配置区域36是位于图3所示的管配置侧端缘32与直线l22之间的区域。管配置区域36是在z方向上并列地配置多根扁平管20的区域。在实施方式1中,第二导水构件52的第一棱线55和第二棱线56位于管配置区域36的下方。也就是说,第二导水构件52的上表面57位于作为管配置侧端缘32的延长线的直线l23与直线l22之间。
[0047]
图6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0的比较例的热交换器1000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图7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0的比较例的热交换器1000的局部主视图。比较例的热交换器1000的热交换部1010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部10不同,不具备导水构件51、52。在热交换部1010中,从上部顺着导水区域35流下的水滞留于翅片30的下端部的间隙fp。图6及图7所示的滞留水61示意地表示积存于热交换部1010的最下端部的水。滞留水61由于从热交换部1010的上方流下的水而增加并向下方鼓起,重力的影响变大。然后,当施加于滞留水61的重力g变得大于滞留水61的表面张力st时,滞留水61不再受到表面张力st的影响,从翅片30的下端缘37脱离并落下。落下的滞留水61由配置在热交换部1010的下方的排水盘接受。
[0048]
<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0的效果>
[0049]
比较例的热交换器1000的热交换部1010在积存于下端部的滞留水61受到超过表面张力st的重力g时,排出滞留水61。因此,预定的量的水滞留于比较例的热交换部1010的下端部。与此相对,在热交换部10的下方配置有第一导水构件51及第二导水构件52。因此,当滞留在热交换部10的下端部的水受到重力而向翅片30的下方鼓起时,与第一导水构件51及第二导水构件52中的至少一方接触,产生z方向相反方向的表面张力。因此,由于滞留在热交换部10的下端部的水在z方向相反方向上受到重力和表面张力,所以促进水脱离。
[0050]
特别是在导水侧端缘31与直线l22之间的导水区域35,从热交换部10的上部流下的水容易集中。由于在外部空气为接近零下或零下的低温时,霜会附着于热交换部10,所以制冷循环装置1进行霜融化运转。由于在霜融化运转中向热交换器100输送的空气停止,所以附着于热交换部10的水仅受到重力的影响而使水沿z方向相反方向流下。因此,在热交换部10的导水区域35中,在霜融化运转时受到重力的影响而流下的水的量比较多,利用配置在导水区域35的下方的第一导水构件51促进位于导水区域35的下部的水的排出。
[0051]
另外,当热交换器100在制冷循环装置1中进行作为通常的蒸发器的运转的情况下,空气流入热交换部10。因此,流下到热交换部10的下端部的水由于空气的流动的影响而容易向下风侧移动。因此,水容易滞留于管配置侧端缘32与直线l22之间的管配置区域36的下端部。由于热交换部10在管配置区域36的下方配置有第二导水构件52,所以能够促进水从在作为通常的蒸发器运转时水容易滞留的管配置区域36的下端部排出。
[0052]
如以上那样,根据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0,通过热交换部10在翅片30的下端缘37的下方具备第一导水构件51及第二导水构件52,从而能够促进水从热交换部10排出。通过促进水从热交换部10排出,从而能够抑制翅片30的间隙fp的封闭,热交换性能提高。另外,能够防止由于在低温外部空气条件下滞留在翅片30的间隙fp中的水分的冻结而导致热交换部10破损的情形。而且,由于也能够降低冻结的水的量,所以能够减少在除霜运转时使其融化的热量,所以能够缩短除霜运转时间。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z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但例如使z方向相对于重力方向倾斜地配置热交换器100,也能够得到上述水的排出促进效果。但是,导水构件51、52需要位于翅片30的重力方向下方。
[0053]
<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部10的变形例>
[0054]
图8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部10的变形例的热交换部10a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图8示出与图3相同的截面。热交换部10a相对于热交换部10在使扁平管20倾斜这一点不同。扁平管20a及扁平管20b的位于导水侧端缘31侧的端部21a及端部21b位于比位于管配置侧端缘32侧的端部靠下方的位置。也就是说,扁平管20a及扁平管20b朝向导水区域35而向z方向相反方向倾斜。
[0055]
在实施方式1中,热交换器100使z方向相反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因此,滞留在扁平管20a、20b上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引导到导水区域35。与热交换部10相同地,在热交换部10a中,水也在导水区域35中从热交换部10a的上部流下。除了从上部流下的水以外,扁平管20上的水也从导水区域35引导到翅片30的下端部。在热交换部10a中,在翅片30的下端缘37的下方也配置有导水构件51、52。由于在导水区域35的下方配置有第一导水构件51,所以促进水从导水区域35的下端部排出。另外,由于在管配置区域36的下方也配置有第二导水构件52,所以促进滞留在管配置区域36的下端部的水的排出。
[0056]
由于在作为变形例的热交换部10a中,导水构件51、52为与热交换部10相同的配置,所以能够得到与上述热交换部10同样的效果。另外,由于热交换部10a的扁平管20倾斜地配置,所以即使附着在扁平管20a与扁平管20b之间的中间区域33的水流下并滞留在扁平管20a的上表面,也会被引导到导水区域35。因此,热交换部10a与热交换部10相比,附着在管配置区域36的水的排出性提高。
[0057]
图9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部10的变形例的热交换部10b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图9示出与图3相同的截面。热交换部10b相对于热交换部10变更了导水构件51、52的形
状。热交换部10b具备第一导水构件51a和第二导水构件52a。第一导水构件51a及第二导水构件52a从第二棱线56a起向下方具备第二侧面59a。第二侧面59a倾斜地形成,并成为从第二棱线56a朝向翅片30的管配置侧端缘32侧而向z方向相反方向倾斜的斜面。
[0058]
第一导水构件51a配置在导水区域35的下方,且至少第一棱线55及第二棱线56a配置在导水侧端缘31的延长线与直线l22之间。另外,第二导水构件52a配置在管配置区域36的下方,至少第一棱线55及第二棱线56a配置在管配置侧端缘32的延长线与直线l22之间。
[0059]
图10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部10的变形例的热交换部10c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图10示出与图3相同的截面。热交换部10c相对于热交换部10b进一步变更了导水构件51、52的形状。热交换部10c具备第一导水构件51b和第二导水构件52b。第一导水构件51b及第二导水构件52b从第一棱线55a起向下方具备第一侧面58a。第一侧面58a倾斜地形成,并成为从第一棱线55a朝向翅片30的导水侧端缘31侧而向z方向相反方向倾斜的斜面。第二侧面59a与上述热交换部10b的第一导水构件51a及第二导水构件52a同样地构成。
[0060]
第一导水构件51a、51b及第二导水构件52a、52b从第一棱线55a及第二棱线56a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斜面。因此,当滞留在翅片30的下端缘37的水与导水构件51a、51b、52a、52b接触时也与成为斜面的第一侧面58a或第二侧面59a接触,由于表面张力而水容易引导到斜面侧。因此,导水构件51a、51b、52a、52b的使水排出的性能提高。
[0061]
在实施方式1中,在空气从导水侧端缘31侧流入热交换器100的情况下,由于第二侧面59a位于下风侧,所以利用由空气的流动产生的力将水引导到第二侧面59a侧。于是,滞留于翅片30的下端缘37的水由于空气的流动的力、重力及由水与第二侧面59a的接触产生的表面张力而容易从翅片30排出。也可以如热交换部10b那样在导水构件51a、52a仅设置作为位于下风侧的斜面的第二侧面59a。但是,通过如热交换部10c那样在导水构件51b、52b设置与第一棱线55a和第二棱线56a双方相邻的斜面,从而能够利用由水与第一侧面58a的接触而产生的表面张力,使水的排出性能进一步提高。
[0062]
图11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部10的变形例的热交换部10d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图11示出与图3相同的截面。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0可以如热交换部10d那样省略第二导水构件52。第一导水构件51配置于从翅片30的上部流下的水最容易滞留的导水区域35的下方。因此,如果仅设置第一导水构件51,则热交换部10d促进水从导水区域35的下端部排出,热交换器100的热交换性能提高,能够抑制由冻结导致的破损等不良情况。
[0063]
图12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部10的变形例的热交换部10e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图12示出与图3相同的截面。热交换部10e相对于热交换部10变更了第一导水构件51及第二导水构件52的配置。在热交换部10e中,将第一导水构件51配置成第一棱线55相比翅片30的导水侧端缘31在x方向相反方向上超出。另外,将第二导水构件52也配置成第二棱线56相比翅片30的管配置侧端缘32在x方向上超出。也就是说,使一方的棱线从翅片30超出地配置第一导水构件51及第二导水构件52。换句话说,第一导水构件51的上表面57配置在翅片30的导水侧端缘31的下方,第二导水构件52的上表面57配置在翅片30的管配置侧端缘32的下方。
[0064]
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空气在x方向流入热交换部10e,所以导水侧端缘31容易产生结露。因此,在热交换部10e中,从上部沿着导水侧端缘31流动的水较多。在该情况下,通过第一导水构件51的上表面57位于翅片30的导水侧端缘31的下方,从而顺着容易结露的导水
侧端缘31流下的水到达翅片30的下端缘37,并与第一导水构件51的上表面57接触。通过顺着导水侧端缘31的水与第一导水构件51的上表面57接触,从而促进排出。
[0065]
另外,由于热交换部10d的管配置区域36配置有多根扁平管20,所以成为水难以从翅片30的上部流下的结构。但是,在实施方式1中,在热交换器100作为蒸发器运转的情况下,空气在x方向上流入。因此,附着于中间区域33的水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向管配置侧端缘32侧移动。因此,在管配置侧端缘32,由于空气的流动而移动到管配置侧端缘32侧的水从上方流下。此时,当在管配置侧端缘32的下方配置有第二导水构件52的上表面57时,顺着管配置侧端缘32流下的水到达翅片30的下端缘37,并与第二导水构件52的上表面57接触。通过顺着管配置侧端缘32的水与第二导水构件52的上表面57接触,从而促进排出。
[0066]
如以上那样,即使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0是如热交换部10、10a~10e那样导水构件51、52的至少一方的棱线配置在翅片30的下端缘37的下方的结构,也能够使水的排出性提高。
[0067]
实施方式2.
[0068]
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200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0将热交换部10变更为多个。在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200中,以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变更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200的各部分,在各附图中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与在实施方式1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0069]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200的立体图。图13所示的热交换器200具备两个热交换部210a、210b。热交换部210a、210b沿着图1所示的x方向串联配置。x方向是热交换部210a、210b的扁平管20的并列方向及相对于扁平管20的管轴垂直的方向,在实施方式2中,流入热交换器200的空气沿着x方向流入。因此,热交换部210a、210b沿着热交换器100的通风方向串联配置,第一热交换部210a配置在上风侧,第二热交换部210b配置在下风侧。在第一热交换部210a的两端配置有集管213、215,扁平管20将集管213与集管215之间连接。在热交换部210b的两端配置有集管214、215,扁平管20将集管214与集管215之间连接。从制冷剂配管91流入集管213的制冷剂通过第一热交换部210a,经由集管215流入热交换部210b,并从集管214向制冷剂配管92流出。此外,第一热交换部210a和第二热交换部210b可以是相同的构造,也可以是不同的构造。
[0070]
图14是图13的热交换器200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图14示出从y方向观察图13的热交换部210的与y轴垂直的截面得到的图。除了导水构件51、52、253的配置以外,第一热交换部210a及第二热交换部210b成为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部10相同的构造。
[0071]
第一热交换部210a配置成管配置侧端缘232面向第二热交换部210b。第二热交换部210b配置成导水侧端缘231面向第一热交换部210a。第一热交换部210a的管配置侧端缘232与第二热交换部210b的导水侧端缘231具有预定的间隙240地相向配置。
[0072]
在第一热交换部210a的导水区域35的下方配置有第一导水构件51。在第二热交换部210b的管配置区域36的下方配置有第二导水构件52。此外,第一导水构件51及第二导水构件52可以如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部10b、10c那样具备作为斜面的第一侧面58a及第二侧面59a中的至少一方,由此能够得到与热交换部10b、10c同样的效果。另外,第一导水构件51及第二导水构件52可以如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部10e那样配置成第一导水构件51的第一棱线55相比第一热交换部210a的翅片30的导水侧端缘31在x方向相反方向上超出,另外,配置成
第二导水构件52的第二棱线56相比第二热交换部210b的翅片30的管配置侧端缘32在x方向上超出。通过按这种方式构成,第一热交换部210a及第二热交换部210b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部10e同样的效果。
[0073]
在第一热交换部210a与第二热交换部210b之间的间隙240的下方配置有第三导水构件253。第三导水构件253的第一棱线255位于第一热交换部210a的管配置区域36的下方。另外,第三导水构件253的第二棱线256位于第二热交换部210b的导水区域35的下方。换句话说,第三导水构件253的上表面257位于第一热交换部210a的管配置侧端缘232及第二热交换部210b的导水侧端缘231的下方。
[0074]
在实施方式2中,空气在x方向上流入第一热交换部210a及第二热交换部210b。另外,热交换器200配置成使z方向相反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由于空气在x方向上流入热交换器200,所以附着于第一热交换部210a的中间区域33的水向管配置侧端缘232侧移动。到达管配置侧端缘232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直接顺着管配置侧端缘232向下方移动,或者与第二热交换部210b的导水侧端缘31接触并顺着间隙240向下方移动。
[0075]
由于间隙240为与翅片30的间隙fp同程度的尺寸,所以存在于间隙240的水由于表面张力st而滞留于翅片30的下端部。但是,由于在间隙240的下方配置有第三导水构件253的上表面257,所以滞留在间隙240的下端部的水与第三导水构件253的上表面257接触,在z方向相反方向上被引导,促进从翅片30的排出。此外,有时将第三导水构件253的上表面257称为第三上表面。
[0076]
此外,由于第三导水构件253的第一棱线255位于第一热交换部210a的管配置区域36的下方,所以由于空气的流动而从第一热交换部210a的下端部移动的水与第三导水构件253接触,从而促进排水。另外,由于第三导水构件253的第二棱线256位于第二热交换部210b的导水区域35的下方,所以从第二热交换部210b的上部顺着导水区域35移动到下端部的水与第三导水构件253接触,从而促进排水。在如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200那样在通风方向上串联排列两个热交换部210a、210b的情况下,上风侧的翅片30容易结露,水容易附着。如图14所示,第三导水构件253配置成中央位于间隙240的中央,但能够根据第一热交换部210a及第二热交换部210b结露的量的平衡适当错开位置。
[0077]
也可以省略第二热交换部210b的第二导水构件52。另外,作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200的变形例,可以将第一热交换部210a及第二热交换部210b中的至少一方置换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部10、10a、10b、10c、10e中的任一个,但通过设为至少在间隙240的下方配置导水构件的结构,从而能够得到从上述间隙240的水排出促进效果。
[0078]
图15是作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200的变形例的热交换器200a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热交换器200a是变更了热交换器200的第一热交换部210a的结构得到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200a的第一热交换部210aa的扁平管20朝向管配置侧端缘232而在重力方向上倾斜。附着于供扁平管20插入的插入部234a之间的中间区域233a的水容易流下并从扁平管20a的上表面向管配置侧端缘232侧移动。因此,在与第二热交换部210b相比容易结露的第一热交换部210a的管配置区域36中,水也容易排出。而且,由于从管配置区域36移动的水顺着间隙240从下端部由第三导水构件253促进排出,所以热交换器200a整体上排水性提高。
[0079]
此外,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200、200a不仅将空气流入的方向设为x方向,也可以在x方向相反方向上使空气流入。在空气在x方向相反方向上流入热交换器200、200a的情况
下,由于结露等而附着于翅片30的水的分布会变化,但热交换部210a、210aa、210b在翅片30的下方配置有多个导水构件,所以通过在翅片30流下并到达下端缘37时与导水构件51、51a、52、52a、253接触,从而促进排水。另外,在将空气流入的方向设为x方向相反方向的情况下,可以将热交换部210b置换为使扁平管20朝向导水区域35而在重力方向上倾斜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部10a。通过使扁平管20朝向下风侧而在重力方向上倾斜,从而中间区域233a的水容易排出,热交换器200、200a整体的排水性提高。
[0080]
图16是作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200的变形例的热交换器200b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热交换器200b是变更了热交换器200的第二热交换部210b的结构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200b的第二热交换部210bb的扁平管20朝向导水侧端缘231而在重力方向上倾斜。附着于供扁平管20插入的插入部234b之间的中间区域233b的水容易流下并从扁平管20a的上表面向导水区域35移动。因此,在第二热交换部210bb的管配置区域36中,水也容易排出。
[0081]
此外,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200b不仅将空气流入的方向设为x方向,也可以在x方向相反方向上使空气流入。在空气在x方向相反方向上流入热交换器200b的情况下,由于结露等而附着于翅片30的水的分布会变化,在位于上风侧的第二热交换部210bb的管配置区域36中容易产生结露。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二热交换部210bb的扁平管20向导水区域35侧倾斜,所以附着于中间区域233b的水容易移动到导水区域35。另外,在空气在x方向相反方向上流入的情况下,附着于中间区域233b的水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引导到导水区域35,具有促进排水这样的优点。
[0082]
图17是作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200的变形例的热交换器200c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热交换器200c是变更了热交换器200的第三导水构件253的位置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200c的第三导水构件253的第一棱线255位于第一热交换部210a与第二热交换部210b之间的间隙240的下方。通过按这种方式构成,由于顺着间隙240到达第三导水构件253的上表面257的水从第一棱线255向下方排出,所以促进顺着间隙240的水的排出。另外,由于第三导水构件253偏向第二热交换部210b的导水区域35侧配置,所以具有促进顺着导水区域35来的水的排出这样的优点,所述导水区域35是在空气从x方向流入热交换器200c的情况下在第二热交换部210b中容易产生结露等的区域。此外,热交换器200c的第三导水构件253的配置也能够应用于热交换器200a、200b。
[0083]
实施方式3.
[0084]
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300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0用第四导水构件54将热交换部10的导水构件51、52连接。在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300中,以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变更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100的各部分,在各附图中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与在实施方式1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0085]
图18是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300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图19是图18的热交换器300的局部主视图。图20是从翅片30侧观察图18的导水构件51、52、54得到的局部俯视图。热交换器300的热交换部310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0的热交换部10追加了将第一导水构件51和第二导水构件52连接的第四导水构件54。此外,图18示出热交换部310的配置有第四导水构件54的部分的截面构造。
[0086]
热交换部310具备第一导水构件51及第二导水构件52,还具备将第一导水构件51和第二导水构件52连接的第四导水构件54。第四导水构件54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
x方向上延伸并与第一导水构件51和第二导水构件52连接。
[0087]
如图20所示,当从翅片30侧观察时,将第一导水构件51、第二导水构件52及第四导水构件54连接的导水构造350形成为格子状。第四导水构件54形成为宽度w比翅片30的厚度tf大且比翅片30的间隔fp小。通过按这种方式构成,第四导水构件54不会堵塞翅片30的间隙fp,不会阻碍从翅片30的下端部的排水。
[0088]
由于通过将第一导水构件51、第二导水构件52及第四导水构件54一体地连接而构成导水构造350,所以具有容易设置在翅片30的下方这样的优点。另外,由于导水构造350不会堵塞翅片30的间隙fp,所以第四导水构件54也能够促进从翅片30的下端部的排水。另外,通过以与导水构造350接触的方式构成翅片30,从而也能够构成为支承翅片30及扁平管20等上部的构造。此外,导水构造350的第一导水构件51及第二导水构件52可以构成为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导水构件51a、51b及第二导水构件52a、52b相同的形状。另外,导水构造350的第一导水构件51及第二导水构件52的配置也能够设为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中的配置相同。
[0089]
附图标记的说明
[0090]
1制冷循环装置,2送风机,3压缩机,4四通阀,5室外热交换器,6膨胀装置,7室内热交换器,8室外机,9室内机,10热交换部,10a热交换部,10b热交换部,10c热交换部,10d热交换部,10e热交换部,13集管,15集管,20扁平管,20a扁平管,20b扁平管,21a端部,21b端部,24插入部,30翅片,31导水侧端缘,32管配置侧端缘,33中间区域,34插入部,35导水区域,36管配置区域,37下端缘,48板面,51(第一)导水构件,51a(第一)导水构件,51b(第一)导水构件,52(第二)导水构件,52a(第二)导水构件,52b(第二)导水构件,54(第四)导水构件,55第一棱线,55a第一棱线,56第二棱线,56a第二棱线,57上表面,58第一侧面,58a第一侧面,59第二侧面,59a第二侧面,61滞留水,90制冷剂配管,91制冷剂配管,92制冷剂配管,100热交换器,200热交换器,200a热交换器,200b热交换器,200c热交换器,210热交换部,210a(第一)热交换部,210aa(第一)热交换部,210b(第二)热交换部,210bb(第二)热交换部,213集管,214集管,215集管,231导水部侧端缘,232管配置侧端缘,233中间区域,234a插入部,234b插入部,240间隙,253(第三)导水构件,255第一棱线,256第二棱线,257上表面,300热交换器,310热交换部,350导水构造,1000热交换器,1010热交换部,fp间隙,g重力,st表面张力。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