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蓄热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1-03-10 16:03:41|227|起点商标网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蓄热装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0002]
空调器在低温工况(如冬季时)运行制热模式时,室外机中的室外换热器容易出现结霜现象,使得空调器的制热能力降低,故需要对室外机进行除霜。传统空调器采用冷媒逆循环方式进行除霜,即在制热模式下切换四通阀的冷媒流向,以将当前的制热模式切换成制冷模式,使得压缩机排出的高温冷媒先进入到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然后经过室内换热器回流到压缩机。这种除霜方式会使得室内房间的温度降低,温度波动较大,大大降低舒适度。
[0003]
因此,市场上出现一种可以应用到空调器内的空调蓄热装置,该空调蓄热装置连接在空调器的冷媒循环系统的管路中,以利用该空调蓄热装置的蓄热量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无需切换空调器的冷媒流向。但是,传统空调蓄热装置内的蓄热材料通常是静止不动地,在加热或化霜过程中,容易出现蓄热材料其中一局部位置温度较高,而另一局部位置则温度较低的情况。这也就是说,蓄热材料各个位置的蓄热量很不均匀,从而会导致空调蓄热装置的热交换率较低,除霜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蓄热装置,旨在改善空调蓄热装置内部蓄热材料各个位置蓄热量的均匀度,以提高空调蓄热装置的热交换率。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蓄热装置,所述空调蓄热装置包括壳体、蓄热材料及扰动组件。其中,所述壳体的内部构造有冷媒管路;所述蓄热材料填充在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壳体的内壁和所述冷媒管路之间;所述扰动组件包括插置于所述蓄热材料中的扰动件,以及与所述扰动件连接的驱动器,所述驱动器适用于驱动所述扰动件扰动所述蓄热材料。
[0006]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供所述蓄热材料容置的壳身及盖合于所述壳身的上端的壳盖;其中,所述驱动器安装于所述壳盖;所述扰动件的上端与所述驱动器连接。
[0007]
可选地,所述壳盖开设有供所述扰动件插置到所述壳身内的插入口,所述插入口的周缘凸设有环形支撑部;所述扰动组件还包括供所述驱动器安装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罩盖在所述插入口上,并与所述环形支撑部连接固定。
[0008]
可选地,所述环形支撑部包括沿其径向排布的两个环形支撑筋,两个所述环形支撑筋之间间隔出环形槽;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凸设有环形筋,所述环形筋插置于所述环形槽内。
[0009]
可选地,所述环形支撑部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插入口连通的走线口,所述走线口适用于供所述壳身内的电控部件的导线通过。
[0010]
可选地,所述扰动件伸入所述壳身内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壳身的内腔深度的
1/2。
[0011]
可选地,所述扰动件包括硬质本体及设置在所述硬质本体的外表面以包裹所述硬质本体的隔热材料层。可选地,所述扰动件相对所述壳体可震动,以通过震动而扰动所述蓄热材料;或者,所述扰动件相对所述壳体可旋转,以通过旋转而扰动所述蓄热材料;或者,所述扰动件相对所述壳体可摆动,以通过摆动而扰动所述蓄热材料;或者,所述扰动件相对所述壳体可升降,以通过升降而扰动所述蓄热材料。
[0012]
可选地,所述空调蓄热装置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与所述驱动器连接的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蓄热材料的底部。
[0013]
可选地,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蓄热材料的中部;和/或,所述空调蓄热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蓄热材料的顶部。
[0014]
可选地,所述空调蓄热装置还包括配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电加热件,所述电加热件插入在所述壳体内的蓄热材料中。
[0015]
可选地,所述电加热件包括电热底板及呈竖立状设于所述电热底板上的电热主板;所述空调蓄热装置在所述电热主板的其中一侧或两侧配置有所述扰动件。
[0016]
可选地,所述空调蓄热装置还包括配置于所述壳体内的蓄热换热器,所述蓄热换热器包括多个翅片及将多个所述翅片穿设连接的冷媒管,所述冷媒管用以形成所述冷媒管路。
[0017]
可选地,所述蓄热换热器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两个所述蓄热换热器分设在电加热件的两侧,两个所述蓄热换热器的冷媒管通过连接管连通而形成所述冷媒管路,所述冷媒管路的入口管形成在其中一个所述蓄热换热器上,所述冷媒管路的出口管形成在另一个所述蓄热换热器上。
[0018]
可选地,所述空调蓄热装置还包括配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两个换热器支架,两个所述换热器支架相对设置,以分别对应供两个所述蓄热换热器安装。
[0019]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蓄热装置。所述空调蓄热装置包括壳体、蓄热材料及扰动组件。其中,所述壳体的内部构造有冷媒管路;所述蓄热材料填充在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壳体的内壁和所述冷媒管路之间;所述扰动组件包括插置于所述蓄热材料中的扰动件,以及与所述扰动件连接的驱动器,所述驱动器适用于驱动所述扰动件扰动所述蓄热材料。
[0020]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及第一节流装置;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管和回气管;
[0021]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上;所述空调蓄热装置的冷媒管路的入口管连接到所述第一控制阀的进口侧,所述冷媒管路的出口管连接到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出口侧;
[0022]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控制阀和化霜配管,所述化霜配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两端,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在所述化霜配管上。
[0023]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配管、第二配管及切换器;其中,所述第一配管依次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二配管依次连接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
所述室内换热器;
[0024]
所述切换器能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
[0025]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切换器将所述排气管与所述第一配管连通,并将所述回气管和所述第二配管连通;
[0026]
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切换器将所述回气管与所述第一配管连通,并将所述排气管与所述第二配管连通。
[0027]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冷媒管路的入口管上。
[0028]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空调蓄热装置配置扰动组件,该扰动组件包括插置于蓄热材料中的扰动件,以及与扰动件连接的驱动器,以利用驱动器驱动扰动件扰动蓄热材料,使得蓄热材料被扰动而将其中温度较高的部分与其温度较低的部分搅拌混合,从而使得蓄热材料的各个部分温度均匀,大大改善蓄热材料的各个部分蓄热量的均匀度,进而有效提高空调蓄热装置的热交换率。
附图说明
[002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1]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蓄热装置的主视图;
[0032]
图3为图2中空调蓄热装置的侧视图;
[0033]
图4为图3中沿i-i线的剖视图;
[0034]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0035]
图6为图3中空调蓄热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6]
图7为图3中空调蓄热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37]
图8为图7中壳盖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9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冷媒系统制冷模式的原理图;
[0039]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冷媒系统制热模式的原理图;
[0040]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冷媒系统化霜模式的原理图;
[0041]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在化霜模式下对室内环境平均温度影响的曲线图。
[0042]
附图标号说明:
[0043]
[0044][0045]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7]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48]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9]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蓄热装置200及包括有空调蓄热装置200的
空调器100。空调蓄热装置200应用到空调器100中,以利用该空调蓄热装置200积蓄的热量对室外换热器120进行除霜,无需切换空调器100的冷媒流向。空调蓄热装置200其内部蓄热材料各个位置的蓄热量的均匀度较佳,可以有效提高空调蓄热装置200的热交换率。至于空调器100的类型,空调器100可以是分体式空调器,也可以是一体式空调器。其中,所述分体式空调器包括有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可以是壁挂式空调器或落地式空调器;所述一体式空调器可以是窗式空调器或升降式空调器等。以下先对空调蓄热装置200进行介绍。
[0050]
请参阅图2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蓄热装置200的一实施例中,空调蓄热装置200包括壳体210、蓄热材料及扰动组件300。其中,壳体210的内部设有用于与空调器的管路连接的冷媒管路;所述蓄热材料填充在壳体210内,并位于壳体210的内壁和所述冷媒管路之间;扰动组件300包括插置于所述蓄热材料中的扰动件310,以及与扰动件310连接的驱动器320,驱动器320适用于驱动扰动件310扰动所述蓄热材料。
[0051]
具体说来,壳体210具有内腔;所述蓄热材料填充在所述内腔内;所述冷媒管路位于所述内腔内,并被所述蓄热材料包围,以与所述蓄热材料充分接触,进而有利于提高热交换率。所述冷媒管路可以是配置在内腔内的换热器的冷媒管,或者是额外单独配置的冷媒管,亦或者是壳体210内部构件形成的流道。具体在后文还有详细介绍。
[0052]
在蓄热材料加热以蓄热的过程中或者蓄热结束后,通过驱动器320驱动扰动件310扰动蓄热材料,使得蓄热材料被扰动而将其中温度较高的部分与其温度较低的部分搅拌混合,进而使得蓄热材料的各个部分温度均匀,大大改善蓄热材料的各个部分蓄热量的均匀度。
[0053]
至于扰动件310的形状结构,则可以有多种设计方式。例如,扰动件310可以是呈长条状设置的扰动棒、或者是呈板状设置的扰动板,或者是具有桨叶的扰动浆。其中,扰动棒或者扰动板的表面可以凸设撞针凸起或拨片,用于加强对蓄热材料的扰动,提高扰动效率,大大改善蓄热材料各个位置蓄热量的均匀度。
[0054]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空调蓄热装置200配置扰动组件300,该扰动组件300包括插置于蓄热材料中的扰动件310,以及与扰动件310连接的驱动器320,以利用驱动器320驱动扰动件310扰动蓄热材料,使得蓄热材料被扰动而将其中温度较高的部分与其温度较低的部分搅拌混合,从而使得蓄热材料的各个部分温度均匀,大大改善蓄热材料的各个部分蓄热量的均匀度,进而有效提高空调蓄热装置200的热交换率。
[0055]
在使用空调蓄热装置200化霜的过程中,在不考虑冷媒在管道中的流动延迟、阀门的动作时间、霜融化速度及化霜水脱落等因素的影响下,理论化霜时间表达式为δt=qc/wc;其中,δt为化霜时间,qc为化霜所需总热量,wc为化霜热功率。在相同工况下,室外换热器120的结霜量一定时,qc不变,即化霜时间紧取决于wc。wc受两方面因素影响:(1)室外换热器120的换热功率wc1,wc1=k*a*δt,其中k为室外换热器120的换热系数,a为室外换热器120等效换热面积,δt为化霜传热温差;(2)空调器100提供给室外换热器120的热功率wc2,wc2=wx+w1-we,其中wx为空调蓄热装置200放热功率,w1为压缩机110热功率,we为室内供热功率。
[0056]
由此可见:(1)化霜时间受室外换热器120换热功率和空调蓄热装置200放热功率的影响;(2)在空调器100的室外换热器120、压缩机110等参数不变化的情况下,提高空调蓄
热装置200的总蓄热量和放热功率可以有效缩短化霜时间,进而降低室内环境温度波动。
[0057]
而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蓄热装置200中,在不增大空调蓄热装置200尺寸的前提下,通过改善空调蓄热装置200内部蓄热材料的蓄热量均匀度,可有效提高蓄热材料的放热功率,进而大大提升了蓄热材料的热交换率,从而其热交换率可由原先的18%提升至45%以上,大幅降低了空调蓄热装置200的化霜时间。为验证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蓄热装置200对室内环境温度波动的影响,在此将应用有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蓄热装置200的空调器100进行试验,试验环境为室内环境温度1℃、室外环境温度为-7℃,空调器设定出风温度为30
°
。试验获得如下表1及附图12:
[0058]
表1:室内温度平均温度的变化数据
[0059][0060]
由于传统空调器100在开启化霜模式时,需要切换冷媒流向,从而导致室内环境温度出现6℃左右波动。而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提升了蓄热材料的热交换率,通过上述表1和图12可以看出,应用有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蓄热装置200的空调器100,在除霜模式下室内环境温度波动在1℃左右,最高不超过2℃,由传统空调蓄热装置出现6℃降低为1℃左右,甚至更低,远远低于传统空调器100在除霜模式下出现的室内环境温度波动,达到室内环境温度波动小,用户体验好的效果。
[0061]
请参阅图2至图4,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空调蓄热装置200还包括配置在壳体210内的电加热件220,电加热件220插入在壳体210内的蓄热材料中。通过电加热件220对蓄热材料进行电加热,使得蓄热材料可以快速地积蓄热量。所述电加热件220可以是电热棒或电热板。
[0062]
电加热件220可以设置在扰动件310的一侧,或者环绕扰动件310设置均可。在此可选地,电加热件220包括电热底板221及呈竖立状设于所述电热底板221上的电热主板222;空调蓄热装置200在所述电热主板222的其中一侧或两侧配置有扰动件310。即是说,扰动件310可以是一个,该扰动件310可以配置在电热主板222的任意一侧;或者,扰动件310数量为两个,两个扰动件310分别配置在电热主板222的两侧,以对电热主板222两侧的蓄热材料均进行扰动,提高扰动效率。
[0063]
请参阅图4、图6及图7,在一实施例中,空调蓄热装置200还包括配置于壳体210内的蓄热换热器230,所述蓄热换热器230包括多个翅片及将多个所述翅片穿设连接的冷媒管,所述冷媒管用以形成所述冷媒管路231。蓄热换热器23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两个及其以上。
[0064]
具体在此,所述蓄热换热器23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两个所述蓄热换热器230分设在电加热件220的两侧,两个所述蓄热换热器230的冷媒管通过连接管234连通而形成所述冷媒管路231,所述冷媒管路231的入口管232形成在其中一个所述蓄热换热器230上,所述冷媒管路231的出口管233形成在另一个所述蓄热换热器230上。
[0065]
电加热件220可以设置在蓄热换热器230的四周或者中间均可。具体在此,电加热
件220和扰动件310均设置在两个蓄热换热器230之间。此外,空调蓄热装置200还包括配置在壳体210内的两个换热器支架240,两个换热器支架240相对设置,以分别对应供两个蓄热换热器230安装。换热器支架240的背对另一换热支架240的侧面,沿该侧面的周围构造有多个固定卡扣241,该多个固定卡扣241将蓄热换热器230扣持固定在换热器支架240上。
[0066]
以下对扰动件310的具体安装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0067]
请参阅图4至图6,在一实施例中,壳体210包括供所述蓄热材料容置的壳身211及盖合于壳身211的上端的壳盖212;其中,驱动器320安装于所述壳盖212;扰动件310的上端与驱动器320连接。
[0068]
具体地,在壳身211的内部形成前述供蓄热材料容置的内腔,所述内腔朝上呈敞口设置;壳盖212罩盖于壳身211的上端,以盖合所述内腔的敞口(如图7所示)。将驱动器320安装于壳盖212的顶面,这样不仅方便检修驱动器320,并且驱动器320不易接触到蓄热材料。扰动件310的上端与驱动器320连接,扰动件310的余下部分则穿过壳盖212而插置于壳身211内的蓄热材料中。在拆卸时,无需打开壳盖212,从外侧即可将扰动件310抽出,拆装简单,易于操作。
[0069]
请参阅图4、图5及图7,在一实施例中,壳盖212开设有供扰动件310插置到壳身211内的插入口213,插入口213的周缘凸设有环形支撑部214;扰动组件300还包括供驱动器320安装的固定板330,固定板330罩盖在插入口213上,并与环形支撑部214连接固定。
[0070]
具体地,扰动组件300的固定板330罩盖在插入口213上,该固定板330的下表面由环形支撑部214抵持支撑,固定板330的环周通过卡扣结构或者螺钉结构与该环形支撑部214连接固定。扰动组件300的驱动器320则安装于固定板330的顶面,扰动件310自驱动器320向下穿过所述伸入口而穿插到壳身211内的蓄热材料中。
[0071]
请参阅图5、图7及图8,在此考虑到,由于插入口213与壳体210的内腔连通,该壳体210内的蓄热材料的热量可能会从该插入口213向外散出。为减少这种情况出现,可选地,环形支撑部214包括沿其径向排布的两个环形支撑筋,两个所述环形支撑筋之间间隔出环形槽215;固定板330的下表面凸设有环形筋331,环形筋331插置于所述环形槽215内。通过固定板330的环形筋331与环形支撑部214的环形槽215插置配合,可以减小固定板330和插入口213周缘之间的间隙,提高壳体210的气密性,减少壳体210内部的热量向外散出。
[0072]
进一步地,在环形支撑部214的侧壁开设有与插入口213连通的走线口216,走线口216适用于供壳身211内的电控部件的导线通过。所述电控部件可以是各个温度传感器或者电加热件220。由于走线口216较小,刚好可供直径较小的导线通过,故从走线口216散出的热量较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0073]
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对于扰动件310的具体形状结构,如前述所言,扰动件310可以有多种设计方式。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扰动件310为呈长条状设计的扰动棒,所述扰动棒的体积较小,可以减小占用扰动空间。
[0074]
请参阅图4,在此考虑到,空调蓄热装置200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位于壳身211内腔底部的蓄热材料的温度通常较低,而位于其内腔顶部的蓄热材料温度较高,故为了确保能够扰动壳身211内腔中底部和顶部的蓄热材料进行混合,扰动件310伸入壳身211内的深度,宜大于或等于壳身211的内腔深度的1/2。这样可以确保扰动件310的下端能够靠近或深入到壳身211内腔的底部,进而可以扰动蓄热材料的上下层,使得蓄热材料的上下层有效混合
均匀。
[0075]
为便于说明,假设h0表示为壳身211的内腔深度、h1表示为扰动件310伸入壳身211内的深度,则有h1≥1/2h0,例如但不局限于例如h1可以等于1/2h0、2/3h0、3/4h0等。
[0076]
在一实施例中,由于扰动件310的上端需要穿出固定的板的上侧以与驱动器320连接,而扰动件310的其余部分与蓄热材料接触,故蓄热材料的热量有可能通过扰动件310向外传导出去。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选地,扰动件310包括硬质本体及设置在所述硬质本体的外表面以包裹所述硬质本体的隔热材料层。
[0077]
其中,所述硬质本体采用硬质材料制成,如金属或硬质塑料,以使得扰动件310具有较佳的强度,可以强力扰动蓄热材料。而隔热材料层则采用隔热材料制成,隔热材料层可以是涂覆在硬质本体外表面的材料涂层,可以是是套在硬质本体外侧面的隔热套。通过设置隔热材料层包裹该硬质本体,以将扰动件310与蓄热材料分隔开,蓄热材料的热量难以透过扰动件310的隔热材料层传导到其硬质本体上,进而不会通过扰动件310向外传导出去。
[0078]
请继续参阅图4,至于扰动件310的扰动形式,也可以有多种设计方式。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扰动件310相对壳体210可震动,以通过震动而扰动所述蓄热材料。也就是说,通过驱动器320通过驱动扰动件310震动,使得扰动件310以其自身为中心向其周围震动蓄热材料,以加速蓄热材料内部的热量传递,使得蓄热材料各个部分蓄热量均匀。
[0079]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扰动件310相对壳体210可旋转,以通过旋转而扰动所述蓄热材料。具体地,扰动件310的上端与壳盖212转动连接,扰动件310具有与其长度方向一致的旋转轴线,通过驱动器320驱动扰动件310绕旋转轴线旋转而搅拌蓄热材料,从而加速蓄热材料内部的热量传递,也可以使得蓄热材料各个部分蓄热量均匀。
[0080]
在又一实施例中,扰动件310相对壳体210可摆动,以通过摆动而扰动所述蓄热材料。例如扰动件310可左右向摆动或前后向摆动均可。即是说,扰动件310相当于摆臂,通过驱动器320驱动扰动件310往复摆动,也可以实现搅拌蓄热材料,亦可以加速蓄热材料内部的热量传递,也可以使得蓄热材料各个部分蓄热量均匀。
[0081]
还在一实施例中,扰动件310相对壳体210可升降,以通过升降而扰动所述蓄热材料。例如,在扰动件310下端设置拨片,通过驱动器320驱动扰动件310上下升降,而上下推拉翻搅蓄热材料,可使得上层蓄热材料和下层蓄热材料快速搅混均匀,进而更快速达到各个部分蓄热量均匀。
[0082]
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对于开启扰动组件300的时机,可以在空调蓄热装置200开启电热板加热蓄热材料的过程,同时开启扰动组件300;也可以是在加热结束后再开启扰动组件300。在此采用前述第一种开启方式。
[0083]
请参阅图6和图7,在一实施例中,空调蓄热装置200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与驱动器320连接的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第一温度传感器250;第一温度传感器250设置在所述蓄热材料的底部,以用于检测所述蓄热材料的底部温度t1,并将其检测到的底部温度t1反馈给控制器,以供控制器用于判断是否需要开启扰动组件300。
[0084]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蓄热材料的中部,以用于检测所述蓄热材料的中部温度t2,并将其检测到的中部温度t2反馈给控制器,以供控制器用于判断是否需要开启扰动组件300;和/或,空调蓄热装置200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第三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所述
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蓄热材料的顶部,以用于检测所述蓄热材料的顶部温度t3,并将其检测到的中部温度t3反馈给控制器,以供控制器用于判断是否需要开启扰动组件300。
[0085]
请参阅图1和图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100,空调器100包括空调蓄热装置200,该空调蓄热装置2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86]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110、室外换热器120、室内换热器130及第一节流装置140;其中,压缩机110具有排气管111和回气管112。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控制阀170,第一控制阀170设置在压缩机110的回气管112上;空调蓄热装置200的冷媒管路231的入口管232连接到第一控制阀170的进口侧,所述冷媒管路231的出口管233连接到第一控制阀170的出口侧。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控制阀180和化霜配管101,化霜配管101的两端分别连接到第一节流装置140的两端,第二控制阀180设置在化霜配管101上。
[0087]
对于上述第一节流装置140,有多种实现形式,如节流阀、毛细管、电子膨胀阀等。具体在此,第一节流装置140为节流阀。第一控制阀170和第二控制阀180可以采用电磁阀。
[0088]
所述空调器在制热模式时,第一控制阀170打开,第二控制阀180关闭,冷媒依次经压缩机110的排气管111、室内换热器130、第一节流装置140、室外换热器120、压缩机110的回气管112回流到压缩机110内部。在此过程中,冷媒没有经过空调蓄热装置200。
[0089]
所述空调器在化霜模式时,第一控制阀170关闭,第二控制阀180打开,冷媒依次经压缩机110的排气管111、室内换热器130、化霜配管101、第二控制阀180、室外换热器120、压缩机110的回气管112的位于第一控制阀170的进口侧、空调蓄热装置200的入口接管232、冷媒管路231、出口接管233、压缩机110的回气管112的位于第一控制阀170的出口侧回流到压缩机110内部。
[0090]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配管102、第二配管103及切换器160;其中,第一配管102依次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120和第一节流装置140;第二配管103依次连接第一节流装置140和室内换热器130。切换器160能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切换器160将排气管111与第一配管102连通,并将回气管112和第二配管103连通;在所述第二状态,切换器160将回气管112与第一配管102连通,并将排气管111与第二配管103连通。
[0091]
具体说来,切换器160在第一状态下,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切换器160在第二状态下,空调系统处于制热状态或除霜模式。通过设置切换器160,可使得空调器可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进行切换。切换器160可以是四通阀或者两个二通阀。在此切换器160具体选用四通阀,切换器160的四个接口分别与第一配管102、第二配管103、排气管111、回气管112均连接。
[0092]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150,第二节流装置150设置在冷媒管路233的入口管232上。对于上述第二节流装置150,有多种实现形式,如节流阀、毛细管、电子膨胀阀等。具体在此,第二节流装置150为毛细管。
[0093]
以下对所述空调系统的各个模式进行详细解释说明:
[0094]
请参阅图9,在空调器100的制冷模式下,切换器160切换至第一状态,压缩机110将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管111排出,而后从第一配管102进入到室外换热器120液化,液化后
的冷媒经第一节流装置140进入室内换热器130中,进行蒸发制冷。接着,从室内换热器130蒸发后排出的气态冷媒经过第二配管103、切换器160、回气管112回流到压缩机110中,进行再次循环,实现制冷。在此模式下,第一控制阀170打开,第二控制阀180关闭。
[0095]
请参阅图10,在空调器100的制热模式下,切换器160切换至第二状态,压缩机110将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管111排出,而后从第二配管103进入到室内换热器130液化,在室内换热器130内液化放出热量,实现制热;液化后液态冷媒经第一节流装置140进入室外换热器120中进行蒸发;接着,从室外换热器120蒸发后排出的气态冷媒经过第一配管102、切换器160、回气管112回流到压缩机110中,进行再次循环,实现制热。在此模式下,第一控制阀170打开,第二控制阀180关闭。
[0096]
当室外换热器120在所述制热模式下发生结霜时,切换器160的状态保持不变,但第一控制阀170切换至关闭状态、第二控制阀180切换至打开状态,从而将制热模式切换至化霜模式。
[0097]
请参阅图11,在该化霜模式下,压缩机110将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管111排出,而后从第二配管103进入到室内换热器130液化,在室内换热器130内部分液化放出热量,实现制热;从室内换热器130流出的气液共存状态的冷媒经化霜配管103、第二控制阀180进入室外换热器120中进行再次液化,液化释放出的热量使室外换热器120的霜融化,实现化霜;接着,从室外换热器120液化后排出的液态冷媒经过第一配管102、切换器160流入到空调蓄热装置200的入口接管232,经入口接管232进入到冷媒管路231内,并在此与空调蓄热装置200的蓄热材料进行换热,以气化形成气态冷媒,该其气态冷媒最后经出口接管233、回气管112回流到压缩机110中,进行再次循环。
[0098]
有上述制热模式切换到化霜模式可见,在此切换过程中,切换器160的状态没有发生改变,保持空调器100的冷媒系统中冷媒的流向保持不变,空调器100的室内换热器130任然保持在制热状态,没有变成制冷状态,每次化霜时间可缩短至3分钟以内,从而达到室内环境温度波动在1℃左右,不大于2℃。相对于传统空调器100需要切换冷媒流向的化霜模式出现的室内环境温度波动6℃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00能够保持室内环境温度波动较小,确保空调器100正常为室内供热,提高空调器100的舒适度,用户体验效果更佳。
[0099]
空调器100包括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其中,室内换热器130则安装在所述空调室内机,压缩机110和室外换热器120、空调蓄热装置200均安装在所述空调室外机。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外机在压缩机110的一侧还配置有安装架400,安装架400包括底座410及沿所述底座410环周设置的安装框420;空调蓄热装置200安装在安装架400的安装框420内。
[010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热门咨询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