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1-03-10 09:03:11|300|起点商标网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可对应设有散风组件,当空调开启无风感模式时,通过驱动机构将散风组件推出,以增大空调无风感模式下的出风量和出风范围。但相关技术中,通常将散风组件滑动安装在面板内侧并紧贴面板设置,如此,会占用面板的内侧空间和显示空间,使得显示盒难以安装在面板内侧,还会使面板的内侧无法安装加强结构,从而造成面板的强度不足。
[0003]
以上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旨在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0006]
壳体,包括面板,所述面板开设有出风口或所述面板的至少一侧设有出风口;
[0007]
风道壳,设于所述壳体内,包括蜗壳和蜗舌,所述蜗壳和所述蜗舌围设成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0008]
第一驱动机构,设于所述壳体内;以及,
[0009]
散风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以将所述散风组件通过所述出风口至少部分推出所述壳体外或移回所述壳体内;其中,
[0010]
当所述散风组件移回所述壳体内时,所述散风组件位于所述蜗壳与所述面板之间,且所述散风组件与所述面板间隔设置。
[0011]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处安装有导风板,所述壳体内安装有与所述导风板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导风板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
[0012]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散风组件推出所述壳体外时,所述导风板与所述散风组件搭接。
[0013]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散风组件推出所述壳体外时,所述导风板的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侧边抵接于所述散风组件的外侧端,且所述导风板与所述散风组件共同遮盖所述出风口。
[0014]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与所述散风组件共同围设成出风区域,所述出风区域的上端侧和/或下端侧形成有三角漏风口。
[0015]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风组件的外侧端朝外呈减薄设置。
[0016]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风组件设有第一出风孔,所述第一出风孔处安装有第一转
叶;和/或,所述散风组件设有多个第一气流孔。
[0017]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设有多个第二气流孔。
[0018]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和摆动臂,所述摆动臂与所述散风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以驱动所述摆动臂摆动,以带动所述散风组件移动。
[0019]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还包括传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摆动臂之间通过所述传动组件连接,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齿轮、齿条和连接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齿轮驱动连接,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齿条与所述摆动臂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
[002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和转动臂,所述转动臂与所述导风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以驱动所述转动臂转动,以带动所述导风板移动。
[0021]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有两个所述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设有两个所述出风风道,每一所述出风风道均设有一个贯流风机,每一所述出风口均对应设有一个所述导风板和一个所述散风组件;其中,
[0022]
当两个散风组件移回所述壳体内时,两个散风组件收纳于两个所述出风风道的蜗壳之间。
[0023]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面板位于两个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面板设有第二出风孔,所述第二出风孔内设有第二转叶。
[0024]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风孔处安装有出风格栅。
[0025]
在一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出风风道的蜗壳均设有分流口,所述壳体内安装有第三驱动机构,所述分流口处安装有阀门,所述第三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阀门打开或关闭所述分流口。
[0026]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
[0027]
空调室外机;
[0028]
前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通。
[0029]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风道壳、第一驱动机构和散风组件。壳体包括面板,面板开设有出风口或面板的至少一侧设有出风口;风道壳包括蜗壳和蜗舌,蜗壳和蜗舌围设成出风风道,出风风道与出风口连通;散风组件连接于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用以将散风组件通过出风口至少部分推出壳体外或移回壳体内;其中,当散风组件移回壳体内时,散风组件位于蜗壳与面板之间,且散风组件与面板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当第一驱动机构将散风组件推出出风口时,能够有效地提升空调在无风感模式下的出风量,进而提升无风感模式下用户的舒适性;而当第一驱动机构将散风组件移回壳体内时,使散风组件位于蜗壳与面板之间,且散风组件与面板间隔设置,以使面板内侧预留出显示盒和加强结构的安装空间,从而确保面板显示功能的正常使用,以及解决面板强度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3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导风板处于关闭出风口的状态;
[0032]
图2为图1所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33]
图3为图2所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沿a-a线的剖面图;
[0034]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导风板处于打开出风口的状态,且散风组件处于推出壳体外的状态;
[0035]
图5为图1所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导风板处于打开出风口的状态,且散风组件处于推出壳体外的状态;
[0036]
图6为图5所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37]
图7为图5所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38]
图8为图7所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沿b-b线的剖面图;
[0039]
图9为图7所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沿c-c线的剖面图;
[0040]
图10为图1所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中导风板处于打开出风口的状态,且散风组件处于移入壳体内的状态;
[0041]
图11为图10所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沿d-d线的剖面图;
[0042]
图12为图1所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43]
图13为图1所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中风道壳的结构示意图;
[0044]
图14为图1所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中第一驱动机构和散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45]
图15为图14所示第一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0046]
图16为图15所示第一驱动机构的另一视角爆炸图;
[0047]
图17为图1所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中第二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0048]
图18为图1所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中面板的部分爆炸图。
[0049]
附图标号说明:
[0050]
[0051][0052]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54]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55]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56]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57]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18对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进行具体说明。
[0058]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0059]
壳体100,包括面板110,所述面板110开设有出风口130或所述面板110的至少一侧设有出风口130;
[0060]
风道壳,设于所述壳体100内,包括蜗壳210和蜗舌220,所述蜗壳210和所述蜗舌220围设成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与所述出风口130连通;
[0061]
第一驱动机构300,设于所述壳体100内;以及,
[0062]
散风组件400,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00,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00用以将所述散风组件400通过所述出风口130至少部分推出所述壳体100外或移回所述壳体100内;其中,
[0063]
当所述散风组件400移回所述壳体100内时,所述散风组件400位于所述蜗壳210与所述面板110之间,且所述散风组件400与所述面板110间隔设置。
[0064]
具体而言,所述壳体100还开设有进风口120,进风口120与出风口130之间形成风道。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900和风机800,换热器900和风机800均设于所述风道内,且所述换热器900位于进风口120和所述风机800之间。所述风机800用以驱动空气从进风口120进入风道内,流经换热器900进行换热后,从出风口130吹出。其中风机800与出风口130之间设置有蜗壳210和蜗舌220,蜗壳210和蜗舌220围设成出风风道,以使气流集中从出风口130流出,以及增大出风风压。
[0065]
相关技术中,通常将散风组件滑动安装在面板内侧并紧贴面板设置,如此,会占用面板的内侧空间和显示空间,使得显示盒难以安装在面板内侧,以及使面板的内侧无法安装加强结构,从而造成面板的强度不足。
[0066]
而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驱动机构300将散风组件400推出出风口130时,能够有效地提升空调在无风感模式下的出风量,进而提升无风感模式下用户的舒适性;而通过第一驱动机构300将散风组件400移回壳体100内时,使散风组件400位于蜗壳210与面板110之间,且散风组件400与面板110间隔设置,以使面板110内侧预留出显示盒和加强结构的安装空间,从而确保面板110显示功能的正常使用,以及解决面板110强度不足的问题。
[0067]
进一步地,如图5至图7、图14所示,散风组件400设有多个出风孔,出风孔内安装有转叶,当气流通过出风孔时,转叶会将气流打散,以使气流分散开来并从多个角度吹出,从而弱化从出风孔吹出的气流强度,进而减少冷风直吹用户,有效提升用户的体感舒适度;和/或,散风组件400设有多个第二气流孔510,可以理解,通过在散风组件400贯设气流孔,同样能够弱化从散风组件400吹出的气流强度,进而减少冷风直吹用户。
[0068]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图7至图9、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出风口130处安装有导风板500,所述壳体100内安装有与导风板500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600,第二驱动机构600用以驱动导风板500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30。可以理解,当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时,通过第二驱动机构600驱动导风板500关闭出风口130,以保护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当空调处于正常制冷或制热状态时,通过第二驱动机构600驱动导风板500完全打开出风口130,以使气流通过出风口130流出;而当空调开启无风感模式时,通过第二驱动机构600驱动导风板500打开出风口130,并通过第一驱动机构300将散风组件400通过出风口130推出,以对气流进行截流,利用散风组件400降低送风距离和风流流量,以形成无风感出风,避免直吹用户。
[0069]
进一步地,如图7至图9所示,当散风组件400推出壳体100外时,导风板500与散风组件400搭接。具体的,导风板500搭接于散风组件400的中部,或者导风板500搭接于散风组件400的外侧端,又或者散风组件400搭接于导风板500的中部。可以理解,当第一驱动机构300驱动散风组件400推出壳体100外时,散风组件400与出风口130所在平面相交,散风组件400并不会完全遮挡出风口130,为了避免气流从散风组件400与壳体100之间的间隙流出而形成直吹气流,因此,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将导风板500与散风组件400搭接,如此,导风板500能够遮挡散风组件400与壳体100之间的间隙,避免气流从该间隙直接吹出。本实施例中,导风板500设有多个第一气流孔,如此,气流除了可以从散风组件400的第一出风孔或第一气流孔流出,还可以从导风板500的第二气流孔510流出,从而进一步增大空调在无风感模式下的出风风量和出风范围。
[0070]
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散风组件400推出所述壳体100外时,导风板500的靠近所述出风口130的侧边抵接于散风组件400的外侧端,且导风板500与散风组件400共同遮盖出风口130。可以理解,当所述散风组件400推出所述壳体100外时,散风组件400与导风板500共同遮盖出风口130,即散风组件400与导风板500共同围设横截面为类三角形的出风区域,当气流从出风风道进入该出风区域时会进行分流,部分气流通过散风组件400流出,另一部分气流通过导风板500流出。本实施例技术方案通过使导风板500的侧边与散风组件400的外侧端抵接,一方面能够尽量增大出风区域,从而增大出风风量,进而增大分流后的出风风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气流进行分流,引导部分气流朝向导风板500流动,避免气流集中从散风组件400吹出,从而增大出风范围。
[0071]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所示,所述出风区域的上端侧和/或下端侧形成有三角漏风口。如此,从出风风道吹出的气流可以通过三个方向进行发散吹出,一部分气流通过散风组件400的转叶以散风的形式吹出,一部分气流通过导风板500的气流孔进行发散出风,还有一部分气流则通过三角漏风口向上和/或下吹出。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显著增大空调在无风感模式的出风面积、出风风量和出风范围。
[0072]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散风组件400的外侧端朝外呈减薄设置。如此,导风板500的靠近出风口130的侧边能够更容易也更稳定地抵接于散风组件400的外侧端,以减少或消除导风板500与散风组件400之间的间隙,而避免该间隙出现漏风现象并引起噪音或异音。另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气流朝向导风板500流动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引导部分气流朝向导风板500流动,进而增大出风范围。
[0073]
本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14所示,第一驱动机构300包括第一驱动件310和摆动臂320,摆动臂320与散风组件400固定连接,第一驱动件310用以驱动摆动臂320摆动,以带动所述散风组件400移动。具体的,面板110的内侧还设有面板加强板160,第一驱动件310设于面板加强板160背向面板110的一侧,面板加强板160设有第一通孔,以供摆动臂320穿过,并为摆动臂320的摆动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防止面板加强板160对摆动臂320的摆动造成干涉。
[0074]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15和16所示,第一驱动机构300还包括传动组件,第一驱动件310与摆动臂320之间通过传动组件连接。传动组件包括齿轮331、齿条332和连接件,第一驱动件310与齿轮331驱动连接,齿轮331与齿条332啮合,齿条332与摆动臂320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可以理解,当第一驱动件310驱动齿轮331转动时,齿条332会移动,摆动臂320也
随之移动,进而带动散风组件400移动。
[0075]
本实施例中,面板加强板160还安装有安装盒340,以供齿轮331和齿条332安装。连接件包括多个连接柱333,连接柱333固定连接于齿条332并沿齿条332的延伸方向排列。安装盒340开设有通槽341,以供连接柱333穿过与摆动臂320进行连接。其中,齿条332与通槽341均呈弧形设置,通槽341的延伸方向与齿条332的延伸方向相同。可以理解,在齿条332移动过程中,连接柱333也会在通槽341内沿通槽341的延伸方向移动,使得摆动臂320也随之移动。另外,摆动臂320与连接柱333之间通过连接板334连接,具体的,连接板334设于安装盒340的一侧,连接板334开设有多个柱孔,连接柱333安装于柱孔内,摆动臂320固定安装于连接板334背向安装盒340的一侧。其中,摆动臂320包括与连接板334固定连接的固定段,以及朝向面板110延伸的延伸段,摆动臂320的延伸段会穿过第一通孔,以与散风组件400连接。
[0076]
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第二驱动机构600包括第二驱动件610和转动臂620,转动臂620与导风板500固定连接,第二驱动件610用以驱动转动臂620转动,以带动导风板500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610与转动臂620之间通过转轴630驱动连接。导风板500的两端部分别设有连接部,转动臂620设有安装槽,连接部安装于安装槽,具体的,连接部通过螺柱等紧固件与安装槽的底部固定连接。因此,第二驱动件610通过驱动转轴630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臂620转动,进而带动导风板500转动。其中,转动臂620呈弯折设置,以便于驱动导风板500组件朝向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左侧或右侧移动而打开出风口130,而避免导风板500组件朝前移动而打开出风口130。本实施例中,导风板500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第二驱动机构600,通过两个第二驱动机构600的同步运转,有利于驱动导风板500稳定运动,避免出现失衡状态。另外,第二驱动机构600设置于面板加强板160上,并且面板加强板160会开设前后贯通的第二通孔,以供转动臂620穿过,并为转动臂620的转动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防止面板加强板160对转动臂620的转动造成干涉。
[0077]
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8和图9所示,所述壳体100设有两个所述出风口130,壳体100内设有两个所述出风风道,每一所述出风风道均设有一个贯流风机800,每一出风口130均对应设有一个导风板500和一个散风组件400。可以理解,每一散风组件400均与对应的第一驱动机构300连接,每一导风板500均与对应的第二驱动机构600连接,当第二驱动机构600驱动两个导风板500同时打开面板110左右两侧的出风口130时,第一驱动机构300再驱动两个散风组件400分别从两个出风口130推出,如此,面板110的左右两侧均可以发散出风,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空调的出风风量和出风范围。其中,当两个散风组件400移回壳体100内时,两个散风组件400收纳于两个出风风道的蜗壳210之间,具体的,两个出风风道的蜗壳210会相互连接,而两个散风组件400的背向所述面板110的内侧端会相互抵接,如此,能够尽量减少散风组件400在壳体100内的占用空间,同时还能够避免两个散风组件400在移动过程相互干涉。
[0078]
进一步地,如图5至图7所示,面板110位于两个出风口130之间,面板110设有第二出风孔114,第二出风孔114内设有第二转叶111。如此,当空调开启无风感模式时,气流除了可以通过面板110两侧的的散风组件400和导风板500进行发散,还可以通过面板110上的出风孔和转叶进行发散,从而又进一步提升空调无风感模式下的出风风量和出风范围,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0079]
本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第二出风孔114内还设有静叶112,静叶112与面板110固定连接,且静叶112与第二转叶111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静叶112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并且在出风方向上,静叶112位于第二转叶111的上游。可以理解,当气流通过静叶112时,会被第一次打散,当气流流经第二转叶111时,又会被进一步打散,如此,由于气流经过多次打散后能够分散开来,并通过多个角度吹出,从而进一步弱化出风的气流强度,避免冷风直吹用户,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体感舒适度。
[0080]
另外,面板110的第二出风孔114的出风面积大于散风组件400的第一出风孔的出风面板110,对应的,第二转叶111的风轮面积也大于第一转叶410的风轮面积,如此,以增大空调在无风感模式下从正面散发出的风量,有利于尽快为用户提供冷量。而在面板110两侧设置散风结构目的在于增大空调的冷源或热源范围,出风风量可以小于空调正面的出风风量。
[0081]
进一步,所述第二出风孔114处安装有出风格栅113。可以理解,由于面板110正对着用户,为避免第二出风孔114处的出风强度过大而引起用户不适,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二出风孔114处再外罩出风格栅113,以进一步降低弱化从第二出风孔114吹出的气流强度,从而进一步提升用户舒适度。
[0082]
本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两个所述出风风道的蜗壳210均设有分流口211,所述壳体100内安装有第三驱动机构700,所述分流口211处安装有阀门212,第三驱动机构700用以驱动所述阀门212打开或关闭所述分流口211。可以理解,当空调处于正常制冷或制热状态,第三驱动机构700驱动阀门212关闭分流口211,以避免出风风道内的风从分流口211灌出而产生噪音;而当空调开启无风感模式时,第三驱动机构700驱动阀门212打开分流口211,以使得出风风道与散风组件400的出风孔连通,如此,部分气流可以通过面板110上的出风孔和转叶进行散风,从而又进一步提升空调无风感模式下的出风风量和出风范围,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0083]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面板110左右两侧的出风口130处均设有可沿上下方向转动的导风条140,以及多个可上下摆动的百叶150,可以理解,在正常制冷或制热状态下,用户可以通过调节导风条140的转动角度和百叶150的摆动角度来调节出风方向和出风风量。
[008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前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接。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85]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移动空调
热门咨询
tips